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數學說課稿新版多篇

數學說課稿新版多篇

數學說課稿 篇一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分數的初步認識》。

首先,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認識幾分之一。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重要擴展,無論是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及計算上,分數和整數都有着很大的差異。認識幾分之一是第七單元教學內容的“核心”,也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這部分知識的掌握,不僅可以使學生簡單理解分數的含義,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也爲今後進一步學習分數和小數打下堅實的基礎。教材的安排貼近學生的認知特點,而且非常注重情境的創設。

學情分析:

低年級學生對數學概念的認識具有較強的具體性,概念形成主要依賴對感性材料的概括。學生在二年級上學期時已經掌握了平均分的意義,能把一些實物圖片進行平均分,這爲本課的學習提供了感性基礎。

根據教材的編寫特點和意圖,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知識目標: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幾分之一,能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能力目標:在動手操作和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的探究和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數學思考和創新精神。

情感目標: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幾分之一,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教學難點:理解幾分之一表示的具體含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及各種圖形紙片若干張、彩色筆等。

二、說教法和學法

爲了實現確立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情境教學法、演示法、操作法、觀察法和討論法。通過情境的創設讓學生想學、樂學;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過程,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中主動建構數學知識,從而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交流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流程

根據新課標理念,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來組織教學: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最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爲他們提供參與數學學習的機會。”因此,新課伊始,我就創設了兩個小朋友分水果的情境。把這些水果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可以得到幾個蘋果?幾個梨?幾個西瓜?請你用掌聲回答,答案是幾就拍幾下。當學生拍到“半個”西瓜時,產生了質疑:“‘半個’應該怎麼拍呢?能用什麼數來表示呢?”從而引入課題: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種新的數:分數。

拍掌引入分數,我是參考了吳正憲老師的精彩課堂設計,我覺得這個設計非常巧妙。首先拍掌能使全班學生注意力快速集中,其次“半個”無法拍掌表示,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新知的慾望。

第二個環節:動手操作,建構新知。

這個環節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因此我精心設計了六個活動來進行教學。

活動1.課件演示,建立表象

幾分之一的表象認識比較抽象,爲了突破這一難點,在認識“二分之一”時,我利用課件演示並讓學生仔細觀察:把一個西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這個西瓜的1/2。這一半是西瓜的1/2,那麼,另一半呢?也是這個西瓜的1/2。在這裏,我多讓幾位學生說一說,這個二分之一是怎麼得來的?讓學生明白,只要把一個西瓜平均分成2份,其中任意一份都是整個西瓜的1/2。通過多媒體演示,使學生建立了1/2的表象。

活動2.讀寫1/2,認識分數各部分名稱。

初次認識分數,教師的引領顯得尤其重要,我利用課件演示,示範讀、寫1/2,和學生認識分數各部分名稱,再讓學生書空1/2,並快速地在本子上寫出兩個1/2。這樣,學生在讀寫分數的過程中,初步感知了分數。

活動3.動手操作,折出1/2。

爲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1/2的含義,我設計了這個活動:你能用一張長方形紙,折出它的1/2嗎?並塗色表示出來。摺好後,讓學生舉起來,展示自己的作品,並說一說1/2表示的具體含義,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我有意識地展示學生不同的折法,引發學生思考:“爲什麼他們的折法不同,折出的形狀也不同,而塗色部分都可以用1/2表示呢?”學生在觀察討論中發現:“只要是把一個長方形平均分成了兩份,每份就是這個長方形的1/2。”在動手操作中,幫助學生實現了1/2從有意接受到自由表達的過程。

活動4.舉1/2反例,內化1/2。

我拿着一張圓紙片問:“同學們,剛纔我們認識了1/2,請仔細觀察,老師把這張圓紙片這樣(隨便)撕成了兩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1/2嗎?爲什麼?”接着出示幾道判斷題給學生判斷,通過正反例子的對比,突出分數概念中相當重要的前提條件――平均分,爲以後進一步學習分數的意義奠定了基礎。

活動5.類比遷移,創造幾分之一。

當學生認識了1/2,我順應學生好表現的心理特點,大膽放手,讓學生類比遷移,自主創造幾分之一,彰顯學生的個性。

⑴聯想:你還想認識幾分之一?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對認識分數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

⑵操作:摺紙、塗色,表示出一張紙的幾分之一。

⑶交流:先和同桌說一說:你折出了一張紙的幾分之一?再全班交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展示並說一說分數的含義。

⑷探究:選擇學生作品中不同的圖形展示,四人小組合作交流:這些圖形的形狀不同,爲什麼塗色部分都能用1/4來表示呢?讓學生深刻體會:只要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這個圖形的1/4。

活動6.深入探究,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在這裏,我利用一個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猴子和小豬在一次分西瓜的時候,也想用我們今天學過的分數,它們都想多吃點。小猴子想:我太喜歡吃西瓜了,我要吃這個西瓜的1/2。小豬想:我肚皮大,吃得多,我要吃這個西瓜的1/4。你知道,它們倆誰吃得更多一些嗎?爲什麼?學生可能會出現兩種不同的答案,我不急於下結論。而是出示以下直觀圖讓學生觀察,你能比較這幾個分數的大小嗎?看着直觀圖,學生很快回答:1/2>1/4>1/8。你還發現了什麼?假如把這個圓無限制地平均分下去,得到的每一份會越來越?小。最後得出結論: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那故事中的小猴子和小豬誰吃的更多一些?學生自然回答,小猴子吃的更多一些。由學生感興趣的故事激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有利於學生形成分數的完整概念。

以上六個活動的設計,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動腦思考中,深刻體會了分數的含義。充分體現出數學知識不是教師直接給予的,而是在學生一步步的操作、交流、感受、體悟中動態生成的,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第三個環節:分層鞏固,拓展提高。

在練習環節,我層層深入,設計了寫、塗、說、猜四個練習。

寫:你能用分數表示下列圖形的塗色部分嗎?

塗:看分數,塗顏色。

以上兩題是基礎練習題,面向全體學生。以下兩題是拓展提高題,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說:下面的畫面讓你聯想到了哪些分數?

意大利國旗、西瓜圖、櫃子圖。

現代教育理論認爲,只有當數學問題和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纔是具體的,生動的、富有生命力的。利用生活中的事物理解分數的意義,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還培養了學生豐富的聯想能力。

猜:塗色部分會佔整個圖形的幾分之幾?

先讓學生估計、猜測,再用課件驗證。最後,我讓學生說一說做這道題你還有什麼發現?學生可能會說,我發現1/4比1/16大,我發現,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等等。從預設到生成,從估計意識的培養到發散思維的訓練,這一道題承載着豐厚的數學內涵。

第四個環節:課堂小結,延伸鋪墊

先讓學生說一說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有利於建立完整的認知結構。

再說一說,生活中還有什麼可以用分數來表示的?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學生可能會說幾分之一的分數,也可能會說幾分之幾的分數,爲下一節課進一步學習分數做了很好的鋪墊。

四、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力求圖文並茂,重點突出,對整節課的學習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縱觀整節課,我通過創設情境、動手操作,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使學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觀察、思考、操作、探究等活動中,親歷“做數學”的過程。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倡導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後記:這是我11月22日參加興賓區國小數學教師說課比賽獲得一等獎的說課稿。從年級初賽到學校決賽再到城區初賽,最後到區裏決賽,我一遍遍地修改稿子,隨之一遍遍地修改課件,脫稿說下三千多字,好辛苦!原本不捨得曬出來,畢竟花費了太多精力,但想想,還是放上來,就當留個紀念吧!

數學說課稿 篇二

一、蘇教版數學說課稿之克與千克 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克和千克》的認識一課。本單元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也是學習"噸的認識"的前提和基礎。

學情分析:

雖然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物體的輕重已經有了感性認識,但是大部分學生對質量觀念還比較淡薄,況且質量單位又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第一次接觸,還缺乏認識。因此,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要想建立克與千克質量觀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的。

二、蘇教版數學說課稿之克與千克 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結合教材特點,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幾克和1千克、幾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標:1、認識常見的稱,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會用天平稱一些比較輕的物品的質量。

2、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估計物體質量的意識和判斷能力;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知道看、稱,培養其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強生活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關係;

難點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三、蘇教版數學說課稿之克與千克 教具、學具:

這節課的關鍵是讓學生建立一定的質量觀念。圍繞這個目標,本節課的設計就立足於學生的體驗和操作,我準備的教具有:盤秤4臺、天平一架、、曲別針、黃豆若干;500克食鹽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學具有各種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幣若干枚。

四、蘇教版數學說課稿之克與千克 說教法和學法

針對教學內容,以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分析,我在教學中採用了啓發式引導法、講解法、演示法、誘思探究等方法。這樣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爲了更好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並優化多樣化學習方式,在學法上採用了讓學生掂一掂、說一說、估一估、稱一稱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耳、動腦,在這種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新知。

國小數學說課稿 篇三

一、說課內容

義務教育人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第12~14頁《平均分》

二、教材簡析

除法是本冊教學的重點內容,它的含義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因此平均分這部分知識就充分顯示出它的基礎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兩教時,主要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包括以下幾層內容:(1)例1通過主題圖創設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樣多”引出平均分的含義。(2)通過例2、例3,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過程,進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已知總數和份數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總數和每份數的包含除。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是例1、例2。通過平均分的學習,爲學生學習除法積累豐富的感性知識,從而順利地理解除法含義。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以上教學內容的特點,本課要達成的教學目標如下:

1、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瞭解平均分的多鍾方法。

2、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實踐探究中培養學生的平等意識、體驗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含義的基礎上,因此我覺得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出“平均分”的含義,形成表象。而兩年級學生的思維完整性還不夠,因此本課的教學難點讓學生初步瞭解平均分的多種方法,爲除法的認識和計算作準備。而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關鍵是讓學生始終在生活情境中學習探究,並通過動手操作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從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三、教學設想

爲達成教學目標,設計本課時我意圖體現如下教法:

1、採用主題式教學,以具體生動的生活情境爲依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探究的積極性;

2、通過多次的動手操作,引導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經歷數學的建模過程。

3、以小組合作爲主要學習形式,每個活動面向全體,同時在開放性練習的設計上又注重個性的張揚。

同時又設計了與教法相適應的學法,即:

1、讓學生始終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2、通過小組合作,給每個學生創造充分的動手實踐機會,在各種形式與內容的分一分活動中體驗平均分的特點和方法。

3、練習的設計注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基礎的問題解決在新授後同步完成;綜合的實踐應用放在課尾,以開放生動的形式加以呈現。

鑑於以上教學法的設想,我在備課時對教材內容做了自己適當的處理,並試圖用以下一個教學流程來展示我的教學:

1、通過分配獎品的實際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自主選擇分配方法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時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含義。

2、通過小組合作平均分配禮物,在經歷平均分的過程中,進一步明確平均分的含義,會用簡潔而完整的話敘述平均分的結果。

3、通過判斷練習,鞏固平均分的特點,引導學生按要求平均分,並能把不平均分變成平均分。

4、再次小組合作,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並在彙報交流時,進行分法的優化,滲透除法的計算。

5、開放創新的綜合練習:“我是小小設計師”,通過學生感興趣的“爲演出服選擇鈕釦式樣和數量”,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平均分知識靈活創新地解決實際問題,併爲下節課包含除作準備;同時,能在最後的結果中發現“被除數不變,除數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規律,並注重學生審美意識和統籌安排能力的培養。

四、教學實施

備課時的教學理念、教學意圖必須通過課堂教學實踐,通過學生動態表現的綜合分析纔有其真正的價值和意義。在開展對本課教學時我分以下幾個步驟努力實施我的備課精神: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談話創設情境:小朋友,我們莊市國小的活動可豐富啦,在剛剛結束的語文知識競賽當中,XX班的XX、XX、XX分別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學校準備了6本精美的筆記本獎勵給這三個小朋友,你覺得怎麼分比較好呢?(學生自由發言)

(2)這三個小朋友非常聰明,在數學測驗當中她們又獲得了並列第一名,還是6本筆記本作爲獎品,這次你會怎麼分?

(3)比較這兩種不同的分法,你發現什麼?到小組裏說一說吧。

(4)小結:是呀,像第二次每個小朋友分得同樣多,這樣的分法叫做什麼?(平均分)

(5)第二次你們爲什麼平均分呢?(因爲他們名次相同)

第一次是平均分嗎?爲什麼這樣分?

(6)師:是的,在生活中有時需要平均分,有時卻不需要平均分。

現在這三個小朋友想把6要筆記本送給結對的兩個小夥伴,怎麼分比較好?

(每個小朋友都分3本)

(7)這種分法叫什麼?那麼我們可以這麼說:把6本筆記本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到3本。

誰能這樣說一說?自己說一遍吧。

(8)6本本子平均分給幾個小朋友?(2個)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我們也可以看作平均分成2份,每個小朋友分到幾本?(3本)可以說每份都是3本。說明每份分得怎麼樣?(同樣多)

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就叫做平均分。

(二)實踐操作,體驗平均分的過程

1、創設情境

新學期,XX國小的愛心小火苗行動開始了!每個小組也把準備好的獎品送給你

們組結對的小朋友吧。看看你們組的學習用品是什麼?共有幾件?要求平均分給幾個結對的小朋友?

2、小組合作,分一分,說一說,並把結果填在紙上

彙報;媒體任意出示下面幾句話:

把4個鉛筆盒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到()個。

把12塊橡皮平均分給6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到()個。

把8把尺子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到()把。

把10本本子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到()本。

3、同步練習,鞏固平均分的特點

寒假裏,XXX家來了幾個結對的小朋友,他拿出了好多好吃的招待他們。想一想,是平均分嗎?爲什麼?

(1)10個香蕉:4、6

(2)12個麪包:3、3、3、3

(3)8盒年奶:3、3、2

(4)把八塊巧克力平均分給四個小朋友,誰分的對呢?(書上16面第二題。用手勢表示)

師:第三種第份分得的同樣多,爲什麼不對呢?

(要求是平均分給四個小朋友,它是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每份數和份數搞錯了。)

那你覺得在平均分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呢?

(要看清分的份數,再看看每份是不是同樣多)

(三)進一步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探究多種方法

1、師:我們學校也準備了一些圖書要送給手拉手兄弟班級呢。15本書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到幾本?你們會怎麼分?小組合作分一分吧。

2、彙報結果(學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但聰明的學生就會在平均分的時候,用上乘法口訣來幫忙,爲學習除法作了準備)

3、每人動手分一分

低年級的小朋友製作了許多賀卡,一共有九張,平均分給三個手拉手班級,每個班分到幾張,選你喜歡的方式按要求分一分,並說一說分的結果。

你是怎麼分的?爲什麼這麼分?

4、想一想,說出分的結果

大隊部還準備了12個書包,平均分給希望國小4個班,每班分到()個

(四)全課總結

(五)再次體驗,拓展思維

1、創設情境,提出活動要求

六一節的時候,我們要和結對的小朋友同臺表演呢。學校設計了一些演出服(出現5種式樣的衣服,)少了些什麼?一起來當一回小小設計師,小組合作爲這些漂亮的衣服配上鈕釦吧。

先聽清楚老師的要求:每組都有12粒鈕釦,平均釘在一種式樣的衣服上,每次要分完哦,你們想平均釘在幾件衣服上,試一試擺一擺,並把結果填在練習紙上。

2、學生彙報,媒體出示結果

12釘在(1)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釘(12)粒。

12釘在(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釘(6)粒。

12釘在(3)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釘(4)粒。

12釘在(4)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釘(3)粒。

12釘在(6)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釘(2)粒。

12釘在(1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釘(1)粒。

問:仔細觀察結果記錄,你們發現了什麼?

你們知道爲什麼釘的件數越多,平均每件的鈕釦數就越少呢?(總數不變)

小朋友們真了不起,想出了這麼多種方案,選出你們覺得最適合這件衣服漂亮的配法,將鈕釦粘在真正的樣品上。完成的小組,就一來將你們的作品展示給大家吧!

數學說課稿 篇四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蘇教版《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130~131頁。

2、教材簡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過角的度量、三角形的特徵和分類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學習三角形的內角和使學生學會求三角形中第三個內角的度數的方法,同時讓學生經歷探索、猜想、歸納等過程,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教學目標

(1)讓學生探索發現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2)通過動手拼擺等活動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感受數學的轉化思想。

(3)進一步發展學生空間觀念。

4、教學重點

探索發現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5、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6、學具準備

每人準備幾個不同類型的三角形。

二、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明確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的角色,應當從過去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爲學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在教學過程中,我給學生設置了一個開放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獨立、自主地去探究驗證,通過實驗、操作、交流等活動,獲得知識與能力,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情感體驗。

三、說教學過程

(一)猜角設疑,揭示課題我們來做個遊戲叫“猜角”。請同學們拿起桌子上量好角角度的三角形。你只要報出三角形中任意兩個角的度數,我就能猜出你第三個角的度數。想信嗎?(不相信),下面我們來試一試。(師生猜角活動。)師:你想知道老師是怎麼猜的嗎?其中的奧祕就在今天我們要探索的知識。(板書:“的內角和”並齊讀課題)[設計意圖]在教學中激勵學生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先創設猜角的遊戲情境,讓學生對三角形三個角的度數關係產生好奇,引發學生的探究慾望。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還有什麼問題嗎?

數學說課稿 篇五

教學設想:

本節課是國小數學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秒”是在學生一、二年級認識時、分的基礎上,對時間單位的進一步學習。新教材和舊教材相比,在時間單位這部分內容的編排上作了較大的變動,將“秒”單獨作爲一課時進行教學,旨在使學生對“秒”進行充分的感知與體驗。

時間時時伴隨着人們的生活,學生對“秒”接觸和感知的機會也比較多,應該說對“秒”並不陌生;但是“秒”和其他時間單位一樣,相對於長度、重量單位來說比較抽象,而且學生缺少系統、充分的認識,對於時間的體驗也較少。因此,本課設計時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結合令全國人民爲之自豪的“神舟五號飛船”的發射成功,在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於現實情境中感受“秒”的意義。整個教學過程緊緊圍繞“秒”的有關知識,以體驗感知1秒幾秒1分幾分爲主線,藉助學生的直接經驗及親身體驗,建立“分”、“秒”的時間觀念、理解實際意義,逐步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在新的國小數學課程標準中非常重視學生估計意識與能力的培養。在本課設計中,力求通過數秒、跟着秒針打節奏等一系列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對“秒”這一時間單位的正確表象,繼而讓學生在估計時間活動的過程中,自己主動尋求準確估計時間的策略,並通過一系列與學生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提高學生較準確估計時間的能力。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59-61頁,秒的認識。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秒”,建立“分”、“秒”的時間觀念,知道1分=60秒。

2、通過一系列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培養學生較準確估計時間的意識和能力。。

3、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與習慣。

教具學具準備:

1、神舟五號發射倒計時錄像。

2、能控制秒針走停的表。

教學重點:

正確建立秒的表象,知道1分=60秒,有初步的估計時間的能力。

教學難點:

正確建立秒的表象,知道分針與秒針是如何走動的。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前些天,我們國家航天界發生了一件令世人矚目的大事,誰知道?大家想不想再來一起回顧一下那個振奮人心的歷史時刻。(放錄像)幾代人的不懈努力,讓我們中國人終於圓了飛天夢。同學們,當你看到火箭就要發射的那一瞬間,你的內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生1:我當時很激動,很自豪。

生2:我當時非常緊張。

師:尤其是火箭發射倒計時更讓人緊張。讓我們大家一起數:5,4,3,2,1。

師:這麼短的時間,我們用哪個時間單位計時呢?

生:用“秒”計時。

師:對,計量很短的時間,我們常常用到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秒”。(板書課題:秒)

二、自主探索,建立“秒”的表象。

1、認識“秒”

(1)初步感知1秒

師:1秒到底有多長時間呢?

生:眨一下眼、拍一下手或者跺一下腳的時間就是一秒。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的鐘表面,看看錶上的一秒是怎樣表示的。

生:秒針走一個小格就是一秒。(前臺展示)

師:秒針是什麼樣的,你能給大家形容一下嗎?

生1:紅色的、最細的、最長的就是秒針。

生2:不是,我這根秒針是一隻小海豚。

師;那到底什麼樣的針是秒針呢?

生:走得最快的那根針就是秒針,它走一個小格就是一秒。

師:還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嗎?

生1:電子錶上表示秒的小冒號跳一下是一秒。

生2:有的電子錶上專門有表示秒的數字。(請這名學生讀出電子錶上的時間。)

師:看來秒針的樣子雖然不同,但是表示一秒鐘的時間都是相同的。

(2)感受幾秒

師:請同學們一起看我們這塊表,剛纔有同學說秒針走一小格就是一秒,那麼走兩小格呢?10秒鐘要走幾小格?

師:好,現在我們就來一起數出10秒。我們是不是一直要等到秒針轉到12上才能開始?

生:不管在哪個格上只要數出10秒就可以了。

(大家一起數10秒,學生很有可能越數越快。)

師:我們把握好節奏再數一次。

2、知道1分=60秒

師:關於“秒”你還知道些什麼?

生:我還知道1分=60秒。

師:你怎麼知道的?到底是不是這樣呢?請同學們仔細觀看大屏幕上的表,看看1分鐘是不是等於60秒。觀察的時候要注意分針和秒針是怎樣轉動的。

(大屏幕上實物投影:秒針走一圈,60個小格,分針走了一個小格。)

師:你們看到了什麼?(1分=60秒)分針和秒針是怎樣走的?

師:看來1分鐘確實等於60秒。那兩分鐘呢?三分鐘呢?

3、探討、感受秒的價值

師:“秒”這個時間單位這麼小,在生活中還有用嗎?

(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經驗談秒在生活中的應用。

師:看來秒的作用還真不小,那麼1秒鐘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生:寫一個字,咳嗽一聲。

師:看來,1秒鐘的時間實在太短了,也做不了多少事情。不過,老師今天蒐集了一些資料,咱們看一看一秒鐘都能夠做些什麼?

(課件放資料,補充課外知識)

師:看完資料後同學們有什麼感受?我們今後應該怎麼辦?

生:沒想到1秒鐘能做這麼多事情,我們有珍惜一分一秒的時間。

師:還有很多有關這方面的資料,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從網上或者課外書上查找一下,這些就是老師從網上找到的。

三、估計時間

師:現在,老師就請大家來做幾件事情,看看能不能做的又快又好。咱們請一名同學現場戴紅領巾,大家來估計他用的時間。(找一名學生暗暗的準確計時)

學生彙報估計的時間,與實際準確的時間比較。

(學生活動)

師:看來,大家估計的時間不是太準確,怎麼才能估計的更準確一些呢?

生:從心裏默默的打節奏,也就是按着秒針的速度數數。

師:好,我們就用這個辦法試試看。下面咱們小組合作,請一名同學任做一件事情,一名同學掐表準確計時,其他同學估計時間;然後交換任務,看誰估計得最準確。

師:剛纔同學們找到了估計時間的辦法,估計的也越來越準確了。我想同學們經過不斷練習,一定會估計得更準確。

四、總結提升

師:到現在爲止,我們已經認識了哪幾個時間單位?它們之間是什麼關係?

生:我們已經認識了“時”、“分”、“秒”,1時=60分,1分=60秒。(板書)

師:當時間不到1小時,我們可以用“分”來表示;當時間不到1分,我們就可以用“秒”來表示;如果時間還不到1秒鐘那怎麼辦?

生:可以找一個比秒更小的時間單位來表示。

師:關於這樣的時間單位,同學們可以自己去查找一下。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生:(略)。

國小數學說課稿 篇六

一、教學內容:

本課是北師大版教材五年級數學上冊中的比較分數大小“通分”第一課時。

二、教材所處的地位:

通分是分數基本性質的一種應用,是已經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和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通分又是分數四則運算的重要基礎,是比較異分母分數大小和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重要步驟,因此,必須使學生切實掌握好。

三、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通分的意義,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學會把兩個分數通分,能通過通分比較異分母分數的大小。

2、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歸納等思維能力。

四、教材重點和難點:

爲了使學生能比較順利地達到教學目標,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通分的意義,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關鍵:找準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作公分母。

五、說教法:

爲了更好地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討論法。通過學生的討論讓他們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

2、運用口答、等形式的練習,使學生鞏固了所學的知識,使教學得到反饋。

4、循循善誘,啓發引導學生,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引導學生動口、動腦、動手,逐步掌握新知。

六、說學法: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聯繫舊知識解決新問題,通過對操作演示的觀察、分析,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體現了學生的自主。

七、說教學過程:

1、通分是在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學習的,因此,在新授前我先安排了同分母分數的比較大小的複習和同 分子分數比較大小的複習。複習第(1)題讓學生回憶了兩個數是互質關係、倍數關係和一般關係時怎樣求它們的最小公倍數;複習第(2)題時先讓學生填空,再說一下這樣填的根據,爲通分過程打好基礎。

2、(1)在教學例1時,我先通過題中具體的分數,引出異分母分數的概念,再引導啓發學生把2/9和1/4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數,公共的分母必須是4和9的公倍數,從而引出了通分的概念,再引導學生思考:爲了計算簡便,取最小的公倍數做分母,然後出示了通分的關鍵。

(2)在教學通分過程時,我重點是解決對照公分母思考把原來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時乘以幾,引導學生想:分母是原來分母的幾倍,原來分數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時乘以幾。爲了幫助學生真正理解通分的道理,我藉助教材上圖形的直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照板書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

在教學例1後,我就指導學生練習了課本54的練一練的第一題有利於進一步鞏固通分的道理和通分的方法。

3、教學例1後,就進入了鞏固練習階段。通分的關鍵是找到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作公分母,因此我首先安排了練一練的第2題:很快說出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然後練習了練一練的第三題提高了學生的辨別能力,防止通分的兩種錯誤類型。

4、最後我進行了課堂總結,讓學生自己歸納:這堂課,你學會了什麼?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5、在一堂課結束之前,我還安排了一定的作業時間,既當堂檢查了教學效果,又減輕了學生的課後負擔,並在作業時,我進行了個別輔導,讓後進生能得到進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最後我忠心希望各位領導、老師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數學說課稿 篇七

一、說教材

《好餓的小蛇》這本繪本故事內容簡單,畫面形象有趣,宮西達也先生用了蘋果、香蕉、飯糰、菠蘿、葡萄五種日本孩子生活中常見的食物平行式地展現故事內容,符合小班年齡段孩子最近發展去的需要和內容不斷反覆並進行模仿的心理特徵。另外故事中擬聲詞“啊嗚”、“咕嘟”的反覆出現,使故事充滿了趣味性,而小蛇滑稽、貪吃的模樣深深吸引着孩子,適合小班孩子進行模仿與表演。整個教學活動以遊戲貫穿始終,教師牢牢抓住故事形象---小蛇“餓、貪吃”的特點,引導小班孩子用自己能夠理解的方式去感受小蛇的滑稽,體驗小蛇的貪吃,模仿小蛇的稚笨與好玩,並支持幼兒用簡短的詞語、短句去描述自己觀察到的內容及表述自己的猜測與想象,強調發生在小蛇身上的一系列的有趣事件所帶給孩子們的童真與童趣。最後繪本在貪吃的小蛇吞掉整顆蘋果樹中結束,意想不到不到的結果使孩子的興奮點達到了最高點,同時也讓孩子真正地融入到故事情境中,最終體驗到趣味閱讀的快樂。

二、說目標

新《綱要》語言領域指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結合繪本《好餓的小蛇》,我將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爲:

1.初步理解故事,感受、理解小蛇吃各種水果身體變形的故事情節。

2.學習用恰當的詞彙描述物體的顏色與形狀,樂意表述自己的觀察、猜測與想象。

3.感受故事幽默、滑稽的氛圍,初步體驗趣味閱讀的快樂。

三、說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爲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通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爲使活動呈現出遊戲化、趣味化、兒童化,因此我做了以下的。準備:

PPT課件:通過圖片及放大的細節讓幼兒更好的理解故事內容並感受故事的幽默和滑稽。FLASH課件:讓幼兒完整地觀看好餓的小蛇,並通過FLASH中幽默好玩的動作來感受小蛇的貪吃和滑稽。

四、說重難點

重點:理解故事內容,感受文學作品的幽默和滑稽。這一點我準備在給幼兒講述故事時配上誇張的語氣和動作,而且小蛇本身吃過一樣東西肚子就會變形的形象也會惹得孩子捧腹大笑。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PPT課件和FLASH課件中的個體展示讓幼兒來感受。

難點:學習用恰當的詞彙描述無題的顏色和形狀,並樂意表現自己的觀察和猜測。小班孩子的語言發展還相對較弱,他們能說出物體的名稱但描述無題特徵卻相對較難,他們所積累的詞彙還比較少,而且小班孩子喜歡動手不喜歡開口。因此在活動過程中我將問題一個個細化,比如說問蘋果是怎樣的?我又將問題細化爲:他是什麼顏色的?什麼形狀的?吃起來的味道是怎樣的?有利於孩子進行回答。而且在提問設計過程中也有意地將集體回答和個別回答相結合,開始部分的集體回答有利於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使大部分孩子能開口說起來,並且說得響亮。

五、說活動流程

(一)引題部分。

活動開始時直接出示書本,讓幼兒認識小蛇,並設計了三個問題爲下文作鋪墊:這是條怎樣的小蛇?他在哪裏?他想要去幹什麼?

(二)看PPT,理解故事內容,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這個環節是此次活動的重點,作者在繪本中平鋪了五個內容:蘋果、香蕉、飯糰、菠蘿、葡萄,都是先看到水果,吃下去,然後肚子變成了XX模樣。考慮到中國孩子的特點,我在設計過程中將飯糰省略,四個內容中,蘋果和香蕉通過先看水果,再吃變肚子的模式進行,而葡萄和菠蘿則先看肚子再猜水果,使活動內容有個遞進性。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我時刻牢記兩根線:一根是對水果的描述,有意識的引導幼兒說說該水果的顏色、形狀、味道,學說形容詞,猜測水果名稱。另一根是通過“啊嗚-咕嘟”的象聲詞和小蛇吃水果動作的模仿,讓幼兒感受故事的幽默和滑稽。

在吃完四樣水果之後,小蛇做了件讓人吃驚的事情——吞蘋果樹。這個部分是該繪本的點睛之處,使整堂課的氣氛達到高潮。這部分講述使要使用誇張的語氣和表情。

(三)看FLASH課件完整欣賞故事,體會故事的幽默和滑稽。

完整閱讀可以讓幼兒的零散經驗得以梳理和提升,而且在觀看過程中,幼兒可以一起跟着小蛇學說形容詞、象聲詞等。

(四)結束環節:學學小蛇游出教室喝水,想想喝了水之後會變成什麼?

數學說課稿 篇八

異面直線所成角說課稿《異面直線所成角》是高中數學《立體幾何》一章中的第二節《空間兩直線》中的重要內容、《立體幾何》是高中數學教學中相對獨立的一章,而本節內容恰是把平面內的直線擴展爲空間任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問題,是培養學生建立空間想象力的關鍵,下面就從以下四個方面說課。

第一方面:教學設計意圖

高中《數學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空間想象力和一定的作圖識圖能力,本節教學也要求培養學生對空間兩直線所成角這一立體概念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再依據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目標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理解空間兩異面直線所成角的概念,並會作出,求出兩異面直線所成角。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識圖,作圖能力,在習題講解中,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發散思維。

3、德育目標:在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培養的同時,激發學生對科學文化知識的探求熱情和邏輯清晰的辯證主義觀點。

本節課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對異面直線所成角的概念的理解和應用。

教學難點:如何在實際問題中求出異面直線所成角。

第二方面:教法的選定

本節內容作爲《立體幾何》中兩大重要概念之一––––"角"的初次接觸,就要求學生能牢固的落實兩異面直線所成角的概念及作法,並能對具體問題求出所成角,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其空間想象力,根據上述目標要求和學生思維模式缺乏"立體性"這一特點,我採用了"練習教學法",從習題入手,輔以計算機軟件,將平面圖形"立"起來,爲學生創設較好的思維空間,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再利用"問題中心式"教法,提出問題,對學生進行啓發,讓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這樣既可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第三方面:學法的指導

要從兩個方面教會學生落實本節內容。

1、根據計算機軟件所設計的空間幾何圖形,帶領學生去識圖,讀圖,作圖,並能依據圖形的特點去分析,作出或找出所要求的所成角,從而加強學生的圖形空間想象力。

2、找到所求角後,還需指導學生利用邏輯的分析和學過的平面幾何知識最終解決問題。

第四方面: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

第一步:採用"溫故式導入",提問學生"兩異面直線所成角"的定義,加深學生對概念的掌握,在同學回答的同時,由計算機打出概念,並在重點字"銳角或直角"處閃動,突出重點。

再利用計算機演示空間兩異面直線所成角的作法,重點體現選取不同點平移均可。

第二步:進入例題講解:"如何對具體問題求異面直線所成角呢"

首先,由計算機給出本節第一道例題,及圖。

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審題,該題爲求證"兩直線平行"的簡單證明題,其目的在於加強學生對異面直線所成角概念的理解,突出選取"空間任一點平移直線均可"這一原則,爲此,特由計算機設計出選取不同點平移的圖及證法,再一次強調概念。

然後,進入第二道例題,同樣由計算機給出題目和圖,該題爲"在已知正方體內求兩組異面直線所成角問題",不同於前題教法處在於,在教師進行了啓發性提問後,由計算機給出3個不同選點,教師讓同學自己分析併到前面操作電腦,選取解法,用計算機進行演示,並由學生自己講解、最後由教師對學生的解法進行歸納總結,從而得出"對特殊幾何體中異面直線所成角問題應以幾何體爲依託,尋找特殊位置進行平移,並利用三角函數及平面幾何知識進行求解"這一結論。

例3的講解思路及方法同例2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