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四年級數學教案【精品多篇】

國小四年級數學教案【精品多篇】

國小四年級數學教案 篇一

教材分析:

“近似數”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七冊第一單元“認識更大的數”中的第五課。這部分內容既豐富了對大數的認識,又是對後續學習除法“試商”的基礎。另外,近似數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當很難得到或不需要得到精確數,或是用大數描述事物時,人們經常會選擇近似數。因此,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知識的銜接上近似數都顯得至關重要。

學生收到前面計算教學中估算的影響,以及學生自身的經驗積累,很多學生在課前已經可以憑藉數感找出萬以內數的近似數,也有一部分學生了解甚至可以用“四捨五入”法來求大數的近似數。但是大部分學生對“四捨五入”法只是一個模糊的認識,對於“四捨五入”法具體是什麼,它的道理是什麼,什麼情況下運用“四捨五入”法都不是十分清楚。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進入了國小中年級段,具有一定的學習經驗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與分析,瞭解近似數和精確數的意義,感受近似數和精確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2、藉助數線,較直觀地感知“四捨五入”法求近似數的道理,知道近似數的書寫格式,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3、經歷探索求近似數的過程,會用“四捨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培養數感。

教學重點:

經歷探索求近似數的過程,會用“四捨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教學難點:

經歷探索求近似數的過程。

教學方法:

合作學習法分析歸納法

教學策略:

小組合作情境創設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分類感受精確數和近似數。

1、觀看一段國慶60週年閱兵視頻,說一說有什麼感受?

師:這麼大的場面中一定蘊涵着許多數學問題,今天我們就一起研究這些數學問題。

2、課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讓學生默讀其中的數字兩遍,初步感知數據。

3、仔細觀察這些數,有沒有什麼共同特點,能不能把它們分一分類?

組織學生討論,學生可能會按數據的大小來分,一些按單位分,如60,169,56,66都是以個爲單位的,20萬、2萬是以萬爲單位的。或者學生將60、169、56分爲一類,66、20萬、2萬分爲一類。

師:爲什麼將60、169、56分爲一類,66、20萬、2萬分爲一類呢?它們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呢?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可能會說是準確的數,估出來的數。

師:是的,在數學上,像60、169、56這樣準確的數、不多不少正好的數,是精確數;而66、20萬、2萬是大概的,大約的,差不多的,與實際數接近的數,是近似數。

4、讀一讀以下的數據,哪些是精確數,哪些是近似數嗎?

小明身高130,2cm,就說約130cm;小紅從家裏到學校走了395米,就說大約走了400米。

5、你能說說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數量一般用精確數來表示,哪些事物的數量一般用近似數來表示?瞭解近似數的作用。

師:有些情況下,我們沒有必要用準確的數據來描述,只要知道一定的範圍就足夠了,這時用近似數來表示就比較方便。看來近似數在生活中的應用還是相當廣泛的。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國慶60週年情境引入,出示一些感性材料,通過分類,幫助學生在比較和辨別中體會哪些是實際的、精確的,哪些數是模糊、大約的,從而認識精確數和近似數;又通過列舉活動,深化理解,瞭解近似數在實際中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二、合作學習,自主探究。

(一)藉助數線,直觀感受“四捨五入”法求近似數的道理。

1、師:巨幅國畫《江山如此多嬌》的實際面積是18000平方米,但報道中稱“近2萬平方米”,這裏的“2萬”是如何得到的?

同桌交流,指名說說想法,學生可能會說18000接近2萬,所以用2萬來表示。

2、結合直觀的數線圖,分析“18000平方米”稱爲“近2萬平方米”的原因。

師:18000介於整萬數1萬和2萬之間,由於18000千位上是“8”,所以可以把千位上8直接去掉變成0後向萬位進1,就得到了近似數“2萬”。

介紹18000約等於2萬,用“≈”表示,寫作:18000≈2萬全班讀一讀。

3、在數線上標出11000,120xx,13000,14000,15000,16000,17000,19000這幾個數,請學生嘗試分別說出它們的近似數及想法。

師:15000這個數約等於多少呢?

學生可能覺得1萬可以,2萬也可以,因外它剛好在中間。

師:15000離1萬和離2萬的距離是一樣的,但爲了方便記錄,我們認爲規定15000≈2萬。

課件上將約等於1萬和約等於2萬的數進行對比,讓學生觀察,分析歸納。

師:請同學們對比兩組數據,仔細觀察,說說你有什麼發現,能得到什麼結論?請同桌互相討論,教師巡視指導瞭解情況。

學生彙報交流,學生可能會發現以15000爲分界線,11000,120xx,13000,14000接近1萬,16000,17000,18000,19000接近2萬。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千萬上的數,當千位上的數是1、2、3、4時,近似數是1萬,當千位上的數是5、6、7、8、9時,近似數是2萬。

教師藉機在黑板上板書:0、1、2、3、4舍;5、6、7、8、9入,介紹“四捨五入”法。

【設計意圖:結合數線圖,分析“18000平方米”稱爲“近2萬平方米”的原因。數與形結合,將四捨五入的本質清晰地展現出來,培養學生的數感。】

(二)合作學習,探究“四捨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1、參加國慶閱兵的精確人數是233482人,在下圖中找到這個數的大致位置,說一說“約20萬人”,這個數是怎樣得到的?

合作要求:1、同桌2人一起學習,共同完成學習任務。2、學習時,每人都要說一說自己的想法,並將討論的結果填在學習卡上。3、組織簡單、清晰的語言準備全班彙報。

教師巡視,瞭解小組討論的情況,並對有困難的小組給予指導。

2、全班交流。生可能想法:在數線圖上標出,發現233482接近20萬,;或者233482比25000小,所以近似於20萬;直接用四捨五入法,看萬位上的數是3,小於5,所以直接把十萬後面的尾數“33482”捨去變成5個0,得到近似數20萬。

請多組的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只要說得有道理,給予鼓勵。

3、教師小結:四捨五入到十萬位,關鍵看萬位。

4、如果將233482四舍五人到萬位、千位、百位、十位,近似數分別是多少,怎樣得到的?小組內討論,再全班交流,幫助直觀感知求近似數的方法。

5、引導學生初步概括方法,用自己的語言說說:怎樣用四捨五入法求近似數?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經歷探索的過程,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掌握求近似數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三、鞏固練習

1、讀一讀下面的數據,哪些是精確數,哪些是近似數?(教材第11頁練一練第一題)

鼓勵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與分析,找出精確數和近似數,加深認識,並感受到近似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華山是我國的五嶽之一,海拔約2155米,在下圖上標一標,四捨五入到百位大約是多少米?

學生獨立完成,有些學生在數線上找點時會遇到困難,教師適時指導,幫助學生通過數線進一步感受四捨五入到百位,要看十位上的數。

3、按要求填表。

提醒學生認真看要求,仔細數數位。特別對29957四捨五入到百位、千位、萬位重點指導。

【設計意圖:鞏固練習是幫助學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重要手段。通過三道練習題,加深對近似數的認識,感受近似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並能用所學的四捨五入法求近似數。】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請學生說說這節課的收穫。

師:這節課我們經歷了探索求近似數的過程,會用“四捨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同時知道近似數的書寫格式。希望同學們能留意生活,去感受近似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板書設計:

近似數

0、1、2、3、4舍18000≈20000

四捨五入法

5、6、7、8、9入233482≈200000

國小四年級數學教案 篇二

【教學內容】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56頁-57頁。

【教學目標】

1、認識垂線和平行線

2、使學生掌握“相互平行”與“相互垂直”的含義。

3、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垂直和平行的概念

【教學難點】理解平行線定義中“在同一個平面內的”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整理明標

1、複習導入:

師:我們在第三單元學習了線段、直線和射線,現在請你在你的本子上畫出一條直線,再回憶一下直線有哪些特徵?

預設:(1)直的(2)向兩邊無線延伸(3)無法測量(2)沒有端點

師:在你剛纔所畫的直線旁邊隨意再畫一條直線,會發生什麼情況?

預設:

預設:通過回憶直線的特徵,構建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引入本節課的知識點——平行與垂直。

2、整理明標

(1)認識平行

(2)認識垂直

二、明確路徑,合作探究

問題一:採用小組合作探究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進而發現什麼是平行。

問題二:通過學生觀察,教師講授,得出兩條直線相互垂直的概念。

三、展示反饋,對抗質疑

問題一:認識平行

(1)提出問題:觀察一下每組中的兩條直線,它們的位置有什麼不同?你能按位置將他們分分類嗎?先獨立思考然後小組討論一下你是怎麼分的?

(2)操作: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標準將它們分類。

(3)彙報:

(1) ①②,③④

(2)①,②③④

(4)出示定義:我們將同一個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下了一個定義:在同一個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也可以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5)提出問題:你從剛纔讀的這句話裏找到那些重要的信息?

(6)彙報:①同一個平面內②不相交

(7)對抗:爲什麼要強調一定要在同意平面內?不在同一平面內行不行?

(8)演示:出示畫着兩條平行的直線的白紙,然後將紙沿着兩條直線中間剪開,成兩個平面展示。

(9)提出問題:如何表示兩條直線互相平行?(a∥b);生活中有平行線嗎?

(10)小結: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有平行線的存在,在同一個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

問題二:認識垂直

(1)操作:跟着老師一起來量一量兩條直線相交所成的角是多少度

(2)彙報:成90度和不成90度

(3)出示定義:我們將兩條直線相交成90度的情況下了一個定義: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就說這兩條直線相互垂直,其中一條直線叫做另一條直線的垂線,這兩條直線的交點叫做垂足。

(4)對抗:你從剛纔所讀的這句話中得到哪些重要的信息?

(5)彙報:①相交②成直角

(6)提出問題:我們如何表示他們呢?(a⊥b);生活中有垂直的例子嗎?

(7)小結:生活中有很多垂直的例子,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就說這兩條直線相互垂直。

四、檢測總結,拓展延伸

1、練習

(1)教材第57頁做一做:獨立完成

2、全課總結:今天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3、課後拓展:

(1)判斷

①、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

②、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不平行就一定垂直。?

③、過直線外一點能畫無數條直線的平行線。

(2)下面的圖形有平行和垂直的情況嗎?

出示“雙槓”圖讓學生找出平行與垂直。

國小四年級數學教案 篇三

教學內容:P116頁的練習二十五的第20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複習“雞兔同籠”問題,感受中國古代數學問題的趣味性。

過程與方法:能熟練用列表、假設等不同的方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體驗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多樣性,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複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邏輯推理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遷移思維的能力,進而體會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熟練理解和掌握解決問題的不同思路和方法,讓學生再一次親歷列表法、假設法等解題的過程,深刻體會解決問題的一般性策略。

教學難點:建構解決“雞兔同籠”問題的數學模型,運用學到的解題策略熟練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具學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雞兔同籠”是一道有名的中國古算題。最早出現在《孫子算經》中。許多小數數學問題都可以轉化成這類問題。

師:你知道解決“雞兔同籠”問題有幾種方法嗎?通過比較發現它們有什麼特點?

生1:列表法,適合數據較小的問題。

生2:假設法,一般情況都適合,數量關係比較容易理解。

師:今天我們複習“雞兔同籠”問題。

二、自主探究

師:擺三角形和正方形一共用了19根小棒。(任意兩個圖形之間沒有公共邊)你能算出分別擺了多少個三角形和多少個正方形嗎?(學生回答)

師:星期日,小英一家八口人到博物館參觀,博物館的票價是成人每人30元,兒童每人15元,買門票共花去210元錢,其中兒童有幾人?(學生回答)

師:三年級(4)班48人去北海公園划船,租了大船和小船共10條,每6人克坐滿一條大船,每4人可坐滿一條小船,且每條船都沒有空位,他們租大船和小船各幾條?(學生回答)

三、探究結果彙報

師:通過複習“雞兔同籠”問題,你有哪些收穫?

生1:藉助列表的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生2:我學會了化繁爲簡的學習方法。

生3:用“假設”法解決問題的一般性。

四、師生總結收穫

師: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師生總結得出:解決數學問題時,可以先提出假設,如果假設後的情況與實際不符,這時就需要進行調整。我們可以藉助畫圖、列表等方法幫助我們進行調整,從而推算出正確結果,最後還要對結果進行檢驗。(逐一板書:假設、調整、檢驗)

板書設計

雞兔同籠假設→調整(列表、畫圖)→檢驗

國小四年級數學優秀教案 篇四

教學內容:

兩位數乘一位數(積在100以內)和幾百幾十的數的口算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整數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養學生類推遷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學生經歷整數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過程,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4、培養學生養成認真口算的良好學習習慣。

5、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

掌握整數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養成認真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具準備:

圖片、題卡。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你們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運行速度嗎?(出示六種交通工具的時速的圖片)

2、你還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嗎?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1

人騎自行車1小時約行16千米。

特快列車1小時約行160千米。

1)人騎自行車3小時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問:計算這道題時怎樣想?怎樣列式?如何計算?

小組交流討論。小組彙報

問:30小時行多少千米?

練一練: 184= 243= 252= 146=

2)特快列車3小時可以行多少千米?怎麼列式

提問:計算這道題時怎樣想?在小組內交流一下。 組織學生彙報交流。

比較兩種方法,你認爲哪種方法簡便?

練習:1305= 2380= 1506= 713= 4602=

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麼?

師生歸納總結口算方法;一位數與幾百幾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數,再在乘積的後面添上一個0。

板書課題:口算乘法

三、鞏固新知

1、練習六第1題。將得數寫在樹葉旁邊。

2、練習六第1題和第2題。應用乘法口算解決實際問題。

3、練習六第4題和第5題 口算練習(略)

四、總結:

今天你學會了什麼?

五、作業:

第48頁6——9。

國小四年級數學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熟悉的對稱物體和直觀圖形的探討和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認識軸對稱圖形,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2、能夠概括出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和特徵。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數學思考與語言表達能力。

2、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使學生在討論、交流的學習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探索意識、創新意識得到發展。

2、在觀察比較、動手操作中,培養學生勇於探索、自主學習的精神,感知數學來源於生活並用於生活,對數學產生親切感,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教學重難點】

1、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2、概括出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和特徵。

3、判斷一個圖形是否是軸對稱圖形。

4、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教學設計】

1、設計思想:

找準學生學習新知的“最近發展區”,在大背景下認識軸對稱圖形。同時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學生自己動手實踐,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的感知。

2、教材分析

(1)軸對稱圖形是圖形運動教學的進一步深入。軸對稱主要是體會軸對稱圖形不僅僅是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兩半。通過數一數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概括出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對應點連線垂直於對稱軸,從而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從經驗上升到理論。教學設計主要是聯繫學生親身體驗,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探究新知。此節內容的學習將爲以後學習畫軸對稱圖形,圖形的平移和旋轉做好鋪墊。

(2)分析本課內容的組成部分:學生會判斷軸對稱圖形;能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認識到軸對稱圖形的特徵。聯繫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動手實踐操作,體驗知識的建構過程。

(3)分析本課內容與國小教材相關內容的區別和聯繫: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體驗過“圖形運動”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學習軸對稱和平移。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從經驗上升到理論。

3、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對稱和平移現象,初步認識了軸對稱圖形;又在前面研究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徵。以上內容的學習爲本單元的學習奠定了知識基礎和經驗基礎。本單元將學習軸對稱圖形的平移,教學時要重視實踐操作和探究學習,積累更加豐富的活動經驗。通過動手操作,與同桌探討交流找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

4、教學策略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展示課件讓學生觀察軸對稱圖形,給學生一個直觀的認識,引導學生認識軸對稱圖形,體會軸對稱圖形不僅僅是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兩半;學生通過動手實踐,感知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引導學生概括出軸對稱圖形的性質。降低了對軸對稱圖形性質理解上的難度。特別是一個圖形有多個對稱軸時,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找出所有的對稱軸,促進了學生的交流與合作,助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準備】

1、學生的準備:長方形、正方形紙片各一張;軸對稱圖形紙片。

2、教師的教學準備課前瞭解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熟悉程度有多少。

3、教學準備的設計和準備:長方形、正方形、紙片各一張,軸對稱圖形紙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今天我給大家準備了許多有趣的圖片,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見過這些圖片,我們一起來看看好吧。(出示課件)

同學們,剛纔我們看了那麼多有趣的圖片,你們發現它們有什麼共同的特點了麼?

生:學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見(烘托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老師抽學生進行表達。

師:同學們發現了他們的可以平均分成兩份這一共同的特徵,但它們還有一些別的特徵,同學們發現沒有?我希望通過我們今天的學習,同學們都能發現這一特徵。那麼我們就一起來探究軸對稱圖形。

板書:軸對稱圖形

二、聯繫學生生活實際,探究新知

1、系統認識軸對稱圖形,找出對稱軸

師:那麼什麼是軸對稱圖形呢?老師這準備了一個小實驗,請同學們觀察這個實驗。課件展示小實驗。(觀察軸對稱圖形的特徵),指導學生用雙手體會軸對稱圖形。

引導學生歸納出軸對稱圖形,指出對稱軸。

板書:如果一個圖形沿着一條直線對摺,兩側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這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摺痕所在的這條直線叫做對稱軸。

師:同學們,現在給你們一個圖形,你們會不會對摺?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長方形紙片,對摺一下,看能不能完全重合。同桌之間相互說說你是怎麼對摺的。

生:學生分組實踐、討論和交流。

師:走近學生,觀察和指導學生進行探究。

生:(小組交流,全班彙報)將本小組實踐的結果向全班彙報。通過對摺我們發現長方形對摺後能完全重合,所以長方形是軸對稱圖形。

師:我發現同學們非常聰明,很快就得出了長方形是軸對稱圖形,那麼正方形呢?怎麼對摺,你有幾種方法?請同學們拿出正方形紙片對摺,同桌相互說說,你是怎樣對摺的。

生:學生分組實踐、討論和交流。

師:走近學生,觀察和指導學生進行探究。

生:(小組交流,全班彙報)將本小組實踐的結果向全班彙報。通過對摺我們發現正方形對摺後能完全重合,所以正方形也是軸對稱圖形。

2、練習鞏固

師:我們找到了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對稱軸。那麼別的圖形你會找麼?請同學們拿出手中的紙片觀察、對摺,看看它是不是軸對稱圖形。 生:學生分組實踐、討論和交流。

師:走近學生,觀察和指導學生進行探究。

生:(小組交流,全班彙報)將本小組實踐的結果向全班彙報。 師:用手展示怎樣快速的找出一個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

生:學生先觀察,然後自己動手實際操作,完成書上練習,之後集體訂正。

三、探究軸對稱圖形的性質

四、展示課件,給出方格紙上的軸對稱圖形

師:同學們,請用剛纔的方法判斷,這個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課件展示情景圖)

師:觀察方格中的松樹圖,它是不是軸對稱圖形?是的話找出對稱軸。

生:從圖中可以發現,它是軸對稱圖形,DG就是它的對稱軸。 師:通過對稱軸對摺能重合的點叫做對應點。從這幅圖我們知道A和A是一組對應點,B和B也是一組對應點。那麼請同學們觀察,圖中A和A有怎樣的關係?

生:點A和點A分別在對稱軸的兩旁,點A到對稱軸的距離是3,點A到對稱軸的距離也是3

師:那麼請同學們看看點B和點B。

生:點B和點B到對稱軸的距離都是2、

師:對應點A和A到對稱軸的距離是?相等麼?對應點B和點B到對稱軸的距離是?相等麼?

生:學生觀察,並回答

板書:軸對稱圖形中的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

師:連接圖中點A和點A,你看對稱軸和對應點的連線怎樣? 連接B和點B,他們的連線和對稱軸呢?

(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生:點A和點A的連線於對稱軸垂直。

師:連接圖中點B和點B,點E和點E也是這樣麼?

生:(小結)對應點的連線都和對稱軸垂直。

鞏固新知

師:練習下面各題。

觀察數字,哪些是軸對稱圖形,是的畫出對稱軸。

找出圖形中的對應點(三組),分別說說,他們到對稱軸的距離。(學生練習鞏固新知)

五、知識小結

1、什麼是軸對稱圖形,什麼是對稱軸?

2、軸對稱圖形中的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對應點的連線都和對稱軸垂直。

【板書設計】

軸對稱圖形

1、軸對稱圖形各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

2、對應點的連線都和對稱軸垂直。

國小四年級數學教案 篇六

一、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小數加減法的意義。

2、使學生初步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能夠正確進行小數加減法的口算和筆算。

教學過

一、複習

1、出示準備題,用豎式計算。

345+1591328-579426+982307-296

(全班練習之後,說說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2、口算口算練習(1)

二、新授

1、揭示課題

2、教學例1。

(1)讀題由學生列式,並說一說爲什麼用加法計算?

(2)板書算式2.83+1.57

①2.87元和1.57元各是幾角幾分?②豎式怎麼列?爲什麼?(相同數位對齊。)

(3)師生一起計算出結果。

(4)說一說小數加法和整數加法有什麼相同之處?小數加法怎樣計算?

3、學習例2計算。15.64-3.9

(1)全體學生試做。

(2)集體評議。評議之後說說小數減法和整數減法有什麼相同之處。列豎式要注意什麼?(小數點對齊)

4、試一試10.84+2.63.05-2.85

5、請學生觀察例1和例2,大家來歸納小數加法的筆算方法。然後填在書上。

6、練一練

書上第2頁1、4、5

7、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學會了什麼?

三、作業

書上第2頁練一練第2、3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小數加減法的珠算(p.3,例3、例4)

教學目標

使學生掌握珠算小數加減法,並能正確進行珠算小數加減法的計算。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口算

0.3+0.41.5+0.52.4+1.24.5-0.95.3-4.88+2.5

2、筆算(計算之後說說筆算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7.65+2.133.14-2.090.96+4.688-7.56

二、新授

1、出示準備題(用珠算計算,做好之後說說整數加減法的珠算方法)。

2、出示例3用珠算計算。8.76+4.03

(1)由全班學生用珠算計算。

(2)計算之後,說說小數加法的珠算方法。

3、出示例4用珠算計算。5.6-0.85

(用同樣的方法讓學生來解決此例題。)

4、小結

(1)講解珠算小數加減法的撥珠方法。

(2)請學生填好書上第3頁的內容,並讀一遍。

5、練習

(1)試一試26.75+3.425.72-9.8

(2)書上第4頁2、4。

三、佈置作業

p.41、3

國小四年級數學教案 篇七

建議思考的問題

1.教學中課本上的結論是否就是定論?

2.課堂上採用小組討論形式,萬一發言一發不可收,提出令人尷尬的問題或課堂教學秩序混亂,教學任務完不成怎麼辦?

3.課堂上小組討論是否會流於形式,反而浪費了課堂時間?

背景

最近,我教《約數和倍數》這一章,感到非常頭疼。因爲我教書8年來,一直認爲這章概念多,難理解,要想學生學好,必須講得細,紮紮實實練好每一節。所以,我認真備課,把要學的每一個知識點都準備講得清清楚楚。但事與願違,上課時,許多學生覺得挺簡單,我在講解時,他們不停地插話,打斷我的思路;可讓他們做作業時,卻錯誤百出,真是“自以爲是”!但是不讓他們插話,認真聽我講,結果他們興趣索然,趴在桌上不想聽課!我真是不知該怎麼辦,甚至埋怨這班學生不如其他班的,真是“朽木不可雕也!”。

後來,我停止了抱怨,開始反思:如何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呢?嗯……對!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他們成爲學習的主人。

案例描述

一、複習。

1.什麼叫公約數?什麼叫最大公約數?

2.自己默默地想一想如何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

二、教學新課。

(黑板上出示)求下面每組數的最大公約數,如能簡便,請用簡便方法計算;如不行,就用短除法來求。

11和12 8和15 12和18 21和7

學生們認真地觀察這些數字,進行着思考和計算。一會兒,有的學生喜形於色,有的學生緊鎖眉頭,此時的教室裏鴉雀無聲,每個學生都在積極地思索(進入了狀態),5分鐘過去了,一個學生輕輕問:“段老師,講講吧?”我歉然一笑,說:“老師現在不會告訴你的。”接着又向大家說:“現在分小組討論,交流各自的意見。”

一句話擊起了“千層浪”,學生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些學生認爲4個題都可簡便,有些學生認爲有三個可簡便,有些學生還認爲簡便的方法不只一種。這時,我出示了一張表:

根據工作表,小組長帶領組員思考要探究的問題,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猜想,並嘗試着進行實踐證明……在一番自主活動之後,師與生、生與生之間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方法和探究過程——

生:我認爲第一組“11和12”可以簡便計算,它們相差是1,最大公約數就是1。

生:(對剛纔那個學生反問)我認爲你的想法是錯誤的,11和12互質,所以它們的最大公約數是1。

生:(支持第一個學生)我舉了好幾個例子,比如7和8相差1,最大公約數就是1。

生:我認爲只要是兩個互質數,它們的公約數就只有1,因此,最大公約數也是1,例如:第一組中的“11和12”,第二組中的“8和15”;而其中11和12的最大公約數是1,也正好相差是1,這是一個巧合,也是正確的,但它不能代表所有互質數的求法,只能代表相鄰的兩個數的求法,又因爲相鄰的兩個數一定互質,我們爲何不把它歸爲一類:兩個互質數,最大公約數就是1。

同學們聽後紛紛投去讚許的目光。

師:同學們,道理只有越辯越明,經過剛纔的討論,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如果兩個數是互質數,它們的最大公約數就是1。(投影出示)

生:我們組認爲第三組“12和18”求最大公約數也可用簡便方法,可以用公約數6去除,再看所得的商還有沒有其他公有質因數,結果沒有了公有質因數,因此,12和18的最大公約數是6。

生:(反對剛纔那個同學所說的)我們在用短除法求最大公約數時,只能用質因數去除,怎麼能用公約數去除呢?

生:是啊!只能用公有質因數去除,6是一個合數,不能用6去除。(一片議論聲。)

師(引導):大家想一想最大公約數是求什麼?

生:是求兩個數公有的約數中最大的一個。

師:既然這個最大公約數既是18的約數,又是12的約數,因此,就可以用18和12的公約數去除,大家之所以習慣用公有質因數去除,是因爲短除法當時從分解質因數演變過來的,但從最大公約數的意義考慮,是可以用它們的公約數去除的。

學生聽得非常認真,並且有恍然大悟的神情。

生:我發現第四組“21和7”也有簡便方法,它們的最大公約數是7,7的約數有7,21的約數也有7,所以,它們的最大公約數是較小數7。

生:我對剛纔那位同學進行補充,因爲21是7的倍數,所以,21的約數必定有7,7又是它本身的約數,因此,它們的最大公約數是7。

師:同學們剛纔說得非常好,這就是第二個規律(投影出示):如果較小數是較大數的約數,那麼較小數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

經過剛纔的發言,舉手的人漸漸少了,可有一位同學仍堅持不懈地高高舉着手,我便請他發言。

生:我認爲除了老師您黑板上的例子可以簡便,還有一種可以簡便處理的方法,那就是:兩個相鄰的奇數一定互質,它們的最大公約數也是1,雖然它包含在互質數這一類中,但仍比較特殊。

他的回答着實讓我和同學們吃了一驚,當時,我也對他的答案是否正確把握不準。於是便領着學生們進行驗證,發現果然是正確的,同學們都露出了佩服的神情。

接下來,同學們又認真地看書中例題,並且積極地做了相關的練習題。

課後反思

上面這個案例,是我在教學中的一個片段,它體現了我思想上的一些創新和轉變。

1.由指令性活動向自主性探索轉化。

在前段時間教學時,總是對學生不放心,結果只會束縛學生的手腳,阻礙學生思維的發展,因爲真正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實踐活動必須是學生自主的活動。這一節課中,學生自己在進行觀察、假設、探究等高層次的思維活動之後,得出的結論是我始料不及的。

2.由問答式教學向學生獨立思考基礎上的合作學習轉變。

在教學中,學生一直處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狀態之中,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探究,形成獨特見解,此時的合作有了基礎。當有了不同意見時,纔會產生創新的思想火花;當意見相同時,就會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和表現欲,那小組合作怎會流於形式呢?可能這會“浪費”些時間,但這讓我們的學生獲得了多少知識和能力啊!

3.課本不能被當作惟一不可改變的標準。

課本在學生學習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學生可在此基礎上進行探索和創新。例如在這節課上,學生們總結出來的規律可能被分別歸入書中幾類,但他們所發現的細微的結構特徵是書上所沒有的,它是那樣有新意,我們有什麼理由可以“一刀切”呢?

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關鍵在於教師,一方面要求教師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另一方面要求教師能將先進的教學理念轉化爲教學行爲,特別是要改變長期形成的、習慣了的舊的教學方式。只有讓學生充分從事探究學習活動,發揮他們的自主性、主動性、選擇性和創造性,才能真正地使他們成爲學習的主人!

國小四年級數學優秀教案 篇八

教學內容:

四則運算、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使學生鞏固帶小括號四則混合運算式題的運算順序,並能正確計算帶小括號、

2、複習運用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和一些簡算方法進行簡便運算。

3、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和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過程:

一、口算

2500?5000?250100?2558?29250?19?1533?3+16?7+5

1、答下面各題的運算順序

47?28?735?49+747?28?(735?49+7)47?(28?735?49)+7

同桌互說再集體反饋

二、組織練習改錯先說說錯在哪裏,爲什麼會錯?該如何訂正?

235+5?(200?100?25)5?(12?12?12+12)

=240?(100?25)=5?(0+12)

=240?4=5?12

=960=60

說說運算順序

4300?(224?7?8)(41?16)?(89?64)

(375+31?16)?(89?64)

1、小結:四則運算順序

2、師:下面四張撲克牌上的點數,經過怎樣的運算,才能得到24呢?你能想出幾種方法?

6點、4點、2點、3點(小組活動討論)

三、複習加法、乘法的運算定律

1、引導學生用文字總結並用字母歸納

(教師板書:用字母表示各個運算定律)

2、課堂練習

1、計算並運用運算定律驗算

578+3864=178X26=

2、簡算(並用字母表示所用的運算定律)

25X12514—389—111

87X201125X88

66X9928X3+28X5+2X28

25X47X4098X27

23X37+27X37

3、應用題

A、一個水池的長是98米,寬是27米,水池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B、班上共有男生23人,女生27人,每人交課本費37元,一共要交多少錢?

(生獨立完成,請個別同學上臺板演,全班訂正,重點說說運用什麼運算定律,用字母怎麼表示。)

四、綜合練習:

課本P125—1263、4、5、6P129—1306、7、8、9

國小四年級數學優秀教案 篇九

教學內容:

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P43P45

教學目標:

1、理解並掌握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

2、能運用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規律進行計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通過總結規律的過程,培養觀察比較、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

發現並掌握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的規律。

教學難點:

理解小數點位置的移動爲什麼會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授

1、複習舊知。

出示題目:比較大小:0.26和0.260 1.500和1.5 1.42和14.2 50.2和5.02。

學生完成後,引導學生進行總結。

在一個小數的末尾添上或去掉O,不改變數的大小,其原因在於沒有移動小數點的位置。而後兩題,因爲小數點的位置發生了移動,所以數的大小也發生了改變。

2、導入新課。

小數點的位置移動了,小數的大小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小數點移動帶來的小數的大小變化。

板書課題: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

二、探索發現

第一環節 探究規律

教學例1。

1、課件出示教材第43頁情境圖,讓學生根據連環畫的內容,講一講這個故事。

指名回答,老師板書:0.009m、0.09m、0.9m、9m。

引導學生思考:小數點移動與金箍棒的長短有什麼關係?

2、小數點移動後引起小數怎樣的變化?

把0.009m的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兩位、三位小數的大小有什麼變化?

(1)0.009m等於多少毫米?(板書:0.009m= 9mm)

(2)移動0.009m的小數點。

向右移動一位,變爲多少毫米?大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板書:0. 09m= 90mm,擴大到原來的10倍)

向右移動兩位,原來變爲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有什麼變化?

(板書:0. 9m= 900mm,擴大到原來的100倍)

國小四年級數學教案 篇十

教學目標:

1、能繪製平面示意圖,通過製作平面圖的過程,使學生知道如何根據方向和距離,在圖上標出物體的位置。

2、通過繪製平面圖,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3、通過解決問題,使學生體會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興趣和意識。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合作繪圖、練習鞏固

目標:是通過看圖回答問題,複習、鞏固有關圖上方向、角度、距離等知識,爲下面自己繪製平面圖作準備。

(1)停車場在廣場的方向,距離大約是米。小紅家在廣場的偏方向,距離大約是米。

(2)地鐵站在廣場東偏南45度方向,距離廣場100米。你能在圖上標出地鐵站的位置嗎?並說一說是怎麼想的。

1、出示學校的錄相或圖片

問:學校中有哪些建築?現在有一些數據,能根據這些數據將這些建築物在平面圖上標出來嗎?出示數據:教學樓在校門的正北方向150米處。圖書館在校門的北偏東35度方向150米處。體育館在校門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處。活動角在校門的東偏北15度方向50米處。

2、小組討論:你們打算怎麼完成任務?有什麼問題要解決嗎?

3、小組彙報完成平面圖繪製的計劃,教師進行梳理:

(1)繪製平面圖的方法:

先確定平面圖上的方向,再確定各建築物的距離。如果學生沒有說道,老師可以進行引導:你們打算怎樣在圖上表示出150米,200米和50米?從而幫助學生確定比例尺,和圖上距離。

(2)小組合作完成,可以怎樣分工,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務。

4、小組活動,繪製平面圖。

5、展示各組繪製的平面圖,集體進行評議。

(1)評價繪製的正確性,如果平面圖有問題,說一說問題是什麼,應該怎樣確定位置。

訂正後交流:你們組認爲在確定這點在圖上的位置時,應注意什麼?怎樣確定?

教師小結:繪製平面圖時,一般先確定角度,再確定圖上的距離。

(2)比較各個平面圖,爲什麼有的圖大,有的圖小?

小結:1釐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圖的大小也不同。練習:1、完成書上習題21頁3、4題並訂正。

二、在紙上設計小區,並說明各個建建築的位置。

老師提供給學生一些建築物的圖片:如醫院、學校、商店、銀行、郵局、藥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