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蘇教版)《曹劌論戰》

(蘇教版)《曹劌論戰》

(蘇教版)《曹劌論戰》1

點擊瀏覽該文件

(蘇教版)《曹劌論戰》2

(一)朗讀課文,導入新課

(二)思考討論,合作探究分析課文內容

學習第一段

1.“齊師伐我”的“伐”是什麼意思?齊國軍隊爲什麼要“伐”魯國呢?

補充介紹歷史背景:齊襄公在國內做了一些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公元前685年,齊國發生內亂,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搶着趕先回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起兵迎擊。當時齊強魯弱,魯軍大敗,齊桓公脅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從此兩國結下深仇大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再次興兵攻魯,戰於長勺。從歷史背景得知齊師興兵完全屬於侵略行爲,所以“伐”應譯爲“侵犯”。

2.曹劌的身分怎樣?

明確:從“其鄉人曰”句中我們能推知曹劌的身分爲普通老百姓,沒有官位,屬愛國君子吧,“位卑未敢忘憂國”。

3.“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麼?

明確:“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當時與公膳制有關。公膳是對某種品位的官員在辦公時間免費供給的一種膳食。按規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員,一般稱爲“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權位的人。

4.“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中的“遠謀”二字是此文的關鍵,貫穿全文。從曹劌的這句話裏可見他具有什麼樣的品質?

明確:從曹劌的對答中反映曹劌關心國家大事和深謀遠慮的品質。

5.“何以戰”這三個字喚起下文分析戰爭的條件,突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魯莊公認爲要做哪幾方面的準備呢?

明確: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②“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6.對於這三方面的準備,曹劌是如何回答的?爲什麼第三個準備“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

明確:因爲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這就突出表現了曹劌重視人民力量的政治遠見。

本段末句“戰則請從”,不僅寫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而且注意實際作戰中的戰略戰術。文章也以此作爲過渡,轉入下文寫他臨陣參戰指揮。

小結:第1段,寫的是曹劌請見,論戰前準備,顯示了曹劌熱愛自己國家、深謀遠慮的品質以及魯莊公“勇於納諫”的胸懷。

學習第2段

1.作戰地點選在哪裏?

明確:長勺(“戰於長勺”是個狀語後置句),在魯國境內,地理條件對魯國有利。

2.曹劌是怎樣幫助莊公選擇時機的呢?

明確:戰鬥剛開始,不待齊軍疲倦,莊公就急於出戰(“公將鼓之”;“鼓”,名詞作動詞,“擊鼓”);當魯軍剛獲勝,莊公又急於去追擊(“公將馳之”),曹劌又阻止了莊公的過急行動。他懂得攻擊和追擊都必須把握有利的時機,要根據雙方的士氣和實力的變化作出正確判斷。曹劌的兩個“可矣”,使得戰爭出現“齊師敗績”和“遂逐齊師”的大好形勢。

小結:第2段敘述的是曹劌指揮作戰的情況,作戰的過程寫得非常簡略,突出寫了曹劌“謀”的作用,爲下文“論戰”打下伏筆。曹劌臨陣從容,胸有成竹,善於掌握時機,所以才擊敗敵人,獲得戰爭勝利。

學習第3段

1.魯國獲勝後(“既克”),“公問其故”的“故”是什麼意思?

明確:緣故,“攻擊”的緣故和“追擊”的緣故。

2.曹劌是如何回答的?

明確:有兩層意思:

一層說明爲什麼要選擇“齊人三鼓”(“彼竭”)的時機進行攻擊。“夫戰,勇氣也”(這是個判斷句,“也”表示判斷),“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後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敵方的勇氣已經消失而我方的勇氣正盛,所以我們打敗了敵人)。“彼竭我盈”四個字高度概括了進攻時的最佳戰機。

一層解釋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看到敵人“轍亂”“旗靡”才追擊的原因是“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夫”,發語詞,議論或說明時,用在句子開頭,沒有實在意義)。可見曹劌考慮問題周到,行動謹慎,觀察仔細,善於抓住時機,故而奪取了戰爭勝利。

小結:第3段寫曹劌論述戰勝齊國的原因。

(三)品讀課文,探究本文的藝術特色

提問:請同學們談談對人物塑造、課文情節安排兩方面的認識。並用“從……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說話。

學生自由發言。成果展示:

1.關於人物塑造

(1)曹劌:課文集中體現了曹劌作爲一名軍事家的“遠謀”。曹劌請見,表現他的愛國熱情;曹劌問戰,表現他的政治遠見;曹劌參戰,表現他卓越的軍事才能;曹劌論戰,表現他過人的謀略。

(2)魯莊公:課文集中體現了魯莊公作爲國君見識的“鄙”。魯莊公把戰爭的希望寄託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靈的保佑上,說明他政治上無能;他急於求戰,急於攻擊,說明他軍事上的無知。

但魯莊公不是一個昏君。魯莊公備戰見劌,三問三答,實事求是,虛心聽意見;莊公作戰用劌,親自參與打仗,表現他禮賢下士,任人唯賢;莊公戰後問劌,不因勝而自喜,表現他爲求真知而不恥下問。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魯莊公並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軍事才能的明君。

(3)關於比照映襯

作者巧妙地運用比照映襯的.手法,使曹劌的形象鮮明生動。以曹劌與“鄉人”的對比突出曹劌抗敵禦侮的責任感和護衛宗國的政治熱忱。從曹劌與莊公的對比中,以莊公的駑鈍、浮躁反襯曹劌的機敏、持重,一個出身下層而深謀遠慮的謀士形象躍然紙上。

2.詳略得當,中心突出。

本文重點在刻畫曹劌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和軍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記敘戰爭的經過。因此,只詳寫曹劌分析戰前的政治準備和指揮魯軍作戰的經過,以及戰後談論魯國取勝的原因。對雙方軍事部署、戰爭經過等則略寫或不寫。這樣當詳則詳,當略則略,詳略結合有致,使文章顯得中心突出,而又情節緊湊。既緊扣標題“論戰”,又突出了曹劌的“遠謀”

3.結構嚴謹,層次清楚。

本文第一段寫戰前,第二段寫戰時,第三段寫戰後,文章層次清楚。而且,段落之間聯繫緊密,環環相扣,如第一段用“戰則請從”過度到第二段的從戰;第三段用“既克”承上啓下,題得承接自然,一氣流轉,使文章渾然一體。

4.運用對話,文字簡潔。

通篇以對話爲主,展開情節。通過對話,展示了齊魯長勺之戰的過程,把戰前準備、作戰情況,以及勝負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對話過程中,又表現了曹劌的政治遠見和卓越的軍事才能,刻畫出曹劌及魯莊公的性格。而全文卻只有二百多字,可謂辭約意豐,言簡義明,文筆非常精練。

(四)課堂小結

本文以齊魯長勺之戰爲背景,論述了必須取信於民並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得勝利的道理,生動刻畫了曹劌作爲卓越軍事家富有遠謀的特點,語言簡練,情節詳略得當,充分代表了《左傳》的藝術成就,是《左傳》中的名篇。

(五)拓展延伸

學生活動,閱讀課文,理解詞義,找出文中相應的成語。如:

齊人三鼓——一鼓作氣望其旗靡——所向披靡小信未孚——不孚衆望

四、指導背誦課文

五、總結課文,佈置作業

完成《生態課堂》上的相關練習

附: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