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國小六年級語文課件【通用多篇】

國小六年級語文課件【通用多篇】

國小六年級語文課件 篇一

知識與能力:複習鞏固生字詞。

過程與方法:出示生字詞,小組合作朗讀、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會作者的感情。

2、懂得珍惜時光的重要性。

一、複習探究

複習檢查導入新課

(1)《匆匆》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2)聽寫重點字詞。聽寫重點詞語。強化記憶,識記字詞。

二、合作交流

1、試答追問

學習交流體會文章的最後兩個自然段。

(1)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幾次追問?(六次)有幾次做出了回答?(前兩次)師生讀書問答。

(2)引導學生試答文中後四次追問:你覺得怎樣纔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跡?怎樣的人生就是沒有虛度,纔算是沒有白白的在這個世界上走一遭?可以舉一個你佩服的人做例子來說明。引導學生既要談偉人名人的事例,又要關注自己身邊的普通人。

(3)出示朱自清資料,引導學生談感受:你覺得朱自清先生有沒有在這個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聯繫朱自清寫作本文時的年齡和一生的成就感受體會)

2、交流名言警句,進一步懂得珍惜時間、珍惜生命。

(1)古今中外,許多文人墨客寫下了不少珍惜時間、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你知道哪些?

(2)教師出示自己蒐集的名言警句,學生朗讀。

3、交流體會文章的後兩個自然段。

4、交流名言警句。

三、指導朗讀

1、帶着體會有感情的讀課文。

2、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練習朗讀背誦。

3、分小組朗讀比賽。感情朗讀、背誦片段深入理解課文,提高朗讀能力。

四、鞏固延伸

讀寫結合,學生練筆

1、朱自清的時間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飯的時候過去了。那麼,同學們,你們的時間是怎樣從你的身邊一點一滴溜走的呢?請大家學着朱自清先生的寫法,也抓住自己身邊的小事,賦予時間生命,讓我們感覺到時間是怎樣從你的身邊流逝的?看誰寫的最有朱先生的風格。

2、學生自由仿寫練筆。

3、學生寫完後,朗讀交流,師生及時評價。

國小六年級語文課件 篇二

草原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能聯繫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蒙漢情深、民族團結的思想感情,激發熱愛草原、熱愛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認識本課8個生字,理解課文中新詞的意思,摘錄課文中優美的句子,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教學重點

1、讀懂課文,在草原自然美與人情美的薰陶感染下,接受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的教育,培養學生愛美的情趣。

2、學會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裏再現課文所描寫的生動情景。

教學難點

聯繫課文,說說對“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句話的理解和體會。

教學方法

設置情境,師生共同披文入境,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引導學生把情感體驗充分表達出來。

學生學習方法

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討論交流。

課前準備

1、具有濃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語演唱)。

2、下載草原風光和民族風情的圖片,製作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課前交流:

你見過草原嗎?請見過草原的同學描述一下草原的風景,說一說在草原上的感受。

2、讓我們來到草原,看看草原的風光。出示草原風光圖片,播放鳳凰傳奇的歌曲《我從草原來》。

(設計意圖:用音樂和圖片導入的新穎方式將學生帶入草原高遠遼闊的境界,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對學習課文產生濃厚的興趣)

3、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進內蒙古大草原,去領略那美麗的風光,感受那獨特的民族風情。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自由通讀課文,注意把句子讀通順,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生字,掃除閱讀障礙。

2、思考:草原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你能否用一個字,概括出草原給你、給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語文學科的性質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課題導入後,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對課文的印象,促使學生主動地進入學習課文的氛圍之中)

3、草原的“美”體現在哪些方面?

將學生的回答進行歸納並板書:

草原

人情美

(沿着作者的思路,緊緊抓住課文中景色美、人情美兩大部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和作者產生共鳴,體會作者的感情,是設計最突出的特點,也是最簡潔有效的理解課文的方法)

三、朗讀品析,感受草原風光美

1、作者簡介:

舒慶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筆名老舍,滿族人,本名舒慶春,生於北京,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著有長篇小說《小坡的生日》《貓城記》《駱駝祥子》等,老舍的文學語言通俗簡易,樸實無華,幽默詼諧,具有較強的北京韻味。

2、用多媒體出示草原風景,要求學生一邊聽老師範讀,一邊在腦海中勾勒畫面。

(教學中通過各種手段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走進語言文字,展開想象的翅膀,在頭腦中形成一幅生動形象的畫面,再及時切入朗讀,引導學生把自己想象到的畫面通過朗讀再現出來)

3、提問:這一段主要寫了什麼?(草原風景美)

4、句子感悟:這段文字非常優美,讀着讀着,讓人彷彿置身於遼闊的大草原之中。說說你覺得哪些語句寫得美。

學生彙報,教師重點指導: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

①理解“一碧千里”(出示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後,再讓學生說一說這個詞語的意思)。

②“茫茫”就是模糊不清,結合圖畫,讓學生說說“並不茫茫”的意思。

(2)“那裏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

①體會用詞的準確,想一想把“清鮮”換成“清新”,把“明朗”換成“晴朗”好不好,爲什麼?形象感受草原的藍天碧野,體會“清鮮”“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地朗讀,讀出“清鮮”“明朗”的草原的高遠遼闊的意境。

③如果此時你就置身於草原之中,你會怎麼做?(想象:作者會高歌一曲什麼?誰願意上來高歌一曲?)

(3)“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 欲流,輕輕流入雲際。”

①拿出一張中國畫,向學生演示講解“綠色渲染”“墨線勾勒”。

②圖片展示,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柔美”的感覺。

(4)“這種境界,既使人驚歎,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

①請你學着這樣的說法,用上“既……又……既……又……”說一句話。②這句話是從哪一方面來寫的?(感受)

③不同的心情會對周圍環境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受?

【從學生的感悟入手,通過抓重點詞語切入朗讀體會,想象情景切入朗讀體會,聯繫生活實際切入朗讀體會,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凸顯語文特點的有效途徑】

(5)“在這境界裏,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着草原的無限樂趣。”

①駿馬和大牛會回味嗎,這是什麼寫法?(當然不會,這是聯想的寫法)

②作者爲什麼會想到駿馬和大牛是在回味草原的樂趣呢?(這是作者描寫的技巧,借牛馬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5、讀讀背背

①從天到地,從小丘到羊羣,再到駿馬、大牛,草原的無限樂趣令人愉快,令人驚歎,令人回味無窮。讓我們一起仔細品味、用心賞讀吧。

②多麼優美的景色,多麼生動的語言,讓我們把這一切永遠印記在腦海之中吧,請同學們練習背誦第一自然段。

四、作業

1、熟讀課文。

2、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重溫“風光美”

1、用多媒體播放草原風光圖片。

3、引導學生在圖片欣賞中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二、走進草原,感受“遼闊美”

“汽車走了一百五十里,纔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麼走都可以。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兒聲音,也看不見什麼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

(1)指名讀,說說你從這句話中讀懂了什麼?有什麼不懂的問題?

(2)重點理解“灑脫”:

①你能想出可以用什麼詞語替換“灑脫”嗎?(瀟灑從容放鬆……)

②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麼走都可以)

③感受“灑脫”:沒有紅燈綠燈的障礙,沒有行人車輛的擁堵,只有一路翠色 欲流,盡收眼底和那忽飛忽落的小鳥相伴,這是令多少人嚮往的呀!

④表現“灑脫”:你能否讀出這種“灑脫”的感覺來。

(通過學生對重點詞句的朗讀、感受,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既體會了草原的景色美,又習得了作者是怎樣遣詞造句表達的,潛移默化地學習作者語言表達的生動優美,揣摩語言所傳遞的美好情感,從而受到感染、薰陶)

三、深讀悟情,感受“人情美”

1、自由朗讀課文,找一找草原的“人情美”表現在哪些地方,畫出相關句子。

2、課堂交流,隨機指導。

(1)“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羣馬……車跟着馬飛過小丘,看見了幾座蒙古包。”

①這段話描寫了一個什麼場景?(迎接遠客)

②“一羣馬”“男女老少”說明了什麼?(來迎接的人很多)

③“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說明了什麼?(來得真快)爲什麼用“彩虹”來比喻?(一是因爲穿着各色的衣服,二是比喻熱情)

④“立刻撥轉馬頭,歡呼着,飛馳着……”來迎接的人羣爲什麼立刻撥轉馬頭,而不是在這裏交談一會兒?(想早一些把客人請進蒙古包)

⑤面對此情此景,你會有什麼感受?(熱鬧、熱烈、熱情)

⑥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2)“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

①讀句子,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聽到了不停的歡笑。

②通過朗讀把當時的熱情表現出來。

(3)“幹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我們回敬,主人再舉杯,我們再回敬。”

①反覆朗讀這句話,體會其中洋溢的熱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時候會說些什麼?

(4)“這時候,鄂溫克族姑娘們戴着尖尖的帽子……我們同行的歌手也趕緊唱起來,歌聲似乎比什麼語言都更響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麼,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讀句子。

②理解“會心”,“會心的微笑”裏包含着什麼?

(5)“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別”是指不忍別離;“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區,那裏已經是我國北部的邊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綠色的大草原;“話斜陽”是指在夕陽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們互相高興地、親切地交談着。

②連起來說說這句話的意思:蒙古族和漢族兩族人民情深似海,哪裏忍心離別呢?所以到了夕陽已經落下了,仍然談興正濃。

③如果當時你就在現場,你的心情是怎樣的?你想說什麼?試着寫一寫自己的心情和想對草原人民說的話。

四、回顧課文,感受熱愛之情

1、討論:課文的主要內容是寫作者的一次訪問活動,爲什麼要以“草原”爲題呢?

(課文前面寫了草原的景色美,後面寫了人情美,從風光美到人情美,表現了他對草原的熱愛和依戀。因此整體都是圍繞着“草原”來展開的)

2、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課文內容。

國小六年級語文課件 篇三

《遊子吟》

教養目標:

1、理解詩意,能說詩句的意思,想象畫面,體會感情。

2、能感情朗誦,背誦並默寫古詩。

教育目標:

1、感受詩人的情感,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

2、感受詩人對偉母愛的歌頌,陶冶純潔高尚的情感。

發展目標:

1、通過學習,提高學習古詩的能力,培養記憶能力。

2、培養想象能力和聽說的能力。

重點:學習古詩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難點:通過讀懂詩句,體會作者對母愛的頌揚,並結合生活實際談母愛。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感情導入

1、祖國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古詩以它的意境深遠、含義深刻、琅琅上口的獨特藝術魅力迎得了人們喜愛。無數才情橫溢的文人詩客更是以他深厚的文化底蘊,創造出無名篇,更留下了許多千古傳誦的名句。誰能背揹你喜歡的詩篇呢?

2、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詩篇或片段。

二、回顧學法

1、學習古詩前,讓我們一起來回憶學習的方法。

2、出示學法:

(1)一拆:把詩句拆成一個個獨立的詞。

(2)二釋:採用換詞、擴詞的方法來解拆出的詞語

(3)三理:有些詩句因壓韻、平仄等需要,採用了倒裝句式,因此翻譯時要適當調換詞序、句序。

(4)補連:由於古詩語言有凝練和跳躍性大的特點,翻譯時在詩句的詞與詞或句與句之間適當增加一些成分,使詩句的意思連貫起來。

3、小結:我們欣賞詩的語言美、意境深刻,就必須學會運用這四種自學方法來讀通、讀懂古詩。

三、新授

1、知詩人,解詩題。

(1)齊讀詩題。

(2)根據預習的情況對古詩質疑。

介紹時代背景:孟郊一生窮愁潦倒,直到五十歲纔得到溧陽縣尉的卑微職位。此詩便是他居官溧陽時作。

(3)範讀詩文。

(4)學生練讀,粗知大意。

2、解字詞,悟詩意。

(1)回憶學習方法。(拆、釋、理、補連)

(2)自學一~四行詩句。

A學生用“拆、釋、理、補連”的方法進行自學。

B小組自學討論、交流。

C質疑。

(3)反覆誦讀加深理解,並在讀的過程中在腦海裏想象畫面。

(4)感情誦讀,小組讀、賽讀、評讀。

(5)遷移學法,自學五、六行詩句。

A小組交流自學。

B學生彙報。

理解兩行詩句的含義,再說說抓住哪些關鍵詞來理解?

C此時,你的腦海中會呈現出母親關愛你們的一幕幕嗎?此時此刻你有什麼感受?

品讀五、六行詩句。(賽讀、評度、小組讀)

3、連句意、明詩意。

(1)邊誦讀,邊把詩句意思串聯起來。

(2)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語言講述詩意。

4、想詩境、悟詩情。

反覆吟誦,邊讀邊展開想象,體會詩人對偉大母愛的讚頌。

5、誦詩文、入意境。

6、感情背誦。

三、想象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藉着油燈的微光爲子女縫製衣服的情景,用自己的話說說。

板書:

遊子吟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國小六年級語文教學課件 篇四

【竹石】

一、案例

《竹石》是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練習中的一首古詩,練習要求“讀讀背背”。學生對這首詩興趣很濃,讀得有滋有味。

師: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

生:知道,詩的後面寫着呢,他叫鄭燮(yán)。

師:(板書:燮)這個字他讀對了嗎?

生:這個字我們沒學過。

師:對,這個字你們是沒學過:但你們有辦法把它讀準確。

生:可以查字典。

生: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師:這是個好辦法。我們祖國的文字多得難以計數,如果光靠老師教,你們一輩於都學不完。遇到不認識的字,就可以查字典。

學生紛紛拿出字典,查到這個“燮”字讀“xiè”。他們大聲讀着“鄭燮”,臉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悅。

不一會兒,學生都已流利地背出了這首詩。《竹石》這首詩人人會背了,可同學們並不盡興。關於鄭燮這個人,他們仍有許多疑問。

生:他是個怎樣的人?

師:讀了這首詩,你們能猜出鄭燮是個怎樣的人嗎?

生:他是個詩人。

生:從詩中我發現鄭燮很喜歡竹子。

生:他一定是個像竹子一樣不怕風吹雨打的人。

師:詩人常常以物言志。你能從詩中的竹聯想到詩人本身,勝人一籌。

師:鄭燮就是鄭板橋,他的詩寫得好,畫比詩更好。猜猜看,鄭燮最擅長、最喜歡畫的是什麼?

生:竹,肯定是竹。

師:你們真聰明,一猜就着。

生:有一部電視劇中有他的故事,可我忘了。我想知道更多有關他的故事。

師:老師也想知道關於鄭燮更多的故事,用什麼辦法去搜集鄭燮的資料呢?

生:去看有關他的書。

生:可以上網搜索。

生:我爺爺知道許多古代人的故事,我可以問問爺爺。

師:原來辦法這麼多,老師也去搜集一下。下星期三我們一起來交流,好嗎?

一星期後的課堂上,他們暢所欲言,講了“胸有成竹”的典故,講了“難得糊塗”,講了鄭板橋不畏權貴的故事,朗誦了鄭燮的詩,帶來了鄭燮的畫(當然這是印刷品)。我被孩子表現出來的高漲的學習熱情所感動,不得不佩服他們的學習能力。

二、解讀

知識是無窮無盡的,我們所學的永遠只是滄海一粟。由此看來,如何讓學生有興趣、有信心、有能力獨自獲取更多的知識,是每個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分析以上案例,我們不難看出學生對學習的態度是越來越積極,對學習的信心越來越強。這是因爲教師打破課時、教材的束縛,擴大學習空間,整合利用有利因素,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

(一)巧用教學資源,使學生想學

新課程告訴我們:教材不但不是惟一的課程資源,而且其作用呈相對下降的趨勢。語文學習的材料,不僅僅是課本學習,也可以是教材內容的拓展和延伸,可以來自於課內外其他方面學習資源的攝取。課堂中當學生對鄭燮這個人感興趣時,教師及時抓住這一問題巧妙展開,豐富了教學資源,使學生想學:雖然“鄭燮是個怎樣的人”不是本堂課的教學內容,但它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能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所以它是有效的教育資源。教師必須積極對待,及時抓取。

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還會出現一些突發事件,如麻雀飛進教室,學生羣起而觀之;如準備寫字時學生因窗外的雪花而雀躍;如學習《石頭書》一課時學生對礦石產生了興趣……這些事件乍一看是不利因素,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是與本堂課的教學目標無關的,但是它也是教學資源。因爲它是學生想了解的,只要教師好好利用,它就能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課堂教學要讓學生產生學習的強烈願望。

(二)關注學習情緒,使學生樂學

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情緒。在你的課堂上,學生是愉悅還是愁眉苦臉的?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教師要把個人的生活經驗、體驗感受以及對學生的愛融人課堂,不斷鼓勵學生,使學生永遠處於樂學的積極狀態中。

教師要做學生樂於學習的培植者。像案例中讓學生讀讀詩,說鄭燮是個怎樣的人,再根據詩說說鄭燮愛畫什麼。教師一步步、小心翼翼地培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斷地激勵他們,使學生一直處於積極的學習狀態中。

教師做學生樂於學習的培植者,就必須尊重學生,時時激勵學生,讓學生永保輕鬆愉悅的學習情緒。有位美術教師的做法很令人稱道。當他發現一位學生畫的是方蘋果時,問:“蘋果都是圓的,你爲什麼畫成方形的?”學生說:“我在家看見爸爸把蘋果放在桌子上。一不小心,蘋果就滾到地上爛了。我想,如果蘋果是方形的就不會掉下來了。”教師聽了,鼓勵說:“你真會動腦筋,祝你早日培育出方形蘋果來。”

試想,如果該老師認爲學生的想法荒唐,或木訥地對待,不加詢問,該學生還會樂於學習美術嗎?

另外,教師要放下架子,做學習的參與者。如“老師也想知道更多的,用什麼辦法去搜索鄭燮的資料呢?”“老師也去搜集一下,下星期三我們來交流。”簡單的幾句話,體現了教學的民主與平等。在這輕鬆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是愉悅的、積極的。

課堂教學要讓學生保持學習的興趣。

(三)點撥學習方法,讓學生會學

教是爲了不教。教師沒有辦法把知識全部教給學生,必須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學會蒐集,學會運用。當然教學中教師也不是純粹地把教學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是利用暗示、點撥,讓學生學會尋找並且運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當學生讀不準“燮”這個字時,教師沒有簡單地告訴,而是引導他們用學過的知識“部首查字法”來解決。以上案例中,教師無時無刻不在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讓學生會學。如“讀了詩你們能猜出鄭燮是個怎樣的人嗎?”“詩人常常以物言志。”“用什麼辦法去搜索鄭燮的資料呢?”

學會,重在掌握知識,以提高解決當前問題的能力;會學,重在掌握方法,主動探究知識。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學生在學校獲得的知識到社會上已遠遠不夠用。只有讓學生會學,才能不斷更新知識,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課堂教學要讓學生具備獨立學習的能力。

如果把孩子的學習階段比作一條長長的跑道的話,那麼每堂課都是一道起跑線,它提醒、激勵學生永遠向前,邁出踏實的每一步。而教師,就像是他們的教練員,教給他們方法,培養他們的意志,鼓勵他們不要停下腳步,但是永遠無法伴着他們跑完全程。

國小六年級語文課件 篇五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11個生字;

2.背誦兩首古詩,默寫《四時田園雜興》;

3.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想象詩句所描寫的景象,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

4.感受鄉村生活,陶冶愛美的情趣,養成積累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1.體會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引導學生感受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生活,培養學生閱讀詩歌的興趣並養成課外主動閱讀和積累詩歌的習慣。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錄音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都學過哪些古詩呢?誰願意背給大家聽?今天,咱們再來共同學習一首,題目叫《四時田園雜興》。

播放課文朗讀錄音。介紹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紹興四

二十四年進士。其詩題材廣泛,對農民的痛苦,官吏的殘 暴等都有反映,詩風清逸淡遠。著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吳湖錄》等。)

二、釋題並初步感知課文

1.釋題:“興”是什麼意思?誰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題目的意思?並猜想一下詩文會寫些什麼內容?

2.教師範讀全詩,學生小聲自讀並思考:詩中都寫了哪些人物?他們分別在幹什麼?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3.指名試讀全詩,引導回答上面問題。

三、學習詩文內容

1.自由讀文,利用工具書查閱自己要理解的詞語,並記錄自己的疑難問題。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①晝: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裏除草。④績麻:把麻搓成線。⑤各當家:各人都擔負起一定的家庭責任。

4.引導學生試着解釋全詩:

白天除田草,夜裏搓麻條,村裏的男女都擔家。

幼童不懂耕田織布,也在桑樹蔭下學着種瓜呢!

5.請同學們認真想一想:後兩句表現孩童天真可愛的行爲,目的是什麼?(有力地襯托出農民勤勞簡樸的生活)

引導學生觀察圖畫、描述畫面內容。(抓住兒童神態、動作、想象其語言)

6.放聲自由讀詩,想像其意境,體會農民一家辛勤勞動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指導背誦

五、總結

這首詩風格清新自然,語言親切樸實,富有泥土氣息。描寫了緊張而又愉快的勞動場面和田園生活的美好。

六、佈置作業

背誦全詩,預習下一首詩。

第二課時

一、組織教學,引入新課

我們學習《古詩二首》的第二首詩。《小兒垂釣》。(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播放課文朗讀錄音)

1.認讀生字詞:蓬頭、稚子、垂綸、側坐、莓苔、借問、遙招手、不應人。(注意生字“蓬、稚、遙”的字音字形。)

2.教學生字“釣”,注意右邊“勺”裏面的“點”不要丟掉。

3.學生試讀全詩。

三、釋題介紹作者

讀課題,思考:“小兒”指什麼?“垂”在字典中怎麼解釋?理解絲線的一頭向下可以說成是垂下來的線。並引導學生理解:“垂釣”什麼意思?“小兒垂釣”什麼意思?

四、學習前兩句

1.指名讀第一句。思考:是什麼樣的小孩在釣魚?從哪看出他年齡很小?理解“蓬頭、稚子”。這個頭髮很亂的小孩在幹什麼?字典中“綸”什麼意思?理解“學垂綸”就是學釣魚的意思。

國小六年級語文課件 篇六

教學目標

1.正確讀寫生字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瞭解作者對時間流逝的傷感以及珍惜時間的感受,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

4.感受課文的語言美,領悟作者細緻描寫、多用修辭的方法。

教學重點

正確朗讀、背誦課文,領悟作者細緻描寫、多用修辭的方法。

教學難點

瞭解作者對時間流逝的傷感以及珍惜時間的感受,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

教學準備

惜時、傷時的古代詩詞、文章、名言、警句。

預習題綱

1.讀準生字詞。

2.瞭解朱自清的生平資料和作品。

3.蒐集積累惜時、傷時的古代詩詞、文章、名言、警句。

一、情景導入。

師:1.播放一段時鐘的“嘀嗒”聲,引導學生談自己聽後的感受。

2.介紹朱自清,引入課題。

二、初讀課文,體會情感。

1.學生默讀全文;

2.體會作者寫這篇文章時的心情。讓學生初步瞭解全文,感悟作者情感,抓住“嘆”、“悔”二字統領全文。

三、研讀課文,理解文意。

(一)研讀課文第三自然段

1.找出並細讀“嘆”的段落。

2.注意“碗”、“伶俐”的寫法及讀音;

3.找出含義深刻的句子或自己特別喜歡的句子,向同學們說說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說說作者怎樣寫時光匆匆的,並仿照這樣的寫法寫上幾句;

5.體會文中疊詞運用的巧妙;

6.有感情地朗讀本段。

(二)研讀課文第二、四自然段

1.找出並細讀“悔”的段落。

2.注意“徘徊”、“*”的寫法及讀音;

3.找出含義深刻的句子或自己特別喜歡的句子,向同學們說說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體會作者悔意何來;

5.體會比喻、擬人修辭手法運用的妙處;

6.有感情地朗讀本段。

(三)略讀課文第一、五自然段

1、通過刪讀體會排比句的優美,講解“;”的用法。

2、文章開頭的寫法有什麼好處?

四、再讀課文,深化感受。

1.談談自己學了本文後想到了什麼?

2.說說自己還知道哪些說明時光飛逝或勸人惜時的詞句。

五、背誦課文

學生自由地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國小六年級語文課件 篇七

《山中訪友》

【設計理念】

高年級的閱讀教學,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同時,“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所以,以上目標的達成,要依靠學生的朗讀實踐,在讀中入情入境,在讀中體會文章表達上的特點。

【課文簡析】

這是詩人、散文家李漢榮先生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朋友”,與“朋友”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是感受作者對山裏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並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

【教學目標】

1、會寫8個生字,正確讀寫“清爽、吟誦、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軀、精緻、蘊含、奧祕、俠客、德高望重、津津樂道、別有深意”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寫的境界,培養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學習作者運用比喻、擬人、排比、想象來表達感情的方法。

【教學方法】

啓發誘導法、討論法。

【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並完成預習作業;老師準備教學課件。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同學們,當你們久居城市,遠離了大自然,有沒有一種被困在籠中的感覺?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鬆一下心情?那麼今天就讓我們“帶着滿懷的好心情”,帶着豐富的想象,跟隨着詩人、散文家李漢榮先生走進山林,走到山澗邊,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會晤作者“山中的衆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動情的話語描繪的那童話般的世界。

板書:

題目《山中訪友》

作者李漢榮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詩人、散文家。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正音:檢查預習,讀準字音。(課件)

(抽學生試讀,師生糾正,學生齊讀。)

幽徑(jìng)唱和(hè)蘊(yùn)含奧(ào)祕梔(zhī)子花

寧(níng)靜犬吠(fèi)湛(zhàn)藍襯(chèn)託儀(yí)式

凝(níng)望樹冠(guān)吟(yín)詠恩(ēn)澤(zé)短暫(zàn)

旋(xuán)轉(zhuàn)津津(jīn)樂道雄(xióng)渾(hún)

2、教師範讀: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思考課後作業一:作者訪問了哪些朋友?作者怎麼稱呼他們?課文爲什麼以“山中訪友”爲題目。

3、回答思考的問題,並提出疑難。梳理學生提出的問題:

⑴交流明確:

作者要訪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們依次是:

古橋──樹林──山泉──小溪──瀑布──懸崖──白雲──雲雀──落花──落葉──石頭──陣雨──歸鳥。

⑵古橋──老朋友樹林──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雲──大嫂

瀑布──大哥懸崖──爺爺雲雀──弟弟。

從文章的字裏行間,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裏,這一花一樹,一鳥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們能跟我們說話,能跟我們交流,它們成了我們的朋友。作者進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訪友”。

4、快速瀏覽說話:你喜歡課文中的哪些“朋友”?用“我喜歡……因爲”同桌說話。

三、精讀課文,領悟情感

1、精讀第三段,教給學習方法:

⑴下面,讓我們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訪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請大家一起朗讀課文第3自然段。

(生齊讀第3自然段。)

⑵一進山,一眼就看到這座古橋(課件:課文插圖古橋),老朋友相見,作者是怎樣和他交流,心裏默默地對他訴說些什麼呢?請同學們再默讀課文,在書上畫一畫。

(默讀畫句,讀後交流。)

⑶引導理解“德高望重”,說說你從哪體會到古橋的“德高望重”的?

交流明確:“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德高望重”的具體體現:

(引導抓住“幾百年”、“多少人馬”、“躬着腰”、“俯身凝望”等關鍵詞句理解古橋爲人們服務的時間之長,服務之多,真是默默無聞,任勞任怨。)

⑷隨着時間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舊,默默地站在這澗水上,爲大家服務。難怪作者一見到他,就由衷地讚美他,對他說──(引讀:啊,老橋,你如……)

⑸小結:

這就是作者拜訪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橋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橋當做人來寫,把自己對老橋的深厚感情,生動地傳達給了我們。我們在讀課文時,要用心地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說說我們學習這一部分的方法。

討論明確:朗讀課文──勾畫關鍵詞句──理解內容──體會特點──誦讀課文。

2、自學課文其他部分,並交流,教師適時點撥。自學提綱:(課件)

山泉部分:(朗讀──勾畫──理解──體會──誦讀。)

⑴這段文字運用了___、___、___修辭方法。

⑵這段文字寫出了作者的哪些“朋友”?它們各有什麼特徵?

3、爲什麼把“進山看景”說成是“山中訪友”?文章表達了“我”怎樣的感情?

討論後歸納:字裏行間透露出作者與山中朋友之間的親切,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作者構思新奇,想像豐富,充滿童心童趣。把“進山看景”說成是“山中訪友”,讓人感到更加親切,使景與我融爲一體。讀者時時會被作者的童心打動,時時被流淌在字裏行間的_感染,我們與大自然是這樣的貼近,甚至會融爲一體,又怎麼能不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呢?

4、作者分別從山中的衆朋友身上感悟到什麼?得到了怎樣的啓示?

討論後明確:

作者從山中的衆朋友身上悟到並得到了這樣的啓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變的堅韌的靈魂;要深深紮根於人民大衆當中;要愛護大自然,保護人類的朋友──鳥類;要淳樸善良用愛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於工作和生活。

5、誦讀課文,再次感受自然之美和課文的語言之美。

第二課時

一、欣賞佳句,積累語言

回憶課文內容,並說說你對這篇文章感觸最深的一點,帶着感情朗讀這些句子,去體會那“童話般的世界”。引導學生積累、交流朗讀以下的精彩句子:

1、走出門,就與微風撞了個滿懷,風中含着露水和梔子花的氣息。

擬人手法,形象的寫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曠神怡的和風中的感覺。暗示“山中訪友”充滿了好心情,同時點明瞭方有的時間是初夏的早晨。

2、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比喻,不但寫出了橋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無聞爲大衆服務的品質,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橋的讚美和敬佩。

3、走進這片樹林,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

擬人,形象地表達了自己和鳥兒、露珠這兩位朋友間的默契和情誼。

4、我腳下長出的根鬚,深深扎進泥土和岩層;頭髮長成樹冠,胳膊變成樹枝,血液變成樹的汁液,在年輪裏旋轉、流淌。

聯想,樹爲人友,人爲樹友,人和樹已融爲一體。這是多麼奇妙的一種境界!從這些聯想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樹之間的那種“知己”情誼,那種走進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5、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誦着一首首小詩,是邀我與你唱和嗎?你好,飛流的瀑布!……

排比,同時運用擬人手法,把“我”和山裏“朋友”之間的那種深厚情誼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採用第二人稱,拉近了作者與“朋友”間的距離,讀來倍感親切、熱情。

6、撿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是一片落葉,細數精緻的紋理,我看到了它蘊含的生命的奧祕,在它們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這短暫而別有深意的儀式;捧起一塊石頭,輕輕敲擊,我聽見遠古火山爆發的聲浪,聽見時間隆隆的回聲。

“它們”指落花和落葉。“儀式”指落花、落葉從枝上掉下並融入泥土的過程。作者從“一朵落花、一片落葉中、一塊石頭的輕輕敲擊”中感受到了時間的變遷、生命的輪迴、大自然的生生不息。

7、忽然,雷陣雨來了,像有一千個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個醉酒的詩人在雲頭吟詠。

巧妙比喻,使雷雨也隨作者的情感,富有了俠客與詩人的豪情逸致。

8、我站立之處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誰能說這不是天地給我的恩澤?

“恩澤”一詞的含義是稱帝王或官吏給予臣民的恩惠。這裏作者將能夠遮風擋雨的岩石看成是天地賜予自己的恩澤,用反問句加強了作者情感的表達,流露出對自然萬物的喜愛與感恩之情。

改爲陳述句:。我站立之處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誰都說這是天地給我的恩澤。

二、學習首尾,體會寫法

1、再讀文章的開頭和結尾,你們又感受到了什麼?

作者清晨進山,到“帶回一路月色”,從這兒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了人與自然的那份親密無間。

2、體會寫法:

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首尾呼應,前後兩次寫到“滿懷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訪友”之行充滿了好心情,

三、課外延伸,強化體驗

在作者的眼裏,這一花一樹,一鳥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們能跟我們說話,能跟我們交流,她們成了我們的朋友,難怪作者進山看景,變成了“山中訪友”。

這種類體驗,你們也有過嗎?和同學交流交流。

四、昇華感情,背誦結課

1、通讀全文,交流:課文爲什麼以“山中訪友”爲題。

2、帶着“好心情”,有感情地讀課文,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到三個部分,背誦下來。

【板書設計】

古橋

大樹

山中訪友(與大自然深情地對話)熱愛大自然

山泉

溪流……

國小六年級語文課件 篇八

教學目標:

1、通過改寫,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培養文字表達能力。

2、理清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3、通過對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的描寫,體現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

重點、難點:

1、讀懂原作,先列提綱,理清起因、經過、結果,將劇本改寫成故事。

2、瞭解人物性格,引導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等描寫人物的方法來突出人物的性格。

教學準備

《負荊請罪》的劇本及相關資料。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閱讀習作提示,明確要求。

1、學生自讀習作提示,明確要求。

2、集體交流,明確要求。

將《負荊請罪》改寫爲故事。

二、指導。

1、瞭解什麼是改寫。

2、回顧劇本《負荊請罪》內容,瞭解人物性格特點,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3、引導改寫。

(1)先列一個提綱,理清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2)刻畫人物,體現人物性格特點。

A、可以通過對人物語言、外貌、動作、心理活動的描寫來體現人物性格特點。

B、引導學生將原作內容進行揣摩,如何表達出來。

C、可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補充原作中省略的沒有表現的內容,使人物豐滿起來。

三、學生討論交流。

1、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如何?

2、人物各有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3、如何從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活動來刻畫人物?

四、學生自由習作。

第二課時

一、學生交流習作。

1、學生朗讀習作。

2、學生欣賞習作:習作有哪些優點?存在哪些不足?

3、找出習作的精彩之處,說說是怎樣寫具體的?

4、提出修改建議。

二、學生修改習作。

1、對照欣賞的習作,找自己習作的精彩之處、不足之處。

2、檢查自己的習作是否符合改寫要求。

3、進行修改。

4、小組內交流、評議。

5、再次自行修改。

三、抄寫習作。

將自己的習作抄寫在本山。

第三課時

一、組內交流,品評習作

1、小組內交流,品評習作。

2、推薦小組優秀文章。

二、全班交流優秀文章

1、學生朗讀優秀文章。

2、學生點評,教師點撥。

3、師生共同推薦優秀文章,共同欣賞。

國小六年級語文教學課件 篇九

《草蟲的村落》

教學目標

1。會寫11個字,正確讀寫“靜謐”、“追隨”、“小巷”、“俏麗”、“烘烤”、“音韻”、“演奏”、“探索”、“勤勉”、“漫遊”、“親吻”、“左衝右撞”、“意味深長”、“龐然大物”、“行色匆匆”等詞語。

2。引導學生隨作者進行一次奇異的遊歷,從中感受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靈的情懷。

3。在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基礎上,體會作者如何觀察、如何展開聯想和想象表達獨特的感受。

教學重難點

把握文章內容,感受作者熱愛自然、關愛小生靈的情懷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體會作者是如何觀察、如何展開豐富的想象來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是本組課文的教學難點,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你們觀察過小蟲子嗎?誰願意把你們的發現和大家交流一下。看來大家都喜歡小蟲子是嗎?那你們看見過草蟲的村落嗎?草蟲的村落是什麼樣子的呢?今天,就讓我們跟隨作者的步履,走進草蟲村落,去享受大自然爲我們帶來的樂趣吧!

二、整體感知

思考:“草蟲的村落”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三、梳理內容,明確場景

(1)想一想:“草蟲的村落”在哪兒?你在那裏看見了什麼?

(2)交流反饋。

①它們的村子散佈在森林邊緣的小丘上。這裏,很多的黑甲蟲村民,熙熙攘攘地往來。

草蟲的村落在“森林邊緣的小丘上”。這個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過放大構成的。

②空間在我眼前擴大了,細密的草莖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隻小蟲,一隻生着堅硬黑甲的小蟲,迷失在這座森林裏。我想它一定是遊俠吧!

作者是怎樣想象的?(通過交流,讓學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豐富,他把一個草叢邊上有甲蟲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個“草蟲的村落”。)

③隨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蟲的村落”裏看到了什麼?

交流時,教師相機出示:

“我想它一定是遊俠吧……終於走出一條路。”

“蜥蜴面前圍攏了一羣黑甲蟲,……到處參觀遠房親戚的住宅。”

“甲蟲音樂家們全神貫注地振着翅膀,……這是隻有蟲子們才能演奏出來的!”

作者爲我們描繪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村落”:有建築,有形形色色的人們,他們還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3)再讀課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樣發現這個“草蟲的村落”的?

①我目光追隨着爬行的小蟲,作了一次奇異的遊歷。(理解“追隨”)

②今天,我又躺在田野裏,在無限的靜謐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靜謐”是什麼意思?從這個詞語中你讀懂了什麼?

“靜謐”不但寫出了周圍環境的幽靜,還寫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靜、人很放鬆。有這樣的環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纔會發現這“草蟲的村落”,纔會發現──“我發現了草叢中蟲子的快樂天地。我多麼得意啊!”

四、品讀課文,深入探究

(1)從“歸來的遊俠”中,體悟作者的獨特感受。

①我想它一定是遊俠吧!你看它雖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進着。它不斷地左衝右撞,終於走出一條路。

a作者爲什麼把黑甲蟲稱作“遊俠”,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b你從哪裏看出甲蟲是勇敢的?

小結:從這位勇敢的小俠客身上,我們體會到了一種成功者的喜悅,他是快樂的。

②雲遊四方,回到家鄉,同伴們是怎麼招呼遊俠的?你感受到它們的快樂了嗎?

(2)從“村民的和諧生活”中,體悟作者的獨特感受。(抓住“駐足癡望”、“攀談地很投機”體會小甲蟲們不但同類之間相處得很好,和異類的關係也十分的融洽。他們在這個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樂融融。)

(3)從“音樂演奏會”中,體悟作者的獨特感受。

我的目光爲一羣音樂演奏者所吸引,它們差不多有十幾個吧,散聚在兩棵大樹下面──這是兩簇野灌叢,紫紅的小果實,已經讓陽光烘烤得熟透了。

鼓勵學生髮揮想象,理解甲蟲們所在的音樂廳很美,是“天然”的。

甲蟲音樂家們全神貫注地振動着翅膀,優美的音韻,像靈泉一般流了出來。此時,我覺得它們的音樂優於人間的一切音樂,這是隻有蟲子才能演奏出來的!

①聯繫實際,說說你聽到過哪些大自然的音樂家演奏出來的音樂。

①作者認爲甲蟲的叫聲“優於人間的一切音樂”,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抓住“音韻”、“靈泉”,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力。

③小蟲們特有的靈性和才智讓作者佩服。讀好這句話。

(4)從“村民的勞動”中,體悟作者的獨特感受。

現在它們歸來了,每一個都用前肢推着大過身體兩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趕着路。是什麼力量使它們這麼勤勉地奔忙呢?

是什麼力量使甲蟲們這麼勤勉地奔忙,你讀懂了嗎?(生活的快樂,以及對家庭的責任,促使甲蟲們勤勞地工作着,在勞動的同時,它們也快樂着。)

小結:通過交流,我們體會到甲蟲們在自己的天地中快樂地生活着,勞動着,也快樂地創造着。

五、昇華情感,進行練筆

小甲蟲們不但有生命,還有靈性。這是作者用心觀察的結果。

(1)自由讀最後兩段,說說你讀懂了什麼?(體悟作者對田野、對大自然充滿了喜愛之情。)

(2)只要我們能像作者一樣用心去觀察,我們也會發現很多,說說你去觀察過什麼?

(3)請同學們發揮想象,把自己觀察過的小蟲寫下來,寫的時候要學習作者的寫法,融進自己的感受,等會兒我們看誰寫得最生動。

(4)交流反饋。

國小六年級語文課件 篇十

丁香結

【學習目標】

1、整體感知,學會多角度描寫景物的方法。

2、品讀優美句子,理解丁香結的象徵意義。

3、學習本文多角度描寫景物的方法,仿寫作文。

4、比較古人寄寓在丁香結中的情感,感受作者豁達的胸懷。

【學習重難點】

1、品讀優美句子,學會多角度描寫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結”的象徵意義,體會作者寄寓在丁香結中的情感。

3、培養自己以豁達胸懷對待人生中“結”的能力。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文學作品中許多花草樹木都被賦予某種品格,如梅花象徵高潔,牡丹代表富貴,松柏喻指長青。試着再舉出幾例。今天我們來學習《丁香結》,看看作者賦予了丁香結什麼樣的情感。

二、作者介紹:

宗璞,1928年生,女,原名馮鍾璞。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紅豆》《桃園女兒嫁窩谷》《不沉的湖》等,中篇小說《三生石》。

三、詞語:

綴窺 幽雅 渾濁 笨拙

單薄 遮掩 照耀 花蕾 愁怨 斷斷續續

四、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看看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描寫丁香 花的。

(1)形狀:星星般的小花、許多小花形成一簇;

(2)顏色:紫色、白色;

(3)氣味:淡淡的優雅的甜香。

從感觀角度分析,形狀、顏色、氣味是哪種感覺?——視覺、嗅覺

作者賦予了丁香什麼樣的品格?(結合課文,圈畫出關鍵詞,總結歸納)

——靈動優雅潔白無瑕可愛芬芳

2、朗讀課文4—6段,思考什麼是丁香結?

本義:小小的花苞圓圓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盤花扣。

象徵意義:人生中不順心的事(愁怨)

——知識鏈接:品讀《梨花》,思考象徵意義(純情)

3、作者多年賞花,爲何今年突然明白丁香結的內涵?

雨後賞花的觸動

自身經歷的感悟(經受病痛折磨)

4、作者對丁香結持什麼態度?

從容、豁達、積極

古人對丁香結也有自己的感悟,品讀李商隱的《代贈》和李璟的《攤破浣溪沙》,體會古人對丁香結的理解。

代贈

[唐]李商隱

樓上黃昏欲 望休,玉梯橫絕月中鉤。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問)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體現了詩人內心怎樣的情感?此處丁香結有何寓意?

攤破浣溪沙

[五代]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裏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1)“春恨鎖重樓”中“恨”的真正原因是什麼?(請用原詩句作答)

(2)“恨”傳達出了詞中人物怎樣的思想感情?此處丁香結有何內涵?

——青鳥不傳雲外信

沒有故人音信的相思之愁

鬱結不散的相思之愁

同樣是丁香結,不同時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古人更多的是借丁香結抒發愁怨之情,而作者筆下的丁香結卻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調味劑。正如作者所說,人生中的問題是解不完的,不然,豈不是太平淡無味了嗎?讓我們學習作者從容、豁達、積極的人生態度,去直麪人生中的不順心的事,這樣你的生活也會變得有滋有味。

五、作業設計

必做:背誦李商隱的《代贈》和李璟的《攤破浣溪沙》。

選做:閱讀《語文讀本》中的《野草》。

第二課時

一、作業檢測:

1、檢查背誦

2、李商隱的“同向春風各自愁”中的“愁”體現在哪些景物上?

——玉梯橫絕月如鉤芭蕉不展丁香結

李璟的“丁香空結雨中愁”中的“愁”連綿不斷,哪句詩能體現出來?

——風裏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二、合作探究品味語言

1、有的宅院裏探出半樹銀妝,星星般的小花綴滿枝頭,從牆上窺着行人,惹得人走過了還要回頭望。

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探”“窺”將丁香擬人化,使無意識的丁香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生動形象地描寫了丁香 花可愛的情態。

2、在細雨迷濛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嫵媚。花牆邊兩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畫,線條模糊了,直向窗前的瑩白滲過來。讓人覺得,丁香確實該和微雨連在一起。(問題)雨中的丁香具有怎樣的特點?想象這幅畫面,作者爲什麼說“丁香確實該和微雨連在一起”?

丁香的美麗、高潔、愁怨在雨中形神畢現。將丁香結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徵愁心的丁香 花蕾更加悽楚動人。

3、那十字小白花,那樣小,卻不顯得單薄。許多小花形成一簇,許多簇花開滿一樹,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夢想。“照耀”一詞有什麼樣的表達效果?

“照耀”一詞寫出了花白如雪,似有光輝暈出。寫出了花對作者心靈的鼓舞和慰藉,啓發了作者的文思,使她浮想聯翩,思如泉涌。

4、“每到春來,伏案時擡頭便看見檐前積雪。”“從外面回來時,最先映入眼簾的,也是那一片瑩白”,作者在這兩句話中用“積雪”和“瑩白”代替“丁香”,有什麼好處?

避免重複,使行文富於變化。

修辭手法上:

積雪是借喻(借用喻體來替代本體不出現本體和比喻詞)

瑩白是借代(借用事物特徵來代替事物本身)

三、作業設計

體會本文多角度描寫景物的寫法,選擇一種你熟悉的花,寫一個小片段,100字左右。友情提示:選擇自己真正觀察過的,例如:紫藤蘿、荷花、迎春花、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