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桃花源記 教案精品多篇

桃花源記 教案精品多篇

桃花源記 教案 篇一

一、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課文,積累詞彙。     2.掌握故事情節,理解故事寓意。     3.理解作者寄託的感情。    二、重點、難點     1.朗讀、背誦。     2.理解故事的寓意。      三、課時安排:兩課時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我們學習了很多關於戰爭的課文,這些課文提醒着我們,現代世界裏仍然存在着殘酷的戰爭,很多人因此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生活在困苦之中。     我國東晉末年,封建國家分裂,政權交替,戰爭頻繁。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可以說,當時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元代詩人張養浩在《潼關懷古》一詩中發出了這樣的慨嘆: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說,和平,是每一個民族共同的嚮往。有一個成語就是這一社會理想的集中體現,它就是——世外桃源!     這個成語出自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名作《桃花源記》。它描述的是一個與世隔絕、沒有戰亂,安樂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檢查預習:     1.交流作者的有關資料。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國古代傑出的文學家。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其祖父、外祖父都做過官。他受家庭教養和儒家思想的影響,年少時就有“大濟於蒼生”的壯志。時值東晉和宋的易代之際,社會動盪不安,壯志難酬,二十九歲開始,先後做過幾任小官,他在幾次仕途中,深感官場污濁、仕途兇險,終於在41歲辭官回鄉,並作《歸去來兮辭》以明其志。從此過着“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他所做的詩文多描寫農村生活情趣,表現田園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願與農民來往而不願爲五斗米折腰,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極遁世的因素。     此文作於宋永八年級年(421年),當時陶淵明約57歲。他拒絕了東晉政府的徵招,又拒絕同劉裕宋政權的合作,作《桃花源詩並記》寄託自己的社會理想。“詩”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詠了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記”相當於詩的序。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     2.識記生字詞:     豁(huò)然開朗     儼(yǎn)然     阡(qiān)陌     垂髫(tiáo)     詣(yì)太守     劉子驥(jì)    3、詞、句。 (1)古今詞義。                                    交通:古:交錯相通 。今: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今:走投無路的境地   妻子:古義:妻子兒女 。今義:男子的配偶。

鮮美:古義:鮮豔美麗 。今:味道好   無論:古: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表條件關係的連詞       如此:古:像這樣。 今:不夠

(2)一詞多義:     舍 : 便舍船(舍(shě):動詞,離開,丟棄。);屋舍儼然(舍(shè):名詞,房屋,房舍。                     尋 :尋向所志 (尋找);尋病終(不久)   志 : 處處志之(做標記);尋向所志(標記)   向:  尋向所志( 以前 ); 眈眈相向 (對着)

中: 晉太元中(中:名詞,年間。);中無雜樹(中:名詞,中間。) ;村中聞有此人   (中:名詞,裏面。)

其:各復延至其家(其:代詞,他(們),即村中人。); 得其船(其:代詞,他的,即漁人的。)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其:代詞,他,即漁人。)

行:復行數十步(行:動詞,走。);緣溪行  (行:動詞,划行,划船。)  復前行(行:動詞,走。)。

得:便得一山(得:動詞,看見,看到,遇到。); 得其船(得:動詞,找到,尋到。)

不復出焉(出:動詞,出去。)                       不復得路

出 :皆出酒食(出:動詞,拿出,擺出。); 既出,得其船(出:動詞,出來,出去。)    爲: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  (爲(wèi):介詞,給,對,向); 不足爲外人道也爲(wèi):介詞,給,對,向);捕魚爲業(爲(wéi):以……爲……,譯作“把……當作……”。)

兼詞:   不復出焉(焉:是個兼詞,相當於“於是,於此”,可譯作“從這裏”。

(3)通假字

1、⑴具答之。⑵一一爲具言所聞。(“具”通“俱”:詳細,詳盡。)

2、便要還家。(“要”通“邀”:請,邀請。)

3、處處志之。(“志”通“志”:做記號,做標記。)

判斷句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南陽的劉子驥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第二課時

三、分類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麗

1.    桃花源美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教師小結:桃花源美在環境幽雅,風景優美

感受桃花源的神祕

桃花源神祕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桃林神祕: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

山洞神祕:彷彿若有光,形狀奇特。 桃花源記教案

林中人神祕: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結局神祕:不復得路,探訪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現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發垂髻:怡然自樂(和平安定、豐衣足食

男女:往來種作(沒有戰亂,安居樂業)

漁人(側面烘托):殺雞作食,皆出灑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四、請歸納出源自本文的成語。你能用這些成語造句嗎?

世外桃源    豁然開朗    怡然自樂    與世隔絕    無人問津

五、提問:作者借這篇文章寄託了怎樣的社會理想?這種理想在當時的條件下能不能變成現實?我們今天應當怎麼評價作者的這種理想?  (a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這裏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裏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b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c陶淵明生活在戰亂頻繁的環境中,因而想象出了他心中的理想的社會,這既是對當時黑暗現實的批判,又反映出人民大衆擺脫壓迫、擺脫剝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帶有一定的復古傾向,在當時的社地,這隻能是一種空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六、指導背誦。指名讀背誦的方法,後指導背誦。

緣溪行→逢桃花林→林盡水源→山有小口→舍船從口入→豁然開朗→見漁人→自雲先世→問今是何世→停數日,辭去→既出→及郡下→尋向所志→不復得路→南陽→未果 →無問

《桃花源記》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熟讀,美讀直至背誦課文。

2、整體把握在課文內容。

3、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

過程與方法

反覆誦讀、疏通文意(第一課時),多媒體教學情景引領,把握兩個問題切入,背景交代,主題呈現,拓展延伸。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體會作者對理想生活和社會的渴望及對現實的否定,引領學生熱愛生活,珍惜美好的今天。

教學重點、難點:

1、集中研討桃花源內的美景及人的生活狀況。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學方法:

朗讀、體驗感受、對話交流、探究思考。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有人說,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陶淵明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可是他筆下的桃花源卻美麗得神祕,這節課,讓我們再次走進它。

二、學生美讀課文,調動情感,引領思緒。

三、美圖展示,學生齊讀,調動想象思維:桃花源給了你怎樣的印象?

1、文中哪段文字是對桃花源自然風光的描繪?請展開想象,用自己優美的語言描繪一番(強調不能是翻譯)。用什麼詞加以形容?(生找出後讀)教師點撥:進入桃花源,漁人驚呆了,展現在眼前的是,平坦而開闊的土地,香花野草遍覆其上,房屋整齊有致,美麗的池塘有魚兒歡悅,恣意地暢遊,是桑林竹樹間鳥兒啁啾而鳴,盡情歡唱,田間的的小路悠遠綿長縱橫交錯,村落間雞犬聲彼此相聞……(預設:花瓣紛飛、綠水潺潺、嫩草柔柔、桑鬱郁、竹森森小路悠悠)這是一幅寧靜的、淡遠的、美麗的、優美的、祥和的、古樸的……田園風景畫。生齊讀。

2、這樣美的去處,這裏的人們生活的如何呢?跳讀:看桃花源的人是一番怎樣的生活情景?“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便要還家,爲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學生表達。教師點撥:男男女女往來耕作,樂其業;老老少少無憂無慮,安其居。人們過着自食其力,自給自足的生活,並且自得其樂。這裏的人們熱情好客,民風淳樸。

其間以問梳理第二段內容:⑴爲什麼桃花源人“見漁人,乃大驚”?⑵你認爲桃花源人爲什麼“皆嘆惋”?嘆些什麼?⑶漁人與桃源人的的對話是怎樣的?⑷爲什麼叮囑漁人“不足爲外人道也”?

3、這樣美麗祥和的社會之所在,今天通常用一個成語來形容——世外桃源。請解釋。

4、既然是幻想的世界,又如何理解作者的有意虛構,用意何在?哪些語句,文段有所流露?小組合作探究

教師點撥:作者筆下的世外桃源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民風淳樸社會平等,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得自由快樂,沒有剝削,沒有戰亂——這在當時不可能存在,由開頭的“忽逢”“遂迷”“未果”及後來漁人的尋而未得暗示桃源是作者虛構的理想社會。種種描寫爲桃花源增添了神祕的色彩,表面寫其隱蔽,實質以其虛幻的,不可能的暗示當時社會的黑暗,寄託了作者對自由的幸福美好生活和理想社會的嚮往與追求。表達了廣大人民的意願和心聲。

四、背景交代:

本文大約寫成於南朝宋武帝永八年級年,作者57歲時。當時的統治者內部互相傾軋,戰亂頻繁,加之統治者日益加重對人民的盤剝和壓榨,給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民不聊生的慘象,陶淵明對此深有感觸,對當朝者的不滿加深了他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又無能爲力,只能逃遁,選擇遠離。只好藉助文字抒懷。

五、我眼裏的陶澤令。

由於他對現實對社會對人生對生死的徹悟,

由於他的博聞強識和豐富的人生閱歷,

他清高傲骨,不媚流俗,他不願在腐白的官場蠅營狗苟,不願與濁世同流合污,

他炒了俗世,救贖自己,選擇做一介自由的農夫,投身於自在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早在《愛蓮說》中,我便欽慕他作爲隱士的特立獨行;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又豔羨他悠閒自適的那份愜意。他愛菊還嗜酒,他說“我醉欲眠卿且去”,又讓我懂了他的率真與自然……

xx後世的人們尊崇他:孟浩然、李白、杜甫讚美他的詩句呈現

xx《桃花源詩》呈現

六、小結:走出這個亦真亦幻的世外桃源,我不得佩服作者的醉翁別意,他讓我們不得不審視我們的生活和生活的時代,而我要說的是熱愛生活,珍惜今天。

七、作業:

1、背誦全文。

2、背誦陶淵明其他詩作。

3、日記記錄收穫。

八、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景之美優美寧靜祥和和平自由幸福世外桃源

人之美熱情好客,民風淳樸。人之樂趣

《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篇三

一、複習導入

名家名篇大家談。(回顧七年級學過哪些文言文,接觸了哪些作家作品。)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位古代的大文豪──陶淵明,並且來學習他的一篇膾炙人口的作品《桃花源記》。(板書課題,出示學習目標)

二、檢查預習

1、交流作者的有關資料: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國古代傑出的文學家。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其祖父、外祖父都做過官。他受家庭教養和儒家思想的影響,年少時就有“大濟於蒼生”的壯志。時值東晉和宋的易代之際,壯志難酬,二十九歲開始,先後做過幾任小官,他在幾次仕途中,深感官場污濁、仕途兇險,終於在41歲辭官回鄉,並作《歸去來兮辭》以明其志。從此過着“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他所做的詩文多描寫農村生活情趣,表現田園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願與農民來往而不願爲五斗米折腰,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極遁世的因素。

此文作於宋永八年級年(421年),當時陶淵明約57歲。他拒絕了東晉政府的徵招,又拒絕同劉裕宋政權的合作,作《桃花源詩並記》寄託自己的社會理想。“詩” 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詠了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記”相當於詩的序。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

2、識記生字詞:

豁(hu)然開朗 儼(yǎn)然 阡(qiān)陌 垂髫(tiáo)

詣(yì)太守 劉子驥(jì)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對課文的感知,以朗讀爲切入點,又以朗讀爲重點。)朗讀的設計如下:

一讀:教師範讀,學生聽讀,意在聽準字音;

二讀:學生放開聲音,自由朗讀,意在讀通課文,培養語感;(此處提出要求:“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朱熹語)

三讀:請班上朗讀課文好的同學有感情的讀。並請其他同學思考:這篇文章寫了一個什麼故事?用幾句話概括一下。

2、分小組細讀課文並自己試着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好記號,準備質疑。)

3、每一小組派一名代表質疑,全班答疑,教師參與。

4、集體逐段朗讀,“開火車”翻譯,貫通文意。

5、把握敘事線索和故事情節。分組討論,明確:

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爲線索,全文可分爲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開端,寫漁人發現桃花林。第二部分(第2、3段)發展,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的見聞和經歷。第三部分(第4段)結局,寫太守派人尋找桃花源未果。第四部分(第5段)尾聲,寫桃花源無人問津。

四、佈置作業

1、初步背誦課文。

2、抄寫並識記字詞、對譯課文2、3兩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