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彙報材料

(多篇)關於農業農村經濟統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報告

(多篇)關於農業農村經濟統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報告

關於農業農村經濟統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報告(2篇)

目錄

1.關於農業農村經濟統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報告 2

2.農村“三變”改革的問題與對策.............. 6

關於農業農村經濟統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報告

一、存在的問題

(一)數據不準確、不及時的深層次原因

1.地域差異與多樣性:農村地域廣泛,統計人員在數據採集時面臨極大的挑戰,標準化的統計方法可能無法準確反映不同地區的農業產值。

2.農戶信息不透明:農戶經濟活動的信息通常是分散、零碎、不透明的,可能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如稅收、貸款、政策補貼等,導致在統計過程中難以獲取全面準確的數據。

(二)統計體系滯後的根本問題

1.產業結構變化的反應不足:農業農村經濟結構正經歷着從傳統農業向現代產業的轉變,傳統的統計方法未能很好地適應這些新型經濟的統計需求。

2.農村經濟多元化與統計指標狹窄:隨着農村社會結構和經濟活動的多元化發展,農村新興產業,如綠色農業、鄉村旅遊、農村電商等,現有的統計指標未全面涵蓋這些變化,政府難以全面瞭解不同羣體、不同產業的發展狀況。

(三)數據質量控制的困境

1.監督機制不健全:農村地域廣闊,目前的監督機制相對薄弱,導致一些違規行爲未被有效監測和制止,影響了數據的真實性。

2.缺乏技術手段支持:在大數據時代,缺乏先進的數據分析、挖掘技術,導致數據質量控制相對滯後。

(四)人才問題的深層次原因

農業農村統計工作地位低下:長期以來,農業農村統計工作在整體國家統計體系中地位相對較低,農業農村統計數據的源頭是鄉鎮(街道)、村級,基層統計從業人員兼職較多,工作素質直接關係到數據質量,提高從業人員綜合素質將對農業農村經濟統計工作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對策建議

爲了解決農業農村經濟統計工作中存在的衆多問題,需要綜合考慮從法規建設、技術手段、人才培養以及政策制定等多個層面入手,以期建立更爲科學、準確、全面的農業農村經濟統計體系。

(一)完善統計法規與制度

1.完善統計法規,健全統計監督機制:政府應當加大對農業農村經濟統計法規的制定力度,健全統計監督機制,通過對統計數據進行獨立審覈,加強對數據真實性的監督。同時,建立違規行爲的處罰機制,以提高農戶配合度,減少數據的隱瞞。

2.適應新興產業的統計標準:針對新興產業,要及時制定相應的統計標準和法規,確保這些產業的數據能夠納入正規統計體系,使其真實狀況能夠得到準確把握。

(二)推動信息化建設與技術創新

1.加大對信息化建設的投入:政府應當加大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資金和技術支持。推動建設農村信息化平臺,整合現有的信息資源,實現數據的共享和互通。

2.推廣先進的數據採集技術:引入現代技術手段,如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提高數據的採集效率和準確性。採用遙感、衛星等技術,對農業生產過程進行實時監測,以獲取更爲真實的數據。

(三)加強人才培養與團隊建設

1.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健全激勵機制:政府應加大培訓力度,不斷提升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通過表彰、獎勵等激勵機制,提高積極性和工作熱情,推動整個農業農村統計隊伍的建設。

2.加強與高校、研究機構的合作:通過聯合研究、共同培養人才等方式,充分發揮各方優勢,推動農業農村統計工作與學術研究的深度融合。

(四)政策制定與實際情況的有機結合

1.加強政策與統計數據的互動:在政策制定過程中,要更加註重對農業農村統計數據的參考。建立政策與統計數據的雙向互動機制,確保政策制定更具針對性和科學性。

2.注重對新興產業的政策支持:針對新興產業,政府應當及時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其健康發展。通過制定產業扶持政策、減輕稅收負擔等方式,引導新興產業融入農村經濟體系,推動農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五)加強農業農村統計的科普宣傳

提高農戶對數據採集工作的認知度和配合度,讓更多的農戶瞭解到自己的數據是如何被採集和利用的,增強他們的數據安全意識。

結語:

農業農村經濟統計工作在發展中仍然面臨着一系列問題,要進一步完善統計法規、推動信息化建設、加強人才培養、優化統計體系等舉措有力提高整體工作水平,爲政府提供更爲科學、準確的農村經濟數據信息,爲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農村“三變”改革的問題與對策

2021年9月27日,xx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xx鄉村振興“xxx”工作舉措,首次提出“以‘三變’改革爲抓手激發鄉村活力”,要求各縣區持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宅基地、承包地改革,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增加農民資產性收入,全面激發鄉村發展活力。

一、xx縣農業農村基本情況

xx縣地處x西丘陵地區,xx世紀xx年代以來,該縣大力發展櫻桃、石榴、朝天椒等特色農業,成效顯著。xxxx年xx縣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完成高標準農田x.x萬畝,糧食總產量億斤。新培育市級龍頭企業x家、省級示範合作社x家、市級示範合作社x家、家庭農場x家,xx等特色種植面積達xx萬畝……”

xx縣特色農業的發展,無法掩蓋全縣農業農村的問題:民營企業家經營的特色農業紅紅火火,但他們和農民之間只有簡單的土地承租關係,農民並沒有從發展得好的農業項目中增加收入;村集體經濟普遍較爲薄弱,導致村集體收入少、公共開支不足,無法爲羣衆提供更多服務,黨羣關係淡薄;廣泛存在小農經濟導致農村土地資源無法大規模整合,無法引進現代農業項目,不利於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三變”改革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重要抓手,因此受到了各級領導幹部的重視。

2021年12月,xx縣聘請“三變”改革專家盧水生教授指導全縣“三變”改革。經過一年多的努力,該縣的“三變”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出現了一些典型村莊和重要項目,但也遇到了一些問題。

二、xx縣“三變”改革存在的問題

“三變”理論遭遇“水土不服”。盧水生教授曾開展過兩次全縣規模的宣講,但在具體實踐時,基層幹部卻遇到了困難。對於如何分股、如何建立和運營五大合作社、如何引進新產業等,基層幹部也難以把握好改革與農村各方的關係,導致絕大多數的村莊只是進行了形式上的“三變”改革。究其原因,主要在於盧水生教授的“三變”改革理論過於精密、有一定的地域侷限,導致本地領導幹部、羣衆一知半解或完全不懂,極大影響了改革的推進。

幹部羣衆參與度不高。部分幹部羣衆比較排斥“三變”改革。相當數量的村幹部聽不懂盧水生“三變”改革理論,害怕“三變”改革淪爲新的形式主義,擔心需要應付大量的上級檢查考覈,個別村甚至主動退出改革試點;有些村幹部缺乏“三變”改革的動力,寧可躺平也不願“冒險”搞改革。絕大部分村民沒有接受過“三變”改革培訓,不理解“三變”改革政策,看不到“三變”改革的成功案例和希望,害怕村幹部和外來企業暗箱操作損害農民利益,不理解、不接受土地流轉。

已開展的項目效果不佳。突出表現在集體經濟合作社運轉不力。部分農村缺乏運營合作社的管理人才和財務人員,導致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徒有形式,“三變”改革有形無實。

存在一定的經濟隱患。部分“三變”改革項目由企業和政府推動,村集體和村民缺少話語權,存在一定的經濟隱患。一是存在套用國家資金的嫌疑。如某旅遊公司運營的民宿項目,使用12個脫貧村的財政扶貧專項資金1200萬元建設25間民宿客房,然而運營一年來,客流嚴重不足,無法吸引周邊遊客,難以帶動農產品銷售,極有可能成爲爛尾工程。二是存在違規佔用農村資源的可能。部分社會資本打着“三變”改革的旗號,低價收購、租用農村宅基地、耕地,以民宿、農文旅項目的名義建設別墅大院、生態園,有違規佔用農村資源的可能。三是種植類項目存在市場風險。xx縣以土地流轉爲突破口推動“三變”改革,大規模推動土地流轉,以此來實現農業規模化經營,但大規模種植較爲單一的經濟作物(如辣椒、紅薯、鮮食玉米、高粱、冬桃等),可能存在一定的市場風險。

三、推進xx縣“三變”改革的建議

加強“三變”改革理論的研究和宣傳。從縣委黨校、縣農業農村局等單位挑選有意願、有能力的中青年,組成10人左右的理論研究宣講團,定期圍繞“三變”改革政策和成功案例進行深入研究,總結出比較適合本地實際的模式,以供領導參考、決策。同時積極參與本縣的“三變”改革,到改革試點村蹲點調研,及時總結改革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尤其是總結“典型村莊”“典型企業”“典型項目”的經驗和做法,爲全縣推廣改革提供案例和方法。

調整“三變”改革的推進策略。由“求速度”向“求實效”轉變,踏踏實實總結試點村經驗,從試點村中選樹典型、總結推廣經驗。一是深入研究、推廣以xx村爲代表的“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模式。xx縣xx村鎮xx村抓住“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這個核心,簡化了盧水生教授的“三變”改革理論,成功實現了“三變”改革的目標,這一模式對其他村莊推進“三變”改革有借鑑意義。二是深入研究企業帶動的“三變”改革模式及其優缺點。xx縣返鄉鄉賢通過“三變”改革,創辦了xx等,這些“三變”改革項目資金充實、運營靈活、經濟收益較好,但也存在村集體和村民話語權少、收入分配不透明等問題,建議地方政府認真研究這種模式的優點和不足。三是深入研究政府推動的“三變”改革項目,總結經驗教訓。政府推動的“三變”改革項目,不缺資金、不缺政策,爲什麼有些進展緩慢、有些效益極差?如何提升此類項目的效率和效益?需要縣鄉各級政府深入總結經驗,爲後續開展政府投資提供借鑑。

充分發揮集體經濟合作社的作用。集體經濟合作社是“三變”改革的關鍵。一個村,能否動員村民參與改革,能否整合村內資源、資金、勞動力,關鍵靠集體經濟合作社。地方政府可以整合全縣人才,組建“三變”改革專家團,內含理論宣講員、經濟管理人才、企業家、優秀村幹部等專業人才,通過理論解讀、點對點指導等方式,協助參與“三變”改革的村莊制定方案、清產覈資、運營合作社,充分發揮集體經濟合作社的作用。

充分調動農民參與積極性。一是普及“三變”改革理論知識。xx縣前期的“三變”培訓主要面向鄉鎮幹部、村支部書記,大部分村幹部和村民沒有參與培訓,很多村民認爲“三變”改革就是要收回農民的耕地和宅基地,進而對“三變”改革產生恐懼。建議政府組織行業部門專家、宣講隊員深入農村,在“三變”改革村大規模宣講改革知識,用“三變”改革的成功案例調動農民參與積極性。二是提高村民的參與度。大部分村民擔心企業家和村幹部相互勾結,把持產業發展,損害村民利益,因此排斥“三變”改革。建議縣鄉政府參與各類協議的制定,切實保護村民利益,提升農民在產業發展中的話語權和監督權,提升農民參與度。

加強監督管理。一是加大對政府扶持資金的監管力度。強化對涉農資金的審計,對數額巨大、社會關注度高的資金開展全程監管;針對盲目投資“造景”、經營慘淡、長期爛尾的工程,要進行績效考覈、責任追究,及時追回國家資金;完善“一把手”責任制,將涉農扶持資金的管理和經營績效列爲政府、黨委工作考覈的重要項目,既要考覈工程進展,又要考覈工程經濟效益,堅決避免基層幹部使用國家資金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二是加強對產業項目的考覈,引入退出機制。對那些佔用農村資源、長期不創造效益的項目,要引入退出機制,如果企業若干年不能營利,就要求企業退出,村集體重新尋找開發商,使“死資源”變成“活資產”。三是在縣、鄉層面加強產業規劃。縣、鄉政府提前做好產業規劃,科學引導種植的種類和數量,嚴格把控農產品的質量,整合全縣的同類經濟作物,實現規模種植、集中加工、統一銷售,儘可能減少市場風險。四是建立政府主導的風險防範機制。一方面政府引導農民入股效益好的企業,另一方面建立以財政補助爲主的保費分擔機制,提高經濟作物的保險覆蓋面和保障水平,保護農民利益,使農民能放心大膽地參與“三變”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