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孫雲曉《良好習慣締造健康人格》學習體會(精選多篇)

第一篇:孫雲曉《良好習慣締造健康人格》學習體會

孫雲曉《良好習慣締造健康人格》學習體會(精選多篇)

孫雲曉《良好習慣締造健康人格》學習體會

第一次完整讀完中國有影響力的教育專家孫教授的有關《良好習慣締造健康人格》的專題講座,啓發很大,同時也激發了想進一步學習的慾望,受益匪淺。

首先孫教授以當代孩子的特點開題,一語點破了信息時代下鑄就的新一代孩子難教育的原因所在,緊接着給作爲新時代背景下的教育者爲把握好教育事業而提出幾點建議。第一,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人格。這要求教師不僅是知識之師更是人格之師,孫教授從一個個教育失敗的案例、一個個家庭血淚的教訓中總結出衡量健康人格應有五個指標,就是愛心、責任心、信心、自制力以及抗挫力。第二,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應該是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幫助與學習的關係,只有建立起這樣和諧的關係才能使得教育可以更深層的滲透被教育的心靈。第三,習慣決定命運。這是一句對於教育者而言再熟悉不過的名言,在人人皆知的真理面前,訓練孩子們的養成習慣成爲教育者應該具備的基本功之一。孫教授提出習慣培養的五個步驟應該是提高認識、明確規範、持久訓練、及時評估以及形成環境。第四,兒童健康成長需要因性施教。通過學習對以下幾點體會比較深刻。

一、進一步認識到培養良好習慣的重要性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操作性、互動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學生十分喜歡,同時信息技術課堂也存在着很多的誘惑,比如遊戲、網上聊天等。尤其是電腦室的課堂紀律更是今人頭痛,經常有人在課堂上走動、講話聲彼此起伏,時時有人告狀等等,總而言之一堂課下來老師忙得不可開交,而教學卻達不到預期效果。所以通過學習更清楚的認識到培養學生上課的良好習慣,是一堂課成功的基礎,同時也是締造健康人格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也更堅定了我在信息技術課上訓練強化學習良好行爲的信念。

二、堅定了良好的習慣來自於持之以恆地訓練和行爲的強化信念

孫教授在書中講到“培養習慣要講點道理,激發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熱情和主動性;習慣是“練”出來的,要加強行爲的練習與指導”這一點我體會非常深刻,比如在信息技術課開設起啓年級,提出課前準備“五個一”,堅持每堂課訓練,讓五個一成爲習慣,但經過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當學生把“五個一”的順口溜熟記,又落實到行動中,當“五個一”成爲了學生的行爲習慣時,就爲上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你就會很輕鬆的控制課堂。“五個一”具體是:(1)一本書要牢記:由於信息技術課每週只有一節,又是在電腦室課上課,學生經常忘記帶書,所以教師要提前一天提醒同學,上信息技術課一定要記住帶好信息技術課本。(2)一支筆隨身帶:上課有時需要做一些記錄,所以帶好書的同時每人一定要帶上一支筆,這樣課堂學習纔有保障。(3)一聲鈴站好隊:電腦室門前站隊要迅速、安靜,第一聲預備鈴聲響後學生按要求在電腦室門前站好隊等待,爲進入電腦室做好一切準備。(4)一一對應把位坐:進入電腦室後按電腦編號在第一時間內一一對應,對號入座,做好上課的準備。(5)一聲令齊動手:沒經過教師允許,每一位同學不能擅自提前啓動任何一臺電腦,做到一切行動聽指揮,步調要一致。當聽到教師開機命令後,大家齊動手一起來啓動電腦。這樣經過一學期的持之以恆地訓練和行爲的強化,受到了良好的效果,許多學生都能按要求,做到課前準備“五個一”,爲上課打下了良的好的基礎。

三、體會到對學生行爲進行評估和引導是矯正不良行的保證

孫教授在書中提到採用多種激勵的方法,強化學生的良好行爲,深化學生的主體體驗,促進良好行爲“由被動到主動再到自動”通過實踐認爲利用課堂行爲評價促進學生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

1.制定課堂學生行爲評價標準

2、引導學生自評,構建自我管理的課堂

引導學生根據評價標準開展自我評價,可以使學生判斷和思考自己在課堂中表現好的方面和不足之處,對自己的行爲進行全面的反省,養成自我檢查,自我調控意識,形成對自我行爲的反思意識。當然,學生自評後教師要及時對錶現不好的學生進行成因分析,運用鼓勵性語言給他一個客觀公正能激發他積極向上的評價,讓學生通過評價不斷改正不足,不斷感受成長的快樂,從而增強自我管理的信心,取得更大進步。

3.引導學生互評,構建互幫互助課堂

學生互評有全班互評、小組互評、同桌互評等評價形式。信息技術課上大多數採用的是小組互評。互評的目的就是發現同學的身上的閃光點,提高良好行爲習慣的意識,提高學生的鑑別、判斷能力,通過互評使學生以此相互認識、相互激勵、相互提高。

第二篇:良好習慣締造健康人格

良好習慣締造健康人格

主講人:孫雲曉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

主講人簡介

孫雲曉,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樹人天地教育機構國家級顧問。1999年被國務院表彰爲“有突出貢獻的教育科學研究專家”,2014年被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授予“全國優秀兒童工作者標兵”稱號。孫雲曉教授是當代中國具有影響力的教育專家,曾以一篇《夏令營中的較量》震撼全國,他的一系列教育觀點影響重大,如“教育的祕訣是真愛”、“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良好習慣是健康人生之基”等。教育代表作有《教育的祕訣是真愛》、《培養一個真正的人》、《藏在書包裏的玫瑰》等。其中《藏在書包裏的玫瑰》2014年出版後引起社會重大反響。

課程簡介

本講座是由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孫雲曉爲國家教育行政學院“第二十三期全國地市教育局長研修班”和“第十五期全國縣市教育局長培訓班”兩百多名學員作的專題報告,題名爲《良好習慣締造健康人格》。內容要點有:一、良好習慣的養成是兒童教育的核心目標;二、自我管理習慣好壞決定人生成敗;

三、習慣培養的五大步驟。

錄製時間

2014年5月

課程時長

140分鐘

提綱

一、良好習慣的養成是兒童教育的核心目標

1.八個問題

2.四個教育誤區

3.五條建議

二、自我管理習慣好壞決定人生成敗

三、習慣培養的五大步驟

1.引導孩子對養成某個習慣產生興趣

2.明確行爲規範,讓孩子對養成某個良好習慣的具體標準清清楚楚

3.堅持不懈的行爲訓練,讓孩子由被動到主動再到自動,養成某個良好習慣

4.及時評估和獎懲,讓孩子在成功地體驗中養成良好習慣

5.形成良好的環境或風氣,讓家庭生活和學校環境乃至社會風氣成爲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支持力量

第三篇:培養良好習慣塑造健康人格

培養良好習慣塑造健康人格

姓 名:趙冬梅

單 位:勝利油田第一國小

時 間:二00四年三月

科學大師愛因斯坦曾引用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人們已經忘記他們在學校所學的一切,那麼所留下的就是教育。"換句話可以說,忘不掉的纔是素質。而習慣正是忘不掉的最重要素質之一。葉聖陶也曾說過,教育歸根到底是培養習慣,如果從小養成孩子良好的習慣,那麼習慣就會成自然,習慣成定式,孩子以後就會自然而然從事某種格式化的行爲了。

那何謂習慣呢?習慣就是一種行爲,是由於長期重複或練習所固定下來的行爲方式,是一種自然的、不假思索的、不知不覺的行爲。譬如走路,便是一種習慣的行爲,是不必加以思索的,假使到了“邯鄲學步”的地步,恐怕連路也走不好了。

那麼,良好習慣對於人的發展究竟有何意義呢?也許,木桶理論可以從某一個角度解釋清楚。木桶理論認爲,一隻木桶盛水的多少,取決於最短的木板,而不是最長的木板。對於人的發展同樣如此,人的失敗往往由於自己的某種缺陷所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孫雲曉曾對148名傑出青年和115名被判處死刑的問題青年作過對比分析,發現決定他們命運迥異的不是其它,而是行爲習慣和人格品德的差異,可見習慣關乎人的一生。

少年兒童時期是一生的奠基時期,又是培養行爲習慣的最佳期。研究表明:0至6歲兒童自我意識開始啓蒙,6至12歲兒童行爲習慣的養成具有重要意義,10歲左右兒童性格開始形成,而至16歲左右獨立人格基本形成。因此,國小階段是心理和行爲方式形成的敏感期、關鍵期,是自我意識迅速發展,主體人格開始形成的重要時期。我們必須重視國小生人格的形成、完善、發展。只有擁有健康的人格,纔會擁有健康的人生;如果童年時代養不成良好的習慣,不僅後天矯正非常困難,同時還會潛藏着種種危險。

那我們該如何培養國小生良好的習慣呢?我認爲習慣培養必須堅持“大處着眼,小處着手”。即教師要做“有心人”,無微不至地全面關愛學生,大處着眼,從對人格塑造和終身發展的影響考慮,一切爲了塑造未來的有用之材;而習慣培養又是具體、微觀的,教師必須從小處着手,從日常看上去不起眼的細枝末節抓起。

一、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着眼學生的長遠發展

學習雖說是一輩子的事,要循序漸進、日積月累,但也存在一個捕捉最佳時機、形成紮實根基的問題。國小生可塑性很強,是打好學習基礎、養成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機,抓住這個時機做工作,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如果不予重視,一旦形成一些不良習慣,再想去改變或矯正就比較困難了。例如讀寫姿勢,不僅直接關係到能否讀好書、寫好字,更重要的是關係到骨骼是否正常發育,視力能否保持正常,學習態度是否端正等等,對學生的健康成長關係重大。

從學生一入學,我就十分重視培養學生日常學習的良好習慣。如:寫字、讀書時坐姿要端正,做到頭正、肩平、臂開、足安,眼睛與練習本的距離大約一尺,胸部與桌緣的距離大約一拳,握點離筆尖大約一寸;寫字之前先用手帕把手擦乾淨,免得弄髒習字本,寫完字以後,把鉛筆放起來,以免折斷筆尖;引導學生養成“提筆即是練字”的習慣。不管什麼時候什麼場合,只要一提起筆來,就要一筆一畫、認認真真地寫,力求做到筆畫清晰、間架合適、行款整齊。同時教師發揮示範作用,注意言傳身教。由於國小生具有向師性、模仿性,他們耳濡目染,心領神會,由此而產生的內驅力,對其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從人的一生來說,在校學習的時間畢竟是短暫的;而離開學校步入社會,在生產、工作崗位和生活實際中自學,則是終生所需,這以後的路要靠他們自己去走。不難設想,如果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將來即使在沒有任何強制因素和外人點撥的情況下,也能非常自覺、饒有趣味地去讀書、去學習、去交際。學生時代播下的良種,便可贏得未來的豐收。因此,重視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便是着眼學生一生的發展,讓他們終身受益。若干年後,良好的學習習慣將會像細胞溶進血液一樣融入他們的素質,他們將成爲“規規矩矩寫字、認認真真讀書、踏踏實實做人”的一代。

二、倡導“賞識教育”,激發學生的潛能

周弘和他自幼雙耳失聰的女兒周婷婷,20年來創造了不平凡的奇蹟:周婷婷在偉大父愛的精心教育下,三歲半開口說話,8歲會背圓周率小數點後1000位數,10歲被評爲全國十佳少年,16歲成爲中國第一位聾人少年大學生,20歲在美國攻讀心理學碩士學位,2014年3月,她被評爲首屆海內外《中國婦女》十大時代人物。這一切都得益於一位不平凡的父親充滿靈性的教育——賞識教育。

賞識教育的特點是注重孩子的優點和長處,逐步形成燎原之勢,讓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態中覺醒。在實際的工作中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上課鈴聲已響,可很多同學還未做好準備。這時,你如果發現並及時表揚了最先坐好的幾位同學,“* * 坐得真棒!”“* *今天多精神啊!”不出五分鐘,全班同學都會悄悄地、迅速地坐好了。此時你的心情,學生的心情,整個教室的氛圍一定是令人愉悅的,一堂課在和諧融洽的氛圍中開始了。相反如果此時“啪”地把書往講桌上一甩,指指點點地訓斥學生:“你幹什麼呢?”“上課鈴聽到沒有?”甚至再將這羣“屢教不改”的孩子好好懲罰一頓,結果即使也很快安靜了,但想必你的心情,學生的心情,乃至整節課的氣氛都大不一樣了吧!

出錯犯規,其實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印記”。儘管寬容難以完全避免對錯誤的遷就,但我們仍不能因噎廢食,因爲在教育中,寬容比懲罰更具有力量。教育專家魏書生一直喜歡與那些所謂的“差生”打交道。他們抽菸喝酒、打架鬥毆、考試只有幾分,原本是一羣整天生活在“懲罰”中的人。但他們在魏老師真摯、寬容、細微的愛心中,漸漸步入正軌,有了明顯的進步,不少人還有了大出息。這正說明,沒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輕蔑與敵視上的,也沒有一種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懲罰與制裁來實現。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與信任的基礎上,建立在寬容與樂觀的期待上,表揚永遠比批評有力量。

在與孩子們的相處每一天,我都提醒自己:蹲下來,跟孩子在同一視線,站到孩子的角度來觀察他們的世界。對每一個學生我都對他們寄以更高的期望,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激發學生對生命的熱愛,及時鼓起他們的勇氣,塑造他們健全的人格,力求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嚐到成功的喜悅。以前只有最優秀學生才能評選的班幹部如今換成了在某方面有特長、有進步的學生,哪怕僅僅是說話比原來有進步的學生,都有機會當選。孩子不敢與家長說的話,可以找老師傾訴。平時調皮的孩子,我除了耐心開導,還讓學生每人寫出一條優點(如愛勞動、衣服乾淨之類),彙集成一封信交給他,結果家長通過打罵沒有管教好的孩子,如今改掉了壞習慣。起七年級些不理解“賞識教育”的家長們也紛紛認可了我的做法。

人性中最本質的追求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賞,每個孩子都是爲了得到賞識來到人世間的,而我們長輩總是捨不得給孩子一句合適的讚賞,總是對孩子喋喋不休,生怕孩子翹尾巴。賞識成了孩子渴望的一件奢侈品,在否定與警告中長大的

孩子在心理上重複着父輩們的悲觀心理。”,我認爲,孩子的心靈是張白紙,關鍵看教育者怎樣繪製。如果在學校和家庭中推進尊重和平等的教育,讓每一位老師和家長從愛出發教育孩子,那麼賞識教育所倡導的“尊重、平等”的觀念一定會帶給他們一生的影響。

三、採取分層管理,提高班級整體水平

在一個班級中,每個學生既有共性也有個性。既然他們在同一個班級學習總有他們共同的基礎和需要,而每個學生在獲取知識、鞏固知識和運用知識的方式方法上又有很大的差異。由於每個學生受到社會影響的因素是十分複雜的,在他們自身發展的各方面也存在着不平衡性,各種特點在每個人身上表現的方式和時間也常因人而異。

因此,我堅持全面、發展的觀點,在深入瞭解每個學生的家庭狀況,摸清他們學習底數,掌握他們性格特點等實際情況後,登記造冊,對他們逐個進行科學的分析,採取分層管理,注意個別對待,加強個別指導。一方面針對(更多請關注)學生個性特點,分別提出不同要求。如對觀察力薄弱,感性經驗儲備少的學生,注意引導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對學習粗心大意的學生,要求他們完成作業要仔細認真;對行動緩慢、反映遲鈍的學生,鼓勵他們提高作業速度,勤于思考;對視覺聽力不好的學生,照顧他們坐在合適的座位;對成績差的學生,冷靜地和他們一起分析學習失敗的原因,幫助他們找出改進的方法,避免其產生自卑心理和矛盾的心理壓力;對思維能力強但學習不夠勤奮的學生,多給以難度較大的作業,要求他們精益求精;對注意力不集中、學習不專心的學生,多檢查提問,隨時引導他們集中精力注意學習。另一方面注重因材施教。如鼓勵差生“自我競賽”,引導他們將今天的“我”與昨天的“我”相比較,並及時肯定他們的微小進步,培育健康心理。通過分層管理,既轉化了“差生”,使之跟上全班以保證大面積質量,又抓好“尖子”學生的培養,幫助他們挖掘潛能,更紮實、更深刻地打好基礎,從而進一步提高了班級整體水平,得到了家長的好評。

誰都無法否認習慣的巨大力量,它與人的發展終身相隨。國外有諺語云:“人是習慣的奴隸。”王爾德也有這樣一句名言:“起初是我們造成習慣,後來是習慣造成我們。”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良好習慣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一絲不苟,持之以恆。

本文的最後,讓我們引用諾貝爾獎獲得者、智利詩人加里埃爾拉·米斯特拉爾的一句話:

許多需要的東西我們可以等待,

但是兒童不能等——

他的骨骼正在形成,血液正在生成,心智正在發育,

對兒童我們不能說明天,

他的名字是今天!

第四篇:良好的習慣培養人格

良好習慣培養人格--聽《 孫雲曉教授講座》有感

有幸得到實驗中學的邀請,我們來到泰山影劇院聆聽孫雲曉教授的講座《良好習慣培養人格》,受益匪淺。孫雲曉教授侃侃而談、引經據典;聽衆聚精會神、筆走如飛。整個會場座無虛席,教授鏗鏘有力的講述迴盪在整個會場,給教師、家長帶來了豐富的精神食糧。我有一種仿如大悟的感覺。回想起以往在教育孩子方面遇到的種種困惑,在聽了孫教授的講座後得到了逐一的解開。

如今家庭教育倍受重視,這不僅源於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更源於當今的孩子更難教育。孫教授的理論應運而生,給了我們很好的理論指導和操作指導。孫教授的講座從四方面進行闡述:一.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人格;二.家長與子女的關係好壞決定了教育成敗;三.習慣決定孩子命運;四.兒童健康成長需要因性施教。

孫教授的講座讓我們醍醐灌頂,給我們的家庭教育指明瞭方向。 “良好習慣培養人格”應成爲家庭教育的座右銘。古羅馬著名詩人奧維德曾經說過“沒有什麼比習慣的力量更強大”,孫教授一再強調“習慣就是培養好習慣”,一個良好習慣的初步養成需要21天,穩定形成需要90天。身爲教師的我不禁捫心自問:我注意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了嗎?爲人母的我不禁慚愧:自己的孩子至今有幾個好習慣?孫教授給我們提供了習慣養成的五個步驟:提高認識——明確規範——持久訓練——及時評估——形成環境。其中,尤其要關注細節指導,培養好習慣要用加法,改正壞習慣要用減法。

健康人格集愛心、學習、責任、自制、尊重於一體,爲人母者、爲人師者尤其要注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不能一味追求孩子的學習成績,更要關注孩子的人格形成。教育以育人爲本,只有成爲一個堂堂正正、端端正正的人才能立足於社會,貢獻於社會。 “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習慣決定命運,關注習慣養成,培養健康人格。講座上,讓我獲益不淺的還有:

一、認真聆聽孩子的說話,孫教授在講座上談到我們作爲家長,不能把自己的放在高高的位置上,必須與孩子持平,讓孩子認同彼此是朋友,是一名可傾訴的對象,不時與孩子進行溝通,不要讓彼此間形成一種代溝。

二、言傳身教。要教人,先律己。作爲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必須要做到以身作則。因爲孩子處於一種學習階段,潛移默化地會把我們作爲他們的學習對象,所以我們必須要以言傳身教的方法,讓孩子日常生活中自然地養成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行爲習慣。

早段時間,更聽街道舉辦的“孝道”方面的宣傳教育,我覺得,將這些結合到孫教授的教育理念上,對孩子進行良好的教育。相信,我們的下一代將來纔會得到良好的發展。

如今的社會家長要以身作則,做好孩子的好榜樣,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能力纔是給孩子最好的鍛鍊。父母也不要以分數作爲衡量孩子的標準,要鼓勵孩子多動手,多閱讀,多帶孩子見見外面的世界,開闊孩子的視野情操。

第五篇:孫雲曉專欄——孩子健康成長需要良好的家庭氛圍

孫雲曉專欄——孩子健康成長需要良好的家庭氛圍

燦燦上幼兒園大班,因爲平時喜歡吃肉,身體偏胖。於是,媽媽開始了對她的瘦身計劃,禁止她吃肉。但爸爸卻認爲媽媽矯枉過正,惹得媽媽很是不滿。

一天吃晚飯時,燦燦趁媽媽不注意抓起一塊肉就往嘴裏塞,媽媽揚起筷子敲在她的小手上,燦燦疼得哭了起來。看不下去的爸爸開始對媽媽發火:“不就一塊肉嗎?至於打孩子嗎?”燦燦也趁機哭着說:“壞媽媽!我要爸爸,不要媽媽!”

看到父女倆這樣的反應,媽媽怒火中燒,拍着桌子跟燦燦爸爸吵了起來。一番爭吵結束之後,接下來就是幾天冷戰。燦燦在這期間開始變得小心翼翼,不敢像平時那樣大聲喧鬧了。等夫妻倆重歸於好時,卻發現燦燦已經不像以前那麼開心了,變得沉悶、沒精打采。

家庭的情緒氛圍對幼兒個性品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和諧、融洽的氛圍有利於孩子學會與人的互助、互愛、合作、諒解等品質,思維意志和能力也能快速發展,並且有利於安全感和自覺性的建立。而爭吵、冷漠的氛圍,可能會使孩子心理不健全,對其他人和事表現出冷漠、偏執、不合作,難以管教。

如何建立好的家庭情緒氛圍,父母可以參照以下幾點建議:

1.家庭成員之間要建立融洽的關係。孩子是研究父母的專家,充滿愛的夫妻關係會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和安全,而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教人是建立融洽家庭氣氛的基礎。

2.建立良好的生活環境。雖然每個家庭的經濟水平、住房條件不同,但保持居住環境的整潔、色彩素雅、協調卻是每個家庭都能做到的。父母要盡力給孩子

一個舒適、安靜、溫暖的環境。陳設雜亂、無處下腳的環境,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而過於要求一塵不染,不允許孩子弄髒的環境,也不利於孩子成長。

3.避免因爲離異而帶給孩子傷害。家庭結構的變化肯定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所以父母要有良好的家庭觀念和家庭責任感。即使走向離異,父母也要好聚好散,避免劇烈的紛爭,而離異後的父母也要給孩子足夠的愛,避免培養孩子的仇恨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