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論文新版多篇

國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論文新版多篇

國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 篇一

一、“三性”原則的體現

在國中歷史教學中,開放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教學內容的開放。主要就是打破傳統的教學侷限,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一些社會生活實踐,不要只是對教材內容進行解讀,一定要有效擴展學生的視野,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審美價值,實現學生的心靈成長、人格構建與人性完善。其二,教學時間的開放。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爲學生提供相應的思考時間與表現時間,並且不要只是將教學侷限在課堂的45分鐘之內,可以讓學生走出課堂與教材,利用網絡、圖書館、實踐活動等形式,增加學生的歷史知識。其三,教學模式與能力訓練方法的開放。在課堂教學中,不要將其設定成固定的模式,同時在採取能力訓練方法的時候,也不要太過統一,一定要加強動態、開放的設定,提高教學效果。

二、“五化”原則的體現

1、學生學習興趣化

在國中歷史教學中,要想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就一定要充分認識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視角,尋找學生的“興奮點”。老師一定要重視教學素材與資源的收集與積累,利用生動的歷史、科學、文學故事,以及各種有趣的問題,啓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進行深入地思考,擴展學生的視野,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2、教學方法科學化

在國中歷史教學中,一定要採取科學的教學方法,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如課堂分組法、歷史辯論法等。比如,在學習“秦朝的統一”內容時,老師可以進行分組教學,讓學生對秦朝統一之後進行的改革予以瞭解,這樣就可以讓每一個小組對一個方面的內容進行了解,之後各個小組進行彙報,在掌握相關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3、教學手段現代化

隨着課堂教學改革的逐漸深入,教學手段越來越多,並且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通過一些先進技術與設備的應用,在老師和學生之間搭建了更加和諧的平臺,實現了教學活動的全面展開。

4、教學內容生活化

歷史是對過去事情的講述,可以爲現在的生活服務。雖然無法將歷史還原,但是可以利用相關的方法進行歷史情景的設置,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在此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爲此,在設計教學內容的時候,一定要加強其和生活實際的聯繫,讓學生可以通過對生活實際現象的瞭解,理解歷史知識,進而予以掌握。同時,將教學內容生活化,還可以使學生更加直觀、形象地瞭解知識內容,輕鬆地學習一些枯燥的知識,並且進行理解、記憶與運用。

5、情景體驗有效化

在國中歷史教學中,老師一定要重視情感的投入,和學生進行融洽地相處,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比如,在學習“商鞅變法”內容的時候,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舞臺劇的編演,讓學生扮演不同的歷史角色,並且重現商鞅舌戰羣臣的場面,讓學生充分體驗相關歷史人物的情感變化,進而學習相關的歷史知識。並且通過學習,讓學生明白改革的艱辛,加強學生對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認識與理解。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新課程改革逐漸深入的今天,在開展國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時候,一定要重視學生自主性的發揮,同時加強情感性與開放性的實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同時,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老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多思考、多學習,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擴展學生的視野,有效實現課程教學的高效性。

國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 篇二

摘要:知識經濟時代,如何引導教育健康發展日益成爲當前社會關注的焦點。PISA(國際學生評價項目)以其獨特的視角展開了對人力資本的測量,這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它從不同視角給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供新的出路。作者深入學習、分析PISA獨特評價理念,並將其嘗試性地應用於歷史與社會課程教學中,以期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PISA學習興趣;綜合探究;編碼評分

PISA指國際學生評價項目(TheProgrammeforInterna鄄tionalStudentAssessment),是由OECD(經濟合作組織)組織的,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的一項大型學生學習質量比較研究項目。PISA的口號是:評價學生現實生活和終身學習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OECD從社會生活應具備的各種能力中選擇有代表性的閱讀、數學和科學作爲PISA評價的基本內容,目的是評價15歲學生完成義務教育後是否具備未來生活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從2000年起PISA每三年舉辦一次,到目前爲止已成功舉行了三次。2000年重點考察閱讀能力,2003年評價重點是數學能力,2006年重點評價科學能力。2009年再次以閱讀能力爲考察重點。PISA是目前最重要的國際教育評價項目之一,對世界各國教育產生深遠影響。它之所以受到如此青睞,與其獨到的評價理念有直接的關係。PISA的一些有效做法對目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尤其是歷史與社會課程教學有着一定的借鑑意義。

一、從海量的信息中來

PISA的分析結果顯示:學生是否有興趣學習,能否充分運用學習資源,是導致學生成績產生差異的重要影響因素,教育最終成效與教育經濟投入並不完全成正比。所以,在教育界“寒門出狀元”的例子屢見不鮮。PISA再次證明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歷史與社會教學實踐中,如何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一直是一線教師不斷思考和實踐的問題。關於學習興趣,不同教師有不同的觀點。我認爲,21世紀是信息時代,信息技術不可避免地對教育領域產生了深刻影響,引發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一支粉筆加一塊黑板”的傳統教學方式使信息的傳輸單一、有限,教師是知識的權威,學生被動地學習。

互聯網時代,多媒體不僅可以提供圖、文、聲、像並茂、直觀的音像世界,還可以提供海量的信息,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很方便地根據自己的需求搜索到相應的信息。將好的素材應用於課堂,增強課堂活力,事半功倍地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例如,在上綜合探究三如何認識區域———以南非爲例前,我佈置的預習任務中多了收集南非的相關資料。通過課外閱讀,學生了解到南非不同的精彩,如南非國歌———上帝保佑非洲、南非的黃金開採、動物世界、南非世界盃等,資料豐富而生動。收集資料的過程是學生閱讀探究的過程,雖然課堂能夠呈現的內容有限,但是課外拓展對學生深入理解南非大有裨益。同時學生收集到的資料有助於教學的深入,教學中採用學生收集到的資料將激發其學習積極性,鼓勵其更好地學習。如課堂上我使用了顧同學提供的視頻———《南非:厚重的歷史》。雖然時間不長,但視覺衝擊直觀、印象深刻。南非種族博物館、索韋託慘案等將觸目驚心的種族隔離暴行展示給學生,有助於情感態度價值觀達成共鳴。從海量的信息中提取學生感興趣的素材,並充分地挖掘運用,這對於取得教學成效,實現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都有促進作用。

二、到實實在在的生活中去

目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摒棄了過去“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傳統教學模式,十分關注學生學以致用能力和創新能力,要求學生關注社會生活。實驗室可以使學生對自然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那麼歷史與社會的“實驗室”就是五彩繽紛的社會。社會生活對學生的吸引力很大,“身邊的故事”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肯定會對學生學習歷史與社會產生極大的興趣。因此,我們應該利用一切機會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或者將學生帶出教室,參與社會調查,投身公益活動。

參與實踐,貼近社會,在社會大課堂中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人文精神,使學生關注社會、思考社會問題,進而產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人教版歷史與社會教材中,每一單元都單獨開闢“綜合探究”版塊,充分體現編者重視實踐的理念。社會探究技能與方法包括:材料研習和運用;體驗與思考;合作與交流等。自覺地掌握和綜合運用這些技能和方法,有助於增強學生的社會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切實從培養學生能力的高度挖掘這一版塊內容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意義。認真指導學生撰寫簡單的社會調查報告,讓學生真正體會“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意義。學生在撰寫有關家鄉桐鄉的政治小論文時,不僅可以走向社會了解社會,切身感受家鄉的風土人情、可喜變化,還可以增強建設美好家鄉的社會責任感和家鄉人的自豪感。一篇篇小論文,如《桐鄉,我們一路走來———對桐鄉風土人情和人文氣息的調查及分析》、《桐鄉,鳳凰也想棲息的地方———對浙江桐鄉六十年發展情況的分析與調查》都展現出了小作者眼中不一樣的桐鄉。

三、一切爲了學生的發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師應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在教學活動中,有效的課堂教學和高效的課後鞏固都是落實教學目標不可或缺的環節。要提高練習的有效性,作業反饋不容忽視。這可以參照PISA的評分標準和反饋機制。PISA所有開放試題都採用編碼的評分方式,對歷史與社會教師更好地發揮練習的反饋作用有很好的啓發。PISA的編碼代表三種分數:滿分、部分得分和零分。它有雙位編碼和一位編碼兩種。這樣的方式有利於把握學生解題思維的性質和學生對更高層次思維方法的掌握情況。其中雙位編碼首位是學生的得分,末位是按照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使用的策略或者按照阻礙學生得出正確方案的錯誤概念給出特定代碼。從PISA開放性命題、編碼評分、寬泛的評分標準可以看出PISA不是簡單地檢查知識的記憶,而是考查學生在題目背景信息下,運用知識和技能可不可以最方便地解決問題。PISA這樣的設計體現重視學生的思維品質和不同的思維過程,有利於學生長遠發展。正體現了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切爲了學生的發展。”根據PISA評價理念,我嘗試在歷史與社會的練習中採用它的編碼評分方式,在教學實踐中體會PISA對教育效果的反饋機制。我將測試題重新設置了評分標準,以期增強教學效果。PISA這一國際學生評價項目具有獨特的評價理念,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特點。這對於我們處於矛盾掙扎中的基礎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鑑意義。對於歷史與社會課程的教學、檢測、評價也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WhatPisaassesses[EB/OL]。,2017.7.21.

[2]教育部。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4年版)[S]。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

[3]李廣。爲生存而學習:PISA評價思想價值取向研究[J]。外國教育研究,2005(07)。

[4]楊希潔。PISA特點分析及其對我國基礎教育評價制度改革的啓示[J]。教育科學研究,2008(02)。

[5]王振芳。利用“課前導讀表”提高學生預習效率的實踐與思考[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1(05)。

國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 篇三

[摘要]

對學生而言,其接觸歷史學科的時間相對較晚,在進入國中後才正式開始對歷史學科的學習。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教授歷史的相關知識,是國中歷史教學的根本任務,但是由於歷史知識相互之間的時間跨度較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抓住學生對歷史的興趣點,藉此來引導學生對歷史進行學習。

[關鍵詞]

國中歷史;歷史教學;目標;興趣

作爲一名國中歷史教師,其首要任務就是做好對學生的歷史教學,順利地完成相應教學任務,並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從淺層次上看,國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教學效果的好壞在於其使用的教學方式方法是否被學生所接受,但是從深層次來看,國中歷史教學並非是一個單純的教學方式方法問題,其實涉及的是教師教學理念的問題。一般來說,如果教師不及時的學習瞭解新的教學成果,教學理念就得不到及時的更新,那麼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就較爲老套,無法提起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從而無法達到相應的教學效果。反之,如果教師能夠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同時,也保證不斷學習,對新的教學研究成果進行了解、學習,並及時地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日常的歷史教學之中,那麼這個教師的教學方式就會推陳出新,從而能夠將學生的目光吸引過來,提起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一、國中歷史教師要明確教學的目標

就當前新課程標準而言,學校教育對國中歷史的目標有所改變,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不光是要讓學生通過對歷史的學習來學會相關的歷史知識;,還要讓學生通過對歷史的學習學會獲取歷史知識的方法;讓學生通過對歷史的學習學會積極自主地去進行歷史學習;讓學生通過對歷史的學習來明白做人的道理;讓學生通過對歷史的學習瞭解到社會發展的進程;進而讓學生通過對歷史的學習獲得一定的審美能力,等等。國中歷史教學中的內容雖然都是歷史上的事物,但是其同樣也肩負着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重要使命,學生要能夠學會將歷史照進現實,將歷史和現實進行對比學習,從而瞭解到事物的本質。

同時,這樣一個學習過程需要教師持續不斷地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通過日常的歷史教學,掌握相關的歷史知識,從而去對人類社會的過去進行了解,這不僅有助於學生對歷史意識的形成,而且從根本上提高了學生的歷史素養和人文素養,讓學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一定程度的豐富,從而使學生能夠以客觀辯證的唯物主義歷史觀來全面的認識整個人類社會,並站在歷史的角度來對今天的社會熱點問題進行分析,那麼答案就會自然而然的呈現出來了。通過歷史學習,可以讓學生了解到事實的真相,讓學生能夠更爲全面的來對問題進行分析,並能讓學生在看待問題時保持客觀、辯證、發展的眼光,從而讓學生能夠更爲深入的瞭解到整個人類社會。

當然,要讓學生將歷史學習到這樣一種程度,就需要我們歷史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讓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時能夠跳出學科的侷限,在教學中“扮演”好教師的角色,而不是僅“扮演”好歷史教師的角色。教師還要對自己進行重新定位,把對學生進行教育的目的放在對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大背景中來,把歷史教育教學的觀念從注重學生的歷史知識學習轉到注重學生歷史綜合素養的培養與發展上,以將學生的基本素質進行全面提高爲國中歷史教學的宗旨,着眼於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培養,讓學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獲得一定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並通過不斷的學習將這些能力予以提升。國中歷史教師只有把這樣一種理念滲透進自己的內心深處,讓其成爲自己的潛在意識,這樣才能保持自己所明確的教學方向不動搖。

二、國中歷史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興趣

學生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個體,其從國小到國中的過程中,心理、生理均產生了較爲明顯的變化,且因爲國中階段的教學同國小階段的教學大相徑庭,使得這一階段中學生的身心變化顯得尤爲特殊。就學生而言,其在國小階段的思維方式和國中階段完全不同,在國小階段主要是對事物進行形象思維,這對能看得見、摸得着的物體有極強的理解和領悟能力。而到了國中階段,學生的思維逐漸走向成熟,這一時期中邏輯思維開始逐漸替代形象思維,在保留形象思維的前提下,以邏輯思維爲主導。當然,還有一個較爲特殊的羣體,就是剛進入七年級(七年級)的學生,因爲才從國小進入到國中,所以思維的模式還沒有完成從形象到抽象的轉換。

學生雖然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歷史知識學習,但是思維暫時還停留在事物的淺表。其具體表現爲,對歷史課本中的歷史故事感興趣,特別是對一些大英雄的事蹟特別感興趣,同時又對一些較爲新奇的歷史知識感興趣,通常思考一些不着邊際的問題,過分的關心一些滑稽有趣的事物。正是基於這樣一種情況,國中歷史教師也要對學生的心理特徵和思維水平進行大致的瞭解,特別是處於七年級(七年級)階段的學生,只有這樣才能確定歷史教學內容的安排起點如何、難易度如何,從而順利的達到應用的教學目的。“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正是向我們揭示興趣在學習中的作用,表明了興趣對於學生的歷史學習來講,有極爲明顯的心理效應,能夠促使學生在對歷史知識進行學習的過程中進入到一種特殊的興奮狀態,並能在這種興奮的狀態下催生出對歷史學習的動力,並能夠強化學生對歷史學習的慾望。這樣就將興趣這樣的“非智力因素”成功的轉化成“智力因素”,從而爲學生的歷史學習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前進動力。在接下來的國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只要增加自己對知識的儲備,用幽默風趣的語言來進行教學,讓整個教學過程變得生動有趣,從而才能使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持續保持下去即可。

同時,教師還要能夠在教學中做到將歷史知識化繁爲簡,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的對歷史知識進行學習。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保持恆久,從而使整個國中的歷史教學能夠得以順利開展。在國中的歷史教學中,教師要以新課程標準爲歷史教學的基本指導,明確教學的目標,引導好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進而把學生引入到歷史學習的殿堂中來,讓學生通過對歷史的不斷學習,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讓學生學會以全面、辯證、唯物的眼光來看待社會的發展,從而培養起學生良好的歷史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樊雪飛。國中歷史教學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探究,2014(1):54-54.

[2]徐波。歷史故事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D]。南京:南京師範大學,2011.

[3]李景華,劉洪輝。淺談國中歷史教學中的素質教育[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1999(3):105-106.

國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 篇四

摘要:在國中的學習中,很多學生人爲學習歷史就只是爲了應付考試,從而在思想程度上根本沒有重視對歷史的學習。歷史本身屬於文科,需要較強的興趣愛好才能夠學習好,很多學生對於書本上的東西並不感興趣,認爲內容枯燥乏味。主要原因是教師只重視書本上的內容以及應是考試的範圍,因此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有着很大的侷限性。在新課程理念的建設下,部分教師忽視了教學的根本動機,缺乏與學生實際學習狀況的連接。因此學習國中歷史,應當運用新的教學理念,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使學生燃起對歷史學習的興趣,用實際發展的眼光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關鍵詞:新課程;國中歷史;生活化

1新課程理念下國中歷史教學現狀

由於國中生的生理和身體的原因,他們對於歷史的學習可能並沒有那麼感興趣,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師對於學生的把握不夠,以應試教育爲主要的教學目標,僅僅對書本上的重點內容加以講解,但是歷史是一個過程,是一個長期發展的有因有果的一個過程,因此學生較難理解事物之間的聯繫,而且一味的以重點爲根本,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愛好,喪失了自主思考的空間,完全是被動式學習,而且這種學習方式脫離了生活的現實,因此教學質量以及學習效率很低。新課程改革後的根本歷年是以學生全面發展爲根本,使學生學會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主動學習,將學習作爲自己的愛好來培養,然而現代的教育往往忽略了對學生的教育,因此在教育上應當採取相應的措施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革。

2對歷史的生活化教學的改革

新課程改革提出:“構建以生活爲基礎,以學科基礎知識爲支撐的課程模塊”,“注重學科知識與生活主題相結合,努力把基本觀點、原理融入生活題材之中;結合應用性常識,圍繞學生關注的社會生活問題組織教學,全面落實課程目標”。國中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在生活經驗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教育和學習,這樣才更加有助於他們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現代生活當中,學以致用,而歷史是一門生活發生的事情,與我們日常生活的息息相關的,能夠將歷史中學習到的經驗運用到現代生活當中去,對人生以後的發展起着積極指導作用,前人的經驗是非常寶貴的,能夠避免我們在行爲中的錯誤和誤導,我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因爲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人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財富,因此課本知識應當結合生活經驗進行教學,這樣才能夠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如何開展歷史生活化教學

3.1根據新課程目標,轉變原有的教育理念: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會採取講授法教學,以及將所學知識的重點難點着重補充講解,目的是達到學生理解記憶的效果,然而這樣的教育方式並不是高效率的教育,我國的學生創作能力遠遠不及國外的學生,這就是我國傳統的教育模式所決定的。傳統的教育模式強調教師主導地位,學生的從屬地位,一直都是教師講,學生聽。往往忽視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現代新課程理念下,需要讓學生成爲學習活動的主導者,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教師應該改變原有的教學理念,突破傳統的教學思維,從內在激發學生的各種學習的潛能,尋找出適合學生學習的一種教學模式。

3.2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夠讓他們積極主動的學習歷史學科。新課程的核心理念要求;“以發展學生爲本,結合學科教學特點,力爭全方位地落實科學素養教育,爲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這種新的教學理念需要構建新的師生關係,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氛圍才能夠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關係直接影響着課堂的效率,好的教師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而如果一個教師沒有良好的學生關係,那麼學生對於他的課程學習也沒有那麼熱情,導致整體學習成績下降,沒有學習動力。在此,教師應當多方注意學生的個人生活,對他們的思想情感加以照顧,加強與他們情感的交流。

3.3激發學生的研究熱情:學習歷史這門課程應當將所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繫在一起,這樣才能夠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夠更好的學習。一個在學習上較爲困難的問題,然而在生活中也常常遇到的能夠緊密相連在一起的問題能夠增強學生的求知慾望和解決問題的慾望,並且在解決問題的時候進入下一個問題當中,因爲歷史都是連貫性的,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這樣能夠很好的帶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也能夠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和在實際生活當中解決問題的能力。針對國中歷史課程的教學,可以有針對性的提出一些問題,比如說重現情境,或者在學生當中採取情景再現的方式,學生扮演當時時代的重要任務,開展重要的談話和會議等等,這些都能夠使學生充分感受當代的人文氣息和發生的歷史事件的北京,能夠幫助學生有效的進行理解和記憶,從而達到牢記的效果。

3.4拓寬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對於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當中,應當使講解的內容條理化、清晰化、能夠達成一個明確的框架,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理清楚思路,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比如說在講解世界近代史的內容的時候,教師姚有針對性的對世界上當時發生的一些事件進行一個大致的講解,當時的時代背景、主要大事和影響等用“國內外比較法”有效地將國內的時局與當時世界背景下的格局聯繫在一起,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記憶,更加清楚來龍去脈。這樣的課堂可以使學生對當時的時局有着一個較爲清晰準確的把握,也能夠使學生獲得較爲紮實的歷史知識的工地,可以幫助他們在學習的過程的過程的那個在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在這其中加入自己的見解和對整個事件的獨特的看法。使得學生能夠學以致用,使學生能夠真正成爲學習上的主人。

4結論

在新課程理念下對國中歷史進行教學,採取使其生活化的教學模式,能夠使學生將學習到的內容充分運用到生活當中,對於生活來說也算是一個不小的經驗和財富,運用歷史去解決顯存的問題,運用發展性的眼光去分析問題,借鑑前人的經驗去解決問題,對於中學生來說是非常難得也屬於非常明智的行爲,我們借鑑前人的經驗使自己往後的生活過得更好。運用生活化教學模式也能夠使學生更加快速更加有興趣的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樂趣,對於學生往後的學習生活有着積極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文.生活化教學的實施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06(10)

[2]鄭阿梅.新課程形勢下的國中歷史教學[J].長春一中,2010.3.7

國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 篇五

一、中學歷史的教學方法

新課程改革要求進行素質教育,對課堂教學進行不斷的優化改進,這種指導思想本身是正確的,但是在“改”的同時不能忽略了傳統教學的可取之處,真正優秀而且適合實際需要的課堂教學需要吸收傳統教學中的精華並據此進行創新,將之與新時代下的課堂教學方法、教學理念相結合。歷史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結合“歷史”本身實際,在歷史教學中需要時刻有整體觀,時時進行歷史的印證、回顧與對比。具體歷史教學方法如下:

1、情境導入:歷史不是虛幻產生的,它存在於一定的時空之中,因此歷史教學要將特定的歷史知識還原到特定的時空當中。這種還原式的導入既可以讓學生對歷史有整體感,又可以使學生清晰事件的背景,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真實感,有助於學生理解即將“發生”的歷史。比如講述宋代社會風貌的時候,在學生對課本內容有一定了解後,我們可以創設以下情境:假如你是一個商人,現在可以通過時光隧道回到古代,你最想回到哪個朝代?爲什麼?學生回答:宋代。原因:《清明上河圖》告訴我們宋代的商業繁榮超過了前代,有從商的氛圍和環境;宋代從事商業沒有時間和空間限制,大街小巷店鋪林立,早市、夜市“買賣晝夜不絕”,我不用擔心城管的追趕,掙錢又多又舒心;宋代城市市坊界限被打破,有了今天的“門市房”,爲做生意提供了方便……這樣的設計,學生很喜歡。

2、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與數學、物理、化學等需要計算的學科相比,國中歷史教學培養的是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通過情景導入進入特定的歷史課程之後,要適時引導學生自己發現當前“歷史”中的問題。這一過程需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瞭解歷史事件,對“歷史”形成初步印象。學生在認識歷史的過程中必定會產生很多疑惑,這個時候可以通過學生各小組內部的討論進行初步解答。學生自己探討學習的優勢在於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激發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3、傳道授業解惑:學生自學並初步討論後,必定會“存惑”,這個時候教師的主導地位就可以體現出來。針對學生學習、討論後的疑惑,教師“因材施教”,在教學中有的放矢。學生通過自學能夠解決的問題多爲基本知識,“存惑”之處往往就是本堂課的重點和難點所在。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不僅能有效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性,充分體現他們的主體性,還能使他們清楚學習的重點所在,在課堂上逐步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我們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達到了授學生“漁”的目的。這樣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鐘時間內就能很好地把握重點,完成本節課教與學的任務。

4、課堂實時檢測:一節課結束之後要及時對學生所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進行當堂檢測。檢測的目的是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歷史”,針對檢測中所出現的問題,教師要注意實時總結,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

5、教學昇華:這一目標是歷史教學的核心價值所在,即通過長期的歷史“教”與“學”,培養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在學習中實現對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和認識觀的塑造。

二、中學歷史教學方法的改進

中學歷史教學方法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甚至具體到每節課不同的“歷史”也要有不同的講授和學習方法,只有“變”才能做到還原歷史真實情景,提高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對教師來說,課堂是我們的生命,廣大一線歷史教師應該致力於完善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細節,刻苦鑽研業務,掌握中學歷史學科的整體特點,做到因時因地因材制宜。

國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 篇六

一、轉變觀念,構建和諧師生關係

教育教學的規律表明,學生要想學到知識,師生關係是否融洽是一個關鍵的因素,古人云“親其師,重其道”,只有良好的師生關係才能促進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在歷史教學中,要想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必須要與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要轉變過去教師高高在上的姿態,深入到學生中間,主動與學生交流,瞭解學生的歷史基礎情況,特別是對於那些在歷史學習方面比較困難的學生,更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愛,使學生感受到教師深厚愛意。爲了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在課前幾分鐘,與學生主動進行交流,當然,交流的內容不僅僅是歷史內容,可以涉及當前的時事新聞、學生的興趣愛好、學校的各種活動等等,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和藹和親,爲歷史活動的開展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此外,教師要提高師德修養,做到爲人師表,處處模範,使學生從內心感受到教師的人格魅力,還要不斷提高業務教學水平和能力,通過教學活動的良好開展,使學生感受到教師教學水平的高超,從而從內心敬佩教師,尊重教師,也爲學生歷史水平的提高增強內在的動力。

二、指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

國中歷史是一門基礎性學科,歷史知識和思想滲透到了各個學科中。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歷史教師要以新課程改革理論爲指導,爲學生提供自由、寬鬆、開放的發展空間,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做好預習。這不但需要教師更新教學觀念,還需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改變以往灌輸式教學模式,使學生變苦學爲樂學,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提出問題,確定研究的對象,精心設計自主探究的過程,蒐集和處理信息,最終解決問題。在學生自主探究的時候,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及時爲學生提供所需信息,做好學生的合作者和指導者。由此可見,自主探究活動中,在對學生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時,也需要教師及時調控和指導。通過自主探究,學生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獲取的知識也更深刻和直接,有效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努力發掘學生潛能

(一)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在歷史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呢?第一,小組搭配要合理。教師要讓學生在小組內互幫互助,相互協調,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第二,教師要適時點撥和調控。教師要深入到教學活動中去,和學生一起合作、探究。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角色,和學生站在一個起跑線上,以朋友的身份和學生打成一片,和學生一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第三,在以往教學中,教師往往在課堂上唱獨角戲,學生只是觀衆,導致有的學生認爲教師不夠重視自己,逐漸產生消極思想,成績呈現下滑趨勢,甚至有的學生和教師產生矛盾,在課堂上故意搗亂,影響教學的正常進行。這些現象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所以轉變教學觀念勢在必行,教師要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採取多種形式組織教學,給學生創造鍛鍊和表現的機會,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積極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中去。

(二)指導學生聽課方法和技巧

課堂是學生舉疑解難的主要場所。學生在課堂上的聽課方法和習慣很重要,學生可能接觸到的歷史教師在教學方面各有特色,因此歷史教師在接受新的班級的時候,需要有一個適應到默契的過程。 瞭解學生,關鍵在於思想上和情感上的溝通,通過多方面的交流和溝通,學生了解到了教師的教學特點,教師也瞭解到了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要適應不同類型的學生,適應成績優秀的學生,適應學習困難的學生,適應學生的基礎,適應學生的個性,最爲關鍵的要適應學生已有的學習習慣。此外,教師也要放下身段,讓學生適應自己。教師和學生相互適應的最高境界就是彼此產生默契,教師能從學生的表情、神態中讀懂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能從教師的動作、神態中體會到教師所要表達的信息。營造默契的教學氛圍是歷史教學的難點,它要求教師具備廣泛的知識,民主、開放的教學觀念,調控課堂嫺熟自如,思維靈活、敏捷。

(三)創設辯論的學習環境

學生圍繞有價值的問題進行辯論,不但能有效複習舊知識,還能提高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能還鍛鍊語言表達能力。學生討論歷史問題,能夠促進批判性思維發展,學會用科學的方法去觀察歷史現象,分析歷史問題。比如,爲了讓學生全面地認識秦始皇這一歷史人物,就是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辯論,先讓學生自主藉助資料或者上網查找資料,激發他們探究歷史的興趣,使他們對歷史人物有更深刻的瞭解,這比教師單方面的傳授效果好得多。

四、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輔助教學

多媒體教學手段輔助教學的作用得到了廣大教師的認可,它以直觀、形象的特點,爲學生呈現了豐富多彩、生動形象的歷史教學內容,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情境,大大提高了學生興趣,解決了傳統教學中不易解決的問題。比如,在教學《三國鼎立》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把《三國演義》中的一些人物,曹操、劉備、孫權、董卓、呂布、周瑜、諸葛亮,一一呈現給學生,這些人物神態各異各具魅力,學生通過重溫這些鮮明的歷史人物,聯想到了三顧茅屋”“火燒赤壁”“草船借箭”等片段,這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使學生在觀賞中體會到了歷史的樂趣。當然,有效的歷史教學不能只停留在認識事物的表現現象,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感性的現象進行理性思考,認真觀察,從而發現歷史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以及所產生的影響。

國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 篇七

摘要:一直以來,對國中教育的發展主要側重於認知方面,對學生的培養也注重於知識和技能方面,過於看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忽略了學生情感方面的精神需求和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歷史科目作爲國中學生的必學科目,也不例外,教學中過分重視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忽略了對學生精神方面的培養。通過新的改革,歷史課程不再是傳統地要求學生學習歷史知識,而是注重對學生情感方面的培養。在基礎教育改革中情感教學的實施極其重要,研究國中歷史課堂的情感教學也就勢在必行。深入探討國中歷史課堂的情感教學研究,以及如何在國中歷史課堂中實施情感教學。

關鍵詞:國中歷史;情感教學;課堂教學

情感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科學的教學手段,通過激發、調動和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從而促進教學活動積極化的過程。情感作爲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是學生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的催化劑,不容忽視。在國中課堂中,教師應該科學利用和調節情感,努力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從而提高歷史課堂的學習效率。相關數據顯示,很多國中歷史老師對情感教學的理解不夠全面、充分。在教學過程中把握不住重點,不知道該側重於學科還是該側重於學生。傳統的教學模式有一大缺陷,只重視學生對學科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而不注重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情感。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情感方面的培養,使學生愉快、主動地學習。

一、情感教學在國中歷史課堂中的重要性

情感教學是教學過程中的一部分,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態度、情緒、信念等方面,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和推動社會的和諧發展。研究表明,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只有20%來自於智力方面的因素,而80%來自於非智力因素。在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情感智力因素,也就是俗稱的情商。因此,國中歷史教學一定要對情感教育非常重視。情感在教學過程中能轉化爲促進學生學習的動力,使學生積極好學。在國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學生情感品質的培養,提高學生自我情感的控制能力,有利於學生形成獨立健全的人格,從而成爲對社會發展有用的人。

二、在國中歷史教學課堂中實施情感教學

1、激發學生的情感。在國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應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對學生的情感因素合理利用,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結合起來,營造一個愉快、有趣的課堂。教師在對歷史知識進行講授時,應該和學生交流討論,而不是把學生當成一個“被學習”的對象。例如,講解二戰時期的歷史事件時,提出問題:“爲什麼會發生戰爭?”以及“人們爲什麼討厭戰爭?”來和學生進行討論。通過提出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對問題的交流討論,掌握學生對相關歷史事件的預習情況和預習能力,增強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和對歷史事件的求知慾,同時也能使學生掌握二戰時期的歷史事件,掌握相關知識點。

2、培養學生的情感。新課改改變了以老師爲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課堂上不再是老師講、學生聽,而是要求老師轉變教育觀念,樹立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觀念,用真摯的情感以及教學語言、手勢、眼神等對教學內容進行講解,既能使教學課堂變得豐富有趣,也能感染學生,從而提高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積極情緒。例如,對抗日戰爭方面的知識進行講解時,老師要充滿愛國情懷,通過語言、表情等表現出對共產黨的愛戴及讚揚。對紅軍長征的知識進行講解時,應該聲情並茂講解長征過程中紅軍的艱難與不易。通過老師聲情並茂的講述,學生感受頗多,對我國愛國人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使學生學習到歷史文化知識,還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情懷,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了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意識培養。

3、通過情境教學,加深學生情感。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側重於情景式教學,仔細深入地研究教材,發現歷史事件的真實情境,設立情景課堂,改變課堂氛圍,從而感染學生情緒。例如,在講解“抗日戰爭”時,給學生播放《義勇軍進行曲》,讓學生感受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時,一些知識分子從苦悶彷徨中勇敢走向抗日前線的愛國主義情懷。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課堂上學習到歷史文化知識,也能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促使學生努力學習,將來爲祖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做貢獻。新課改的核心理念是關注學生,“一切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也就意味着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和人格養成。老師通過與學生心靈上的接觸,和學生進行情感上的交流,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在國中歷史教學中,老師應該將教學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相結合,制定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案,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學。

參考文獻:

[1]孫志芬。淺論國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情感培養[J]。考試周刊,2014(12)。

[2]胡金萍。國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教學研究[J]。新教育,2012(11)。

國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 篇八

摘要: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意在改變傳統的知識灌輸式課堂,改變課堂知識灌輸的問題,轉變學生的被動學習局面,本文從國中生歷史學習的現狀出發,對問題探究教學進行了應用探索,重在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歷史課堂的互動能力,促進提高國中生的歷史學習能力。

關鍵詞:國中歷史;問題探究;進步

一、在國中歷史課堂上創造和諧平等的氛圍

鼓勵學生敢問問題受到傳統教育體制的影響,國中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時候常常過度的依賴教師,沒有形成正確的課堂參與能力,缺少與教師互動的能力,爲了使得學生樹立正確的問題意識,國中的歷史教師應當給予學生正確的問題意識以及課堂參與積極性,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激昂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鼓勵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在課堂上向教師主動提問,教師也要創造和諧平等的氛圍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和聯想,讓學生敢說、敢問。在面對學生提問的時候,教師應當認真聆聽,仔細回答,對於主動發言的學生教師應當給予肯定與表揚,尤其是要肯定學生的學習態度,在回答學生問題的時候,教師不僅要提供問題的答案,還要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拓寬國中生的歷史學習渠道,並給予學生更廣闊的學習空間。例如:在學習西安事變這一知識點的時候,針對西安事變中熱點問題“西安事變後,你認爲是放蔣還是殺蔣?”在班級內組織課堂討論,引發學生的積極性,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積極主動地發言,根據事實旁徵博引,鍼砭時弊,在課堂氛圍內進行激烈的辯論,這樣的知識辯論以及口才提高綜合的鍛鍊學生的能力。

不僅如此,國中的歷史教師對於課堂提問中學生出現的錯誤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由於受到傳統教育的影響,國中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害怕自己出錯而不敢在課堂上向教師提問,爲了規避學生這樣的錯誤心理,國中的歷史教師在遇到這樣的問題的時候應當正視學生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坦誠的面對自己的錯誤,並親切的與學生溝通帶領學生掌握正確的方法,真正的認識到失敗是成功之母,親自指導學生使得學生看待歷史問題產生正確的觀點和持有正確的意見。爲了帶動學生主動提問,國中的歷史教師從教材的角度出發設計課堂提問的情境,尤其是當國中的歷史教師與學生產生教學上的差異的時候,國中的歷史教師不要急於糾正學生的問題以及強迫學生接受你的觀念,而是要在課堂上鼓勵和表揚學生大膽質疑的精神,例如:在學習隋朝歷史的時候,對於“隋朝統一全國的條件有哪些?”這一問題,通過教材的閱讀,國中生很容易總結出以下幾點結論:首先,北方民族大融合爲南北統一創造條件,其次,江南經濟得到發展以及人民渴望統一的意願,最後,南北陳權的腐敗統治與隋文帝的勵精圖治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些知識點僅僅是學生通過歷史教材的閱讀得知的,思維比較活躍的學生會提出這樣的問題“陳政權在南方,江南經濟得到發展會成爲隋滅陳的不利因素,就怎麼會成爲隋朝統一全國的有利條件?”,在面對這樣的問題的時候,歷史教師要表揚學生這樣的勇於提問的精神,趁機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對這一問題的答案進行研究,不僅鍛鍊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還能夠鼓勵學生在接受知識的時候有自我的思考意識,促進學生對於歷史學習樂趣的認可。

二、在歷史課堂上把握時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問題探究的過程中,國中的歷史教師不僅要爲課堂設置明確的問題探究目標,國中的歷史教還要根據課堂行進的實際情況抓住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進行問題提問,根據課堂活動的情況不僅提出預設的問題,還要根據課堂情況臨時設置新的問題,實現啓迪學生思維的能力,爲此,歷史教師可以藉助實際的歷史情境、史實資料、音頻資料以及視頻資料,讓本堂課的歷史問題重點突出,例如:在學習洋務運動的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引用如下的資料“洋務運動歷經三十年,甲午一戰,歸於失敗。請結合下面的材料,談談你對洋務運動的認識。材料一:我辦了一輩子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李鴻章;材料二:在我們這個社會裏,做事極不容易。同治年間起始的自強運動,雖未達到目的,然而能有相當的成績,已經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倘若當時沒有恭親王及文祥在京內主持,沒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在京外推動,那末,英法聯軍及太平天國以後的中國還要麻木不仁,好像戰爭以後的中國一樣。”從上述的材料中,學生從“歷史當事人”李鴻章的角度認識了洋務運動的背景以及作用,還從客觀評價的角度對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有了更多的認識,這些材料作爲課堂進行的“磚”向學生提問激起學生的歷史思維,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以及自主問題探究能力。

三、總結

在國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到課堂之中,迎合新課程改革的教育目標,激發學生問題探究的意識,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創設良好的氛圍調動學生的思考能力,拓寬學生歷史學習的渠道,給予學生更多的問題提出的機會以及發表自己觀點的機會,使得國中生能夠降低對於教師的依賴,自主的投入到歷史的學習之中。

參考文獻:

[1]吳振華。項目學習下國中歷史“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探究[J]。啓迪:教育教學版,2016(9):16-17.

[2]安勇。淺談國中歷史課堂問題探究方式實施[J]。求知導刊,2015(7):142-142.

國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 篇九

摘要:

隨着新課程標準的貫徹落實,基礎教育教學改革逐漸受到重視。歷史作爲國中教育教學的重要課程之一,爲確保國中歷史教學能夠滿足素質教育的相關要求,應對國中就歷史教學進行改革。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因受學生學習能力、教師教學觀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國中歷史教學的改革並未取得顯著成果,從而導致國中歷史教學水平相對較低。基於此,針對新課標下國中歷史的教學問題,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多方面對國中歷史教學策略進行具體探討,希望能爲提升國中歷史教學水平做出貢獻。

關鍵詞:

新課標;國中教育;歷史教學;方法

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是對傳統教學政策做出的突破,也爲基礎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注入全新活力。然而,在國中歷史教學中,因受傳統教學理念、教學政策的長時間影響,在新課標背景下,國中歷史教師無法及時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導致自身定位不準確,進而影響到國中歷史教學工作的開展。針對這種現象,國中歷史教師應充分研究新課程標準,依據素質教育的相關要求,推進歷史教學的改革,以便確保國中歷史教學能夠滿足素質教育的相關要求,從而達到提升國中歷史教學水平的目的。

一、改善教學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1、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以新課標的相關教學理念替代傳統教學理念,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傳授學生歷史知識的同時,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積極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以便確保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能夠得到全面提升。例如,在對“明朝君權加強”及其相關知識進行教學時,歷史教師可針對教學內容,採用問答形式開展教學工作,即根據明朝君主專制及相關知識點提出問題,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或是結合答題比賽激勵學生答題,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的歷史知識。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可結合《范進中舉》對明朝君主專制制度進行分析,分析《范進中舉》的社會背景、人文環境等,利用情景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將《范進中舉》編成短劇,在課堂上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理解文章的涵義,以此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以便在歷史知識教學中,完成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2、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傳統教育背景下,國中歷史教學是以教師的講解爲主,學生只能被動接收教學內容,而這種教學方式的長時間實施,逐漸導致學生對歷史學習失去興趣,即便教師講的非常熱烈,很多學生也無動於衷,從而導致學生的歷史成績得不到提升。新課標背景下,傳統的教學理念已經無法適應國中歷史教學改革的要求,歷史教師應當對自身的教學理念進行轉變,充分尊重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改變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和指導學生主動學習歷史知識,以此提升國中歷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以便確保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能夠得到提升。例如,在對“中英戰爭”及其相關知識進行教學的時候,歷史教師根據“中英戰爭”的相關內容提出問題,並結合辯論賽開展對“中英戰爭”的教學,針對提出的問題設定正反兩個答案,然後將學生分爲多個學習小組,以支持相同答案的小組爲同一方,讓兩方進行辯論,如問題“中英戰爭爆發於林則徐虎門銷煙之後,那麼是否可將虎門銷煙看作是中英戰爭爆發的導火線?”等。

在辯論過程中,學生會主動查閱資料,深入分析“中英戰爭”相關知識,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並掌握“中英戰爭”及其相關知識。同時,在此過程中,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整合和歸納能力等綜合能力和素質也能得到提升,對歷史知識學習也會產生濃厚的興趣,這對提升國中歷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也很有幫助。

二、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歷史知識的教學可結合歷史故事單純的歷史知識學習相對比較枯燥,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標背景下,爲了更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歷史教師在轉變自身教學理念的基礎上,也應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對教學內容進行豐富,重視對課外歷史知識的應用,靈活運用課內外的歷史知識,結合具有趣味的歷史故事對理論性的歷史知識進行教學,利用對歷史故事的生動講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激發學生想要了解歷史真相的心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歷史課堂教學,以便確保國中歷史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能夠得到提升,確保學生能夠真正理解所學的歷史知識。例如,在對“貞觀之治”及其相關知識進行教學的時候,歷史教師可在課前查找一些與唐太宗李世民有關的歷史記載和民間故事,如“玄武事變”“帝範教子”等,並在課堂上結合這些歷史故事對唐太宗李世民及“貞觀之治”進行全面分析,促使學生能夠對盛唐文化有全面的瞭解。同時,結合歷史故事對相應的歷史知識進行講解,可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討唐太宗李世民的品德及功績,從而幫助學生更準確地瞭解“貞觀之治”及其相關知識。

2、重視對教學情境的構建和應用歷史知識學習是一個相對比較枯燥的過程,對歷史知識進行單獨分析,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爲了更好地開展國中歷史教學,基於對情境教學模式的應用,歷史教師應重視對教學情境的構建,採用科學的方法構建適宜的教學情境,以便讓學生在相應的情境中更好地學習歷史知識。隨着多媒體技術的產生和廣泛應用,結合多媒體開展教育教學工作也逐漸成爲教師的一種常用教學方式。在國中歷史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設備對符合教學內容的圖片、視頻等資料進行展示,據此構建適宜的教學情境,可實現對枯燥歷史知識的生動講解,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升國中歷史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也很有幫助。例如,在對“戊戌變法”及其相關知識進行教學的時候,歷史教師可實現查找一些歷史資料,並要求學生在課前對教材內容進行預習,查找與“戊戌變法”的社會背景及人物等有關的歷史故事或課外資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可通過多媒體設備對查找的資料進行展示,或是要求學生對自己所查找的歷史故事或課外資料進行分析,以此幫助學生更準確的瞭解“戊戌變法”及其相關知識,促使學生能夠對戊戌變法失敗後,封建中國所面臨的緊張局勢有一定的認識。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也可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與“戊戌變法”有關的紀錄片或影視劇片段,構建相應的教學情境,對英勇就義時譚嗣同、康廣仁、林旭等多名革命烈士的英雄壯舉進行生動展示,以此呈現革命烈士的革命精神和愛國精神,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及思想道德品質,讓學生在適宜的情境中更好地學習“戊戌變法”及其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思維,幫助學生更準確的理解所學的歷史知識,更真實的把握歷史事件,從而豐富學生對歷史的認知。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課標背景下,爲了確保國中歷史教學能夠符合素質教育的相關要求,應從多方面對國中歷史教學進行改革。隨着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國中歷史教師應當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以現代化教學理念開展歷史教學工作,充分尊重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創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對知識和素質進行全面教育,結合多媒體設備構建適宜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發展,真正理解並掌握所學的歷史知識,從而確保國中歷史教學質量和效率能夠得到提升。

國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 篇十

【摘要】在新形勢下,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特別是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思想的提出,教育工作者們紛紛投身到課改的洪流中,我校經過幾年的實踐,發現有些教師僅注重“表”,而不注重“裏”。一堂課上,大量的師生互動,眼花繚亂的學生活動,讓我們質疑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難道方法、手段多了,有效性就高了?如何真正做到有效教學,找到有效的教學策略,還是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的話題。

【關鍵詞】課堂教學;有效性;探索

我們目前由於各種原因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予以忽略。我們知道,當前教育教學環境下,做好和解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尚屬困難。但我們知道課堂教學主要看是否具有有效性,有效性直接決定着課堂的質量甚至教學的後果。就國中歷史教學而言,不僅要注重學科的價值和學科特點,而且還必須做到以下幾點,才使歷史課堂教學很好的實現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的深刻理解

教學目標是教師在一定的時間內必須要合格的完成教學任務的目標和宗旨。對教師在課堂教學的效果的考察和定位,離不開教學目標的要求所以,作爲教師課堂教學的依據和標準,體現了國家和社會對教學對象的價值觀的引導和培育,也體現了社會發展中對人才的需要和要求。更進一步講,就是要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爲根本,滿足學生的課堂興趣和增長曆史知識加強歷史認識的教育理念。但在現實中,這樣的目標和要求很少能做的到,原因是多方面的。

這裏不僅有教師的問題還有教學管理的問題。現實教學中,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在課堂和學生要有較強的互動,甚至還有辯論,談什麼感想之類的,誇大了理想而縮小了現實的影響力,不利於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新課程目標是隨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教育觀念的革新與創新的產物,它不反對僅僅對教學方法的追求與重視,也不是反對通過各種教學手段來提高教學質量。

新課程的內容安排主要針對中學生的德智體美育各方面發展,讓學生獲得全面而豐富的知識同時,對道德認識,審美訓練,深刻思考都有所訓練,這樣才能保證教育不會偏離人,偏離現代社會的教育!所以深刻理解教學木匾至關重要,是提高課堂教學的保證!

2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

在課堂教學中選擇恰當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與方法,不但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能激發同學的興趣和參與感。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其獨特的功能和長處來完成教學目標,但是都有其內在的侷限性。歷史課堂教學過程和方法的實質是仍然是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和歷史事件的深刻思考。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教師教的法子是基於學生學的法子”。

選擇合適有效的,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法,使歷史課堂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事半功倍!學生有興趣愛好了,就會加入到歷史的大序列中找到自己要思考的東西和感興趣的歷史事件,就可以討論問題,關注現實,積極主動地從各個各方面學習歷史,興趣的培養是最好的老師。有了這樣的認識和教學訓練,教學目標也容易完成。

3多媒體網絡資源的利用

多媒體網絡資源現在作爲教學手段已是很普通的手段。作爲社會科學的歷史課程的教學是離不開多媒體網絡資源的利用的。主要是多媒體網絡資源有信息量大、傳輸快、音畫兼備、形象直觀等特點,歷史老師才用了以後效果更加明顯。再加上傳統教學中難以解決的問題心思網絡教學中得到很好的解決。例如創設情境、展示材料和思維過程等。

但也有教師在利用多媒體網絡資源時有一個誤區:認爲多媒體網絡資源甚至可以代替常規教學。這是不正確的。常規教學依然是教學的基本的寄出的手段。在教學中利用攜帶的教學手段是必要的,但並不成爲課堂中心之勢。也並不是有了新奇生動的課程資源,課堂教學的效果就能提高了。在教學中,教師的根本地位是任何手段都不能代替的。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據實際情況和自身特點是當地應用多媒體網絡,爲教學錦上添花,增強課程資源的豐富性和課堂教學的豐富性。如果僅僅依靠多媒體網絡資源很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也不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

而且,多媒體網絡資源利用時間過長、頻率過快也不利於師生互動,教師的精講、點撥。教師蒐集學生的其他反饋的信息的時間就相對較少。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教學的是機會也大爲降低,沒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深入思考。由此而來,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就難以實現了。

4教學過程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

有能力的老師總是能找到最合適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只要以學生爲主體,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就會發現很多可以解決的課堂教學的難題。教師多多的鼓勵,多多的讚賞,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也增加學生的學習探索的動力。我們的學生不善於思考,懶於思考,不敢質疑書本,不敢挑戰權威。這樣的師生關係就是偏離了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爲主體的宗旨。這種方式的教育教師和教學管理要負更多的責任,這種教育方式也不利於教學和學生主體發展的,這種教學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沒有個性可言,更別說思想上的創造和創新了,要讓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要勇敢大膽的去利用知識去實踐和創新,鼓勵學生敢於突破規律,批判的對待人類的知識成果,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也是歷史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宗旨。總之,盧梭說過:“大自然塑造了我之後,就把模型打碎了,所以我正是這世界上第一個‘我’,也是最後一個‘我’。”教師都有義務和責任爲學生營造一個發展良好個性的空間,使學生有伸張自由的空間,在規範中有自由,一致中有特色,統一中含個性,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不可缺少的養料與氣候。這也是作爲教師神聖的職責。

參考文獻

[1]趙亞夫。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01)。

[2]杜鳳英。國中歷史有效性課堂教學的策略[J]。科教縱橫,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