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內容提要:筆者嘗試從三個不同的方面來論述:學習習慣的培養,對於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重大意義。同時,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針對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如何處理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之間的關係等熱點問題,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認識。                                            

鍵詞:預習  做筆記   獨立思考

俗話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筆者認爲,能夠解決教學活動中的實際問題,能夠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教學方法,就是好的教學方法。任何一種教學,莫不是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從教育教學實踐中摸索和總結出來的——源於實踐,反過來又指導實踐。接下來,將要談的,就是筆者從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得到的一點真切的體會,算不上是什麼好的經驗,更談不上是什麼先進的教法。筆者認爲: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是提高中學語文教學效率的關鍵。我省著名作家巴金老先生說:“孩子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那麼,爲什麼要強調學習習慣的培養?中學語文教師應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下面,筆者就這些問題,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具體闡釋如下:

一、 預習的習慣:

學生從國小升入國中後,會明顯地感受到課文容量增大了,語文學習的任務加重了。一篇課文,如果僅靠四十分鐘的課堂學習,難以深入地感知和理解。筆者本學期剛好擔任七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對於本屆新生,筆者的總體看法是:活躍有餘,落實不足。在課堂上,發言相當積極,但回答問題總是抓不到關鍵,不靠譜。究其原因,根本還在於對教材的不熟悉。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材(人教版)共30課(其中精讀課文15篇,包括文言文4篇),每篇課文涉及的生字詞一般都在10個以上,而根據部頒計劃,語文每週的正課只有3節。就目前學生的狀況而言,一節課學學生字詞,再把課文讀一兩遍,大致瞭解課文內容,也就差不多了。要想深入探究課文的思想內涵,根本不可能。就這樣,3周時間也沒上完一個單元,本人深感時間緊迫,進度太慢。看來,讓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是勢在必行了,有着很強的現實意義。再從長遠目光來看,培養學生這一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時代的必然要求。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信息時代,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明確指出:“終身教育將是教育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共同要求。”要實現全民終身教育,就必須倡導自學這種學習方式。預習其實就是自學。通過自學,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能夠逐步掌握自學這種學習方式,從而爲今後的成長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呢?首先,要讓學生明確預習的目的和意義(如上文所述),打心底裏願意去開展這一項自學活動。其次,要教給學生預習一篇課文的基本方法和步驟:1、給每個自然段落標上序號,把課文讀一至二遍,整體感知課文大意。2、勾畫出文中的生字詞,查閱工具、資料書,生字要註上音節,生詞要註解含義。3、提出初讀課文產生的疑難問題,以備上課時與老師、同學們交流探討。第三,教師應注意檢查學生的預習效果,及時反饋信息:預習得好的,給予表彰鼓勵;存在問題的,深究原因,及時矯正。這樣做,能保持學生對預習活動的熱情。

二、“不動筆不讀書”的習慣: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是我們在語文教學中經常採用的,一種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學方法。讀,不僅要訴諸於口,更要訴諸於手、訴諸於腦。很多教育專家都非常認可“要讓學生養成‘不動筆不讀書’的習慣”的觀點。如上文講到的:在預習課文時,要動筆勾畫生字詞,要注音,要釋義,要列舉疑難。這裏,筆者還想側重講講在課堂上做聽課筆記的問題。絕大部分學生都不是天才,沒有過目不忘的本領,因此,重要的知識必須用筆記錄下來,以備平時複習。據筆者觀察,本屆學生中,有一小部分是不做聽課筆記的,未養成勤於動筆的習慣;大部分學生要做但又不會做。他們大多都是把老師寫在黑板上的板書原封不動地照搬到課本上的某一空白處了事,十分機械、僵化。這種聽課筆記,其實並沒有多大的意義。

首先,教師應讓學生掌握一些做聽課筆記的常用符號。如:劃分段落用“‖”;劃分層次用“|”;重點詞句下加“· ”;含義深刻的語句下加“~~~”……其次,教師一定要反覆強調把記錄做到課文中去,以避免出現張冠李戴的情況(兩個詞語的意思或兩個句子的含義混淆等)。再者,在訓練的初期,在學生只顧聽講而尚未意識到應該做筆記時,教師應給予提示和具體的方法指導。最後,對於學生的聽課筆記,教師可以安排定期或不定期的檢查、展評、交流活動。

、獨立思考的習慣:

語文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合作、探究(注意這裏少了自主)的學習方式已深入到了廣大教師們的骨髓裏:一堂語文課是否符合課標要求,關鍵是看有沒有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活動;課的質量高低,關鍵是看小組合作探究活動開展的得是否熱烈。經常可以看到,很多的公開課、示範課幾乎全是學生們的小組討論和才藝展示,教師既不講也不寫,完全成了課堂裏的旁觀者、局外人。筆者認爲這種看似“熱鬧”的課堂,華而不實,不足取。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正確的,但不能剝奪或者說主動放棄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們不能忽略新課標在講“合作、探究”之前,還有一個“自主”——“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礎和前提。沒有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就不過是沒有靈魂的軀殼,徒具形式而已。

獨立思考是自主學習的核心。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發揮好自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首先,思考是需要時間的,所以在課堂上,教師應給予學生充足的獨立思考的時間。提出一個問題後,教師不必急於讓學生馬上說出答案或是盲目開展“合作探究”,而應爲學生營造靜思冥想的氛圍,在學生對問題進行了深思熟慮之後,再回答或是在小組內交流。其次,教師的正確引導是學生開啓智慧之門的鑰匙。教師的引導不是解答,不是灌輸,而是在問題與答案之間搭建一座橋樑,以拓寬學生的思路,啓迪學生的智慧。

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還包括課後複習的習慣、課外閱讀的習慣等,限於篇幅的緣故,這裏就不在一一贅述了。最後,應當重申的是,以上僅爲筆者在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中的一點體會,不當之處,懇請大家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中學語文教師手冊》      姚麟園

2、《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3、《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