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中歷史教案(多篇)

國中歷史教案(多篇)

感言介紹信自我評價個人表現 篇一

說說辭職愛國賀信匯報的簡章千字文意見書,文化建設班組愛國對照檢查簡章!結束語心得體會的職稱人生哲理食品代表發言了寓言自薦信單詞。

國中歷史教學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知道農業、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形式;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政策。瞭解並引導學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實質和意義,培養其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用歷史的觀點分析問題;填充小故事輔助提高學生興趣;適當補充一些課外材料讓學生閱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國實現了向社會主義的轉變,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在過渡時期中,我黨創造性地開闢了一條適合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教學重難點

重點:三大改造的形式。

難點:三大改造的實質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社會主義好》

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好

社會主義國家人民地位高

反動派被打倒

帝國主義夾着尾巴逃跑了

全國人民大團結

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

建設高潮

教師:上述圖片中涉及的人物是誰?

學生:新中國的締造者毛澤東主席。

教師:該圖片展示的是我們新中國的締造者毛澤東主席。正如歌曲中唱的那樣,他領導中國人民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反動派,建立新中國,人民翻身做主人。全國人民大團結,掀起了建設社會主義革命高潮。今天我們來學習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的三大改造。

(二)教師引領,合作探究

教師:“三大改造”具體指什麼呢?

學生: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教師: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國家開始致力於發展經濟,“一五”計劃完成時,我國工業發展迅速,但農業、手工業發展相對緩慢,還保留着各家“自掃門前雪”的小農生產方式。如何改變這種落後的局面呢?

一、衆人划槳開大船——農業、手工業合作化

教師: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對無地和少地的貧苦農民來說,這是一次翻天覆地的歷史變遷。農民分到了土地,成了土地的主人。農業生產有了恢復和發展。然而,我們在享受巨大歡喜的同時,也有不利於農業發展的因素確實存在。

思考:在土改農民分到土地後,有哪些因素是不利於我國農業的發展?(閱讀教材23頁第一自然段)。

學生: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缺乏生產工具、資金,一家一戶難以解決水利問題,難以抵禦自然災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進的機械化農具。影響生產的發展。

展示:河北遵化農民王國範在土改後的家庭變化及遇到的困難的圖片。

提問:對他的困難,你有何良策幫助他解決呢?

出示:材料

經過土地改革,廣大農民得到了土地,農村生產力已從封建制度束縛下解放出來,農業生產已經恢復和發展起來了,但農民絕大多數還是靠人畜經營……正因如此,今天農業生產的發展,還有許多困難的條件限制了它,約束了它,要在現在基礎上提高一步,就必須幫助農民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1、必須幫助貧困農民解決生產資料的困難,主要的是牲畜、農具、肥料、種子等困難。

2、幫助農民減少自然災害,如水災、旱災、蟲災等。

3、幫助農民逐步改進生產技術,如耕作法、施肥法等等。不幫助農民解決這三個問題,生產就不能發展。

——鄧子恢《在全國第一次農村工作會議上的總結報告》

教師:材料中國家用什麼辦法來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的這些困難?

講述:王國範的後續故事。

1953年,中共中央決定對農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先後發佈了《中共中央關於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和《中共中央關於發展農業合作社的決議》,號召農民聯合起來,組成生產合作社,共同克服困難,中國農村開始了互助合作運動。

展示:毛澤東主席的圖片及年畫。

教師:有了黨中央的指示,鄉親們找到了前進的方向,於是在全縣、全鄉迅速掀起了加入合作社的高潮,王國範也積極響應號召,和23戶貧農加入了本村的生產合作社,而且光榮地成爲了這個合作社的領導——他們準備大幹一場了!

學生: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成立了農業生產合作社。

教師: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1956年全國絕大多數農戶都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而這場改造運動我們稱之爲“農業合作化運動”。

提問:那麼成立農業生產合作社對於農民來說到底好不好呢?請同學們看看下面幾幅圖片?

展示:圖片農業生產合作社成果

出示:材料

“我看這就是我們整個國家的形象,難道6萬萬窮棒子,不能在幾十年內通過自己的努力變成了一個社會主義的又富又強的國嗎?”

——毛澤東

教師:同學們,對於生產關係的調整,生產力的解放不是一早一夕的事情,而是經過中共二三十年的探索與實踐,這條路,“路漫漫其修遠兮”。

拓展延伸:新中國生產關係調整四部曲

1950—1953 1953—1956 1958 1978—至今

土地改革農業合作社人民公社化運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過渡:在廣泛開展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同時,我國對手工業也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

到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展示: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的情況。

許多木器手工業者看了合作社的鋸板機,都看了又看,捨不得離開。他們說,一部鋸板機可抵40個鋸木匠的勞動,這在個體分散生產的情況下,即使不吃飯也要積上十七、八年收入,才能買上一部。真是:

“想想合作實在好,個體分散辦不到,

組織起來樂道道,機器生產效率高”。

教師:黨和政府對個體農業和手工業的改造採取了積極發展穩步前進的方針,實行自願互利的原則,農業走合作化道路。之所以如此,也是由我國的國情所決定的。這個做法一方面保證了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進行,改變了個體經濟的分散性和落後性,另一方面也能夠得到廣大農民和手工業者的支持,從而調動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爲工業化的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過渡:在農業、手工業改造同時,黨和政府對國民經濟中的資本主義經濟成分也採取措施進行改造。

二、順應趨勢譜新篇——公私合營

播放:電視劇《大宅門》片段。

提問:在百草廳中東家們在商量什麼事情?

學生:公私合營。公私合營:公(國家)私(白家)雙方共同經營企業,公方代表居於領導地位。即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

教師:黨和政府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對農業、手工業的改造是不同的,這不僅表現在態度上,也表現在方式上,而且還有偉大的創舉。那麼具體情況如何呢?下面請同學們認真看教材24頁的3——4段,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進行探討。

思考:

(1)國家何時開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改造的方式是什麼?

(2)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何時出現全行業公私合營高潮?

(3)中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偉大創舉是什麼?

學生:思考,回答問題。

展示:工商業實現全行業公私合營後,工商界代表向黨中央和毛澤東報喜圖片。

出示:材料

企業的私有制向社會主義所有制改變,這在世界上早就出現過。但採用這樣一種和平方法,使全國工商界都興高采烈來接受這種改變,是史無前例的第一次。

——陳雲在一屆人大上的發言

“對於我,失去的是我個人的一些剝削所得,它比起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投資總額是多麼渺小;得到的卻是一個人人富裕、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國家。

——一位資本家的肺腑之言

(設計意圖:通過材料讓學生深刻認識公私合營給民族資本家帶來了春天。加深學生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掌握。)

三、是非功過後人說——評三大改造

教師: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對我國的發展有什麼意義呢?

學生: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爲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教師:同學們回答的很好,俗話說金無足赤,三大改造也不是完全沒有缺點,那麼三大改造在改造的過程當中有什麼缺點?

學生:在社會主義改造後期存在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

出示:材料

社會主義改造中存在的缺點和偏差是,“在1955年夏季以後,農業合作化以及對手工者和個體工商業的改造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也過於簡單劃一,以致長期遺留了一些問題,1956年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基本完成以後,對一部分原工商業者的使用和處理也不很適當。”

教師:三大改造後期雖然存在這些缺點,但是它對於整個三大改造來說是功大於過,中國人民通過三大改造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變成了社會主義公有制,個體農民、手工業者轉變爲合作化的農民和手工業者,絕大多數資本家成爲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在我國存在了幾千年的階級剝削制度被消滅,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四、課堂總結,提煉昇華

教師:你認爲三大改造在當時對推動我國社會發展起了什麼作用?三大改造的實質是什麼?

學生:三大改造的實質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變革。即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爲

社會主義公有制。

教師: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標誌着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社會主義革命取得歷史性勝利。三大改造是我黨在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下、爲解放發展生產力所做出的唯一正確選擇,是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同樣的道理,今天我們國家多種經濟形式的存在,也正是我們黨和國家根據我國當前經濟實際發展的需要,領導人民在這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上所進行的新的探索和改革。

課後習題

1、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分別是什麼?

2、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意義?

國中歷史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的教堂,學生要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瞭解張騫通西域、班超經營西域;絲綢之路對中外交往的作用;漢與日本朝鮮交往的史實。通過觀察書中的《張騫通西域路線示意圖》、《絲綢之路示意圖》,

2.在看圖中引導學生注意圖例的運用、識別地理方位、線路走向等,培養學生使用歷史地圖的技能。

通過學生設計漢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詔書、結合《張騫出使西域圖》設計情景對話、比較張騫班超共同點等活動鍛鍊學生對歷史材料的分析、整理、歸納技能和運用材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從張騫、班超的經歷可以看出有作爲的人都具有敢爲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面對困難鍥而不捨的頑強鬥志。教育學生只有有信心、恆心才能取得成功。

通過秦漢中外交往的史實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國曆史悠久、文化燦爛。我們應該爲輝煌的中華文明驕傲自豪。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在本課中反映出的張騫、班固等人的勇於開拓積極進取的精神,表現出對外來物質文明、文化的渴望、兼容並收的氣度,反過來,積極的對外交往又促使漢王朝更加強大。通過西域,世界東方的古老中國不再是一個封閉的區域,正是由於與其他文明區域建立起密切的聯繫,東西方文化進行了廣泛地交流,使中華民族不僅吸收了其他區域文明的許多精華,同時向世界展示了華夏文明的燦爛輝煌。

兩漢對西域的長期經營擴大了漢朝的疆域和統一。遼闊的疆域首先有利於先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傳播,如第18課中佛教的傳播就是經過西域地區;其次有利於地區的開發;也是我國多民族國家形成和民族融合的因素。這爲後邊教材的北方民族內遷及民族融合------的出現埋下伏筆。

重點分析:

張騫通西域、班固經營西域從漢朝的初衷來講主要是對抗匈奴。漢對西域的開發和統治始終和匈奴鬥爭的成敗緊密聯繫。不過,從歷史影響看,對西域開發和經營其歷史功績遠遠超出了當時人們的想象。張騫通西域,以及絲綢之路的開通,加強了漢與西域和中亞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繫。隨絲綢之路的擴大這種聯繫越來越密切。

漢朝在西域統治地位的確立,對形成中國這個多民族的國傢俱有重大的意義。從漢武帝到東漢末,經過350年的戰爭、和平,經過經濟文化交往,不僅使漢族統治者認識到西域是漢朝的一部分,也使西域各族把自己當成漢朝的一部分。西域都護的設立標誌今日新疆在歷劃入中國版圖。從此以後,新疆的命運便和祖國的命運聯繫在一起。

難點分析:

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無疑具有重要意義。爲什麼會取名“絲綢之路”,說明什麼?學生肯定會有疑問。絲綢之路的線路也比較複雜,況且本課還有一條《張騫通西域》線路示意圖更容易混淆。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1.鼓勵學生課前蒐集與本課人物事件有關的歷史資料,如新編歷史劇的劇照、歷史人物的圖片、遺蹟,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對課本有一定了解,降低學習的難度。

2.教師精心設計恰當的問題,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興趣。

3.講張騫時,可讓學生擬寫漢武帝招募人員自願赴大月氏的詔書,包括目的、人才的條件、會遇到的危險等。還可結合書上“張騫出使西域圖”設計一段漢武帝與張騫的對話。

4.絲綢之路,可放映相關的影視資料或結合地圖設計一條“絲綢之路旅遊線路”

5.講班超時,鼓勵學生講他的故事。然後,將張騫與班超進行比較。

課內探究活動設計

1.學生分組以絲綢之路爲內容設計旅遊線路。

2.學生以政府的名義擬寫表彰張騫、班超功績的詔書。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張騫和班超出使西域、絲綢之路

教學難點:絲綢之路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

出示《漢初疆域》〈漢強大時的疆域〉讓學生比較兩副圖在領土範圍上的不同。爲什麼到漢朝中期西漢疆域擴大了,而且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方。這就是今天要了解的內容。

講授新課: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漢初的西域

漢朝玉門關、陽關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鄰的中亞各國,統稱爲西域。這裏有三十六國之多。這些國家大多人數很少,最多的烏孫人口是36萬。這裏的居民有的經營農業,有的從事畜牧業、各國語言不同、各自獨立。西漢初年,匈奴勢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國。

2.張騫出使西域

提問

(1)匈奴是如何統治西域各國的?舉例說明。

(2)西漢初年西漢政權與匈奴關係如何?

(3)匈按控制西域對西漢有什麼影響?

(4)西漢與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匈奴貴族在征服西域的過程中,對待當地人民十分殘暴。(舉例說明:住在河西走廊一帶的大月氏人被匈奴貴族趕到伊犁河流域。不久,匈奴又俘虜了大月氏國王,取下頭顱做成飲酒的器具。)匈奴貴族的暴行,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強烈憎恨。西漢初年經濟尚未恢復,國力不足,白登之圍後被迫對匈採取和親政策,以避免匈奴的------擾。匈奴控制西域並以此爲據點進攻西漢使西漢邊疆不得安寧。匈奴成爲西域和西漢共同的威脅。

經過漢初的休養生息、文景之治,西漢在武帝統治時國力雄厚,進入鼎盛時期。漢武帝決定放棄和親政策用武力戰勝匈奴。他了解到月氏人對匈奴統治者無比痛恨的情況就決定派人聯絡大月氏,並和它結盟東西突擊匈奴。可是派誰去呢?漢武帝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決定下詔書招募。(讓學生分組擬寫漢武帝招募人員自願赴大月氏的詔書,包括目的、人才的條件、會遇到的危險等。)

在這種情況下,張騫應聘。(由學生介紹張騫應聘前的簡單情況。)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看書中《張騫出使西域圖》老師進行講解,然後要求學生髮揮設計一段漢武帝與張騫的對話。(提示:可描寫漢武帝的囑託、勉勵,張騫表示不辱使命等。)

張騫率領100多人踏上征途,不幸在中途被匈奴所俘,被拘禁了10餘年。雖經歷了種。種困難,但他從未丟棄漢朝的“節”。後來張騫終於率領部屬逃離了匈奴,找到大月氏。十多年來,大月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無意東還,再與匈奴爲敵。張騫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結果,只好歸國。在歸途中又被匈奴抓住,扣押一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張騫乘機脫身回到長安。(可由學生補充內容)

張騫這次出行歷時十三年,受盡磨難,但未能完成使命。張騫是不是白去了?(同學回答老師歸納)張騫雖然沒有達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瞭解到西域的地理、特產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瞭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漢朝往來。張騫把這些情況,詳細地報告給漢武帝。爲了擴大漢朝的政治影響,與西域各國建立聯繫、交換物產,漢武帝派遣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張騫率領300人組成的使團,訪問諸國,西域各族政權派人跟隨漢使到漢朝答謝,漢朝同西域各國終於建立了友好關係。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大大促進了漢朝和西域經濟文化的交流。(展示漢與西域的物質往來圖)

3.域督護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漢在西域設置了西域都護。這是西漢派駐西域的總監護,是進行軍事、行政管理的長官,其職責是管理西域事務,保護往來的商旅。這說明我國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漢時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轄,說明新疆已納入中國的版圖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請同學們談談你如何評價張騫?

答案提示:

第一:個人品格--具有探險精神,百折不撓的意志,強烈的責任感等。

第二:歷史影響--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域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

二、絲綢之路

利用多媒體課件介紹絲綢之路的路線。

提問:

(1)爲什麼這條商路被稱爲“絲綢之路”?

(2)絲綢之路對中國和世界有哪些影響?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最早開始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中國的絲織品迄今仍是中國奉獻給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產品之一,它流傳廣遠,涵蓋了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種。種貢獻。大量的中國絲和絲織品經由此路西傳,故此稱作“絲綢之路”,簡稱“絲路”。

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維持,對中西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通過絲綢之路中國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區域建立了聯繫,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

三、班超經營西域

到了東漢,西域的形勢發生了變化。漢初匈奴------成南、北匈奴。南匈奴歸順了東漢。北匈奴貴族則經常率領騎兵南下掠奪,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國勒索繁重的賦稅,切斷了西域和東漢的交往。爲了恢復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復對西域的管轄,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師形象的講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學生補充。

2.甘英到達波斯彎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達波斯後,安息人由於擔心中國與大秦直接通商道路開闢後會影響他們傳統的商業利益,所以故意向甘英誇大海道的險惡,甘英因而沒有再往前走。但是,他熟悉了沿途的地理和風土人情,爲後來中西交通的發展和經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同我國直接友好交往的開始,這是中西交往的一件大事。

提問:在張騫和班超兩個傑出的歷史人物身上有沒有共同的地方?

答案提示:敢爲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面對困難鍥而不捨,堅韌不拔,矢志不移的頑強鬥志。

四、漢和朝鮮、日本的友好交往

早在3000年前,中朝人民就有密切往來,東漢時期,朝鮮半島上的各國同我國關係密切,文化交流加強,漢朝的鑄銅和制漆技術傳到朝鮮,朝鮮的名馬等物產也傳到中國。從很早的時候起,中日兩國人民就駕小舟飄洋過海,互相往來。兩漢時,日本的100多個小國有30多個和漢朝有往來。東漢光武帝時,日本倭奴國王遣使來漢,光武帝贈給一枚“漢倭奴國王”金印。中國的鑄銅和制鐵技術,也在這時傳到日本,日本還發現了兩漢時期的銅鏡。

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張騫和班超出使西域,感受到他倆堅韌不拔勇敢無畏的精神。絲綢之路的開闢與暢通,一方面加強了新疆同內地的聯繫;另一方面使中國絲織品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大大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我國和朝鮮、日本的友好交往,反映了古代中國的先進文化對東方各國產生的深遠影響。

板書設計:

兩漢經營西域和秦漢對外關係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漢初的西域

2.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3.西域都護府

二、絲綢之路

三、班超經營西域

四、漢和朝鮮、日本的友好交往

國中歷史課堂教學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導彈驅逐艦、核潛艇的成功研製和現代化海軍的多兵種建制;國產飛機的不斷更新換代和戰略導彈的威懾力量;人民海軍、人民空軍、導彈部隊建立的歷史及其發展壯大的趨勢

2、有效利用課本圖片和課外網絡等資源,收集整理海、空軍和導彈部隊發展過程的資料,體驗國威軍威;鋼鐵長城形成的原因,認識科技強軍的重要性

3、祖國民族日益強大與軍力增長的相互作用,標誌着新中國國際地位正在不斷提高起來,成爲炎黃子孫振奮精神、繼續圖強的強大動力;堅固的國防鋼鐵長城是維護國家安全統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青年學生應該樹立起爲國防建設貢獻力量的責任感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現代化海軍、空軍的建立和發展

教學難點 人民海軍的建立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閱讀66頁“導入框”圖文,討論回答:導彈與炮彈有什麼聯繫和區別?(聯繫:都要經過發射操作。區別:導彈與炮彈相比,科技含量高許多,威力也大了許多。)

承上啓下,教師講授:從“小米加步槍”的“土八路”,到炮兵部隊的建立,再到導彈部隊的形成,這說明中國人民解放軍—我們的鋼鐵長城經歷了一個不斷髮展壯大的過程。我們可以從這個過程中瞭解到哪些有趣的歷史知識和軍事知識呢?請大家閱讀課文。(安排學生先閱讀全文,作讀書標記;然後探索、交流、討論、練習)

人民海軍和空軍的建立

1 人民海軍是怎樣建立起來的?(華東軍區海軍→北海、東海和南海艦隊)

·教師強調:1949年4月,蔣介石集團土崩瓦解時,有一部分國民黨海軍宣佈起義,向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投誠。於是第一支人民海軍——華東軍區海軍就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來了。

2 20世紀50——70年代,人民海軍有哪些發展?(我國自行研製成功導彈驅逐艦、核潛艇等,陸續裝備到海軍部隊,還多次遠洋航行,圓滿完成了科學考察和出訪外國的任務。)

3 20世紀90 年代以後,又有哪些提高?(不斷補充新型艦艇,已由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等多兵種組成,活動範圍也逐步擴大。)

·指導學生觀看《歷史地圖冊》17頁《中國人民海軍》出訪路線圖,受人民軍隊的軍威。

4 根據67頁“動腦筋”,組織學生討論回答:爲什麼舊中國“有海無防”,而新中國的海軍能夠保衛祖國的海疆?(舊中國製度落後,國力很弱,海防鬆弛,無力抵抗外國的侵略,曾先後敗於法國和日本等。新中國製度先進,能夠有效地集中國力投入國防建設,建成了強大的現代化海軍。)

·教師小結、過渡:新中國的國防建設不但在海軍方面取得長足進展,而且在空軍和導彈部隊方面也有重大突破。

5 新中國的空軍怎樣建立和發展起來?(A.在陸軍的基礎上建立起來,早期飛機主要從國外購買,後來逐步走上國產化道路,能夠裝備自制的殲擊機、轟炸機、強擊機等。

B.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自行研製和引進了一批新型飛機,提升了提升了現代化裝備水平。)

導彈部隊的發展

·指導學生觀看《歷史地圖冊》17頁“導彈射程示意圖”和《導彈小知識》,結合課本70頁“自由閱讀卡·百萬大裁軍”,瞭解“科技強軍”的涵義:在新時代裏,軍隊強大主要靠的是科技含量。

1 什麼時候開始組建戰略導彈部隊?(1957年)

2 導彈部隊的主要任務是什麼?(核反擊)

·教師組織學生提前瞭解課本85——86頁有關我國研製原子彈和導彈,打破帝國主義核壟斷的情況,指出:堅固的國防鋼鐵長城是維護國家安全統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青年學生應該向錢學森、鄧稼先等老一輩科學家學習,樹立起爲國防建設貢獻力量的責任感。

課後習題

1 完成課本69頁“練一練”:應選A(50年代)。

2 完成《歷史填圖冊》19頁各題。

國中歷史備課教案 篇五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識記新文化運動興起如《新青年》的創辦、新文化運動的“四提倡,四反對”等;新文化運動的歷史進步性;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過程中的基礎知識。

(2)理解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和發展;民主與科學的主要含義。

(3)通過對新文化運動興起背景的分析,引導學生理解政治、經濟與思想文化的辯證關係。

(4)探究在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歷程中,新文化運動對於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探究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和在中國傳播的原因和基本情況。

2過程與方法:。

(1)以歷史人物和重要歷史地名、刊物爲話題,聯繫講解,史料分析,幫助學生理解新文化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2)開展討論、辯論等教學活動,提高學生表達、探究的能力,培養“論叢史出”的歷史學科素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這一時期的文字和圖片資料比較豐富的,在教學時適當進行補充,引導學生從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出發,聯繫具體內容,分析新文化運動的作用及影響。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2教學難點

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及全面評價;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的原因。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圖片《北大鐘聲》,20世紀初的北大可以看見這樣的畫面,這些先生們都是校長蔡元培請來的,你認識誰?

當時的北京大學各種思想都佔有一席之地,北大不僅包容了拖着長辮的舊學代表,更包容了接受新文化、新思想的進步青年教師。正是後者,在百年前掀起了一場改造國民性的思想解放運動,書寫了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這場運動即新文化運動。

2新知介紹

一、新文化運動(1915—1921年):

新文化運動是近代中國第三次思想解放運動,起於1915年《新青年》的創辦,下限三說,一說1921年,一說1923年,一說1927年,筆者取1921年說(中國共產黨成立)。一般認爲,1918年是其分水嶺,前期是反對封建舊文化,宣傳資產階級新文化,後期是以宣傳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爲主。

1、背景:

(1)政治上:

①列強加緊侵略中國:

如1915年與日本正式簽訂《民四條約》,以二十一條爲基礎,是對中國主權的嚴重侵犯。

②袁世凱復闢帝制:

1915—1916年,建立君主立憲制,反對者政治上有護國運動,思想上有新文化運動。

③軍閥割據混戰:

1916年袁世凱去世,北洋軍閥分裂,地方軍閥崛起,進入軍閥混戰時期。

以上這種政治局面,外有侵略加劇,內有帝制復辟、軍閥混戰割據,中國的先進分子力圖改變,尋找新的出路。

(2)經濟上:民資進一步發展(“黃金時代”),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要求實行真正的民主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