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美育協同育人路徑新探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美育協同育人路徑新探——以安徽師範大學“青春思政課”項目爲例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美育協同育人路徑新探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感染青年,就要運用青年喜愛並接受的話語和活動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髮展需求和期待,是新形勢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的關鍵。”近年來,安徽師範大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從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的目標出發,初步探索出了以“文藝搭臺、思政唱戲”爲主要原則,以重要時間節點教育課程、重大發展戰略教育課程和原創文藝作品教育課程等三大課程爲有機整體的“青春思政課”文化育人模式,引領青年學子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學校“青春思政課”文化育人品牌活動被光明日報、學習強國、中國青年報、光明網、中國新聞網、新華網、安徽日報、安徽青年報等主流媒體報道20餘次。

一、工作背景

(一)時代背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出席文藝工作座談會、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高校思政工作會議、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對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把脈定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更加註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指導性意見(見附表1)。高校的首要職能是育人,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屬性。面對新時代新形勢,在推進高校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迫切而必要。

序號

會議

文件

時間

1

文藝工作座談會

2014.10.15

2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

2015.9.28

3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

2016.12.7

4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

2017.12.5

5

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

2018.8.21

6

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

2019.3.18

7

教育部關於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

2019.4.2

表1:十八大以來相關會議文件一覽

(二)理論背景。“大思政”理論概念源於上世紀80年代高校“三育人”理論,即“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構建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正式提出了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的概念,指出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和教書育人、學生成長規律,是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徑”,進而提出“三全育人”,即“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爲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育人爲本、德育爲先的目標指引下,高校學生活動貫徹“課程思政”理念成爲當下重要的教育觀念。

(三)技術背景。科技進步影響着人類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近年來,隨着互聯網技術的發展,5G、大數據、智能直播軟硬件技術有了巨大的進步,給大思政格局下的教育改革創新提供了新的路徑。通過互聯網傳播,美育課堂不僅突破了空間限制,擴大了受衆覆蓋面,更通過互聯網互動體驗形式,構建了新型的教學主體間的關係。通過學生的在線反饋,美育課堂實現了雙向互動,及時瞭解傳播效果,對課堂內容進行有效調整。

二、高校協同育人機制發展的現狀與困境

(一)阻礙協同育人機制的壁壘

一是學科壁壘。學科教育是現代大學培養專門人才的重要途徑。然而,隨着時代的進步,學科分類越來越細,在促進專門人才培養的同時,也不同程度導致了學科之間的教學、研究、管理“各自爲政”、缺乏協同。

二是觀念壁壘。教育的目的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然而長時間的應試教育,許多學校對於對美育育人功能的認識不到位,重應試輕素養、重少數輕全體、重比賽輕普及的情況比較普遍。思想政治教育也普遍作爲課程存在,“課程思政”理念貫徹還部到位,教育過程中存在重灌輸輕實踐、重傳授輕體驗、重內容輕形式等問題。

三是體制壁壘。由於高校管理體制的限制,教學與管理主體之間存在信息交流的溝通屏障,沒有形成“多元共治”、主體共聯、管理共商、資源共享。

四是時空壁壘。目前高校“三個課堂”(即理論課程、課外活動、社會實踐)聯動育人爲人才培養提供了多種途徑,互爲補充。然而在實踐中,由於二三課堂課程提供不足,優質的第二課堂、第三課堂課程無法普惠到全體學生,有時還存在着學生因爲第一課堂的學習無法充分參與二三課堂活動的情況,三個課堂聯動的統籌規劃與認知不足,時間空間等要素仍存在衝突。

(二)目前“大思政”理念下的幾種創新模式

一是以市場驅動的思政育人節目。例如中央電視臺《開學第一課》《一堂好課》等爆款節目,圈粉了很多青年大學生。主流媒體接觸優質的資源,用“做節目”的方式入理入情,取得了較好的思政育人效果和收視反饋。

二是以組織驅動的思政育人品牌。例如共青團中央《青年大學習》系列網上團課,藉助各級團組織輻射到全國所有基層團組織,精準覆蓋思政教育對象。

三是以研究驅動的思政育人項目。各高校藉助學術平臺申報國家級、省級課題研究項目,以“做學問”的深度探索新時代下的育人科學規律。

三、“青春思政課”協同育人品牌項目的具體做法

項目開展的思路試圖彙集衆家所長,結合“做節目”的形式,藉助“做學問”的深度,形成品牌推廣。同時,通過頂層設計打破學科壁壘、觀念壁壘,通過資源整合打破體制壁壘、時空壁壘,形成美育+德育的“中央廚房”。具體做法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重大節點,承載宣傳主題

目前,青春思政課已經結合五四運動100週年舉辦“五四青春詩會”、結合新中國成立70週年舉辦“青年榜樣進校園”主題青春思政課、結合抗擊疫情偉大斗爭等主題節點舉辦“戰疫裏的安徽青年”主題青春思政課活動、結合2020特殊畢業季舉辦“青春,爲祖國綻放!”畢業歌主題青春思政課。

(二)選榜樣人物,對話青春成長

青春思政課的主講人有全國最美思政課教師、全國重點馬院教授、團中央青年講師團成員等。分享人裏有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全國優秀共青團員、“戰狼”維和警隊代表、“人造太陽”科研團隊、“時代楷模”李夏事蹟宣講團成員等,同時節目還邀請了社區工作者、海外留學生代表、快遞小哥等各行各業的勞動者代表參與節目的主題短視頻錄製。

(三)用藝術手段,實現以文化人

青春思政課先後創作了以全國首個無償家教志願服務組織“五四愛心學校”爲原型的短劇《希望》,根據“時代楷模”李夏事蹟創作的情境歌舞《你還走在我家鄉的路上》等一批藝術表演類節目。結合微視頻、微宣講,以及重溫志願者誓詞、退役大學生代表集體向祖國敬禮等儀式環節,將美育與德育融合,實現以文化人。

(四)開媒體平臺,實現“長尾”傳播

青春思政課利用共青團組織的“自帶流量”和“自有渠道”,提前在團屬新媒體進行預熱宣傳。課程選擇在青年學生聚集的B站、抖音、微博等平臺進行全程網絡直播,並提供回放,滿足未能及時收看直播的羣體需求。

四、“青春思政課”協同育人模式的已有成效

經過近兩年的實踐探索,青春思政課已初步凝練形成了“青春思政課”的模式特徵,形成規範的課程流程和可複製的活動模式。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突破固有模式,師生滿意

通過問卷調查,青春思政課模式在協同育人機制裏的不同主體,包括參與學生、思政課主渠道師資、青年榜樣羣體、團組織負責人中滿意度達92%以上,基本實現了人人愛上思政課。時任安徽省委副書記信長星同志充分肯定青春思政課育人品牌,並作出批示:“以新時代、新榜樣、新載體、新方式強化青年思想政治引領,這是創新思政課的有益探索,望不斷總結完善,把準政治方向,充實活動內容,創新組織形式,使之更具吸引力,感染力。”

(二)打破時空阻隔,精準覆蓋

藉助網絡直播平臺,青春思政課主題活動實現了受衆對象的精準推送。2019年2月11日,“青春思政課”安徽省青年榜樣進校園活動,近57萬人通過網絡直播在線觀看,活動得到中國青年報、新華網、安徽日報等數十家媒體的報道。2020年5月3日,“綻放戰疫青春•堅定製度自信”青春思政課通過5大網絡平臺“雲端”開講,引起熱烈反響,截至課程結束共計116.39萬人次在線觀看,位列B站熱搜榜第5位。2020畢業季青春思政課主題活動“2020畢業歌——青春爲祖國綻放”活動通過安徽師範大學官方微博、嗶哩嗶哩平臺同步直播,共計4萬多人次在線觀看活動。如果沒有及時收看,網絡平臺也提供了在線回看,突破時空阻隔。

(三)固化活動成果,形成特色

每次活動策劃落實,形成了一批有思政教育意義的文藝作品和一批青年榜樣主題微宣講的提綱講稿。這些成果可以通過不同的平臺活動不斷複製傳播得到固化、擴大影響。“青春思政課”育人模式也獲得安徽省高校“三全育人”思想政治工作創新項目立項,成爲安徽師範大學“三全育人”特色品牌。

五、關於協同育人機制深化的幾點探討

(一)突破孤島:主渠道與主陣地的協同

思政理論課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但學生羣體聚集之處是思政教育的主陣地。將思政課主渠道的資源用好盤活,讓思政教育融入課堂內外、線上線下學生聚集的角落,融入育人主陣地,需要藉助類似“青春思政課”模式化解思政主渠道的“孤島現象”。

(二)盡善盡美:美育與德育的協同

美育與德育的協同符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要求。孔子說“盡善盡美”,馬克思主義也認爲藝術教育反映着意識形態。可見,美育是實現德育的重要途徑,德育也是美育的重要目標。青春思政課模式旨在將美育改革的成果都寓於德育的目標之中。用“文藝+思政”的呈現方式進一步改變美育與德育割裂乃至錯位的關係。

(三)三全育人:教學管的協同

青春思政課模式可以成爲打通教學管協同瓶頸的載體。教師、學生、管理者通過“青春思政課”可以共同參與討論對話,打破了科層體制和崗位區別,實現了育人資源互補與協作,讓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進一步同向同行。

(四)打破“象牙塔”:學校與社會的協同

高等學校爲人才培養提供了一個區別於社會的“象牙塔”。但是人才培養不能脫離社會,學生成長也不能完全在“象牙塔”中。“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通過“青春思政課”得到結合,社會中的青年榜樣走進校園,精品課程也通過網絡實現了更大範圍的傳播效應,打破“象牙塔”的阻隔。青春思政課模式還將進一步探索學校與社會的深度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