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但願人長久》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但願人長久》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但願人長久》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4-6自然段。

2、學會生字新詞,理解詞語。

3、體會蘇軾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4、通過朗讀,對學生進行理解性診斷與矯治,使學生初步領略古典詩詞的意蘊,激發起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意,體會蘇軾的思親之情。

教學過程 :

一、揭題,基礎性診斷與矯治。

1、讀題,理解題意。

2、簡介蘇軾。

3、基礎性診斷練習,學生交流課前查閱的有關蘇軾的資料。

二、初讀課文,自主性診斷

1、自由讀課文,讀通課文,讀準字音。

2、同桌互相檢測,進行自主性診斷與矯治。

3、檢查,進行羣體性診斷與矯治。

(1)認讀生詞。

(2)指名讀課文,相機指導讀好長句子。

(3)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三、精讀感悟,理解性診斷與矯治。

(一)學習1-3自然段。

1、自由讀課文,你讀懂了什麼?

2、討論交流,羣體性診斷與矯治。

(1)交待了蘇軾創作的原因。

(2)中秋節,各家團圓,而蘇軾卻“獨在異鄉爲異客”,你還聯想到什麼詩句?

(3)蘇軾與弟弟感情如何?你從哪個詞看出的?

3、指導朗讀

(二)學習4-5自然段。

1、詩人爲什麼睡不着?

2、詩人爲什麼埋怨月亮?從那些詞看出他的思親之情?

(1)帶着問題邊讀邊思考。

(2)討論交流,羣體性診斷與矯治。

蘇軾並未陷於悵恨之中,很快解脫,他轉念又想到了什麼?從哪看出他的豁達大度、熱愛人生、積極向上?

3、指導朗讀。

(三)學習第6自然段。

1、讀詩句,用第五段中的句子理解詩句。

2、介紹古典詩詞及《水調歌頭》。

3、聽課文錄音。練習朗讀。

四、總結課文,自主性診斷與矯治。

1、總結全文。

2、背誦《水調歌頭》。

五、發展性診斷與矯治。

1、收集有關古典詩詞的資料,在班級交流。

2、開展背誦“古典詩詞”活動,將生活與學習相互結合,開闊學生視野,增強學生能力。

《但願人長久》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的與要求】

知識目標:掌握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三個字只識不寫,認識一個多音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瞭解蘇軾的《水調歌頭》。

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4、5、6自然段,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情感目標:體會作者對兄弟蘇轍的思念之情,理解“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蘇軾“寬慰”的心情和他豁達開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難點:理解“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第一課時

一 、揭題導入

1、月到中秋分外明。每到中秋,一輪明月勾起多少遊子的思念之情啊!古代文人關於明月思鄉,寫過許多詩篇,你會吟誦那句詩?(學生吟誦)

2、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就在這月圓之夜,因思念自己的弟弟而寫下了這首《水調歌頭》。今天,我們就來了解這首詞作,以及它的寫作過程。(板書:但願人長久)

3、欣賞歌曲《水調歌頭》,學生拿出課前下發的《水調歌頭》,交流關於蘇軾的情況。

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1、指名分節朗讀課文,相機正音:

做官  思念  屈指算來  眼睜睜  躺在牀上  悲歡  隱沒  雖然  陰晴圓缺  形影不離  心緒不寧

2、讀書過程中,教師針對難寫的“缺”進行書寫指導,側重學生識記宇詞能力的提高。

3、學生默讀課文,組織討論每自然段主要內容。

(1)  教師引讀第1自然段,一年—度的中秋節到了,今晚對蘇軾來說有什麼不一樣呢?

(2)  指名讀第2自然段,並在討論中瞭解這段內容。(板書:皓月當空  舉家歡慶  思念弟弟)

(3)中秋之夜,蘇軾爲何會如此思念弟弟呢?指名讀第3自然段,並討論本節的主要內容。(板書:手足情深  別離多年)

(4)真是手足情深,蘇軾後來是怎樣度過這個夜晚的呢?指名讀後面幾小節,並通過討論瞭解蘇軾的情感變化。(板書:埋怨明月  真情寬慰  吟誦詩句)

(5)組織學生默讀課文,並根據板書,連起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三、感悟“思念”

1、《水調歌頭》是作者思念弟弟的真情外溢。讀讀課文2、3自然段,在這樣的一個夜晚,蘇軾心緒不寧,他在想些什麼呢?

2、組織交流   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相機引導:

(1)皓月當空,月圓人不圓。

你見過這樣的夜空嗎?組織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理解“皓月當空”。

(2)家家戶戶熱鬧非凡,觸景生情。    ‘

引導學生說說自己家過中秋節的情景。並引入王維的“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3)手足情探,分別已久。

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和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手足情深”、“形影不離”。

3、隨機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千年以前,同在這一輪明月下。文學家蘇軾被貶職,派往密州做官,長年漂泊他鄉,不能與親人團聚的他望着這一輪皎潔的明月,思念起自己的弟弟來。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瞭解了蘇軾的情感變化,誰再來說一說蘇軾的情感是怎樣變化的?

二、精讀課文,感悟意境

(一)感悟“埋怨”

(1)面對明月,蘇軾思念弟弟的情感日益強烈。月亮漸漸西沉,在深深的思念之中,擡頭看着這明月,作者又滋生出另一種情緒?讀課文第4自然段,如果是你,也會有這樣的情緒嗎?

(2)組織交流

隨機引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反覆的朗讀中體會文章內涵。

理解“眼睜睜”一詞在文中的意思。(看着這輪皎潔的圊月,自己卻沒有辦法和弟弟相聚,一種無奈和惆悵之情油然而生。)

觀察文中插圖,在這樣的月夜,你看到了什麼樣的情景?

明白省略號的意思,想想他還會說些什麼?

如:想當初,我和弟弟形影不離,手足情深,可如今,卻天各一方,無法相聚。

雖然面對同一輪圓月,可我們卻天各一方,彼此分離。7年了,我多麼想在這團聚的時刻和我的弟弟舉杯同飲呀!

(3)指導朗讀

(二)感悟“寬慰”

(1)作者後來卻改變了想法,讀讀課文第五、六自然段中作者的想法,說說你對蘇軾的想法是怎麼理解的?

(2)組織交流

引導學生找找文中的幾組反義詞,體會“十全十美”的意思。

悲與歡,離與合,隱與現,圓與缺,人生就像月亮一樣,每個月都有圓的時候,也有缺的時候,有出現的時候,也有看不見的時候。生活中,不可能只有歡樂和團聚的時候,有時也會有悲傷和別離的時候。

老師扮蘇軾,說蘇軾轉念又想到的內容,請學生接下去和蘇軾對話。(引導學生自由發揮,深入體會十全十美的意境)

(3)自由讀讀蘇軾寫下的詞句,再讀讀第5自然段,看看還有不懂的嗎?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嬋娟”是指明月,詩人希望什麼能長留心間?讀讀第4段,聯繫今晚蘇軾的所思所想,你知道這兩句詩說的是什麼了嗎?  (在交流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嘗試配樂朗讀)

三、總結延伸

(1)齊讀全文,說說自己的收穫。

(2)這首詞中,有兩句被人們千古傳誦,並表達了美好的祝願。你知道是哪兩句嗎?

(3)在哪些情況下,我們可以對他們說:“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月圓之際,還有許多人因爲工作等原因漂泊他鄉,不能與親人團聚時。

(4)你還知道哪些同樣表達這種情懷的詩句呢?

《但願人長久》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要點:

精讀課文,抓重點詞句的朗讀理解,從而理解詞的內容,領略詞的意境;並相機進行美的教育。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演示課件:(皓月當空,萬里無雲的圖片)

同學們,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你能描繪一下圖上的景色嗎?

在月色如此美的'中秋佳節,你們家通常是怎樣渡過的呢?

2、引入:(課件出示圖片)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到了,人們都在歡歡喜喜地品嚐着瓜果,觀賞着明月,只有文學家蘇軾卻心緒不寧。同學們,蘇軾爲什麼在中秋之夜心緒不寧呢?你們想知道嗎?

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

二、學習課文2、3小節

1、同學們,你們讀到了嗎,蘇軾爲什麼心緒不寧呢?

2、學生交流

根據交流重點抓“手足情深”“形影不離”“又有”等詞的理解體會

A、你從哪裏看出他們倆手足情深呢?(小時侯……)

B、你從“形影不離”這個詞中能體會到什麼呢?

C、“如今屈指算來,分別又有七個年頭了!”從這句話中你又有什麼體會,主要是從哪個詞中體會到的?

3、指導朗讀

結合學生的交流,請他們讀

你能讀好麼?你能把這種感情讀出來嗎?你會用朗讀表現嗎?

4、引說:

蘇軾之所以會如此“心緒不寧”,是因爲——(蘇軾在思念着弟弟)是啊,蘇軾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時侯——……長大以後——……如今屈指算來——……怪不得蘇軾會這樣——(思念弟弟呢!)

三、學習課文第4節

1、過渡:(演示課件:課文插圖)

瞧,月亮漸漸西沉,擡頭望月,月光如水,它還透過窗子把銀光灑到牀前,這是多麼美的夜晚呀!同學們,在這樣的夜晚,你會做些什麼,想些什麼呢?

可是在月色這麼美麗的中秋節晚上,蘇軾躺在牀上,心裏不禁埋怨起來了。你們想知道蘇老先生爲什麼“埋怨”,究竟“埋怨”誰嗎?

2、指名朗讀

指導看圖

同學們,這時候的蘇軾神情怎樣?(眼睜睜)

那圓圓的明亮的月亮,好美,可是他眼睜睜地望着,會覺得怎樣?用你的朗讀來回答吧。指導讀好“偏偏”一詞。

3、交流討論

點擊課件出示課文插圖,指導看圖。

師:同學們,看,明月當頭,月光如水,景色如此美麗,這個躺在牀上的人如果就是你。那你現在是身在異鄉,與親人朋友已分別多年,這時,你看着月亮會想些什麼?自言自語說些什麼呢?

4、配樂朗讀

是呀,在月亮這麼圓這麼明的中秋之夜,蘇軾卻見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裏是多麼不好受呀!耳畔傳來憂傷的樂曲,更增添了蘇東坡的思念之情,感傷之情。

指名朗讀,齊讀

四、自由朗讀5、6小節

1、過渡:蘇軾這麼無奈這麼惆悵,後來爲什麼又寬慰了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讀書

2、交流討論

⑴用自己的話再來說說第一句的意思

(重點理解“悲”“歡”“離”“合”,“隱”“現”“圓”“缺”的意思)

⑵“哪裏會十全十美呢!”你是怎麼理解的?

⑶他還想到了什麼呢?指名讀第二句

聯繫上文說說

3、想到這裏,蘇軾的心裏就感到寬慰了許多,便低聲吟誦起來:

(課件出示)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學生跟着老師讀(師生共讀)

4、指名讀,問:你們想了解這五行詞的意思嗎?課文已經告訴我們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聰明的同學最先找到。

5、指名再讀意思

問:這意思你們都讀懂了嗎?

指名讀意思

6、出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你們能找到這句話的意思嗎?指名說

你能聯繫上文說說你的理解,體會嗎?

7、出示詞文,師範讀

8、指名生讀,提示:低聲吟誦

五、總結

1、同學們,讓我們一起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再來感受一次蘇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變化吧。

2、同學們,你們想知道詞的全部嗎?

出示:師範讀——課後你們自己去想想它的全部意思,好嗎?

《但願人長久》教學設計 篇四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01

by: 隨風飄逝

對於歷史文人,我長期以來一直十分欣賞蘇軾。喜歡他那雄關萬道真如鐵的豪邁詞風,更喜歡他豁達超然的處事態度。愛讀他《赤壁懷古》中那句“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似乎見到一個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來。

課前,我打印了蘇軾的《水調歌頭》及釋文。讓學生放學回去讀原詞,看釋文,在初懂的基礎上背誦這首詞。

講課前,我給學生講了一個蘇軾和他的老師王安石的故事。我說:同學們,我給你們講個故事,在中國歷史上,有個偉大的文人,有一次,他去拜訪他的老師……講故事的時候,我沒有直接地講出蘇軾的名字,給學生一個迴旋的餘地。故事爲課文開講作一個良好的鋪墊。

學生在古人的情趣與學識淵博的薰陶下進入文本的解讀。講到中秋節的晚上,我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中秋節晚上,除了“皓月當空、萬里無雲”以外,還會有怎樣的景象。回憶佳節中度過的情景以及說說人們的風俗習慣,體會甜美的親情溫暖和快樂。這樣的佳節,讓我們想起了古詩《九月九憶山東兄弟》裏的哪一句話——“每逢佳節倍思親”。

我及時抓住文本中運用對比的手法,讓學生感知蘇軾“思念”之情。月亮西沉,銀光灑到牀前,這時使我們自然想起古人的哪一首詩?(《靜夜思》)學生深情地背誦,體會蘇軾的孤獨,進一步感受到兄弟情深。“思親”之情逐步地在學生的心靈深處油然而生。

爲使學生能與古人產生情感共鳴,我請有與親人分別經驗的孩子談談他的親身感受。指導學生朗讀,我讓學生反覆地讀,反覆地感知,從情感上體會蘇軾當時的“思”和“怨”。

學生這樣多角度的體驗,使學生能感同身受。

最後在理解詞句思想時,我引入了秦觀的《鵲橋仙》“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以及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最後我讓學生全體起立,一起讀背《水調歌頭》這首詞,將古詩情韻推向高潮。

(搜索本課的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範文)地址 www.第一範文。com)

本文轉載

《但願人長久》教學設計 篇五

教材簡析】

蘇教版第七冊語文教材第一課,本課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大文學家蘇軾詞中的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創作經過。故事是詞義的具體展現,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的內容,領略詞的意境,體會蘇軾既思念親人,篤於情誼,又通情達理,以理遣情,熱愛生活,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抒發誠摯祝願的情懷。課文的重點顯然是在描繪蘇軾由“埋怨”而走向“寬慰”的精神軌跡,這正是詞人寫作時的着力點,也是這首詞的藝術魅力所在。

【設計理念】

本教學將根據“文包詩”類課文特點,以蘇軾的感情變化爲主線, 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建構”,結合古詩文經典誦讀教研課題,熟讀背誦原詞,並引導學生換位體驗,以讀促悟,讓學生在融情探究中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領略古典詞的意蘊,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教學目標:

1、在多次誦讀中,理解詞作者表達的意思;

2、在品讀重要詞句中,感受詞作的意境;

3、在想象與拓展中,獲得樂觀、豁達的人生思考。

教學重點:在多次誦讀中,理解詞作者表達的意思。

教學難點:在品讀重要詞句中,感受詞作的意境。

教學板塊設計:

一、朗讀詞文,整體感知; 二、借月抒情,走進詞境;

三、名句重讀,讀懂詞情; 四、拓展體悟,讀透詞心。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與文本對話]

師:中秋八月,月圓情濃。千里嬋娟是月,雲破弄影是月,蘆花深處是月,小樓吹笙是月。今天讓我們繼續學習蘇軾筆下的《但願人長久》(板書課題)

(課件呈現三句詩歌)師:古往今來,很多文人墨客描寫過月亮的蹤跡,我們不妨一起呤誦幾句

詩仙李白寫道“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張九齡曾筆下生花“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若虛曾感嘆“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

師:跨越古代,穿越時空,月亮依舊高掛於天際。吟誦着這些詩句,你發現剛纔詩人筆下的月亮蹤跡分別出現了什麼地方?(學生彙報並且出示課件  山中月、海中月、江中月)

師: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文,邊讀邊思考,蘇軾筆下月亮的蹤跡出現在哪呢?

生:可能回答中秋月,詩中月或者心中月(副板書 心中月)

師:請找到書中描寫中秋月圓的句子,讀一讀。你從中讀懂了什麼?

課件出示“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到了。這天夜晚,皓月當空,萬里無雲。人們都在歡歡喜喜地品嚐着瓜果,觀賞着明月,只有蘇軾因思念弟弟而心緒不寧。”

生1:從“歡歡喜喜”體會到大家都團聚在一起共同慶祝中秋節的到來。從“只有”和“心緒不寧”體會到蘇軾的孤獨和思念親人的難過、悲傷的情緒。

生2:從“皓月當空和萬里無雲”體會到寫的是中秋的月,是一輪美好的圓月,只有作者在孤獨中度過中秋。他已經和弟弟分別七年了,特別思念家人。

[與作者對話]

1、分析“手足情深”

師:書讀到這裏,我情不自禁地想問“蘇軾啊,你和弟弟到底是怎樣的一對兄弟呢?”讓我們再來讀讀第三自然段,看看你又能從字裏行間體會到怎樣的感受?

師:你能用書中的詞語形容一下這是怎樣的一對兄弟麼?生:手足情深、形影不離

師:怎麼理解這兩個詞語?

生:說明他們兄弟之間的關係非常要好,特別親密。

(課件出示補充)蘇轍說蘇軾:“撫我則兄,誨我則師。”       蘇軾說蘇轍:“豈獨爲吾弟,要是賢友生。

師:在課前查找的資料中,誰蒐集到了關於他們兄弟之間情誼的故事?

生1:蘇軾的父親共生有三男三女,後來因爲之前的四個孩子生病去世,只有蘇軾和蘇轍兄弟二人活了下來,他們相依爲命地長大。蘇軾的父親蘇洵就是他們的老師,每天教他們學習詩文。

生2:蘇軾和蘇轍不但從小玩到大,連學習也是每天都在一起。兩個人的感情特別深厚,直到長大當官後就分開了,但仍然沒有影響他們的感情。據說,保留下來的他們之間的書信就有幾百封。

生3:蘇軾21歲母親去世了,29歲時妻子去世了,30歲時父親也過逝了。可以說,只有弟弟是他唯一的親人和感情的寄託。

師:蘇軾、蘇轍兄弟手足情深,所以蘇軾將這種並肩攜手、患難與共的感情,貫注於詞作之中,如汩汩清泉噴涌出世。

(課件出示第四自然段)

“月亮漸漸西沉,透過窗子把銀光灑到牀前。蘇軾躺在牀上,怎麼也睡不着。他眼睜睜地望着那圓圓的月亮,心裏不禁埋怨起來:無情的月亮啊,你爲什麼偏偏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麼圓、這麼亮呢?……”

生:指名讀

師:此時蘇軾的心情是怎樣的?生:低沉的、孤獨的、無奈的、思念的等等

師: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到詩人的感情?(漸漸、睡不着、眼睜睜、埋怨)

師:再次引導用上述的語氣去讀句子“無情的月亮啊,你爲什麼偏偏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麼圓、這麼亮呢?”

師:多麼迷人的月色、多麼難以入眠的蘇軾,讓我們飽含深情背誦下來吧!

出示“月亮( )( )西沉,透過窗子把(  )(  )灑到牀前。蘇軾躺在牀上,怎麼也(  )(  )(  )。他(  )(  )(  )地望着那圓圓的月亮,心裏不禁(  )(  )起來:(  )(  )的月亮啊,你爲什麼偏偏在別人(  )(  )的時候變得這麼(  )、這麼(  )呢?……”

師:引導學生背誦(前兩句可以指名背,第三句齊背或者以組爲單位分句背誦)

師:於是,在這樣一個夜色如水的夜晚,蘇軾歡飲達旦,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名篇《水調歌頭》。配合動畫,師範讀全詞

師:出示全詞,體會寫作意圖(是否可用書畫作品代表課件展示)

水調歌頭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師:大家是不是也想讀一讀?我們配合一下。題目與小記大家齊讀,男生讀詞的上闕,女生讀詞的下闕。

師:整整七年了,2600個日夜,62400個小時的分別,蘇軾的內心在反覆地焦着和期盼。於是在內心中矛盾與痛楚交織。

2、分析“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課件出示:世上本來就是有悲也有歡、有離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兒有隱也有現、有圓也有缺一樣,哪裏會十全十美呢!

生:指名讀句子並且談感受

出示:世上本來就是有(  )也有(  )、有(  )也有(  )的,就像天上的月兒有(  )也有(  )、有(  )也有(  )一樣,哪裏會十全十美呢!

生:試背誦

師:古人凝鍊的語句特別的傳神,蘇軾是用怎樣的詩句表達的?

(課件出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課件出示)但願美好的感情長留人們心間,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

生:齊讀

師:(課件出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從這句詩中你讀懂了什麼?

生1:只要人在,希望就會在

生2:只要心裏有美好的願望,就會實現

生3:只要盼望與家人團聚,這個美好的時刻總會到來

生4:只希望人能夠健康而樂觀地生活下去,未來還會有更多的無限的美好

師:千言萬語說不盡,這正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千愁萬緒難落筆,這正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師:再次出示全詞                                水調歌頭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師:找男女生各一名領背全詞

師:請大家再次地默讀這首詩,看看你又能從字裏行間讀出些什麼?

生1:從一個“兼”字或者“寒”字我體會到詩人此時的心情特別想爲國家效力

生2:我從課前資料中知道蘇軾此時是被貶官到密州,他已經41歲了,心裏很壓抑,但後來他看到花有花開花謝、月有陰晴圓缺,於是就轉念變得豁達和樂觀

生3:我體會到作者是非常憧憬美好的未來的,他對自己今後的人生充滿了希望和期待

師:引導男生、女生、老師融入,齊背全詞

師:蘇軾的一生起落浮沉,在政治上曾經是位高權重,也曾多次被貶至他鄉漂泊。幾經政治的浮浮沉沉,蘇軾仍然懷揣着水調歌頭的樂觀和和豪放。所以這首詞才成爲了 “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師:相信大家在平日的積累中也背誦過許多關於蘇軾的詩詞佳句,誰願意背給大家聽聽?

生1: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生2: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生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生4: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

生5: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生6: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生7: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生8: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師:蘇軾滿腔的思念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都化作了這千百篇的詩句被代代地傳誦。於是李白筆下的月是孤寂的(課件出示)“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張九齡曾筆下的月是想念的(課件出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若虛看到的月是惆悵的(課件出示)“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而蘇軾眼中的月是美好的(課件出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師:睹明月、思親人,蘇軾眼中的這句千古名句,已經不再單純是兄弟之情。尊敬的李教授即將踏上返程的列車,我們將奉上最衷心的祝福——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各位在座的聽課教師,即將踏上回家的路途,我們也將奉上最真誠的祝願——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萬水千山,我們期待下一次的重逢——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但願人長久教學設計 篇六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的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四、五、六自然段。

3、體會蘇軾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詞語及重點句的意思

2、理解“但願人長久,千里工嬋娟”的含義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到了,人們都在歡歡喜喜地品嚐着瓜果,觀賞着明月,只有文學家蘇軾卻心緒不寧。同學們,蘇軾爲什麼在中秋之夜心緒不寧呢?你們想知道嗎?

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

二、學習課文2、3小節

1、同學們,你們讀到了嗎,蘇軾爲什麼心緒不寧呢?

2、學生交流

根據交流重點抓“手足情深”“形影不離”“又有”等詞的理解體會

A、你從哪裏看出他們倆手足情深呢?(小時候……)

B、你從“形影不離”這個詞中能體會到什麼呢?

C、“如今屈指算來,分別又有七個年頭了!”從這句話中你又有什麼體會,主要是從哪個詞中體會到的?

3、指導朗讀

結合學生的交流,請他們讀

你能讀好麼?你能把這種感情讀出來嗎?你會用朗讀表現嗎?

4、引說:

蘇軾之所以會如此“心緒不寧”,是因爲——(蘇軾在思念着弟弟)是啊,蘇軾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時候——……長大以後——……如今屈指算來——……怪不得蘇軾會這樣——(思念弟弟呢!)

三、學習課文第4節

1、過渡:(出示課文插圖)

瞧,月亮漸漸西沉,擡頭望月,月光如水,它還透過窗子把銀光灑到牀前,這是多麼美的夜晚呀!同學們,在這樣的夜晚,你會做些什麼,想些什麼呢?

可是在月色這麼美麗的中秋節晚上,蘇軾躺在牀上,心裏不禁埋怨起來了。你們想知道蘇老先生爲什麼“埋怨”,究竟“埋怨”誰嗎?

2、指名朗讀

指導看圖

同學們,這時候的蘇軾神情怎樣?(眼睜睜)

那圓圓的明亮的月亮,好美,可是他眼睜睜地望着,會覺得怎樣?用你的朗讀來回答吧。指導讀好“偏偏”一詞。

3、交流討論

師:同學們,看,明月當頭,月光如水,景色如此美麗,這個躺在牀上的人如果就是你。那你現在是身在異鄉,與親人朋友已分別多年,這時,你看着月亮會想些什麼?自言自語說些什麼呢?

4、朗讀

是呀,在月亮這麼圓這麼明的中秋之夜,蘇軾卻見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裏是多麼不好受呀!耳畔傳來憂傷的樂曲,更增添了蘇東坡的思念之情,感傷之情。

指名朗讀,齊讀

四、自由朗讀5、6小節

1、過渡:蘇軾這麼無奈這麼惆悵,後來爲什麼又寬慰了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讀書

2、交流討論

⑴用自己的話再來說說第一句的意思

(重點理解“悲”“歡”“離”“合”,“隱”“現”“圓”“缺”的意思)

⑵“哪裏會十全十美呢!”你是怎麼理解的?

⑶他還想到了什麼呢?指名讀第二句

聯繫上文說說

3、想到這裏,蘇軾的心裏就感到寬慰了許多,便低聲吟誦起來:

(課件出示)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學生跟着老師讀(師生共讀)

4、指名讀,問:你們想了解這五行詞的意思嗎?課文已經告訴我們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聰明的同學最先找到。

5、指名再讀意思

問:這意思你們都讀懂了嗎?

指名讀意思

6、出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你們能找到這句話的意思嗎?指名說

你能聯繫上文說說你的理解,體會嗎?

7、出示詞文,師範讀

8、指名生讀,提示:低聲吟誦

五、總結

1、同學們,讓我們一起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再來感受一次蘇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變化吧。

2、同學們,你們想知道詞的全部嗎?

出示:師範讀——課後你們自己去想想它的全部意思,好嗎?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但願人長久》教學設計 篇七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91

如東縣袁莊鎮教辦  時孝容

1、寫作背景

蘇軾與弟弟蘇轍(子由)的自幼形影不離,手足情深。踏上官宦仕途之路後,兄弟二人的命運更緊密聯繫在一起。他們的政治見解相同,也都敢於直言極諫。當兄長被一貶再貶時,弟弟也因爲受牽連日子很不好過,但做弟弟的從未有過絲毫怨言。

1074年,蘇軾由繁華的杭州調到荒涼的密州(今山東諸城),目的就是爲了能與弟弟相距更近一些。當時的蘇轍在濟南爲官。原以爲到了密州就能接近弟弟,哪知,蘇軾來到密州時,面對的是長期乾旱、蝗蟲遍野的慘淡景象。憑藉文人的良知,他已無暇去探望想念已久的兄弟。在一年一度的中秋之夜,他觸景生情,情動辭發,揮筆寫就《水調歌頭》,一泄思親的惆悵與傷懷。

2、教材分析

全文共6個自然段,1-3節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第4節寫蘇軾寫作的心理狀態,第5-6節寫蘇軾心理的變化,同時引出他的詞作。全文緊扣“思念”,轉而“埋怨”,進而“轉念”,最後“寬慰”,以一條清晰的情感線索串連起蘇軾撰寫《明月幾時有》這一名篇的心理背景。

3、教材處理

對於這篇教材的處理本人確實感到非常爲難。查閱了很多資料,發現很多教師在教學的時間都遵循着文章的情感線索來組織學習,在第一次試上的時候,我就採用了這種方法。上下來之後卻發現這樣處理教材太過平實,而且比較拖踏。無法突出教學的重點。經過一番思考之後,我決定“刪繁就簡”,從教材中跳出來看教材,從紛繁的思路中跳出來看教材,最終決定從文中的插圖入手,引出1-4節的學習,再由第4節的“埋怨”引出第6節的詞作,最後再引出第5節對詩句的解讀。這樣,指導朗讀和背誦的重點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到4-6節上來,真正把時間用在了刀口上。

4、重點難點及媒體的運用

本課教學的重點我放在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上,通過學生的朗讀去體會蘇軾內心情感的變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提高他們綜合素養。在朗讀材料的選擇上,我重點選擇了文章的4-6自然段,尤其是第4和第6自然段。

本節課的教學,我嘗試自己動手製作電子燈片來輔助自己的教學。在做課件的過程中,我從網上找到了一些媒體素材,如課文插圖、有關月亮的背景圖片及《但願人長久》的flash動畫和mp3音樂。爲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內容,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我選擇了一些和文本內在情感相一致的背景音樂,以起到一定的渲染作用。

總的來說,本課的教學力求做到“簡簡單單學語文”,以本爲本,以人爲本,做到目中有教材,心中有學生。整堂課的教學以讀背爲主線,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通過朗讀去體味,通過背誦去積累,真正讓學生學有所獲,學以致用。

(搜索本課的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範文)地址 www.第一範文。com)

本文轉載

《但願人長久》優秀的教案 篇八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詞,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識不寫,理解由生詞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

3、體會作者對兄弟蘇轍的思念之情,理解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教學重點:

理解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詞,其中田字個格中的只識不寫,理解由生詞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詞語及重點句的意思

三、教學過程

1、簡單介紹生平,揭示課題。

可讓學生課前蒐集一些與本文有光的資料,包括蘇軾的一些詩詞,然後老師再加以補充。

(1)介紹蘇軾

四川人,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拭與弟蘇轍情同手足,但長期天各一方,時直中秋,目睹別人家團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後他在傷感之時,悟出真締,於是解脫惆悵,寫出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的千古絕唱。

(2)板書課題

2、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

1)出示自讀要求

自由練讀生字表上的生字

2)劃出課文中帶有生字的詞語

3)力求讀順句子,讀通全文

4)、學生練讀全文

5)、抽讀卡片

6)讀準字音

7)理解詞語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爲事情不如意而對別人或事物表示不滿。

2範讀課文

3、細讀課文

1細讀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兩個詞語

2學習第二自然段

自由讀課文

看圖理解詞語皓月當空,萬里無雲,想象家人團聚,品嚐瓜果,觀賞明月心緒不寧是什麼意思

3學習第三自然段

蘇拭爲什麼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麼意思

形影不離呢?

4指導朗讀

作業佈置:

抄寫詞語

版書設計

心緒不寧

形影不離

第二課時

一、教學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2、體會作者對兄弟蘇轍的思念之情,理解但願人長久,千里工嬋娟的含義。

二、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但願人長久,千里工嬋娟的含義。

三、教學步驟及過程

1、繼續細讀課文

自由讀課文

指明說說蘇拭爲什麼要埋怨月亮

蘇拭移情於月也戲人,偏偏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麼圓。

自由練讀

這段後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麼?

引導想象

這個問題問的沒有必要,可刪去,因爲課文已說得很完整了。

細讀5,6自然兩段

想到這而,他的心裏似乎寬慰了許多,便底聲吟誦起來。

想到這兒還想到哪兒?

他爲什麼寬慰了許多?這說明了什麼?人有悲歡離合,就象月亮有陰晴圓缺,恰是世之長理,實難十全十美,他的寬慰,正是他與常人不同的可貴之處。

理解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但願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們的心間,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既然離別難免,那就不必傷悲,將思念之情留在心裏,共同欣賞良宵美景。

2、總結課文內容

本課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拭的名詞《水掉歌頭》的創作經過。

3、指導背頌第4-6段

4、直到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樣句

示範:他們倆一起讀書,一起玩耍

造句可隨課文教學,講到有關自然段直接讓學生在老師指導下練習造句。

5、作業

板書設計

心緒不寧

埋怨}

重親情

轉念

寬慰}

通情達理

《但願人長久》教學設計 篇九

關於教學設計

一 教學目標

1能獨立認識本課生字“軾、廷、皓、轍、嬋、娟”;積累詞語“朝廷、皓月當空、手足情深、埋怨、十全十美、吟誦、嬋娟”。理解“嬋娟、皓月”的意思。

2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3 能借助課文中的故事內容,通過聯想和想象讀懂詩詞的意思,瞭解蘇軾創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經過,感受蘇軾思念親人的情感。

4 通過學習,體會中國人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思想感情,瞭解中秋這個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深意。

二 教學重難點

1 能借助課文中的故事內容,通過聯想和想象讀懂詩詞的意思,瞭解蘇軾創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經過,感受蘇軾思念親人的情感。

2 通過學習,體會中國人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思想感情,瞭解中秋這個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深意。

教學過程:

一 啓發談話,揭示課題

1 師:每年的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你知道哪些關於中秋的習俗或故事呢?

說明: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入手,便於教師瞭解學情,更好地進行接下去的教學。

2 學生交流。

3  師:中秋是團圓的象徵,遠在他鄉的遊子,望着天空的那一輪明月,常常涌起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因此,中秋又稱“團圓節”。

4 出示課題:*39、但願人長久  齊讀課題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 學生自由讀課文。

3 交流

(1)學習生字

軾 轍:讀準字音(翹舌音)

偏 扁:辨別讀音

廷:複習筆順

說明:三年級的學生,對於字詞的教學依然不能放鬆,對於一些容易讀錯、寫錯或混淆的詞語要幫助學生加以辨析。

(2)開火車讀課文,思考:這篇文章寫了一件什麼事情?

出示:古時候,___________,______思念_______,寫下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什麼時間)  (誰)     (誰)

個別說

三 重點突破,讀中感悟

1 默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蘇軾在中秋節的夜晚對弟弟的思念之情,文中哪些地方寫出了思念之情?用“——”劃出有關句子。

2 自讀體會、交流。

3 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到了。這天夜晚,皓月當空,萬里無雲。人們都在歡歡喜喜地品嚐着瓜果,只有蘇軾卻在爲思念弟弟而心緒不寧。

(1)“皓月”是什麼意思?

(2)師:在這樣美麗的月夜,蘇軾卻思念着自己的弟弟,心緒不寧,他想起了什麼呢?

(3)齊讀2——5小節。

出示:在這皓月當空,萬里無雲的中秋之夜,蘇軾在深深地思念着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

師:你可以聯繫上下文,也可以發揮你的想象力,用書上或自己的語言來說一說。

學生思考、交流

說明:在教學時,老師以一個填空來幫助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並以這個填空作爲主線貫穿整篇課文的學習。先從填空中的“思念”出發,請學生找出能反映蘇軾對弟弟思念之情的句子。通過聯繫上下文朗讀、理解,來思考一下當時蘇軾的心理活動,讓學生學會把書本上的語言內化爲自己的語言,在課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現有資源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4 師:於是,蘇軾寫下了一首小詩,它成了流傳千古之作。讓我們好好地來誦讀一番。

(1)以各種形式吟誦

(2)思考: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古” 查字典理解意思

“嬋娟”  通過課文後的註釋來理解

我們在學習古詩時,對於不理解的字詞和句子,既可以聯繫上下文,也可以藉助工具書來幫助我們理解。

說明:文中《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片段的意思,文本中有現成的解釋,學生只要找到相對應的小節朗讀一下就能自己理解,這裏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但是其中,有兩個詞的含義,學生理解起來有一些困難,一個是“古”、一個是“嬋娟”。理解這兩個詞的解釋並不難,但是,老師完全可以利用這樣一個機會,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學習古文的方法。例如:“古”可以通過查字典、“嬋娟”通過看課文後的註釋就可以理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掌握了一些學習的方法,今後學習起來,就有法可循了。

(3)對照解釋背誦

四 拓展延伸,擴大閱讀

1 出示完整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學生誦讀,配樂演唱。

2 師介紹蘇軾以及蘇軾的其它作品供學生課後閱讀。

關於說課

一、教材分析

《但願人長久》講述了宋朝大文學家蘇軾在中秋節的夜晚,仰望皓月,思念弟弟,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故事將這首詞表達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它反映了蘇軾對弟弟的無比思念之情,寄託了祝願人們和和美美,相親相愛的美好情感。

蘇東坡《但願人長久》這首詞,極富人情味,雖沒有直接描寫月色,卻使人感覺到它的皎潔,它的高貴、和它的清寒。尤其是他借月抒懷,用豐富的想象力,把人複雜心理活動——衝突、哀怨、惆悵、矛盾的內心世界,轉化爲人間美好生活的祝願。最後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基調是歡樂的,高昂的,充滿對未來的幸福憧憬。

二、學情分析

經過兩年多的學習,學生不僅掌握了一些語文的基本知識,同時也有了初步的自學課文的能力。同時這是一篇帶星號的自讀課文,因此,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注重了學生的自讀、自悟,並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古詩學習的方法。

這個班的學生,有很強的求知慾望,課外閱讀的習慣比較好。因此,根據這個特點,在課後,推薦學生閱讀一些簡單淺顯的蘇軾作品,並在十分鐘隊會 等時間進行交流,讓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的中國古代詩詞。

三、關於教學目標的制定:

目標一:能獨立認識本課生字“軾、廷、皓、轍、嬋、娟”;積累詞語“朝廷、皓月當空、手足情深、埋怨、十全十美、吟誦、嬋娟”。理解“嬋娟、皓月”的意思。

通過兩年的集中識字,三年級的學生雖然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詞彙量,但是,在三年級對學生進行字詞教學還是很重要的。特別是一些形近、音近字,更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區分。“嬋娟”、“皓月”這兩個詞的理解,有助於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整首詞的意思。因此,可以讓學生學會運用多種方法來理解古詩詞的詞義。

目標二: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的一首流傳千古的詞句,在幫助學生理解的意思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全文背誦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目標三:能借助課文中的故事內容,通過聯想和想象讀懂詩詞的意思,瞭解蘇軾創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經過,感受蘇軾思念親人的情感。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故事將這首詞表達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也讀詞句的意思有了清楚地解釋。因此,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自己來自學,通過聯繫上下文朗讀、理解,來思考一下當時蘇軾的心理活動,讓學生學會把書本上的語言內化爲自己的語言,在課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現有資源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目標四:通過學習,體會中國人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思想感情,瞭解中秋這個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深意。

中秋、端午、重陽……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每一個節日都有自己的淵源和獨特的風俗習慣。讓學生了解這些節日,也是民族精神教育的無形滲透,這也是我們每一個語文老師的職責所在。

四、關於教學設計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因此,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注重了學生的自讀、自悟,並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古詩學習的方法。

在教學時,老師以一個填空來幫助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並以這個填空作爲主線貫穿整篇課文的學習。先從填空中的“思念”出發,請學生找出能反映蘇軾對弟弟思念之情的句子。通過聯繫上下文朗讀、理解,來思考一下當時蘇軾的心理活動,讓學生學會把書本上的語言內化爲自己的語言,在課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現有資源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文中《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片段的意思,文本中有現成的解釋,學生只要找到相對應的小節朗讀一下就能自己理解,這裏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但是其中,有兩個詞的含義,學生理解起來有一些困難,一個是“古”、一個是“嬋娟”。理解這兩個詞的解釋並不難,但是,老師完全可以利用這樣一個機會,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學習古文的方法。例如:“古”可以通過查字典、“嬋娟”通過看課文後的註釋就可以理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掌握了一些學習的方法,今後學習起來,就有法可循了。

中秋、端午、重陽……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每一個節日都有自己的淵源和獨特的風俗習慣。讓學生了解這些節日,也是民族精神教育的無形滲透,這也是我們每一個語文老師的職責所在。

教學反思

一、在語文課堂中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薰陶

語文學科是人文性工具行的統一,在語文教學中,要着力培養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我們所培養的學生應該既有國際的視野,又植根於民族的土壤;既踏着時代的脈搏,又胸懷傳統文化的精髓。蘇軾的這首詩,借月抒懷,用豐富的想象力,把人複雜心理活動——衝突、哀怨、惆悵、矛盾的內心世界,轉化爲人間美好生活的祝願。語言精練,意蘊深遠。在課堂中,我和學生一起讀讀、背背,感受着他的獨特魅力,課後,大家一起尋找有關蘇軾的其他詩詞,在課堂內外,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借月抒懷,用豐富的想象力,把人複雜心理活動——衝突、哀怨、惆悵、矛盾的內心世界,轉化爲人間美好生活的祝願。

二、讓課堂真正成爲學生自主學習的舞臺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學生可以運用過去學過的學習方法進行自學,教師更多的起的是一個引導,點撥的作用。在這堂課中,學生圍繞一個填空,抓住“思念”一詞自主地進行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生藉助各種方法理解了詩的意思後,老師又給予了歸納總結,爲學生日後的自主學習打下了基礎。

三、抓住文本資源,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

在教學中,教師出示了一個填空:在這皓月當空,萬里無雲的中秋之夜,蘇軾在深深地思念着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請學生聯繫上下文或發揮想象力,用書上或自己的語言來說一說。爲了能更好地完成這個練習,學生們反覆地朗讀了文本,然後又把文本中的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在這個過程中,既鍛鍊了學生靜心閱讀的習慣,也培養了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教材是載體,作爲教師,就要挖掘教材中的語言文字訓練點,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綜合能力。

關於訓練材料

我國早在古代就有秋分祭月的習俗。因爲農曆八月十五是月亮最亮的一天,慢慢地,人們就把祭月的習俗固定在了八月十五。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有很多___________(měi lì dòng rén )的_____(chuán shuō)。我們最熟悉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其次是吳剛伐桂、白兔搗藥。

千百年來,人們對月亮有過無數想象。如今,我們已經知道,月球上_____無嫦娥和吳剛,_____沒有玉兔和桂樹,那裏是一個________(huāng liáng )寂寞的世界。

(1)看拼音寫漢字。

(2)在短橫線內填上關聯詞。

(3)填空。

①人們把中秋節定在農曆八月十五是因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關於月亮上的神話傳說,你知道的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