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課文,質疑、解疑。(重點)

2、朗讀課文,品味雪後西湖奇景,體會白描的寫景手法。(難點)

3、賞析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於一爐的寫作特色。(重點)

課前預習

作者簡介

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現在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爲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傳世。

寫作背景

本文選自《陶庵夢憶》卷三(中華書局20xx年版)。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後,大舉南下。張岱避居浙江剡溪山。在此期間,他寫下了《西湖夢尋》和《陶庵夢憶》,書中主要追憶了當年風月繁華、故朝往事,凡記敘過去的行蹤皆用明朝紀年。《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憶錄《陶庵夢憶》,文章一開頭就用“崇禎五年十二月”交代遊覽時間,沿用明代紀年,是有着深刻含義的,以此說明在作者心目中明朝始終是沒有滅亡的。作者向我們描繪出這麼一個冰清玉潔、凝靜清絕的西湖雪景,其實也是描寫明亡後,他自己作爲忠明的遺民孤獨冷清的心境。

讀準字音

拏(ná) 更定(ɡēnɡ) 毳衣(cuì) 霧凇(sōnɡ)

一芥(jiè) 喃喃(nán) 鋪氈(zhān) 強飲(qiǎnɡ)

崇禎(chónɡ zhēn) 沆碭(hànɡ dànɡ) 更有此人(ɡènɡ)

古今異義

餘住西湖(古義:我 今義:剩下)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古義:還 今義:更加)

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古義:竭力,盡力 今義:勉強)

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古義:酒杯 今義:像霜雪的顏色,跟“黑”相對)

一詞多義

白 上下一白(白色)

餘強飲三大白而別(酒杯)

大 大喜曰(副詞,非常)

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形容詞,跟“小”相對)

一 上下一白(副詞,全,都)

長堤一痕(數詞,一)

絕 湖中人鳥聲俱絕(動詞,消失)

佛印絕類彌勒(副詞,極)

更 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爲五更,每更約兩小時)

更有癡似相公者(副詞,更加,還)

詞類活用

大雪三日(名詞做動詞,下大雪)

擁毳衣爐火(名詞做動詞,帶着火爐)

客此(名詞做動詞,客居)

文言句式

判斷句:

是金陵人(“是”表判斷)

省略句:

見餘,大驚喜(“見”前面省略了主語“兩人”)

倒裝句:

更有癡似相公者(狀語後置,應爲“更有似相公癡者”)

新課導入

有人說,西湖觀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霧景,霧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筆下西湖的陰晴風雨已經被描繪得變幻多端,搖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將有怎樣一番動人的意蘊呢?今天,我們就跟隨着張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領略西湖的雪景。

新課展開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敘事是本文的線索,請在文中找出記敘的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後的更定時分

地點——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兩個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2、文中寫雪的句子是什麼?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感悟精彩句子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1、這段景物描寫雖只有兩句話,但寫得很美,意蘊也很深遠。請你結合朗讀體會,細細品味它的美,分別說說它們美在哪兒?

前一句作者連用三個“與”,生動地寫出了天空、雲層、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寫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闊大遼遠之勢,即着眼於“大”字。

後一句作者變換角度,連用“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由大到小,由遠到近,不僅表現了視線的移動,景色的變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緩緩行進,展現了一個微妙而變幻的意境,給人一種似有若無,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2、“一白”“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這些語言生動形象嗎?

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寥寥幾筆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這種寫作方法就稱之爲白描。

課堂討論,拓展延伸

1、本文開頭說“獨往湖心亭看雪”,後來又寫到“舟中人兩三粒”,況且文章末尾還出現了舟子,顯然不止一人,這與“獨”是不是相矛盾?

作者去賞雪,帶着閒情雅緻去了,在作者心裏,這裏只有他自己,他忘乎所以,忘記一切俗念,只想着賞雪,這是一種脫俗的想法,所以“獨”字表現了他的超凡脫俗。他認爲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進不了他的內心,舟子對“相公”的行爲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獨”字表現他的孤傲清高。

2、如何理解文中“莫說相公癡”中的“癡”,他的“癡”表現在何處?

(1)“癡”於行:不尋常的天氣,不尋常的時間,不尋常的行蹤。是日更定矣,獨往湖心亭看雪——與衆不同、不隨流俗。

(2)“癡”於景: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間如“滄海一粟”,既癡迷,又倍感孤寂落寞。

(3)“癡”於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鄉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

本文描寫了湖亭心悠遠脫俗的雪景,敘寫了湖心亭的奇遇,敘事、寫景、抒情有機結合,表達了作者癡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於世俗之外的閒情雅緻。

寫作方法運用

深入研讀,探究方法

1、運用白描手法,生動傳神。

白描手法就是文字簡練單純,不加渲染烘托,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神的一種寫作手法。全文一百多字,寫湖、寫雪、寫人,又交代遊湖的始末,文字極其簡練。如本文中的“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寥寥幾筆就描繪出景物的形與神,長與短,點與線,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人與自然共同構成富有意境的藝術畫面,悠遠脫俗,物我合一。

2、寫景、敘事、抒情有機結合。

敘事是行文的線索,作者用極簡的筆墨敘述了自己的遊蹤,然後抓住夜色中雪景的特點,把景物最打動人的地方表現出來,景中含情。湖心亭巧遇雖屬敘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兩個賞雪人而驚喜,短暫的相遇都很暢快,隨之而來的分別不免傷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讓他釋然。情緒的變化都與“看雪”有關,是“看雪”行蹤的延伸。從景的角度轉變爲從人的角度寫景,將人與景有機地結合起來。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試用白描手法,描寫一下秋日的楓林。(200字左右)

教學板書

佈置作業:教師引導學生課後完成本課時對應練習,並預習下一課時內容。

教學反思

本節課以“癡”爲切入點。在整體感知中,找到關鍵詞“癡”,然後通過找“癡行”、賞“癡景”、識“癡客”三個步驟體會作者的“癡心”。對文中描寫雪景的句子“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進行重點賞析、品讀,在讀中自然引出白描的手法,順勢引申,學而致用。通過有效的朗讀指導,學生朗讀情況有了很大的改善,並在朗讀中較好地體會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多媒體運用力求簡單有效,起了一定的輔助作用。

方法指導:

體會文章中作者的心境

分析作者的心境或情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抓景物特點。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是作品常用的手法,分析景物特點,對理解作者心境至關重要。

(2)抓關鍵詞。作品中有些詞語或暗示或直接點明瞭作者的情感,閱讀時要注意。

(3)聯繫生平。作者的生平經歷、思想情感往往通過其作品表達出來,在平時的學習中對這方面知識的積累很重要。

素材積累:

西湖的傳說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龍和金鳳在銀河邊的仙島上找到了一塊白玉,他們一起琢磨了許多年,白玉就變成了一顆璀璨的明珠,這顆寶珠的珠光照到哪裏,哪裏的樹木就常青,百花就盛開。但是後來這顆寶珠被王母娘娘發現了,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將把寶珠搶走,玉龍和金鳳趕去索珠,王母不肯,於是就發生了爭搶,王母的手一鬆,明珠就降落到人間,變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玉龍和金鳳也隨之下凡,變成了玉龍山(即玉皇山)和鳳凰山,永遠守護着西湖。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二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

唐家泊鎮中學 劉曉燕

學習目標:

1、自讀課文,疏通文句,歸納重點字詞。

2、體會文中所描繪的湖心亭周圍雪景的意境。

3、學習瞭解“對面落筆”“白描”的寫作手法。

學習重點 :

1、熟讀課文,掌握重點詞語。

2、學習瞭解“對面落筆”“白描”的寫作手法。

學習難點 :

欣賞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

學習方法:

1.誦讀法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本文文字較淺顯,註釋較詳細,學生自讀課文,把握文意不成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寫作特色和語言風格。

學習時間:

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西湖之美,人所共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何時西湖最美?古人云:“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真能領山水之絕者,塵世有幾人哉?”今天,我們學習張岱的《湖心亭看雪》,一起去領略西湖雪景之美。

二.誦讀課文

1、師範讀文章,請學生注意聽清字音、句讀、語氣。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小組推薦學生範讀課文。

三.譯讀課文

根據課下注釋,小組合作通譯課文,並歸納總結重點字詞句,提出疑問。

(請學生通譯課文,並點出重點字詞句。教師指導。如:絕、更、拏、擁、毳、霧凇、沆碭、焉得、白等)

四.品讀課文

(一)、情感鋪墊

張岱對西湖情有獨鍾,曾寫過《西湖尋夢》,在《自序》中,他說“西湖無日不入吾夢中。”真愛西湖者,捨我其誰?

請再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情感。

(二)、課文探究

1、找出最能體現作者對西湖情感的一個字,並從文中找出依據。(癡)

(學生各抒己見,可以引用原文,可以拓展發揮。如:癡在行爲——更定看雪。癡在情感——拏船獨往。)

教師歸納引申,拓展學生知識面:

中國傳統文化中,“獨”是個經常出現的字,如獨愛蓮、獨釣寒江雪、獨清、獨醒……這些“獨”字傳達了一份不隨波逐流的清醒、一種卓然不羣的精神追求。蘇軾說“高處不勝寒”,達到這種精神境界的人,必然是孤獨的。試想:大雪鋪天蓋地,西湖萬籟俱寂,天色尚未破曉,“我”就冒着嚴寒乘舟去湖心亭看雪,箇中癡意,誰人能解?所以,“賞雪之情,無人領會”,只好“獨往”了。

那麼,爲什麼刻意選擇“人鳥聲俱絕”的“更定”時“獨往”呢?因爲此時西湖最寧靜、最純淨、最本色,未被踐踏污染。所以,“西湖之美,必於無人處領會”,只能“獨往”矣。

“強飲”:可解“勉強飲”或“痛飲”,都是爲酬謝知己。

一“獨往”一“強飲”,張岱真可謂是西湖的“癡情知己”啊!我們不妨改造蘇軾的名句——何處無湖?何處無雪景?但少癡人如張岱者耳。

2、結尾引用舟子的話,是褒?是貶?

參考:舟子本意是貶,因爲不理解“我”大雪中獨往西湖的意趣。

作者引用是褒,是自得——“癡”亦常指最求理想境界的執著精神。

(學生齊讀課文,要求讀出滿心自得的一片癡情。)

(三)、寫作探究

1、西湖美景,是否真的無人領會?(生回答)

從題目看,從“我”的情感看,都可以不寫“亭中二人”;可作者不但寫了,還花了不少筆墨,究竟有何用意?只是爲了寫此二人嗎?

(學生品味最後一段中對二人的描寫,可討論)

教師總結,授之以漁。

辛棄疾說:“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此處亦可以說:我見二客多癡情,料二客見我應如是。寫癡情二客“大喜”,“拉餘同飲”,正是借二客之眼,寫癡情之“我”。一筆不寫自己,卻筆筆暗寫自己。這種寫法可稱之爲“對面落筆”,十分巧妙。

2、第一段也有些句子,作者是刻意從獨特的角度落筆(不一定是“對面落筆”),自由讀一讀,看誰先找出,也可謂是“張岱知己”了。

明確:(1)“人鳥聲俱絕”:從聽覺寫雪之大,傳出冰天雪地、萬籟無聲的森然寒意。

(2)“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背誦此句)

①、這段景物描寫雖只有兩句話,但寫得很美,意蘊也很深遠。請你結合朗讀體會,細細品味它的美,分別說說它們美在哪兒?

(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見)

(教師根據學生的解答,適當點撥明確:

前一句作者連用三個“與”,生動地寫出了天空、雲層、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寫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闊大遼遠之勢,即着眼於“大”字。

後一句作者變換角度,連用“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由大到小,由遠到近,不僅表現了視線的移動,景色的變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緩緩行進,展現了一個微妙而變幻的意境,給人一種似有若無,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②、引導學習:

“一白、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這些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寥寥幾筆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這種寫作方法就稱謂白描。

補充白描概念:

白描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展示圖畫)作爲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徵,以質樸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白描用於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於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白描用於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畢現,生動形象。(誦讀“白描”的解釋。幫助學生理解。)

③、遷移訓練:

判斷下列句子哪些纔是白描,並說說白描的作用。如:

a.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 《天淨沙秋思》)——(白描)

評述:作者運用白描手法對九個景物進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遊子圖”。在這幅圖中,藤是枯的,樹是老的,鴉是黃昏中的,它們給人的情緒是蕭索暗淡的。此時再看到小橋流水人家,那種思鄉思家的情緒就很自然地從心底瀰漫開來。擡頭望望遠處漫漫古道,聽聽耳邊呼嘯秋風,看看跨下長途跋涉的瘦馬,啥感覺?只能斷腸!僅28字就達到了一種千古絕唱的效果。這就是白描。

b.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c.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d.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朱自清《背影》)——(白描)

評述:朱自清僅用“攀”、“縮”、“微傾”這三個極凝練的動詞逼真形象地寫出父親攀爬月臺時的努力,真實地再現父親的背影,我們的眼前似乎就出現了那令人終生難忘的感人背影,父親攀爬月臺的背影將永遠定格在讀者心中。沒有一處過多的形容、修飾、陪襯之類的語言,只是白描,只是寫實,乍讀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訥,細細品味,卻情真意濃,蘊藏着一股深情。這就是白描的力量。

e.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周密《觀潮》)

④、拓展:看誰能用最新穎且貼切的量詞填空。

一( )新月 一( )斜陽 夕陽外,寒鴉萬( )

五.總結收穫

請學生歸納總結學習的收穫:

1、領略了冬日雪湖的美景,知道了如何欣賞美景——不盲從,不做作。

2、學習了寫作技巧:選取獨特角度,渲染自己感受;白描寫法;巧用量詞。

六.自選作業

1、有感情的背誦課文。

2、利用白描手法寫一段人物或景物片段。

3、收集有關“西湖”以及“雪景”的詩歌。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3.體會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

4.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

體會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本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但又流露出消極避世的情緒,應引導學生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

教學重點:

體會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

教學難點:

1、兩體會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

2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教法學法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溫柔纏綿。可是,如果,詩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麼樣子呢?讓我們隨張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欣賞雪景並體會作者情感。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作者簡介: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明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着布衣優遊的生活。明亡以後,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窮困以終。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句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或教師範讀,學生聽讀,把握字音及停頓。

更(gēng)定毳(cuì)衣

霧凇(sōng)沆(hàng)碭(dàng)

一芥(jiè)喃喃(nán)長堤(dī氈(zhān)

2.學生讀課文,參照註釋,借用工具書,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學生聽讀課文,疏通文句。

(2)教師提示以下詞語,幫助學生積累文言知識。

(3)齊讀課文

(4)請同學試譯課文(對譯課文)

四。課堂小測:重要句子的翻譯。

五課堂小結

六。作業:背誦並默寫本文。

第二課時

一。課前提問;上節課的重點實詞。

二。新課:問題探究:

問題一:記敘看雪的背景、時間、天氣有何作用?

問題二:找出寫景的句子並體昧作者的感隋。作者寫景使用了什麼手法?有什麼特點?

問題三:文章後半部分近一半筆墨寫人,對此,你有何看法?最後用舟子的話作結,有何意義?

問題四:本文的語言有何特點?試舉例分析說明。

問題五:從小品的角度,試分析此文的特點。

三、小結

四。課堂小測理解性背誦。:

五、作業

閱讀柳宗元的《江雪》,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異同

同學們,杭州西湖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被譽爲“人間天堂”,自古以來就有無數文人墨客爲它留下了不少傳世佳作。關於西湖的詩句,同學們能背出哪些?

代表作:《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往事,字裏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文學創作以小品文見長。

是日更定:是,這。更,古代夜間計時的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從晚上八算起。定,開始。

比較這裏的“一”和“湖心亭一點”的“一”的區別。)

板書設計:

湖心亭看雪

張岱

時間:

地點:

人物:

事件:

教學回顧: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一些常見的文言實詞以及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瞭解白描的手法。

2、能力目標:學習作者寫景和敘事的技巧,

3、情感目標: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評價作者的性情。尋求人生的啓示。

教學重點:在深入理解寫景特點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係。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剛剛領略了錢塘潮的雄奇壯麗,今天,讓我們再到杭州,去領略西湖的秀麗風光。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夢縈魂牽,在西湖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請同學們回憶這些詩句: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今天讓我們隨着張岱的文筆,去欣賞雪中的西湖。

二、學生誦讀課文

誦讀指導:首先要讀清楚,一要句讀分明,二要節奏合理;其次要抑揚頓挫,讀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暢自然,一語句要流利,二是音韻鏗鏘;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讀的基礎上自然成誦,切忌“硬背。

三、學生分組探究

1、語詞破譯組:負責解決文章中生字、文言詞語以及文言翻譯等方面的問題。

2、心靈探密組:走進作者心靈,體會他遊西湖時與衆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產生這種感情的原因。

3、性情評價組:爲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後評價作者這樣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還是不可取。

4、寫法賞析組:對文中的寫法以及表達方式的運用進行賞析。

四、交流探討的結果

1、語詞破譯組可能出現的問題

①詞語: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一夜分爲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定,完了,結束。

拿:撐,劃。

擁:圍裹。

毳(cuì)衣:細毛皮衣。

霧凇(sōng)沆(hàng)碭(dàng):冰花一片瀰漫。霧凇:水氣凝成的冰花。沆碭:白氣瀰漫的樣子。

一白:全白。

長堤一痕:形容西湖長堤在雪中只隱隱露出一道痕跡。痕:指斑跡,跡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還。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動詞用。

及:等到。

舟子:船伕。

者:……的人。

②譯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當時連下三天大雪,西湖裏人聲、鳥聲都絕跡了。這一天,更聲剛剛完絕,天將凌晨,我劃了一葉小船,穿着細毛皮衣,帶着爐火,獨自去西湖裏的湖心亭看雪。霧夜裏霧氣濃重浩茫,天空與濃雲與遠山與湖水渾然連爲一體,上下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長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點,以及我的像一根細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個人罷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兩個人鋪着毛氈對坐飲酒,一個童子在煮酒,爐上的酒正冒着熱氣。他們見到我非常高興,說:“湖上怎麼還有你這個人?”硬拉着我一同飲酒。我勉強喝了三大杯才告別。問他們的姓名,說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伕喃喃自語:“不要說您相公癡呆,還有像您一樣癡呆的人呢。”

2、心靈探密組可能出現的問題

(1)作者與衆不同的表述:

A.作者寫作本文時,明朝已經滅亡,可是他爲什麼要用明朝的年號?

提示:對故國的留戀。

B.天寒地凍他爲什麼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獨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嗎?

提示:充分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獨行於茫茫的雪夜,頓生“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蘇軾《赤壁賦》)的人生徹悟之感。他脫俗喜歡寧靜,遺世獨立。不隨流俗的性情。

C.“獨往湖心亭看雪”與“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提示:自命清高,潔身自好,不願意與那些俗人爲伍。在作者眼裏這些人並不存在。

D.一切景語皆情語,他筆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內心是怎樣的狀況?

提示:作者寫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卷。人物雲天、高低遠近、濃淡疏密,人與自然在精神世界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和諧。然而,寧靜之中,我們仍然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漂泊無依、茫然、無奈的傷感。

E.金陵人請他喝酒的時候,他連姓氏都沒有通報,只是離開的時候才問,也沒有記下來,有什麼深意?

提示:君子之交淡於水,作者交朋友沒有什麼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溝通,心靈的交融。

(2)能夠總括作者形象特點的一個詞是“癡”,怎麼理解這個的深意?

作者借舟子的一個“癡”字點題,表現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鐘情山水、淡濁孤獨的獨特個性。

3、性情評價組可能出現的問題

(1)古代文人中有許多曾經有過遺世獨立的文人雅士

例如:陶淵明,不爲五斗米折腰,隱居於句曲山中,過着“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

又如:陶弘景,曾經掌朝廷機密文書,後來不仕隱居,娛情山水,作起了“山中宰相”。

再如:劉禹錫,住在陋室,“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2)評價:可以引導學生對他們的行爲進行辯論:

A.可取的地方:他們品德高尚,潔身自好,不與腐朽的官場爲伍。他們性情高雅,娛情山水,爲我們留下了許多絕妙奇文。

B.不可取的地方:他們消極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統治階級,可是另一個方面他們沒有爲當時的現實社會作出自己應該有的貢獻。他們的獨善其身,使他們的傑出才幹沒有了社會的價值。

4、寫法賞析組可能出現的問題

(1)本文寫景的句子;寫景的方法;景物的特點;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寫景的句子: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白描的方法:此時湖上冰花瀰漫,天與雲與山與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帶來亮色,映入作者眼簾的“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寥寥幾筆,就包含了諸多變化,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人與自然共同構成富有意境的藝術畫面,悠遠脫俗是這幅畫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質,這就是人與自然在精神上的統一與和諧。

預備資料:關於白描手法的解釋。

(2)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異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在描寫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遊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爲人設。在表達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緒,《江雪》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感。

(3)寫作方面,作爲一篇遊記,作者是怎樣處理寫景、敘事、抒情的關係的?

敘事是行文的線索,須用儉省的筆墨交代,如文中寫“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是日更定,餘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遊蹤。

寫景是遊記的表現重點,要抓住景物的特點,把景物最打動人的地方表現出來,景中含情。本文寫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點,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點,作者以他準確的感受體會到簡單背後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闊與人的渺小構成了強烈的對比,景物因此有了內容。

湖心亭巧遇雖是敘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兩個賞雪人而驚喜,短暫的相遇都很暢快,隨之而來的分別不免傷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讓他釋然。情緒的變化一波三折,但是都與“看雪”有關,是“看雪”行動的延伸。由從景的角度寫景轉變爲從人的角度寫景,將人與景有機地結合起來。人的參與,給有可能顯得冷寂、單調的景物注入了生機。而人與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五、總結本文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現了自己遺世獨立的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筆調淡雅流暢,看似自然無奇,而又耐人尋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遊湖人的存在而彰顯了它的魅力,寫景與寫人相映成趣。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

2把握文章內容

3品味語言,體會情感

4當堂成誦

教學理念:

1以讀帶講2有法可依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美麗的西湖留下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足跡!楊萬里在一個晴日來遊西湖,看到“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蘇軾在一個雨天來遊……而明代汪珂玉說:“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領山水之絕者,塵世幾人哉!”今天咱們有幸認識一位能真正領山水之絕的人,他就是《湖心亭看雪》的作者張岱。

二出示作者簡介

三明確學習目標

四出示文言小品五步讀書法:

1初讀文章,掌握字詞2細讀文章,把握內容

3品讀文章,賞析語言4悟讀文章,體會情感

5誦讀文章,牢記心間

(一)初讀文章,掌握字詞(以作預習要求)

1教師範讀(正音,句讀)

2學生自讀並準備字詞

3檢測預習情況,打好進一步學習的基礎

(二)細讀文章,把握內容

帶着問題去讀文章,通過填空練習翻譯句子,把握文章內容。

(三)品讀文章,賞析語言

1學生自由朗讀文章並小組交流感受

2學生自由發言,暢談感受,教師點撥

3出示交流重點,鞏固賞析成果

(四)悟讀文章,體會情感

1“癡”如何理解?你會對舟子說些什麼?

2教師對學生髮言進行總結

(五)誦讀文章,牢記心間

減字背誦法(一共四遍,難度遞增)

五拓展延伸

練筆:學習本文情景交融的寫法寫一段景物描寫,讓讀者能從中品出你的情感來。(50字左右)

六小結

短短40分鐘,我們掌握了一種學習方法;再次體會了白描和情景交融手法的神奇;遇到了如雪般美妙的文字和如雪般聖潔的情懷。相信當鄭州第一片雪花落下時,你會有更多的遐想吧?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六

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及寫作年代,領會湖山空靈之意及作者遊湖的雅趣,體會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嚴整而富於變化的語言,學習側面襯托的寫作手法。

2、積累文言詞彙,培養古文的閱讀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全文。掌握白描寫作的手法。

3、體會人物語言的妙處,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預習導航

1、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張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蝶庵、天孫,明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着布衣優遊的生活。明亡以後,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窮困以終。《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即寫於他明亡入山以後,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裏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他文學創作以小品文見長。文筆清新生動,饒有情趣,風格獨特。

2、關於白描手法

白描手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爲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徵,以質樸的文字,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簡練樸素,不加渲染)

舉例:(齊讀)馬致遠《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抽讀)朱自清《背影》“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看見他……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3、自讀文章,注意字詞正確的注音。

4、藉助工具書,解釋字詞的含義。

學習過程:

一、導入:用多媒體展示西湖畫面,西湖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它諸多的名勝古蹟讓我們心馳神往,這節課我們就隨着張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

二、師生賽讀全文。

三、交流預習成果

四、課堂研討

⑴作者在怎樣的情況下去看雪?(時間 天氣 方式)從中可以初步看出作者是個怎樣的人?

是日更定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獨往湖心亭看雪

可見作者行事特別 思想孤傲 ,潔身自好,不隨波流俗。

⑵找出寫景的句子,品味其妙處,並結合預習導航的知識品味白描的妙處。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參考:A、妙在扣景之特徵。 B、妙在用樸素之語。 C、妙在構悠遠意境。

⑶作者見到“兩人”的心情如何?從哪裏看得出來?爲什麼?

高興 “強飲三大白而別”;因爲感覺自己找到了志趣相投的人而高興。

⑷“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中的“癡”應怎樣理解?以舟子的話作結有什麼妙處?

所謂“癡”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懷。通過側面襯托更能突出作者的清高超逸的情懷。

⑸作爲一篇遊記,作者是怎樣處理寫景、敘事、抒情的關係的?

敘事是行文的線索。作者開頭用儉省的筆墨交代了看雪的時間、目的地、天氣狀況,中間交代了遊蹤“到亭上”“及下船”,並且記敘了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敘事中處處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西湖經歷三天大雪後,人鳥聲俱絕,空闊的雪景使天地間呈現出一股肅殺、冷寂,作者偏偏此時去賞雪,可見他此時的心態及與衆不同的情趣。再如“獨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兩三粒”,看似矛盾,實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雖是敘事,但重在抒情,有獨自賞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驚喜,有分別的傷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悅。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點,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點,這正透露出作者遊湖觀雪的雅趣,顯得悠遠脫俗,卓然獨立。

⑹ “一切景語皆情語”,他筆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孤高自賞的愁緒和冰雪獨抱的操守。

五、寫作提升

通過本文的學習,我們學到了寫景的一種新的手法——白描手法,那我們來辨析下面的這些句子,哪一個使用了白描手法。並說說白描的作用。

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 《天淨沙秋思》)——(白描)

評述:作者運用白描手法對九個景物進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遊子圖》。在這幅圖中,藤是枯的,樹是老的,鴉是黃昏中的,它們給人的情緒是蕭索暗淡的。此時再看到小橋流水人家,那種思鄉思家的情緒就很自然地從心底瀰漫開來。擡頭望望遠處漫漫古道,聽聽耳邊呼嘯秋風,看看跨下長途跋涉的瘦馬,啥感覺?只能斷腸!僅28字就達到了一種千古絕唱的效果。這就是白描。

②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③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④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朱自清《背影》)

六、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2、利用白描寫法寫人或物的片斷,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