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桃花源記》教案精品多篇

《桃花源記》教案精品多篇

《桃花源記》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學會用積累的學習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關的文言知識。

2、瞭解陶淵明,並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敘事線索,主要內容,深度情感等寫作特色,並能學以致用。

教材分析:

這篇傳誦千古的文章,勾起了無數人的嚮往和追求,我們不僅要能夠在這個虛幻的桃花源裏欣賞風景,更要在此提升學生的心靈境界。由於九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具有初步發現問題,探討問題的能力。只要課上老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引做好領路人,讓學生如臨其境,就能和那些桃花源人一起感受幸福人生,也能走進陶淵明的內心世界,理解他的社會理想。故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

1、利用學文言文的方法積累常用文言知識。

2、使學生理解本文寫作的順序、詳略,體會優美、精煉的語言。

3、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新課標裏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我認爲教師應教給學生學法,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探究爲主線”的教學思路,採用了誦讀法、想像法、小組討論法等,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這樣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我準備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營造美的意境讓學生彷彿置身於桃花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處,走進陶淵明的內心去理解他寫作的意圖,並在此基礎上加以拓展延伸,讓學生也來創作,得到能力的提升。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茂盛的桃林中,走來一位詩人,滿懷愁緒、憤慨與無奈,曾經滿懷豪情,胸懷天下,不料社會**,一片污濁。於是他獨善其身,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好不逍遙自在;於是他歸隱田園,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好不悠閒愜意;於是他寄情山水,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用曠達的胸襟去包容命運的不信與悲哀。

今天,讓我們尋着這位詩人的足跡,走進桃花源,去聆聽詩人對理想的訴說,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生說,師補充)

三、出示學習目標(2課時的總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

2、瞭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並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現象。

4、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學習文章曲折迴環,思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四、稍作指導,學生自主學習

1、誦讀課文。

(1)自讀。要求:句讀分明,節奏合理,語速適中,語句流利,音韻鏗鏘,停頓分明,不讀破句子等。

(2)指名讀,點評。

2、瞭解文意。

藉助工具書、結合文下注釋以及小組討論疏通文意,注意落實關鍵字詞的意思,將不懂的做上記號,自學結束後提出來全班討論。

質疑求助——歸納整理

如:

(1)書中註釋及補充的重點字詞;

(2)古今異義字詞;

(3)通假字;

(4)一詞多義;

(5)同義詞;

(6)成語;

(7)句子翻譯;

(8)故事內容等。

五、課堂提高,優化練習

請在“桃源漫步”“桃源上學”“桃源放牛”“桃源作客”“桃源遊戲”等角度,自選一個展開想像的翅膀進行描繪,不少於200字。

六、總結得失,練習背誦

《桃花源記》的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標

朗讀、背誦課文,積累詞彙。掌握故事情節,瞭解創作方法。理解作者寄託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理解故事的寓意。

●課時安排:兩課時

●課前準備:蒐集作者有關生平思想材料。熟讀課文,疏通文字。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掌握故事情節 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導入

同學們,我們曾學過郭沫若先生的詩歌《天上的街市》,它藉助新奇的聯想和想像,描繪了美麗的天街景象,表達了作者擺脫封建束縛、追求理想、嚮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記》,它的創作手法在一定程度上,與《天上的街市》有着異曲同工之妙。通過學習,我們不難看出作者寄託的思想感情。

板書課題

出示學習目標

檢查預習

交流作者的有關資料,要求學生通過課堂發言的形式進行交流。教師注意引導並最後集中歸納:

陶淵明,名陶潛,字元亮,東晉著名詩人。少年有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他生活的年代政治黑暗,時代不穩定,他有志不得伸展,曾做過幾任地方小官,時間都不長,後因不願束縛自己過官場生活,任彭澤令僅八十幾天便憤然離去,並作《歸去來兮辭》藉以明志。

自此歸隱田居,躬耕僻野,一生雖窮困潦倒,卻矢志不移,63歲死於貧病。他長於詩文辭武,作品傳世不少,其優秀作品多表現田園生活,隱喻着對統治者的憎惡和不與爲伍的骨氣,但有的也反映了樂天知命,消極遁世的思想。《桃花源記》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識記生字

豁然開朗 儼然 阡陌 垂髫 詣守 劉子驥

整體感知,範讀課文

由老師朗讀,也可指名讓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分段朗讀,要求大家認真欣賞並做出朗讀評價。

默讀課文,疏通文義

要求學生參照註釋逐字逐句精讀,儘量自己讀通。確有疑難,引導學生分組討論或課堂問答。

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重點提示並講解:

芳草鮮美漁人 甚異之 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 阡陌交通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孕不知有漢 無論魏晉 餘人 各復延至其家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處處志之尋向所志

教師可適當給學生講解詞語古今義不同的現象,如“鮮美”、“交通’,等都是一字一義,與現代漢語的合成詞不同;可以提及詞類活用現象,如“異’’等,但不必細講,讓學生能根據上下文理解其義即可。最好能結合學生已學知識,激發興趣,溫故知新,如“漁人甚異之”,可結合《傷仲永》中“父異焉”、“邑人奇之”,讓學生聯想體會、加深理解。把握敘事線索和故事情節。

分組討論

明確: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爲線索,全文可分爲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開端,寫漁人發萌桃花林。第二部分(第2、3段)發展,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的見聞和經歷。第三部分(第4段)結局,寫太守派人尋找桃花源未果。第四部分(第5段)尾聲,寫桃花源無人問津。

複述課文

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完整地複述這個故事。可適當地加上自己的想像。複述不完整的可由同學補充。

背誦課文

通過各種形式反覆誦讀,直到會背。教師可結合課文之後的《學習背誦》對學生加以指導。

作業

繼續背誦課文。抄寫並識記字詞、對譯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理解思想內容 瞭解創作方法教學設計

■重點研讀

揣摩語言,獨立閱讀思考

a.忽逢桃花林”,“忽,,字表現了怎樣的心情?(表明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b“漁人甚異之”中,“之’’在文中指代什麼?(“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c.欲窮其林”,“窮”字表現了漁人怎樣的心理?(因“甚異之”所致,想探個究竟)

d.前文與“豁然開朗”相對應的語詞是什麼?(“初極狹,才通人。”)

e.爲什麼桃源人“見漁人,乃大驚”?(表現桃源人對陌生人的出現感到驚異,表明桃源與世隔絕已久)

理解內容

思考題:

本文描寫了桃花源怎樣的社會狀況?從哪些內容上可以看得出來?這與作者所處的時代有什麼不同?結合作者的生平,談談本文表現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可引導學生採用小組討論和課堂發言的形式合作探究。最好不採用一問一答的形式,試着讓學生綜合述評,不全面的可以相互補充、完善。

明確:

社會狀況可概括爲: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從生活得安寧幸福等。具體表現的內容可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出,以加深理解,但不必對號入座。文中所描繪的社會狀況與作者所處的時代是相對的。作者所處的時代戰爭頻仍、民不聊生。作者因不滿當時的黑暗政治和社會現狀,遠離官場,隱居田園,一生安貧樂道,追求一種自由安寧生活。本文所表現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社會。

■拓展與延伸

爲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教師可啓發學生進行更深層的探究,請同學們提出相關問題,教師集中歸納: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皆嘆惋。”“乃”字有怎樣的表達效果?推想一下,漁人對桃源人說了些什麼?桃源人爲什麼嘆惋?文章最後寫“尋向所志…‘不復得路”,目的是什麼?我們應當怎樣評價文章所表現的社會理想?在創作方法和思想內容上,本文與《天上的街市》有什麼異同?歸納源自本文的成語

提示:

“乃”是“竟然”的意思。表現桃源人對外面改朝換代的時世感到吃驚。漁人向桃源人介紹了自秦以來的歷史 。桃源人因世間社會**和百姓生活痛苦而嘆惋。暗示桃花源是虛幻的,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表達了作者無可奈何的嘆惋之情。作者虛構了這樣一個故事,寄託了自己的社會理想,也是對現實社會的否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但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種幻想。

桃花源記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品味語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3、訓練語言思維,強化朗讀背誦。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感受桃源勝境,理解作者表達的社會理想。

教學方法

1、自主探究式學習。

2、導練結合,充分體現“練爲主線”,培養思維和創新能力。

3、誦讀法。

教學時數: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展示目標

“記”是古代一種文體,本文原是《桃花源詩並序》中的“序”,“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就出自本文。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結合註釋,理解課文大致內容,對學習中的疑問作出標記。

2、聽課文範讀,注意字音、斷句,理清課文思路,文章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爲線索,寫了哪些情節?

3、你能用最簡潔的詞語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體印象嗎?

(美、樂、奇)

(解說:這一環節的設計從課文的整體入手,在導語的鋪墊和撩撥之下,學生帶着興趣進入課文,體現自主精神,教師可利用課件進行檢測,如字音、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幫助學生在自讀中理解大意,掃除障礙;通過範讀,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對桃源作出初步評價。)

三、分步品味

(一)想象桃源之“美”

1、找出描寫桃源外部環境美和內部環境美的句子,朗讀並背誦。

2、桃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了怎樣的畫面?你能選一個景點用下面的句式描繪一下嗎?

句式:這裏的------美,你看(聽)------

3、教師點拔,發現描述者對詞句理解不正確的地方予以指正,對有創造性的予以肯定,注意以下字詞:鮮美、開朗、交流。

4、小結:聽了大家的描繪,我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幅美麗的畫面,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風景秀麗,美在靜謐祥和,更美在民風淳樸。

(解說:這一環節的設計着眼於想象力、表達力和培養、訓練。入情入境,展開豐富的想象,繪聲繪色,進行創造性的描繪,並在課文內容的串聯下,點撥字詞。這樣既激發了學生深入探究課文的興趣,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和創造能力。)

(二)理解桃源之“樂”

1、桃源是美麗的,也是充滿歡樂的,那麼“樂”表現在什麼地方?

2、自讀2、3段,以其中一類人的身份和口吻說說,那些人爲什麼樂?

3、教師點撥,引導學生對桃源內社會生活的描寫,並調動歷史知識,得出桃源之樂的根本原因。

4、學生小結:桃花源樂在民主平等,樂在和平安定,樂在豐衣足食,樂在民風淳樸。

(解說:這一環節的設計在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桃源之樂,並結合古代社會的黑暗現實,理解桃源之樂的社會根由。力求突出“教爲主導、學爲主體”的特徵,加深理解課文,進行思維訓練。)

(三)評讀桃源之“奇”

1、桃源的美麗歡樂令人神往,桃源的離奇神祕更是引人入勝。桃源廳在何處呢?

2、評說桃源之“奇”,指導朗讀。

評:桃林之奇

山洞之奇

人們之奇

結局之奇

讀:讀出驚奇語氣,讀出重音。

3、小結:全文曲折回環,懸念迭起,虛虛實實,引人入勝。桃源似有而無,似真而幻。作者的描繪令人心馳神往。

(解說:這一環節放手讓學生髮現和評論,將思維訓練、語言訓練和朗讀訓練繁密結合。由評讀桃源之奇到探索詩人引人入勝的寫作技巧。)

第二課時

一、理解評價作者的理想

1、作者生活在東晉末年,當時社會政治黑暗,戰亂頻繁,民不聊生。聯繫當時的社會背景,說說課文表達了怎樣的社會理想,你有什麼看法?

2、歸納:毛澤東《登廬山》中的一句詩:“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裏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面對中華大地的千年世態變,怎能不豪情滿懷?如今祖國各地不是桃源,勝似桃源,如果陶淵明地下有知,不知欣喜爲如何?

(解說:本環節也是學習目標之一,主要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社會理想,也對學生進行理想主義的教育。)

二、課堂練習

(一)字詞

1、注音:豁然儼然阡陌垂髫邑人詣太守驥

2、解釋下面詞的古義和今義:交通妻子絕境無論鮮美

3、解釋多義詞:舍尋志爲乃

(二)閱讀後做題: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爲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4、填補文中橫線上的語句。

5、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的意思是(這裏)土地平坦開闊,房屋都是一個樣式,很相象。

B、第一段景物描寫的作用是渲染氣氛,爲桃源的美好作烘托、鋪墊。

C、“豁然開朗”一詞寫出了漁人進入桃源後的感受。

D、第二段主要寫了桃源的美好環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

6、“黃髮垂髫”指,這裏運用了的修辭方法。

(三)閱讀後做題: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爲具言所離,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

7、將“漁人”“村人”這兩個詞語,準確填入文中的括號內。

8、用原文回答下面問題:桃源人“皆嘆惋”的原因是什麼?

9、翻譯“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

三、拓展延伸

1、欣賞:影視歌曲《神奇的九寨》。

2、課外閱讀:《桃花源詩》(陶淵明)、《桃源行》(王維)、《桃源圖》(韓愈)、《桃源行》(王安石)、《桃花溪》(張旭)、《五柳先生傳》(陶淵明)

(總說:本教案力求體現“教爲主導、學爲主體、練爲主線”的教學思想,結合課件,努力激發學生興趣,充分體現引導自學,體現了新課標精神。教學中以“美、樂、奇”爲切口開始全文的學習,又緊扣“美、樂、奇”收束,課堂練習力求突出基礎知識的訓練和理解能力的培養。通過課後延伸,開闊視野,提高理解、鑑賞水平,瞭解陶淵明的藝術魅力對後世的影響。挺實用。)

《桃花源記》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瞭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現象;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理解課文內容;學習文章曲折迴環,思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在誦讀的基礎上,落實字詞,疏通文章,熟知課文內容;通過討論、辨證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託的理想社會。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文言文;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理解文章的敘事線索。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迴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我國東晉末年,封建國家分裂,政權交替,戰爭頻繁。東晉王朝極端腐朽,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元代詩人張養浩在《潼關懷古》一詩中發出了這樣的慨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有一個成語就是這一社會理想的集中體現,它就是——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出自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名作《桃花源記》。它描述的是一個與世隔絕、沒有戰禍,安樂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偉大詩人。生於東晉末朝,出身於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於不滿官場的醜惡,棄官回鄉,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着“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飢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歲去世。後稱靖節先生。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於和農民來往和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於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徵,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後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

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八年級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由於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願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三、檢查預習情況

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開朗(hu0)屋舍儼然(yan)阡陌交通(qianmo)

黃髮垂髫(tiao)便要還家(yao)劉子驥(ji)

詣太守(yi)

四、讀譯課文。

1、聽老師範讀。

2、同學齊讀課文。

3、利用工具書及課後註釋,筆譯全文

五、小結。

1、古今異義詞:

鮮美古義:鮮豔美麗芳草鮮美

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阡陌交通

今義:交通運輸

妻子古義:妻子兒女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今義: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來此絕境

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無論魏晉

今義;不管(連詞)

緣古義:沿緣溪行

今義:緣故,緣分

延古義: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今義:延長。延伸

津古義:渡口這裏問津指探訪。後遂無問津者

今義:口液

2、一詞多義

舍:捨棄便舍船尋:尋找尋向所志

房子屋舍儼然不久尋病終

志:做標記處處志之向:以前尋向所志

標記尋向所志對着眈眈相向

3、判斷句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南陽的劉子驥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六、作業:

1、熟讀課文

2、課後練習

第二課時

一、回顧前堂,朗讀課文

二、課文分析

1、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按漁人行蹤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過。

第二部分(第2~3節):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裏做客及辭去的經過。

第三部分(第4~5節)寫漁人離開桃源後,太守派人先後探訪桃源未果的情形。

2、質疑解難:

①漁人怎麼發現桃花源的?

討論並歸納: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②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討論並歸納: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③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境的?

討論並歸納:土地平曠,屋舍產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④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

討論並歸納: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桃源人見漁人爲什麼“乃大驚”?

討論並歸納: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⑥漁人—一爲具言所聞,桃源人爲什麼“皆嘆惋”?

討論並歸納:爲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嘆惋,爲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

⑦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裏的生活。也爲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⑧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爲什麼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討論並歸納: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⑨爲什麼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麼評價?

討論並歸納: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這裏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裏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三、總結結構,思考文章主題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爲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後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迴環。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中心思想)

四、背誦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