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精品多篇)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精品多篇)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理清詩歌思路,理解詩歌形象的內涵。

2.有感情地誦讀詩歌,品味語言。

3.深入體會詩人內心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研讀詩歌,品味語言。

2.感同身受地體會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一、導入:

健全的雙腳總渴望踏在堅實的土地,康健的雙手總期盼握住永遠的幸福。

曾經有這麼一個詩人,寫了一首《斷指》,據說,這位斷指的革命者是詩人的友人,他爲了不再爲感情所累,全身心投入到解放事業當中去,當衆砍下一根手指,請友人在酒精瓶裏保存好以爲見證,以志警醒。可是,十多年後,詩人被日軍逮捕用酷刑審訊,在獄中他想用殘損的手掌撫摸被日軍蹂躪的國土,身體被拘禁的他用不曾屈服的靈魂寫下了《我用殘損的手掌》,他是誰?“雨巷詩人”戴望舒讓我們來讀一讀在特殊的年代裏寫下的《我用殘損的手掌》,聽一聽,他唱出了什麼樣的心聲。

(板書課題)

二、聽讀,品意象

1、創設音樂情境,教師配樂範讀。

同學們,請先允許老師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讀這首詩,同學們要設身處地地傾聽詩人內心深處的聲音。

2.學生自由吟誦兩遍。

你們認爲老師讀得好的地方就試着學一學,不好的地方就改一改,然後激情朗讀兩遍;讀後請你們告訴我: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詩人摸到了一片怎樣的土地?

預設:黑暗、殘損、被侵略軍蹂躪等

三、想象,知情感

1、用殘損的手掌哪些事?可以找到相關句子來朗讀,重點讀出關鍵的動詞

預設:他用手掌去摸索這廣大的土地、觸到、掠過,沾了,輕撫、運力量、貼在上面,寄愛和希望)

詩歌圍繞題目出現了兩次“用殘損的手掌”,可兩次的動詞不同,一處是摸索,一處是輕撫,你覺得兩處可以調換嗎?

通過學生的比較得出:摸索中的摸通常是在黑暗中進行探索,心中是很急切的,沉痛的,很衝破這黑暗,找到光明的出口

而輕撫則是輕輕的撫摸,是詩人在撫摸探索無限的江山之後,摸到了自己理想的'地方,他對這塊土地特別的熱愛,於是他會將所有的力量運在手心,貼在這塊土地上面,

通過這兩個詞語的比較明白詩人對這“遼遠的依然完整的一角”熾愛、傾注柔情、滿懷憧憬

2、要求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後半部分詩歌,說說這“遼遠的一角”爲什麼會吸引詩人的心?

預設:直接的有:完整、溫暖、明朗、堅固、蓬勃

間接的有:“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 以情侶關係與母子關係的比喻,把詩人對"這一角"的溫柔感情抒發得細緻動人。

那裏是太陽,是春。太陽和春"來比喻這一角欣欣向榮與勃勃生機。

教師板書關鍵詞

再問:詩人手掌先後撫摸到的地方是迥然不同的,你們能否幫以上的關鍵詞找到相反的詞語,說說先前摸索到的土地是怎樣的土地?

預設:溫暖—冷、涼;明朗—陰暗、蓬勃—憔悴、堅固---化爲灰燼、血和泥

3、想象,描寫畫面

詩人描寫“摸索”時手掌的感受,細膩而又真切,真的在想像中他描繪了冷冷的色調與灰灰的死寂,感受着淪陷區人民生活的苦難,傾吐着對祖**親的赤誠。請閉上眼睛靜靜聆聽前半部分選擇你最能引起你聯想看到淪陷區的現狀的句子,描述想到的畫面與感受(感時花)

例:如“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一句我聯想到了:我把手伸進水中,河水冰涼冰涼。昔日那錦幛似的鮮花,在炮火中枝殘葉敗,那嫩柳枝發散出來的清香,被濃濃的血腥味籠罩。水中的荇藻啊,好似掛在我心頭的挽幛!

學生自由選擇其中的一個地方的景物通過想象加以描述。“長白山的雪峯冷到徹骨”:祖國的長白山上,雪峯兀立,寒氣徹骨,似一把把利劍,刺痛着我的心!因爲我看到侵略者的鐵蹄正在我的祖國肆意踐踏!

“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嶺南,這四季如春的地方,聞不到花香,聽不到鳥語,滿山都是荒涼、滿眼都是廢墟,聽到的只有百姓那愁苦的哀嘆、那憤怒的呼喊。

“我蘸着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南海上,一片死寂。荒涼的漁村裏,只有殘留的破舊的漁網和白森森的魚骨;偶爾有人在村裏走動,他們面容憔悴、衣衫破舊。我恨!不是因爲侵略者強佔了我們的國土,人民怎會是這般模樣?

4、齊讀,品精神

同學們,你們看到了日本鐵蹄蹂躪下的淪陷區人民像牲口一樣的活,像螻蟻一樣的死,詩人通過強烈的對比慷慨激昂的告訴我們,他想要怎樣做?

驅逐陰暗,帶來蘇生,不像牲口一樣的活,螻蟻一樣的死……希望,有永恆的中國!

你從這些詩句中你看到了詩人怎樣的一種形象?

預設:不屈不撓的堅強的意志和對祖國熾熱的愛,對美好的未來充滿這無限的憧憬

引入資料:

啊!在這血染的島上,我是否要等到老?(《斷篇》)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舊的凝冰都嘩嘩地解凍……(((偶成》)

苦難的歲月不會再遲延,/解放的好日就快到……(((口號》)

是的,他不想自己如螻蟻苟且偷生所以他在酷刑殘害下也不供出一個文藝工作者,他在《獄中題壁》:如果我死在這裏,朋友啊,不要悲傷,我會永遠地生存在你們的心上。

在時代潮流的感召下,詩人戴望舒終於走出了惆悵的叢林和寂寥的雨巷,一次次充滿韌勁和豪情地歌唱。而且在同時代中也有這樣高亢的歌號召着每個愛國者的心。

5、拓展,知時代

配樂齊讀,端木蕻良在《土地的誓言》中發出錚錚誓言:

爲了她,我願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而我將用我的淚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穢和恥辱。

蕭紅在《生死場》中宣誓道:

我是中國人,我要中國旗子,我不當亡國奴,生是中國人。死是中國鬼。

田間在《給戰鬥者》歌唱道:

我們要活着———在中國/我們要活着/———永遠不朽!

我們復仇的槍/不能扭斷/因爲我們知道/這古老的民族/不能/屈辱地活着/也不能/屈辱地死去/我們一定要/高舉雙手/迎接———自由!

在朗讀中結束這堂課

6、作業佈置:推薦讀望舒的《雨巷》和《獄中題壁》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篇二

教材分析:

《我用殘損的手掌》是詩人在侵略者的鐵窗下寫給祖**親的歌。想象中,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摸索被日本侵略者蹂躪的國土,因爲所描寫對象的不同,詩歌前後兩部分詞語色彩和描寫手法明顯不同。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觸覺作用(同時也有視覺、味覺、嗅覺等感覺器官的作用),從而把較爲廣泛的描寫對象相對集中起來,使之貫穿在“手掌的感受”這一條線索上,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詩人那發自內心深處的愛與恨、憐與悲、愁苦與希望。詩歌的描寫對象雖多,但讀起來卻並不蕪雜。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積累“灰燼、錦幛、蓬蒿、憔悴、螻蟻”等詞語;

2、進行詩歌美讀訓練,在美讀中品味詩歌語言,把握詩歌感情線索,體會詩人感情的變化,深厚的愛國情懷和不管艱難困苦堅持愛國信念的精神;

3、理解詩中“用殘損的手掌”撫摸被日本侵略者蹂躪的國土地圖而引發聯想的構思,體會詩歌不同形象對比的作用;

4、引導學生理性認識現代詩的特點,培養學生將詩歌的給養融匯運用在寫作中的意識;

教學重點:

1、詞語積累;

2、詩歌美讀訓練;

3、詩歌構思的巧妙,情感的深沉;

教學難點:

品讀賞析詩歌語言,培養學生將詩歌的給養融匯運用在寫作中的意識;

教學重點的突破:

1、美讀訓練,以理論分析爲依據,技巧示範爲引領,小組合作練讀爲基礎,最後達到全班賞讀品悟的目標。

2、詞語積累以及詩歌構思的巧妙、情感的深沉擬通過以下教學環節完成:

首先,佈置預習,完成個人詞語摘抄;

其次,課堂聽寫字詞;

再次,將聽寫內容用大屏幕打出,進行不同層次的分析、梳理;

最後,借用大屏幕顯示的詩人背景資料,引導學生最終完成對詩歌構思以及情感變化的把握與理解。

教學難點的突破:

找出詩中典型句子,從詞語選擇(煉字)、修辭運用、藝術再現等三個方面,引導學生賞析詩歌語言,提高詩歌鑑賞能力。

教學方法:

1、美讀教學法:在較爲理性的誦讀指導中,引領學生感悟詩歌之美;

2、小給合作探究法:在小組範圍內,藉助同伴的幫助,完成對詩歌的賞析;

3、講解點撥法:創設情境及恰當問題引領學生領悟詩歌語言的魅力;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撐着油紙傘,獨自/徘徊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個丁香一樣/結着愁怨的姑娘。”這是現代著名詩歌《雨巷》的開篇。彳亍、徘徊、彷徨、悽婉迷茫,如夢如幻的“我”;冷漠、悽清、惆悵、寂寥靜默,如煙如霧的“雨巷”:這一切讓當時略顯寂寞的現代詩壇爲之傾倒,也讓當時尚屬無名之輩的戴望舒一舉成名。丁香、雨巷也自然而然地成了他的符號,讓他從此成爲大家所熟悉的“雨巷詩人”。

然而,奇怪的是,戴望舒本人似乎並不喜歡這首讓他一舉成名的詩作,在他早年的自選集中,這首詩甚至沒有被他選入。那麼,這是爲什麼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人的另一首代表作品《我用殘損的手掌》,一起來品味、探究。

二、美讀初品

1、啓發指導

古人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爲志,發言爲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詩序》中的這段話,是我國古典詩論中有名的一段文字。它不僅精闢地揭示了“詩歌主情”的本質,而且暗示了我們詩歌的美讀之法:原來,古人的詩,是要說出來,嘆起來,唱起來,歌起來,甚至於要手舞起來,腳跳起來,輔之以鮮明而得當的肢體語言的。具體而言:

既主情,朗讀時需“傾注情感”,也即與詩人產生共鳴;

既嗟嘆,朗讀時需重視嘆詞,注意它的表情達意的作用;

既詠歌,朗讀時需把握節奏和旋律,甚至於力度,速度,音色等。

這些都是音樂的基本要素。音色,作爲聲音的感覺特徵,因人而異,無法改變。除此之外,朗讀時詩句處理,力量的強弱,語速的快慢,重音的有無,拖音、顫音的使用,都是可以自行調節,可以自己把握的。

同時,就整首詩而言,情感的起伏如何處理,也需用心思考!是水平,高起高落,低起低落;還是上行,低起高落,抑或另外的呈現,高起低落?朗讀的旋律更不可忽視,它是美讀得以最終實現的整體規劃。

既手舞足蹈,朗讀時需設計動作、表情,借肢體動作來以視覺衝擊來強化朗讀效果。

其實,美讀並不神祕啊!它的實現是有章法的。現在,讓我們先聽本課的朗讀錄音,初步體會情感,領悟詩意的同時,揣摩朗讀者對詩句的美讀處理。

2、練讀品味

美讀本身就是朗讀者基於自身積澱的再創造。下面,我們也要進行美讀的設計與嘗試了。請聽老師的安排:

四人小組合作,進行美讀的設計和嘗試;

推薦一人朗讀,爲朗讀者;其餘三人設計,爲策劃者;

可以模仿錄音朗讀,更提倡突破錄音,讀出自己的特色來,體現個性化的朗讀再創造;

先在小組內試讀,傾聽,改進,5分鐘後,一起分享。

3、品讀欣賞

討論很激烈,朗讀也很投入。現在,哪個小組主動分享你們的合作成果?

三、再讀賞析

1、聽寫字詞

2、傾聽、朗讀、反覆的揣摩中,想必大家對詩歌的情感內容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詩歌是語言的藝術,更是形象的藝術。那麼,就讓我們從意象入手,進一步來賞析這首詩。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聽寫的這些詞。

殘損手掌、土地、灰燼、血泥、湖、家鄉、春天、繁花、錦、幛、嫩柳枝、芬芳、荇、藻水、微涼、雪峯、徹骨、水夾泥沙、水田、新生、禾草、細軟、蓬蒿、嶺南、荔枝花、寂寞、憔悴、漁船、苦水無限的江山、血和灰、完整、溫暖、明朗、堅固、蓬勃、生春、戀人、柔發、嬰孩、手中乳、愛、希望、太陽、春、蘇生、永恆

1、這些詞語或短語,它們的排列,並沒有打亂,而是與詩行中出現的順序完全吻合,現在讓我們從幾個角度來審視觀察這些詞語。

從詞性的角度,它們大概分爲哪兩類?

明確:形容詞和名詞

2、請找出其中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

明確:名詞性詞語有:手掌、土地、灰燼、血泥、湖、家鄉、春天、繁花、錦、幛、嫩柳枝、芬芳、荇、藻水、雪峯、水夾泥沙、水田、禾草、蓬蒿、嶺南、荔枝花、寂寞、憔悴、漁船、苦水、無限的江山、血和灰、戀人、柔發、嬰孩、手中乳、愛、希望、太陽、春

3、這些事物充滿了鮮明的地域色彩!那麼,它們的所屬地分別在哪裏?請大家根據詩歌內容來回答:

明確:

湖——西湖,詩人的家鄉

雪峯——長白山,吉林省東北

水夾泥沙——黃河流域,中原一帶,華夏文明的發源地

水田(蓬蒿)——江南,長江以南

荔枝花——嶺南,五嶺以南,包括廣東、廣西東部和海南全境

苦水——南海,中國領土最南端

除了詩中所提到的這些明確的地點之外,詩中還有一些模糊的表示地點的說法,比如“灰燼”,在哪裏?在“這一角”。“血和泥”在哪裏?在“那一角”。“太陽”和“春”,“愛”和“希望”在哪裏?在“遼遠的一角”,在“那裏”。

隨着詩行的展開,我們也思緒如飛,從東北到中原到江南到南海,由北而南,這一角,那一角,遼遠的一角,你的眼前出現了什麼?

明確:一幅中國地圖。讓我們回到詩題——“我用殘損的手掌”,我們常說“我用鉛筆寫字”,“我用圓規畫圓”,“我用手掌拍蚊子”,顯然,詩題並不完整。那麼,詩人用殘損的手掌幹什麼?摸索這廣大的土地。詩人在想象中展開詩的內容。在想象中,詩人的手掌,撫過了廣大的國土,先是淪陷區的家鄉,繼而從祖國疆域的北端直到最南端,最終停留在解放區。對祖國大地每一處特徵性景物的描述,詩人突出的是“手掌”的觸覺作用,當然也有視、聽、嗅的感受。這樣,視通萬里,思接千載,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把較爲廣泛的描寫對象相對集中起來,使之貫穿在“手掌的感受”這一線索上,顯示了構思的巧妙。(板書:構思巧妙)

詞語不僅有其地域屬性,還有其不同的色彩呢!拋開語體色彩不說,從詞的感情色彩來審視,這些詞語大概又可以分爲哪兩類?

明確:兩大類:褒義詞,也即積極、暖色調的詞;還有貶義詞,也即消極、冷色調的詞。

其中消極、冷色調的詞有:殘損灰燼血泥微涼雪峯徹骨水夾泥沙蓬蒿寂寞憔悴

漁船苦水血和灰;積極、暖色調的詞有:家鄉、春天、繁花、錦、幛、嫩柳枝、芬芳、完整、溫暖、明朗、堅固、蓬勃、生春、戀人、柔發、嬰孩、手中乳、愛、希望、太陽、春、蘇生、永恆

再從詩中內容觀照,這兩部分的分界線在哪裏?具體在哪一詩行?

明確:“只有那遼遠的一角”,也即寫到“那遼遠的一角”時,情緒陡然一變。這是爲什麼呢?讓我們來看兩則資料:大屏幕展示。

背景資料1(詩人經歷)

戴望舒是我國新詩的探索者之一,爲中國現代象徵派詩歌的代表。

1923年秋入上海大學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做宣傳工作。

1931年加入中國左聯。

1942年,因在報紙上編髮宣傳抗戰的詩歌,被日本憲兵逮捕。

在獄中,他受盡折磨,但始終沒有屈服。《我用殘損的手掌》就作於那個時候。

這首詩,是詩人在侵略者的鐵窗下獻給祖**親的歌。

背景資料2

1942年,日軍侵華的炮火瀰漫在中華大地,大片國土淪陷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民族處於危亡關頭。抗日戰爭進入最艱難的時期,也面臨着更嚴峻的考驗。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候。中華民族危在旦夕……

從背景資料中不難得知:

“這一角”,寫的是淪陷區,放眼望去,只有灰燼,血和泥,滿目淒涼,一片衰敗,詩人流露出深深的憂憤,所以,“荇藻”和“水”“微涼”、“雪峯冷到徹骨;所以“水田”裏只有“蓬蒿”,“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南海”盡是“苦水”。

“那遼遠的一角”寫的是解放區。溫暖、明朗、蓬勃生春,愛、希望、太陽、春、熱情地描繪,“牲口一樣地活”,“像螻蟻一樣地死”,兩個比喻,更用水深火熱的淪陷區來反襯解放區。那裏是將要實現民族復興,誕生“永恆的中國”的地方,表現出作者無限的嚮往和真情的讚美。

前半部分消極、冷色調,是對淪陷區人民苦難生活的暗示,是詩人在囹圄中向祖**親的抒情,表現出深廣的憂憤。

後半部分積極、暖色調,是對解放區的抒情性描繪,表現出詩人對解放區的嚮往與憧憬,對祖國光明未來的熱切盼望。

前半部分描寫淪陷區,從實處着筆,用一幅幅富有特徵的`小畫綴連;

後半部分描寫解放區,從虛處入手,用親切溫馨的比喻,凸現和煦明媚的色彩。

詩歌的前兩部分從用詞到情感表達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板書:鮮明對比)

是的,詩歌主情,詩人內心洋溢着切膚的淪亡之痛,又滌盪着熱切的對光明自由的嚮往之情。但是,詩人情感又不是直接明白地說出來,而是寄託在一個個鮮明的形象上,這就是詩歌用形象說話的特點。詩人自己也說:“詩是一種吞吞吐吐的東西,動機隱藏在表現自己與隱藏自己之間。”對於詩歌的鑑賞,之所以要從形象、意象入手的原因,也正在於此。

四、品讀賞析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

從遠古先民的勞動號子到作爲《五經》之一的《詩經》,從漢時源自民間的樂府到晉時文人創作的古體詩,再到後來的近體詩、格律詩,也即律詩和絕句,終於發展到唐代的璀璨鼎盛,羣星耀眼。初唐四傑,盛唐李杜,中唐白居易,晚唐小李杜,成就斐然,難以勝數。到了宋代,詩歌的沒落,卻又帶來詞的興起,元代曲的形成。到了清代,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國門被強行打開的同時,也帶來了文化文學上的革新。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振聾發聵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吸收外來的先進形式,汲取民族的豐富營養,至此,古典詩歌的時代結束,現代詩歌的時代開啓,郭沫若、穆木天、馮乃超等人從此將新詩的寫作推向了高峯。

這條詩歌的河流,像九曲黃河,奔騰洶涌,有往而無復。如果說,古典詩歌彷彿行進在高山峽谷中,絕少異域文化的滲透與營養;那麼,現代詩,才終於進入中原,突破民族的片面性和狹隘性,而直接匯入世界文學的海洋了。

以第一單元所學過的詩歌爲例,讓我們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歸納現代詩的特點:

語言由“文言”而變爲“白話”,詩行排列由不講究、單一而變爲“十分講究且形式多樣”,格律要求由“嚴格的押韻和平仄”而變爲“相對自由”,並且,標點符號也成爲表情達意的一種重要方式。

任何變革,都不可能是截然的斷層,詩歌的變革也是在傳承中的創新。比如,用形象說話,比如對於凝鍊、優美、含蓄的詩歌語言的追求,比如執着於表達準確的“煉字”,不同修辭手法的運用等。詩歌,是語言的藝術。以小組爲單位,找出你最喜歡的詩句讀一讀,然後說說你的賞析或理解。

學生可能賞析到的句子有:

詞語運用方面:

1、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

“該”是一個副詞,“應該”、“也許”、“可能”的意思。這個副詞準確地寫出了詩人面對日本侵略者蹂躪下的家鄉,那滿目瘡痍、面目全非的慘象時,幾乎無法辨認的悲憤之情。

2、盡那邊,我蘸着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

“苦”是一個形容詞,一語雙關,既寫出了南海海水本身又鹹又澀的特點,又是南海漁民不能正常打魚,不能正常生活的痛苦與無奈,表達詩人對日本侵略者的無比憤恨之情。

3、在那上面,我用殘損的手掌輕撫。

“輕撫”是一個動詞,指“輕輕地撫摸”,這個動詞準確寫出了詩人對“那裏”,也即解放區的深情。

4、春天,堤上繁花如錦幛,嫩柳枝折斷有奇異的芬芳,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

繁花、錦幛、嫩柳枝、荇藻、水,這裏既有視覺所見;芬芳,這裏也有嗅覺所聞;“水的微涼”,這裏還有手的觸覺所感。這三句詩,一句一景,各種感官相互配合,傳神地寫出了詩人對於家鄉的美麗過去的深深喜愛,以及對家鄉滿目瘡痍、面目全非的現在無比痛惜之情。

可以賞析的角度還有:

繁花、錦幛、芬芳,這些積極的、暖色調的詞語,與“微涼”,這樣消極、冷色調的詞語形成鮮明對比,突出表現了詩人對於家鄉美麗過去的深深喜愛,以及對家鄉滿目瘡痍、面目全非的現在的無比痛惜之情。

修辭方面:

1、江南的水田,你當年新生的禾草,那麼細,那麼軟……現在只有蓬蒿

運用了對比的修辭手法,把當年江南水田裏禾草欣欣向榮、充滿生機的情形和現在只有飛蓬和野草的荒涼、破敗做對比,突出強調了詩人對以往美麗江南的懷戀以及對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之情。

2、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荔枝花以人的思想情感,彷彿荔枝花也因爲祖國受到日本侵略者鐵蹄踐踏而瘦弱、面色不好看,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的對祖國被蹂躪的悲憤之情。

3、在那上面,我用殘損的手掌輕撫,像戀人的柔發,像嬰孩手中乳。

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我和那裏,也即解放區的關係比作是戀人和母子,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想到解放區時那種無比溫暖、溫馨、美好的感覺,表達詩人對於解放區的深厚情感。

4、因爲只有那裏是太陽,是春。

這句話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那裏也即解放區直接說成是太陽、是春,充滿了光明、溫暖、生機,表達了詩人對解放區的憧憬與嚮往,以及對祖國未來的熱切盼望。

5、因爲只有那裏我們不像牲口一樣活,螻蟻一樣死……

這句話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我們比作牲口、螻蟻,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我們在淪陷區的悲慘的生存境遇,從而也表達詩人對於解放區的憧憬與嚮往。

小結:是的,詩歌是語言的藝術,這些句子,或用詞講究,或修辭巧妙,彷彿耀眼的寶石,鑲嵌在詩行中間,吸引了我們的視線,觸動了我們的心靈,最大限度地傳達了詩人的情感。希望同學們能以此爲例,多揣摩,多思考,讓語言含蓄、悠遠、表意準確且豐富;讓文章意蘊深遠,表達陌生而藝術化。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通過反覆誦讀感悟詩歌的感情線索。

2.引導學生理解詩中藝術形象蘊含的情感。

3.通過對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及表達效果的分析,深層把握詩歌的主題。

4.體會詩人對苦難祖國的深切關注和真摯愛戀,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通過誦讀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理解在藝術形象中蘊含情感的手法。

教法:

誦讀法、欣賞法、研討點撥法。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導語設計:

抗日戰爭的炮火曾震動過許多中國人的心靈,在民族危亡的關頭,詩人戴望舒也走出了惆悵的叢林和寂寥的雨巷,把個人的不幸同國家命運融爲一體,以深沉的思想,熾熱的感情,抒發了對災難深重的祖國的由衷關注和真誠的愛。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人在侵略者的鐵窗下獻給祖國的戀歌《我用殘損的手掌》。

創設情景,培養學生的愛國之心,爲下文的學習奠定基礎。並藉此瞭解作者寫此文的時代背景。

二、朗讀;

1.聽配樂錄音(或者教師範讀),要求學生注意朗讀的語調、節奏及情感。

2.朗讀指導。

語調:前半部分深沉,後半部分激昂。

感情:前半部分消極,冷色調;後半部分積極,暖色調。

3.分四組朗讀。讓學生點評。

4.指名讀詩。師生共同點評。

5.學生自由朗讀,體會感情。

學生聽讀,並注意朗讀的語調、節奏及情感。

在教師的指導下了解怎樣去朗讀。

每排學生爲一組分別讀詩,餘生給予評價。

分別找兩生讀詩,師生共同點評。

生自由朗讀,體會字裏行間所包含的感情。

三、研讀。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找一找這首詩描寫了哪些具體形象?作者藉此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歸納點撥:形象:殘損的手掌廣大的土地長白山的雪峯黃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嶺南的荔枝花等。

感情:詩人以殘損的手掌撫過祖國大地形象化思緒,在想象中再現了他的家鄉、長白山、黃河、江南、嶺南以及未曾親身體驗過的解放區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覺展示了他內心情感的變化。詩人先是悽楚憂憤,轉而熱切期盼,對解放區寄予了民族復興的希望。

2.作者感情的變化,具體體現在詩中一些起修飾作用的詞語上,這些詞語有些是消極、冷色調的,有些是積極、暖色調的,請同學們找出這些詞語,並說說詩人這樣寫有什麼表達效果。

點撥歸納:

積極暖色調詞;新生、遼遠、溫暖、明亮、堅固、蓬勃、永恆

消極冷色調詞:殘損、冷、徹骨、寂寞、憔悴、陰暗

表達效果:通過對比更好地表達詩人內心深處的愛與憎。

生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四人一組合作,找到詩中有哪些具體形象,作者藉此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在師的點撥下,理解詩中具體形象中蘊含的感情。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

學生仔細讀詩,邊讀邊畫出起修飾作用的詞語,並區別哪些是冷色調,哪些是暖色調,進而分析這樣寫的表達效果。

在師的點撥下,生從語言運用的角度理解、欣賞這首詩。

四、品讀。

這首詩中,很多句子寫得非常生動形象,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從中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句談談你的'理解。

例:

1.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這句是以情侶關係和母子關係比喻,把詩人對解放區的溫柔感情抒發的細緻動人。

2.不像牲口一樣活,螻蟻一樣死。這句詩很形象地描繪出能夠把握自己命運的人民的新生活。

3.那裏是太陽,是春

這句詩用太陽和春天來比喻解放區的欣欣向榮與勃勃生機。

4.摸索這廣大的土地這句詩用廣大的土地借指整個中國,用摸索中的想像把對敵人的恨和對中國人民的愛細膩地表現出來。

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找一句你認爲最生動形象的詩句,並作簡要分析。

在師的指導下,生理解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可以使文章更生動、形象。

五、遷移。

詩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體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緒具有可感性。借鑑這種寫法,聯繫你的生活體驗,寫幾句富有詩意的話,抒寫自己的一種感情。(如思念悲傷歡欣等。

學生借鑑這首詩通過描寫具體事物來抒寫思想感情的寫法,寫片段作文。

教法 篇四

誦讀法、欣賞法、研討點撥法。

品讀 篇五

這首詩中,很多句子寫得非常生動形象,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從中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句談談你的理解。

例:

1、“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

這句是以情侶關係和母子關係比喻,把詩人對解放區的溫柔感情抒發的細緻動人。

2、“不像牲口一樣活,螻蟻一樣死”。

這句詩很形象地描繪出能夠把握自己命運的人民的新生活。

3、“那裏是太陽,是春”。

這句詩用“太陽”和“春天”來比喻解放區的欣欣向榮與勃勃生機。

4、“摸索這廣大的土地”

這句詩用“廣大的土地”借指整個中國,用摸索中的想像把對敵人的恨和對中國人民的愛細膩地表現出來。

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找一句你認爲最生動形象的詩句,並作簡要分析。

在師的指導下,生理解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可以使文章更生動、形象。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篇六

教學依據:

“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艾青)《我用殘損的手掌》這首詩帶給讀者的首先是一股震撼人心的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這是詩人置個人生死於度外,用愛和恨、痛苦和希望編織成的一首熱愛祖國,憧憬光明的詩篇。隨着詩人的神思遐想,詩人“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從塞北的長白山,到中原的黃河,從江南水鄉,到嶺南至南海,面對一片山河破碎的淒涼景象,詩人深沉的哀痛洋溢在字裏行間;可那“遼遠的一角”,卻依然“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又使詩人抑制不住內心的激情,深情的讚頌解放區是“永恆的中國”,他把祖國的新生、民族解放的前途都寄託在解放區。這鐵窗關不住的愛國情能夠給予中學生強烈的情感薰陶,使他們瞭解詩人在那種苦難的時代和環境裏是怎樣的執著愛國,也啓發他們反思在和平年代又該怎樣以自己的方式熱愛祖國,這就是本課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價值所在。愛祖國愛家鄉是語文學習中着眼於“人的發展”的一個永恆主題,本課也不例外。相信在詩歌閱讀的潛移默化中能夠如新的課程標準所要求的給學生“關於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

關於詩歌的學習,新課標提出的要求是“瞭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對於九年級的學生而言,重點應該放在從語言入手領悟作品中的藝術形象和內涵、情感上。課標也要求:“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有表現力的語言”。在這裏,強調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要有“體驗”。體驗什麼?體驗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體驗作品中的情感並實現自己情感上的認同。因此學習這首詩歌,要引導學生關注詩中飽含着詩人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欣賞凝練的詩歌語言。特別要注意詩中詩人是通過哪些具體形象來表達思想感情的,詩人爲什麼要選擇這些形象來表情達意。

新課程標準還對學生提出了“能利用圖書館、網絡蒐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的要求。因此,本課仍然要求學生在課前查閱戴望舒生平及其佳作,並進行簡單的分析和賞析,寫下簡短的感悟(在涉及新的作家作品時查閱相關資料,做好相關鏈接,到九年級時應該已成爲一種學習習慣。),目的正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新課程標準中還首次對學生的閱讀方式提出了要求,要求學生“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這一要求的重點在於強調以“合作的方式”來解決閱讀中的問題。“合作”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目的是發揮大家的智慧、集體的力量。爲此,本課選擇在體驗詩中的情境和形象、體驗詩中的情感和內涵時採用合作學習的方式,不是以老師的講解取代學生自己的感受、理解、體驗和評價,而是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切磋,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表達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提出自己的看法並共同解決閱讀中的疑難問題。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從閱讀中得到營養,這樣的教學才真正有利於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隨着詩人“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詩中展現出一幅祖國山河破碎、災難深重的圖畫,可謂筆力縱橫,想像飛揚。學習本課要反覆朗讀課文,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欣賞凝練的詩歌語言。

②過程與方法:讀中品,品中讀。用反覆誦讀的方式引導學生品味富有想像和激情的詩歌語言,體會詩歌的情感和內涵。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詩中洋溢着一股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洪流,其中對侵略者的仇恨,對祖國大地苦難的哀痛,對解放區熱情的讚頌都溢於言表,深切動人,要引導學生體會並激發其愛國愛家鄉的情感。

教學方式:

①做好相關鏈接。課前收集關於作者及本詩的相關資料,使學生對這位“雨巷詩人”及其詩作有一定了解。尤其要了解本詩的創作背景,這樣有助於學生領悟作品內涵,理解本詩抒發的情感並作出自己的評價。

②反覆誦讀詩歌。在誦讀中,隨着詩人“手掌”的移動整體把握詩歌的感情線索,體味詩人變化起伏的情感。在誦讀中,進一步明確詩人藉助哪些形象抒發情感,品味詩歌有表現力的語言,體味詩人奇異的想像和詩中強烈的對比。讀出情感,讀出韻味,直至背誦。

③開展合作交流。用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強化誦讀,品評語言。“讀”時可以輪流讀,可以分工讀。由於每個人對詩歌的理解可能不同,每讀一遍都可以讀出不同的感受和收穫。“品”時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切磋,針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說出自己的體驗,在交流中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④做好課堂盤點。本課結束後每個同學要及時回溯檢索本課學習內容,盤點自己的學習收穫。想想自己在本課中收穫最大的是什麼,或者最想在本課中實現突破的是什麼。這種理性的學習有利於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學習效率。

⑤佈置課外作業。在課堂盤點之後,根據學生自己的選擇佈置幾種不同的課外作業,將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針對不同的學習個體作不同的突破和拓展。

教學構思:

本課擬用一課時完成教學目標。

課前指導學生課外收集戴望舒有關資料及其佳作,作一些簡單的分析和初步的興趣式賞析。有能力的同學可以寫下對戴望舒這位詩人或者他的某首作品的感悟片段。

上課時,用一盤朗誦得極富音樂感的磁帶導入。一方面,激起學生朗讀的慾望,有利於學生讀出節奏感;另一方面,抑揚頓挫的樂感也有助於學生理解詩歌的情懷。

聽完範讀隨即安排學生自由誦讀,並提出初讀課文的要求:細心體會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摸索”祖國土地時的種種感覺,說說詩人內心深處情感的變化起伏。

體會了複雜的情感之後,引導學生欣賞詩歌。一是看詩人是藉助哪些形象來抒發情感的,二是詩人是怎樣利用語言技巧來抒發情感的。這是學生表達自己對詩歌獨特的情感體驗並領悟詩歌語言凝練而又形象的特點的重要步驟,老師不能越俎代庖,所以選擇在同學中開展合作交流這種學習方式,在合作中表達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在這一步中,誦讀仍是貫穿其中的重要學習方法,力圖通過品讀詩歌使自己的誦讀更有節奏感,更富有感情。

小組合作學習的步驟之後,需要一個班內的交流。此時仍是由誦讀貫穿,學生以讀帶講,對作品中感人的形象談出自己的體驗,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此時誦讀的要求是讀出情感,熟讀成誦。

然後是引導學生針對本課的學習內容作一個回顧和盤點,總結一下自己在這一課的學習中有什麼收穫或不足,反思一下自己的目標實現得如何,課外又將如何再去彌補遺憾或者有所拓展。

最後,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他們自己的選擇確定不同的課外作業,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後都有相對豐足的收穫。

課堂實錄:

師生活動:

(課間播放優美的詩歌朗誦錄音,使教室裏充滿文學的韻味,營造一種詩意的學習氛圍。)

營造氛圍,從細節做起。

師:前面我們學過了艾青的詩歌《土地》,現在有哪些同學能夠充滿感情的爲我們背誦這首詩?

(衆生舉手。指名背誦,兩名至三名。)

師:剛纔欣賞同學們的背誦,最感動我的一句就是“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今天我們要學習戴望舒的一首詩《我用殘損的手掌》,與艾青的《土地》一樣,詩人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愛得熱烈。我們來聽一遍課文錄音,注意一些字的讀音和朗讀的節奏。

示範性的朗讀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也爲學生學習提供最佳指導。

(生聽讀詩歌,師板書課題和作者。)

師:聽過一遍之後,同學們體會到這首詩中包含着什麼情感?

生1:詩中包含的是愛國的情感。

整體把握是深入探究的基礎。

師:是總體的把握。是一首愛國詩。具體說呢?

生2:我感到詩人很悲哀。

師:“悲哀”一詞似乎不夠準確啊。(有生補充:悲憤。教師肯定。)

生3:其中還含有激動、欣喜的感情。

師:看來,詩中不止含有一種情感。怎樣才能更準確地把握詩人抒發的情感呢?我建議大家找到一條詩人抒發感情的線索,順藤摸瓜。

生4:這首詩寫的是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那就應該順着他摸索的順序去看他抒發了什麼情感。

師:很好。我們就按他說的方法做。大家自己把這首詩朗讀一遍,注意看詩人用他殘損的手掌摸索到了哪些地方,又分別在上面寄託了什麼情感。讀完在書上做勾畫批註。

(生朗讀,讀後勾畫批註)

生5:詩人手掌摸索到的有“這一片湖”“長白山的雪峯”“黃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嶺南的荔枝”“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因爲這些地方都已經被毀壞,都沾滿了血和灰,所以作者是非常痛苦非常悲憤的。

師:關鍵詞抓得非常好,概括得也很準確。請其他同學補充。

生6:還有“遼遠的一角”。可看出詩人這時非常欣喜。因爲前面他看到的都是陰暗的,而這裏卻是“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將驅散陰暗,帶來蘇生”,所以他是很高興的。

師:顯然,本詩的情感呈現出一種前後的對比:前半部分主要是冷色調的,低沉傷痛;後半部分主要是暖色調的,高昂,憧憬。回顧一下,我們剛纔讀的時候,有沒有讀出這種情感啊?

(生雜說:沒有。有很多人開始小聲試讀。學生自讀)

師:我來聽聽同學們這時候的朗讀是不是有進步了。請一位同學爲我們表演一下。

(指名讓一個學生讀)

師:好多了!總的來說把握住了兩種情感,但一些具體的句子處理的還不夠準確。下面同學們就要想想辦法讓自己的朗讀更有情感更有節奏感一些。我建議大家分組來讀。合作學習的時候,同學們要弄清楚詩人藉助那些形象來抒發了什麼情感,在語言上哪些句子讓我們很喜歡。讀一讀這些句子,品一品它的韻味,看看是不是讀的更有味道一些。可以分工讀,也可以輪流讀,每個人都要讀到。

自主合作探究使學生獲得學習的自由空間,把課堂還給學生。

(開始分組合作學習。師在小組間巡迴解疑)

師:請各小組讀一讀我們最欣賞或最有感受的句子。

生7:(讀“只有那遼遠的一角依然完整……永恆的中國!”)這一節是我們很喜歡的。首先,從感情上來說,它很高昂,能夠給人以鼓舞,讓人讀起來就能感到一種力量。

師:打斷一下,你認爲這種力量是什麼?“遼遠的一角”具體指什麼?

生7:我們查過資料,“遼遠的一角”應指延安。有的資料上說的是解放區。(其他同學紛紛點頭)這種力量就是一種愛國的力量,詩人相信我們國家雖然現在災難深重,但還是有希望的。

師:好!同學們課前查閱資料做的不錯。

適時肯定學生並進行學法指導,教師是學習的指導者和促進者。

生7:其次,從語言上說,這一節用到了很多讓人感覺蓬勃向上的詞語。比如:溫暖、明朗、堅固、蓬勃生春、太陽、蘇生等,讓我們感覺到詩人欣喜、讚美的感情,也受到鼓舞。

師:這一小組對這一節詩的品讀有兩點很值得讚揚。一是善於抓住作者選擇的形象,體會作者在其中寄予的情感。第二是善於抓一些起修飾作用的關鍵詞,從這些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詞語入手,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等會希望其他組的同學能夠學着做做品析。

生8:(讀“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盡那邊,我蘸着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這一節我們很喜歡。因爲他列舉了一)本站●(系列事物,表達出了對祖國的熱愛。

生9:這一節中列舉了“這一片湖”“長白山的雪峯”“黃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嶺南的荔枝”“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在這些事物上面表現了作者熱愛祖國的情感。其中第一個列舉的就是作者的家鄉,說明他是非常熱愛自己的家鄉的。

師:這位同學指出,作者將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寄託在這些形象上面。那麼爲什麼作者單單選擇了這些形象呢?西湖是作者的家鄉,所以他首先選擇了它。其他的呢?

生10:長白山、黃河這些都是我們國家很重要的一些地方。像黃河,她是我們的母親河。還有南海,這是我們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師:很好!我們還可以從這些形象中看出一個列舉的順序。

生11:是從北到南。

師:這也就是說,詩人用無形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是從北到南涵蓋了我們整個的版圖的。這樣寫給我們什麼感受啊?

生12:作者並不是真的用手掌在摸索,這是他的想像,很奇特。

生13:我們課前查閱資料知道,戴望舒寫這首詩是在牢獄裏,他也不可能看到這麼廣大的土地,全都是想像。

師:的確,這首詩全靠詩人用想像來完成。作者身在牢獄,用心靈的手掌撫摸着祖國大地,抒發深沉的愛國情感,可以說是“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給我們奇妙的感受。應該學習這種大膽的想像。

師:剛纔我們說到,要善於抓住詩句中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修飾詞語來體會感情。誰來講講?

學法指導

生14:這一節中有兩句給人的感覺還是很明亮的。就是“春天,堤上繁花如錦幛,嫩柳枝折斷有奇異的芬芳”。這兩句寫出了繁花的顏色、芬芳的氣味,還有“嫩柳枝”,給人感覺很柔、很脆。

師:這兩句與其他詩句不同之處在於……

生15:這是他在摸索時回想到的過去美好的景象。現在的西湖是這一句“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給人感覺還是冷色調的。

師:好,接着找,還有哪些冷色調的修飾詞。

生16:“冷到徹骨”。

生17:“寂寞地憔悴”。

生18:“苦水”。

生19:還有黃河“水夾泥沙”,是混濁的。

生20:“蓬蒿”,和前面寫西湖一樣也有對過去的回憶,過去是:“那麼細,那麼軟”,現在卻是雜亂的,荒蕪了。

生21:還有“血和灰”“陰暗”。

師:通過這些詞語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在想像飛揚的時候將祖國的遼闊土地受到侵略踐踏和解放區的生機和光明作了鮮明的對比,從而寄託了自己對祖國災難的哀痛、對祖國未來的憧憬。我們要學習這種表達感情的方法。

提示學生抓準知識點

生22:現實的故鄉與江南與回憶中的故鄉和江南是一個對比。

師:是啊。這樣對比更能讓我們感受到他對家鄉的熱愛,對侵略者的仇恨。

師:經過這一番品讀,我們再來朗讀一遍,看是否比剛纔讀的有感情有節奏些。各小組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式,可以每人讀一部分,也可以輪流讀一遍。

(小組朗讀)

師:我們請幾個小組來讀一讀。

生23:我們小組女生朗讀前半部分,男生朗讀後半部分。(小組表演朗讀,讀出了感情,衆生鼓掌)

讀中品,品中讀,朗讀能力提高到一個新層次。

生24:我代表我們小組朗讀。(生朗讀。衆生鼓掌鼓勵)

師:我們讀了這麼多遍,是不是已經有了比較深的印象?能不能趁熱打鐵把它背下來?試試看,也可以幾個人合作背誦。(生趕緊準備背誦。隨後指名4—5名同學試着背誦,並提出課外加強背誦的要求)

師:這節課上到這裏,所有的同學都該想想,自己在這節課中收穫最大的是什麼?自己還想在哪方面有所突破或提高?(生冥想,總結)

培養學生理性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

生25:我在這節課上了解了這首詩中包含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我想課外能把這首詩背的再熟練一些。

生26:我學到了詩人都是把自己的感情寄託在一些具體事物上。

師:你可以把課後練習三做做,學習這種寫法。

生27:我又學到了一首愛國詩,我想再積累一些愛國的詩歌。

生28:我學到了對比的寫法,我想用對比的手法寫一段話。

生29:我朗讀的比先前好些了。

師:總結得很好。雖然角度不同,但每位同學都能有一點收穫。根據大家的總結,老師提出以下幾個作業供大家選擇,每位同學可以選擇1—2道來做。

自主選擇作業,尊重學生學習的權利。

(生急切地想知道有哪些作業可供選擇。師出示作業牌)

1.積累:愛國詩歌大串聯,不少於5首。

2.背誦並默寫課文。

3.詩人把自己的情感寄託在具體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緒具有可感性。借鑑這種寫法,聯繫你的生活體驗,寫一段富有詩意的話或者幾句詩,抒發一種感情(如思念、悲傷、歡欣等)。

4.詩的前後兩部分中一些起修飾作用的詞語產生了強烈的對比效果,更好地表達詩人內心深處的愛與恨。學習這種寫法寫一段話或幾句詩,表達一種情感。

師:我選擇,我喜歡,希望大家通過自己選擇的課外作業加深對這節課的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反思

①以讀帶講。

以讀促品是本課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在這裏,通過幾遍層次和要求不同的朗讀促使學生抓住詩中形象,理解詩歌感情,領悟詩歌內涵,讀和品互爲方法和結果。

②青春時代應該是詩的時代。

可是很多同學誤以爲詩歌的凝練就意味着抽象,學着寫詩寫的空洞蒼白。還有的同學很少讀詩,甚至有的同學懼怕詩歌的學習。本課的重點放在領悟詩人藉助哪些具體形象抒發情感上,消除了這一部分同學的誤解,使他們在情感上又向詩歌走近了一步,也加深了對詩歌的認識,有利於課外的閱讀和練筆。

③課程標準說,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主人”要有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在某種意義上,得由老師來幫助完成。那麼“組織者和引導者”就要轉變觀念,以創新的精神和嶄新的姿態組織好教學工作。要尊重“主人”,尊重其個性差異,鼓勵他們確定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基於此,我在語文學習中大膽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學習能力選擇學習內容和方式,兼顧了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效果很好,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他活動的舞臺和空間,每個學生又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能力來選擇課外作業。事實上,我們完全不必擔心學生沒有掌握該掌握的內容。學生層次有不同,“一刀切”是得不償失的。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篇七

〖創意說明〗

從語言的角度學習詩歌,不僅能從一個別致的角度領略到詩的美,而且有助於培養語感,提升語言鑑賞力。

〖教學步驟〗

一、自主發現

1、要求學生從語言的角度閱讀課文、發現課文。

2、教師示範:從詞語的搭配來看,作者很善於用修飾語來表達情感,如用“殘損、冷、徹骨、寂寞、憔悴、陰暗”來寫淪陷區,傳達出一種憂憤悲苦之情。

3、學生交流:從動詞的選用來看,作者用語富於變化,如“觸到”“滑出”“蘸着”“沾”“輕撫”“貼”等詞緊緊扣住“摸索”二字,文章思路清晰明瞭。

從形容詞的使用來看,因爲作者的主觀情感蘊含其間,所以既形象又含蓄。如“殘損”一詞來修飾手掌,既是寫實,點明作者在獄中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又如一面旗幟,宣告着詩人的堅貞不屈。

從比喻句來看,既新穎貼切,又啓人聯想。如“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掌中乳”,通過人類共通的情感經驗調動讀者的聯想,形象感受到對如戀人般美好、如母親般親切的解放區的嚮往之情。又如“像牲口一樣活,螻蟻一樣死”亦是如此。

從句式來看,作者在寫解放區時多用短句,活潑、跳躍,以表現解放區的生機和活力、明朗和幸福,如“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因爲只有那裏是太陽,是春”。

從韻腳來看,有時是四行押一個韻,有時是兩行押一個韻,既和全詩的情緒流變一致,又使全詩有着相對協調的節奏。

二、一點聚焦

1、確定品析重點:詩歌中的修飾語。

2、學生自選一句,品析詩中修飾語。

3、學生交流,內容可以如下:

“春天,堤上繁花如錦嶂,嫩柳枝折斷有奇異的芬芳”一句,用“錦嶂”來比喻百花爭豔的美景,用“奇異”來形容柳枝的芳香,洋溢着喜愛、讚美之情,反襯出對祖國遭受到災難的哀痛之情。

“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擬人手法,用“寂寞”來表現祖國遭受日寇蹂躪後荒涼衰敗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內心的痛楚。

“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一句,描寫詩人輕撫解放區時的內心感受,詩人用了兩個比喻。“戀人”“柔”,傳達出一種純淨而美好情愫;“嬰孩”“手中”寫出瞭解放區的親切和令人依戀的,十分貼切地表現了詩人對祖國的依戀和摯愛之情。

4、教師小結:

詩中的修飾語給詩歌塗上了“冷”和“暖”兩種色調,形成了對比,很好地表現了詩人的情感。

三、理解背誦

根據詩人情感的流動,邊想像邊背誦,力爭最短時間內背下來。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篇八

【設計簡說】

愛祖國愛家鄉是語文學習中着眼於“人的發展”的一個永恆主題,本課也不例外。相信在詩歌閱讀的潛移默化中能夠如新的課程標準所要求的給學生“關於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

戴望舒被稱爲“雨巷詩人”,但是他似乎並不十分喜歡《雨巷》這首詩,在他早年的自選集中甚至沒有收錄《雨巷》一詩。讀一讀《我用殘損的手掌》可能就會明白其中的原因。

1942年,戴望舒因爲在報紙上編髮宣傳抗戰的詩歌,被日本憲兵逮捕。在獄中,他受盡折磨,但始終沒有屈服,還創作了《我用殘損的手掌》等詩歌。

這是一首優秀的詩作,不僅僅是它傳遞出的情感,也在於它豐富的意象,跳躍的節奏,優美的旋律。所以,學習這首詩,可以學習一般讀者閱讀詩歌的方法,即品味詩歌的意象、意境,把握詩歌的節奏、旋律等。

【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隨着詩人“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詩中展現出一幅祖國山河破碎、災難深重的圖畫,可謂筆力縱橫,想像飛揚。學習本課要反覆朗讀課文,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欣賞凝練的詩歌語言。

②過程與方法:讀中品,品中讀。用反覆誦讀的方式引導學生品味富有想像和激情的詩歌語言,體會詩歌的情感和內涵。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詩中洋溢着一股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洪流,其中對侵略者的仇恨,對祖國大地苦難的哀痛,對解放區熱情的讚頌都溢於言表,深切動人,要引導學生體會並激發其愛國愛家鄉的情感。

【教學方式】

①做好相關鏈接。課前收集關於作者及本詩的相關資料,使學生對這位“雨巷詩人”及其詩作有一定了解。尤其要了解本詩的創作背景,這樣有助於學生領悟作品內涵,理解本詩抒發的情感並作出自己的評價。

②反覆誦讀詩歌。在誦讀中,隨着詩人“手掌”的移動整體把握詩歌的感情線索,體味詩人變化起伏的情感。在誦讀中,進一步明確詩人藉助哪些形象抒發情感,品味詩歌有表現力的語言,體味詩人奇異的想像和詩中強烈的對比。讀出情感,讀出韻味,直至背誦。

③開展合作交流。用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強化誦讀,品評語言。“讀”時可以輪流讀,可以分工讀。由於每個人對詩歌的理解可能不同,每讀一遍都可以讀出不同的感受和收穫。“品”時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切磋,針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說出自己的體驗,在交流中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④做好課堂盤點。本課結束後每個同學要及時回溯檢索本課學習內容,盤點自己的學習收穫。想想自己在本課中收穫最大的是什麼,或者最想在本課中實現突破的是什麼。這種理性的學習有利於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學習效率。

⑤佈置課外作業。在課堂盤點之後,根據學生自己的選擇佈置幾種不同的課外作業,將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針對不同的學習個體作不同的突破和拓展。

【教學過程】

一、從標題讀起

問題設計:看到這首詩的標題,你第一感覺是什麼?

(學情預估:學生可能會說到“殘害、痛苦”等內容。“殘損的手掌”既是寫出詩人遭受到的迫害,又表明了詩人不屈的意志,這個意象是值得好好玩味的。)

(說明:這個標題運用了詩歌的基本元素“意象”——“殘損的手掌”來傳遞作者的情感,整首詩又是圍繞“我”用殘損的手掌觸摸祖國的地圖觸摸祖國的河山展開的,標題取得很好。解讀標題是解讀全詩的基礎。)

二、朗讀,感受詩歌。

問題設計:朗讀這首詩歌,詩人抒發的是否就是大家所談到的痛苦、悲傷等感情?

活動:自由朗讀這首詩,感受詩人抒發的情感。再請個別同學讀,交流感受。至少朗讀兩遍。

(學情預估:有些學生不一定能快速進入到詩人的情感世界中,教師可以相機點撥。此處另一個難點是這首詩歌前後兩部分的變化,前面一部分與標題中“殘損的手掌”一致,祖國是支離破碎的;到“只有那遼遠的一角依然完整”詩人的情緒開始不再低沉,變得明朗、積極。)

(說明:整體感悟始終是文學作品閱讀的起點,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它是表情的藝術。探討閱讀詩歌的方法,首先要引導學生有滋有味的朗讀,聲情並茂之中,就自然貼近作品貼近詩人了。)

三、整理意象,品味詩歌。

問題設計:

1、詩人寫到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麼特徵?

2、詩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體的形象上,說說這首詩中的景物寄寓了作者的什麼樣的情感。

活動:學生邊讀邊劃,可以分小組分別完成前後部分,再在班級交流,互相補充。

(學情預估:整理景物只要圈劃仔細就可以了,難度不大。難理解的是作者對家鄉的記憶,相對前後幾行詩不一樣。這裏不着急解決,實際上這樣一來,詩歌內部的情感節奏就有更豐富的變化,這一點在第五個環節中可以再深入。)

(說明:一首詩的核心構成在於它的意象,大多數詩歌是由幾個意象組織成的意象羣落構成。教學的時候不一定要用“意象”這個概念,看各自教學的。積累,已經習慣用了可以直接用概念,交流時用概念就比較明晰。也可以用“物象”這個概念,學生可能更容易接受一些。)

四、把握節奏,讀懂詩歌。

問題設計:

1、整首詩中前後的景物特徵一樣嗎?試着用曲線畫出詩人情緒的走勢圖

2、哪些詞語、句子朗讀起來很上口?(或者:這首詩歌中哪些地方讀起來有一種特別的抑揚頓挫、琅琅上口的感覺?)

3、押韻是格律詩的優勢,新詩相對就弱化了這一特點。這首詩在押韻上有什麼特色?(這首詩押韻靈活錯綜,讀起來有一種沉鬱頓挫的音樂感。有時是四行詩句押一個韻,有時是兩行押一個韻。這樣靈活的押韻方式,既體現了現代詩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詩有着相對協調一致的節奏。)

活動:第一個問題請學習小組共同完成,再畫在黑板上,條件好的學校可以用實物投影來交流。第2個問題較大,第3個問題指向明確,教師可以更具學生的學習情況選擇開展討論、交流等學習活動。

(學情預估:這是整個學習活動最有難度的環節,節奏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尤其是詩歌內部節奏,“請學生用曲線畫出詩人情感走勢圖”這個辦法能幫助學生了解詩的內在節奏。相信這個環節也是學生學習熱情最高的一個活動。)

(說明:所謂“詩歌”就是“詩”與“歌”的聯姻,最早的詩是詩歌、音樂、舞蹈的綜合藝術,後來,詩雖然逐漸獨立成爲一種文學樣式,但是,音樂的因素並沒有消失。新詩在音樂性上雖然不如古典詩詞,但是,不少詩人還是很講究詩的音樂性的。

詩歌的節奏體現在兩個反面:外在的音樂性,如音節與韻腳、對稱與整齊、押韻與平仄等;更主要的是內在的情緒情感的旋律。內在節奏是詩思詩情的秩序,它是詩的精髓所在。

當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必將概念凸現出來,)

五、還原想象,把握特色。

問題設計:這些景物與作者生活的關係如何?作者的生活既是指作者創作這首詩時候的生活,也可以指作者以前的生活。

活動:聽配樂朗誦,靜心想像。交流自己的發現。

(學情預估:如果學生說到“這些景物是作者想象出來的”,這是極好的。如果說不到,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詩人創作這首詩時候的情景,將自己想象成詩人,或者嘗試還原是人創作詩的心理。)

(說明:這首詩超現實的想像是讓很多讀者欽佩的。引導學生還原、體驗,沉浸到詩人創造的情境中,觸摸、聆聽、凝視,或嘆息,或欣慰,或希望,這是入到詩裏去的。)

六、總結髮現,歸納讀法。

問題設計:讀這樣一首詩,哪些東西一定要讀出來?

活動:隨意交流。

(學情預估:學生說的多數是細節,是感性的。教師可以將學生講到的景物、押韻等分門別類的板書出來,適當提升。)

(說明:學法的交流是很重要的,歸納這一環節在教學中非常重要。將這首詩作爲學習閱讀新詩的例子,教師自己要明白,也要讓學生明白。)

【教學反思】

①以讀帶講。

以讀促品是本課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在這裏,通過幾遍層次和要求不同的朗讀促使學生抓住詩中形象,理解詩歌感情,領悟詩歌內涵,讀和品互爲方法和結果。

②青春時代應該是詩的時代。

可是很多同學誤以爲詩歌的凝練就意味着抽象,學着寫詩寫的空洞蒼白。還有的同學很少讀詩,甚至有的同學懼怕詩歌的學習。本課的重點放在領悟詩人藉助哪些具體形象抒發情感上,消除了這一部分同學的誤解,使他們在情感上又向詩歌走近了一步,也加深了對詩歌的認識,有利於課外的閱讀和練筆。

③課程標準說,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主人”要有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在某種意義上,得由老師來幫助完成。那麼“組織者和引導者”就要轉變觀念,以創新的精神和嶄新的姿態組織好教學工作。要尊重“主人”,尊重其個性差異,鼓勵他們確定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基於此,我在語文學習中大膽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學習能力選擇學習內容和方式,兼顧了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效果很好,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他活動的舞臺和空間,每個學生又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能力來選擇課外作業。事實上,我們完全不必擔心學生沒有掌握該掌握的內容。學生層次有不同,“一刀切”是得不償失的。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篇九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識記、理解本課生字詞;

2、能有感情的誦讀全詩,並能準確的背誦;

3、瞭解象徵手法在詩歌中的應用,理解象徵意義;

4、體會詩歌感情色彩的變化,把握寄託詩人感情的具體形象;

5、通過聯想和想象,體驗情境,再造詩歌意象,進而理解詩歌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

2、課前熟讀,收集資料,課堂上賞析、朗讀;

2、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質疑法、朗讀法、欣賞法,學習仿寫。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詩人對苦難中的祖國無法言喻的感情,體會對解放區的深情嚮往,對祖國光明未來的盼望,培養學生堅強的性格,增強學生對現在生活的珍惜和對祖國未來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朗讀、體會詩歌蘊涵的感情;

2、體會詩歌感情色彩的變化,把握寄託詩人情感的具體形象;

3、詩歌所表達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象徵手法的應用,理解象徵意義;

2、通過聯想和想象再造詩歌意象,進而理解詩歌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教師篩選有關資料及相關錄音或幻燈;學生收集有關作者及詩歌創作背景的資料,並能熟讀課文了解詩歌內容,解決生字詞。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

假設我們生活在戰爭年代,你不幸被敵人抓捕了,你在監獄中會想些什麼?會做些什麼呢?(學生自由作答)

總結後導入: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詩歌就是詩人在被捕後創作的,誰來介紹一下詩人和詩歌創作的情況?(相互交流收集的資料,並補充、記錄)

二、朗讀詩歌,整體感知:

1、聽錄音或教師範讀,學生聽,記錄停頓和重音。

2、問:詩歌在寫什麼?你覺得詩歌寄託着詩人什麼思想感情?(學生討論自由回答)

3、教師總結後全班一起有感情的朗讀詩歌,教師點評然後再次朗讀(齊讀或個別學生範讀)。

4、問:把詩歌分爲兩節該怎麼劃分?說出理由。(小組討論完成)

學生各抒己見,明確:根據詩人感情變化來劃分,從開始到“手掌沾滿了陰暗”爲第一部分,描寫淪陷區的情況,表現詩人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注。

三、賞析第一部分,體味詩人情感:

1、齊讀第一部分,思考:“殘損的手掌”表明了什麼?[實寫,表明詩人堅貞不屈的意志]“這廣大的土地”僅僅指土地嗎?[象徵手法,象徵祖國]

2、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摸索着廣大的土地,他摸索到了什麼?[荇藻和水、長白山的雪峯、黃河的水夾泥沙、江南的水田、嶺南的荔枝花、南海]。

3、總結:詩人由北向南,手掌撫過祖國大地,這些象徵性事物讓詩人感覺到了什麼呢?[荇藻和水的微涼,長白山的雪峯冷到徹骨,江南的水田只有蓬蒿,嶺南的荔枝花寂寞的憔悴,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

4、這樣的情景作者在詩中進行了總的描述,是哪些句子?[“這一角已變成灰燼,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陰暗”]

5、朗讀討論:這些描述表明了淪陷區怎樣的情景?寄託着詩人怎樣的感情?[討論回答]

6、總結:侵略者的燒殺搶掠,使大地上處處廢墟,人民流離失所。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撫過祖國支離破碎的'土地,寄託着對苦難中的祖國深深的憂憤的感情。作者還使用了一種方法,使這種感情更加激烈,你知道是什麼嗎?[討論後明確:對比手法。家鄉的美麗景象與現實、祖國的河山曾經的美好與現在的淒涼形成對比]

7、男女生分組朗讀詩歌第一部分。

第二課時

一、朗讀、複習上課導入新課

問: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撫過了淪陷區,他看到的是怎樣的情景?[自己身陷牢獄而國土喲支離破碎,但總有美好的事物在鼓勵着自己,那就是對解放區的嚮往]齊讀第二部分。

二、賞析,探究詩歌內容:

1、問:詩歌哪句話總結了解放區的情況?[“只有那遼遠的一角依然完整、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機”]

2、探究下列問題:(分小組討論)

1)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撫過解放區他的感覺是什麼?[象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貼切的比喻形象形容出詩人在這裏明朗、溫暖的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

2)作者爲何要把愛和一切希望寄託在這裏?[“因爲只有那裏是太陽,是春天,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因爲只有那裏我們不象牲口一樣活,螻蟻一樣死”]

3)哪句詩句最能抒發作者心裏對祖國無限的熱愛和希望之情呢?[“那裏,永恆的中國”]

4)這一節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語言上有什麼特點?[“對解放區的真摯情感,對祖國未來寄予熱切的希望,語言上用了比喻的修辭和直抒胸臆的表達方式”]

3、有感情的朗讀全詩,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三、指導當堂背誦,結束全文。

四、全課總結:

詩人雖然身在獄中,卻仍然不忘和自己有着相同命運的祖國。他”殘損的手掌”撫過被日軍踐踏的淪陷區,撫過充滿希望的解放區,詩歌感情色彩的變化,詩人感情的前後對比,表現了詩人對解放區的深深嚮往,對祖國光明未來的熱切希望。

五、板書設計:

感情:憂鬱、憤怒、深沉的愛(對比)

永恆的中國!

感情:對祖國的熱愛,對祖國未來寄予熱切的希望

六、拓展練習

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寫幾句富有詩意的話,抒發自己的一種情感將之寄託在具體的形象上,使之具體話,形象化。

七、教學反思: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篇十

教材分析:

《我用殘損的手掌》這篇課文位於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本單元題材上看都是現代詩,內容上看,多屬表達對祖國的愛。《我用殘損的手掌》是以“雨巷詩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鐵窗下向苦難祖國的抒懷之作。“殘損的手掌”既是寫實,又是詩人堅貞不屈意志的寫照。詩歌一方面從實處着筆。描寫淪陷區陰暗.表現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注,另一方面抒寫解放區的明麗.側重於寫意,對象徵着“永恆的中國”的土地,發出深情讚美。在感情的哀怨與歡快上完美統一,抒情風格變幻多姿。

詩歌語言口語化,押韻靈活錯綜,有一種沉鬱頓挫的音樂感。教讀本文,要引導學生反覆誦讀,體會其音樂美。課文在想象中展開詩的內容,其思想感情的表達,主要通過形象的構成來實現。要引領學生把握詩中的藝術形象,體會詩人情感的變化。

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已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對詩歌中所包含的意象能有自己的理解,但由於思源的學生屬農村學生,基礎較差,缺乏系統的表達能力及其他同年級學生本該擁有的'理解能力,再加上,由於年代相隔,學生並不能很深地感受到詩人對於侵略者切膚地痛和對解放區深切的愛,故而,對詩歌內容及詩歌寫法不宜做太多的分析,而應該將學生帶入情境,讓學生從朗讀中去體會詩歌情感。

教學方法:

教讀中,宜採用聯想想象欣賞法,引領學生把握意象的含義和全詩的感情線索,培養學生解讀詩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理清這首詩的思路,通過對詩歌意象的把握,理解詩歌形象的內涵。

2、能夠有感情地誦讀詩歌,品味語言。

3、能深入體會詩人內心對淪陷區的悽楚憂憤及對解放區熱切期望的情感。

教學重點:

通過朗誦,體會詩人內心的情感。

教學難點:

能深入體會詩人內心對淪陷區的悽楚憂憤及對解放區熱切期望的情感。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南京大屠殺紀念片,將學生帶入情境

二、聽讀,品意象

1、教師配樂深情範讀,配樂爲小提琴曲《沉思》

2、教師指導,學生齊讀(要求學生前16行用沉重、低緩的語氣語調讀,後半部分用明朗、積極向上的語氣語調讀)

3、明確重音,個別句子指導朗讀

4、本詩中的情感線索是什麼?這裏分別出現了兩個動詞,找出來。

明確:我用殘損的手掌······“摸索”、“輕撫”

5、作者分別用殘損的手掌“摸索”了哪些地方,又“輕撫”了哪些地方?作者分別用了哪些詞語來形容這些地方?這些詞語分別有什麼特點?

明確:這一角那一角我的家鄉長白山黃河江南嶺南南海

灰燼血和泥微涼冷到徹骨寂寞憔悴陰暗消極的冷色調

溫暖明朗堅固蓬勃生春愛希望太陽春積極的暖色調

6、這兩組詞語描寫的分別是什麼地方?兩組畫面分別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淪陷區和解放區悽楚憂憤和熱切盼望

7、男生女生分別帶着不同情感朗誦(朗讀後正音)

三、品詞,知情感

將詩按情感變化分爲前後兩節分別賞析,進行朗讀指導

1、指導前半部分

詩人將我的家鄉、長白山、黃河、江南、嶺南、南海一幅幅畫面依次展現在我們眼前,這裏用了畫面連綴的手法,我們先看看作者是如何寫我的家鄉的。

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

(春天,堤上繁花如錦障,

嫩柳枝折斷有奇異的芬芳)

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

這裏是否可將“該”和括號去掉?

明確:通過對“該”字的賞析和對回憶中家鄉的美好讓學生感受到現在家鄉早已面目全非,只是血和泥後作者的憤怒、悲傷,並激發學生朗讀時的感情。

緊接着帶着悲憤的感情朗讀前半部分。

2、指導第二部分

對解放區作者懷着希望和愛,所以在這裏他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

朗讀,說出作者在哪些句子或哪些詞語中表達了自己的感情。

明確:1、在那上面,我用殘損的手掌輕撫,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

戀人和母親是我們一生中最親近的兩個人,作者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我與解放區的關係比作戀人與母子的關係,可見詩人對解放區深深的愛

2、因爲只有那裏,是太陽,是春,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

在這個句子中,作者將解放區比作了太陽和春,而太陽和春則象徵了光明和希望,說明詩人對解放區的生活充滿信心和嚮往

3、簡介寫作背景

4、齊讀後半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