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美術教育教學論文範文(精選10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10篇《美術教育教學論文範文》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美術教育教學論文範文》相關的範文。

美術教育教學論文範文(精選10篇)

篇1:美術教育教學論文

一、美術學科與信息技術整合的理論依據

美術學科與信息技術是將其課程相互滲透,互相補充。將信息技術的優勢應用於美術教學中,有利於美術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以達到優化美術課堂教學,圓滿完成教學任務的目的。

(一)國中美術學科的特點

美術是一門藝術造型學科,也是視覺感官藝術。美術教學都是以具體的感官形象爲原型,形象的視覺效果直接影響美術課堂教學的教學效果。美術課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和觀察力,能夠陶冶學生情感,啓發學生的發散思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由於美術教育對學生審美情趣和創造力的作用,近年來,美術教育越來越受重視,在初級中學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二)信息技術教學的優勢

信息技術具有開放性、全面性等特點,特別是網絡的發展。網絡就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庫。首先,網絡的資料是動態的,網絡上的資料始終處於更新狀態。它總是最前沿、最流行的學習素材。其次,網絡資料是豐富多彩的,可以爲教學活動提供選擇空間。再次,網絡資料是形象生動的,極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信息技術應用於美術學科教學中,將課堂教學引向互聯網,提高美術教學效率。

(三)學生的感官需求

美術是具有審美藝術的視覺形象。美術作品需要學生用眼睛去觀察,用心靈去感受。美術教學必須將具有審美價值的作品作爲教具,爲學生提供感官刺激,讓學生產生審美體驗。通過信息技術可以將那些價值昂貴的藝術品展示出來,或演示作品的製作步驟和作品效果,這樣所產生的藝術效果遠高於教師的講解。網絡課堂爲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藝術信息,將枯燥抽象的美術審美教育變得生動有趣,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容,激發了學習興趣,優化了學習過程。

二、信息技術與美術教學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術與美術學科的整合可以實現教學統計和教學實施等各個教學活動的信息技術化。

(一)利用信息技術優化美術教學設計

1.美術學科是直觀性、形象性強的學科。在美術教學設計時,教師要利用網絡蒐集教學所需要素材,爲教學設計提供資料。這是信息技術與美術學科整合的基礎。通過網絡查找素材,上網蒐集素材,以獲取大量的教學數據,使教學設計更加生動有趣,豐富多彩。課前資料準備充分,爲美術教學實施提供良好的平臺。

2.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活動中,教師個體行爲、所有教學設計思路與教學內容的分析理解因個體而存在一定的侷限性。加強教師間的合作備課,交流教學心得可以開闊教師的設計思路,開發教師的思維;可以修正傳統意義上的認識誤區,有利於美術教學開展;可以爲教師間的交流研討提供技術支持,使教學活動具有互動性與開放性。

(二)利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的實施過程

1.信息技術有助於教師創設真實生動的問題情境,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優化教學內容,加強美術學科的藝術感染力。利用信息技術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藝術表現形式創設課堂情境可調動學生的好奇心理,引導學生參與美術教學活動,爲美術教學活動實施提供條件。例如,對美術流派通過動畫片和視頻等形式展示。

2.信息技術可以將複雜的美術知識生動化、形象化,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如教師可以利用演示文稿、Flash、Autowave等工具製作多媒體課件,通過課件的演示,引導學生自行學習美術知識,讓學生在合作、交互的學習過程中感受學習的樂趣,爲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提供幫助。

3.美術教學鼓勵學生通過多種形式表達自己的思想,通過信息技術可以爲學生創作表達自己思想的舞臺和空間。比如,計算機美術作品創作,通過計算機進行繪畫創作,它打破了傳統意義的美術作品創作的侷限。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創作美術作品的優點,創作出生動形象的藝術形象,從而體現出藝術品的創意。通過計算機美術作品的創作過程,可以提升學生的設計理念與設計思維,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使學生的審美意識得到深度與廣度的發展。

(三)運用信息技術優化美術教學的評價反饋過程

通過信息技術與教學評價反饋整合的實驗研究,探索在網上進行評價反饋過程,利用網絡互動性、開放性的優勢,可實現生生、師生之間的交互,可使對教學問題進行評價與教學效果的反饋的活動範圍更加廣泛,反饋與交流的速度更加高捷,有利於教師及時進行教學反思並對教學不足之處進行修正。如教師利用網絡進行集體備課活動時,可以通過網絡將同學科教師的教學設計思路進行整理,並借鑑其他教師先進的教學設計,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優化。另外,教師也可以利用網絡資料,建立班級作品展示網站,將學生創作的美術作品以網頁形式展示出來,供大家交流探討。這樣利用網絡的共享性擴大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將其範圍由班級擴展到學校或更廣,提高了評價反饋在美術教學活動中的參與程度。信息技術與美術學科教學的整合,將促進美術教學方式的革新,使美術教學模式多樣化、形象化,整合模式必將成爲新型美術教學模式。倡導信息技術與美術學科整合的教學案例,有利於在素質教育的影響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以及學生的審美能力。

篇2:美術教育教學論文

一、教學個性設計爲創新精神培養提供可能

一份具有創新精神的美術教學設計必需關照到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和個性認知的充分結合。這樣的個性化設計在教學目標上必須明確想象力培養要求,如在空間想象力上的要求、形象思維上的要求,並加以機制干預以期達到較好的“創造”效果。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個性化教學設計一般會呈現以下幾個特點:(1)注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以獲得更爲感性的經驗,從而不斷豐富兒童的表象;(2)注重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並能充分給予時空關照,尊重個體感知,以打開個體想象的大門;(3)引導學生關注相關材料豐富認識,以發展兒童的空間想象能力;(4)引導兒童積極參與合作、充分體驗生活、積極實踐不斷豐富生活經驗,爲發展良好的想象力創設條件;(5)不刻意追求圖畫的完整與美觀,重點關注孩子的創造力發展。

二、情境控制是創新精神培養的關鍵因素

衆所周知,美術作品在表現上往往是靜態的呈示,然而我們關注到它所表現的內容又往往是動態的。由動態向靜態的轉變自身就是一種創造,畫疾馳的汽車、飛翔的小鳥、流動的溪水等。用靜態作品來表現動態美也是美術的一種表現手段,重在創造的美術創作學習活動,要求教師尤爲關注在提供素材、指導觀察素材的過程中展示素材的情境空間創設,這是呼喚學生與素材產生共鳴的主要手段。這裏講到的情境空間包括了觀察素材、空間背景等,當然更包括了學生。

我們希望的情境就是學生能夠走入的空間,這樣才能與學生產生共鳴、擦出火花。通過圖示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影響情境空間教學效果的主要有三個方面,即:觀察素材、空間背景、學生。這幾個方面中所展示的幾個要素有許多是可以控制的,如素材的呈示方式、時間、展示過程等;還有空間背景的素材選擇與展示方式,都是可控的內容。在學生方面,我們可加以影響的可能是對素材的認知,至於技能、審美等是我們需要了解的方面,以期對其他的控制展示達到情境空間創設的最大效益。

三、語言交流爲創新精神培養保駕護航

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教學語言的功能時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着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語言是教學中的主要交流手段,語言可以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可以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共鳴。學生之間的交流相對是平等公開的,只要保持相互尊重的原則傾聽對方的意見,往往是孩子樂於“交流”的現象。但是教師在美術創新活動中的角色如何卻直接影響了創新的效果。

我們常說現代教學要求教師成爲學習的參與者、傾聽者、指導者,關懷學生的學習動態,幫助學生開展學習。但是對於創新來說我們更多的應該是諒解、支持與鼓勵。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教學中教師做一個寬容的激勵者更爲重要。創新精神的培養不是在一個方面的重視,只有關注教學整個過程中學生創新思維的投入情況,才能逐步培養其創新精神。其外在表現,可以是語言表達下的創新思維、可以是技能表現下的繪畫技術革新、可以是創造性的品評,當然創新性的繪畫表現是最爲直接的,但是我們要明確創新精神是在整體激發下的一種情緒表現。教學中,如果着力關注交流語言的運用,想必對創新精神的培養一定能夠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四、小組合作是創新精神培養的保障

小組合作學習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普遍採用的一種富有創意的教學理論與方略。由於其實效顯著,被人們譽爲近十幾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在美術教學中創作的個體行爲與小組合作的團體行爲似乎存在着較大差異與矛盾。其實不然,兩者是從不同的角度來開展的,美術創作的個體行爲是對個性認識與想象的體現,而小組合作可以有許多好處:認知共享、感受交流、方法創造等。學生間的平等交流不僅會促進學生的交流能力,更能在碰撞中產生思維的創造,再結合自身的創造性認識,無疑對創新能力的發展很有幫助。

在小組合作的空間裏孩子的交流還是相對暢通的,但是我們不能忽視小組合作中對創新的保護。因此,小組合作的運行規則非常重要。主要有幾個方面:觀察素材,各抒己見,聆聽尊重;探討方法,共通有無,優選劣汰;表述見解,獨立共享,採納有效;美術創作,尊重他人,表達自我;交流品評,人人平等,共享所獲。只有這樣在美術教學小組活動中貫徹下去,才能使個性得到表現、優秀得到彰顯、創新得到發展。創新精神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工程,是一個創新的工程。

教師必須明確站在時代教學前沿的責任與使命,才能更好地深入研究創新精神培養的內部機制,更好地爲孩子服務。美術創作的個體獨創行爲決定了美術創作的“創新性”存在,只有具備創新精神的個體參與才能呈現出個體的創新能力,孩子求新、求異的思想在創新精神的感召下必然昇華爲美術創作的不竭動力,那時孩子會回到畫中的。

篇3:美術教育教學論文

內容摘要:美術教育應提倡人文教育,由於種種原因,職業教育美術教學中的人文性在逐漸削弱。通過對現狀的分析,對職業教育美術教學實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如何實施提出自己的看法,得出中職美術教育應強調人文精神的培養。

關鍵詞: 教育的誤區    專業技術與人文精神的結合

伴隨着教育改革的大環境,改革美術教育迎來了最佳時期。在對素質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強調中,美術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肯定。以往那種純技能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上的“由技入道”已不能適應新的形勢,傳統的審美也暴露出許多不足。現在人們對以前重視技能而忽視人文精神所帶來的影響開始反思,在其他學科中也開始注意到滲入人文思想。

所謂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種高度重視人和人的價值觀的思想態度。它關注人存在的意義、尊嚴、價值、道德、文化傳統,關注人的自由與平等,人與社會、自然之間的和諧等,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終極關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向來存在着一以貫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爲核心,融天地萬物與人爲一體,把人的倫理精神、道德情操的提升與超越放在首位。

職業教育與社會發展更爲密切,應該責無旁貸的把人文精神作爲培養目標。筆者在職業學校美術專業任教多年,現就中等職業學校美術教育與人文精神談一些看法。

一、中職美術教育的誤區

科技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人類的物質需求在不斷滿足的同時,精神世界正面臨着空前的挑戰,最突出的就是人文精神的危機。反映在學生身上,有其明顯的特點,如:沒有崇高的信念和理想;沒有社會責任心;沒有創新意識和能力;而偏激、極端是青少年學生中常見的心理問題。不敢想象,這些學生日後如何肩負起國家民族的重任?這裏有社會的原因,但也是教育無法推卸的責任。人文精神的忽視已成爲學校教育的一個問題,也是一些中等職業學校美術教育中令人擔憂的現實。

(一)教學過程的誤區

中等職業學校美術專業的教學模式有兩種,其一是以培養美術高校預科生爲目的升學教學模式;其二是以培養從事美術專業技術工人爲目的就業教學模式。在具體操作時應種種原因一些學校將人文精神的培養冷落淡忘了。

1、在升學教學模式下,家長、學生和教師的目光都盯着大學聯考升學這一最終的目標。於是,本來極具人文精神的美術知識技能在這裏完全體現了工具性,削弱了人文性。教學成了冷冰冰的工作,學生獲取知識技能的過程也缺少了應有的樂趣。教學內容完全迎合考試的要求。簡單的素描、色彩、速寫等幾門課程,並且通過考覈這幾門課的成績作爲衡量學生健康成長的標準和結果。而忽略了學生個體綜合素質的培養。學生在這個過程逐漸喪失了自我,成爲知識的附屬物,更無瑕關注社會,體驗社會的廣博和溫暖。

2、在就業教學模式下,一些學校崇尚技術至上的理念,相信掌握一門專業技術就可以走遍天下的觀點,以專業學習代替一切,而忽視了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缺乏全面的素質和可持續發展的後勁與潛力,而人文精神正是綜合職業能力的核心。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有一些學校教師還是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缺乏對現代教學理念和方法的探索。用傳統的、有些甚至較爲落後的觀念指導着教學工作。教學方法單一,往往用大量簡單重複的訓練使學生掌握一門專業技術。沒有給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空間。嚴重抑制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個性發展,這對於美術專業的學生來說是致命的。

(二)教育管理的誤區

1、學校教育導向問題

準軍事化管理,體現管理的嚴格性和統一規範性,排斥個性發展。學生想稍微表現一下個性、自我,一旦與管理條例有衝突,將受到嚴厲的“制裁”,恨不得能運用部隊的懲罰措施,如:關禁閉,罰跑步,甚至拳大腳踢等。學生若不能適應,最後只能落得被開除的下場。這樣的管理到底想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爲什麼樣的人?某校曾有一位女生落水,旁邊男生看到了,不是馬上跳入河中將她救起,而是先請示老師,能不能去救她?學生逐漸成爲學校教師意志的附屬物,他能獨立思考、獨立決斷嗎?好象是不能的,或者是養成了雙重的人格,當面一套,背後另一套。學校裏可能是個“乖學生”,一出校門立馬與社會上的小混混勾搭在一起,去搶劫,去敲詐。可悲的教育,可憐的學生。

有時在想,這樣的教育模式下,教育者真正關心的是學生人生的健康成長,還是自身的'尊嚴、利益,和管理的方便,或者是其它呢?讓人想到目前商業行爲中的“霸王合同”,到我這裏求學,就要接受我這裏的規矩——嚴厲的規矩。不然就別來或來了不遵守規矩也要將你開除。美其名約“適者生存”,依據是當前的社會就是這樣的,學校也要適應社會。教育者在實施這些制度的時候已經把人文精神拋之腦後了。有些學校甚至以自己有這一套管理理念、制度爲榮,一肆宣揚。改革開放了這麼久,人性地位上升到如今的高度,在以育人爲目的的學校中,竟仍有這樣的現象,怎不令人深思呢?這套制度用在管理急需人文思想薰陶的美術專業的學生身上, 又怎不令人擔憂呢?

2、管理越來越所謂的“完善”,缺乏人性化。

量化考覈作爲一種科學的考覈方法,有它的優越性,它使管理更規範,更有據可查、更客觀,彌補了主觀評估的隨意性。但一套制度,或是方法一旦操作走上極端,必會帶來很大的弊端。一些學校對班級、班主任的考覈往往以量化考覈分作爲絕對的依據,量化考覈的結果將對班主任老師的利益直接掛鉤。於是,爲了考覈出成績,班主任不遺餘力親歷親爲,同時在班級裏也實行更細的量化考覈,分數與每個學生的利益息息相關。在班主任老師的領導下,全體學生開展了“分數”保衛戰,爲分數想盡辦法。有些教育者能夠爲一分分數把學生罵得狗血噴頭或者與檢查人員吵得面紅耳赤;也能爲一分分數弄虛作假,託人情、搞關係。平時“不爲三鬥米折腰”的老師,這時紛紛將分數奉爲至寶,不顧教師的尊嚴和肩上的育人重擔,在學生面前表演一幕幕新版的“官場現形記”,對學生人格的成長起到了怎樣的師範作用啊?於是,學生也紛紛效仿,極盡公關、作假之能事。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往往也是“對症下藥”。你扣分了,我就找你,只是一個勁兒的從一些瑣碎的事情上要求你“精益求精”,少有真正的從學生身心發展出發,人性化的給學生有利的輔導和幫助。這與我們學校的育人初衷相去甚遠了。

3、苛求學生,導致部分學生心理失衡

一些學校往往自詡有嚴格的管理,堅信嚴格的管理能出好的人才。但卻忽視了學生管理應嚴而有度,嚴而有情。一味的求全責備,使部分學生養成了苛求自己和苛求他人的心理定勢,失去了最寶貴的平常心,更談不上進取心了。另一部分學生在苛求下,走向反叛的一面,做一些故意違紀的事作爲對“苛求”的報復和宣泄。

在這樣的教育管理下,培養出來的學生的心理是失衡的,人格是殘缺的,甚至是畸形的。或是唯唯諾諾、謹小慎微,沒有主見;或是陽奉陰違、弄虛作假、獨行專斷。美術專業人才更需要正直、獨立的個性,廣博的愛心和大膽的創新精神,更需要健全的人格和全面的人文素養。一些中職美術教育的現狀已與人文精神背道而馳了。

二、中職美術教育需要人文精神

無論是從社會、時代發展的需要,還是從美術教育自身的學科特點出發,都必須強調人文精神的培養。根據當前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旗幟鮮明的把人文精神作爲中職美術教育的目標

教育目標的設置取決於當前社會與學生的需要以及專業學科本身的特點。學校的一切工作都是爲了把學生培養成爲社會需要的人。社會需要怎樣的人呢?自然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在給人類帶來大量物質財富的同時也造成了很多的精神危機,引發的社會問題也是層出不窮。人類(特別是青少年)的精神無所依託,沒有崇高的理想,人性所具有的優良的品質在逐漸被漠視,人文思想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危機和挑戰。培養人文精神正成爲社會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理應成爲大肆宣揚人文的美術教育的培養目標。我們應該旗幟鮮明的揚起人文的大旗,在美術教育教學活動中把培養專業技能和培養人文精神結合起來。

(二)提高教師的素質

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起着主導作用,他們的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着學生。他們素質高低直接反映在學生的身上。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首先的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美術專業的教師作爲新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應解決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1、提高教師的現代意識和人文素質

現代教師應具有現代人應該具有的創新意識、開放意識、競爭意識等。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要求。在思想觀念上,還是知識結構上都要不斷地更新改進。現在的中學生擁有比任何時代的學生多的多的知識和信息,作爲教育者更不應墨守陳規。另一方面,教師要清楚的認識到人文精神對於人類的重要性,自覺、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發覺人性的閃光點,做人文精神的示範者和哺育者,努力把自己塑造成爲人文型、學者型的教師。

2、培養一顆熱愛學生的心

關心學生、愛護學生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具體表現在對學生健康成長的真心關注和對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所出現的行爲、思想偏差的寬容而又耐心地引導,科學而又真誠的關心每個學生的健康成長。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多些博愛,少些狹隘;多一分真誠,少一些功利。在教師們辛勤的真心付出下,才能培養出同樣具有愛心,學會寬容的學生。這恰恰是美術類人才必須具備的人格特性。

3、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和精湛的業務能力以及對知識、技能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教師要想能滿懷信心地走上講臺,傳道解惑,不僅需要具有淵博的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還需要掌握更廣博的知識和信息,對社會有更多的瞭解和深入的理解,具備自我發展的能力。教師不僅要以教書育人爲己任,提高社會責任感,不斷鑽研業務,創新教學方法,還要學習適應未來的能力,成爲新時代學習、生活的探索實踐者。只有這樣,才能幫助我們的學生學會生存,學會適應未來,學會真正地、積極地體驗人生。

4、要有奉獻意識和敬業精神

教師對社會的奉獻和對本職的敬業,本身就是對學生很好的人文示範。教師應該有崇高的人生追求和價值目標,堅定教育信念,認識社會責任感,少一些功利與浮躁,腳踏實地、兢兢業業地在本職崗位上,展現新時代教師的崇高形象。

(三) 探索先進的教育管理模式,以人爲本,和諧發展

教育管理應體現以人爲本、以生爲本的理念。學生的未來就是教育的未來。建立一套適合中職美術專業學生髮展的教育管理模式,是極爲緊迫的事。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應旗幟鮮明的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是教育者應該弄清楚的。專業的不同,人才規格的不同,決定相應的教育內容不僅要有共性的一面(如:人類應有的良好的品格,作爲人的規範),而且要有個性的一面,不應該千篇 一律。所謂的“特殊化”管理在這裏不應該是貶義的,而是何等人性的管理理念!從某種意義上說,每個人都希望得到特殊的、個性的照顧,這不是以人爲本嗎?

現在學生管理中的考覈制度辦法本身是較爲科學的,但它需要人性的彌補。特別是考覈的理念和內容,以及具體的操作實施。對美術學生的管理。要以美術專業學生的健康成長爲出發點,要體現專業的特點,哪些要強化,哪些要減弱,哪些要細緻入微,那些應籠統而留有空間,體現虛實相間,節奏分明。實施要體現原則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結合,使我們的學生在既有一定的規則,又充滿人性的環境中成長,培養他們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和特別的專業性格。

(四) 以課堂教學爲陣地,創新教學觀念,培養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培養要把課堂教學作爲主要的陣地。這裏是教師與學生交流最頻繁的地方。要加強教師的培養,更新教育觀念,體現以生爲本的教育理念。在課堂上逐步滲透人文思想。

每位教師要積極投身於課堂教學的改革,重新認識和理解課堂,在課堂教學中融合人文精神。讓課堂成爲師生互動、互相對話的場所,而不是教師單獨表演的地方;讓課堂成爲教師引導學生的場所,而不是訓練學生的場所;讓課堂成爲師生探究知識技能的場所,而不是教師傳授知識技能的場所;課堂教學的內容要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繫,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還特別要注意教學評價的多元化 。教師要逐漸的轉換好自己的角色,由教學的實踐者成爲研究者;由教學的管理者成爲引導者;由知識的傳授者成爲知識的批判性分析者。

加強對美術類學生人文學科的教學,注重提高學生全面、綜合的素質。重視哲學、歷史和文學等人文學科的教學力度。改變專業課單一的局面,增設像中外藝術史、藝術欣賞之類的飽含人文思想的課程,適當擴展專業課的門類,使學生能接觸較爲廣泛的知識,積累全面的人文素養,爲他們一生的藝術道路打下基礎。

(五) 大力發展校園文化,宏揚人文精神

校園文化對學生人格、品性的養成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它包括學校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學校要努力營造一種上品位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以正統的、經典的文化爲主線,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體現濃厚的學術氛圍,做文化底蘊的積累。克服校園文化過於單一、膚淺的局面。也要加強校園自然環境的建設,創造一種整潔、有序的教育環境,使學生在濃厚的人文環境薰陶下,學會自我教育、學會做人和學習,逐步提高人文素養。

中等職業學校美術教育如何把專業技能教育和培養人文精神結合起來,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問題,也是教育者應該密切關注和積極探索的課題。讓和煦的人文之風早日吹進學校的大門和學生的心靈。

篇4:美術教育論文

內容摘要:

隨着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我們逐漸認識到美術課程改革並非完全拋棄知識與技能,也並非過於強調美術學科本位的做法,而是降低了知識和技能的難度和要求,鼓勵教師根據學生髮展的需要,從生活美術的角度而不是從技術性美術的角度組織教學。

關鍵詞:

美術教育;生活美術;審美定位。

隨着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迅速發展,教育也日益重要。現在,我國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要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中,美育就是美術教育,其本質也轉向培養受教育者的藝術審美和創造能力,促進其全面和諧地發展。

在一次美術學習情況調查中發現,近七成以上的同學認爲,學習美術就是能畫畫,標準就是像不像,接受美術學習的目的是將來吃美術專業這門飯或成爲一名畫家,或者是學生自感缺少繪畫這種“天賦”,他們對美術課感到迷茫和困惑,總是哀嘆自己畫得一團糟,固執地聲稱沒有“美術細胞”。導致這樣的調查結果是什麼原因呢?長期以來,由於美術課程的發展和人們在接受美術教育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一種過於突出美術學科本位主義,導致學生及家長認爲,學習美術就是關注和強調美術技能的學習和傳授,而忽略了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與美術學科的聯繫和構建,甚至我們一些美術教師也希望每個學生和自己一樣熱愛美術,片面地關注和掌握美術的技能和技法,以美術應試爲中心,部分學校在評估美術教學時,把學生參加美展與競賽獲獎多少作爲教學業績,迫使美術教師熱衷於對少數學生進行技術訓練,以求顯效,從而引起學校和社會的關注。家長和學生認爲培養美術興趣愛好,就是偏重於如何畫畫,對孩子掌握一技之能存在着虛榮與期盼,認爲這就是所謂的“素質”。同時,由於美術教育過於注重技術,脫離了學生生活,缺乏綜合性和多樣性,使學生喪失美術學習的自信心,學生難以體驗到學習美術的興趣。

隨着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我們逐漸認識到美術課程改革並非完全拋棄知識與技能,也並非過於強調美術學科本位的做法,而是降低了知識和技能的難度和要求,鼓勵教師根據學生髮展的需要,從生活美術的角度而不是從技術性美術的角度組織教學。

新課改十分關注學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體驗及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養,努力使教學過程成爲學生一種愉悅的情感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例如:在風景畫的教學時,讓學生認識到繪畫藝術的內容是與人類關係最爲密切的事物,從而引發學生注意觀察生活和提高在生活中發現繪畫題材的能力,引導學生對家鄉、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在動物畫的教學時,讓學生在畫中蘊含着對人類的朋友——動物的關愛,它們和人類一起生活在地球上,擁有共同的家園;在人物畫的教學時,使學生在畫中能寄託對師長、朋友、同學及親人的深情,以情帶畫,讓學生學習美術就不再是任務,是一種樂趣和享受。在靜物畫的教學時,使學生通過靜物畫的欣賞、練習,去感悟物質的生命存在,其靜物的內容還是以學生經常能接觸到的、易於表現的,並具有一定情趣的物品,如花卉、水果、餐具等。

國中美術教育同樣隸屬於基礎教育,從現狀來看,國中生不可能將主要的精力放在學習美術上,將來從事美術作爲終身職業的也很少,但也不能就此拋棄美術區別於其他學科的主要特徵,就是有很強專業性的技能、技巧。因此,國中美術教學既要重視素質教育感受美術文化,同時也要掌握一定的美術技能、技巧,兩方面都要得到發展的話,還是讓我們從生活美術教育的角度進行美術教學。

一、發展中國小學生生活美術教育

1、生活美術教育,更接近於學生的生活,有利於學生感受美術、體驗美術。 美源自於生活,所以,我們所學的美術也要源於生活。生活中不乏美的事物,缺少的卻是發現美的眼睛。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關聯,注重呈現出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多樣性,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象力和創造力,增強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發展創造美好生活的願望和能力。 美術這堂課,要學的不僅僅是畫畫,還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作爲學生,最好的美術題材莫過於從生活中發現美。所以美術無論是“教”還是“學”都可以從生活和學生的`感受出發,教師創設生活情景進入課堂教學,讓學生在非常輕鬆的狀態下學習和體驗,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的發揮,所學的知識不但“活”、“牢”,而且能“用”。

2、生活美術教育,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學生的興趣在學習活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養興趣是美術教學的首要任務。如果教師考慮到學生的生活經驗,將教學與學生日常生活中感興趣的、熟悉的事物緊密結合,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特徵去引導,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讓學生從課的一開始便充滿興趣,並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技能應用於與學生有關的學習生活美術創造,以趣樂學,讓學生處於一個自己要做,促進自己做好的一種狀態。 對此,我個人有深刻的經驗。興趣是打開學習大門的鑰匙。比起壓力、家長的鼓勵等元素更加有效。曾經,我對畫素描靜物很討厭,也很害怕。因爲素描基礎不好,對於形、明暗關係、透視等都不會把握。爲此,我對學習素描靜物很逃避。後來,老師發現了,他叫我畫色彩靜物。比起素描,色彩對於形的把握少了。同時,由於我個人對於色彩還是挺有感覺的。所以,漸漸的我喜歡上了色彩靜物。老師再叫我由色彩靜物畫色彩靜物。因爲有了興趣,消除了不自信,畫起來還挺得心應手。

3、生活美術教育,有利於學生未來生活,有利於他們健康成長。 教學過程也是師生的生活過程,是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活中也蘊含着豐富的教育因素,學生在校內外的生活是學好美術的豐富資源,教師應儘可能多地帶給學生有助他們成長和發展地活動所能開發利用的材料和素材,如圖書材料、音響材料、風俗習慣、文史掌故、名勝古蹟、自然風光、與衆不同的人和事等等。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主動地走進現實生活,瞭解具體的人,瞭解生活是需要、願望、情感和體驗相聯繫的,所以教育必須建基於學生的生活,關注學生的生活,當然也意味着關注有完整的生命表現的人的存在,使得人得以完整地發展。轉貼於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生活美術,是學生可以接觸到的最真實的美。對於這個,學生應該要善於去發現自己身邊存在的美。或許只是路邊的一朵野花,或許是腳下的一塊石頭,再或許是身邊吃飯的碗。身邊不乏美的事物存在,只是要善於去發現。當學生們發現自己身邊存在着那麼多 “美”,他們對於生活,對於學習有更高的熱情度,從而激發他們對生活的嚮往和熱愛,有利於身心健康發展。

二、發展中國小學生美術教育的審美定位

1、中國小美術教育的目的可簡單概括爲審美教育、智力開發與美術知識技能培養三項。 目的總是依賴於過程。如果說美術表現與創造活動是一種行爲藝術的話,那麼這種行爲本身就是智能、情緒、道德、知覺、美感、社會感與創造性等不斷成長提高的過程,而中國小美術教材也正從形式與內容上整體地表現出了這種發展性,並要求通過繪畫、欣賞、圖案、手工等課題予以實施,加強學生的動手和實際操作能力。

2、美術學科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即教學的直觀性、形象的審美性、美術的創造性及製作的技能性。 教學必須以直觀性前提,以技能性爲條件,運用審美性方法,追求創造性目的。故而要求不斷爲學生創設感受環境、提供審美對象、教授表現與創作方法,提高其美術的創造能力(美化生活的能力、美化環境的能力及藝術的綜合創造力),這就體現了美術審美教育功能的特殊性--通過形體、色彩、材質、空間等方面直接感性的視覺審美能力的提高,發展學生對視覺對象的欣賞、表現與創造能力。

3、美術教育的現代化與發展隨着國家素質教育體制的完善與對藝術教育的不斷重視,現代美術教育已突破了學校教育的範疇,成爲一種以美術智能和審美素質教育爲核心的社會活動,旨在培養人高度的創造性,這就要求中國小美術教育首先要強化美術教育意識,轉變以往囿於學科內的美育思想,放眼整個社會生活空間,發掘並利用藝術、自然和社會中的一切審美因素進行全面的審美教育。 其次要加強美術教育的改革與研究,以適應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要求,適應二十 一世紀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再次,在新知識、新技術不斷涌現的今天,傳統的教學內容、方法與手段已不能適應時代要求,故而引進新的教學內容、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也是美術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發展中國小學生審美教育的實施

1、樹立“大美術”觀念,將審美教育融注於一切美術教育活動之中。採用開放式的素質教育,以廣義的美育思想指導學校、家庭和社會的美育活動,發揮多種美術教育要素、形態和範圍的綜合作用,形成美育的總體效應。

2、加強美術教研,促進美術教改。面向未來和世界,着眼於全面發展,廣泛深入地研究中國小美術教育的內外因素,結合時代與學生主體特徵因材施教;加大教改力度,探索出一條適應個體與社會、有特色的中國小美育新路。

3、優化內容,改進方法,注重過程。首先以基儲應用和審美爲前提,刪縮一些功能單一、難度不適的重複、生僻的教學內容,發揮地方教材優勢,增設一 些作用顯着、有時代特色的新內容。其次,教學方法力忌盲目隨意的純技術教育與純欣賞教育,而求講練結合、欣賞與創作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提倡現代化教學手段的綜合運用。另外,要使整個教學活動有美有術,使學生的眼、手、腦都協調運用,對美術行爲過程和結果(作品)都感興趣,培養其綜合素質。

4、建立並完善中國小美術教育過程和結果的評量標準與展賽機制。教育過程與結果的評量與展賽,是衡量教育成效的重要手段,並能由此促進教育目標的實現。不能僅僅採用忽略主體創造和審美情意表現的、強調美術學科智能的外在的規範性評量規則,也不能只注重片面合混的、強調自我表現的內在的感覺式評量規則,而應建立一套以學生全面均衡發展爲價值取向併兼顧形式、內容、思想、藝術與主體因素的,從自覺性、審美能力與造型能力三方面進行評量的標準與實施機制,以促進美術之審美教育的健康發展。 總而言之,美術教育對於學生的一生都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改變傳統美術教育是迫在眉睫。作爲新一代的美術老師,我覺得在加強自我文化修養和實際動手能力的同時,要更加關注學生對於美術這一門課程的態度和觀點,還要與時俱進,與生活所聯繫。

參考文獻:

[1] 徐建融,錢初熹,胡知凡:《美術教育展望》,華東師範大學出版,2002版。

[2] 章鹹,張援:《中國近現代藝術教育法規彙編》,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

[3] 瑪琳·加博·林德曼 (Marlene Gharbo Linderman):《國小階段的美術教育》,湖南美術出版社。

[4] 潘懋元:《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研究,1999(3)。

[5] 潘魯生:《關於藝術設計教育的思考》[J].裝飾,2003(4)。

篇5:美術教育論文

一、我國當前美術教育的主要問題

相對於功利性的美術教育而言,還有另一種極端是對美術教育的不重視。

在一些學生家長眼中,美術是一門“副課”,不能當做孩子學習的重點和方向,學習美術會耽誤其他功課的學習,因此對美術完全不重視。

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學生容易出現美術學習可有可無的思想。

同時,在非美術專業的班級中,美術課的時間常常被用於學生自習或是做作業,並沒有進行相應的美術教育;部分高中的美術課形同虛設。

這些都對美術教育的發展十分不利。

二、新課程改革下如何改進高中美術教育

1.改變美術教育的觀念

過去的高中美術教育延續的是教師教、學生學的固有理念,不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在這種模式下,學生經歷的是一種被動的學習過程。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以人爲本,具體來說是以學生爲中心,教師在教學中要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找出具體的應對措施,要積極關心學生,對學生要加強引導,改變其不正確的學習觀點或者認識,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熱情。

這種觀念的改變還體現在師生地位上,要遵循新課改的目標,就必須摒棄之前教師高高在上的教育觀念,教師應積極融入學生。

2.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美術教育的精髓和核心,也是新課程改革對教育的要求。

美術教育不僅是一種技能的沿襲,更是一種創造,學生在模仿教師或其他作品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將之加入美術創作。

而此時的創造是一種無意識的、不成系統的、具有隨意性的創造。

教師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方式是通過情境創設,讓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中通過自己的加工創作一幅能夠表達自己思想或意義的作品。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對學生進行適量的頭腦風暴訓練,以培養其創新能力。

3.在美術教育中加強對學生藝術鑑賞能力的培養

美術教育作爲一種專業性較強的教育,能夠培養學生對美術的感知力、對美術技能的熟練度,然而這些對於新課改的要求來說還遠遠不夠。

以往的美術教育只是在技能教育的過程中形成學生對美術的鑑賞力,而沒有直接地加強這方面的培養。

新課改要求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基本繪畫技能,還要讓學生學會鑑賞,培養學生的藝術感知力。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在傳授學生繪畫技巧的同時,還應加強對學生繪畫理論、藝術史、藝術鑑賞類的教育,培養學生的美術綜合能力。

具體的措施有:帶領學生參觀美術館,讓學生了解藝術發展史;開設藝術欣賞課程,讓學生能夠見識到來自古今中外的美術作品等。

通過這樣的方法,讓學生逐漸形成自己的美術鑑賞能力。

三、結語

高中美術作爲具有專業性和綜合性的教育課程,對學生專業能力的形成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已經不符合時代的發展需要,教師應當在新課程標準下,遵循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通過改變美術教育的觀念、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美術教育中加強對學生藝術鑑賞能力的培養等措施,全面培養學生的美術能力。

筆者認爲,美術教育不論是作爲專業性教育培養學生的技能,還是作爲綜合教育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都應該改變原有的教育理念,發揮美術教育發展人、培養人的作用。

美術教育論文範文二:素質教育下國中美術教育論文

一、城鄉結合部學生美術素質的特點

城郊結合部面積較大,生源複雜,學校教學條件落後。

對於城郊的國中生而言,他們雖然和市區的學生一樣已形成了基本的價值觀和審美觀,但他們的形象觀仍來自於好奇和興趣,侷限在物體的表面和局部上,難以全面認識和領悟藝術形象的生動和美妙。

因此,學生美術素質低,大部分城郊的學生繪畫能力較弱。

針對位於城郊的學校所處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具有地域廣、多元化、多層面、較複雜等特點,導致學校教學環境差和相對複雜。

城鄉結合部的人羣在其經濟生活城市化的同時,但其生活方式、思維習慣及禮儀素養還相對滯後,處於城市與鄉村、市民與農民城鄉接軌轉化造新的過渡型時期,國中生的教育凸現出較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面對這種情況,教師要科學編排教學內容、合理運用教學手段、重視教學評價,才能提高國中學生美術修養和素質。

二、國中美術教學深化素質教育的建議

(一)科學編排教學內容,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美術修養與審美能力。

國中美術教學的一個基本內容,是要培養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欣賞能力和鑑別能力。

要有效引導、訓練學生對美術形態的感性認識,強化對學生美術造型感覺的培養訓練,也就是感知能力。

對美術作品等典型藝術美的有效欣賞,完全取決於他所掌握的科學文化知識水平的情況。

在欣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需要欣賞者有較強的直觀感知、判斷、想象美術作品的能力。

1、結合學生特點,突出郊區特色。

源遠流長的人類發展史給我們留下了無數藝術瑰寶。

中學期間很難全面瞭解,只有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突出重點,選擇代表性作品,以點帶面,才能完成教學預期任務。

在教學中,我有針對性地加入具有當地特色的美術作品,使學生有親切感、認同感。

比如,我校地處城郊結合部,聞名遐邇的白雲山就在學校附近。

廣州白雲山爲南粵名山,自古就有“羊城第一秀”之稱。

位於白雲山飛鵝嶺遊覽區內廣州雕塑公園,是一個體現廣州大都市富有時代氣息的市級公園,也是國內最大的雕塑公園。

整個公園按照雕塑與園林、觀賞與教育、藝術與歷史相結合的原則進行規劃建設。

分爲羊城史雕塑區、中華史雕區、雕塑大觀園景區和森林景區等4個功能區,首期的羊城史雕塑區於1996年12月起建成開放。

主要景點有:華夏柱、雕塑廣場、古城輝煌、雕塑館、南洲風采。

這給我們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素材,我在教學中適當增加一些雕塑藝術方面的欣賞內容,這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少講授多啓發,突出學生主體。

爲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參與意識,我改變了傳統的以講授爲主的教學方法,多用討論式和問答式。

由於給了學生極大的自由,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很高。

例如,在中國畫花鳥美術作品的欣賞課教學中。

課前,給學生布置任務,蒐集有關著名代表畫家的生平、作品介紹等。

如,廣州當地畫家關山月的作品。

先組織學生到***參觀,上課時再把把有關的作品及學生蒐集到的作品掛在課堂,讓學生自由發言討論作品有什麼特點?創作背景?用唯物的觀點,站在現實的角度進行分析,再根據學生的討論情況,結合中國山水花鳥畫的歷史、特點、發展變化進行總結。

最後,通過提問、析疑,把中國花鳥畫各個朝代的作品進行對比講解,學生感受就很深刻,能初步掌握有關作品的基本特徵和內涵。

3、活躍學習氛圍,進行藝術欣賞。

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創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呢?以國中美術教材第*冊《********》和《*****》畫的教學爲例,前者我讓學生結合所學的語文課文去理解,後者我先講解了其創作背景。

這裏,我分別用了不同方法,使學生深刻了解到:《*********》表現了作者的感受,對**********的主題;而《*****》雖也是以******爲題材的`創作,但卻從不同角度表達了

**********的生活。

美術欣賞不應侷限於課堂,大自然、生活中的美是最動人的。

我們不光要欣賞藝術作品,還要啓發學生善於發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無論風景、靜物、人物,樹木、花草、甚至果蔬……只要是美的、動人的。

另外,我還帶學生去位於越秀山鎮海樓東側的廣州美術館參觀,假期讓讓學生到陶瓷之鄉佛山瓷藝作坊體驗陶瓷製作過程,這些都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篇6:美術教育論文

美術教育論文

美術教學的內容是學生潛移默化接受審美教育的過程,美術教學活動是學生動手能力與發散思維能力的訓練過程,美術教學的最終目標是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

【1】美術創新性教學模式的建構及實施

美術教育是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是實施素質教育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

美術教育對學生的影響不僅表現在審美觀、價值觀、世界觀等多維度品質上,更重要的是,美術教育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啓發、創新能力的養成、創新人格的培育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但是,目前美術教學過程中存在着教學模式僵化、技能至上、唯教師傾向等問題,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綁架”了學生的思維,嚴重背離了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目標。

創新教育必須通過教學理念、教學方式的創新,改革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構建以創新爲導向的新型人才培養體系,才能實現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

換句話說,教育的創新是以課堂教學改革爲依託,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過程。

因此,要想給美術教學“鬆綁”,成爲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園地,美術創新性教學模式的實施將成爲必由之路。

美術創新性教學模式是針對美術教學模式僵化的弊端,以創新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多元智能理論爲指導,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品質爲目標,關注學生在美術課堂上知識的主動建構、關注學生差異,以達到建構開放多元的美術教學模式的目的。

一、美術創新性教學模式的價值所在

(一)美術課堂教學變革趨勢

一方面,美術教育在學校教學活動中的地位有所弱化。

主要體現在課時安排較少、對美術課堂教學不重視,甚至還時常出現美術課堂被佔用的現象,美術教學呈現出“邊緣化”的態勢。

另一方面,傳統美術教育的方式,使學生的主體性受到壓抑,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成爲美術技能的“接收器”,逐漸對美術課堂產生 “怠慢”情緒。

來自學校以及美術課堂教學自身侷限性的雙重壓力呼喚美術教學模式的變革。

美術教學與創新有着天然的聯繫,美術教學不僅是美術技能訓練的體力勞動,更是培養學生聯想、想象、手腦協作等創新能力的腦力活動。

(二)學生創新素質培養行之有效的途徑

從根本意義上來說,教育對人的培養是通過教育本身的創造性實踐活動實現對人的創造性培養,進而創造社會,推進社會發展。

換句話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創新型人才,帶動社會的創新發展。

創新是個體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表現,學生個體社會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體現學生創新性實踐能力的過程。

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創新人格已然成爲學生個體社會化過程中的必備素質。

雖然每個學生都具有創新的潛能,但並不是每個學生都具有挖掘創新潛能的能力,藉助外力的刺激以及他人的引導是激發創新潛能的重要途徑。

美術創新性教學模式就是通過教師這一關鍵人物,啓發誘導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藉助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多元的教學形式、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成爲激發學生創新素質的“藥引”。

(三)實現學校創新性變革的重要環節

創新人才的培養是時代賦予學校變革的重要課題,學校要想擔起創新性變革這一重責,僅從制度更新、領導能力提升、組織機構改組等外部因素變革是遠遠不夠的。

課堂教學是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學校創新性變革的關鍵環節在於課堂教學的創新。

以往的課堂教學變革中,美術課堂教學通常被遺忘。

美術創新性教學模式不僅可以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感受美”,還可以讓學生在創新的美術課堂教學環境中“創造美”,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

只要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與創新相關的教育學理論知識,大膽革新,同樣可以帶動學校整體的創新性變革。

二、美術創新性教學模式的建構與實施

教學模式的系統要素說認爲,教學模式是一個系統的整體,不僅是一種結構或流程,完整的教學模式至少包括理論基礎、教學目標、教學程序、輔助條件、評價標準五個要素。

(一)美術創新性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美術創新性教學模式是以教育創新理論、多元智能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爲基礎進行建構。

“每個模式都有一個內在的理論基礎。

換言之,它們的創造者向我們提供了一個說明我們爲什麼期望它們實現預期目標的原則。

”第一,創新理論在美術創新性教學模式中的體現。

依據創新性教學理論,在美術創新性教學模式中,首先,教師要相信每位學生都具有創新的品質。

其次,教師應“信奉”美術教學過程具有創造性,將自身的創新意識帶進課堂,進行美術教學方式、教學技巧的創新,以課堂的創新引領學生創新意識的提升。

最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具有一定調控能力、創新能力,對美術創新性教學計劃實施過程的“不適”進行不斷地“修正”。

第二,多元智能理論在美術創新性教學模式中的體現。

教師在創新性美術教學模式中要注意:首先,不以技能定高低,論成敗。

美術教師應更加註重對學生進行多維的過程性評價,避免“一刀切”的技能終結性評價。

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具有“存異性”意識。

多元智能理論認爲,學生間的智能存在普遍差異,應該容許和鼓勵差異的存在。

最後,利用綜合教學,引導學生自我智能優勢的發掘。

綜合利用音樂、數學、語文等多學科的知識與美術教學融合;綜合開發學生的觀察力、審美力、邏輯思維能力、音感以及語言發展能力,爲創新素質的培養提供多維的智能準備。

第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美術創新性教學模式中的體現。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美術創新性教學中的`體現如下:首先,學生課堂“主人翁”地位的確立。

學生對知識建構的過程本身就是探究的過程,只有通過探究精神的培養才能養成創新的精神。

其次,創新性情境教學活動的設立。

創新性情境教學活動包括課堂教學環境的創設和課外教學活動情境的創設。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使用音頻、視頻等現代化教學設備,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全面刺激學生的感官。

創新來源於實踐,來源於體驗,只有帶着學生“走出去”,學生才能找到創新的源泉。

課外情境教學活動的創設重點在於課外教學活動地點的選取。

(二)美術創新性教學模式的教學目標

美術創新性教學模式的教學目標爲3×3,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與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創新人格的有機融合,其具體內容如右表。

(三)美術創新性教學模式的教學程序

美術創新性教學模式的教學程序包括三大環節九個步驟,三大環節是教學準備階段、教學實施階段和課後提升階段,九個步驟會在下文中逐一闡述。

三大環節緊密相連,九大步驟環環相扣。

課前階段,通過挖掘美術教材中能帶動學生創新的知識點,進行創新教學設計。

課中實施階段,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結構對新知識進行“適應”“同化”,讓學生主動探究,尋找自己的興趣點和創新點,順着學生的思路進行經驗總結。

課後階段,即是理論知識實踐化的關鍵時期,鼓勵學生通過課後作業的完成,加強知識的內化和創新意識的提升。

下圖是美術創新性教學模式的教學程序中三大環節和九大步驟結構圖。

(四)美術創新性教學模式的支持條件

第一,美術創新性教學的教師支持條件。

美術創新性教學模式對教師個人能力的要求較高。

首先,美術教師要具有創新的教育理念。

轉變“教技能、教基礎”的教學觀念,以“教創新、創新教”爲立足點,充分挖掘學生創新能力。

其次,美術教師要具有一定的教育學知識,在充分認識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最近發展區理論,對學生的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拔高”。

再次,與學生對話交流,弱化教師的權威形象。

教師要靠近學生,在交流與對話中引導學生樹立質疑精神、批判精神,讓學生敢於向教師“發難”。

最後,教師要能容得下學生差異。

對於學生創作的畫作或手工作品,教師不應將學生創新的萌芽扼殺在搖籃中,對於美術作品欣賞過程中的不同聲音亦應給予相應的尊重。

第二,美術創新性教學的課堂教學環境支持條件。

教學環境包括教學的物理環境、教學的心理環境和人文環境。

教學的物理環境是指真實存在、人眼可見的物品,其中包括:黑板、多媒體教學設備、課桌、教學模具等。

這些物品的放置空間、設計結構等條件都對課堂教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例如,在教授人物肖像繪畫時,人物石膏模型的擺放就應該是可移動的,並且允許學生走近模型。

這種教學過程中的“可移動”大大增加了學生的自主性,亦能產生不同觀察角度的作品,提升學生創作的空間。

教學的心理環境是指教師通過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學生產生的愉悅、放鬆、安全等積極的心理影響,刺激思維的活躍。

例如,在美術欣賞課時,教師可以挑選適合本節課主題的音樂,讓學生在聲和美的感受中進行欣賞和聯想。

教學的人文環境是指在課堂上的師生關係,關注師生的平等、對話、理解。

第三,美術創新性教學的學校支持條件。

學校對美術創新性教學模式的支持在物質建設層面上表現爲學校要給美術課堂配備相應的教具、教學媒體、配置專門的“美術創新實驗室”。

專業、齊全的教學硬件是美術課堂創新的基礎,避免“巧婦無米”的尷尬。

學校對美術創新性教學模式的支持在制度建設層面上表現爲:首先,學校要建立相應的美術教師繼續教育制度,教師只有不斷通過培訓學習才能不斷地充電,爲課堂教學的創新儲備能量。

其次,學校要引導和鼓勵美術教師做課堂變革。

課堂的變革是學校整體變革的基礎,美術教育作爲學校重要的課堂教學部分,理應與語、數、外等教學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學校對美術創新性課堂教學的支持條件在文化建設層面上體現在學校應樹立創新性的教學理念,將創新性校園文化建設作爲學校文化建設的目標,讓創新的精神瀰漫在校園內,與美術課堂創新性教學相得益彰。

(五)美術創新性教學模式的評價標準

美術創新性教學模式的評價標準是以學生創新性素質發展爲起點的評價標準,包括以學生爲主體的評價標準和以教師爲主體的評價標準。

以學生爲主體的評價標準分爲學生自我評價、學生間的互相評價、學生對教師的評價。

首先,學生自我評價可通過建立“畫家日記”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地將美術資料的收集、美術作業的創意構想、創新性美術作業等一一記錄在日記裏。

還可以通過畫家成長記錄袋、美術創意展覽會等多樣的自我評價形式來實現學生的自我評價。

學生通過自我評價可以有效提升創新的自主性,增進學生在美術創作中的自信。

其次,學生間的相互評價可以通過建立“創意美編”“美編記者”等形式來收集同學間認爲有創意、創新的作品進行彙編,並對認爲最有創意的同學進行採訪,請教創意的來源、技巧和知識等。

同輩羣體間的評價更能以相近的認知水平來審視學生的作品,避免教師以自我的“視界”否定的學生創新。

最後,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可通過問卷進行統一評價,也可以通過教師評價手冊來實現學生對教師的評價。

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可以使美術教師通過學生的反饋,不斷對教學做出符合教育規律的教學調整和自我反思,提升美術教學的水平。

以教師爲主體評價標準分爲教師的自我評價和教師對學生的評價。

首先,教師的自我評價是以教師的課堂教學反思爲出發點。

美術教師可在課堂教學結束後反思教學準備階段、教學過程中不合理、教學效果不理想之處。

反思自我是否限制了學生的創新精神、能否通過教學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能否在一定程度上磨練學生的創新品格。

其次,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則要求教師更加註重美術教學的過程性評價和診斷性評價。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該在美術作業評價的基礎上,突出學生學習過程中探究態度、創新性的學習能力、合作性的學習意識等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評價。

總之,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以肯定爲主,鼓勵學生差異,鼓勵學生創新,引導學生獲得創新帶來的積極情感體驗。

【2】淺議如何評價幼兒美術作品

對幼兒繪畫作品欣賞、評價,對於教師來講是對幼兒繪畫作品進行分析講解和提出看法的一種美術教學方法,它既是對本次作業的總結,又是對下次作業的指導。

篇7:美術教育論文

通過開展羣衆美術教育活動能夠爲羣衆打造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使羣衆能夠更好的將自信、快樂和健康的一面展示出來,通過發現和觀察美好的事物,利用手中的畫筆來描繪出心中的美好生活和精彩,表達出自己的情感。當前我國羣衆美術教育工作還十分薄弱,因此在今年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需要加快美術教學資源的整合,努力提高羣衆美術教育的水平,使羣衆美術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

1羣衆美術教育的特點

1.1繼承、借鑑與創新

同其他藝術一樣,羣衆美術教育更重視創新性,而且創新需要與繼承和借鑑共同存在,三者之間相互依存和促進。在羣衆美術教學中,需要以美術理論作爲基礎,並與創作的經驗相結合,還要從民間美術珍藏中汲取寶貴的滋養。近年來西方現代主義美術開始涌入我國,並在藝術教學領域中進行有效滲透,針對於這種現象,我們需要從中吸取有益的因素,並與我國文化精神有效結合,從而實現美術教育的創新。在具體創新過程中,還要與內容和形式進行統一和結合,不僅要對內容和形式進行不斷創新,創作者還要在創作中與自身的.真實感受相結合,從而進行大膽的嘗試。

1.2實踐性

美術教學具有自身的獨特性,因此需要在羣衆美術教育中重視培養參與性和動手能力,即強調羣衆美術教育的實踐性,即在繪畫過程中重視技巧和方法。羣美術教育工作中,需要弱化專業美術技能,針對每一個人的差異性來使其運用所掌握的繪畫技巧和方法來表現個人的情感和意願。這其中羣衆學員可以自由的發揮,只需要利用畫筆表現出個人情感即可。在具體教學中,再與一般性的美學規律進行有效結合,從而進行適當的修正指導,創作出一幅幅充滿個性的畫。因此在羣衆美術教育中,繪畫技巧和方法需要爲美化生活和轉達情感服務。

1.3愉悅性

愉悅性旨在體現美術學習活動的感性、愉悅的特徵。將美術教育變成一種有趣的活動,在美術教育中羣衆能夠自由的抒發情感,表達個性和創意,獲得愉快的體驗,從而增強自信心,不僅具備更加健康的人格,而且有利於自身品質的提升。羣衆美術教學這種愉悅性特徵的體現,需要不斷激發羣衆內在的學習興趣,讓羣衆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愉悅性,從而更熱愛美術,實現對美術藝術的有效傳播。

2推動羣衆美術教育的措施

2.1通過免費開放普及羣衆美術教育

隨着藝術館免費開放力度的不斷加大,需要充分的利用免費開放的這個過程,以藝術講座之類的活動來使羣衆接受美術教育,使羣衆樹立正確的藝術審美思想,爲羣衆美術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但基於人民羣衆的角度來考慮,雖然藝術館免費開放後能夠吸引更多的觀衆,但對於藝術藝術來講,普通羣衆自身審美十分有限,因此要推動羣衆美術教育的工作也具有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藝術館在免費開放過程中,需要多舉辦各種形式的藝術講座,促進美術教育知識的普及,使人民羣衆能夠更加的深刻的認識到美術教育。而且在日常美術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需要積極向人民羣衆分享藝術知識,並鼓勵羣衆對參觀展覽時對藝術作品的意義進行解釋,更好的傾聽羣衆對藝術的看法。另外,藝術館還要利用媒體講座的方式和專家學者展覽交流等來加快推動美術藝術的傳播。

2.2充分利用美術活動進行羣衆美術教育

羣衆美術教育的優化是美術館的傳承和發展藝術的重要途徑。在藝術館轉型發展時期,要想給羣衆提供具有精神營養的藝術,將公共文化藝術傳播作用發揮到最大化,就應該在免費開放過程中認真探索羣衆美術教育優化方略,將藝術館展覽、羣衆美術教育、公共文化服務等功能集中起來進行美術教育。羣衆美術教育是和人們羣衆密切相關的,是提高羣衆文化素質的不可割裂的內容。所以,一方面需要積極進行免費開放,吸引羣衆參與到藝術欣賞中,一方面又有要加強羣衆審美接受能力的提升。通過美術活動的開展來傳承美術作品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將抽象的美術教育轉變成形象、活潑的藝術活動,提高羣衆的美術鑑賞力。具體來說,就是要有儀式、有針對性地開展羣衆美術教育。每年都開展一些形式不同的公共教育活動,通過各種活動讓羣衆瞭解美術作品,瞭解藝術作品的生命力,並引導他們從獨特的視角去理解藝術作品。或者和街道社區合作,以宣傳的方式讓羣衆走進藝術館,以多元化的教育服務活動獲得羣衆的認可,提高羣衆的文化素養。

2.3加強羣衆美術教育人才隊伍的建設

通過強化羣衆美術教育人才隊伍建設,可以有效的促進美術活動的開展和傳播,因此在實際工作中,需要重視羣衆美術組織核心骨幹人才的培養,以此來推動羣衆美術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可以在美術專業知識講座和基本功實踐訓練中聘請一些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素質藝術工作者,同時舉辦各種形式多樣的美術作品展覽,爲羣衆美術愛好者提供交流的平臺。加大對美術創作成果和美術遺產的收集和整理工作,進一步豐富羣衆美術活動的內涵。另外,政府還要加大物質投入,有效的推動羣衆美術教育工作的開展,通過投入專項經費,可以加快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還要吸引社會資金的支持,爲羣衆美術教育的開展和藝術的傳播奠定良好的物質基礎。在建設投入的同時還要重視管理投入,重視基層公共文化工作者的培訓工作,落實好各項保護羣衆美術教育的措施,爲公共文化建設的順利開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3結論

隨着人們對社會發展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加大對羣衆美術教育的倡導,正確引導羣衆美術活動的開展顯得格外重要。羣衆美術教育不僅通過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從經濟上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也通過提高文化活動質量從精神層面上推動了社會的和諧發展。因此當前藝術館的免費開放需要和羣衆美術教育有機聯繫在一起,從羣衆文化素質提升、傳統文化弘揚的角度出來,想方設法地加大羣衆美術教育力度,提高羣衆的審美能力,以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所以,要更好地構建免費開放理念下的藝術館羣衆美術教育方法體系,充分利用藝術館的羣衆美術教育作用,創新藝術館免費開放體系,優化羣衆美術教育,將藝術美和文化魅力傳遞給廣大人民羣衆。

篇8:美術教育的論文

有關美術教育的論文

美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特別在培養創造性思維方面具有其他學科不能替代的特殊優勢,下面要爲大家分享的就是有關美術教育的論文,希望你會喜歡!

《美術教育中的創造性研究》

【摘要】隨着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全面推廣,這種理念爲美術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主要闡述基礎美術教學中的創造性教育方法。本文主要闡述了有關美術教育中的創造性研究的一些列問題。

【關鍵詞】美術教育;創造性;研究

一、前言

隨着社會的進步,教育改革也在不斷向前推進,素質教育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尤其是美術教育,逐漸成爲人們關注的焦點。美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特別在培養創造性思維方面具有其他學科不能替代的特殊優勢,所以關心美術教育,爲美術教育中的創新。

二、培養學生美術創造的興趣

在美術教學界,有一個廣爲人知的故事。故事裏讓中國學生和美國學生在同一堂美術課上畫一束鮮花,中國學生的畫法標準,花的種類和顏色與真花無異;而美國學生則拋棄了傳統鮮花的畫法,花的顏色雖然與實際不同,但極富想象力,而且極富美感。這則故事或許是虛構的,但卻真實地反映了我國學生美術學習時的困境――缺乏創造力。因此,在美術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創造性十分有必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首先要培養學生美術創造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在教育中永不過時,興趣能夠激發學生在積極愉快和自覺氛圍中學習,能夠使學生在繪畫學習中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這樣學生的繪畫中能夠表現出創新的美感,而不是如同拍照般精確。

三、美術教學中創造性的體現---“美術家(藝術家)-作品”本位的創造性教育

美術家是美術作品的創作主體,如果說“創造性”是美術作品之所以能夠成爲“美術”作品的核心價值,那麼美術家創造作品便是充滿“神奇”之魅的靈感噴薄並將之物化的這一過程。蘇軾詩云: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美術作品便是美術家伸出“上帝之手”,將人類的審美情感物化爲可視、可居、可遊的圖像世界。

當下有一種觀念認爲:基礎教育階段的美術教學,不是培養美術家或畫家的教學。這一觀念的誤區在於混淆了美術家或畫家作爲職業分類與精神氣息的之間本應有的區分。如果說美術家或畫家僅僅作爲一種技能性的職業,那麼這種觀念自有其合理之處,畢竟每個人的心志取向和職業定位有更爲豐富與更爲多元的自由選擇,但緊接的問題是爲什麼要在基礎教育階段開設作爲普修性質的美術課?還要配備“專業”出身的美術教師來實施開展美術教學?

所以美術家或畫家更應該是作爲精神氣息的載體,而創造性便是這一精神氣息的核心內容。即使在基礎教育階段,美術教學特別是美術實踐的教學之實質便是使學生像美術家或畫家那樣進行創造性勞動。而這種創造性勞動是人本身就具有但在成長過程中與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的社會現實處境中逐漸被淡忘、忽略、屏蔽的能力,美術教學便是撞擊這份屏蔽、喚醒這份遺忘,也正是在此種意義上,能夠更好地理解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1921-1986)所言:人人都是藝術家!

“美術家-作品”本位的創造性教育,更多體現在美術實踐教學這一模塊中,即通過繪畫研習、雕塑創作、工藝品製作等等技能性實踐活動,實現審美創造性的物化過程,並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與想象能力。此處僅以繪畫爲例,繪畫的最終目的並不是爲了精確地再現眼睛中所見到的“客觀”世界,而是通過塑造具象或抽象的物事,感受、體悟點、線、面與色彩通過“神奇”的藝術組合成具有審美意蘊的形體,並通過這一併不同於所謂現實世界的形體,揭示、把握人類審美思維與審美情感的奧祕。如果沒有相應的技術訓練與動手能力的培養,所謂創造力與想象力最終只能淪爲空談。而不訴諸創造力與想象力的技術訓練,也只是無法成爲美術創作的機械描摹。

四、在美術教育中培養創造性思維

創新思維不是一門課程,無法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教學工作,所以只能潛移默化地培養,美術課堂爲學生個性的塑造、創造能力的培養提供了陣地,爲創造性思維的開發創造條件也就義不容辭。

1.創造寬鬆自由的思維環境,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創造性思維的產生,必須具備寬鬆自由的思維環境。若沒有“自由”又何來創意呢?而人的創意必須在沒有干預的情況下才能發揮潛能。專家提供的求異思維、聚合思維、逆向思維等多種思維方式都是以“心裏自由”爲前提的。所以要提供自由的思維空間和自由探究的機會,要尊重不同尋常的看法,尊重不同尋常的想象,所以教師的美術素質與開放心靈對學生的想象力的開發是有益的。

美術教育中的想象大致可以分爲兩個方面,一是在美術作品欣賞中產生的想象,教師可以通過對作品的分析,啓發學生的想象,深入作品的內涵。審美能力的培養與提高主要在這個方面來體現。二是作品創作前的想象,就是構思,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的思維,激發他們的表現慾望,肯定學生想法的價值,將學生追求成就的過程視作一種成就給予肯定,並通過技術的傳授幫助他們實現想法,使他們在表現的過程中享受創作的樂趣。創新思維能力與造型能力的培養應該貫穿在這個其中。

2.提供便利的可利用的實踐場所

創造性思維往往與創造活動是相聯繫的。人們總是在產生了某種創造性活動的動機和慾望,或者在某種創造性活動進行過程中,纔可能產生創造性思維。美術作品的創作過程就是思維創造形象的過程,美術教育中這種思維與創造的關係尤爲明顯。所以在美術教學中要創造建設實踐場所,在實踐中培養創新思維的能力。

拿中學美術爲例,中學美術包括繪畫、工藝、雕塑等,每一門類的創作都離不開技巧與材料,需要適當的場地。因此,我們要儘可能地提供實踐的場所,提供物質條件。我們一方面可以在校內創造條件,一方面可以與社會接軌,幫助學生實現探索創造的慾望。同時我們要充分地利用現代教學設施,把科技融入教學中,利用現代教學設施,豐富教學內容,爲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開發提供便利。

3.關注學生的個體因素

這就是所謂的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個體情況,關注個體因素在學習中的積極作用。不是每個學生都熱愛美術,美術教育並不是一定要把學生都培養成畫家、藝術家。但我們應該使每個學生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有所收穫,特別是在思維方式上,要善於觀察,富於想象力。

個體的`因素包括文化修養、思維的方式與專業素質。文化修養與學習成績沒有必然聯繫,主要是指學生知識面的大小,興趣廣泛的程度。美術教育中的創造性思維需要文化的修養,廣泛的文化基礎可以開啓聯想與智慧。專業素質是指對美術理論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是創新最終得以實現的基礎。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都有自身的優勢與潛力,有的善於動手,有的善於思考,有的善於觀察,有的善於表現,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優勢,設計合理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創造才能,讓有美術創造潛力的學生能有更好的提高,讓美術方面不具特殊潛力的學生能夠具有一定的審美修養與美術素質。

4.建立合理的鼓勵機制,促發求知的主動性

鼓勵機制可以成爲創造力產生的外動力。當學校爲學習成績突出的學生設立獎學金時,獎學金在某種程度上便成爲學習的動力。現代諾貝爾獎的設立同樣促進了各個領域的創造力的開發。各類的美術作品比賽,也鼓勵了一部分人的信心與學習主動性。

五、改善美術創造性教育的方法

1.所謂美術創造性教育,就是通過美術教育學生的過程,使學生髮現生活的美和藝術的魅力所在,使學生擺脫模式化的事物,發現自然的神祕。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幾點:合理的利用美術書籍、教材或者其他美術參考書中有很多有價值的東西,要把這部分知識利用起來給學生展示,拓寬他們的思路;另外,老師要善於引導學生,發現學生不正確的理解要及時修正,確保學生審美觀的正確發展。

2.要實現美術創造性教育不能急於求成,美術知識和繪畫能力是美術學習的基礎,只有基礎牢固了,學生們纔有能力去學習美術,去欣賞美術中的精華。尤其是新課程改革之後美術教材是將理論與實踐隱含的合成一條學習的主線,把許多理論學習與繪畫實踐整合成爲一個體系,這雖然在提高美術課堂中美術理論知識學習的氛圍,但是這可能會出現美術教學中出現忽視理論基礎的情況。忽視理論學習的美術教學是不符合美術創造性教育思想的,沒有紮實的基本功,繪畫及欣賞能力也不會提高,依然沒有達到教育學生審美才能的目的。因此,提高美術創造性教育水平的前提就是打下紮實的美術知識基礎,設計出多樣的學習形式,逐步完善教學體系。

3.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美術創造性教育的核心思想。這也是全國校在美術教育過程中的一貫思想。細心的教師會發現,學生有一顆渴望發現的心,學生渴望成功。因此,擯棄那些束縛學生創造性的東西,發現學生的優點並充分發揮,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六、結束語

新課改的核心要求是對素質教育的實施,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爲宗旨的。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創新的教學機制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和創新意識對於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美術素養的提高極有幫助。

參考文獻

[1]田立永.對美術教學的探索和思考.科技博覽,2010,(22)

[2]王芬.美術教育特點及其教育方法[J].知識經濟,2011,(4):101

[3]楊文虎.藝術思維和創作的發生[M].上海:學林出版社,2011,25.105

[4]宋曉亮.新視野下的美術教育探論[J].網絡財富,2012,(3):107

[5]畢偉民.試論美術活動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27:268

篇9:美術教育的論文

高職美術教育下的素描教學探析

摘要:隨着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髮展,就業形勢的不容樂觀,使得高職教育也越發的倍受關注。

現階段,社會的進步對人才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如何培養出可以與社會相適應的高技能型人才是高職教育的首要任務,因此就需要高職院校要依據實際情況在教學方法和模式方面進行一定的改革,爲提高教學效率奠定基礎。

[1]此篇文章就針對高職美術教育下的素描教學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高職美術教育;素描教學;分析

一、引言

近幾年來,爲了可以更加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讓學生可以擁有自己的一技之長,就要引起對高職教育的重視。

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種,它肩上揹負着爲社會培養出高技能、高素質人才的任務,對我國的社會發展來說有着重要的意義。

雖然當前我國高職教育正在向目標發展,但也在發展中遇到了一些問題,其中高職美術教育在就業方面的問題較爲突出,所以就要對美術教育進行相應的調整,使“素描”更好的融入當今學科變化當中,以下就是在高職美術教育下淺談了以下對素描教學的看法。

[2]

二、現階段高職美術教育的發展狀況

在社會的不斷髮展下,對美術老師的需求也逐漸呈飽和狀態,這就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就業壓力,使找工作難成爲了美術生的一大特點,加之新型人才的不斷出現,社會需求的增多,也使美術招生逐漸弱化,生源受到了影響。

[3]因此,在面對這樣的形勢下,高職美術院校應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依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開設一些社會需求量大的美術專業課程,如:工業設計、動畫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

就要對以往的美術教育方法進行改革,尤其是“素描”這一課程的教學,因其是美術學習的基礎,所以沒有因其對其的重視,以致於使其教學一直處於滯後狀態。

[4]從高職美術專業的生源來看,其中一部分是因爲自身分數低所報考的,另一部分是依據自身日後的發展自願報考的,但他們都是爲了應付考試而學習,在基礎方面比較薄弱,以致於學習起來較爲困難。

而且因初來高職院校,一時難以適應當前環境,使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事就做,不感興趣的就拋擲腦後,對素描更是缺乏興趣,學習不積極、不主動。

所以,就需要老師加強引導,讓學生能夠主動的學習素描。

[5]

三、素描教學在高職美術教育中開展的有效措施

第一,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素描是美術的基礎,也是其他藝術的墊腳石,在素描教學中,老師要讓學生認識到素描是一個長期學習的課程,不是圖一時玩樂就可以學好的,讓學生能夠認識到素描的重要性。

因素描本身是靜止狀態的繪畫,所以在課上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長期下去就會失去對素描的興趣。

因此老師可以通過組織作品欣賞大賽來讓學生對素描產生新鮮感,激發學生對素描的興趣。

如:老師可以適當的選出一節課讓學生將自己之前畫好的素描展示出來,供學生欣賞,學生在看到衆多不同的素描畫時必然會眼前一亮,有向探究的慾望,進而老師讓學生之間相互評判,說出優點和不足之處,最後選擇出本次素描賽的冠軍,老師在此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鼓勵和表揚,對於畫的較好的可以發一些禮物,以此來激勵學生。

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就會感覺素描課堂也是可以充滿活力的,讓學生興趣大增,從而產生繪畫的慾望,調動學生參與和學習素描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第二,素描教學方法多元化。

在以往傳統的素描教學中,其教學形式過於單一,教學內容過於死板,以致於學生有自己的創作新想法、新思路也不會被提倡,將其扼殺在萌芽狀態。

這樣的教學雖然一時會讓學生提升素描的基礎,但長期下去也會讓學生逐漸失去對素描的興趣,失去自己的藝術風格。

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老師應改善這一現象,鼓勵學生多思考、創新,從對一個靜物的觀察、角度的分析發展到由觀察動態物體,從動中發現其特點,然後以自己的方式、繪畫手法將其表現出來,多讓學生感受生活、自然。

如:在畫動物素描這一內容時,老師不要只是將動物單方面的定爲小貓、小狗,要讓學生自行選擇。

老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寫生的方式去感受大自然中的動物,通過觀察讓學生畫下動物的最美瞬間,這樣就會有學生選擇畫海鷗、沙灘上的人物、大雁等等。

這樣不僅讓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了鍛鍊,也讓學生的設計能力得到了強化,與自然與生活相結合,將教學內容活化、多元化會讓學生更加喜歡素描,喜歡藝術,從而讓自身得到全面的發展。

第三,轉變以往的教學思想,完善老師自身的技能和素質。

高職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高技能、懂知識的專業型人才。

所以,就要求老師要轉變以往的教學思想,正確的認識美術教育,尤其是素描教學,不能像以往一樣拘泥於課堂教學,要試着走出去,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和思維的培養,讓學生多接觸一些於美術教育相關聯的學科,激發學生的設計思想。

此外,老師還應與時代發展潮流相結合,不斷的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對教學方法的改進要多加探討和落實,只有在探討中經歷並不斷改進完善,纔可以找出與時代相適應,符合高職素描教學的新型教學模式,纔可以最大化的提升教學效率,讓學生全面的發展,以培養出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朱成樑.淺談高職美術專業素描教學發展方向[J].科技創新導報,2016(35):184-185.

[2]李嚴鋒.當前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素描教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J].新絲路(下旬),2016(09):117.

[3]李銀玲.如何搞好高職院校美術專業素描教學[J].科技展望,2016(04):336.

[4]陳洋,呂怡然.高等美術教育教學素描課程研究[J].藝術教育,2016(02):137-138.

[5]巴哈提•卡下旦別克.淺談美術教育專業素描教學思路和改革[J].美術教育研究,2016(01):138.

美術教育的當代價值與發展方向

摘要:本文首先重點分析了我國工藝美術傳承的最新形式,在此基礎上簡單論述構建適合當代發展的工藝美術教育體系可促進中國工藝美術教育的價值與發展,最後總結出工藝美術的發展需要教育上的改革,要強化學生學習工藝美術專業性,並提高學生實踐能力,以此幫助我國工藝美術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工藝美術教育;價值;發展方向

一、工藝美術傳承新形勢

中國傳統工藝美術課程在高等教育體系中一直以不可捍衛的地位存在,隨着教育事業的不斷髮展,高校工藝美術專業逐步被與工業化生產結合更爲緊密的藝術設計專業所取代。

近年來隨着國人對傳統工藝美術教育的認知與重視,我國工藝美術傳承面臨新的形式。

任何一部成功的工藝作品的背後都存在着其特定的加工技藝,這些精湛的技藝都應該得到應有的保護,並傳承下去,以供後人分享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併爲中國傳統工藝美術而感到驕傲,但在傳承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頗多。

傳統工藝美術的主導地位以手工業爲主,隨着時代與人們大量的需求,工業生產逐漸發展成爲工藝美術產業生產的主導地位,因手工業滿足不了大量的需求,工藝美術產業發展至此,完全依靠傳統手工藝謀生的只能是小部分人。

根據工藝美術傳承模式分析,可分爲以下兩大類:一是依靠傳統純手工藝爲營生的一類人,通過師徒方式的學徒,通過言傳身教方式傳承,也是中國較爲傳統的學習方式傳承下去;二是僅依靠人們個人興趣愛好,在正常工作生活的閒暇時間進行製作,沒有系統學習,按照個人對工藝美術的喜好與感悟進行製作,並不存在拜師學藝等說法進行傳承。

因人們現代化生活方式等因素,上述兩種手工藝的傳承也隨之受到影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很難接受長期學習傳統手工藝,因傳統工藝技術精湛,需要花費過多精力與時間進行學習與研究,因此傳統的學徒生活方式逐漸遠淡出統手工藝行業,很多年輕人認爲與其花費過多時間學習手工藝製作,不如進入城市打工生活,上述現象的發生歸根結底是因爲傳統手工藝需花費過多時間學習且收益效率偏低等因素。

篇10:美術教育的論文

關於美術教育的論文

美術教育的發展需要通過探討和研究,一篇篇優秀的美術教育論文能把這種探討和研究昇華,從而達到提升美術教育質量的目的,一起來欣賞下面這三篇關於美術教育的論文吧!

放飛思維、點燃孩子的藝術火花【1】

縱觀當前國小階段的美術教育,正是學習的啓蒙階段。

此時的孩子,由於生理和心理雙重因的正常制約,往往在學習過程中,一碰到困難和挫折,便會產生低落的情緒,注意力的持續性比較低,對美術課堂上的創作缺乏瞭解。

這些,使得本應充滿活力的藝術學科在孩子面前變得黯然失色。

那麼,如何克服這種求知的浮躁,讓他們愛上這個課堂,使得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我們的教育。

我們應遵循馬克思主義的辨證法來看待教育,弄清內因與外因的辨證關係,明確教育中起決定作用的內因是學生。

只有內因得到充分的調動,教育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下一代。

下面就結合美術課堂教學來談一談如何點燃孩子們的藝術火花,讓學生愛上美術課堂。

一、尋找創作的源泉

在教學中,我們往往被純技能、技巧的追求的所壟斷,並將此放在教學目標之首位,用它作爲衡量美術學科成與否的標尺,在這樣一種教學動機的指導下,學生就會跟在教師後面去模仿,他們觀察到什麼?感受到什麼?一切很難找到答案。

我認爲在美術教學中,首先應考慮的是孩子對生活經驗的積累。

沒有對生活的密切接觸、認識、體驗,就如同盲人摸象,根本不能理解事物的構造、形象,又何談有新的創造呢?

我在教學“交通工具”一課時,發現有很多學生的作業上出現了多次抹擦的痕跡,還有學生在下面小聲地自言自語:“ 我不畫了,我不會畫!”我感到很奇怪,開始他們一個個興趣盎然,舉着手,爭先恐後地告訴我自己知道的交通工具。

於是,我把一個原先要畫摩托的小男孩找來,問他爲什麼不想畫了,他指着自己只畫了幾筆的摩托告訴我,不知道那裏該怎樣畫。

這時,我才突然領悟:創作源於生活!沒有生活中的接觸與觀察,學生怎麼畫得出原本的摩托的部件、構造都不明確,難道我還能要求學生憑空來設計、想象嗎?那不是閉門造車嗎?

生活處處有美,藝術就善於從生活中捕捉。

而孩子們還不是藝術家,就像一頭剛剛學習捕食的小獅子,還必須在母獅的循循善誘下學習捕獲,掌握時機。

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正處於發展階段,潛在的能力需要教師的引導、開發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欣賞能力和評價能力,從而使學生能夠感受到生活的美,並從中捕捉到美 ,產生對美的表現慾望,以達到創造美的目標。

二、激起創作的興趣

美術這門學科,從總體上看是大多數學生喜歡的科目。

但具體到每一個學生對這節課有沒有興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長,就要看老師如何調動他們的積極因素激起學生創作的興趣。

國小階段的學生,年齡跨度相對大些。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一般跨越兩個階段。

低年級與中高年級的學生除了對色彩的敏感具有共同性,低年級的學生注重於外觀形象,高年級則偏重於設計和製作。

如五年級的《畫臉譜》,假設簡單地讓高年級的學生仿造塗鴉,必定會興趣大減。

老師將課題稍稍一改,變成讓學生來當京劇演員大師,頓時,場面馬上變得熱情高漲起來。

臉譜上塗滿了五顏六色的濃厚色彩,以前學生們只是在電視上觀賞過,現在要他們自己動手,來給這些“演員”塗脂抹粉,立刻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教師再因時制宜地組織學生先觀賞京劇錄像片段,再借機把一些民族傳統藝術的有關知識,諸如臉譜色彩的含義、臉譜的勾勒等知識介紹給學生。

等到他們親自動手時,一個個揮筆抹彩,似乎人人都像個化妝師。

不過最後的作品如何,是否夠標準,這都不是最重要的。

至少在這堂課上學生的參與率達到100%,學生的興趣激增,情趣高漲,並在此基礎上認識並瞭解了一些簡單知識,提高了自己的知識面,並從中感受到藝術創作的愉悅。

其次,電教媒體作爲信息的載體,在教育目標與教育內容實踐的操作中搭上橋樑。

它聲形並茂,色彩豔麗,生動直觀,吸引學生的視覺、聽覺,讓學生留戀、嚮往。

再次,我們的教材中,有不少課題需要學生走出教室,實地寫生,如四年級的《用色彩畫風景》等,如果教師只在教室中講,該畫哪些部分是畫面需要的、哪些不需要等等,這樣的閉門造車,不如讓學生去實地走走看看,感受一下小巷兩邊的商店、理髮店、小飯店、行人及往日熟悉的地方,然而,現在要學生用畫家的眼光去感受它,感覺生活一下子是一幅完整的畫。

學生在走進環境感受生活的過程中,感悟能力增強了,繪畫能力提高了。

三、用信心架起成功創作的橋樑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

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全部知識進化的源泉。

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個小小世界的探索。

其想象之奇特,構思之大膽,手法之自由,盡情宣泄之色彩不受約束,這正是兒童作品最動人、最精彩的價值。

美術課上,我經常發現,學生的創作各有其獨具魅力的地方,儘管有些創作上比較欠缺,但是,當你換一種角度去欣賞的時候,會發現,它也是很完美的。

我看到這樣一個學生,他的寫生作品總是和實物相差甚遠,有時還遭到同學的嘲笑。

他害怕上美術課,害怕自己的畫被人看見。

其實,哪個孩子不想表現自己、展示自己,享受成功,這是孩子的天性。

於是,我給他看了一張“凡高的自畫像”。

於是,那個孩子自信的舉起了自己的“印象派”,這至少是個好的開端。

我們在指導兒童創作的過程中,儘量讓兒童作爲畫畫的主體,讓他們去發現其中的樂趣,畫他們最想畫的事物,老師只是事先做一些啓發式的引導,讓兒童自己想象,然後老師再作一些修正式的補充,這樣能讓他有一種成就感,樹立自己的信心,孩子就不再畏難;有了自信,孩子就敢畫了,有了自信,孩子就可以描繪自己的生活;有了自信,想象的翅膀就可以自由飛翔,創作出精彩的一幕。

作爲學生走上美術創作之路的啓蒙者,需要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真誠去點亮孩子心靈的蒼穹,燃起藝術的火花,使他們在人生的.這段行程中,充分地發展自己的個性,激發興趣,展現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的藝術才華。

美術課中的欣賞教學【2】

一、欣賞作品的分類

美術教材的作品欣賞大致可歸納爲四類:一是古今中外名作的欣賞,如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拉裴爾的《椅中聖母》、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還有徐悲鴻的《八駿圖》、蔣兆和的《流民圖》等現代名家作品,這些作品風格各異,藝術水平很高,是欣賞教學的重頭戲,二是範圖的欣賞,每課的前面都有一定的範畫插圖,這些範圖主要是針對某一概念或某一技法而配備,它直觀明瞭,學生易於接受,對於提高學生的繪畫知識與技能至關重要。

三是同齡小朋友的優秀作品欣賞,這些作品天真浪漫,富有兒童情趣,是兒童心理世界的反映,這類內容學生覺得親切,容易產生共嗚。

四是其他門類的欣賞,如雕塑、建築以及剪紙、編織、印染、拼貼等工藝製作。

這類作品製作精妙,具有很高的美術觀賞價值,學生很感興趣。

二、欣賞的角度

對於一件美術作品,教師大致可以從四個方面來引導學生欣賞:一是畫面直觀形象的欣賞,也就是畫面給人的視覺印象,如《最後的晚餐》畫的耶穌和門徒們共進晚餐,當耶酥說出“你們當中有一個人出賣了我”這句話時,衆門徒的驚異神情動態;1949鬥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激動時刻;齊白石的《蝦》表現的是一羣活蹦亂跳的蝦在水中嬉戲爭食的情趣。

二是藝術風格特色的欣賞,它包括畫面的構圖、色彩、透視、表現手法等,主要指繪畫的技巧。

如徐悲鴻的《八駿圖》,畫家採用國畫水墨技法,通過線條的乾溼、濃淡、粗細、疾徐,寥寥數筆,便將馬的奔騰氣勢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凡高《阿爾的吊橋》一國,畫家採用鮮豔濃烈的色彩,有力的筆觸,奔放的線條,使畫面給人一種明快跳動的感覺,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在《最後的晚餐》畫中,畫家把人物都安排在桌子的一邊,全部面對觀衆,這種獨特的構圖法更便於表現衆門徒的各種表情。

三是與作品相關的邊緣內容的講授,包括藝術家的生平、愛好、傳說、趣聞及當時的社會背景等。

比如在講達·芬奇的畫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達·芬奇畫蛋的故事,以及他刻苦研究解剖學、透視學的有趣事例;在欣賞齊白石的畫時,可以講他三十歲學畫,爲了畫好畫,在家裏養了很多花鳥魚蟲,經常觀察寫生的例子。

四是對作品思想內容的挖掘,如雕塑《艱苦歲月》,表現的是長征中一位紅軍小鬼依偎在老紅軍身旁,被悠揚的笛聲所吸引的感人場面。

但其表現的並不僅僅是這些,作品還歌頌了紅軍戰士在艱苦條件下不怕犧牲不怕吃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也表現出了紅軍戰士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再如徐悲鴻的《八駿圖》,畫面中絕非單單表現了八匹馬,而主要謳歌了那種勇往直前、戰鬥不息的大無畏精神,當然,像一些靜物畫、肖像畫及一些工藝品就不必非得深控其思想內涵了。

三、教學時教師的注意點

1.教師要提高對欣賞課的認識,教師首先要利作品有一個較全面深刻地理解。

另外在欣賞的方法手段、教具的使用以及學生的接受能力等方面教師也要心中有數。

備課越充分,教學效果就越佳。

2.欣賞時要有重點,有些作品以藝術特色、繪畫技法欣賞爲主,像風景畫、靜物畫,而有的在藝術特色欣賞的同時更要對作品的主題思想學習領會,《血衣》、《南昌起義》等,此外在選材上也要有主有次,教師要把欣賞的重點放在那些有代表性的、風格獨特的名作上,以加深學生對著名作品的印象。

3.欣賞的內容不可過深,超出了學生欣賞能力的東西,教師要少講,甚至不講,要欣賞那些看得見、摸得着學生易於接受的直觀內容,如某一點某一處的用色、線條、構圖、明暗等。

4.欣賞的手段要多樣化、生動化、藝術化,避免教師空洞枯燥的講解、學生被動地乾巴巴聽的現象。

可以採用故事、提問、討論、觀察、懸念等多種形式,還要充分發揮幻燈、掛圖、錄像、錄音等現代教學手法,增強欣賞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使學生樂學、想聽、愛看,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

5.欣賞的時間不可過長,內容過多過濫,學生會厭倦,教師可以把欣賞教學穿插於平時教學之中,使欣賞與傳授技能相結合。

6.欣賞後要有檢查和總結。

可以採用提問、談話及捲風考試的方法來進行。

使之達到複習鞏固減少學生遺忘的作用。

豐富學生的繪畫想象力【3】

一、抓興趣點

喜歡塗塗畫畫是國小生的天性。

但這種興趣是短暫的,在美術課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好奇、易興奮、好探求的心理特徵,抓住興趣點,憑藉一定的教學手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獲得知識、表現藝術情感的慾望,從而主動自覺地進入想象氛圍。

1.猜謎激趣。

如第十一冊教材中《古詩配畫》一課,我首先就以猜謎形式揭示課題,引入新課。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這不是我們第二冊時學過的《畫》那首謎語詩麼?”一時,小手像雨後春筍一齊豎了起來。

接着,我把課前畫好的範畫一出示,詩與畫一搭配,學生思維就更加形象化了,只用幾分鐘時間就幫助學生想象到了“古詩配畫”的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