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題西林壁》教學實錄新版多篇

《題西林壁》教學實錄新版多篇

《題西林壁》教學實錄 篇一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古詩,會默寫古詩。

2、正確理解詩句的意思,聯繫生活體會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詩句的意思,感悟詩境。

教學難點:

聯繫生活實際,體會“*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思想。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情趣,導入新課

1、集體背誦《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2、今天我們還要學習一篇關於廬山的詩《題西林壁》(板書)。讓我們隨着詩人蘇軾一起,到廬山去領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風光。

二、瞭解詩人,理解題意。

1、這首詩的作者是誰,誰能把課前預習到的有關詩人的情況向大家介紹一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途中經過廬山是寫下的五首遊記之一。

2、交流對題目《題西林壁》的認識。

題:書寫。

西林:在江西廬山後。

壁:牆壁。

教師簡介題壁詩形成的原因。

三、精讀古詩,理解詩意。

1、教師泛讀。

2、學生結合註釋,自由閱讀,自主思考。

3、指名讀詩,正音。

4、集體交流,能讀懂哪些?還有哪些讀不懂?教師相機進行一下指導

(1) 在學生感知廬山之美時,教師可出示廬山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圖片,引導學生用學過的詞彙來表示“遠近高低”所見的不同形態,並用簡筆畫的形式畫一畫。

橫:連綿起伏、層戀疊嶂

側:高聳入雲、高峻挺拔

遠:羣山環繞、重巒疊嶂

近:奇峯羅列、危峯兀立、奇峯突兀

高:雲霧繚繞

低:高聳入雲

(2)引導學生說一說廬山的景色給人的總體印象是什麼?雄偉壯觀,千姿百態(板書)

(3)引導學生讀中發現一個問題:觀察的角度不同,結果也不同。最後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可回憶課文《畫楊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4)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前兩句。

(5)教師重點引導學生品讀三、四句。重點理解“緣”的意思。師生採用問答式反覆朗讀這句,深層思考:爲何身在廬山,卻不識廬山真面目?引導學生討論後歸納:高有高的侷限性,低有低的侷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侷限性,只有把各處的景色綜合起來,才能看到廬山的全貌,這正是“*者謎,旁觀者清”。(板書)所以我們要想對事物有一個全面的瞭解,就要多聽一聽他人的意見。

(6)引導學生品讀名詩佳句:王之渙《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杜甫《望嶽》:“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三、吟誦古詩,品悟詩境。

1、教師提示讀詩方法,並進行朗誦示範,指名說說怎樣把握詩歌節奏(重音與停頓)?

2、學生自由朗讀,引導學生在聯想中品味。

3、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這首詩。作者喜愛廬山,從多個角度,細緻地觀察了廬山,簡潔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象留戀往返。現在,讓我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出作者的讚美之情。

四、總結

《題西林壁》這首古詩,不僅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色的讚美,更包含了“*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

五、作業

1、背誦、默寫《題西林壁》

2、結合生活實際,說說你是怎麼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意思。

《題西林壁》教學實錄 篇二

10月30日教師素養大賽在我們學校進行,各位參賽教師進行了古詩教學,我聽了孫玉端老師的三年級《題西林壁》,使我對古詩教學有了重新認識,以前古詩教學中總是提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枯燥無味,學生對古詩的理解不透徹,也不能容入到古詩的境界中,體會不到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今天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蒐集了許多古詩相關圖片,使學生通過視覺加以感受,再加上詩句的理解,想象詩的情境,入情入境,效果很好。

古詩《題西林壁》是宋代蘇軾所寫的一首記遊詩,是蘇軾五首記遊廬山詩中的最後一首。古詩前兩句寫景,後兩句寫理,旨在告訴學生要全面、客觀地看待問題。在孫玉端老師的教學中,掃除字詞障礙——理解文本——鑑賞誦讀——聯繫生活。教學過程應該說比較清晰合理,層層深入,很有有層次感。聽課後我也進行了思考,也得出了一些個人體會,主要有下面幾點:

1.《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在本首古詩的教學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一個平等的參與者,學生通過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情趣。

2. 教學古詩重在領會大意,習得方法。領會古詩的大意是古詩教學的重點,但是教學的長遠目標主要是希望學生能夠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以便學生以後能夠自主閱讀學習。“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如果一個教師手把手地教學生學習,那麼這個學生的思路就會狹窄,學習的內容也是老師自己的體會,學生就成了老師的“克隆”。相反,如果教會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學習,這樣就能讓學生擁有自己獨特的想法,也有利於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符合學生的長遠發展。但要注意對學生的回答要及時點評,不能含糊不評。

3.教學古詩重在誦讀和積累。要讓朗讀真正走進課堂,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的反覆誦讀,如小組讀、自由讀、比賽讀、全班讀等方法,讀出詩句的語言美、音韻美、韻律美,從而增強語感,以讀促悟,感悟詩句所蘊含的情感,達到積累語言的效果。

以上就是在我聽完孫玉端老師的課後對古詩教學的點滴體會,懇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題西林壁》教學實錄 篇三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要說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語文第七冊第二組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古詩兩首《題西林壁》。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

古詩兩首《題西林壁》《遊山西村》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語文第七冊第二組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這一組教材圍繞“觀察與發現”這一專題進行編排,這一組課文選擇的文章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都是關於觀察大自然景物和發現大自然奧祕的。

《古詩兩首》不僅寫了詩人觀景的所見所聞,更重要的是還寫了從觀察事物中得到的啓示。因爲這一課包含有兩首古詩,需要兩課時進行教學,所以,我在這兒,用十五分鐘的時間,只能簡單談談《題西林壁》這一首古詩的說課。

大家都知道《題西林壁》是蘇軾在1084年遊廬山時題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廬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異木險峯怪穴,流泉飛瀑山亭雲閣,氣象萬千,不可勝數。這首詩不寫那些名勝景緻,卻另闢蹊徑,抓住廬山姿態,談遊廬山的感受。前兩行寫詩人在廬山漫遊,覺得峯迴路轉,目不暇接。橫着看,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從側面看,奇峯陡峭;從遠處看隱天蔽日,從近處看危崖險巖;從高處俯瞰深溝幽壑,從山下仰望重巒疊障;所見的形狀、姿態各不相同。廬山究竟美在哪裏?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還是幽秀?(這裏的幽,是幽谷的幽)詩人說自己沒有認清廬山的真正面目,爲什麼呢?他在第三、四行詩中解釋道:我不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爲我身在廬山中,視野太狹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鳥瞰,就能認識廬山的全貌了。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讚美,而且還蘊含着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如今,我再來說說教學目標

1.瞭解3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有情感地朗讀並背誦、默寫古詩。(這裏,我必要闡明的是,在語文課程尺度裏邊兒明白指出,關於識字寫字的教學,有非常明白的要求:即,在某一階段,有些漢字只要求會認,不要求會寫,並且對識字寫字的要求是下要保底,也便是要包管一個最根本的底線,上不封頂。)

2.領會墨客在廬山視察時,由於所在和角度的差別,以是看到的情形也紛歧樣。

3.明白詩句的意思,領會墨客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覺與他人交換。

3、重點難點

本詩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文,積聚古詩名句。教學的難點是領會詩句所包羅的人生哲理。

4、教學準備

老師準備:有關從差另外角度視察廬山時所拍攝的視頻或圖片資料。

學生準備:查找有關蘇軾的資料,預習課文。

二、說教法、學法

先說教法:閱讀感悟法:在閱讀教學歷程中,老師恭敬學生閱讀的本性化舉動,設計有目標、有條理的閱讀實踐。

三、說教學歷程

1、激趣導課

老師用滿盈豪情的語言導入:同學們,生活中的事物富厚多彩,美不貹收,並且有着千絲萬縷的接洽,要是仔細視察,埋頭思索,就有大概發明萬物的祕密,瞭解萬物的接洽,《題西林壁》便是作者仔細視察,埋頭思索的產品,如今,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詩。看同學們通過讀與悟、通過視察與思索,可以大概勞績什麼,可以大概發明什麼?(我以爲,老師的導語分外緊張,由於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精良的開端便是樂成的一半。)

2、初讀感知。

學生選用自己喜好的方法讀讀古詩,讀通讀準確,然後抽查讀的環境,請同學簡樸談談初讀感覺和自已的發明,並提出欠好認和欠好寫的字。老師在上課之前的備課,既要備老師的教,更要備學生的學生,這一點分外緊張。老師不但要存眷自己的教,更要存眷學生的學。這一關鍵的設計,爲下一階段的教學提供了天生的依據。這裏的天生是指課堂教學的歷程是在不停變革的歷程中天生的。

3、理解詩題。

(1)讓學生課前查閱蘇軾的有關資料,課上互相交流。

(2)結合註釋理解題目的意思。

4、理解詩意。

(1)先自讀自悟,這首詩大致寫的是什麼。再分組合作學習,並在組內各自交流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注意:在分組合作學習之前,老師必須引導同學們複習、討論學習古詩的步驟、方法。(那麼,在這兒爲什麼要安排這樣的一個環節呢?因爲俗話說得好,磨刀不誤砍柴工。如果學生沒有正確的方法,那麼勢必會影響他們的學習效率和效果。)通過討論,同學們在老師的引導下,迅速總結出學習古詩的一般步驟:初讀感知→查閱資料→理解詩題→理解詩句→品讀明理→熟讀成誦。理解詩句的一般方法是:既要藉助註釋,又要聯繫上下文,既要聯繫課文插圖,又要聯繫詩人當時所處的環境。這樣,讓學生明確學習的步驟和方法後各自試着讀詩句、理解詩句大意,然後與組內同學互相探討。(這一環節充分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中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

(2)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換的歷程中,老師適時點拔、開導、出示課件、小結等,並與朗讀有機聯合,使學生在朗讀中加深明白,在明白的底子上有情感的朗讀。我以爲,朗讀,既是明白內容的要領,又是領會情感的要領,更是積聚語言的要領,因此,不管是在自讀自悟的歷程中,照舊在全班交換討論的歷程中大概是在品讀情感的歷程中,老師都要器重讀的歷程。

5.品讀意會

開導發言意會心境:同學們,作者欣賞了廬山,不但是看,並且是仔細視察廬山的特點:橫當作嶺側成峯,遠近崎嶇各差別,爲什麼同樣是廬山,卻有差另外面貌呢?同學們讀了這首詩,你發明了什麼呢?漸漸引導同學明確:原來是由於——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寫了廬山的千姿百態,身處山中也難以看清它的真實面貌,你從中悟出了什麼呢?——對付比力龐大的事物,要是不可能客觀地、岑寂地舉行分析就大概被局部的徵象所疑惑,不可能全面地準確瞭解這個事物。

6、誦讀牢固

1.重複訓練誦讀古詩。

2.指名朗讀或背誦,讀後評價。

說板書

橫→嶺

側→峯

遠—近—高—低政府者迷觀看者清

各差別

閱讀教學歷程是每個學生經心念書得到本性體驗和奇特感覺的歷程,是老師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停實現自我建構,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歷程。同時也積極提倡自主、互助、探究式學習,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動性、生長性和創造性。

恆久以來不停存眷老師怎樣教,而輕忽了學生怎樣學,在這節課中將存眷學生的學法,用學生的“學”決定老師的“教”。從而引導學生自主、互助、探究學習。在學生自主閱讀的底子上受到薰陶薰染,再把學生的感悟與老師、同學交換。

《題西林壁》教學實錄 篇四

教學《題西林壁》,這首詩詩句意思淺顯,學生看看註釋就能大致讀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學本詩時,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對詩中所蘊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採用討論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探討這首詩的含義,使大家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象所迷惑。”在理解含義的基礎上,我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討論,比如對一個同學,我們應該怎樣看?只看到他的缺點呢,還是隻看到他的優點呢?還可以舉出其他事例,告訴同學們今後應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我還用採訪的方式讓學生進行交流,讓一個學生扮演蘇軾,其他的人採訪他,問他爲什麼要寫這首詩,也可以互相採訪,內容是大家學習了這首詩後有什麼感想和收穫。

通過這樣的學習,從而達到了兩個目的,一是體會詩中的情和理,培養學生對古詩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開拓學生視野,讓他們感受祖國風光的壯美,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而且懂得了應該怎樣正確地對待人和事。

《題西林壁》教學實錄 篇五

一、激情導入

師:(配樂欣賞廬山風光片)欣賞了這些這些風景感覺怎麼樣?

生:美

師:是啊,這裏山高水常,這裏雲霧瀰漫,這裏古樹參天,這裏年語花香,這裏流泉飛瀑,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詩人李白來到這裏寫下了《望廬山瀑布》(齊備)宋代大詩人蘇軾來到這裏寫下了我們今天要學的古詩《題西林壁》(板書)

二、交流資料

師:課前老師佈置大家收集有關題西林壁這首古詩的資料,誰願意把你的資料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蘇軾是宋代大詩人,寫過很多詩,可查找的有3000多首。

生:題西林壁是一首題壁詩。是寫在牆壁上的。

生:我知道廬山很美,有很多的旅遊景點。

三、聽錄音,模仿讀

師:下面我們就來聽一聽這首古詩(放配樂詩朗誦《題西林壁》)

師:讀得怎麼樣?

生:美

師:你們能不能也讀得這麼美,和錄音來比一比。

學生練習

師:誰願意來試一試

生:讀

師:誰來評價一下他讀得怎麼樣?

生:很響亮

師:是啊,真的是很響亮。那麼你能不能也響亮的讀一讀呢?

生:讀

師:誰能再來評價一下這位同學的朗讀?

生:很有感情。

師:非常好,我看也可以錄成磁帶賣了。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四、在音樂中反覆讀,感悟古詩的畫面

師:詩寫得美同學們讀得更美。其實,一首古詩往往就是一幅古樸典雅的畫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讀,去感受,你就能看到這幅畫。下面就請同學們反覆讀古詩,看誰能不它讀成一幅畫。

生在音樂聲中反覆讀

師:誰能說說你讀到的畫面是怎樣的?

生:我看見許多的樹,許多的花,還有許多的草。許多的鳥在樹上唱歌。

師:你真是用心的去讀了。

生:我看見廬山橫着看是連綿起伏的山嶺,側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峯。

師:你真是個會讀書的孩子。(板書:橫嶺側峯)

師:(出示嶺峯的圖片)爲什麼同是廬山一會看到的是嶺一會看到的又是峯呢?

(生沉默)

師:詩人從橫側遠近高低去看廬山

生:詩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廬山也不一樣。

師:多麼善於思考的孩子。同學們給他鼓鼓掌。

詩人從不同的位置來看廬山,看到了不同的廬山,還可以按什麼的不同來看廬山?

生:不同的季節,春、夏、秋、冬。

生:不同的時間,早、中、晚。

生:不同的天氣,晴天、雨天。

生:不同的心情,高興、傷心。

師:從不同的時間、季節、心情、天氣、心情來看廬山,所看到的廬山都不一樣。所以作者寫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師: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來看結果會怎樣呢?

生:不相同

師:同一事物觀察的角度不同,觀察的結果也不相同這個道理在我們以前所學的課文當中也出現過,誰知道是哪一篇課文嗎?

生:《畫楊桃》

師:廬山真美啊,作者來到廬山看到了廬山的美景,感悟到了人生哲理。下面你們就是大詩人蘇軾,清大詩人們閉上眼睛隨老師一起走進廬山,橫着看廬山,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側面看,奇峯陡峭;遠看,隱天蔽日;近看,危崖險巖;在高出俯瞰,深溝幽壑;在低處擡頭仰望,重巒疊障。廬山美,美在哪,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是秀美?身在廬山的你感慨萬千。大詩人們,把你們的看到的壑感受到的用詩句表現出來吧。

生讀古詩

師:同學們剛纔交流的時候說了蘇軾現存的詩就有三千多首,誰能讀讀你收集的蘇軾的詩。

生展示。

設計思路: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3-4學年段目標對古詩的要求是:誦讀優秀古詩文,在誦讀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古人也有“七分詩三分讀”的說法。可見朗讀在古詩學習中的重要性。只有在朗讀中,古詩的抒情、審美的藝術效果才能充分發揮。只有在朗讀中學生才能辨別詩的語言,加深對詩意的理解。受到古詩情感的薰陶並與之產生共鳴,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是朗讀。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對閱讀的教學建議: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薰陶,思想的啓迪。要珍視學生獨特的體會、理解和感受。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以讀感知,以讀促思,以讀明理,以讀悟情。朗讀貫穿始終。

上課伊始,播放古詩錄音感知詩韻和情感基調。讓學生在抑揚頓挫地模仿讀中初步感知古詩內容,然後讓學生在悠揚的音樂中反覆誦讀古詩,體會詩人在廬山那種只能意會無法言傳的意境和韻味,從而理解背誦古詩。最後在學生讀出詩韻,讀準詩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入角色,獲得自己的情感體驗,發揮創見性,表現古詩的意境,從而達到朗讀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