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教育教學論文發表期刊【多篇】

教育教學論文發表期刊【多篇】

發表論文的國家期刊 篇一

發表論文的國家期刊

發表論文的國家期刊有哪些?請看下面。

國家級期刊目錄【1】

教育類國家級期刊

《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博覽羣書》、《基礎教育課程》、《中國信息技術教育》。

建築類國家級期刊

《中華建設》、《工程建設與設計》、《城市建設理論研究》、《中國建築金屬結構》、《城市建設》、《建築遺產》、《鐵道建築技術》。

醫學類國家級期刊

《中國實用醫藥》、《健康大視野》、《中國臨牀研究》、《臨牀醫學工程》、《當代醫學》、《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中國醫藥指南》、《中國醫療前沿》、《中國現代醫生》、《中國衛生產業》、《中外醫療》、《中國保健營養》、《中國繼續醫學教育》、《中華眼科醫學雜誌》、《亞太傳統醫藥》、《中國醫學創新》。

生物技術類國家級期刊

《生物技術世界》

經濟類國家級期刊

《中國經貿導刊》、《中國經貿》、《現代商業》、《中國集體經濟》、《海峽科技與產業》、《財經界》、《商場現代化》、《中國連鎖》、《中國外資》、《房地產導刊》、《中國科技投資》、《科技創業家》、《經濟視野》、《消費導刊》。

物流類國家級期刊

《中國市場》

會計類國家期刊

《中國鄉鎮企業會計》、《交通財會》、《國際商務財會》、《商業會計》、《中國總會計師》。

旅遊類國家級期刊

《旅遊縱覽》

質量、監督類國家級期刊

《商品與質量》、《輕工標準與質量》。

管理類國家期刊

《管理觀察》、《管理學家》。

計算機類國家級期刊

《信息安全與技術》、《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計算機系統應用》、《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電腦編程技巧與維護》。

農業類國家級期刊

《中國農資》、《中國果菜》、《中國農業信息》、《中國園藝文摘》、《中國畜牧獸醫文摘》、《農業與技術》。

林業類國家級期刊

《中國林業》

交通類國家級期刊

《交通世界》、《交通標準化》、《公路交通科技》、《交通建設與管理》。

圖書檔案類國家級期刊

《農業圖書情報學刊》。

新聞、出版、編輯類國家期刊

《中國傳媒科技》。

電子類國家級期刊

《電子製作》、《電子世界》、《消費電子》、《中國電子商務》。

機械類國家級期刊

《中國機械》。

綜合類國家級期刊

《科技創新導報》、《中國高新技術企業》、《科技與企業》、《今日科苑》、《中國科技縱橫》、《中國科技信息》、《科技成果管理與研究》。

社會科學類類國家級期刊

《今日中國論壇》、《祖國》、《神州》。

藝術類國家級期刊

《藝術與設計》、《中國藝術》。

水利類國家級期刊

《中國水運》、《水利技術監督》、《水利規劃與設計》。

化工類國家級期刊

《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中國化工貿易》、《化工管理》。

思想教育類國家級期刊

《現代企業文化》、《東方企業文化》、《中國職工教育》、《政工學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體育類國家級期刊

《文體用品與科技》、《體育科技文獻通報》、《運動》

電力類國家級期刊

《中國電力教育》、《電源技術應用》、《農電管理》、《農村電氣化》、《通信電源技術》。

怎麼才能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2】

1.目的

決定一片論文是否可以發表的最重要因素是論文中所闡述思想的好壞。

實際中,非實質性的因素,如論文的包裝,也會成爲論文是否發表的影響因素。

1.1 爲什麼期刊的接受率這麼低

提交給國際有影響的期刊論文,一般只有1/3的作者能夠受到略微積極的反饋;其他則都爲否定。

如果有兩個匿名評審人評審一篇論文,那麼一篇平均質量的論文被兩個評審人同時接受的可能性只有11%。

計算機和激光打印的發展,導致論文數量迅速增加,一流期刊積存了大量的論文。

期刊的主編變得非常謹慎,他們寧願拒絕一篇可能是高質量的論文,也不願承擔接受一篇低質量論文的風險。

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靠運氣並不能成功,必須依靠實力,並有冒險的精神。

在國際學術期刊的評審中,評審人的意見並不都是等同的,有名的評審人的意見份量更重要。

論文發表期刊教育 篇二

論文發表期刊教育

教育在我國教育教學系統中具有基礎性的地位,對素質教育的深化和國民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下面是有關於論文發表期刊教育,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職業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探討【1】

作爲一名職業教育的教研人員,筆者深深體會到教育教學質量是職業學校發展的生命線。

職業學校要發展必須樹立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爲核心的發展理念,建立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爲導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把工作重心集中到提高教師專業能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上來,紮實搞好專業和課程建設,以實現教育教學質量的較大提升。

在此,就職業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問題談幾點看法。

一、師資隊伍建設是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基礎

1.完善師資培訓制度

建立師資培訓制度,完善教師培訓過程的監控,組織開展各級各類專業教師培訓,注重培訓後的研討交流,做到一名教師得到培訓其他教師也能受益。

比如我們學校參加國家級、省級培訓的教師,在培訓結束後都要和同專業教師交流研討心得和收穫。

2.重視教科研活動

教師教科研情況的好壞是衡量一個學校內涵和辦學水平的標準。

職業學校一定要重視教科研活動,加強校企合作應用的研討,加大校本教研的力度,重點要加強教育教學方法、職業課程模式、校本教材開發等方面的研討,加大與職業教育相關的科研課題研究,保證職教教科研經費的落實,對確有成效的教科研成果一定要重獎。

3.加強雙師型和骨幹教師的示範作用

職業學校應做好名師工作坊建設,發揮名師工作坊效應,充分發揮雙師型和骨幹教師的示範作用,同時給予適當激勵,督促他們通過教育教學崗位上的刻苦研究和改革探索提高自己的水平,起示範帶頭作用。

學校應爲骨幹教師創造良好的教科研環境,對他們的成長髮展給予大力扶持,提供多種學習、觀摩的機會,提高教育教學能力。

同時以校本培訓爲載體開展教科研的交流、研討和比賽活動,爲他們提供鍛鍊提高、展示自我的平臺。

二、專業及課程建設是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

1.構建合理的專業體系

職業學校要有合理的專業體系,學校要加強精品專業、骨幹專業建設,積極開拓與地方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專業,有針對性地發展學校的專業羣,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爲目標,依據職業崗位和技術領域,把握市場對各類人才的需求情況,從專業設置與調整、教學計劃制訂與修改、教學實施、實習實訓直至學生就業等方面,科學合理地調整和設置專業,形成結構合理的專業體系,提升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

筆者學校針對當地實際,改造了一些傳統專業,新建了以新能源爲龍頭的新型專業羣,專業建設效果明顯。

2.注重課程專業化

中職學生受自身因素的影響,對理論知識興趣不大。

因此職業學校要圍繞專業知識、技能操作界定專業課程內容,以實現專業知識、技能培訓的目標,以需要來確定相關的專業理論知識,並且兼顧部分學生對升學和繼續教育的需要,尊重學生就業和升學的選擇。

課程設置以市場爲導向,充分考慮社會需求,確保課程緊跟社會發展,確保每門課程對學生職業生涯的實用因素。

同時可根據學校自身的條件和特點,開設一定數量的專業選修課,摒棄陳舊的課程內容,增加新的專業技能課程。

3.重視精品課程建設

課程建設在職業學校的發展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學校一定要重視精品課程建設,根據新形勢職業崗位對學生素質的要求對課程設置、課程結構、教材進行改革,完善以職業能力培養爲目標的完整課程體系,重點促成各專業核心課程成爲各級精品課程。

三、制度是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保障

1.完善各類制度

制度是一個職業學校的內《本站·》涵,要健全完善學校各項管理制度,形成以制度管人、管事的長效機制,做到事事有規範,時時有考覈,處處有管理。

推行精細化、科學化管理,從教師到學生的管理,從教學質量到教科研氛圍的形成,每一個環節、每一個過程都要有可執行的制度,要做到常規制度精細化,管理制度合理化,評價制度人性化。

科學精細的管理制度是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保障。

2.嚴格制度落實

制度制定的再好不認真落實也等於擺設,因此制度重在實施和落實。

嚴格執行制度是學校發展延續、提高質量的根本,制度執行嚴格化要形成學校上下的自覺,切實做到制度細、措施實、執行嚴,讓學校的每個決策、每項制度都能變爲教師的自覺行動。

以上是筆者在職教生涯中的幾點看法,觀點較爲粗淺,但本着對職業教育的熱愛,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期盼職業教育教學質量有較大提升,願職業教育的春天萬紫千紅。

傳統文化對國小教育教學的啓示探討【2】

隨着新課標的改革和深化,國小教育教學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將全面提高學生的德、智、體、美作爲教育教學的核心。

也正因此國小教育教學的弊端不斷暴露,尤其是以成績衡量學生的教學現象嚴重地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對學生現在的成長和以後的發展都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響。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中沉澱了很多的精華,在國小教育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不僅是對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更是教育關注學生成長,教育促進學生髮展的必然要求。

一、目前我國國小教育教學的現狀

隨着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深化,我國國小教育教學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改善,但是在實際教學中還是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問題,其中較爲明顯的是重知識輕德育。

國小教育在我國教學系統中具有基礎性的地位,也正是如此,多數教師在教學中將理論知識作爲教學的重中之重,

而忽視了品德、體育、美術、音樂等學科的教育,在教學中對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滲透更是少之甚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是單純的知識積累,缺少其他的認知和能力,這種學習現狀對學生現在的成長和以後的發展都造成了較爲嚴重的阻礙。

隨着我國素質教育的深化,國小教育教學要求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爲目標,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基礎知識,

還要在知識的傳授過程中,通過道德規範,通過德育智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讓學生能夠用正確的眼光看待事物,避免學生出現素質滑坡的現象。

當前我國素質教育深入人心,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對素質教育的踐行力度還存在一定的缺陷,這也成爲了阻礙國小生健康成長和以後成才的'主要因素,應該受到一線教師和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將素質教育真正的重視起來,促進國小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二、傳統文化對國小教育教學的啓示

教育與國家的傳統文化是分不開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文化發展的沉澱和見證,而教育是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的一種重要方式。

人類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逐漸形成的價值觀念和行爲方式無一不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尤其是對我國教育事業的影響更爲深遠,爲此筆者將對傳統文化對國小教育教學的啓示進行重點闡述。

(一)重視道德教育,引領學生健康成長

道德規範不是與生俱來的,其是隨着人類的成長逐漸建立起來的,可以說隨着人們年齡的增長,應該遵循的道德規範就越多,自身的道德素養也應該越高。

因此,在國小教育教學中不能將道德教育與科學教育分離開來,要用辯證統一的眼光看待這兩種教育形式,這樣才能夠引領學生健康地成長。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之中,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是人文教育,也就是對人的思想道德品質進行教育,這種思想在孔子的“捨生取義”中就是很好的詮釋。

當前我國教育教學仍以學校教育爲主,國小是教育教學的關鍵階段,也是學生道德教育的關鍵時期。

因此,教師要把握好這一階段,在各學科教學中將道德教育滲透進去,與我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精華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認識,以免出現道德素質滑坡的現象。

在實際的教學中學校要將德育教育重視起來,可以將德育教育納入到學校的管理機制和量化考評中去,以此來提高全校師生對德育教育的重視,並在德育教育的過程中通過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幫助學生解決可能存在的道德問題和心理問題,爲國小生的學習和成長提供有利的環境。

(二)突破教學禁錮,創新教師的教學方法

教育教學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發展的重點,很多的歷史典故和傳統文化都記錄了學習的重要性,古有孫敬、蘇秦懸樑刺股,孔子讀“易”,韋編三絕,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這些都告訴我們想要功成名就,就要腳踏實地,踏實好學。

同時在實際的學習中還要學會大膽挑戰,敢於創新,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

這就要求在國小教育教學中,教師既要擁有嚴謹的教學態度,又要突破傳統教學的禁錮,結合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生的興趣愛好,

在課堂教學中採用有趣味性的,差異性的,能夠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教學方法,打破學生固有的思維定式,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用科學的、創新的眼光看待知識,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也爲國小教育教學增加更多的樂趣。

例如:在國小英語和數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經常採用遊戲教學法。

通過趣味遊戲的設計,將教學內容滲透到遊戲中,讓學生在玩遊戲的過程中既體驗到課堂學習的快樂,又能夠從中獲得知識,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

另外,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案例教學法或者生活實踐法,讓學生在實際的體驗中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這與傳統的講授制相比效率和質量都要有所提升。

(三)提高職業素養,培養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從古語“德高爲師,身正爲範”,“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些都可以看出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國小教學中,學生的穩定性不高,學習意志力不堅韌,更需要教師的指引。

因此,教師職業素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尤爲關鍵,對此學校應該採取積極的策略,規範學校的教師隊伍,爲學校的發展培養高素質的教師人才。

第一,在教師招聘上嚴把質量關,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優化教師的年齡結構;第二,在學校內部爲教師組織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提升的培訓,讓教師的思想和教學方法與時俱進;第三,改善教師福利,完善教學評價機制,建立獎勵機制,提高教師的工作熱情,更好地爲教育教學提供服務。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傳統文化對國小教育教學具有深遠的影響,尤其在國小教學階段,加強傳統文化教育,能夠幫助國小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引導國小生積極健康成長,對學生以後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大學生創業教育論文【3】

大學生創業教育,主要是指服務於創業人才培養,通過創新教育模式和實踐,幫助大學生增強創業意識、培養創業品質、掌握創業知識、提升創業能力的教育。

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業教育作爲一種培養“高素質、創造型”人才的先進教育方式,日益引起我國高等院校的重視。

國際職業教育大會曾明確提出,就世界範圍而言,21世紀有50%的中專生和大學生要走自主創業之路。

在西方發達國家,大學生創業相當普遍,在美國已高達20%—23%,很多大學生從學校畢業後就直接走上創業之路。

但是,根據中華英才網發佈的《中國大學生擇業價值觀及求職心理調查報告》,大學生在回答“畢業後的意向”時,79.2%選擇找工作,選擇畢業後創業的僅有4.3%。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創業教育還很不成熟。

本文結合東南大學創業教育的實踐,探討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意義、創業教育的目標和內容、實施創業教育的途徑和方法等問題。

一、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重要意義

開展創業教育對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進大學生自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開展創業教育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迫切需要

進入21世紀,應對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國迫切需要建設創新型國家,增強實力,擺脫不平等的國際分工。

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首要問題是在全社會培育創新精神;關鍵環節是使企業成爲創新主體;核心要素是造就大批創新型人才。

而創新精神的培養、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的確立、創新型人才的造就,很大程度都依賴於創業教育。

從國際和國內歷史經驗來看,企業在創新體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主要依靠政府、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來推進技術創新。

但隨着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而企業的創立和發展,更是離不開創業教育。

2,開展創業教育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迫切需要

我國要在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必須大力提升全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抓住機遇大力發展知識經濟,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據統計,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只有15%左右,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只有29%,遠低於發達國家60%—80%的水平。

高新技術企業的產值在社會總產值的比例僅爲2%。

另外我國每年有0餘項比較重大的科研成果和5000多項專利,但是最終轉化爲工業產品的成果不足5%,而歐美髮達國家的轉化率則高達45%。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缺乏創業意識和創業技能是重要制約因素之一。

由於缺乏創業意識和創業技能,單純技術發明或創新沒有創造原動力,欠缺面向應用的針對性,因此難以轉化。

開展創業教育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3,開展創業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隨着高等教育大衆化進程的加快,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已日趨嚴峻,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現象已不鮮見。

大學生一味等待就業機會的來臨,而非積極地創業和開拓事業,在就業狀態下,將部分擠佔社會崗位資源,加劇整個社會就業負擔;在失業狀態下,將會造成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同時會延緩高等教育大衆化的進程。

國外的經驗表明;有效實施創業教育,可以培養和造就數以百萬計有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小型企業家,這既可增強國家經濟活力、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又可優化人力資源配置,緩解社會就業壓力。

就業教育與創業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質量觀,採用兩種不同的培養模式。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就是要改變傳統的就業教育的思維模式,使高校畢業生不僅是求職者,更是工作崗位的創造者。

這種以創造性就業和創造新的就業崗位爲目的的創業教育。

是大衆化背景下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4,開展創業教育是促進大學生自我發展的迫切需要

當代大學生更加關注個性化發展,越來越多的學生以創業爲目標,追求在最大程度上發展個性、實現自身價值。

同時,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壓力,不少學生爲拓展將來職業發展空間,在夯實理論知識、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時,迫切希望學習一定的創業知識,培養創業能力。

這就要求高校在進行傳統的就業教育的同時,還必須開展創業教育,注重激發學生的創業慾望,培養其創業素質。

只有這樣,才能使畢業生具備競爭能力和生存能力,既可以去尋找合適的崗位就業,又能夠在爲了尋求更好的自我發展機會時走向自主創業的道路。

因此,開展創業教育也是學生謀求生存、促進自我發展、實現自身價值的需要。

二、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目標和內容

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目標,即通過教育、培養和鍛鍊,使大學生獲得創業所需要的綜合素質。

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最終目標是通過教育培養適應和引領社會需要的創業人才。

從某種意義上講,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目標和內容是一致的,即通過教育,激發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培養其創業品質、豐富其創業知識、增強其創業能力。

1,激發大學生的創業意識

創業意識激發人們進行創業實踐的慾望,是心理上的一種內在動力機制。

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一個人是否敢於投身創業實踐活動,支配着人們對創業實踐活動的態度和行爲,並影響着態度和行爲的方向及強度。

創業意識按從低到高的層次來劃分,可以分爲創業需要、創業動機、創業興趣、創業理想、創業信念和創業世界觀。

創業意識的激發是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邏輯起點。

2,培養大學生的創業品質

創業品質即創業的情感、意志和精神的調節系統,它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的特殊品質:一是敏於把握創業機會;二是善於駕馭創業風險;三是勇於承擔創業責任;四是樂於保持創業激情;五是恆于堅守創業理性。

良好的創業品質是大學生創業成功的重要保障。

創業品質的培養是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重點和難點。

3,豐富大學生的創業知識

創業知識是創業能力發揮的工具,在創業活動中起着經常性、關鍵性的作用。

創業知識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專業、職業知識,這是從事某一項專業或職業所必須具備的知識;二是經營管理知識,如企業戰略管理、生產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的知識等}三是綜合性知識,一般包括政策法規、工商稅務、金融保險、公共關係等。

創業知識是創業意識和創業品質的基礎。

豐富大學生的創業知識是創業教育的主體。

4,增強大學生的創業能力

創業能力是在創業實踐活動中的自我生存、自我發展的能力。

創業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創新能力,即應對市場和社會需求推陳出新、“無中生有”的本領;二是策劃能力,即根據外部創業環境的變化,確定並適時調整企業發展戰略和發展路徑的本領;三是組織協調能力,即把創業活動中的各個要素、

各個環節科學高效地整合起來的能力;四是領導能力,即在創業活動中運用組織和權力,按照企業發展的目標,通過引導教育員工統籌工作的本領。

創業能力是創業知識的實際應用,增強大學生的創業能力是創業教育的落腳點。

三、實施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近年來,東南大學深入開展創業教育,受到學生歡迎,學校也持續在全國各級各類學生創新創業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

不僅在過去四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取得6金1銀3銅的佳績,而且在第七屆、第十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兩次以團體總分第一名的成績捧得最高獎“挑戰杯”,成爲全國兩次捧得過“挑戰杯”的三所重點高校之一,

學生戴戈創下了三次參賽兩次獲特等獎、一次獲一等獎的奇蹟。

結合東南大學具體實踐,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途徑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更新教育觀念,確立創業教育的地位

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首先要求更新教育觀念,要將培養能夠擔當社會責任、引領社會進步的優秀創業人才納入學校辦學指導方針,要用積極的創業教育思想改造既往消極的就業教育思想,確立創業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教育觀念可以區別不同的情況,由完全的就業教育向就業教育爲主創業教育爲輔、繼而向創業教育爲主就業教育爲輔、直至特殊情況下完全的創業教育轉變。

與此相應,要確立創業教育在高校辦學中日益重要的地位。

正是伴隨學校教育觀念向創業教育的轉變和創業教育在學校學科地位的提升,東南大學的創業教育得以切實推進。

2,組建創業教育機構,加強創業教育研究、規劃和管理

雖然初期小範圍、零散、低水平的創業教育可以依託既有的教學和校園文化部門,

然而,規模化、系統而持久、高水平的大學生創業教育卻要求組建專門的創業教育機構或者將創業教育正式納入教學部門職責範圍,對創業教育活動進行系統研究、科學規劃、有效組織和管理,在最大程度上調動和整合學校辦學資源推進創業教育。

東南大學成立學校層面的領導小組,整合教學、科研、共青團等力量,依託其下屬專門機構,定期研究、規劃全校創業教育,加強創業教育的管理,其規劃涉及創業教育的全程,管理涵蓋創業教育各個方面。

3,完善創業教育制度,提供創業教育保障

有序、高效的創業教育需要制度的保障。

完善的創業教育制度規範創業教育受教者、施教者、教育管理與服務等各方的行爲及其相互關係。

從制度上爲創業教育提供對象、人力、財力、物力保障。

東南大學建立了一系列制度爲創業教育提供保障:將全體學生作爲創業教育的對象,

要求本科生參與課外科研訓練計劃(SRTP),完成規定學分;鼓勵教師特別是各類導師參與創業教育;

要求相關部門和基層院系組織創業教育活動;爲創業教育提供經費、場地、設備等保障出臺辦法,評價創業教育參與各方的行爲,對取得成績和貢獻突出者給予獎勵。

4,完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豐富創業教育內容

完善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應該服務於創業教育目標的實現,基本涵蓋創業教育的主要內容。

創業教育的課程不僅要傳授創業專業知識,而且要傳授經營管理和創業相關綜合知識;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能夠激發創業意識、培養創業品質、增強創業能力。

課程要系統整合成功創業者素質的各方面。

通過基本理論、案例分析和模擬練習的組合設計,用模塊化方式實施。

課程設置可以分爲必修課和選修課、主修和輔修,提高學生的選擇性。

課程的開設要充分利用原有課程資源,結合學校實際,實現跨學科、跨專業課程資源共享。

要結合學校特點和學科優勢,努力形成創業課程的特色和優勢。

譬如東南大學不僅根據學生需要開設了“創業學”、“中小企業創建”、“領導力與執行力”等公共選修課,而且發揮以工爲主,理、工、醫、文、法、哲、教育、經濟、管理學科門類齊全的優勢,爲學生提供了大量跨專業、學科選修和輔修課程的機會。

這種系統化的課程設計,豐富了創業教育的內容,有效保證了創業教育理念的落實和教育目標的實現。

5,建立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加強創業教育指導

創業教育的有效開展離不開師資隊伍的保障。

根據東南大學的實踐,創業教育的師資隊伍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創業教育相關課程的教師;二是各類學生導師;三是包括成功創業人士在內的來自校內外的創業活動講師。

根據創業教育的特點,創業教育教師(導師、講師)一般要滿足三個條件:一是有較高的相關領域理論水平;二是有豐富的創業或創業教育實踐經驗:三是有飽滿的從事創業教育的熱情和高度的責任心。

正是這樣一支高質量的師資隊伍長期堅持創業指導,東南大學的創業教育才得以切實有效地開展。

6,舉辦創業教育活動,加強創業交流與合作

創業教育活動是鞏固創業教育課程知識、深化創業教育課程成果、模擬創業教育實踐、交流創業教育經驗的重要渠道。

創業教育活動主要包括:(1)組織創業教育講座或報告,邀請專家、創業成功人士和創業傑出校友作兼職創業指導教師,定期或不定期用講座、報告等方式普及創業理論和實踐知識。

(2)舉辦創業沙龍,爲準備創業者和已經創業者提供交流、溝通和學習的平臺,爲高校和學生聯繫企業家、風險投資機構、大學科技園以及政府有關部門爭取支持與合作提供便利,創造更好的條件豐富學生的創業學習和實踐,放大高校的創業教育功能。

(3)組織和參與創業計劃競賽,爲大學生創業模擬提供有效途徑。

東南大學學生創業協會每年定期舉辦的“創業創新論壇”,“金點子”商務大賽、“贏在東南”和組織參與的“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受到學生廣泛歡迎和積極參與,有效地促進了創業學習、交流與合作。

7,開展創業生涯規劃指導,促進創業素質提高

創業生涯規劃指導是發掘大學生創業潛能、幫助大學生提高創業素質的重要舉措。

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長期堅持“開拓創業之路,樹立一流品牌”的學生工作理念,

圍繞經濟管理“先鋒”人才培養和品牌建設目標,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訓練中突出創業生涯規劃和創業素質訓練:從大一新生入校開始,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創業導向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

推出系列職業特別是創業素質訓練項目,貫穿全程開展職業和創業素質訓練,以學期爲單位實施“學生成長推進”,收到顯著效果:畢業生中約25%的學生有志於創業,學生踊躍參與校內外的創業計劃競賽,屢獲殊榮。

8,促進創業教育實踐,加速創業教育成果轉化

創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推動創業實踐,促進科技和創業教育成果轉化。

成功的創業實踐又能有效地驗證創業教育的成效,反過來推動創業教育的更好開展。

東南大學成立了江蘇省首家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設立了大學生創新創業基金。

並初步形成了以創業協會爲基礎,科技園、團委等相關部門提供支持和指導的工作格局;建立了創業教育的實踐基地,爲學生提供創業實戰演習場所,鼓勵學生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利用業餘時間開展創業實踐。

目前,該中心孵化的由學生註冊成立的“優聯教育諮詢有限公司”,專注於大學生職前規劃市場,已初具影響力,創業學生先後被新華社、《揚子晚報》、《南京日報》等媒體報道。

四、結語

創業教育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生事物。

經過近年來的探索,已經成爲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亮點。

但是,與國際比較成熟的創業教育實踐相比,我國的創業教育還處在初級階段,需要轉變觀念,不斷進行研究和實踐,創出特色,培養出更多更好的創業型人才。

建築論文發表期刊評職稱 篇三

淺談建築創作中地域化問題

論文關鍵詞:地域化 建築 創作

論文摘要:本文歸納了地域化建築的環境特徵、文化特徵及經濟技術特徵,探析了國內外地域化建築創作思潮中的創作思想和價值取向,並對建築形式的創作進行了理性的分析。

前言:

地域性建築創作原本是指建築創作迴歸到樸素的本原,是試圖將建築的發展引向一條以“實事求是”爲原則,以“腳踏實地”爲作風的穩定發展道路上,也以此對抗科技全球化造成的趨同現象。

但是在目前建築創作多元化發展潮流的影響下,對於地域性建築創作本身也逐漸出現了多樣化的繁亂趨勢。

在建築創作的設計思想上,現代主義建築創作思潮以其“國際式”建築風格宣告了某種建築價值的普遍性和在世界範圍內的普適性,從而在過去的大半個世紀內成爲主導建築領域的一種思想體系。

地域化建築創作設計思潮紮根於“當時與當地的現實生活”,其生命力蘊藏於“當時與當地的現實生活”之中。

其建築創作作品體現出了建築所處地域的歷史文化和現實生活背景。

在地域化建築創作思想中,包括了對於建築含義的更廣泛的認識,突破了建築本體的侷限,強調了建築與自然的融合,及對於地域文化的認同。

一、地域化建築創作的特徵 地域化建築創作思潮中包涵了一個廣義的建築概念,相對於現代主義建築創作思潮中的“國際式”建築中的普遍性特徵,它更強調建築的地域性的特殊性和客觀性。

它體現了地域性的環境特徵、文化特徵和技術、經濟特徵。

1. 地域化建築的環境特徵。

建築產生於環境中,建築與環境的對立統一構成了千百年來人類建築活動最基本的矛盾關係。

自然環境是建築賴以存在的物質前提。

人類的建築活動就是從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之利。

從人類早期的聚落選址以及其原始建設形式演變的進程中,可以看到它們是如何在特定的地域中取自然之利,避自然之害。

展現環境特色。

並與自然融爲一體的。

隨着人類建築技術水平的提高,這種對地域性環境特殊性的表現從最初的無意識或被動的行爲,逐步轉化成自覺和積極的進取與創造而延續至今。

2. 地域性建築的文化特徵。

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中,都有其各具特色的文化,“每一文化有它賴以成長的肥沃土壤,有締造它的偉大人民,還有傑出的代表人物,當然也必然有其傑出的城市建築與園林作品,在這些傑作的背後。

更蘊含有智慧、哲理,反映着民俗、風情”。

文化根植於當地人民的生活之中。

正是它們孕育了地域性建築文化與場所精神。

“文化是經濟和技術進步的真正量度”;“文化是是歷史的沉澱”,建築創作觀念的地域化趨向意味着在世界文化叢林中找出地域文化環境中那些既根深蒂固又充滿活力的設計思想。

建築論文發表期刊評職稱 篇四

試論具有生命力的地域建築創作

【論文關鍵詞】:全球化 地域性文化 時代表達

【論文摘要】:隨着信息時代給人們帶來新材料、新結構、新技術的同時,也帶來了對地域建築的衝擊,通過探索地域建築的創作因素,結合時代發展創造出以人爲本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地域建築。

建築,是一棵樹,它們植根於這片土地,從這片土地上吸取養分,如果它與這片土地割裂開的話,實際上它的生命力也就跟着消失了。

世界上沒有兩棵完全相同的樹,每一棵樹都有自己的靈魂,每一棵樹都在歷史的長河中年年更替新的枝葉,年年記載着歷史的變遷。

這就是我對地域建築的理解,她就是一棵有生命力的樹。

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各地的人們前所未有的被拉近,但是同時也帶來了對地域文化的衝擊,城市的市中心已經開始出現趨同化現象。

旅行在城市建築中的人們開始疑惑,我在哪裏,從哪裏來,到哪裏去。

每一個城市都應具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地域文化特質,每個城市都應給人不同的感受,一片街區、一棟建築、或厚重、或秀美、或人文、或休閒。

大量的老建築正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沒有歸屬感的全球化的現代建築,城市失去記憶,就像失去記憶的人一樣蒼白和迷茫。

如同一棵大樹被無情的砍伐,然後隨意的嫁接新的枝條。

在具體的建築設計創作中,我們應從以下方面綜合分析,設計出真正意義上有生命的地域建築。

充分結合當地地形、地貌、氣候等自然條件進行建築創作

特定自然環境是地域建築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自然環境包括了氣象氣候、水源水流、地形地貌和物種資源等等, 在建築中可表現爲採光、通風、形體空間等。

巧妙地結合自然環境, 才能創造出具有宜人空間和強烈地域特徵的建築形態。

回到建築最初的功能,她是作爲人類抵擋風雨的遮蔽物出現的,在物質生活比較貧乏的時期,無論在中國,還是歐洲,都是巢居或者穴居,都是有同類性質的建築形式。

後來由於自然氣候、物質條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文化習俗,不同地區的人們根據當地的地形地貌、氣候條件、地方物質條件,產生了不同的建築發展之路。

比如南方氣候炎熱潮溼的山區產生了底層架空的幹闌式建築;黃河中上游利用黃土斷崖挖出橫穴,我們稱之爲窯洞;東北與西南生長這旺盛的樹木,他們利用原木壘成牆體的井榦式建築。

舉一個尊重當地的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例子,馬來西亞建築師在創作中注意結合熱帶雨林的氣候條件,創造有地區特色的建築。

特別是楊經文成功地運用生物氣候學進行高層建築的生態設計,注重採用自然通風、屋頂遮陽格片、外牆綠化系統等防曬、隔熱、通風等措施,節約能源,並保持了地區特色

又如汶川水磨新城的規劃,以教育、人居、旅遊爲主,發展成爲現代服務型城鎮。

依河發展的水磨新城,由於地形條件的制約,規劃區一山臨水,呈現出山水城市形態。

合理依據當地資源進行建築創作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但同時我們還應認識現階段國情,即我們仍然處於發展中國家,沿海與內地經濟發展的差距,東、中、西部經濟發展的差距仍然存在,

我們應根據特定地區的實際發展水平和技術水平選擇適宜的建築創作方式。

地域建築創作最適宜的就是綠色建築,在建築的全壽命週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爲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築。

設計手法主要有三種,一是從建築所在地域出發,提倡利用本地材料和傳統技術的設計方法,二是既注重地方性,又適當引入適宜技術,三是利用最新理論和最近科技來設計。

我們應在充分利用當地傳統技術來創造經濟節能的建築,並非一定要通過高成本,高技術來刻意追求綠色建築的標準。

例如,一次在媒體上看到了報道膠東半島的海草房,海草房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態民居之一。

由於生長在大海中的海草含有大量的滷和膠質,用它苫成厚厚的房頂,除了有防蟲蛀、防黴爛、不易燃燒的特點外,還具有冬暖夏涼、居住舒適、百年不毀等優點,深得當地居民的喜愛。

又例如簡單、適用、有效、經濟的山東交通學院圖書館生態設計。

該建築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是一座地上5層、地下1層的現代化校園建築,總建築面積約1.6萬平方米。

通過包括遮陽、自然採光、中庭和邊庭自然通風、圍護結構高性能保溫、水池替代冷卻塔、地道風等各種節能技術的運用,在設計中採用普通建築材料,普通適宜技術,降低材料與技術成本。

以人爲本,關注時代發展進行建築創作

縱觀我國建築發展史,從秦磚漢瓦到唐代的斗拱,再到宋、清的營造法式,每朝每代都在傳承與創新中變化,都具有那個時代的歷史文化和技術烙印,都是“新的時代建築”。

如果建築無法圍繞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那麼就將停滯不前。

隨着信息時代的到來,社會發展帶來社會觀念的變化和思維模式的更新,極大地影響着人們的審美觀和價值觀,社會生活方式也發生很大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節奏隨着時間的推移在不斷變化。

而建築的空間與形式,是人們某一種生活方式的直接物質與精神。

以人爲本,就是設計者將自身融入到使用者的世界中,細心發掘特定區域的人們在時代的變遷中,他們的生活方式,心裏感受和需求是什麼。

如今設計者經常缺乏的是對生活的體驗,對當地生活的深入瞭解,對老百姓的追求的是什麼,喜聞樂見的是什麼,以及氣候因素等等方面如果沒有生活體驗。

實際上就很難創作出真正具有地方文脈、地域特點的建築。

繼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建築創作

中國建築文化源遠流長,有豐富深遠的文化哲理,創作思維上強調“天人合一”的整體和諧觀。

中國又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地區地理條件、經濟、科技和建築文化有明顯的地域差異,中國傳統的建築文化正是由各個地區、各個民族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築文化所組成。

一個有意思的例子,有人提出想要體會古代的唐詩宋詞的韻味,就要用陝西話去讀,同樣的道理,如果在建築創作中沒有與當地傳統文化很好的融合的話,在建築創作中可能會忽略很多建築中最本質的問題。

建築屬性就具有地域性,就是依託地域文化誕生的,建築脫離不了文化屬性。

我國從南到北,從西到東,雖然氣候、環境、民族各有不同,建築都包含有當地地域特徵和文化的背景,由於不同民族在生存的地理環境、歷史淵源, 心理結構、倫理觀念及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異。

建築作爲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 其各方面都滲透着本民族的文化特點。

對地方建築形式提取與變形, 傳承具有藝術價值的建築文化。

比如美國SOM 事務所設計的上海金茂大廈通過對中國古代密檐式塔形象的成功抽象, 將高聳的體量分成幾段來處理。

每段的高度自下而上逐漸縮減, 形成了密檐式古塔的意象, 在表達中國建築的地域特徵方面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綜上四點,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我們應以整體的思維方式去進行地域建築創作,辯證的分析當地經濟技術、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變化的差異,由宏觀到細節,由表及裏,深入思考。

”建築是地域文化的載體,特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相對獨特的地域文化。

我們在設計創作時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制宜,尊重生活,強調品質,創造出既符合現代人們需要,又具有傳統特色的、具有生命力的地域建築。

參考文獻:

[1] 王振復。中華建築的文化歷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

潘谷西。中國建築史[M]北京。中國建築工程出版社。2006.

林業論文發表期刊評職稱 篇五

中國林業企業可持續發展研究

【摘 要】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人們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認識日漸深入,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已成爲當前森工企業工作和發展的主要工作要點,也是改善生態環境的必然手段。

在現階段,以保護環境、植樹造林和改善生態系統爲核心的工作理念已成爲國家對對林業發展的主要需求。

在目前的林業工作中,已逐漸改變了傳統的木材生產模式,逐漸形成了三大效益兼備,生態效益爲主的工作模式。

本文就我國林業企業可持續發展研究進行分析與總結,並提出了相關的工作理念和工作重點。

【關鍵詞】林業;企業;可持續發展;營林工作

林業是社會發展的主導需求,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體現基礎。

在當前社會發展中,可持續發展觀念早已深入人心,遍及社會各個角落,林業生產作爲恢復生態環境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工作中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爲不容忽視的工作重點,更是適應社會發展規律和時代發展潮流的一種綜合性林業發展趨勢和模式。

就目前林業企業工作而言,其在工作中採用新型的技術方法、工作管理制度和政策等基礎要求,從而實現一套以可持續發展政策爲主的綜合性工作模式,這對於林業的可持續發展而言十分重要和有效,也是確保林業生產工作持續發展的核心環節。

1.林業定義及發展現狀

林業也就是以保護生態環境和維持生態平衡爲基礎,以培育和保護森林爲內容的工作方式,其在工作的過程中主要是以獲取林產品、木材和發揮自然優勢爲主的生產活動,林業生產工作是一項基礎性產業和公益產業,也是現代國民經濟發展中不可缺少的支撐基礎模式。

在現代化社會發展中,林業工作中通常都是以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理念爲依據,對現有的樹木栽植、保護和資源的利用進行分析,從而促進林業在生產中與人口、經濟、社會、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1]。

就目前我國的林業發展而言,其主要經過了三個發展階段和發展時期,第一個時期主要指的是傳統林業發展階段,這個發展時期和林業生產階段主要是以天然更新和植被恢復爲主,是國家和相關單位與企業對傳統的森林資源進行砍伐的過程,是最古老而技術最爲低下的一個環節。

第二個時期主要指的是林業發展的探索和摸索階段,是工業革命過後的一段時間。

在這段時間裏由於受到工業革命的影響使得人類生產技術得到了明顯的改善與提高,使得人們在活動的過程中對森林資源進行索取的同時不忘記處理,但是由於技術和觀念的不科學,使得其在工作中存在着種種的困惑與不足。

而低三個階段主要指的是從上個世紀末到目前,在這個階段由於世界森林資源的大力破壞造成的環境問題極爲嚴峻,基於這種現狀,世界環發大會對發展林業工作提出了可持續發展要求,使得林業工作實現了嶄新的發展道路。

在這個時期,各地區由於經濟不平衡而對於林業生產理念也存在着一定的差異與不足,但是人們在工作的同時對其中的種種問題和方法也提出了新看法、新標準。

同時在這個時期的林業工作中,都是以林業的科學經營爲主要的工作基礎,而不是傳統的造林、砍伐爲主,而不知道林業的經營模式。

因此,可以說目前的營林工作是一個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兼備的工作模式,且是以生態效益爲主的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需要結合可持續發展戰略爲一體進行工作。

2.林業可持續發展

當前我國的林業建設工作正處於一個承前啓後的發展階段,是一個十分關鍵的環節。

在目前的工作中,隨着可持續發展觀念的落實與普及,在林業工作中以生態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爲主的工作模式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也實現了目前工作中存在的種種質量缺陷和隱患。

爲此在目前的社會發展中人們對於林業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新認識、新要求。

林業作爲現階段主要的陸地生態系統,其在工作的過程中是爲自然界發展提供各種必備能源的要求。

在臨沂和生產工作中,以可持續發展觀爲主要的指導思想,結合社會發展趨勢爲基礎主導從而爲其中注入各種活力和科學觀念的形勢下提出相關要求和要點,從而爲經濟協調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工作中提供必備的能源,從而形成一套系統而又全面的工作理念。

3.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3.1加強科技力量的`投入與引進

隨着近年來各種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體系的出現,在林業工作中我們也應當不斷的引進新技術、新理念、新制度和新概念來進行管理技術和措施的優化,從而實現工作的全面、系統和持續發展模式。

在林業生產中,所謂的持續發展主要是對森林資源和產品的持續發展,也是環境與社會生態功能的持續發展。

那麼我們在目前的社會發展中既要能夠滿足經濟發展要求,也要能夠在工作的過程中實現以生態效益爲主、經濟效益爲輔的工作模式,從而發揮林業生產工作中應有的作用與優勢。

那麼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證資源與環境的發展力,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依靠科技來發展經濟,改變傳統的以環境和自然資源爲代價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

因此,在林業發展上,實施科技興林,不斷提高林業建設的科技含量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2]。

3.2優化林業經濟結構,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這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物質保證。

在第一產業方面,以市場需求爲導向,大力推進短週期工業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豐產林、竹林和名特優新經濟林建設;在第二產業方面,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促進以低層次原料加工向高層次綜合精深加工轉變的步伐;在第三產業方面,要加大森林旅遊業、花卉業的發展。

要採取“以二促一帶三”的策略,調整生產力佈局,淘汰落後產業,改造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推動產業重組,解決林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

3.3注重林業生態、經濟效益綜合評價

二者之間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的關係。

在忽視生態環境而過度追求經濟增長時期,儘管當期的經濟增長速度相當快,但後期的經濟發展卻受到了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而增長環境惡化的巨大報復,使得經濟發展停滯不前或萎縮。

在既重視經濟效益又注重生態效益的時期,不僅當期的經濟快速發展,而且後期的經濟增長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長勢頭。

當然,我們應注意,對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注重,並非消極的注重,而是積極的注重。

如果採取消極的注重,即單純注重生態環境而放棄必要的經濟增長,那麼,終究會因沒有必要的經濟增長而導致經濟效益滑坡,缺乏強有力的經濟實力支撐會使得生態環境保護失去現實意義或物質基礎。

有學者提出“生態效益經濟”的概念,它充分反映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之間的關係。

生態效益經濟是在以生態環境系統良性循環約束條件下的追求經濟效益總量較大化的社會再生產活動。

4.結束語

林業作爲陸地生態系統的核心,是生態環境建設和林產品輸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與作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建設是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爲工作重點,這就要求在林業工作中更應該做好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王建邦,石春連。中國林業可持續發展與林業產業國際化[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1).

[2]鄧林。林業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因素分析[J].商業文化(下半月),(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