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數學作業佈置的有效性研究中期報告

國小數學作業佈置的有效性研究中期報告

國小數學作業佈置的有效性研究中期報告

“國小數學作業佈置的有效性研究”這個課題研究,自2011年3月立項以來,已經嘗試研究了近一個學期了。爲了使該課題研究落到實處,學校成立了以課題負責人爲首的研究小組,經過課題組成員共同努力,通過一個階段的實驗和研究,教師的教學觀、學生觀漸漸地發生了轉變。現在我校的孩子們大部分學生體會到了數學並不是那麼可怕,體會到了數學作業並不是那麼枯燥乏味,每人都能從自己的能力出發,體會到作業的成功帶來的快樂,從而對數學產生了親近感,學生的數學課堂練習的正確率、有效性在逐漸提高。通過一個階段的實驗和研究,教師自身在切實關注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在切實關注數學課堂的有效性,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漸漸地養成了勤學習、勤實踐、勤反思、勤總結的習慣,變得愛教了、會教了、善教了,教學能力、科研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本課題的研究存在一些困惑,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現彙報如下:

一、課題回顧

(一)問題的提出

我校學生部分來自本市、絕大部分還是農民工子女。學生的作業從教師佈置到學生完成方面都出現了很多問題。通過對學生、家長、教師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弊端:一是作業份量過重,時間過長。我校學生有語文、數學、英語、等主要學科的作業。既有課內的,又有課外的。其中語文、數學學科作業最多,學生一天到晚忙得團團轉,以至多數學生只求“完成”,不求“質量”。二是一味地抄寫算,形式單一、以書面作業居多,也有一些口頭作業,但動手操作性的作業較少。數學作業多爲計算、解應用題及口算訓練。而且重複的的作業多,缺少新穎有創意的作業,遠離國小生的實際生活和社會生活,缺少和學生生活世界、情感世界相聯繫的情景。真正的能力訓練的、創新意識培養的、拓展性的、體驗性的作業少之又少。三是隻練基礎,不講技能。佈置作業一般都是一些純基礎題,學生無須動腦思維,不用操作實踐。四是隻講數量,無的放矢。有的教師只知道多佈置作業讓學生沒完沒了地做,自己不厭其煩地改,但教師設題是隨意的、盲目的,學生作業是徒勞的、無效的。五是缺乏層次,搞“一刀切”。教師在佈置作業時,沒有考慮班上學生學習層次的差異,“要難大家難,要易大家易”的“作業大鍋飯”現象很普遍,也很嚴重。讓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因而產生了作業抄襲和不肯做作業的現象。六是隻顧學科本位,不注重學科間“量”的協調和“質”的整合。教師佈置作業往往各顧各的,不考慮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不考慮當天各學科的作業“總量”對學生來說處於“飽和狀態”,還是出現了“結晶”現象,更沒有考慮到學生科學文化素質的綜合培養,學生經常處於被動的灌注狀態。

陳舊的作業設置和練習,雖然在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方面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弊是遠遠大於利的。其造成的嚴重後果是:第一,兒童的天性被摧殘。國小生一個個本是天真活潑,愛玩好動的,可大量的作業充斥了他們課外活動和自主自由生活的時間與空間,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有的甚至造成精神萎靡不振,產生厭學情緒。第二,學習的智趣被埋沒。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大量機械重複的作業包袱使學生個性得不到發展,特長得不到培養,智能得不到及時的開發。如此,學生的創造意識、創造潛能和創造智慧必然受到極大影響。第三,作業的習慣被破壞。過多的作業造成學生疲於應付,結果是書寫越來越潦草,計算越來越馬虎,形成作業態度與作業質量的惡性循環。第四、健康的身體被壓垮。除近視率越來越高之外,由於活動時間少,精神壓力大,導致不少學生體質下降。

鑑於上述弊端及其危害,我校提出了“數學作業佈置的有效性研究”實驗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概念界定

有效作業。是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發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及交際能力爲主要目的,讓作業與社會生活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探究性和創造性,使作業適應不同基礎、不同性格、不同習慣、不同興趣的個體,既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又突出思維的可顯性,同時體現時代要求,促進師生的共同成長。“有效作業”的衡量標誌是學生在單位時間內完成的作業有利於學生在溫故知新

(三)課題研究相關理論

1、因材施教理論:“因材施教”,顧其名思其義爲因其材而施教,自古以來它就是一條重要的教學原則,在我國教育史上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材施教”與“因教而學”、“因材擇學”相輔相成。師“因材施教”,生應“因教而學”,擇其善從之,不善而改之;還應允許學生“因材擇學”,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等特殊情況進行自由的發展。三者結合,既重視教師的“教”,又重視學生的“學”,使之達到和諧統一。

2有效教學理論:有效教學強調教師必須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盡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教學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蘊:(1)有效果:指對教學活動結果與預期教學目標的吻合程度的評價;(2)有效率:教學活動是一種精神性生產活動。教學效率可表述爲:教學效率=教學產出(效果)/教學投入,或教學效率=有效教學時間/實際教學時間;(3)有效益:指教學活動收益、教學活動價值的實現。即指教學目標與特定的社會和個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程度的評價。 

3最近發展區理論維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對兒童的發展能起到主導作用和促進作用,但需要確定兒童發展的兩種水平:一種是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另一種是兒童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表現爲“兒童還不能獨立地完成任務,但在成人的幫助下,在集體活動中,通過模仿,卻能夠完成這些任務”。這兩種水平之間的距離,就是“最近發展區”。把握“最近發展區”,能加速學生的發展。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對我們這一課題的研究具有深遠而豐富的啓示。

    4最優化理論巴班斯基認爲,所謂教學過程最優化是指在全面考慮教學規律、原則、現代教學形式和方法的情況下,在全面考慮教學系統的特徵及其內外部條件的基礎上,組織對教學過程的控制,以保證過程(在最優化的範圍內)發揮從一定標準來看最有效的作用。教學過程最優化也可以具體地理解爲教師合理地選擇能體現教養、教育和發展三者相結合的教學任務,並在此基礎之上採取在自身條件範圍之內的最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在一定條件下,使每個學生的學習潛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使教育教學可以達到最好的效果。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主要立足於如何提高教育教學過程的效率,努力做到付出最小的代價來取得相對最好的教育教學的效果。巴班斯基的最優化理論,對我們這一課題的研究富有具體的指導意義。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

1、通過研究瞭解我校數學學科在作業設計、輔導、批改中存在的問題並作歸因分析、提出相應對策。

2、通過研究探索出一條有效作業的路子,合理恰當地佈置作業,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變被動的完成作業爲學生自覺樂意地接受、鞏固和內化知識的過程;

3、通過對作業的分層分類設計的指導,建立一套 “有效作業”題庫。

4、通過“有效作業”的研究,總結提煉解決有效作業實施中各種問題、經驗、個案和理論,尋找一條“輕負優質”的基本途徑。

5、提高教師有效作業設計、輔導、評價的能力。

(五)研究方法

1、作業內容科學化。

教師在佈置家庭作業的時候,首先要考慮作業的科學性,要滿足學生的需要。或是當天學習內容的鞏固提高、拓展延伸,或是下一節學習內容的必要鋪墊、預習等,切不可脫離學生的學習需要,使作業無意義。

2.作業形式多樣化。

教師在進行家庭作業設計時可讓聽、說、讀、寫與做、演、唱、畫等多種形式相結合,讓學生既動口又動手,既動手又動腦,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這樣才符合國小生思維的特點,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樂於作業、樂於探究,養成自主學習習慣。

3.作業題應具層次性。

我們知道,學生彼此間是存在差異性的。要有效地利用家庭作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就要照顧到學生的差異性,在作業設計上要體現層次性。“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師要通過教材這個例子讓學生學會學習,通過這個例子舉一反三學到更多的知識、訓練學習技能。

(六)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2011年3月-2011年7月)

1.成立課題研究小組,確定分工,做好課題的申報工作。

2. 課題組成員深入學習數學新課程標準等有關理論知識,統一思想,明確研究方向。

3.編制調查問卷,進行點面結合的調查摸底。共設計三種調查問卷,分別是教師、家長、學生調查問卷。學生的問卷,從學生的作業量、學生對數學作業的體驗及態度上設計。家長問卷側重於課業負擔、孩子對數學作業的喜愛程度上設計。教師問卷側重於教師設計作業的形式、內容,孩子做作業的興趣、效率上設計。

4. 在理論指導下,討論課題研究思路,設計課題實驗方案;落實課題組成

員承擔任務。開始第一階段課題試驗。

5.進行課題成果匯取交流,及時推廣課題研究成果。

階段成果:第一階段實驗的階段總結、習題集、論文及課例。

第二階段:(2011年7月-2011年12月)

工作安排及主要任務:

1. 課題組教師第一階段組內成果交流、彙報。

2.針對第一階段實驗中暴露出來的問題,調整課題組階段實驗方案。

3. 課題組老師設計編撰各年級習題集,進行第二階段課題試驗。

4. 聘請區內專家對課題實驗實施具體指導。

5. 進行課題成果彙報交流,及時推廣課題研究成果。

階段成果:第二階段實驗的階段總結、習題集、論文及課例。

第三階段:(2012年3月-2012年7月)

工作安排及主要任務:

1. 課題組第二階段組內成果交流、彙報。

2.針對第二階段實驗中暴露出來的問題,調整課題組階段實驗方案。

3. 課題組老師設計編撰各年級習題集,進行第三階段課題試驗。

4. 聘請區內專家對階段成果評議。

5. 進行課題成果彙報交流,及時推廣課題研究成果。

階段成果:第三階段實驗的階段總結、習題集、論文及課例。

第四階段:(2012年7月-2012年12月)

工作安排及主要任務:

1. 課題組第三階段成果組內交流、彙報。

2.針對第三階段實驗中暴露出來的問題,調整課題組階段實驗方案。

3. 課題組老師設計編撰各年級習題集,進行第三階段課題試驗。

4. 整理實驗數據及資料,蒐集典型課例,撰寫實驗心得及論文。

5. 進行課題成果彙報交流,及時推廣課題研究成果。

階段成果:第四階段實驗的階段總結、習題集、論文及課例。

第五階段:(2013年3月—2013年7月)

工作安排及主要任務:

1. 課題組第四階段成果組內交流、彙報。

2.課題組老師設計編撰各年級習題集,進行第五階段課題試驗。

3. 聘請區內專家進行結題前的培訓。

4. 課題組老師收集彙總整理各年級習題,裝訂成冊。

5. 撰寫課題結題報告。

二、課題研究的實施情況

(一)加強組織管理,成立課題研究小組

1、自課題立項以來,我校成立了以課題負責人爲首以數學教研組爲成員的的課題研究小組。

2、組織調查,全面瞭解我校數學作業的現狀

2011年3月份,根據課題計劃安排,課題組成員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喜歡寫數學家庭作業學生佔到82.6%,問到“你願意完成什麼形式的作業?”時,有69.7%的學生答案是喜歡寫的方式完成作業,說明更多的學生還是依賴老師,覺得老師佈置的作業越多越好。這也說明學生仍處於教師的題海戰術裏,不能自拔。因此改革作業批改、設計等顯得很有必要。

教師調查問卷反映100%的教師都認爲有必要佈置家庭作業鞏固所學知識,作業的內容、作業的形式、作業的質量要能充分反映孩子的學習情況,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對每天的作業進行科學合理有效的設計。同時我們也看到,老師們更多的希望是學生能切實減輕學習的壓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有效性,這與我們的課題思想正好吻合,我們的研究就是要探尋一種各學科能整合的,能讓學生喜做樂做的作業模式,讓學生在多樣的作業情境中“不知不覺”地習得各種知識。

家長調查問卷反映68%的家長通過每天的作業檢查來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作業是溝通學生家長與學校教師之間的重要橋樑,作業的內容、作業的形式、作業的質量要能充分反映孩子學習情況,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對每天的作業進行合理有效科學的設計。同時我們也看到,家長更多的希望看到我們教師佈置的作業能綜合化、各學科整合化,涉及到孩子多方面的能力鍛鍊,這與我們的課題思想正好吻合,我們的研究就是要探尋一種能讓學生喜做樂做的作業模式,讓學生在多樣的作業情境中“不知不覺”地學習數學知識並愛上數學。

3、建立課題學習與交流制度。

紮實的科研製度是科研成效的重要保證。在“將教研提升到科研”層面的倡導下、在校教科研領導的指導下,我們規定,課題組成員每月開展課題學習和交流討論各一次。3月份,我們就對課題的研究方案和實施計劃進行學習,討論交流修改,明確自己的職責和任務。然後找相關理論和實踐經驗,加強學習交流,共同研討,並及時做好記錄。學校還組織定期召開課題交流研討會,老師們在會上,對自己學習資料的學習體會作了深刻的發言,有的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出自己的見解。有的帶着實際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經驗去尋求理論的昇華。

(二)問題和困惑

縱觀整個操作過程,應該說要求明確、措施得力、反饋及時、教師和學生均反映良好,但有些問題的處理卻難以盡如人意,現將問題和困惑總結如下:

1、作業分層佈置的落實較爲困難。在一個班級內,好學生和差學生的學習能力相差仍很明顯,可我們在實施有效作業時,教師對這種情況的分層卻體現很少。雖然學校一再要求,也多方面和備課組長及教師交流溝通,但收效甚微。

2、各科作業間存在衝突。由於各科作業間聯繫不夠,有時候幾天作業都比較少,學生就比較輕鬆,而有時候各科作業都很集中,學生根本無法及時完成。針對這種情況,我們也嘗試着召開班級授課教師會商會,商討對策,可操作起來卻太困.

3、“軟性作業”的檢查和督促難以把握。簿本作業檢查有硬性的、可操作的標準,但對於數學作業中的背誦、調查等就很難檢查了,只管硬性作業,對“軟性作業”放任自流,導致有的教師作業檢查合格,但缺少課下的督促和檢查,結果考試效果並不理想。

4、教師自編習題太少。由於教師的任務較爲繁重,備課、改作業、分層、答疑等工作量很大,因此絕大部分作業用的是現成的資料和試題,作業的針對性仍然不強,一定程度上浪費了學生的時間,導致學習效率較低。課題組多次召集成員商討這一問題,大家也都覺得應當以創編習題爲主,但實際中很少有備課組和教師願意去真正落實,導致這個問題每次都要求,但每次都沒有落實。

另外,教師自身的觀念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課題研究的順利實施。如:如何運用新課改理念,形成具有指導性、可操作性的作業管理模式是個難點;應試教育的思想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課題的有效開展;教師將作業實踐中的現象、想法、感受及時總結、提煉並上升至理論層面還做得不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