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視聽藝術論文新版多篇

視聽藝術論文新版多篇

視與聽的藝術交融 篇一

關鍵詞:視覺藝術;聽覺藝術;區別與融合

一、視覺藝術的基本特點

美術是最古老的藝術門類之一。我們在這裏談到的視覺藝術即美術意義中

的造型藝術。造型藝術是用一定的物質材料,通過線條、色彩、形體等組合成一定的形態,塑造成具有一定審美價值的視覺形象,具有視覺直觀性的特點,因此又可以稱爲視覺藝術。一般來說,包括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工業設計和書法、篆刻以及同樣具有造型和視覺特點的建築、園林和攝影藝術等。

1.視覺藝術最直接、最基本的特點是視覺性。由於視覺藝術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形象塑造是線條、色塊的具體運用相聯繫,而視覺的敏感性使得任何微妙的變動、損壞或者削弱,都會影響到作品的效果和意境。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視覺藝術作品的任何複製品都無法完全替代原作,都會對原作的藝術效果帶來不同程度上的變動,這一點聽覺藝術與之完全不同。視覺藝術只有作者一次性的創作,這不同於聽覺藝術存在呈現作品時的二度創作。

2.視覺藝術的存在方式和領域範圍與其它藝術有很大的區別。它表現的是空間性的審美。一般來說,它不存在時間上的展開和運動,而只能塑造凝固不變的空間形象,表現空間範圍內的東西,這一點是與其他的時間性的藝術如文學、表演藝術是有着很大的區別的。

3.視覺藝術形象的靜止性,使之具有瞬間性的特點,它不能表現運動和情節發展的過程,只能表現出瞬間的狀態,但它的瞬間具有高度凝聚性和典型性,可以表現畫面隱含的和從畫面延伸出去的內容。

視覺藝術靜止的造型的巨大的優勢,即它可以固定下來保持不變。它不像文學、音樂形式那樣依靠想象而形成差異,更不像表演藝術的同一作品的多次表演都會存在差異。它可以把轉瞬即逝的富有意義的形象凝固起來,成爲人們反覆欣賞的對象。

二、聽覺藝術的基本特點

音樂藝術是用有組織的音構成的聽覺意象,來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與社會現象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

1.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只能訴諸於人們的聽覺。所以,音樂又是一種聽覺的藝術。音樂意境形象的塑造,是以有組織的音爲基本材料來完成的。構成音樂意象的聲音,是一種有組織的有規律的和諧的音樂,包括了旋律、節奏、調式、和聲、復調、曲式等要素,總稱爲音樂語言。

2.作爲聽覺藝術的音樂意象是在時間中展開,並隨着時間的延續在運動中呈現、展開、發展、結束的。因此可以說音樂意象是一個用一定時間來展開的意象過程,它是在時間的推移、音樂的發展過程中形成和豐滿起來的。

3.音樂藝術還有一個不同於其他如文學、繪畫藝術的一個特點,那便是表演性。視覺、語言藝術一旦經過作者創作完成之後,就可以直接供給人們欣賞了,而聽覺藝術則必須要經過表演這個中間環節,才能將作品傳達給它的欣賞者,從而實現本身的審美價值。“如果沒有音樂表演,音樂作品永遠只能以樂譜的形式存在,而不會成爲真正的音樂。”

4.音樂是擅長抒發感情的藝術形式。那是因爲,一種藝術,如果愈是具體的,再現型的,那麼創作者主觀對客觀的關係在這種藝術中表現得就愈少;音樂藝術由於缺乏空間造型能力,但可以從時間上分析各種過程,擅長於表現事物的運動和人的生命活動的內在狀態,由此表達出巨大的情感空間。音樂能以音響結構的特殊組合直接表現出感情的波動來。

總而言之,音樂藝術是以聲音作爲基本的表現手段,以情感作爲主要表現內容,它通過表演在時間中展開,最終訴諸於人的聽覺的藝術形式。

三、藝術之間的相互聯繫

每一種藝術都因着自己的獨特魅力區別於其它門類的藝術而獨立存在,但各種藝術門類之間又存在普遍的聯繫和融通。從藝術的起源和發展來看,很多被現代人分門別類細緻區分的藝術門類其實本來就是結合在一起的。如《呂氏春秋・古樂篇》:“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在這段原始歌舞中,三個人手執牛尾,邊舞蹈邊唱着由八個段落組成的歌曲。這樣的描述使得後人大致可以得知原始的歌舞是舞蹈、音樂和文學“三位一體”的結合體。

不同的藝術門類之所以能夠相互聯繫甚至結合在一起,首先是因爲它們都有着共同的本質,也就是說,它們都是客觀世界在人的意識領域的審美反映,都是以感性形象來反映世界的,這是它們之所以能互相吸收融通的根本原因。此外,不同種類的藝術之間具有某些方面的共同特點。比如音樂與文學,都是在時間過程中展開的,同屬於時間藝術;雕塑和建築都是在空間中展示的,同屬於空間藝術;再比如戲劇表演和繪畫,都能夠訴諸於視覺,在感知方式上具有共同點等等,使得不同的藝術之間有着天然的無法割斷的聯繫。如音樂與舞蹈,舞蹈的展示離不開音樂的表達,所以舞蹈界有“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舞蹈是音樂的回聲”的說法。

當然不同種類的藝術之間是依賴一定的方式聯繫和融通的,這種方式是多樣化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相互吸收、借鑑、默契配合。一種藝術,經常會從其他藝術中吸收自己所需要的東西。例如文學作品的題材內容,可以進行多種形式的“改編”而成爲電影、電視劇、歌劇等,繪畫、雕塑和其他的音樂作品如交響樂等也可以取材於文學作品。當然很多時候一種藝術並不直接利用它種藝術的題材內容或其主要特徵元素,而只是從它種藝術所創造的境界或形式等方面得到借鑑或啓示。德國音樂家舒曼曾說:“有教養的音樂家能從拉菲爾的聖母像中得到不少啓發,同樣美術家可以從莫扎特的交響樂獲益不淺。在一個美術家的心目中,詩歌卻成了圖畫,而音樂家卻善於把圖畫用聲音體現出來。”這充分說明藝術之間可以通過欣賞主體的不同,而產生不同藝術間的審美聯繫。

各種藝術間的配合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藝術出現在一件作品中,形成統一的整體,但是並不改變各自的性質。比如音樂與舞蹈,當代舞臺上最常見的就是“舞伴歌”的形式,歌爲主,舞蹈配合歌的演唱,襯托出更加濃厚的舞臺氛圍。這種配合還可以體現在音樂與繪畫中,儘管這兩種藝術同時進行時不會是出現在一件作品中,但適當的音樂與繪畫一起配合欣賞時,更容易引起人的心理震動,從而進入到一個更加深邃的極富想象力的藝術空間。

藝術聯繫的方法是多樣的,有時多種藝術結合成爲一個整體,這種結合方式,不能理解爲幾種不同的藝術類型的相加,而是幾種藝術類型的融合。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會產生新的藝術品種。如戲劇,就是由表演藝術和文學、音樂、美術相結合而產生的藝術種類。再如動畫片,則是由電影的表現手段與繪畫的造型方式相結合而產生的,所以說,藝術之間的聯繫融通是普遍存在的。

在交叉學科盛行的今天,學習與理解多種相關學科,探究和揣摩學科之問的區別與聯繫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對於這種以感性理解爲主的藝術類學科,除了要縱向深入地學習,更需要從相關領域在橫向範圍內汲取養分,才能使藝術之花更加燦爛繁榮。

參考文獻:

[1]姚以讓聲與色的交響[M]州。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年

[2]王宏建。藝術概論[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

[3]張啓勝l藝術鑑賞學[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4]王偉。當代美國藝術教育研究[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5]哈九增。藝術教育[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

[6]李虹。崔思蕖耐看的音樂與動聽的繪畫[J]人民音樂2000,(10)

視聽藝術論文範文 篇二

關鍵詞:動畫電影;現代藝術;試聽

動畫電影藝術融合多種藝術表現手段,具有文學、戲劇、舞蹈、音樂、繪畫、雕塑、攝影等多種因素,動畫電影藝術作品的技術創造包含影像、聲音和表演造型及剪輯等極其複雜的數字科技的環節,動畫電影藝術創作流程從劇本到製作,再到出品,國家有一個較爲完整的影視文化產業鏈機制,它不僅提高了人們的文化精神生活需要,而且還帶動了幾乎整個社會的視覺審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動畫電影是一門年輕的綜合性藝術。她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再也沒有離開過人們的視線,她是近代科技與藝術結合的產物。她的美就在於塑造鮮活的典型的人民喜愛的藝術形象,在更廣闊的範圍內反映和再現生活的本質。然而,動畫電影與動畫電影美學又不是同一個概念。動畫電影是指以繪畫爲手段,以紀錄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片段爲基礎傳遞信息、製造效果的一種異質綜合性的媒介手段,是可以配有聲音效果並具有畫面性質的動態影像。而動畫電影美學要求動畫電影首先要以動畫電影的特殊藝術手段來認識現實和反映現實,動畫電影藝術幾乎擁有着其它藝術的所有表現手段。因而相對於一般美學來說,動畫電影美學無論在色彩、空間、線條、影像上都表現的更復雜更全面。

一、動畫電影藝術的高度綜合性

動畫電影藝術是各種藝術中綜合性最強的一門藝術,這是因爲動畫電影幾乎擁有着其它藝術的一些表現手段。它包含着有文學、戲劇、舞蹈、音樂、繪畫、雕塑等各種因素。而這種綜合性應該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多種藝術的綜合,並且,集各種藝術元素於一體。它汲取了各種藝術的表現特色。如:繪畫對光、影、色、線條、體積的獨特處理,運用二維平面去創造三維空間的藝術本領;以及音樂的韻律美、節奏美等;還有汲取文學營養、故事情節,塑造故事形象。其次,動畫電影藝術與科學技術的綜合。動畫電影藝術還是各種科技含量最高的一門藝術,它綜合了光學、聲學、電子學、計算機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是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的產物。

二、動畫電影藝術反映現實社會

動畫電影從產生開始,利用繪畫的手法,結合照相術,真實而誇張地再現社會生活,所呈現出來的是全新的藝術審美享受,而動畫電影所釋放的藝術感染力越來越具有了自己的藝術特徵。動畫電影具有了更強的現實意義。

另外,動畫電影不僅能夠把現實生活中反映在銀幕上,使人們直接觀賞到自己的生活世界。而且還能把理想的生活反映在色彩豔麗的畫面中,採用運動的畫面、優美的聲音和絢麗的色彩三者的結合,讓人們可以欣賞到更加豐富的藝術作品。這一點我們是很容易理解的,甚至過了許多年我們依然喜愛一部好作品,比如:宮崎駿的《龍貓》,在於動畫影片的內容就是生活本身,它真實的反映生活的本質,再現了生命的理想,提高了人們的藝術審美能力。

動畫電影藝術的表現性,它和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觀察事物的經驗卻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是還有一種抽象的表現性。人們在觀察事物時,總是不斷地改變視覺範圍和視角。從遠觀、近看;平視,斜視,仰視,俯視;相對固定地看一個事物的變化,有時則移動看一個事物的變化。人們通過觀察所得的綜合印象去了解事物的外貌。而動畫電影還產生了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大特寫、平拍、斜拍、仰拍、俯拍等景別以及包括推、拉、搖、移、跟、升、降在內的各種移動鏡頭語言,並將各種景別、鏡頭連接在一起,使觀衆如同在現實生活中那樣去觀察反映在銀幕上的生活,產生一種接近於現實生活的逼真感受。所以這也是動畫電影現實性的表現之一 。

三、動畫電影藝術的視、聽融合性

動畫電影藝術是一個視聽的藝術,她是視覺與聽覺爲主的影像藝術。視覺、聽覺和視聽融合性都是電影藝術的基本特性。要探討動畫電影藝術視、聽的融合性。

首先,用傳統造型手法來塑造動畫形象,其次必須加上音響效果;用音樂和聲音來塑造形象,使動畫電影藝術具有了音響與畫面的高度融合。但動畫電影更重視的是視覺動作塑造。

動畫電影藝術不僅善於融合繪畫的特點,還要考慮畫面的安排,關注畫面美,同時還善於通過各種音響來構成節奏感與和諧美。音響和畫面的高度融合性,使得形象更爲真實,更爲豐滿,更具立體感。比如:《虞美人盛開的山坡》中最後哪一個畫面,飛揚的旗子在緩緩升起,仿似在跟外出和歸來的船兒問好。畫面外傳來令人蕩氣迴腸的的音樂,構成音響與畫面滲透、情景交融的意境。 悠揚而美好。

四、動畫電影藝術時間空間的自由性

動畫電影藝術是一種典型的時空綜合的藝術。它作爲一種全新的綜合藝術,是在時間與空間上同時展開的。動畫電影藝術的時間是指空間化了的時間,成爲具體可聞可見的空間運動;而動畫電影藝術的空間又是指時間化了的空間,它有一個時間的流動過程。動畫電影既是在空間中展開的時間藝術,也是在時間上延續的空間藝術,它把時間藝術的表現性與空間藝術的造型性有機地結合了起來,而成爲了一種時間空間自由的一門嶄新的藝術。

通過以上四個方面的簡單論述,我對動畫電影這門新興的藝術的審美特徵有了初步的瞭解。這不僅有利於在動畫電影藝術的創作,也有利於動畫電影藝術的欣賞與評論。當然,要進一步的、深入的探究動畫電影藝術的審美特徵,不僅要對動畫電影藝術本身進行深入的研究,而且還要對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攝影、影視、現代科學技術、受衆以及審美心理學等多學科、多角度進行橫向與縱向的研究與分析。以便更好的促進動畫電影藝術的發展。

總之,動畫電影藝術有着其他藝術形式不具備的獨立精神與審美特徵。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我們不僅要努力豐富動畫電影藝術的內容和形式,還要爲人們不斷提高的藝術欣賞水平注入新的生命能量,創造一個嶄新的動畫電影時代!

參考文獻:

[1] 彭湘。 動畫專業學生學好《視聽語言》的必要性[J]. 藝術與設計(理論). 2008(05)

視聽藝術論文範文 篇三

音樂作爲聽覺藝術,一直在尋找視覺傳達的表現形式,以突破聽覺的侷限,比如現代音樂中的先鋒派音樂。通俗音樂在這方面的探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並且越來越依賴於視覺元素的創新。如前所述,如果說欣賞音樂的傳統方式是被動地以“聽音樂”爲主的話,那麼通俗音樂突出強調視覺效果,通過演唱者的造型、服裝、表演以及舞臺燈光、佈景、特效,來增強藝術效果,人們欣賞通俗音樂的方式是參與式地與演員應和,即以“看音樂”爲主。當代,通俗音樂因其本身所具有的複雜形式、商業包裝手段和產業化運行模式,使其兼具聽覺藝術與視覺藝術的特徵。並且這種潮流已經影響到傳統音樂的表演,有的鋼琴家不再侷限於彈鋼琴而是手肘腳並用甚至用臀部“坐彈”鍵盤;一些演奏家們不再侷限於演奏更注重表演。在演奏環境上燈光、舞美以及視頻技術等要素一應俱全,把聽衆變成了觀衆。正如美國學者尼古拉斯·米爾佐夫指出的:“新的視覺文化最驚人的特徵之一是它越來越趨於把那些本身並非視覺性的東西予以視覺化”,“視覺化在整個現代時期已經是司空見慣,而在今天它幾乎是必不可少的。”

視覺化體現出文化發展的一種趨向,音樂視覺化(或稱“可視化”)是整個文化視覺化的一部分。當代文化各種形態、各個層面的普遍視覺化已成爲一種潮流,這種視覺文化呈現出由傳統轉向現代、由不可視轉向普遍可視、由偏重內容轉向偏重形式、由模仿現實到超現實、由理性主義靜觀轉向感性主義“動觀”等新的特點。周憲提出:視覺文化的當展趨勢首要的一條就是“視覺性成爲文化主因”,可視性和視覺理解及其解釋已經成爲當代文化生產、傳播和接受活動的重要維度。當代文化中的高度和普遍視覺化,集中體現在不斷強化可視性和視覺,這從根本上摧毀了許多傳統文化的法則,當然也摧毀了音樂作爲聽覺藝術的法則。卡拉OK、MTV中音樂與視頻圖像的結合是一種顛覆,演唱(奏)會選擇宏大奇特的現場更是一種顛覆,人們用以理解、解釋、欣賞的方式越來越呈現出感性直觀圖像化和視覺化趨勢,視覺傳達技術的進步使得視覺需求不斷得到新的滿足。文化視覺化趨向不僅以視覺滿足爲主要價值追求,冷落傳統的“靜聽”,還把視覺效果轉爲更爲逼真的觸覺效果,如隨數字技術、遙感技術發展起來的3D技術等。

從生理學和心理學的角度,不難理解視覺文化爲什麼會成爲更受大衆青睞的文化。相關研究表明:在信息吸收率方面,視覺爲83%,聽覺爲11%;注意力集中程度方面,視覺爲81.7%,聽覺爲54.6%;記憶保持力(三天以上),視覺爲20%,聽覺爲10%,視聽結合爲68%。當代生活節奏空前加快,相比耗時費力去理解複雜的音樂結構和深刻意義,人們更願意藉助視覺來理解把握作品,或者只是娛樂放鬆。

音樂的“視覺化”問題,主要指如下幾個層面:

1.作爲音樂本源的音樂視覺化。音樂的最初形態往往是詩歌、音樂、舞蹈三位一體的,可見,音樂的最初形態是視聽藝術而非純粹的聽覺藝術。音樂獨立爲聽覺藝術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分工逐步細化的結果。無論勞動起源說,還是巫術說、娛情說、模仿說,均無作曲家、詞作者、演唱演奏者之分,也元音樂創作、音樂表演、音樂傳播、音樂營銷之分。值得注意的是,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今天在音樂視覺化方面的探索發展是對音樂本源存在狀態的一種高級迴歸——儘管,原始時期的音樂視覺化與今天我們所說的音樂視覺化具有很大的不同。

2.作爲音樂創作的音樂視覺化。作曲家的樂譜創作中出現意大利的釘型樂譜、哥德式樂譜等靜態的視覺傳達;現代西方音樂中的視覺化探索(如約翰·凱奇《4分33秒》)等都類似於音樂視覺化現象。但是這些只是對審美通感聯覺的利用,或是以反音樂、非音樂爲取向,不具有本文所說的音樂視覺化的本質特徵,即共時可視化。作爲音樂本體的音樂創作,可以納入審美可視化範疇的,應該是指作曲家在作曲過程中同時對應構想它的視覺呈現元素,並把這種視覺元素與作曲有機融爲一體的視聽一體化創作方法。這樣有點像原始時期的“樂舞”式音樂。它的根本特徵在於創作初始方式和最終呈現方式的視聽共時性。比如譚盾的許多音樂創作是與視覺大師一起完成;又如與其他視覺藝術相結合的電影音樂、電視音樂、動漫音樂、遊戲音樂、廣告音樂、舞蹈音樂、音樂劇、電子音樂等,聽覺符號和視覺符號的內在高度融合,互爲詮釋,整體表達,缺一不可。無論從音樂作品還是音樂藝術的存在方式來看,都包含視覺化要素,都可以看作音樂創作本體的音樂視覺化。

3.作爲音樂表演的音樂視覺化。音樂表演在音樂產生的原始時期本來就是一體化的,後來當音樂獨立爲聽覺藝術以後,音樂的表演性退居次要位置。音樂審美的靜默性、抽象性、多義性和複雜性上升爲權威標準。直到現代,隨着接受美學等理論的發展,音樂表演作爲音樂二度創作、音樂欣賞作爲三度創作、評論和美學研究作爲四度創作的重要性纔再次被人們所認可。特別是通俗音樂中的歌手、樂手、舞美、燈光、音響、服裝、化妝、道具、裝置、環境乃至演唱會海報、廣告等都作爲音樂的重要視覺傳達符號逐一納入進來,並日益凸現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這裏,音樂的存在方式是形式和內容、主體與客體的高度統一,創作、表演、欣賞的高度統一。如西方通俗音樂中的廣場音樂包括搖滾樂、甲殼蟲樂隊、雅尼樂隊、克萊德曼通俗鋼琴演奏等等,打破了傳統音樂欣賞的被動反饋模式,形成互動參與、自由狂歡的新模式。如果對音樂存在方式的研究不止步於四度創作空間,還可以提出音樂創作的第五度空間,即指音樂表演中的視頻製作、形象包裝、舞臺設計、燈光音響等音樂多元視覺化傳達,這一空間在音樂存在方式和表達方式中的作用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4.作爲音樂傳播的音樂視覺化。音樂的傳播活動自古有之,本質上是一種音樂信息的共享活動,也是音樂存在方式的一個方面,只是不同時期傳播的具體方式不同而已。樂舞是一種初始傳播方式,後來的宮廷樂舞、民間說唱、樂譜印刷、音樂會等都是視覺化的傳播方式。再後來發展爲音樂廣播、音樂電視、音樂電 影、卡拉OK、大型演唱會等視覺形式傳播。當音樂進人信息時代、數字時代,音樂的創作本體、傳播載體都紛紛打上了數字化、網絡化的印記,音樂作爲一種特殊的語義信息和審美信息,被記錄存儲在高容量的磁介質上,主要通過互聯網、手機、隨身聽設備進行傳播,“讀屏”大行其道,數字技術將音樂的視覺推到了一個新的極致。

音樂與設計初始的本源關係,最爲直觀的是各種器樂的設計。比如西洋樂器中的鋼琴、小提琴、圓號、長號以及中國的琵琶、二胡等,都有一個設計演進的過程。現代通俗音樂中出現的電子琴、電子合成器、電吉他、數碼鋼琴、架子鼓等,包括音響設備、錄音設備、音樂播放器等,都是音樂藝術與設計藝術(還加上電子技術、數字技術)不斷聯姻的結果。設計使這些樂器變得越來越美觀、越來越實用。不僅如此,音樂會廣告設計、音樂書籍的設計、唱片封面設計、音樂廳的設計等也早已經出現,而後的舞臺美術設計(包括燈光、舞美、道具、裝置等)以及服裝、化妝等,實際上也大量運用到了設計的理念和技法。

本文所論的音樂的可設計化,是基於當代通俗音樂高度可視化基礎之上的音樂視覺傳達特質。

當代通俗音樂有別於傳統音樂,這幾乎是不爭的事實。除了在作曲技法上有差異之外,最重要的還是由音樂藝術產業化所導致的音樂個性化、音樂表演化和音樂視覺化。比如,與美聲歌唱家不同,一個流行歌手如果缺乏嗓音聲線的獨特個性,缺乏與衆不同的外在形象,就不具備商業價值,自然也就不具備音樂市場認可的藝術價值。在傳統音樂裏視覺的作用微乎其微,而在通俗音樂中它佔據着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觀看大多數通俗演唱會,人們並不一定在乎歌手唱的如何,甚至根本就沒打算聽他如何“唱”,而是看歌手如何“演”,視覺的享受大於聽覺的享受,音樂在這裏變成了一種背景、一種環境。於是,視覺設計便成爲通俗音樂中一種不可或缺的要素,視覺傳達設計也就成爲了音樂設計的必要內容。正如現代人不再滿足於工業產品只是給人生活實用,人們也不再滿足音樂只是單一或主要訴諸於聽覺。物質生活的審美化(設計美的出現)和精神生活的物質化(通俗音樂商品及其產業的發展),是現代社會生活方式深刻變革所導致的必然結果和兩大基本現象。現代人對音樂的欣賞方式和審美能力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而導致現代音樂的創作傳播方式也隨之發生深刻的改變。通俗音樂的商業化、工業化和流行化,不僅表現爲音樂生產、傳播方式的革命性變革,還表現爲音樂的視覺形式成爲音樂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爲現代工業品的一種特殊形式,音樂的可視性、表演性被前所未有地凸現出來。

凡具有視覺特徵的物質形態產品(也包括絕大多數文化產品)都要求具備設計的要素。所以現代設計藝術的內涵與外延不斷拓展也就成爲必然。隨着時代變遷,現代設計也已經開始發生較大變化。符號學理論、結構主義、解構主義、混沌理論、綠色設計等新思潮的出現,已經打破傳統設計學的範疇。從現代設計的實踐發展來看,環境設計、工業設計、影視廣告設計等設計活動已經出現把視覺傳達與聽覺傳達、形式傳達與內容傳達融爲一體的趨向。我們有理由相信,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設計學中所謂的“功能與形式”,其內涵與外延必將發生更爲深刻的變化,至少在“功能”上不會侷限於人們的物質需求,它一定會指向人類的精神追求、文化追求,設計的對象也一定會從一般物質形態擴大到精神形態、文化形態。對於這一點,一些設計學理論研究者已經開始給予關注。比如德國的馬克斯·本澤和伊麗莎白·瓦爾特在《廣義符號學及其在設計中的應用》一書中,就把舞臺設計、音樂(記譜系統)以及電視廣告、影視片、動畫片等複合系統納入視覺傳達設計系統的範疇。設計學家尹定邦先生認爲,隨着今後數字技術、傳播技術的發展,視覺傳達設計還將發生更爲深刻的變化,傳達媒體由印刷、影視向多媒體領域發展,視覺符號形式已經或正在由平面爲主擴大到三維、四維形式,傳達方式由單向傳達向交互式傳達發展。由此,音樂從創作生產、表演到傳播推廣,與設計藝術整體融合是大勢所趨。

從音樂視覺化的幾個基本層面看,可設計化也蘊含其中。作爲音樂創作本體的可設計化,是指:音樂創作觀念和創作方法的革命性變革,視覺設計成爲音樂創作的新要素;對那些已經實現音樂聽覺與視覺相結合的形式,如電影音樂、動漫音樂、遊戲音樂等進行規律性的總結和提升。作爲音樂表演的可設計化,是指:無論音樂廳表演還是廣場音樂表演,對錶演者形象、舞臺環境等多元視覺要素進行更爲精巧的預先策劃設計,以取得與欣賞者完美互動的效果。作爲音樂傳播的可設計化,則是指運用設計的方法不斷推出更新更好功能更強大的音樂播放設備、播放軟件和平臺,創作生產出更多更好的音樂電視、音樂電影等產品。

在探討了音樂的視覺化、可設計化之後,我們對其現實意義便有了如下認識:

(一)催生音樂設計。所謂音樂設計,主要指在現代通俗音樂高度可視化的背景下,音樂生產者從特定的設計理念出發,在準確把握人們音樂消費趣味和需求的基礎上,對物質形態或精神形態的音樂產品進行預先設定的一種藝術創造活動,是設計藝術在文化工業(通俗音樂或流行音樂工業)的具體運用。它遵循設計藝術的基本規律、基本原則,同時體現文化工業特別是音樂工業的規律和特點。它主要應該包括如下範疇:音樂創作設計、音樂表演設計、音樂媒介和音樂傳播設計、音樂器樂設計、音樂產品包裝和廣告設計、音響工程設計、環境音樂設計、影視劇和廣告音樂設計、音樂劇設計、MV設計等。它們分別歸屬於平面設計、立體設計和空間設計三大類型,或是劃分爲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兩大類型。現代通俗音樂設計是一種綜合設計藝術,它圍繞音樂藝術整合了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環境設計三大設計領域,涵蓋了電影電視、動漫遊戲等視聽一體化藝術和複合多媒體藝術的相關要素。值得注意的是,這裏面還包括了音響工程設計、背景音樂等一類的聽覺設計,比如人聲設計、模擬現實的立體環繞音響等聽覺信息設計。它突破了視覺傳達設計的框架,更加接近音樂藝術本身。

(二)助推音樂工業化。當代音樂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音樂不斷被產業化、工業化。雖然一些學者對這種工業化浪潮後現代文化極爲反感,但是作爲藝術迴歸大衆、迴歸生活的一個有效路徑,音樂的工業化仍然具有積極的意義。“流行文化在其創作中,通過不斷向傳統道德和傳統價值觀挑戰,實際上實現了生活藝術化和藝術生活化的雙向美學理論革命”,也就是實現了藝術向生活的迴歸。更爲重要的是,通過這種雙向“革命”,實現藝術的第二個迴歸:向大衆的迴歸。

中國音樂的產業化浪潮中,通俗音樂是排頭兵,是整個文化產業的主力軍。音樂文化產業化帶來的最大變化是:文化產品可以被複制和批量生產,通過商業化的營銷使原來那些長期停留於少數文化貴族圈的藝術成爲大衆共享的產品;在網絡化、數字化的技術條件下,每個人都可以參與音樂的創造和傳播。比如改革開放以來先後興起的“卡拉OK”熱、“MTV”熱、“歌星走穴”熱、“超女快男”熱、“網絡音樂”熱、“手機彩鈴”熱等,音樂在產業化的同時,也在實現音樂的大衆化。音樂作品商品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損耗原有藝術審美內涵和藝術創造力的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音樂藝術的創新和發展。

當音樂成爲商品,音樂商業活動成爲產業,音樂藝術與設計藝術的跨界融合就成爲了不可避免的事情。現代音樂產業化,是以現代通俗音樂爲主體、涵蓋傳統音樂商業活動在內的一整套體系和運作過程。音樂的產業化爲音樂設計的發展提供了最爲廣闊的空間。在整個音樂產業化的過程中,音樂設計歷史性地成爲了主角。在整個音樂產業鏈中,音樂設計無疑具有了關鍵性的意義。音樂策劃人、音樂策劃公司,在對音樂活動進行策劃組織、對歌手進行聲線定位與形象包裝、對音樂作品進行宣傳推廣時,都會自覺不自覺運用到音樂設計的方法和手段,通過一流的設計和策劃實現音樂外在形式與內在精神、聽覺符號與視覺符號的完美統一,贏得市場,在更好地傳達音樂文化內涵的同時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到了數字音樂時代,音樂作品的視頻設計更爲重要,優秀的視頻設計能更好地傳達音樂作品的審美內容,表達音樂內涵。

通俗音樂與時尚藝術有着密切關係。著名歌星常常引領時尚潮流。“在一定意義上說,我們生活在一個人爲設計和視覺化的世界裏。因此,從設計角度來思考一些問題,可以更加深入地觸及視覺文化中時尚的深層問題。”比如,從設計的本質來說,它是將某種設想或概念賦予某個事物,不僅能夠造成視覺,吸引視覺注意力,有利於傳達視覺信息;而且還能在建構價值的同時傳達價值,有意識地體現民族的、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和文化品味。所以,音樂藝術藉助設計“主要關心事物應該是的樣子,還關心如何用發明的人造物達到想要達到的目標”的特性,主動介入時尚文化,引導時尚文化,有着極強的現實意義。

(三)促進設計藝術的發展進步。尹定邦認爲,設計師與藝術家的合作則更有可能推動設計進步。比如1990年前後設計師與音樂家、舞蹈家、導演、編劇以及攝影、舞臺美術家等合作製作出了“太陽神”等一大批商業性、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電視廣告片。

我們知道,設計是人們在創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過程中的一種有意識的謀劃活動,它體現着人類的理性和情感特徵,體現着人們對實用性和審美性的雙重追求。過去談到設計,或者藝術設計,主要是指建築、工藝美術等視覺藝術或器物製造方面的一種藝術創造活動。無論廣義還是狹義的設計,其共同特徵就是一種同時合乎人類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體現人類藝術創造能力的活動。現代設計行爲是與現代生活的複雜性、人們對產品實用性需求和審美性需求同時增長的趨勢緊密相連的。從19世紀末西方現代設計運動的鼻祖莫里斯算起,設計已經走過一百多年的歷程,設計本身的內涵與外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廣告、展示設計等平面設計、工業設計、環境設計、服裝設計、室內設計等先後進入設計學的領域和設計家的視野。這種現象反映了人類社會的進步趨向和客觀要求。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和理論家傾向於按照設計目的之不同,將設計大致劃分爲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和環境設計三大類型。其中視覺傳達設計(西方又叫信息設計InformationDesign),涉及攝影、電視、電影、造型藝術、舞臺藝術、音樂(記譜系統)等視覺符號系統,傳達媒體擴大到現代多媒體系統等複合系統。由此可見,未來的視覺傳達設計、信息設計將會與音樂藝術進一步融合,在融合中不斷實現自身的發展。

從設計美學的角度來看,通俗音樂的審美特徵恰好對應了設計美學的幾大要素:形式美、技術美、功能美、藝術美的有機統一,文化取向與市場取向的有機統一。音樂的平民化、民主化,爲音樂的設計確定了現時代的基本風格和文化內涵;音樂的產業化、娛樂化、時尚化、視覺化,爲音樂的設計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功能定位;音樂的個性化、自由化,爲音樂的設計開闢了獨立創造的巨大空間。更重要的是,蘊含在其中的通俗音樂視聽一體化的特徵,爲音樂借鑑設計藝術、強化視覺傳達提供了重要的物化形態要素。因此,現代設計藝術與通俗音樂藝術的進一步融合,具有很好的現實基礎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在此基礎上產生的音樂設計具有整合提升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和環境設計有關要素,拓展設計領域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