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設計多篇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設計多篇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一

4.擰螺絲釘的學問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通過觀察,描述輪軸構造上的特點;

2、能夠就輪軸的作用提出疑問;

3、會做輪軸省力的實驗。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輪軸的結構特徵及組成;

2、知道輪軸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科學實驗活動,體驗和感受科學探究的樂趣;

2、留心觀察和研究身邊的簡單機械。

教學重難點:

能夠就輪軸的作用提出疑問;會做輪軸省力的實驗。

教學準備:

演示器材:汽車資料課件、汽車模型、扳手、螺絲刀、打蛋器、鑰匙、轆轤、遊船圖片及簡單運動示意圖。

分組實驗器材:簡單機械實驗盒、彈簧秤、鉤碼、細圓木棒、大小不同的塑料飲料瓶、螺絲釘、木塊、扳手、實驗記錄表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景,引入課題

1、操作競賽:選擇合適的工具,比一比哪個小組可以又輕鬆又迅速地把螺絲釘擰進木頭裏。

2、交流:獲獎小組交流操作方法並試着解釋其中的道理。

⑴自己是怎麼樣做的?

⑵爲什麼要這樣做?

二、觀察實物,認識輪軸

1、談話:誰對汽車方向盤比較熟悉,請給大家介紹一下。

2、出示汽車方向盤的圖片,觀察分析:汽車方向盤可分爲幾個部分?各部分是怎麼連接的?

3、觀看錄像:駕駛員是如何操縱方向盤改變運動方向的?

4、交流觀察收穫。

5、小結:汽車方向盤分爲兩部分,一個大輪子和一根長軸;輪固定在長軸的一端;當我們轉動輪時,長軸也跟着轉動,並將運動傳遞給其他機械。

6、講解:像汽車方向盤這樣,由一個輪固定在可以轉動的軸上的機械叫做輪軸。

三、製作輪軸,研究作用

1、學習使用簡易材料製作一個輪軸。

方法1:利用工具箱提供的材料,由大滑輪盤、小滑輪盤組裝而成。

方法2:根據教材提供的方法。

2、演示各組製作的輪軸並設疑:使用輪軸能夠省力嗎?

3、提出假設,設計實驗。

4、分組實驗,研究輪軸的作用。

⑴將輪軸懸掛在鐵架臺上,將細繩穿過輪和軸;

⑵用彈簧秤在輪軸上提起兩個鉤碼,觀察讀數;

⑶換更大的輪盤,重新測量所需要的力;

⑷換鉤碼數量,測需要的力。

5、教師巡視指導,督促學生作好實驗記錄。

6、彙報實驗現象,交流實驗收穫。

7、小結:輪軸能省力。省力的多少,和輪與軸的大小比例有關。

8、討論研究:爲什麼使用輪軸能夠省力?

⑴如果把輪軸比作一個槓桿,它的支點在哪裏?動力點在哪裏?阻力點在哪裏?

⑵根據槓桿原理,解釋一下使用輪軸爲什麼能夠省力。

9、小結:輪軸相當於一個槓桿,輪和軸的中心點是支點,作用在輪上的力是動力,動力作用的點在輪的邊緣上,叫動力點;作用在軸上的力是阻力,阻力作用的點在軸的圓盤邊緣上,叫阻力點。因爲輪的半徑總是大於軸的半徑,所以作用在輪上的力總是小於軸所負荷的力,所以使用輪軸能夠省力。輪與軸的半徑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10、解釋:爲什麼再大的汽車,只要駕駛員輕輕地轉動方向盤就能改變它的方向?

四、實踐操作,遷移擴展

(觀察課P9插圖,小組討論,大組彙報)

⑴這個器械的輪是什麼?軸是什麼?

⑵這個器械如何使用更省力?

板書:擰螺絲釘的學問

輪軸的作用:

1、省力。

2、輪與軸的半徑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課後小節: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二

第三單元 它們是怎樣延續後代的

1、不用種子也能繁殖嗎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根據需要查閱資料,選擇合適的方式蒐集有關信息

2、能用植物的根、莖、葉進行營養繁殖

知識與技能:

知道一些植物可以用營養繁殖的方式繁殖後代,知道常見的營養繁殖方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驗到營養繁殖中栽種一種植物的樂趣對栽種的植物感興趣、願意照顧栽種的植物

教學重點:

知道植物除了種子繁殖外,還可以通過哪些方式繁殖。

教學難點:

利用一些植物的根莖葉進行營養繁殖。

教學準備:

讓學生帶一些常見的植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提問:植物怎樣繁殖後代的,你能舉幾個例子說一說嗎?你在家看到過父母種菜或是種花嗎?他們又是怎樣繁殖這些植物的?

2、學生小組內交流。

3、提出問題:植物不用種子也能繁殖嗎?(出示課題)

4、學生先寫下自己瞭解的知識,然後再小組討論交流。

5、全班交流師生共同歸納:有些植物用種子繁殖後代,如白菜、蘿蔔、油菜、向日葵等,還有些植物不用種子繁殖,例如天竺葵、吊蘭、馬鈴薯、生薑、菊花、落地生根、水仙等,這些植物分別是用植物的根、莖、葉來繁殖的。

二、研究營養繁殖的方式

1、教師用大屏幕展示課文中的五種植物:落地生根、馬鈴薯、吊蘭、生薑和水仙球。還可以展示更多營養繁殖的例子。帶領學生一一分析:落地生根的邊緣向下會長出一些不定根,向上會萌發出一些小葉子,摘下帶有不定根的小葉子,直接插入土中就可以成活。馬鈴薯切塊繁殖,只要上面有一個芽,就會長出一個新的植株來。吊蘭的莖上會結出小苗,小苗下部帶有不定根,所以落在土中就能繁殖。生薑是塊莖,在他的莖節上向上能“冒出”小芽向下能長出不定根,所以不用種子也能繁殖。水仙鱗莖旁邊會長出小的鱗莖,植入土中又可以發育成一株新的水仙,所以水仙用鱗莖繁殖。

2、根據大家的討論和剛纔的展示,你能整理出植物繁殖的類別嗎?

3、小組討論後彙報:植物除了用種子繁殖,還可以用莖、葉、或根來繁殖後代,這種營養繁殖或是無性繁殖(克隆)。

三、指導學生用營養繁殖的方式栽種植物

談話: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一些植物怎樣用營養繁殖方式進行繁殖了,你想自己用營養繁殖方式來繁殖一種只物嗎?說一說如何繁殖。

1、小組交流扦插、壓枝、分株等技術方法和注意事項。

2、指導學生親自動手繁殖自己喜歡的植物。

3、小組之間互相參觀、評價栽種的效果。

4、師生共同小結活動。

課後反思: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三

2、神經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知道大腦、脊髓和神經是協同工作的,其中大腦和脊髓是人體的神經中樞。

2、知道人體活動中神經傳導的線路。

知識與技能

1、能夠做不同部位,不同個體之間的神經反應速度實驗並進行解釋。

2、能夠解釋人的神經反應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知道保護神經中樞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知道人進行各種活動時,神經的反射線路(即反射弧)

教學難點:

能說出人體進行不同的活動時,神經傳導的線路。

教學準備:

人體神經系統掛圖,兩支削好的鉛筆(每人),一塊橡皮。

教學過程:

一、遊戲引入

1、同學們,我們同桌同學之間來做一個遊戲,看看誰被打到手的次數多,誰被打到的次數少,每位同學實驗五次。

2、講明遊戲的規則和要注意的事項。

3、開始測試。

4、學生彙報實驗的結論,並討論分析原因。

5、共同討論分析原因後,得出實驗的結論。每個人的反應速度是不相同的,反應快的人不易被打到手,反應慢的同學則被打到手的次數比較多。

6、質疑:我們大家所說的反應快慢是怎麼一回事。

引導討論:將學生已有的前知識引入到即將進行的新知識研究中來。

二、探究人體內的神經是怎樣分佈和傳遞信息的。

1、談話引入

通過剛纔的活動,我們已知:人對外界的刺激會做出各種各樣的反應,那麼外界刺激的信號是通過誰來幫助傳遞的?我們大腦發出的命令又是通過誰幫助傳向身體各處的?

2、學生討論、彙報。

3、提問:請大家分析一下,向大腦輸送信號的神經和傳遞大腦發出命令的神經會不會是一種神經呢?

4、學生討論得出結論。

(不會是同一種神經,因爲它們傳遞信號的方向不相同,傳遞信號的作用也不一樣)

5、小結:

把信號從感官或身體的其他部分傳入大腦(或神經中樞)的神經稱之爲傳入神經,因爲這種神經的作用是傳遞感知的,所以又稱爲感覺神經,把大腦發出的信號(命令)傳遞到肌肉等處的神經,稱之爲傳出神經。因爲這種神經傳遞的命令大多是分佈到肌肉上去的,指揮身體的運動,所以又被稱之爲運動神經。

6、談話:神經在身體各部位的分佈是否均勻呢?

我們通過一個實驗來探究一下吧!

7、學生實驗

測測皮膚裏神經的敏感性,通過實驗探測到身體的不同部位感覺有很大的差異,說明神經末梢在身體的各部位分佈是不相同的,有些部位分佈多,有些部位分佈少。

三、瞭解人體神經系統的組成及其相同。

1、談話: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大腦是人體的“司令部”,它分管人類的感覺、運動、語言、思維、記憶和情緒等功能,它是人的高級神經中樞,人類的絕大多數活動都要經過它的思考並做出判斷。和腦相連的是脊髓,它位於椎管裏,它和大腦共同組成了人體的神經中樞,只不過它是低級的神經中樞,只能分管一些簡單的反射活動,如膝跳反射,排便、排尿反射等。

2、學生活動

同桌同學互做膝跳反射實驗。(眨眼反射等)

3、討論

神經系統的組成及其作用

①從腦發出的神經叫做腦神經,它主要分佈在人體的頭部和內臟,相關的反射活動是不經過脊髓的,如人“看到紅燈停、綠燈行”,相對應的反射活動過程是這樣的:(反射弧)

大腦

眼傳入神經↓作出反應

(接受紅、綠燈信號)(視神經)脊髓→傳出神經→腿部肌肉

②從脊髓發出的神經叫脊神經,它主要分佈在人體的軀幹和四肢,相關的反射活動是要經過脊髓的傳遞的,如人的手觸摸到仙人掌後,會很快地縮回來,相對應的反射活動過程是這樣的。(反射弧)

大腦

上傳信號↑↓作出反應

手上感應器→傳入神經→脊髓→傳出神經→效應器

四、總結:說說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四

第三課 《晝夜交替》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夠解釋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想象。

(2)能夠讀圖判讀晨昏線,並能夠運用晨昏線的特徵解決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教學掛圖解釋晝夜現象,運用地球儀演示晝夜交替現象,運用教學掛圖分析晨昏線的特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樹立世界的物質性及物質運動規律性本質性的價值觀。

教學重點

探究晝夜變化的原因。

教學難點

根據已知條件推算某地的時間。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晝夜交替的圖片,投影儀、地球儀等。

學生準備:

手電筒,小地球儀,蒐集“人類對晝夜交替的成因有哪些不同的觀點”資料。

時間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比較思考:晝夜是怎樣形成的?

1、師:在連續24小時(我們通常所說的一天)中,會出現哪些現象?(白天和黑夜)

2、出示校園(或周邊村莊)白天和夜晚的圖片,學生欣賞優美的景色。

師:關於晝夜現象你有那些感興趣的問題?

3、學生交流:

(1)晝是什麼意思?夜呢?晝夜交替是什麼意思?(太陽的東昇西落,太陽不斷的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

(2)晝夜交替時動植物有哪些變化?

(3)晝夜交替時人們的生活規律是怎樣變化的?

(4)晝夜交替是否與地球、太陽有關?有怎樣的關係?

(5)晝夜交替的成因是什麼呢?

師:今天,我們就來探索關於晝夜交替的成因。

二、模擬實驗:認識晝夜交替的成因

1、遊戲活動:

(1)師:人從你左邊出現,又在你右邊消失,又在你左邊出現,猜想一下你和這個人是怎樣運動纔會產生這樣的現象的?可能有幾種情況?

(2)、學生討論並交流。(人不動自己轉、自己不動別人繞着自己轉、兩人都轉但轉的速度不一樣)

師:那你認爲晝夜現象到底是什麼原因形成的呢?(以上三種情況,會是哪一種?)

2、教師演示實驗:

(1)用地球儀和投影儀做晝夜交替的實驗。學生觀察。

(2)師:根據太陽的東昇西落現象,你認爲地球儀應該朝哪個方向轉動?(逆時針轉動。)

(3)啓發學生質疑:在這個實驗中你認爲有哪些地方值得注意?

3、你們能設計一個模擬實驗來解釋晝夜交替的現象嗎?

(出示地球儀和手電筒)

4、學生實驗,交流操作注意點。

5、學生分組討論晝夜的成因。(地球是個球體,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對着太陽的那面是白天,揹着太陽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轉,晝夜就會交替出現。)

第二課時

一、研究不同地點所處的時間差異

1、師:我們觀察轉動的地球儀,想一想地球上一部分國家和地區是白天的時候,哪些國家和地區正處於黑夜?哪些國家和地區處於清晨?哪些國家和地區處於黃昏?

提示:先找到“晝夜交界線”,(這是教學本部分的關鍵)然後再判斷;注意地球自轉的方向;地球自轉時,哪邊先進入白天,哪邊先進入夜晚。

完成小練習:

小組實驗,在橫線上寫出國家或地區的名稱。

當_____________是白天時,__________________是黑夜,_______________是清晨,__________是黃昏。

2、拓展思考: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定在晚上20點,那麼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觀衆應該分別在什麼時候收看實況直播?

提示:要確定這些國家所處的位置,與我國的位置進行對比;還要考慮地球自轉方向。

學生分組討論彙報,師作適當介紹:

師:大家想一想:爲什麼美國主張將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游泳、籃球、田徑的決賽放在早上8:00進行。

二、信息交流

1、師:就“晝夜交替”的話題,自古以來人類有哪些不同的觀點。(結合課前蒐集到的知識信息和書上第8頁的內容進行交流。)

2、小組討論後班級交流:這些觀點當中哪一種更加可信?找出這幾種觀點中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

3、交流:人類對晝夜交替的成因還有哪些不同的觀點。

4、師:瞭解了這些資料之後,你們還有什麼想法?

三、作業

佈置學生寫研究晝夜交替的科學小論文。

瞭解古人對晝夜交替原因的探索,讓學生認識到人類對探索宇宙的艱難歷程,體會到人與自然的關係,從而認識到:科學史不斷髮展的,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是在不斷進步的。

板書設計:

晝夜交替→地球自轉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五

2、認識礦物的性質

教學目的:

過程與方法:

1、認識常見的礦物。

2、認識一些礦物對礦物分類。

知識與技能:

1、按一定的分類標準對礦物分類。

2、知道岩石是由礦物組成的。

3、知道礦物在顏色、透明度、光澤、形狀、硬度等方面的特徵。

情感態度價值觀:

用科學眼光和探究精神瞭解發現我們大自然中的礦物。

教學重點:

認識礦物的性質。

教學難點:

區分透明與半透明的礦物。

教學準備:

花崗岩、放大鏡、《科學材料袋》、紙、彩筆、礦物、食鹽、掛圖、岩石標本、小刀、銅鑰匙、玻璃。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觀察花崗岩的礦物組成。

1、提出問題:通過觀察誰能說一說,花崗岩有什麼特點?

2、學生觀察,教師引導。

3、提出要求:A、用放大鏡觀察花崗岩。B、把你新的發現用彩筆繪出來。

4、學生分組觀察(畫圖描述花崗岩顏色,顆粒等方面的特點)

5、學生代表發言,師生共同交流。

6、歸納:花崗岩中有白色、肉紅色、黑色的顆粒。

7、教師用科學術語解讀:“花崗岩”

(二)認識常見的礦物

1、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礦物岩石標本,學生分組觀察。

2、問題:你們看到的是什麼礦物?

3、學生回答,教師引導補充。

4、教師巡視引導學生再次觀察礦物標本。

5、教師發問:“你知道哪些礦物?”

6、學生髮言,教師歸納。

第二課時

(一)觀察研究礦物的特徵

1、師述:現在各小組討論,還想從哪些方面來認識礦物?各組拿出方案。

2、學生分組制定觀察礦物性質的方案,教師巡視引導並參與討論。

3、學生代表介紹本組探究方法。

4、教師評價並引導,修改造作細則。

5、教師巡視,學生向由探究並及時交流。

6、教師提示(安全教育);如何用銅鑰匙,小刀刃,玻璃的硬度來判別礦物的硬度。

(二)交流礦物的性質。

1、分小組彙報各自的探究成果。

2、組織學生互相和補充。

3、教師評價和小結。

(三)瞭解礦物的用途。

1、教師提問:A、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礦物?

B、工農業生產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礦物?

2、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參與。

3、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文本內容介紹。

(四)總結

1、學生代表(以小組爲單位)談學習收穫和對自己的評價。

2、作業:查閱有關“礦物岩石”的科普資料。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六

4、造房子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與小組同學一起,參與設計房子,會計算房子的用料。

2、能夠與組內同學密切合作,建造房子。

知識與技能:

1、瞭解古代房子和現在房子的特點。

2、知道設計在建築中的重要作用。

3、瞭解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造房子的艱辛和快樂。

2、體會科學技術的發展滿足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享受。

教學重點

設計並建造房子

教學難點:

設計房子

教學準備

1、有關建造房子的材料、繩子、紙張、木棒、透明膠帶等

2、有關各種房子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人們居住離不開房子,你知道房子有哪些不同的類型麼?

2、欣賞一些不同類型的房子,說說它們都有哪些優點和不足。

3、如果讓你來建造一幢房子,你會建成什麼樣子。板書:造房子。

二、學習新課

1、初步總結房子類型,看書上的圖片,分析。

思考問題:古代房子和現代的房子有什麼不同?

學生談論,彙報

2、探究造房子的原理

(1)談話:剛纔我們比較出現代的房子在高度、功能等方面遠遠優於古代的房子,在建造的時候要考慮到哪些因素呢?

(2)學生談論,羅列,彙報

(3)引導:根據已經學過的《折形狀》和《搭支架》,怎樣建造既省材料有牢固的房子,你們有些怎樣的建議?

3、造房子活動

(1)我們造房子可以用的材料(提示:我們建造的是房屋模型,所選材料的可行性)

(2)分析材料

怎樣把可用的材料變得更結實(結合《折形狀》所學的知識)

怎樣連接這種材料(結合《搭支架》所學的知識)

(3)分析書上的圖,你從圖上能學到什麼經驗

學生討論,彙報

4、動手操作

分小組自由搭建,教師巡視指導(提示:模型不宜過大)

5、評比,總結。

三、總結

總結全篇活動

欣賞各種建築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七

2.怎樣移動重物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蒐集生活中應用槓桿原理的事例說明槓杆的作用。

2、會做槓桿原理的探究實驗,並依據數據對槓桿原理進行解釋。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槓桿是可以圍繞固定點轉動並提升重物的撬棒。

2、知道使用槓桿時的三種情況: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喜歡進行科學探究活動,並從中體驗和感受樂趣。

2、留心周圍事物,關注有關機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學重難點:

做槓桿原理的探究實驗,並依據數據對槓桿原理進行解釋。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演示實驗器材:果糖罐頭、螺絲刀、一根比較結實且長的木棍、支撐用的木墩;

分組實驗器材:簡單機械實驗盒、槓桿尺、鐵架臺、鉤碼、彈簧秤等。

2、學生準備:

鉛筆、硬幣、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種工具(剪刀、鉗子、鑷子、開瓶器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研究主題

1、談話:老師需要你們幫我解決一個問題,現在我打不開罐頭。你們誰能幫助我?

【說明】起先不提供任何工具,讓學生直接用手開;如果打不開,再問學生是否需要什麼工具來幫忙。

2、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和體驗。

3、提問:如果現在要你移動的不是罐頭的蓋子而是一塊你根本搬不動的大石頭,你怎麼辦?(學生討論並發表意見)

4、操作演示後揭示:這種用來撬開或者提升物體的工具叫槓桿,是人們最早使用的最爲簡單的機械之一。相傳古埃及人就是用這種“棒”搬動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5、談話:這些“棍”、“棒”有什麼特點?它們爲什麼能產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種能撬動大石頭的裝置——槓桿。

二、認識槓桿的結構,探究槓桿的功能

1、談話:在力的作用下能夠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叫槓桿。所以要構成一個槓桿,必須有哪些材料?

(一個支點和一根能繞支點轉動的硬棒。)

2、教師畫槓桿的示意圖,引導學生結合示意圖分析,認識槓桿的支點、動力和阻力等。

3、分組實踐操作活動。

⑴要求每個小組有一把尺子、一支鉛筆和一些硬幣。

⑵把鉛筆(支點)放在尺子的中間刻度下方。

⑶在尺子兩端各放一枚硬幣,觀察發現了什麼。

⑷指導學生記錄他們的觀察結果。

⑸預測:如果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幣上再加一枚,會發生什麼?

⑹做測試,並記錄結果。

⑺找出一種方法,在尺子的一端放兩枚硬幣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實驗並記錄他們的答案。

⑻在尺子兩端放不同枚硬幣的前進下,尋找到多種使尺子平衡的方法。

4、分析討論實驗數據。通過實驗你有什麼收穫?

5、討論:

⑴槓桿是否都省力?

⑵槓桿在什麼情況下省力?在什麼情況下費力?在什麼情況下不省力也不費力?(作簡單示意圖表示。)

三、鞏固應用、拓展延伸

1、認一認大家帶來的工具,你知道是怎麼使用的嗎?

2、說說槓桿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⑴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槓桿?(剪刀、起釘錘、開瓶器、撬棒、老虎鉗、手推車、夾殼器、園藝剪刀等。)

⑵生活中用到哪些費力的槓桿?爲什麼費力還要用它?它還有什麼作用?(鐵鍬、掃帚、鑷子、釣魚杆等,因爲使用它們可以使操作活動變得更加方便。)

⑶生活中哪種槓桿既不省力也不費力?(天平、蹺蹺板)

3、觀察課本插圖: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費力的?

4、討論:阿基米德曾經說過,如果能找到一個支點,就能把整個地球撬起來。他說得有道理嗎?你覺得是否可行?

四、課後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