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反思 篇一

十月份我參加了管局組織的語文教師說講評大賽,我與學生共同學習了魯迅先生的散文《阿長與山海經》。整節課我設計了三個主要的教學環節,阿長與《山海經》,我與《山海經》,阿長與《山海經》與我,整節課按照預設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但是,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課雖然上完了,卻給我留下了深深地思考和反思。

關鍵詞一:理念

在秦老師的精道深邃的點評下,我茅塞頓開,只能說自己之前對語文課程的理解,對一節好課的理解真是膚淺之極,本節課給了我最好的啓示,那就是真正的語文高效課堂,是要看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學會了什麼,怎麼學會的,什麼叫“高效”?不是看教師如何賣力的表演,不是教室裏學生的表面繁華,而是學生在本節課裏得到了哪些東西,教師就是想方設法讓他們得到,所以,我上的這節課,在這一點上存在着很大的問題,在三個主問題引領下,學生體會到了作者魯迅對阿長的情真意切的懷念,以及爲什麼懷念,但是反觀本節課,學生學到了什麼?我又交給他們了什麼?是一種欲揚先抑的手法,還是魯迅先生描寫人物的方法,還是本文在選材上的獨特之處?很遺憾,本節課如果有亮點的話,那就是給學生一個主動思考、想象的空間。如在提問中:阿長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她買到書後心理是怎樣的?這些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他們覺得有話說、有意思。所以,我覺得,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必定是有先進的理念指導,一定要懂得如何教,教給學生什麼?所以,用秦老師的話說,沒用的課上多少節都沒用,不如留時間上幾節好課就行了。

關鍵詞二:文本細讀

今天的我們該怎樣教語文,講多了,學生聽着乏味,我們自己都覺得膩煩,好端端的文章被我們分析得支離破碎。越是優美的文章越是感到無從下手,其實只要我們留心那些讓我們感覺良好的課堂,不難發現,那些課堂之所以成功是因爲我們對文本已經進行了深入透徹的研究,老子有言“天下大事必作於細”,一堂好課必定是建立在教師對文本的正確解讀、深切的感受基礎之上,否則再好的教學方法也難有揮灑自如的感覺。在講授《阿長與山海經》之前,我對魯迅的相關作品,以及對文章的解讀,進行了閱讀蒐集和整理,確定了課文的主問題,《阿長與山海經》篇幅較長,文中對阿長的描寫比較複雜,得到《山海經》是魯迅最爲感動,終身不忘的事,文章感情變化的轉折點就是這本書,可以說,《山海經》的得到就是頌揚長媽媽善良,真誠、關愛孩子的偉大,所以,阿長買書纔是切入口,至於阿長身上的缺點,不必引導學生過分深究,三個主問題引導學生走向文本深處,正確理解人物形象,雖然如此,本節課還有很多不足,文章還有很多點值得教師深入挖掘。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粗淺認識和體會,我相信,不斷地反思會促進我更好的成長。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反思 篇二

這節課是根據我的預設教案上的,我認爲這節課上的較成功的原因在於:

第一,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在合作學習中自己主動去思考。在整節課中,教師點撥、總結的時間在15分鐘左右,其餘的時間都有學生來參與,所有問題都在學生主動思考、醞釀中解決,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第二,教師要將問題設計巧妙,使新舊知識發生合理而自然的聯繫。從學過的《從白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講美女蛇的長媽媽引導給我買《山海經》的阿長,學生感到自然、輕鬆。問題的設置:從假如阿長是你的保姆,你討厭她的哪些方面?緊接着提出從我討厭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經》說成《三哼經》可推測出阿長什麼樣的學識及地位?最後提出:如此沒有文化的一個人,連書也分不清,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買到書之後她是怎樣的心理?這些問題的設置就給學生一個清晰的思路,形成較完整的知識體系。

第三,給學生一個主動思考,想象的空間。如在提問中;阿長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這些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他們覺得有話說,有意思。

通過這節課,我深深體會到學生的潛力說無限的,他們的想象是豐富的。他們討厭阿長的地方就是作者兒童心理的正常反映,阿長學識,地位的研討正是揭示了她爲何有這些令人討厭的原因。

這節課給我的影響比較深,它將給我以後的教學啓迪,讓我不斷反思,提高,完善自己課堂教學。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反思 篇三

《阿長與》一課,我先是複習了作者魯迅先生的生平及主要作品,我由學生七年級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引入本課,說到魯迅作品中幾乎沒有寫到過之際的母親,卻多次回憶起他的保姆阿長,引發學生對阿長的興趣。先請學生默讀,整體感知課文,然後讓學生說課文寫了哪些事?學生髮言較爲踊躍,回答說寫了長媽媽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外形的特點、以及作者討厭她的一些事例,最主要講了她給作者買《山海經》這件事,最後寫作者對她的懷念。講到這裏,我沒有像往日那樣進入課文,而是話題一轉:同學們,假如阿長是你的保姆,你討厭她的哪些方面?學生興奮而活躍起來,紛紛舉手發言,這個說我討厭她告狀,那個說討厭她那麼多的規矩……

等學生說的差不多的時候,我說:大家看看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時已46歲了,他卻和同學們的感觸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作者是以一個兒童的眼光與心理來寫這篇文章的。講到這裏我又拋出第二個問題:從“我”討厭阿長的事例及她把《山海經》說成《三哼經》可推測出阿長有什麼樣的學識與地位?學生稍一醞釀,很快回答出:她沒有讀過什麼書,地位比較低下等。緊接着我又發一問:如此沒有文化的一個人,連書名都說不清,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這本書的?學生又一次興奮起來,有的說她一個店一個店地去看,去問;有的說她爲了買這本書走街串巷,穿破了三雙草鞋等。

我又問學生:假如你是阿長,當你抱着《山海經》給“我”送來時,你的心裏是怎樣想的?有的學生說:我會想,我把哥兒想要的書買來了,他一定高興極了;有的說:我會想,哥兒再也不用爲看不上《山海經》發愁了……一節課就在學生們這種熱烈而積極的參與氣氛中結束了,別說學生,就連我都感到一種興奮和輕鬆。

其實這堂課和我的設計還是有很大的出入的,現在我們班的語文學習問題在於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生不參與課堂,教學設計再完美也是沒有用的。所以我臨時改變了策略,以激發學生興趣,事實證明也是有效的。在以後的教學中,還是要同樣注意學生學習興趣的調動,有了學習的興趣,語文學習的良好習慣應該是可以逐步養成。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反思 篇四

上週五早上我校與關嶺農場中學和麻將賢昌中學的老師開展了一次同課異構活動,執教的課題是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第六課:阿長與《山海經》。在進行本次同課異構之前,由於我校語文組教師較多,爲了提升課的質量,因此在校內事先開展了一次選拔活動。對於此次活動,我本不想參與,因爲家中有急事在週三就必須請假。同事們出於關心,都勸我說免了,下次有機會再上。但是,一方面我覺得自己不能搞特殊,既然是學校組織的活動,就必須參與。另一方面,出於私心,自己也的確想參加,希望自己得到鍛鍊和成長。因爲,我知道技能和本領是需要不斷磨鍊的。氣餒和妥協,順其自然的隨波逐流,只能讓自己一無所成。誰知上完後,得到了大多數老師肯定和認可,同事們善意的鼓勵,讓我對這次活動更加具有信心。

之前,我就對教學設計進行了反覆的琢磨和構思。我知道,要想上出自己與衆不同的風格,得到大家的認可是必須付出大代價的。於是,我反覆觀看各類教學視頻,並進行對比提煉。儘量做到既要不偏離文本,又要挖掘出主題。因爲,這是是一篇語言質樸,感情深沉的優秀散文,可以說是人世間大愛的含蓄表達。所以,我就以“愛”和“善良”作爲突破口來進行教學設計。希望孩子們在課堂上充分感受阿長純真的人性美,能夠體會到愛的偉大和無私,讓他們懂得善良和感恩。爲此,在教學時我除了在引導孩子們感悟人物形象之外,還抓住重點段落和重點詞語,讓他們領悟其中人物的感情色彩。

在教學過程中前面幾個板塊內容講得較略,因爲它對阿長的形象只是起到襯托和鋪墊的作用。“吃福橘”、“買《山海經》”和課文“最後兩段”處理得詳細,因爲,它對阿長的形象起到了刻畫和豐富的作用。其中,設計作者的情感變化流程,其初衷是想讓學生體會好文章情感跌宕起伏、情節曲折迴環的美感。最後引入孟郊詩和蘇軾詞,是想讓學生感悟生活,學會善良和感恩,懂得珍惜關愛身邊的每一個人,也是挖掘主題,突破重點和難點必不可少之處。拓展延伸,主要是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末尾的課堂小結,想讓學生聯繫身邊的生活,感受愛的溫暖,體會付出的幸福和快樂。其中,還插入了兩端背景音樂,主要想營造氛圍,讓學生的情感得到自然的流露和過度。

上完後,聽取了老師們善意和真誠的點評。我也仔細思索和回顧,存在的問題不容小覷。首先是學生對課文重點語段的品讀理解不夠,有流於形式之嫌。此處,不僅需要學生深情誦讀,老師也應該要讀。另外,教學內容銜接不夠流暢,顯得生澀。顯得不是那麼不遊刃有餘,圓潤大氣。再則,拓展延伸部分,對學生的引導單一,不夠豐富。導致部分學生思路閉塞,回答問題被動,不積極。在引導學生感悟人性的純真美、善良美等方面做得也不夠,問題出在沒有讓學生列舉出身邊的例子。最後是教學時間前緊後鬆,趕課的痕跡十分明顯,安排不夠科學合理。

的確,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不斷經歷和磨鍊,不斷學習和進取,自己纔會得到提高。總之,通過本次同科異構活動,讓我明白了學習是永無止境的。就像著名教育家李鎮西說的,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上出高質量的課堂。因爲,胸中有丘壑,才能描摹出極美的真山真水。彩色的畫卷不是憑空想像的,他需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那纔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反思 篇五

我選的課文是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這篇文章出自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阿長是魯迅兒時的保姆,也是本文的主人公,她普通,普通得別人不知道她的名字;她粗俗,粗俗得語言刺耳,動作可鄙;她迷信,迷信得愚妄可笑,麻木不仁。但她又爽朗、熱情、樂於助人,有着淳樸、寬厚、善良、仁慈的美德,尤其是目不識丁的她一次看到魯迅聽人介紹《山海經》時的癡迷神態,竟超常人所不能地給魯迅買了一本《山海經》,此舉此情震憾着魯迅的一生。長媽媽去世30年後,魯迅寫此文以示深沉懷念。爲了讓學生很好的體會文章,我做了以下幾點:

第一,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在合作學習中自己主動去思考。在整節課中,教師點撥、總結的時間在15分鐘左右,其餘的時間都有學生來參與,所有問題都在學生主動思考、醞釀中解決,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第二,將問題設計巧妙,使新舊知識發生合理而自然的聯繫。從學過的《從白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講美女蛇的長媽媽引導給我買《山海經》的阿長,學生感到自然、輕鬆。問題的設置:從假如阿長是你的保姆,你討厭她的哪些方面?緊接着提出從我討厭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經》說成《三哼經》可推測出阿長什麼樣的學識及地位?最後提出:如此沒有文化的一個人,連書也分不清,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買到書之後她是怎樣的心理?這些問題的設置就給學生一個清晰的思路,形成較完整的知識體系。

第三,給學生一個主動思考,想象的空間。如在提問中;阿長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這些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他們覺得有話說,有意思。

通過這節課,我深深體會到學生的潛力說無限的,他們的想象是豐富的。他們討厭阿長的地方就是作者兒童心理的正常反映,阿長學識,地位的研討正是揭示了她爲何有這些令人討厭的原因。

這節課我比較成功的將現代文閱讀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結合在一起,它沒有了上學期的做作、生澀、雜亂、效率低,比較自然流暢,學生的反饋也較好。當然,我的課中還有一些不足,如學生對人物分析往往是侷限於某一處,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對人物的形象分析總是零碎的,缺乏全面認識、客觀評價的能力;從課堂來看,學生髮言的面並不大,我沒有及時去調動等等,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逐步解決。總之,我會再接再厲,不斷反思、提高,更好地完善自己課堂教學。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反思 篇六

今天的語文課,我與學生共同預習魯迅先生的散文《阿長與山海經》。一上課,複習了作者魯迅先生的生平及主要作品之後,我由學生七年級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引入本課。先請學生聽課文錄音,整體感知課文,然後讓學生說課文寫了哪些事?學生踊躍發言,回答說寫了長媽媽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外形的特點、以及作者討厭她的一些事例,最主要講了她給作者買《山海經》這件事,最後寫作者對她的懷念。講到這裏,我沒有像往日那樣進入課文,而是話題一轉:同學們,假如阿長是你的保姆,你討厭她的哪些方面?學生興奮而活躍起來,紛紛舉手發言,這個說我討厭她告狀,那個說討厭她那麼多的規矩等學生說的差不多的時候,我說:大家看看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時已46歲了,他卻和同學們的感觸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作者是以一個兒童的眼光與心理來寫這篇文章的。講到這裏我又拋出第二個問題:從“我”討厭阿長的事例及她把《山海經》說成《三哼經》可推測出阿長有什麼樣的學識與地位?學生稍一醞釀,很快回答出:她沒有讀過什麼書,地位比較低下等。緊接着我又發一問:如此沒有文化的一個人,連書名都說不清,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這本書的?學生又一次興奮起來,有的說她一個店一個店地去看,去問;有的說她爲了買這本書走街串巷,穿破了三雙草鞋等。我又問學生:假如你是阿長,當你抱着《山海經》給“我”送來時,你的心裏是怎樣想的?有的學生說:我會想,我把哥兒想要的書買來了,他一定高興極了;有的說:我會想,哥兒再也不用爲看不上《山海經》發愁了一節課就在學生們這種熱烈而積極的參與氣氛中結束了,別說學生,就連我都感到一種興奮和輕鬆。

這節課並不是根據我的預設教案來上的,而是根據當時的學情臨時確定的,我認爲這節課上的較成功的原因在於:

第一,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在合作學習中自己主動去思考。在整節課中,教師點撥、總結的時間在15分鐘左右,其餘的時間都由學生來參與,所有問題都在學生主動思考、醞釀中解決,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第二,教師要將問題設計巧妙,使新舊知識發生合理而自然的聯繫。從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講美女蛇的長媽媽引到給我買《山海經》的阿長,學生感到自然、輕鬆。問題的設置:從假如阿長是你的保姆,你討厭她的哪些方面?緊接着提出從我討厭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經》說成《三哼經》可推測出阿長什麼樣的學識及地位?最後提出:如此沒有文化的一個人,連書名都說不清,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買到書之後她是怎樣的心理?這些問題的設置就給學生一個清晰的思路,形成較完整的知識體現。

第三,給學生一個主動思考、想象的空間。如在提問中:阿長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她買到書後心理是怎樣的?這些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他們覺得有話說、有意思。

通過這節課,我深深體會到學生的潛力說無限的,他們的想象是豐富的。他們討厭阿長的地方正是作者兒童心理的正常表現,阿長學識、地位的研討正揭示了她爲何有這些令人討厭的舉止的原因,她如何給我買到了書,把想象的空間交給了學生,也展示了阿長熱情,關心孩子,淳樸的性格。對阿長心理的揣摩使學生又一次進入情景中,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及情感。

這節課留給我的印象是比較深的,它將給我今後的教學以啓迪,讓我不斷反思、提高、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反思 篇七

以往用學案教學中,第二課時就是學生的展示課。可是最近我們在操作中發現不少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學生老是在點撥上抄答案,展示時也是照着所抄的答案讀一下,沒有多少思維的含量。由此形成了學生一種壞毛病:一發下學案,先不認真地閱讀課文,而是在點撥上找。

今天這節課,我發現原來我們在操作學案中,沒有把人家橫水國中的精華給運用到位。在橫水學習的日子裏,我們每天像跟屁蟲似的,跟在人家老師後面,從上課到備課,到自習,到休息。一點一點的學習,生怕放過某個細節。我記得橫水的老師給我們說:展示要讓學生說出知識從哪裏來。回來後我們在學案的編寫過程中儘量模仿橫水,這點做的還不錯,雖然與橫水還不很大的距離,但我們的老師基本上都能獨立地完成一份完整的學案了。而且還能加入自己的設想。由於我們所用的版本的橫水的不一樣,但是讓學生學會學習,這個原則是相通的。我們八年級語文學科組在學習橫水的基礎上,大膽加入了我們自己的東西,充分發揮我們四個人的集體智慧,使我們的學案具有我們自己的特色。比如在每課學案中設計的寫作訓練,我們都精揀細選。在對每一課教材的處理上,我們也是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從我校學生的實際出發,處理時總是從文本內容設計一些簡單的問題。而不是一下子就用一個大問題把學生給難住了。例如在備《阿長與山海經》一課時,我們第一課時設計了兩個問題,讓學生概括文中寫了阿長的幾件事?趙步紅老師是這樣設計的:請你從文中找出少年魯迅討厭阿長的哪些事?產生敬意的又是什麼事?這樣學生很容易把握文章的內容和結構。

第二課時我們一開始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認爲阿長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讓學生概括。第二個問題是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作者對阿長感情變化的詞語,並且把第一個詞給學生示範出來:憎恨。讓學生跟着找。當我看到我們班的學生都找得很準確時,我當時就想我們的這種做法是正確的,以後只要碰到讓學生找感情的詞語的閱讀題,我想學生應該能做出來。設此題的目的還有一個,就是從感情的變化中可以看出作者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和本文以感情變化爲線索。只要給學生一點,就會明白。一個原則,就是低估學生能力,把學案做細。

今年,我們八年級語文學科還加入了對比閱讀學案。對學生進行適當拓展。語文是一個很大的世界,光靠教材中的幾篇課文遠遠不能適應學生的閱讀需求,可以這樣說,語文的功夫在課外。在上好課內文章的前提下,一定要給學生拓展,把學生的視野從課堂帶到課外,給學生一個廣闊的語文天地。具體如何拓展?我們所用的現行教材是人教版。每一單元都是同一題材的作品。比如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就是以“戰爭”爲題材,第二單元以“愛心”爲題材。這本身就給了學生一個大的視野。我們的做法是,找出與每一課內容相關的文章,從內容、寫作手法、結構,作者要表達的感情、表達方式等方面的相同與不同之處進行對比。比如在上第二單元《阿長與山海經》一課時,我們找了高中課本中艾青的詩《大堰河,我的保姆》與過去國中教材中的一篇散文《荔枝蜜》(楊朔)進行三對比。《阿長與山海經》和《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寫作背景是相同的,都是作者在被國民黨迫害,沒有自由的情況下寫的,所寫的內容是相同的,都是寫自己少年裏的保姆,而且要表達的感情都是相同的,即懷念和尊敬。不同的是寫作手法,《阿》用的是欲揚先抑的寫法,而《大》用的則是直抒胸臆的表白。題材也不同,一個是散文,一個是詩歌。而《阿》與《荔》又有相同之處,就是寫作手法上都採用了欲揚先抑。我們把原文給學生下載下來,後面給學生出了幾個對比閱讀題,以拓寬學生的閱讀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反思 篇八

《阿長與〈山海經〉》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精講課文,作者是中學重點作家魯迅先生,本文是一篇經典課文。

這堂課的設計,是在集體備課和去五中聽課的基礎上進行的。其中有幾處值得今後教學工作中繼續推進:

1、注重課文的朗讀。以前認爲,一些課文,特別是篇幅較長的課文,若讓學生進行朗讀,雖然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但過於耗時。這篇課文既是精講課文,篇幅又很長,所以我採取了讓學生對課文重點部分進行集體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同時在朗讀中,學生的精力更集中,對文本更熟悉。

2、結合典型練習,提高課堂效率。本文的第二課時重點研讀阿長買《山海經》,《課堂訓練》上正好有相應練習,經過對題目的補充和調整,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同時,也訓練了學生對於試題的答題訓練。

3、課堂表演文本,深入體會課文。對於阿長給魯迅買《山海經》的過程,課文並沒有詳細,因爲買書的過程十分艱難,作者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對於這部分,讓學生充分 發揮想象,演繹這個過程,體會其中的艱難,對於阿長對魯迅的關愛就理解的更加充分了。

4、在本課最後,設計了一個小習作,這個習作既和課文內容有關,同時也能利用剛學過的寫作方法寫作。這是對課文的深入學習,也是寫作能力的培養。

當然,本課也有不足之處:

1、對於課文阿長的一些如“繁瑣的規矩”,這其實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對於人的教養的另一種詮釋,學生的生活閱歷不能讓其很好理解,所以在課堂上,我就直接講明瞭這一點。其實,若以與阿長相似的長輩舉例的話,可能學生就更容易體會到這一點了。

2、課堂的節奏沒有很好的掌控,所以在最後的寫作時,時間不是很充裕,一些好的習作沒有展示,我也沒有及時點評,所以這一環節的設置效果就沒有體現出來。

這次的備課、聽課與反思,使我今後的教學中有了對學生能力訓練的有效目標,搞好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反思 篇九

《阿長與山海經》選自魯迅回憶性散文《朝花夕拾》,文章回憶了作者小時候與保姆阿長相處的幾件事,再現了一位一生很不幸又熱往幸福的農村婦女,特別描述了令作者終生難忘的是:大字不識的阿長竟然爲他買來了他渴望已久的《山海經》,當時給了作者極大的震動,以至於多年後寫這篇文章來感激和懷念這位連名字都不甚清楚的保姆。

以前學習這篇課文時,總是老師牽着學生的鼻子走,提一個問題,學生討論解答一個問題,卻不知下一步往哪兒走,完全唯老師“馬首是瞻”,因而學生注意力很難集中。今年我嘗試用導學案來引導學生學習。學生帶着導學案中的問題獨立預習,然後小組內討論解決問題,最後交流展示,慢慢培養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課堂討論。這種方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導學的關鍵在於教師的問題設計。問題不宜太細緻,注重整體把握;問題不要太多,要抓住重點;問題不易太難,以免學生望而卻步。因此教師必須對課文要有清晰的認識,能準確把握課文的重難點,明確教學目標,科學設計問題,用問題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一,引導學生思考探討,快速把握課文內容。

對這篇文章,在認真閱讀教材和教參後,我設計了以下幾個預習題:

1、阿長是誰?《山海經》是什麼書?阿長與《山海經》之間有什麼故事?

2、文中回憶了作者與阿長相處的幾件事?重點寫了什麼事?

3、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是怎樣變化的?(找出有關詞句)

4、你覺得阿長是個怎樣的人?你喜歡她嗎?作者是嫌惡阿長還是懷念、感激阿長?

5、本文用什麼手法表現阿長?這種手法有什麼好處?

這五個問題中,第一個問題是檢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瞭解,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第二、三、四這三個問題是課文的重點,分別從事件、情感、和人物形象幾方面來幫助學生把握文章內容,體會文中表達的情感。第五個問題是寫作上的探究,可使學生借鑑這種寫法在寫作中學習運用。

帶着問題去預習,學生學習語文有了目標,讀起來更專注,而不會盲目;小組內更討論激烈,就會有更多的學生參與了課堂;學生不再是旁觀者、聽衆,而是課堂的主體。許多學生嘗試自己去探究問題,找出答案,因而學習語文有了成就感願意去展示,和大家分享自己探究的成果。教師也不用在課堂上唱獨角戲,而是走進學生,指導他們學習的方法,還可以瞭解學生的疑難,便於針對性的解答。

正因如此,在小組討論後的課堂交流中,學生表現積極踊躍,問題的答案不是教師講出來,是學生自己探究出來的。可能有些地方不完善,但卻是他們獨立解決的。教師只需稍加點撥,就可以啓發學生的思維。

當然,由於初次嘗試這種先學後教的模式,難免還有一些不足,如課堂討論如何更能集中學生的熱情,如何使討論更節約時間等等,而這正是我們在今後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