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我和我的家》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

《我和我的家》教學設計

《我和我的家》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

活動目標

1.初步感知“家”的含義,知道家庭成員的構成及家庭成員間的稱呼、關係。

2.通過訪問,瞭解家人的工作、愛好、習慣,產生對家人的敬愛之情,感受家庭生活的快樂、和睦。

3.通過講述家人故事,學習家人的美好精神和優秀品質,傳承好家風。

活動重難點

感知“家”的含義,知道家庭成員的構成、稱呼、關係,瞭解家人的工作、愛好、習慣,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學習家人的優秀品質,傳承優良家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活動準備

教師準備:幻燈片、音頻資料(如歌曲《吉祥三寶》《讓愛住我家》)。

學生準備:與家人在一起的合影照片、家庭錄像、反映家庭生活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聆聽歌曲,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我們一起來聽一首好聽的歌曲。(播放歌曲《吉祥三寶》)

學生聽歌曲並回答“在這個家裏有哪三寶?”。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點撥:爸爸像太陽,媽媽像綠葉,而我則像種子一樣在這個家裏正在發芽,那今天就讓我們以家爲話題來說一說,我和我的家。

二、觀看視頻,感受親情

師:寶貝們,爸爸媽媽因爲相親相愛就結合在一起組成了一個幸福的家庭,而在這個家裏他們希望有一個愛的娃娃,於是我們就在媽媽的肚子裏慢慢的長大,經過10個月,我們就來到這個世界。也來到了這個幸福的家裏。那對於我們的到來,家人們是什麼心情呢?來讓我們一起看一看。

生觀看家人及自己的圖片及視頻,並說一說自己的感受(如:爸爸媽媽很愛我們,在這個家生活很幸福,很快樂)

師總結:生活在這樣充滿愛的家庭裏,我們很快樂(板書:快樂)

三、遊戲互動,認識家人

1.學生說一說自己的家庭成員有哪些?

2.通過聽兒歌,認家人

(課件播放兒歌)

爸爸的哥哥叫伯伯

爸爸的弟弟叫叔叔

爸爸的姐妹叫姑姑

媽媽的兄弟叫舅舅

媽媽的姐妹叫姨媽

3.老師和學生一邊拍打節奏,一邊對唱兒歌。同時相機出示家庭關係圖。

4.遊戲:搶答“沖沖衝”。

師問:爸爸的爸爸叫什麼?

學生回答:爺爺。

……

遊戲難度升級:有一個小女孩給你的媽媽也叫媽媽,她是誰呢?(姐妹)

師小結:有的小朋友家裏不但有姐姐妹妹,還有哥哥弟弟,他們應該在關係圖的哪個位置(對照課本35頁的大樹圖),有了他們相伴着成長,我們更快樂呀!

剛纔,我們瞭解到了,家裏有這麼多成員,大家在一塊共同生活,互相幫助,和睦相處,多快樂呀。(板書:和睦)

四、分享故事,傳承美德

1.師:在這樣的一個大家庭中,家人們都各有各的長處和優點,在你的家裏你最佩服誰?

生:自由回答

師:前幾天有一位小朋友在父親節陪伴爸爸執勤的照片爆紅網絡,她最佩服自己的爸爸,他覺得認真工作的爸爸很棒很棒。

班裏有一位小朋友很佩服他的奶奶,聽聽他怎麼說?(聽錄音)。

出示圖片,採訪班級學生。

2.小組交流:在你的家裏你最佩服誰?你想向他們學習什麼?

滲透交流小祕訣:(1)發言要表達完整清楚,其他同學注意傾聽。(2)交流時小聲點,不打擾到別的組(3)音樂停的時候討論結束。

3.學生展示回答,教師相機引導,總結家人的優秀品質,如:爲家人無私付出、工作認真負責、孝敬老人、瞭解家族歷史繼承優良傳統、與鄰居友好和睦。

師小結:通過大家的交流,我們發現:我們的家人有很多優良品質值得學習。比如無私付出、工作認真、孝順老人、待人友善、愛鍛鍊講誠信等等(相機板書)。那身爲家中的一員,老師相信,在今後的生活中你會更多的去學習和繼承家人的美好精神和品格。在這麼快樂、和睦的家庭中,傳承美德,健康的成長(板書:傳承美德,健康成長)。長成一棵參天大樹(畫出大樹的輪廓)。

師總結:只有我們每個小家和睦了,國家這個大家庭纔會安定富強,生活纔會更美好,我們愛自己的小家,更愛國家這個大家。最後讓我們一起唱出對家的愛吧(播放學生和家人的圖片以及歌曲《讓愛住我家》)。

《我和我的家》教學反思

我確定瞭如下三個教學目標:

1.瞭解自己的出生給家庭帶來的喜悅,感受自己與家人的親密聯繫。

2.理解家庭結構和關係,能在生活中能正確地稱呼家人。

3.在小組活動與主題視頻中感受長輩關愛晚輩,晚輩孝順長輩的中華傳統美德。

在具體而精準的目標引領下,從學生熟悉的社會生活着手,本節課設計了四個活動環節,在課堂上對聚焦化的教學目標進行了實踐與落實。

一、  感受家的溫暖

課前聽到的歌曲《讓愛住我家》,奠定了課堂氛圍溫暖溫馨。從書寫“家”字開始,引導學生字的筆畫中藏着家的溫暖和愛。創設溫情氛圍,點燃學生思維火種,激活學生思維慾望。

二、豐富的問題情境——瞭解我與家人的關係

從血緣和法律這兩方面入手,通過“說一說”、“聽一聽”、“看一看”層次清晰的引導學生,深化“家庭”的概念。教育的重心落在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出生凝聚着父母家人的愛與期待,自己來到這個世界,是被歡迎和被接納的。從情感和法治教育中感受“愛”。對於滿月酒、百天宴還有家鄉特色的“滿月挪窩”“抓週”等習俗的介紹,引導學生通過“回望”去品味出生活的文化和道德的意蘊。體會傳統的習俗中也蘊含着長輩對於晚輩的關愛。

從理性到感性的情感教育讓教學目標得到落實。學生在豐富的問題情境中思考,拓展思維。

三、顯性化的思維工具——認識中國家庭倫理關係,

這一環節從“認識關係”—“梳理關係”—“記住關係”。設計基於一年級學生並不瞭解傳統的中國家庭倫常關係,這個部分是本課的重點,根據學生學情,在設計中採用層層遞進活動設計。從學生熟悉的家族歌入手,考一考,喚起學生的記憶。根據家族歌填家族樹,理清家庭成員間的關係。思維導圖的運用,對於培養學生思考方式有很大幫助。顯性化的思維工具,讓教學重從點落實。

爲了潛移默化的讓學生在覈心素養培育發展中得到提高,實現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知識結構的學習中滲透了傳統文化的道德修養,正確的三觀養成。讓學生從“家族樹”中感受“祖輩、父輩、我輩”這樣的傳統輩分觀念,植根給學生“長幼有序”的人情觀念。爲深入情感做鋪墊。

四、迴歸兒童生活,深入體驗傳統文化

本環節是基於前三個環節臺階之上一步一步逐漸達到的。有了之前在活動中理解、分析、感受的基礎,昇華到德法相融,根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主題設置在此環節體現出了德行化。第一部分從學生生活中與長輩相處的方式着手,引導學生晚輩對待長輩的禮儀。結合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孝與禮”讓孩子瞭解餐桌禮儀,相處禮儀等,引導學生成爲文化傳統的承載者。從“筷子”這個公益廣告中感受愛的延伸和傳承,家庭成員中愛的感染與教育,讓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根植於心。

通過層次性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從單純的情感理解到靈活的生活運用,讓道德在生活中實踐落實,讓教學設計落地生活中,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道德與法治》的課堂設計中,打破思維模式,實施整合,引導學生進入廣闊的綜合課程生活是我們的理想;強化社會實踐,使知行統一是我們的使命;在這漫漫教學路上,以學生爲主,提高思維能力以生活爲本,培養核心素養,提升活動設計能力是老師的修行。

標籤:教學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