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伯牙絕弦》教案(精品多篇)

《伯牙絕弦》教案(精品多篇)

《伯牙絕弦》教案 篇一

教材簡析:

這是學生在國小階段學習的第二篇文言文。文章篇幅短小,意味深遠。“伯牙絕弦”是交朋結友的千古楷模,它流傳至今並給歷久彌新的啓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係與友情的標準,說它是東方文化之瑰寶也當之無愧。

設計理念:

本課是學生在國小階段學習的第二篇文言文,怎樣使學生在學文的過程中學會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爲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是我要思考的問題。本設計採用讀—解—悟的方式,注意對學生進行學法引導,在學生讀懂內容的基礎上,昇華感情,感悟友誼,進而主動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

教學目標:

1、讀通讀懂課文,並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

2、初步瞭解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4、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激發學生文言文的興趣,自覺吸收祖國經典詩文。

教學重點:

1、朗讀和背誦課文。

2、瞭解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讀通、讀懂內容。

教學難點:

理解伯牙爲什麼絕弦。

教具準備:

PPT課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一、課前談話,揭題導入

1、欣賞音樂(播放古箏曲高山流水),聽過這首曲子嗎?知道叫什麼名字嗎?

2、引入課題,釋題:什麼叫“絕弦”?“絕”是什麼意思?你怎麼知道的?(引出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相機板書。)

3、你們知道伯牙是爲誰絕弦嗎?對於他們你們瞭解多少?學生交流課前查閱的資料。(相機板書)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自由大聲讀課文,讀準字音,難讀的句子可以多讀幾遍。

2、指名讀文,評價,注意糾正字音。

3、師範讀課文,生邊聽邊劃分節奏。再次指名根據節奏讀,齊讀。

三、再讀課文,初解絕弦

(過渡:課文我們讀通了,現在我們來把它讀懂。)

1、小組學習,用以上方法交流讀懂的句子。

2、彙報交流。預設:

①四個“善”(出示帶有“善”的句子)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這裏的“善”是什麼意思?“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這裏的“善”又是什麼意思?“善哉”文中註釋的意思是什麼?如果要你用現代語言來說,你怎麼誇?(太好了!妙極了!真棒!……)

②師:哪些句子寫到伯牙善鼓琴?你覺得這句子中什麼字最能表現伯牙心裏所想?(志、念)適時小結:同一個字可以表達不同的意思,不同的字又可以表達相同的意思。由此可見中華漢字的內涵豐富,韻味深遠。

3、生再次品讀句子。

4、句子讀懂了嗎?根據剛纔的交流加上自己的理解,誰來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故事?

四、品析詞句,感悟知音

(過渡:故事我們讀懂了,現在我們再來感受這個故事帶給我們的心靈震撼。)

1、伯牙爲什麼絕弦?他們是什麼關係?(穿插故事。大屏幕背景音樂及圖片)面對此情此景,伯牙感到無比心痛。他的心裏會想些什麼?

2、作爲春秋時期著名的琴師,你認爲俞伯牙的琴聲還能表現什麼景物?(想像說話。大屏幕出示)師生接讀: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鍾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風!”……這正是: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3、現在請告訴我,何謂“知音”?(相機板書)

4、子期死,伯牙怎麼就認爲世上無知音了呢?伯牙絕的僅僅琴絃嗎?他還斷絕了什麼?他用這種極端的方式是要表達什麼意思?適時小結:俞伯牙用這種方式,不僅僅是爲了表達失去知音的悲痛,更是向世人宣告,他們之間的友誼是至死不渝的。正是因爲他們對待知音的這種至純至真之情,千百年來感動了無數的讀者,也成爲我們中華民族交友的楷模。

5、指名感情朗讀最後一句話。

五、感情昇華,深悟絕弦

1、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經寫下了這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鍾子期。(大屏幕出示)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

但見一抔(póu)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

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爲君死!

學生讀,師生接讀。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從前那無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欲將心事付瑤琴,絃斷有誰聽?於是摔琴絕弦,決心再也不彈琴,只留下這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

3、齊讀課文,背誦課文。

六、延伸課外,積累拓展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蒐集有關描寫知音或友誼的詩句,積累背誦。

《伯牙絕弦》 教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1、讀通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讀懂課文:藉助解釋,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讀出自己的感悟。

3、讀好課文:感受朋友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

二、教學重點:理解詞句的意思,讀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間相互理解的真摯友情,體會文言文表達的音樂藝術魅力。

三、教學難點:體會伯牙爲紀念子期而破琴絕弦的情感。

四、課前準備:教學課件、學生蒐集資料。

五、教學方法:以讀帶悟、層層深入,實現情境教學。

六、教學過程

1、課前談話,揭題導入

播放古箏曲《高山流水》。

師:同學們,現在我們聽到的這首優美動人的曲子,名字叫做《高山流水》,這首曲子流傳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在這首曲子的背後,還有一個感人至深的“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大家想知道這個故事嗎?

生:想。

師:好。那麼我們就趕緊走進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體會它的蕩氣迴腸,耐人尋味。首先,我先請一位同學來讀課題。

生:伯牙絕弦。

預設:1.讀正確字音。

師:很好,你將最難讀的弦(xián)字都讀正確了。

2、讀錯誤字音。

師:讀得不錯,但老師要糾正你一個小地方,“弦”字的讀音。

師:那誰能說說,你從課題中讀到了什麼?

生:……

師:讀完了課題,你有什麼疑惑嗎?

生:伯牙爲什麼要絕弦呢?

師:哎呀,老師也想問這個問題,我們真是心有靈犀啊!既然大家都有這個疑問,那麼我們就一起合作解決它,好嗎?

2、自讀領悟,體會文意

師:下面,就請同學們自由、大聲的讀課文,至少讀三遍,有生字的地方,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相信大家一定能把文章讀通、讀準,開始讀吧。

生:讀課文。

師:誰想試試?

預設:1.學生讀的相對流利,及時給予肯定的評價。

2、學生讀破了句子,及時指導學生朗讀。

(設計意圖:保證學生在初讀時,將句子讀通、讀流利)

師:同學們,古文的朗讀和現代文不同,要讀出節奏,再次朗讀課文,根據老師給出的課文朗讀提示,將文章讀出節奏。

生:再次自由朗讀課文。

師:有了朗讀提示的幫助,相信這次肯定會比第一遍收穫更多。誰來體會收穫的快樂?點名學生讀。

生:讀課文。

師評:很好。老師喜歡她讀的幾個地方,例如:“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師:“同學們,古文有屬於它自己的美麗,也就是它的獨特韻味,讓我們放慢節奏再讀一遍。

生:再讀課文。

師:老師發現呀,同學們讀的越來越有滋味了,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文章的大致意思讀懂了嗎?

生:讀懂了。

師:你們可真棒,說說你用了什麼方法,將文言文理解的這麼快的?

生:結合註釋來理解課文。

師評:真聰明,結合註釋理解課文是一個好方法。

師:那麼我們就用這位同學提供的方法,結合註釋,再讀一遍文章,想象哪些地方你讀懂了,那些不懂得地方劃出來,同桌或前後位同學討論一下,看看能否解決。好,開始吧!

生:讀文章,交流感受。

師:好了,老師開始檢查了。說說你都讀懂了哪些句子?

生:我讀懂了“伯牙善鼓琴,…”,這句話是說……

師:這個“善”字在文中出現了幾次?意思一樣嗎?

生:四次。

師:前面的兩個“善”是什麼意思?後面的兩個“善”可以怎麼說?

生1:啊!……

師:用現代的表達方式,除了說“好啊”,還可以怎麼說?

生:真棒啊!……

師:由此可見,這裏的“善哉”表示讚歎,其他同學讀懂了什麼?

生:我讀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意思是……

師:這位同學理解的真好,我要忍不住對你說:“善哉”。

師:是啊!伯牙心裏想的是高山,透過他的琴聲,傳達的是…?

伯牙心裏想的是流水,透過他的琴聲,傳達的是…?

生:……

師:其實,伯牙和子期只是偶然的相逢。

(設計意圖:此處是本課的情境點,在這裏將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轉化爲情境)

師:出示課件,俞伯牙資料。

伯牙當時是楚國著名的宮廷樂師,名滿天下,雖然聽者衆多,但卻始終覺得無人真正聽懂他的琴聲,所以他獨自一人來到山澗排遣內心的孤獨和寂寞,他卻萬萬沒有想到此時,此地,此人,鍾子期一個山野村夫竟如此懂得他的琴聲!

師:大家說,在遇到子期之前,他會缺少讚美嗎?

生:不會。

師:別人可能怎樣讚美他呢?

生:……

師:這種讚美有價值嗎?

生:沒有

師:如果你是伯牙,你會想些什麼?

師:那麼,在遇到了懂自己知音的子期後,你的心情如何?

生:激動,興奮……

3、入情入境,感悟真情

(感動於一見如故,相見恨晚)

師:此時,你就是當時的伯牙,你最想說什麼?拿起筆寫下來。

生:練筆。

交流:

生:子期啊,你真是我的知音啊,只有你能聽懂我的琴聲啊!

師:真可謂知音只一人啊!你真正走進了伯牙的內心深處啊!

師:再讀句子,讀出山一樣的志向,流水一般的情懷。

生:讀文章。

師評:天高地闊,古人常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分明讀出了大智大仁的伯牙。

師:這琴聲,這心情,這情懷,子期都聽懂了嗎?

生:聽懂了。

師:爲何有這種體會?你從文中哪句話知道了這些?

(回讀)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師:同學們,伯牙是著名的宮廷樂師,難道在他的琴聲裏只有高山和流水嗎?他的琴聲裏還有包含些什麼?

生:……

(設計意圖:此處設計一個交流,意在拓展“念”字的外延,讓學生真正理解到,不管伯牙唸到什麼,子期都能聽懂,以此讓學生更加深入的體會到,伯牙與子期那種心有靈犀的默契。)

師:琴聲也懂,心聲也懂,志向也懂,這纔是真正的知音啊!

(觸景生情,此時無聲勝有聲)

師:兩人一見如故,相約明年再來相見,然而,伯牙見到的不是子期的人,他看到的卻是子期冰冷的墓碑。(配樂悲情敘述)

(設計意圖)前面極力烘托兩人那飽含深情的知音之情,在這裏出示子期死去,意在讓學生感受這種心裏落差,徹徹底底的體會那種失去知音的絕望之情,更加升華了情境)

師:你是伯牙,你想對子期說些什麼?

生:聽出了思念,悲傷,絕望……

師:於是,伯牙來到子期墓前,寫下了這樣一首短歌: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爲君死!

(配樂,教師深情朗讀)

師:他轉過身去,做了人生最大的決定,誰能告訴老師,伯牙都說了什麼,做了什麼?

(設計意圖:學生自己體會,自然引出下文)

生: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師:同學們,伯牙可是宮廷樂師啊,他在斷琴的同時,也斷絕了什麼?

生:前途,命運……

師:讀了這個故事,你感動嗎?你想安慰他、讚美他或是鼓勵他嗎?將你此刻內心的想法寫出來。

生:動筆寫感受,交流。

師:聽了你們的見解,老師也忍不住在想,其實我們每個人難道不都在苦苦尋覓知音嗎?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難覓,如果遇到了知音,我們應該珍惜……願你們能從這個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溫暖,知音的難求!

(設計意圖)此處設計,意在烘托情感,達到本課的情感目標,拓展本課所體會的外延。

師:《伯牙絕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詞,所以纔有這首《高山流水》流傳至今。

(出示高山流水形聲圖,播放《高山流水》曲子)

《伯牙絕弦》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學會本課的生字生詞

2、能力目標

培養和作能力

3、情感目標

欣賞藝術形式的美,培養熱愛藝術的情操。

教學重難點

1、體會文章的深刻含義:知音難求。

2、欣賞藝術形式的美,培養熱愛藝術的情操。

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2 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要求學生不要發出聲音,靜靜地看老師在黑板上所寫出的題目(板書課題)知音故事我們曾經耳聞過。今天我們學習它的經典原文。

二、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1、注意字詞,又不懂得地方可通過查字典或問老師解決。

2、指名朗讀課文,教師對其中學生讀錯的字詞進行糾正。

3、教師範讀,讓學生體會朗讀本文時所應有的感情

4、指明學生帶有感情的朗讀。

三、分析課文

1、疏通文意,理解字詞。

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善於傾聽。伯牙彈琴,心裏想着高山。鍾子期說:“好啊!高峻的樣子像泰山!”心裏想着流水,鍾子期說:“好啊!水勢浩蕩的樣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鍾子期必然瞭解它的。伯牙在泰山的北面遊覽,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裏傷感,於是取過琴而彈了起來。起先是連綿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聲音。每有曲子彈奏,鍾子期總能尋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嘆地說:“您聽曲子好啊,好啊!心裏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從哪裏讓我的琴聲逃過你的耳朵呢?”

絕:斷絕。

鼓:彈。

志在高山:心裏想到高山。

哉:語氣詞,表示感嘆。

峨峨:高。

兮:語氣詞,相當於“啊”。

洋洋:廣大。

2、理解題目的意思。

3、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絕弦”?

4、伯牙僅僅是不再彈琴嗎?他向世人宣告了什麼?

四、作業

讀了此文,你有什麼感想?並寫下來。

《伯牙絕弦》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 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 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的意思。

3 積累中華經典文化,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並在此基礎上記憶背誦。

難點:感受朋友間的真摯友誼。

教學資源

《高山流水》的樂曲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古往今來有關交友的名言很多,而我們今天要學習一個有關知音的千古流傳的故事《伯牙絕弦》。相信同學們學習了這篇文章會對友誼有更深一層的瞭解。

二 、初讀課文,讀正確流利

1 、自由讀放聲讀,讀準字音。

2、齊讀,注意感受節奏和韻味。師範讀,進行指導。

3 、同桌互讀,互相評議,指出不足。

三、認識伯牙,理解題目

1、聽伯牙學琴的故事,瞭解伯牙。(俞伯牙:楚國著名的音樂家,天下操琴的高手)

2、伯牙絕弦是什麼意思?用自己的話說說。

3、默讀課文,思考:伯牙爲什麼要絕弦?

4、學生聯繫上下文結合註釋理解課文內容。

四 、解讀絕弦之因

1、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思考:伯牙乃著名音樂家身邊不缺乏欣賞讚美的人,爲何子期死後就再也不鼓琴了呢?

2、從何處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

3、出示課件,由鍾子期的讚歎,想象一下那琴聲再現時的場景。師播放高山流水樂曲。

4、既然說伯牙善鼓琴,那麼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假如你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通過琴聲,你聽到了徐徐的清風,你會如何讚歎?還會有那些場景呢,你又會如何讚歎?

5、是啊“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心中所念,朋友必得之而贊之,這就叫--知音啊,難怪如此擅長音樂的伯牙會絕弦呢

6、再次聆聽高山流水,再讀課文,試着背誦。

五、深悟絕弦,感悟知音

1、再次聆聽高山流水,再讀課文試着背誦。鍾子期死後,伯牙在子期墓前寫下了一首短詩,出示短詩,學生讀並體會。

2、面對伯牙的痛苦絕望,你想對他說什麼?

3、交流交友名言佳句,體會人們對友情的珍視。

4、同學們,學習了這篇文言文,你覺得我們該如何對待自己的朋友呢?

5、小結:知音難覓,如果你有幸遇到了,希望大家向伯牙對鍾子期那樣去珍愛。

《伯牙絕弦》 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藉助註釋讀懂課文。

3、通過學文,體會伯牙爲知音子期破琴絕弦的情感,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體會知音難覓,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感悟。

2、通過學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體會知音難覓,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學難點:

通過朗讀、學文,體會伯牙爲知音子期破琴絕弦的情感。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伯牙學琴》故事導入

2、學生談感受。

3、板書課題,解題質疑。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分層指導朗讀課文,要求讀通、讀順、讀出節奏和韻味

自由讀——評議讀——範讀——有節奏地讀

2、回顧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理解全文的意思。

三、合作探究,感悟文本

1、挑疑,引出“知音”。

2、劃出能體現鍾子期視伯牙爲知音的句子。

3、瞭解四個“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聽”中的“善”字可以理解爲“擅長、善於”的意思;兩個“善哉”是表讚歎之義。指導讀好讚歎的句子,深化理解。

4、拓展運用:引導學生想象他的琴聲還可以表現出哪些場景,怎麼讚歎?

5、理解“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感悟“知音”。

6、引導聯想:在遇到鍾子期前,有很多人讚美伯牙,那些人會怎樣讚美伯牙?鍾子期又是怎樣讚美的呢?通過對比,深化“知音”。

7、指導朗讀。

8、學習知音之死部分,出示句子感悟知音難覓,珍惜知音。

(1)子期死,伯牙怎麼就會認爲世上再無知音了呢?

(2)在這裏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他在斷絕琴絃的同時也斷絕了什麼?

四、拓展延伸,昇華情感

1、引入短歌,配樂朗讀。

2、朗讀課文,再次感受知音相聚的“喜”和知音死的“悲”

3、伴隨《高山流水》,感情讀文。

4、背誦課文。

《伯牙絕弦》 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1.朗讀課文,體會人物感情。

2、感受文言文的特點和魅力,初步瞭解學習、理解古文的方法。

3、積累更多的中華經典詩文。

二、能力目標:能利用所學方法去自主朗讀學習其他古文。

三、情感目標:感受知己的難覓,讚頌心心相印、心靈相通的真摯友情。

【教學過程】

一、解題導入

導語:有一段友誼至誠至深,感人肺腑;有一對朋友心心相印,心靈相通;一個故事千古流傳,令人吟誦至今,它就是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古文《伯牙絕弦》。這節課,讓我們走進課文,感受古文的魅力。

1、齊讀課題。

2、解題。

你們知道伯牙是誰嗎?怎麼知道的?(板書:查閱資料)

“絕”是什麼意思?怎麼知道的?(板書:藉助註釋)

誰來說說課題的意思?(板書:變通理解)

二、整體讀文,感受古文的節奏韻律

1、質疑:伯牙爲什麼絕弦?帶着問題走進課文,朗讀古文。

2、出示學習古文的方法。

3、讀通全文。

①指名朗讀,要求讀準,字正腔圓。

教師抓住不足適時指導,並出示節奏指導朗讀。

預設:“兮”是語氣詞,應延長,所以要停頓,但不用強調重讀。最後一句,師可直接出示節奏,領讀。

②教師範讀。

③學生根據節奏自由朗讀。

④檢查朗讀。

先指名,再齊讀,

過渡:讀古文不僅要讀出它的節奏韻律,還要讀出情感,我們再次走進課文,體會人物情感。

三、品讀古文,悟知音

導語:在剛纔的朗讀中,我們知道這個故事講了兩個人物,一個是——伯牙(板書),一個是——子期(板書)。

1、默讀古文,揣摩意思。

同學們默讀古文,想一想,古文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你讀懂了哪句話的意思,不要忘了藉助註釋,變通理解。

小組交流古文意思。

把你讀懂的句子意思,說給本組同學聽,請同學評價是否準確。

全班交流,教師相機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同學們,你讀懂了哪句話的意思?

預設:句1:這兩個“善”字理解爲?——(擅長,善於)。老師通過查閱工具書,發現善有擅長、善於的意思。所以“使用工具書”是理解古文字詞的一個好方法。(板書:使用工具書)

句2:這裏的善和前面的善是一個意思嗎?若學生不理解,可先說說後面文字的意思,再來推測善的意思。(板書:聯繫上下文)(應指2至3名學生說句子意思,再要求朗讀,讀出泰山雄偉壯觀之意。)

句3:同上指導,然後2、3句全班齊讀。

句4:學生說出意思後,指導朗讀時,強調“必”重讀。

句5:學生說出意思即可,暫不作過多拓展。

2、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領會“必得之”的含義。

導語:我想,作爲名滿天下的音樂家,伯牙的琴聲裏不單隻有高山流水,可能還有——

(出示詞語,教師引讀)

好一個善彈的伯牙,好一個善聽的子期,這正是——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板書所念和必得之)

無論伯牙是所志,所念,所想,鍾子期都——必得之。

我想問,子期聽懂的僅僅是伯牙的琴聲嗎?還聽懂了什麼?什麼心聲?(可再次引讀2、3句中的內容)怎樣的人才能彈出如泰山般雄偉壯觀,如江河般寬廣豪邁的曲子?

小結:原來鍾子期不僅在說琴聲,也道出了伯牙傾注在琴聲裏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般的胸懷。

伯牙雖爲宮廷樂師,與皇宮貴族做伴,人們只知他琴藝高超,琴聲美妙,但他寄託在琴聲中的志向和胸懷他們能得之嗎?唯有誰得之?誰必得之?這纔是——(齊讀第四句)

這樣的默契,我們可以用哪些成語來形容?

是啊,只有這樣心心相印、心有靈犀的人,纔可以叫做——知音(板書)

配樂,師生對讀。(老師和你們一起來讀讀這篇古文,好嗎?)

讀着,讀着,發現前面四句,在語言編排上是一句——伯牙,一句——子期,這讓我們彷彿看到當時的他們,一個在鼓,一個在聽,一個在傾訴,一個在迴應。這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默契!從此,高山流水成了知音的象徵,伯牙、子期成了知音的代表。

3、知音之死,感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真諦。

導語:這對知音約定第二年中秋在老地方見。可是,當伯牙趕去的時候,看到的是鍾子期那冰冷的墳墓,原來分手後不久,子期就病死了。我們齊讀最後一句。

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引導學生從體會到的情感中朗讀最後一句)

悼知音

俞伯牙爲了表達自己喪失知音之痛,在鍾子期的墓前寫下了這首短歌。(師生共讀)

這絕的是弦,不絕的是對知音深深的懷念之情啊!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那無人理解的生活中去,就算他有再高的琴藝,又有誰能真正聽懂,走進他的內心呢?因此,子期死——(齊讀最後一句)

四、高山流水,回味知音,誦讀全文

古人說“士爲知已者死”,伯牙絕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爲流傳的魅力所在。後人爲了紀念這知音之情,根據這個故事譜成了《高山流水》這首曲子。讓我們伴着這段動人的曲子,再一次朗誦全文。

五、作業

出示一篇小古文《北人不識菱》,學生運用所學方法自學古文。

《伯牙絕弦》教案 篇七

一、揭題導入:

今天我們學習25課,請一位同學讀課題,最後一個字怎麼讀?誰再讀? 大家一起讀。 (設計意圖:“弦”字的正音,建立在對學情的預知,因爲“弦”字音很難讀準,必須強化。)

二、初讀課文。

1、這是一篇古文。我們先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因爲是古文,再加一條:根據提示讀出恰當停頓,按自己的語速去讀,讀好了就坐正。多媒體出示

(設計意圖:“老套的初讀要求”真正做到,很不容易,要課課落實才能培養學生嚴謹的自學意識與能力。)

2、檢查讀書

(1) 誰讀第一句。預設:口齒清楚、聲音響亮!

(2)誰讀第二三句?預設:哉和“兮”老師用紅色標示強調,都是語氣詞,這樣的詞後邊一停頓,一延長,古文的味道就出來了。聽老師讀 自由練讀。誰再來讀。

(3)誰讀第四句。預設:有一處重音強調要讀好——“必”得之

(4)誰讀最後一句。預設:要讀好”謂/世/”這裏的連續性,語氣停頓 。

3、就這樣,語速放慢,適當停頓。我們齊讀。讀的有點意思了,感到自己越讀越好的請舉手。把掌聲送給自己。

(設計意圖:第一句預設看是評價語,實際是讀書基本要求。以此爲“榜樣”,學生知道該怎樣努力達到要求。後幾句的預設,目的在於教師心中有數。教師的主導如何體現?此處留有點撥的可能。若學生達到,教師不需贅言;若學生達不到,教師則進行精當的點撥。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所以教師要在備課時進行這樣的預設。)

三、說說課文大意。

1、課文讀得有點基礎了,同學們可以根據課文下方註釋,聯繫上下文,自己去試說每句話的意思了。 (設計意圖:學生先學。“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學生能力從何而來?不是教師教出來,學生要有踏踏實實的自學過程。)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設計意圖:巡視不是無所事事,是快速把握當下學情,班級上中下三個層次學生學力如何?進度效率如何?難點在何處?通過巡視實現對學生最近發展區的把握。教師要思考原先預設是否需要調整?通過巡視、調查、調整以使下一步分層教學更有針對性。)

3、我們來交流一下:多媒體出示。

(1)第一句。這句關鍵要理解哪一個字?組個詞理解--善於。善於近義詞---擅長。

(2)第二句。(這裏又出現兩個“善”字。屬於一詞多義的詞語,大家要聯繫上下文理解。善哉何意?泰山有了解嗎?泰山古名“岱宗”,春秋時始稱泰山,在當時享有“五嶽之首” “天下第一山”的稱號。

(3)第三句。注意這裏的古文中的江河是有特指的。長江、黃河。

(4)第四句。必得之的“必”是什麼意思? 都的意思,連起來再說5)最後一句。聯繫上下文可以推斷“復”是什麼意思?再。不復鼓呢?

4、同學們剛纔較好地理解了這篇古文,真棒!運用藉助註釋說句意,聯繫上下文進行了理解的方法。今後閱讀古文,也可這樣進行。

(設計意圖:每句都有相應的預設,有的是方法滲透,有的是背景資料補充,有的是古文特指知識講解,有的是與課文重點相關關鍵詞語的強化,還有的是連詞成句的示範。預設之,以達心中有譜,教學交互,信手拈來,渾然天成的教學實效。)

四、學習想象

1、大家剛纔較好地理解了古文,就爲下面深入學習課文內容打下了基礎。請快速用波浪線畫出最能體現鍾子期是伯牙知音的語句。來讀讀你劃的句子。 (設計意圖:不動筆墨不讀書。“下手”才知深淺。)

2、找準了,現在我們邊練讀句子邊想象情境。請一位同學讀子期的讚歎,咱倆要配合好!怎麼配合,你要聽懂我的心思來讀你的感嘆。多媒體: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高山—-志在高山 志在流水--志在流水-志在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