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留守女童性遭受侵害案事件多發,原因及深層次影響剖析

留守女童性遭受侵害案事件多發,原因及深層次影響剖析

留守女童性遭受侵害案事件多發,原因及深層次影響剖析

(一)主體方面,因爲留守女童父母和學校對於性安全和自我防範意識教育這一塊難言於齒,導致留守女童性安全和自我防範意識教育缺失。往往碰到性安全問題,她們就不知所措,有的根本不知道這是性侵犯,致使犯罪分子屢屢得手。

(二)客體方面,家庭和學校監管不力,對農村留守女童監護的缺位。留守女童從智力和體力上說,都不能防範成年男性的性侵害,家庭學校疏於管理,導致留守女童的性監護缺位,給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機,容易讓犯罪分子得逞。

(三)侵害人方面,農村經濟文化相對落後,基層組織管理弱化,法制教育滯後,農村文化生活貧乏,加上中老年人多是文盲、半文盲,法制觀念比較淡漠,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導致不法侵害發生。

(四)地理格局分佈,農村地理環境複雜也爲犯罪分子提供了有利條件。案件基本上都是發生在鄉鎮的較偏遠村社,那些地方監控設施較少,環境複雜,給犯罪分子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隱蔽場所。

(五)社會層次方面,社會懲戒力度不夠,沒有形成足夠的威懾力。

4.影響分析:兒童性侵犯對受害者的深層次影響剖析。

兒童性侵犯對受害者的生理、心理、行爲和情感等方面會產生近期的和長期的消極影響,還將對受侵害者家庭產生一定的傷害和持久的影響。

(一)首先,性侵犯會對兒童的身體造成嚴重危害。受害兒童臨牀表現主要爲生殖器肛門的損傷和感染 ,以及不明原因的腹痛、胃痛和頭痛,甚至感染性病等等。

(二)其次,兒童被性侵犯後極易造成各種心理和行爲障礙。[9] 受害兒童在受侵犯後往往都會受到侵犯者不同程度的恐嚇、欺騙。如在教師施加的性侵犯中,有些“不聽話”的孩子會受到當衆指責。 [10] 潘綏銘曾四次對全國大學生進行調查,結果發現,1991 年男大學生可以容忍新娘失貞者佔 18.5%,1995 年以後爲 14%。 大學生尚且如此,那麼廣大農村地區對女孩貞操會更在意,這容易使兒童產生一種強烈的罪惡感。不僅如此,受侵犯兒童常常出現焦慮、抑鬱、恐懼、緊張等情緒問題。隋雙戈研究發現,受害者無法有效抑制不適當的分散的認知、情感反應,會導致警覺性增強、易激惹、情緒及自主神經系統不穩定等大量症狀。除了心理症狀,陸士楨、李玲發現有些受害者會出現諸如學習困難、逃學、離家出走、自我嫌棄、厭食、暴飲暴食及自殺等行爲,不健康的性觀念和性行爲。在一項有關性虐待對性功能障礙的影響調查發現,受害者中 75%害怕性活動,33%無性慾或性慾抑制,41%性喚起障礙,33%無性高潮。 不僅如此,性侵犯還會長期影響受害者的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功能。陳晶琦在對高中生、衛校女生、大學生等做了一系列回顧性調查,結果都顯示:兒童期有受虐經歷的被試的抑鬱情緒量表得分比沒有該經歷的被試得分高。 兒童期有性受虐經歷的大學生在近一年內考慮過自殺的比例高於一般學生。常春梅等運用生命歷程理論研究性侵犯,發現性侵犯事件對男性的生命歷程有一定的影響,其中同性戀傾向與男童遭受性侵犯事件有很大關係。蒲昭和發現遭受性侵犯後的 5 年,兒童的一些負面心理和行爲問題並沒有得到明顯改善,許多有童年受侵史的成人常常將與性侵犯有關的痛苦內化(如出現焦慮、抑鬱與自殺等問題)或外化(如產生憤怒、攻擊他人等行爲問題)。男性通常以外化痛苦的方式應付童年期的性虐待,女性則多采用內化痛苦的方式。

(三)然後,除了受害兒童,性侵犯對整個家庭也會造成傷害,尤其在性侵犯事件被披露後。如容易破壞家庭的穩定,對其他家庭成員造成一定的心理創傷等,龍迪認爲性侵犯導致的家庭創傷表現在以下幾方面:將給家庭支持功能帶來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親子關係、婚姻關係、家庭角色的缺失;家庭生活將被打亂,兒童及其家庭可能成爲鄰居議論和指責的話題;家人可能需要長時間面對受害兒童的心理康復、處理受害兒童的情緒,以及由此帶來的家庭榮譽受損等問題。需要着重注意的是家庭的支持影響着受害兒童的心理適應程度,由於被告人與被害人家庭多是同村鄰里或具有親戚關係,一旦案發,往往會造成家庭間、親族間關係長期緊張甚至矛盾激化。被害人往往還會受到歧視,家長認爲出了這種事已“無臉見人”,往往讓其過早輟學或外出打工。被害人在壓抑、憤怒的環境中成長,身心健康長時間得不到修復,甚至會墮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