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題西林壁教案(多篇)

題西林壁教案(多篇)

《題西林壁》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理解三個新詞。

2.在情感上閱讀和背誦Xilin Wall的古詩。

3.瞭解古詩的意義,瞭解詩人的心情,與人交流閱讀的感受。

4.瞭解觀察的不同地點和角度,看到不同的場景。

教學重點:

1.藉助以前所學的讀詩方法,理解詩歌的意義,理解詩人的心情。

2.引導學生掌握朗讀的節奏,掌握節奏和挫折。

教學中的困難:理解詩人的“當一個地方的球迷,看着觀衆”的思想,並表達自己的感受。

教學準備:學生收集有關學生的信息。

教學過程:

1.激情介紹

老師:我們的祖國是美麗的。自古以來,許多文人學者留下了許多優秀的作品,歌頌祖國的偉大國土。你積累了什麼樣的古詩?

老師:北宋著名詩人寫的《西林牆》一詩,在觀賞後仍在歌頌着人們。今天我們要在黑板上學習這首古詩。

2.第一次認識

老師:請你們自己來讀古詩,把那些不知名的詩畫出來。,

名字已讀。標準發音

再讀一遍。注意停頓。

3.理解和理解

老師:這首古詩是所有學生都熟悉的,但你明白它的意思嗎?在這一天,我們將用我們所學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你還記得我們學古詩的步驟嗎?

教師和學生共同總結:

(一)解詩題,認識作者

說這首詩的標題是什麼意思?

談對“氣”的理解

(二)掌握文字,使詩歌清晰

讀古代詩歌的名字。你從這首詩中讀到了什麼?

老師:誰來告訴你從這首詩中讀到了什麼?

老師:只有一個。你怎麼能在眼睛裏看到這麼多的形狀?

老師:你真是一個喜歡思考的好孩子。是的,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不同的東西。如果你現在就去面對。

填空:對,錯?

老師:作者看它,不只是看它,而是仔細觀察它的特點。它的側面看起來像一個山脊,遠處是一座山峯。

不知道“真”(“復讀”)的真相:“一”不認識Quan Jing(他)的真面目

只在這座山:只因爲我站在中間。

想象一下你是如何看清一個人的真面目的。

(三)多讀書,多理解詩歌

老師:爲什麼作者要描述它?

老師:作者從多個角度生動地觀察了這一奇異的場景。他對魯山表示欽佩。你能用優美的語調說出你對自己的感覺嗎?

生:以各種方式朗誦古詩,帶來背景音樂。

老師:剛纔,同學們很親切地讀了Xilin Wall的書名。但有一個地方很難理解:爲什麼我說“我不知道真實的臉”?他不是說他是個“山峯”嗎?

老師:你從這首詩中學到了什麼?事實是什麼?

老師:總而言之,如果我們不能客觀、冷靜地分析複雜的事物,就會被局部現象所迷惑,就不能全面地正確理解。

也就是說,人們常說“球迷在觀衆中,旁觀者很清楚”(黑板)。因此,如果我們想對事物有一個全面的瞭解,我們需要聽取別人的意見。

4.昇華和膨脹

1.看成語故事片《瞎子摸大象》。

2.在觀看之後談論感覺。

3.舉生命的例子來說明這個真理。

4.想象一個詩人,以各種形式背誦古詩。

《題西林壁》優質教學設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並背誦下來。

2、通過朗誦理解詩句的內容,體會作者的心境。

3、感悟詩歌中所蘊涵的“要從客觀出發、多角度出發認識事物”的哲理。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內容。

教學難點:感悟詩歌中所蘊涵的“要從客觀出發認識事物”的哲理。

三、教學方法

情景設置法、朗讀法、問答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假期都去過哪裏旅遊呀?(生舉手自由回答)老師去了江西省的廬山。廬山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相信很多同學都對廬山十分嚮往吧,那麼今天,就讓我們跟隨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的腳步,一同去探訪廬山,看看蘇軾在廬山的旅途中看到了什麼、發現了什麼吧!讓我們進入今天的學習《題西林壁》(板書:題西林壁)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通過課前預習,哪位同學能給我們介紹一下文學家蘇軾呢?學生舉手回答後,教師出示ppt中蘇軾的文學常識。

2、學生默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詞,查字典或聯繫上下文,自學生字詞,然後提出不理解的詞語,教師作適當的點撥。

3、教師範讀,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分小組比賽朗讀、男女生賽讀。

(三)深入研讀,重點感悟

1、學生舉手朗讀。舉手說一說:我們能看出詩人在廬山之中視角和觀察地點的變化嗎?你是怎麼發現的。

明確:詩人的視角和觀察地點都在變化。從“橫”“側”“遠”“近”“高”“低”這幾個字可以看出。(板書:視角:橫側、遠近高低)

2、全班齊讀前兩句,學生思考回答:

①通過讀第一個句子,詩人都描繪了廬山怎樣的景象呢?

明確:橫着看,廬山形成了山嶺,側着看又看到了一座座山峯。(板書:變化:嶺、峯、不同)

②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學過的《畫楊桃》嗎?爲什麼會呈現不同的景象呢?

明確:詩人的視角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同。

3、學生齊讀三、四句,分成小組討論:

①作者爲什麼會說“不識廬山真面目”?

明確:因爲每一個角度看廬山,都會看到不同的景象,所以觀賞者會不明確廬山真正的樣子是什麼,就是我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板書: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②“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緣”是什麼意思?這句詩是什麼意思。

明確:“緣”是因爲的意思。只是因爲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啊。

③結合這兩句詩,談談怎樣才能看到廬山的“真面目”呢?從中我們可以得到怎樣的道理?

明確:要從不同的角度去觀賞廬山,不能侷限於一個角度。

道理:要從客觀出發認識事物,要對事物有全方面的瞭解再下判斷,不能盲目做判斷。言之有理即可。

(四)拓展延伸

1、出示並比較兩首寫廬山的名詩:《望廬山瀑布》和《題西林壁》。比較這兩首詩的側重點。

明確:引導發現這兩首詩不同的構思:前者在於景,後者在於理。

2、詩人在寫詩時,往往在詩歌中蘊涵着自己的經歷與情感,能夠了解詩人的創作背景,對於理解詩歌內容和分析詩人的情感是有極大幫助的。ppt出示蘇軾被貶黃州的資料,體會本詩的獨特視角。

(五)小結作業

小結: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讚美,而且還蘊含着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作業:背誦《題西林壁》。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本課在教學時,由於學生經驗不夠,詩中所蘊含的哲理是現階段的學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所以應該在教學中多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哲理,例如提出“在生活中,我們碰到過因爲觀察角度不同,結果也不一樣的情況嗎?”等問題,並在進一步的交流中不斷加深體會。

《題西林壁》優質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古詩,默寫《題西林壁》。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文,積累古詩名句。

【教學難點】

體會含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教法學法】

解詩題,知作者;抓字眼,知大意;多誦讀,悟詩情。

課前準備】

課件;蒐集與作者有關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二、初讀感知

1、複習古詩的學習步驟及學習方法

學習步驟:初讀感知→理解詩題→理解詩句→品讀悟意境→熟讀成誦

2、初讀感知

讀通讀正確:學生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然後抽讀。

3、自主識字

三、朗讀感悟

1、板書題目,並解題

[題西林壁]題:書寫,題寫。西林:江西廬山上的西林寺。壁:牆壁。題意是寫在西林寺牆壁上的詩。

2、簡介作者:(見附錄)

3、理解詩句之意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橫看:從正面看。嶺:山嶺。側:從側面看。峯:山峯。遠近高低: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各不同:各種不同的姿態。詩句之意:從正面看,廬山是一道連綿起伏的山嶺;從側面看,廬山是一座巍然聳立的山峯。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姿態。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識:不認識,不清楚。緣:因爲。只緣:只因爲,就是因爲。此山:這廬山。詩句之意:(我)不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爲自己在這座廬山之中。

4、再讀詩句,品悟詩意

(1)作者都是怎樣觀察廬山的?(位置:橫看、側看;距離:遠眺、近觀;角度:俯瞰、仰望)位置、距離、角度不同,同看一座山在觀察時看到的山的容貌一樣嗎?(千姿百態)

(2)“橫看”是從哪個角度按什麼順序觀看?看了什麼?(“橫看”是正面,從“左→右”或從“右→左”觀看。這樣看整廬山就是很高的連綿起伏的山嶺。)

(3)“側看”看到了什麼?(從側面時又成了聳立陡峭的山峯。)

(4)從“遠、近、高、低”不同的位置看,廬山的姿態一樣嗎?(不一樣呈現出不同的美妙的姿態,氣象萬千,千姿百態,變幻無窮:從遠處看是隱天蔽日,從近處看則是危崖險巖;從高處俯瞰是深溝幽壑,從山下仰望則是重巒疊障。)

(5)廬山到底有沒有真正的面目?(應該有)爲什麼在廬山看不清廬山內的真面目?(在第三、四行詩中解釋道:我不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爲我身在廬山中,視野太狹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鳥瞰,就能認識廬山的全貌了。)

5、總結全詩,體會感情。

(1你認爲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從不同角度觀察,結果各不相同。”你碰到過這樣的情況嗎?舉個例子說一說。(可以聯繫學過的課文,如《畫楊桃》,幫助學生理解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2)師:這是蘇軾在1084年遊廬山時題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廬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異木險峯怪穴,流泉飛瀑山亭雲閣,氣象萬千,不可勝數。這首詩不寫那些名勝景緻,卻另闢蹊徑,抓住廬山姿態談遊山感受。前兩行詩寫詩人在廬山漫遊,覺得峯迴路轉,目不暇接。橫着看,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從側面看,奇峯陡峭;從遠處看是隱天蔽日,從近處看則是危崖險巖;從高處俯瞰是深溝幽壑,從山下仰望則是重巒疊障;所見的形狀、姿態各不相同。廬山究竟美在哪裏?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還是幽秀?詩人說自己沒有認清廬山的真正面目,爲什麼呢?他在第三、四行詩中解釋道:我不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爲我身在廬山中,視野太狹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鳥瞰,就能認識廬山的全貌了。

(3)中心:《題西林壁》這首詩通過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讚美,告訴我們一個人生的哲理: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四、誦讀背誦

指導朗讀《題西林壁》:“嶺、側、峯、低、各、同、山、目”要適當延長聲音;“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比如,“遠”稍強,“近”“高”強,“低”又是稍強;或“遠”稍強,“近”稍弱,“高”稍強,“低”稍弱。“真”“只”要讀作重音。

五、作業佈置

誦讀並背誦《題西林壁》。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的】

1、藉助字典弄請詞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上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

3、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4、通過學習古詩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重難點】

理解詩中所含哲理,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課時】

一課時。

【教具】

風景畫、錄像、實物投影儀、實物三棱柱。

【教學步驟】

一、場景設置

在教室裏懸掛以山爲主題的國畫,同時包括風景畫。

二、導入

1、引入新課:

師: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風景優美。同學們都知道哪些風景名勝,說說看。

生說風景。

(目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熱愛祖國的思想)

師:同學們說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紹一處風景。

放映廬山錄像。

(目的:讓學生對廬山有初步認識,吸引學生注意力)

師:看了以後,你覺得廬山怎麼樣?

生談感想。

(目的:使學生對廬山的感性認識進行梳理,同時鞏固認識。)

師: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後,寫下至今仍爲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三、講解

1、初讀古詩,認識生字: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並把不認識的字勾出來。

2、齊讀古詩,糾正讀音:

師:我知道班上的同學朗誦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爲老師朗誦一次。

生讀古詩,對出現的問題加以糾正。

(重點:捲舌音、平舌音)

3、範讀古詩,講讀法:

師:同學們朗誦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可別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後三個字連着讀。大家願意聽老師按照這個規則朗誦一遍嗎?

師配樂朗誦古詩

現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標記。

師:請同學們再來朗誦一遍,注意停頓。

生齊讀古詩。(配樂)

4、明確學習任務,組織自學:

師:在這堂課中我們要完成以下的學習任務(出示學習任務),請讀一遍。同學們有沒有信心完成學習任務?(激勵學生)好,現在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先完成前四項學習任務。如果遇到了難題可以向老師,同學求助。(合作學習)

課堂預計:自學過程中,學生在解釋詩時會不知道如何下手。

解決辦法:講學法,我們在解釋古詩時,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謂拆分法,就是將一句詩分成若干個部分分別加以解釋,然後將這些解釋聯繫起來。同時你還必須聯繫整首詩的內容來解釋,舉例說明。

生自學,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出示相關資料(資料:蘇軾個人情況。西林寺。)播放廬山風景。

5、組織學生交流學習成果:

師:你們的任務完成了嗎?

生彙報。

師:那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

(並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加以糾正。)

生提問,師組織互助解疑。

6、鞏固:

師:我們再來領略一下廬山的風光。我希望同學們邊看就邊想我們學的這首詩的內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峯、嶺。

生觀看錄像。

師:在看過了美麗的廬山後,我想請一位同學來判斷一下黑板上的圖形哪一個是山嶺,哪一個是山峯,現在請同學來朗誦這首詩。

(引發感情:在朗誦這首詩時你可以想象一下廬山的面貌;成片的雲霧遮擋着連綿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廬山,廬山時隱時現,看到如此美麗的風景,你非常的高興,於是就朗誦出這首廣爲流傳的《題西林壁》)

7、分析古詩結構,引導學生體會古詩所說的道理:

師:看得出許多同學都想來朗誦,那就請同學們一起朗誦。但在朗誦這首詩時,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一般來說,古詩可分爲兩部分──所見和所感。同學們在朗誦時看看這首詩中哪一部分是寫詩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寫作者的感受的。(學生朗誦時出示課件)(前兩句是寫詩人看到的,後兩句寫感受。)詩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廬山,可是詩人眼中的廬山卻有不同的樣子,這是爲什麼呢?對此詩人是怎樣解釋的?(只緣身在此山中)爲什麼處於山中就看不清廬山的全貌呢?(提示:詩人站在廬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隻有一個面呢?所以無論詩人從什麼角度看廬山,都只能看到廬山的一個──部分)

8、背誦:

師:下面請同學們背誦這首古詩。

生背誦古詩(出示課件)

師檢查背誦情況。

9、總結:

師:這首詩通過寫詩人在廬山因爲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廬山也不相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觀察事物時,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樣子會不同。現在,我要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大家在聽故事時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錯在那裏。

師講故事《盲人摸象》。

師:請同學們說說這四位盲人他們錯在那裏?

10、結束:

師:請大家對照學習任務自己檢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學習要求)生檢查。詩人蘇軾通過觀賞廬山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了解一個事物就必須全面的進行觀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實,許多道理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學習中,希望同學們也做個有心人,從生活、學習中找道理,學道理。好嗎?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北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峯,

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觀察的角度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觀效果察不同。

只緣/身在/此山中。明理

《題西林壁》的優秀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

1、會正確書寫“緣”,理解“題、橫看、緣”等詞語在詩中的意思。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古詩。

2、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正確看待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詩句的理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審美情操。

教學重點:學習古詩的內容,想象詩中所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感悟品味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一、情景導入

1、你對廬山有哪些瞭解?生介紹課前蒐集的廬山的資料。

2、想不想親眼目睹廬山的風采,讓我們跟隨攝像機的鏡頭一起走進美麗的廬山。(課件播放廬山圖片)剛纔我們的廬山之行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廬山是歷史文化名勝,以其美麗壯觀的景色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爲廬山留下了一首首壯美的詩篇。900多年前宋朝大詩人蘇軾花了十多天的時間遊覽了廬山,但對廬山的認識還不夠全面,他感受頗深,在廬山西林寺的牆壁上寫下了這樣一首詩。請看大屏幕。(出示課件:西林寺牆壁上的詩)

3、哪位細心的同學知道了這首詩的名字?

師指導學生朗讀題目。(生跟老師一起朗讀課題)

4、理解題目的意思:

題:書寫 (書寫在西林寺牆壁上的詩)

帶着你對題目的理解再讀古詩題目。

5、這首詩的作者是——蘇軾,關於蘇軾你瞭解多少?(課件出示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他的詩、文、書、畫都很專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詩、詞散文的創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對詞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著有《東坡全集》。

6、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

7、課件出示古詩範讀

師:讀得怎麼樣?老師相信同學們一定也能讀得這麼美。

(1)生自由讀。請同學們仔仔細細讀上4遍,前兩遍讀的時候,注意讀準字音,要把詩念得字正腔圓;讀後兩遍的時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順,注意詩的停頓。

(2)指名讀,其他同學認真傾聽,一會你們來評價評價。

(3)師生合作讀。讀古詩不僅要讀的準確,還要讀的有節奏,要讀的有板有眼。生讀前四個字,師讀後三個字。?

二、感悟理解

師:詩寫得美同學們讀得更美。但是僅僅會讀還不行,還要會理解。同學們平時是怎樣理解古詩的?

1、交流理解方法。(查字典、結合詩後註釋、查工具書、上網查資料等)

2過渡: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自讀古詩,請同學們用你平時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學古詩。

3、生自學,師巡迴指導

師:學好了嗎?誰能說一說,通過自學古詩的前兩句,你都知道了什麼?

師:(出示嶺峯的圖片)嶺和峯有什麼不同?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一下。(嶺:連綿不斷;峯:高聳入雲、高高挺立)

(作者還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樣。?從“各”字看出都不一樣。)

?師:你能想象一下作者從不同的角度會看到廬山怎樣的景色?(師創設情境)

(遠:重巒疊嶂近:危崖險巖 從高處俯瞰:深溝幽壑 從山下仰望:遮天蔽日 )

師:怎樣讀出不一樣的感覺?讀出氣勢,有強弱對比,如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遠強一些,近弱一些,高強一些,低弱一些。自由練讀(指名讀前兩句詩)

師:爲什麼看到的廬山的景色不一樣?答案就在詩中,快讀讀吧! 誰知道原因了?

出示:只緣身在此山中。

出示詩的後兩句,指名讀。在這一句裏有一個字很難寫,誰知道是哪個字?(緣)

指導書寫,理解“緣、不識”的意思。(因爲)

誰讀懂了這兩句詩的意思?

你能用上什麼關聯詞嗎?練習:

(我們之所以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是因爲自己身在這廬山之中)

師:誰能反過來說一說?

師:爲什麼詩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因爲詩人站在廬山之中,視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廬山的局部,而非廬山的全貌;作者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果就不同)

師:誰能舉一個類似的例子?(生舉例)盲人摸象、下棋等。教師可結合具體的物品,如橘子、蘋果等讓學生理解從不同的角度看,結果不同。

師:結合我們今天學得這首古詩讓我們知道,要了解一個事物必須怎樣做?

生答:客觀全面的瞭解事物。

師:明白了這一道理後,想一想,我們應該怎樣正確的評價我們周圍的同學呢?是看他的優點呢還是看缺點呢?

師:看待別人是這樣,評價自己也是如此,誰願意試着客觀全面地評價一下自己?

學生自由發言。

讓別的同學去評價他。

這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師:只有客觀全面的看待自己和別人,才能取長補短,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

《題西林壁》這首詩,前兩句讓我們感受到了廬山的雄奇壯觀、千姿百態,後兩句告訴我們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作者爲什麼要描寫廬山呢?(喜愛)我們應該帶着怎樣的感情讀呢?(喜愛、讚美)下面我們就再一次齊聲朗誦這首古詩。師生齊誦。

三、古詩賞析

師:描寫廬山美景的古詩很多,我從網上查閱到自東晉以來,歌詠廬山的'詩詞歌賦就有4000多首,除了這首詩之外,你還知道哪些詩人寫過廬山?今天老師也帶來了幾首描寫廬山的古詩請大家一起欣賞。出示課件《望廬山五老峯》、《廬山雪》

題西林壁教案一等獎設計 篇六

教學設計思路

(1)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在教學中發揮網絡環境下的交互特徵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2)按照網絡教學模式圖和教學流程圖:情景導入→自主探索→引導探究→歸納小結→反饋評價→昇華提高。

(3)當學生打開網頁課件時,主頁上顯示與本課有關的知識廬山和題壁詩,然後在老師的引導下,打開“教學資源”網頁中“欣賞廬山”“古詩理解”“古詩新唱”“悟出道理”等課堂環節。

媒體設計思路:

(1)根據課程學習的需要,選擇並確定主題小組分工等;

(2)組織網絡合作學習小組;

(3)教師提供與學習主題相關的資源、網址和途徑並指導學生瀏覽相關網頁;

(4)根據需要組織有關協作學習內容。

(5)形成作品,要求學生以在網上找到的資料爲基礎,做一個與主題有關的網頁,並向全體學生展示;

(6)教師組織學生通過在網上評價作品,形成觀點意見,達到意義建構的目的。

整堂課步驟設計如下:

(1)打開網頁,主頁顯示了與本課有關的知識,學生自行閱讀,藉此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2)在網絡環境下,由教師創設問題情景,打開“教學資源”。

(3)學生進行點擊學習。

(4)點擊“古詩欣賞”按鈕,然後結合課本進行“理解古詩”。

(5)在學習課本的基礎上進行知識拓展。

(6)小組協商解決“討論探究”。

(7)當堂練習,點擊“拓展練習”進行練習。

(8)昇華提高,學生充分活動之後,基本解決問題,進行討論。

(9)通過網頁展示教材分析。使學生更一步理解知識。

(10)學生通過不同的知識點進行學習,有利於學生的知識延伸。

教材簡析:

《題西林壁》這是蘇軾遊廬山時寫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雄偉壯觀的景象。作者通過寫觀察廬山的各種不同感受,提示出一個帶有哲理性的問題。尤其是後兩句詩歷來爲人們讚賞。因爲作者在人們十分熟悉、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巧妙地說出了一個“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的道理。特別是這個道理一經作者用詩的形象語言說出,就給人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是訓練學生欣賞美,感悟美,以及培養學生想象能力、觀察能力的好教材。《題西林壁》這首詩重在說理,借物喻理,詩中有理。

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討論交流,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變課本爲學本,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基於以上認識,本節課設計上,我力求突出以下幾點:

1、主體觀。把語文課當作學生學習、發展語言的實踐活動,強調學生主動性、獨立性、創造性的發揮。

2、本體觀。堅持以人的發展爲本,強調興趣、需要、習慣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3、開放觀。語文課的形式、內容、過程不拘一格,推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的觀點,強調課內閱讀向課外的延伸。

課前準備:

(1)師生收集有關這首詩的資料。

(2)網頁製作,圖片、音樂、多媒體課件。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會本課生字,理解“識”,“緣”,“真面目”等詞語在詩中的意思。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默寫本詩。

2、過程方法目標:學習如何讓學生解讀詩歌。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①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正確看待問題的能力。

②通過對詩句的理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審美情操。

教學重點:

學習古詩的內容,想象詩中所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感悟品味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教具準備:

網頁課件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中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詩這種體裁,語言精煉,所表達的情感卻十分豐富。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蘇軾的《題西林壁》。

(二)學生介紹蘇軾

1、有關蘇軾的自然情況及寫作風格。

2、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及廬山的有關情況。

[通過交流,達到了學習資源優化組合。同時課內外有機結合,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激發了學生探索的慾望,體現了大語文觀下的語文教學。]

(三)初讀課文,感知美

師:通過彙報資料,相信你們對作者蘇軾又有了進一步的瞭解。那麼他寫的這首《題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爲什麼仍被歷代的人們所喜愛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研究的。

1、學生自由反覆讀古詩。說說詩中的廬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學生讀後談感受,初步感知廬山的美。

[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讀書,讓學生在反覆感受語言文字的基礎上走近廬山,感知廬山的美。]

(四)分組自學,理解美

1、根據我們以前學習古詩的經驗,大家說說我們該怎樣學習這首詩呢?(學生說出學習方法,課件出示:讀詩句——解詩意——悟詩情——入詩境)

2、分組合作,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細讀古詩,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

[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既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上,又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五)彙報交流,感悟美

(1)交流第一、二行詩句

1、學生彙報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2、結合“橫看”和“側看”的不同感受,讓學生髮揮想象並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廬山的“嶺”和“峯”是什麼樣子的,抓住“嶺”、“峯”的不同概念體會廬山景象的多變,感悟廬山的美。

3、指導有感情朗讀(讀出廬山的變幻莫測)

板書:橫嶺 側峯

(2)交流第三、四行詩句。

1、學生自由表達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2、針對學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難,結合辭海中的義項,幫助學生選擇“只”“緣”在詩中的正確意思。

3、指導朗讀,要求讀出作者感慨的語氣。

(根據學生的感知特點,形象認識能較快幫助他們區分理解。)

師:爲什麼同是廬山有時看到的是嶺有時看到的又是峯呢?爲何身在廬山,卻不識廬山真面目呢?

(生沉默)

師:詩人從橫側遠近高低去看廬山

生:詩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廬山也不一樣。

師:多麼善於思考的孩子。同學們給他鼓鼓掌。

詩人從不同的位置來看廬山,看到了不同的廬山,還可以按什麼的不同來看廬山?

生:不同的季節,春、夏、秋、冬。

生:不同的時間,早、中、晚。

生:不同的天氣,晴天、雨天。

生:不同的心情,高興、傷心。

師:從不同的時間、季節、心情、天氣、心情來看廬山,所看到的廬山都不一樣。所以作者寫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師: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來看結果會怎樣呢?

生:不相同

師:同一事物觀察的角度不同,觀察的結果也不相同。真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3)學生根據詩意繪畫,通過展示內化詩意。

討論探究:那麼,怎樣纔看得清廬山真面目?集體交流。

說一說:聯繫實際並結合詩中所表達的哲理,說說在生活中我們該怎樣看人、看事、看問題呢?、朗讀第三、四行詩句。

[這樣理論聯繫實際,既深化了對古詩的理解,又提高了認識水平,同時培養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六)個性誦讀,表達美

1、教師語言激勵,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蘇軾,看到廬山峯巒奇麗,雲霧繚繞,山中溪水潺潺,鳥語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樣?怎樣讀才能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學生自由練習朗讀,組內交流體會。

3、引導學生談感受,結合感受進行個性化朗讀。

4、教師示範讀

《題西林壁》教案 篇七

一、指導預習《題西林壁》

1.聽範讀

2.自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3.檢查預習

緣    廬   峯

4.指名讀《題西林壁》

5.齊讀

6.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古詩給你的初步印象(描寫廬山的景色)

7.質疑

二、學習《題西林壁》

1.知詩人,解詩題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散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詩詞造詣很高。

題西林壁:書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學習1、2句:“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2)討論句意:(從正面看形成嶺,從側面看形成峯,遠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讀重音

讀出氣勢,有強弱對比,如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遠”強一些,“近”弱一些,“高”強一些,“低”弱一些。

(4)學習3、4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不認識,看不清。緣:因爲。 題:書寫。

(5)討論句意

看不清廬山的本來面目,只因爲自己身在廬山之中,看來看去,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

(6)指名說全詩意思

3.想意境,悟詩情

(1)放廬山幻燈片,讓學生想象當時意境,領悟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讓學生聯繫生活試講3、4句詩的含義。

(2)引伸:對於比較複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觀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現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準確地認識這個事物。

(3)提問:我們評價一個同學時,應該怎樣看?

(是隻看他缺點,以此評價他呢?還是隻看他優點呢?引導學生說出看問題要從不同解度看。意思講明白即可。)

小結:《題西林壁》把廬山特色濃縮成絕句,概括貼切,蘊含着深刻的哲理,我們還從中獲得啓示。

三、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體會詩情。

附:板書: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峯,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理解“識”,“緣”,“真面目”等詞語在詩中的意思,重點指導“緣”的寫法,注意第四筆和第五筆分別是撇折和橫折。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默寫本詩;

2、過程方法目標:學習如何讓學生解讀詩歌;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1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正確看待問題的能力。2、通過對詩句的理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審美情操。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內容,有感情朗讀背誦古詩;想象詩中所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體會詩中蘊含的哲理。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遊戲導入,激發興趣

1、今天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個小遊戲,要考一考大家。請同學們各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過來,然後大聲告訴老師,你所看到的方柱體是什麼顏色的?通過這個小遊戲我們明白了什麼呢?(出示六色方柱體)

2、欣賞廬山風光,引出課題。(課件播放廬山圖片,師簡介廬山)

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體會詩中蘊含的哲理。

二、解題意、知作者

1、結合註釋解釋“題”、“西林”的意思。

2、說說關於對蘇軾的瞭解。(課件出示蘇軾簡介。

三、初讀課文,朗讀背誦

1、現在請同學們把古詩仔仔細細的讀上兩遍,第一遍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第二遍讀出節奏、讀出感情。

2、指名一學生朗讀!教師明確難字讀音:

側:cè 廬:lú 緣:yuán

3、聽錄音範讀,學生感知朗讀語調、停頓、重輕音、快慢等。

4、請學生範讀。

5、全班同學跟錄音齊讀,並默記古詩。

6、小組討論賽讀,全班嘗試背誦古詩。

(課件出示詩歌的朗讀節奏劃分,出示詩歌誦讀)

四、探究詩意,揭示道理

1、感受“不同”,理解句意。

(1)學生理解“橫看”、“側看”,讓學生明白“橫看”是從正面看之意。

(2)結合學生的預習情況引導學生理解“嶺”和“峯”在形狀上的區別。

嶺 峯

(3)課件出示小練筆,引導學生想象身處這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景象。

(課件出示小練筆)結合詩句,放飛想象:

從正面看,廬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側面看,廬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遠處望,廬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近處看,廬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高處俯視,廬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低處仰望,廬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

(4)師隨着音樂有感情地朗讀相關句子,讓學生閉上眼睛再次感受廬山的“不同”景象。

(師有情感朗讀:他橫看廬山,山巒起伏;側看廬山,山峯聳立,他不禁吟誦——橫看成嶺側成峯。 他遠望廬山,雲天飄渺,若隱若現;近觀廬山,巍峨雄偉,猶如巨人;從高處俯視,廬山雲霧繚繞,宛如仙境;從低處仰望,山峯高峭險峻,直插雲霄;他不禁吟誦——遠近高低各不同。 他再變換位置看,發現廬山都是——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他從各個角度看,發現廬山依然是——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5)強調“各”字,讓學生談談除了可以像作者這樣按照橫看、側看、遠看、近看、高看、低看的方位順序來看廬山外,還可以按照什麼順序去看廬山呢?

(引導學生從時間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等方面展開聯想)

2、品悟“不識”,揭示哲理。

(1)師引導質疑:蘇軾爲什麼“不識廬山真面目”

(2)感悟因“不同”而“不識”。揭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啓示

(3)結合課前的小遊戲讓學生思考應該怎樣去認清方柱體的顏色、結合詩句讓學生思考應該怎樣認清廬山的真面目,從而引導學生質疑應該怎樣看待事物呢?(揭示哲理:全面客觀地認清事物,對待問題)

(4)結合所學的知識或生活實際談談對“全面客觀地認清事物,對待問題”的理解。

五、歸納小結,昇華主題

這是一首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前兩句寫作者看到的景色,(板書:寫景)

後兩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書:悟理)作者借欣賞廬山的感受,告訴我們無論看人、看事、看問題都要多角度,多側面地去觀察、去體會,這樣才能得出一個比較全面、公正的評價。你還知道哪些事情需要我們客觀全面去了解事物的?

盲人摸象

畫楊桃

六、佈置作業

1、背誦默寫《題西林壁》。

2、嘗試把《題西林壁》根據《世上只有媽媽好》改編成一首歌。

題西林壁教案 篇九

◆教材分析

這首詩是蘇軾遊廬山時寫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雄偉壯觀的景象。作者通過寫觀察廬山的各種不同感受,提示出一個帶有哲理性的問題。尤其是後兩句詩歷來爲人們讚賞。因爲作者在人們十分熟悉、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巧妙地說出了一個“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的道理。特別是這個道理一經作者用詩的形象語言說出,就給人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是訓練學生欣賞美,感悟美,以及培養學生想象能力、觀察能力的好教材。《題西林壁》這首詩重在說理,借物喻理,詩中有理。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認識3個生字;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題西林壁》古詩。

【過程與方法目標】

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藉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思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我們的祖國山清水秀、風景優美。由古至今,許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讚頌祖國大好河山的佳作,你們都積累了那些有關這方面的古詩呢?

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後,寫下至今仍爲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二、初學感知

1、請同學們自讀古詩,把不認識的自勾出來。

2、指名讀。正音

3、再讀,注意停頓。

三、理解感悟

師:這首古詩,同學們都讀熟了,但是你們知道它的含義嗎?今天,我們就要用學過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你們還記得我們學習古詩的步驟嗎?

師生共同概括:

(一)、解詩題,知作者

說一說這首詩題目的意思。

說說關於蘇軾的瞭解

(二)、抓字眼,明詩意

指名讀古詩。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

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

師:廬山只有一座,怎麼在蘇軾的眼中會呈現出這麼多種形態呢?

師: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在就面對着廬山……

完成填空:從左向右看,廬山是_________;從上往下看,廬山是____________;從遠處看廬山,像_____________;從近處看廬山,像____________;從高處(山頂)看廬山,像____________;從低處(山腳)看廬山,像___________。

師:作者瀏覽了廬山,不只是看,而是細心觀察廬山的特點: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還用心去思考,你從哪看出來的

不識廬山真(重讀)面目:“我”沒有認清廬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緣身在此山中:只因爲我站在廬山中

想象一下,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三)、多誦讀,悟詩情

師:作者爲什麼要描寫廬山?

師:作者從多個角度,細緻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表達了他對廬山的讚美之情。你能不能用優美的語調把你對廬山的情感朗讀出來?

師:剛纔同學們非常有感情地朗讀了《題西林壁》。但有一個地方卻很難讓人理解:蘇軾爲什麼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經說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峯”了嗎?

師:學習了這首詩你有什麼收穫?從中悟出了一個什麼道理?

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多個角度,站在客觀的立場上,這也就是俗語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四、背誦

五、課外拓展:《登飛來峯》

六、總結。

這是一首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前兩句寫作者看到的景色,後兩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作者借欣賞廬山的感受,告訴我們無論看人、看事、看問題都要多角度,多側面地去觀察、去體會,這樣才能得出一個比較全面、公正的評價。

題西林壁教案 篇十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和默寫古詩,瞭解詩句的意思。

2、過程方法目標:學習如何讓解讀詩歌。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熱愛古詩文,學會全面看待問題。

教學重點

通過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學難點

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課時安排

1課時

相關資料

背景資料: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描寫山的詩歌:

1、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2、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3、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莊》)

4、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王維:《鹿柴》)

5、《望廬山瀑布》《大林寺桃花》

教學過程

一、導語(由介紹詩人入手)

師: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光輝燦爛、歷史悠久,燦爛的古文化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值得後世人們的不斷探索,反覆學習。而古詩文則像是這個巨大寶庫中的一顆璀燦的明珠,熠熠生輝,永放光芒,創造出這光輝文化的先人們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天老師就帶你們一起認識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蘇軾)

1、簡介蘇軾(重點介紹他的成就及詩風)

2、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其中的一首詩。(出題解題)

3、簡介詩的生成背景。(幫助學生理解詩意,體會意境)

在蘇軾四十九歲時,當時已經被貶到黃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貶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時,途經江西廬山,廬山的奇美秀麗景色讓他詩興大發,作了五首記遊詩,這首是最後一首。

二、學習古詩

1、初讀古詩,讀準字音。

(1)同桌互讀,檢查預習情況,互相指正。

(設計意圖:因爲本首詩沒有生字,學生完全有能力做到相互間指正,讀好,也能落實互相學習的習慣與能力培養。)

(2)指名讀,師作適當的鼓勵評價。

(3)全班齊讀古詩。

2、再讀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

(1)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完成“學習任務”。

學習任務:

a、根據“註釋”試着說說每句詩的意思。(小組要說明自己是用什麼方法學習的)

b、在學習過程中,試着提出不懂的問題,大家一起解決。

(師巡視,對各小組的學習作必要的指導。)

(2)反饋小組學習情況

師:剛纔大家的討論非常熱烈,現在老師想聽聽來自各小組的彙報,告訴老師你們讀懂詩意了嗎?小組運用了什麼好辦法理解詩意的?

(指名各小組代表說,交流學習古詩的方法,及時表揚、推薦好的方法)

理解“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抓住“嶺”、“峯”的不同概念體會廬山景象的多變。讓學生運用簡筆畫描述。

(根據學生的感知特點,形象認識能較快幫助他們區分理解。)

出示小練習

(1)在括號裏填上表示“看”的詞語

在遠處_______, 在近處______,在高處_______,在低處______,廬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此項練習的設計旨在幫助學生快速理解詩意,降低理解難度,同時又落實了語文知識的積累與運用。)

(2)指導有感情朗讀(讀出廬山的變幻莫測)

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3)指名讀讀這句詩,並說說詩意。

理解“緣”並指導寫法。糹緣(右上部分是兩筆:撇折橫折)

師:此山是指哪兒?作者爲什麼會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爲他就在廬山之中。

生:因爲他就在廬山之中,所以視力受限,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

生:因爲他離廬山太近了

┉┉

(4)指導朗讀,要求讀出作者感慨的語氣。

3、復讀古詩,結合實際體會詩中所含的哲理。

(1)師:同樣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卻有着不一樣的樣子,你們有過和作者一樣的感受和經歷嗎?

(生結合實際舉例說說)

那麼,你們認爲作者僅僅只是在說廬山嗎?你們從中受到什麼啓發了嗎?

(有了前面的例子作鋪墊,學生很快就能說出:要想全面認清一個事物,必須要全面地、客觀地認識,多角度觀察。)

(2)出示練習2

看不清廬山的真正面目,是因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們要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悟出的道理)

(設計意圖:強化難點的突破,變深奧的道理爲學生的內化動力。

(3)指導朗讀。

4、感情朗讀古詩,背誦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