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一

教學“噸的認識”之前,學生已有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認識,學生對1千克=1000克的進率也比較清楚。他們對生活中比較重或大宗物品的質量用什麼單位表示,也能說出是用“噸”作單位,但是對1噸到底有多重,學生並沒有感性的認識和直觀的參照。教材上也只是借用10袋大米,每袋100千克的圖片加以說明,10袋這樣的大米重1噸。如果我們按照這樣的模式去教學,學生雖然能瞭解1噸有多重,但顯然缺少了體驗和感悟過程,很難說他們真正弄懂了1噸的重量有多重?要解決這一難點,就要設計一些學生熟知的生活實例,給學生一定的經歷、體驗和感悟過程,使他們真正理解1噸的重量。

基於課前的反思,我設計了拎一拎、背一背兩個體驗環節。

環節一:我讓學生從家拿來了10千克一桶的色拉油,讓學生在課堂上試着拎一拎、說一說。弱小的女同學幾乎拎不起來,她們直喊太沉了;力氣大些的男生們雖然拎離了地面,但也堅持不了多長時間。他們抱怨道,太重了手都拎酸了,還紅了一道印子。於是,我順勢利導,“才小小的一桶10千克重的色拉油,都把大家累成這樣,要是100桶這樣的色拉油,你估計我們班誰能拎的動?你們知道多重嗎?”學生紛紛表示,100桶這樣的色拉油1個人不可能拎的動。在學生交流的同時,我板書着:一桶10千克100桶()千克。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出1000千克就是1噸。

環節二:在學生中找幾個25千克重的同學。我讓班上一些同學嘗試背一背這些25千克的同學,看看誰能背的動,誰背的不止一個同學。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有的同學能背動一個25千克的同學,有的能一邊背一個,一邊抱住一個,大家在笑聲和叫聲中感受到體驗的快樂。再問他們多少個25千克的同學是1000千克,也就是()噸時,學生很快說出答案。接着,我“借題發揮”,讓前後的男生或女生分別告訴對方體重,再相互背一背,估計多少個××的重量是一噸。

教學完後,我注意到這兩個環節上學生的情緒高漲,注意力比較集中。這說明,學生非常喜歡這樣的體驗環節,他們通過體驗,能進一步加深對1噸有多重的感性認識。但是,我也反思到在環節一上,有些力氣小的學生沒有充分體驗到10千克的重量,而且環節一的10千克與環節二的25千克差別不大,有重複之感,很難說學生的體驗有多明顯。我想,環節一如果改爲用5升的色拉油(重5千克),多準備幾瓶這樣的色拉油,讓學生兩手拎一拎,看看各種學生拎起的不同瓶數後,再引入多少瓶這樣的色拉油重1000千克,也就是1噸時,效果會更好。而且,這樣的處理後環節一和環節二能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既能節省教學時間,也能最大限度的發揮教具的有效性,突破教學難點。

在教學的拓展環節中,我給的問題是:信息窗中告訴我們,1912年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條藍鯨大約重150噸,它相當於多少個同學的體重?(體重25千克的)……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既加深了對新知識的鞏固,又對學生進行了保護環境,保護動物的教育。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二

在認識噸時,通過碼頭裝卸貨物的場景,通過集裝箱、貨車運載大宗物品的場景等,感受生活中“噸”的廣泛應用;藉助常見的袋裝大米的重量和一般國小生的體重,來認識1噸有多重。本課教學前,我讓孩子預先了解了自己的體重(千克爲單位),在蒐集了一些體重數據後,讓學生感受多少個就是1噸,他們都發出了感嘆。再瞭解書上介紹的有關噸的信息,就減低了認知的難度。

總體感覺,三年級的孩子對於認識“噸”,有一定的難度,一是他們的年齡決定了感知的難度,二是因爲其實“噸”在孩子的身邊並不常出現,無法有更多更感性的接觸,就憑想象多少個同學的體重,看一些圖片,感知仍比較薄弱。這在做習題時,表現的特別明顯,學生無法選擇合適的單位。如習題“一艘海輪的載重4500()”一題,學生知道海輪很大很重,但到底是種什麼程度,卻是沒有概念的。其實我們大人對於本題可能也要考慮一下,因爲它離我們的生活並不近,只有進行一定的橫向比較,可能才能得到答案,那讓我們的這些孩子怎麼去作答呢?所以我想對於孩子,我們更應該考慮到他們的年齡特徵和生活實際情況。過高的要求,並不能使孩子更好的成長。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三

今年區“五四杯青年教師賽課”增設了一個新項目:評課,我有幸爲那些參加比賽的老師上了節《認識噸》。我是剛工作三年的年輕教師,由於經驗不足,所在的學校是小班化學校,爲了凸顯我們小班特色,最終選擇了《認識噸》這節課。因爲參加比賽的老師很多是教學上的精英,所以讓他們來聽我的課,評我的課,心情很緊張,也很重視這次難得的學習機會。

上過這節課,看過老師們的點評,我也來談談上過這節課後自己的一些感想:

一、整個教學過程思路清晰,設計巧妙,突破重難點,環環相扣

導入部分:用現在流行的“奧運會火炬手選拔賽”切入,既新穎有具有時代特色,引人入勝。同時通過選拔賽對體重要求這一矛盾情境,讓學生填蜜蜂3(),小兔3(),既讓學生複習了舊知,同時爲下面大象3()作鋪墊,從直觀上可以知道大象不可能填“克”或“千克”,當很重的物體就用“噸”作單位,學生初步認識了噸。然後通過圖片讓學生了解到“大宗物品”也用“噸”作單位。

新授部分:設計了三個小組活動環節,讓學生通過拎一拎,抱一抱等形式讓學生體會到一個這樣的物體有多重,由此通過感受、想象來感知1噸有多重。這三個活動分別是:拎50千克的大米、抱體重大約是25千克的小朋友、拎10千克的水,第一次拎米讓學生初步感知1噸有多重,同時引出“1噸=1000千克”,第二次背或抱同學,進一步強調噸的重,加深學生的感受,第三次讓學生先拎水再猜重量,培養學生的數感。活動後通過現實中1噸的物體進一步讓學生體會1噸很重。

練習部分:通過小結什麼時候分別用“克”、“千克”、“噸”爲下面練習填合適的單位作了很好的鋪墊。通過複習克、千克、噸的進率讓學生能正確的`換算。通過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能學以致用,真正掌握所學內容。

二、小組活動開展得有序、有效

由於我們學校是小班教學,所以從一年級開始我們就培養他們小組合作能力,五到六人一組,桌子圍成一定的形狀。這節課主要設計了三個感知的環節,活動過程中由組長領導學生排好對,有秩序地去拎大米、抱同學以及拎水,課堂熱鬧而不亂,受到聽課老師的好評。在很多環節還採用了同桌互說,找最喜歡的一個或兩個好朋友互說等形式,讓學生充分地交流,讓學生真正做學習的主人,從課堂反映來看,學生的小組活動並沒有走過場,流於形式,每個合作環節學生都認真有效地完成了。

三、教學注重分層,有些細節處理比較細緻

針對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對教材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和補充,因此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把“想想做做”1和2做了調整,先完成第2題,再完成第1題,因爲第2題是直觀題,學生可以通過數的方式得出答案,而第1題學生只能依靠千克和噸之間的關係進行推理,思維難度加大,所以通過第2題做鋪墊,學生通過小組說再交流的形式,爲後面做好充分的準備。再如:對學生描述多少個這樣的物體是1噸時,注重學生表述完整;填單位名稱中:一頭大象是3000(),我追問學生:“大象不是很重嗎?爲什麼這裏不用噸呢?”引導學生體會到填單位不但要看單位,還要把前面的數合起來才能填出正確的單位。

四、有效地運用多媒體,加強學生的感知

通過卡通的課件,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幫助學生直觀地感受1噸有多重。如:通過課件演示由1袋50千克的大米到20袋這樣的大米,由2個25千克重的同學到4個、40個這樣的重的同學過程,讓學生對1噸有直觀而強烈的感受。

五、重視評價激勵體制,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我把全班分成了四個小組,並給四個組取上名字:“開心隊”、“快樂隊”、“智慧隊”、“機靈隊”,對錶現好的小組通過“樹上畫蘋果”的形式進行激勵,還有同桌互評,在習題紙上畫笑臉,及時表揚等形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當中。

當然這節課還有很多值得改進的地方:

一、重“體驗”,但設計的環節沒運用到最大

雖然設計了三個環節的活動體驗,但教學時過快,學生可以感受再充分些,對於“1噸重不重”之類,渲染得不夠,學生感嘆得沒那麼的強烈。教學完這三個環節後,可以追問:1噸相當於多少袋這樣的大米?到少個這樣重的同學?等,讓學生建立起1噸的重量相當於多少個身邊的熟悉的事物的概念,讓教學落到實處,其實之前設計有個環節,試上時學生答不上刪掉了,事後再問學生時學生都能很好地舉出實例,可能是低估了學生的實際情況。

二、預設與生成發生矛盾時,處理不夠機智

受思維定勢的影響,學生講“大鯨魚”的時候,我想到的是“金魚”纔會讓聽課老師覺得我沒有注意傾聽學生的回答,還有請學生舉例說生活中哪些物體可以用噸表示,學生說:大米,我當時想的是1袋大米,其實一粒大米用“克”,多少大米用“噸”,這樣處理更直接、有效、水到渠成,當時根本想不到那麼多,很大的一敗筆。

由於第一次教三年級,對於一些說法我不知道是正確的,導致我還是按照教案的說法教學,比較呆板。如9噸=()千克時,有學生提出:因爲1000千克=1噸,所以9噸=9000千克,這種說法也對,可以適當引導多種方法,靈活處理。

三、練習可以適當精簡些,更放手些

由於生源的問題,課本上的有些題目我進行了調整,改變,有的沒有采用,從整體上題目設計有層次,但可以更完善。比如()千克=()噸,這樣的開放題的位置可以放最後,讓學生好好地說一說。又如一棵白菜重1噸,多少棵這樣的白菜重1噸,由於怕學生答不上來,沒有讓學生在小組內說一說再反饋,而是請好的學生說了說,放手少了些。

四、教學行爲需要改善

教學中的語言不夠簡潔,提問和回答都比較瑣碎,當學生表述不出來時,有心急幫學生說。板書過於簡單,可以更精細些。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四

1噸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讓學生準確感知1噸的重量,一向是教師們冥思苦想的一個問題。學生剛開始體驗50千克體重有幾種態度,很重,不重,抱不起。爲了使學生體驗1噸的重量,繼續讓他們充分體驗,最後達到共識,50千克夠重,1000千克重得令人望而生畏。

課堂是學習的平臺,也是學生展示的平臺,在教學中,學生將課堂變成展示自己風采的舞臺。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給學生帶來學習的快樂。

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舉出生活中有哪些物體大約重1噸的例子,學生暢所欲言,大膽嘗試,爲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平臺。幫助學生感悟、理解1噸,建立1噸重的質量觀念,突破本課的重、難點。

總之,教師要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繫,將書本知識活學活用。使小小的課堂走向更廣闊的生活天地,激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數學必須貼近生活,變抽象爲具體,變無味爲有趣。讓數學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運用數學,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五

在學習“噸”這個質量單位前,學生已經對克和千克有了感性的認識。知道了1千克=1000克。較輕物體的質量常用可作單位,而一般的物體用千克作單位。這樣一來學生就知道了測量較重的物體或者是大型物體時常用噸作單位。但是“噸”到底有多重呢?學生沒有直觀的認識。也不可能像認識克和千克那樣讓學生通過掂一掂一個2分硬幣或者是兩袋鹽的重量來建立感性的認識。所以,對於

噸這個質量單位要想建立噸的觀念確實有一定的難度。

本節課在創設問題情境過程中,我是先讓學生用所學“噸”的知識解決小動物的“過橋問題”、“貨車、電梯的載重量”、“多少物體的重量約1噸”、“哪些物體的質量要用噸作單位”、“估計一些大動物的質量”等,使學生體驗到“噸”的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學習“噸”的知識能解決許多生活實際的問題。讓學生體驗到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爲了突破本節課的難點,課堂上利用孩子們的體重,從數量上體會。我找了班上體重正好是25千克的一個同學,而我的體重是50千克。這

樣學生可以想象大約四十個學生的體重就是1噸,而20個老師的體重就是1噸。讓學生在對比的數字中感受1噸之大。

但噸確實在生活中不常見,所以感受能力比較差的同學對噸還是不能完全認識。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六

首先本課我想通過一些場景,如碼頭的貨物、貨場上的集裝箱、鐵路運輸線上的貨車車箱的呢過,引入新知,學生從中感知比較重的或大宗的貨物,瞭解計量這些貨物有多重時,通常都用噸做單位,感受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然後通過每袋100千克的大米,說明10袋這樣的大米中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噸,從而引出噸與千克的進率。

想想做做2,就是讓學生通過看和說,把1噸的重量和各種物體的數量建立聯繫,使他們對1噸大約有多重有比較鮮明的表象,有利於1噸觀念的建立。想想做做第3題,學生通過計算推想出多少桶水大約重1噸,多少塊磚重1噸,從而建立起有關1噸的清晰感念。在計算多少塊磚重1噸時,有學生寫出200塊就是重1噸,這是學生沒有看清楚題目,條件告訴我們的是2塊磚重5千克,應該200塊磚重500千克,那麼400塊磚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噸。在練習中比較6000克與6噸比較大小時,學生寫出等於,這是錯誤的,6000克小於6噸,學生沒有看清楚題目。這類題目要多練。想想做做第5題,要讓學生去說說載重量是什麼意思,從而去填單位。

最後再補充一些單位大小比較的題目,這樣便於學生更好地理解質量單位之間的互算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