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秋思》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秋思》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秋思》教學設計 篇一

《秋思》教學反思

《秋思》是五年級上冊第5課《古詩詞三首》的第二首。這三首詩都是抒發作者思鄉之情的詩歌。通過前一首詩《泊船瓜洲》的學習,學生基本上已經掌握了理解詩句意思,體味詩中感情的方法,因此在進行這首詩的學習時,我放手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的形式,依靠自己的閱讀理解詩句的意思,而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想象詩境,體味詩情之上。

一、品讀

開始整首詩的自由讀,個別讀,小組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理解詩的意思。接着課中導讀,在理解了詩意的基礎上,在體會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個人獨特的見解後,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最後熟讀成背。這樣一層一層地深入讀,讓學生在讀中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詩人的思想感情,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詩的味道。

二、想象

學生自讀,解疑後,我引導學生髮揮想像:作者客居洛陽城,見到了秋風,就是見到了什麼?學生由一“秋”字,聯想到蕭瑟的秋天來了。我進一步啓發學生“秋天來了,作者見到了秋風,還見到了什麼”?學生腦海中儲存的關於秋天的意象紛紛涌現出來。有的說詩人在洛陽城裏見到樹上的葉子有的變黃了,有的變紅了。秋風一吹,樹葉一片一片的落下來。有的說詩人在洛陽城裏見到白花謝了。還有的說詩人在洛陽城裏見到燕子飛到南方去了,大雁也排着整齊的隊伍往南南方去。這時,我進行小結:是啊,秋風使秋葉紛飛,落紅滿地;秋風帶來了淒涼和寂寞,客居他鄉的遊子,見到這一切,怎能不勾起對家鄉、親人的悠長思念呢?這時,他想寫一封家書給家鄉的親人。他會給哪些人寫信,寫些什麼呢?現在,你就是詩人,你就把你寫給親人的信,給大家念一唸吧!當學生的情緒被完全調動起來的時候,此時我說:詩人飽蘸深情寫好家書,封好後又做了件什麼事?詩人爲什麼又拆開信封?拆開信封后他會做些什麼?想象一下,把這首詩改編成一個故事。

課後孩子們改寫的《秋思》都比較成功。

《秋思》教學反思

正思:

1、課前注重到學生中去了解學情。每一堂課在要求學生提前預習的同時,我都要提前、深入“基層”去了解學情。問問他們明白了些什麼,有什麼不明白的。這堂課也是一樣。這樣做的最大好處就在於可以及時再次修整自己的教學設計,已經弄懂了的就不說,節約教學時間;需要說的重點講,集中教學目標與重難點。學生的學情是我教學生長的土壤。

2、課中遵循學生的需求,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根據學情來定教,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在整體感知時,我先問孩子“你們讀懂了些什麼?”,在他們的發言中很多問題就已經自行解決了。然後我又問“那你們還有沒有什麼不懂的呢?”,繼而通過梳理小結學生提出的問題來開始我接下來的教學思路與方向。

3、從整體入手,圍繞詩題解讀文本。在學生解釋詩題後,我在“思”字下做一標記,問:“圍繞這個字你有什麼想問的?”,通過學生的一一回答,我們梳理出三大問題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思什麼?爲何思?如何思?這既是問題也是古詩的脈絡,捋清了“教與學”的思路。

4、體現高年段古詩教學特點,注重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圍繞“思什麼?”這個問題讓學生去默讀古詩再次思考“意萬重”的豐富內涵。並在小組交流討論。通過反饋學生說出了很多動人的場景和內容。有對年邁母親的擔憂與思念,有對弟妹的詢問,有對家鄉一草一木詢問,有對親人的節日問候,還有對家人說的寬慰的話語……

5、注重“走個來回”,從語言文字中來再到語言文字中去。不僅學習、積累、感悟詩句,更積累學習詩人的寫作及表達方法。本詩曾被王安石評價爲:“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與岑參的《逢入京使》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在不斷品讀感悟的過程中學生已經逐步感受到詩的動人之處就在於抓住一個看似平常的動作“又開封”,將自己那“意萬重”,“說不盡”的心理烘托表現得淋漓盡致。此時我通過一個簡單的對比讀之後,進行小結帶領學生體會那種“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卻非人人所能道出。”神來之筆,是對其獨到寫作方法的一種體會與學習。

反思:

1、讀中指導欠缺,詩句誦讀在感悟這一層面沒有到位。誦讀的韻味沒能淋漓盡致體現出來。

2、對學生的生成沒有及時利用,趁熱打鐵,引導感悟中讀,讀中再感悟。在學生一個個起來反饋自己所感受,想象“意萬重”的內容時,我沒有及時讓他們一一讀出在每一次思念,每一份思緒時的心情。試想當孩子站起來說出自己獨特感受後,相機馬上讓他們讀出感受那不就是不斷與作者的內心對話嗎,不就是一次次讓我們聆聽張籍的萬重思緒嗎?這樣個性化的想與個性化的讀就結合起來了,起到了一個深刻理解與昇華的作用。

3、學生的情感體會仍然不夠深,從讀中可以感覺得到。這也說明與文本的對話還有點“浮”,也許還只是在與文字對話,還沒有真正做到與作者的內心去對話。進入到他的精神世界裏。老師的引導與示範作用不明顯。

4、板書設計及演示存在問題。一個是書寫功底還不夠,沒能把文字本身的美感表現出來。另外一個就是板書安排有些凌亂和隨意。這也是一個老師教學思路是否清晰,從容的反映。

5、在面對“啓而不發”的局面時,仍然不夠嫺熟、老練。語言過快,過碎。需要沉積下去繼續打磨。

在進行本次古詩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我受到了很多同事、領導的幫助與指導。你們的展示,你們的建議,你們語重心長又一語中的的評價都讓我受益匪淺。在這裏請允許我感謝在我前面執教的五位優秀老師的啓迪。我們雖然上的課型不一樣,但是卻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借鑑的地方。還要感謝我們五年級語文組的同伴們,在你我那一次次,一句句隨意但真誠的交流中,給了我不少的靈感。更要感謝萬校長、宗主任、錢主任、朱校長您們對我的幫助、指導。您的不吝賜教讓我能夠站得更高,無論是看文本,還是看自己都能夠有更新更深入的理解與反思,謝謝!

《秋思》教學反思

“ 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整首古詩,側重情景描寫,看似簡單,實則情在言外。每個環境、每個動作都透露出詩人的悽楚,惶恐與思念。

在教學這篇詩文時,首先,我介紹了張籍其人。然後讓學生讀詩文,初步感知它,獨立理解詩文。但是,很明顯,學生對於古詩文中的字義的積累相當的匱乏。理解也僅僅停留在表面,不能夠進行字義與意境的轉化。如:第一句“洛陽城裏見秋風”學生將之理解爲:在洛陽城裏看見了秋風。學生根本沒有在意我在開始的時候給學生介紹的張籍的基本資料:幼年家貧,年紀很小就已經遠離故鄉,漂泊異鄉,浪跡天涯。因此學生不能進行角色植入進入那時那景,更不能體會那時心情,無法感知 “見秋風”下的孤單悽楚。由此可見,在對學生進行古詩文教學時,教師要特別注意加強對字義的講解,同時嚴格要求學生積累古詩文字義;其次,加強學生對資料感知、運用的能力。

在引導學生對詩文意境的體會時,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引導學生對詩文意境的體驗。儘管大費口舌,卻收效甚微。忽略了學生年齡,生活經驗。造成這次課堂教學的一大失誤,偏離了方向。正是因爲學生的年齡,生活環境,使得學生無法感知詩人當時那種細微的情感體驗。在之後,學生想象詩人家書內容,學生更是頭腦發懵,眼神裏透露出的是一片茫然。詩人千言萬語說不盡,千愁萬緒難落筆之後,詩人到底會寫些什麼?在這裏,必須得有學生的角色代入。而學生極少有類似的情感體驗,學生想象的內容也僅僅是乾癟的空話。無新鮮之感。此處教學:一、教師引導不到位,教學功底不夠,汗顏!二、過高的估計學生的能力,應該記住:要相信學生的能力,卻不能盲目的高估學生的能力。在課後的練習中有一個練習:想象《秋思》中的畫面,把《秋思》改寫成一個小故事。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練習,可以彌補教學中的一些不足,加深學生對詩文的理解,體會。迫使學生角色代入,體驗詩人情感。教師應該重視到這個練習的重要作用。

在教學詩詞時,我們應該要求學生體會而不是體驗詩人情感,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製造各種條件,充分引導學生儘可能的“體驗”到詩人情感。詩文教學,不是簡簡單單的理解就能完成任務的。

《秋思》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藉助註釋、插圖理解古詩意思,反覆朗讀,聯繫生活實際感悟,品味詩中描繪的

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情感,揣摩詩人的表達方式。

3、感受古詩語言的韻律美、意境美,自主積累思鄉的詩詞。

重點:藉助註釋、插圖理解古詩意思,反覆朗讀,聯繫生活實際感悟,品味詩中描繪的意

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情感,揣摩詩人的表達方式。

難點: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情感,揣摩詩人的表達方式。

設計理念:

“思鄉”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思鄉情是人類亙古不變的情愫,悲秋又是古今文人共通的情懷。見秋而生鄉愁也就成了文人千古不變的題材,唐朝詩人張籍的《秋思》正是這種題材的一首古詩。詩人因“見秋風”而“作家書”再“寄家書”,表達了詩人濃濃的思鄉情。詩的字面意思,學生藉助插圖、工具書等能夠理解,但是由於年齡和生活經歷等原因,要真正走進詩人內心,真切體會那無法排解的思鄉情卻很難。爲了突破這一難點,本課設計主要採用以下幾個措施:一、以優美的語言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蕭瑟的秋景中,渲染情緒,爲古詩的學習奠定情感基調。二、以詩解詩,以詩悟詩。通過張繼的一首《秋思》帶動一組悲秋思鄉的古詩學習,意在以意思意境相近的古詩幫助學生生對古詩的理解感悟,同時達到加大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果,豐厚學生經典文化底蘊的目的。三、以讀促悟,以悟促讀。設計一個個情境,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在讀中感悟,悟後讀情,讓思鄉情在一次次朗讀中深入學生心中。四、補充資料,輔助理解。補充一些寫作的背景資料有利於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生活和內心世界,更好地體會古詩情感。

教學過程:

一、見秋生情,讀題定調。

1、讀“秋”想畫面

板書“秋”字生讀;讀着“秋”字,你眼前出現了什麼畫面,想到了什麼?

2、古人眼中的秋天

在我們眼中,秋天帶給我們的豐收的喜悅,但是在有一些古代文人的眼中,卻似乎很少有這份喜悅,現在讓我們透過古詩去看看古代文人眼中的秋天吧!

出示一串寫秋的詩句:

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海上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

出門未免流年嘆,又見湖邊木葉飛。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生讀。

問:這些詩人眼中的秋天是怎樣一幅景象?(生答)

蕭瑟的秋風,枯敗的草木,飄飛的落葉……構成的一幅秋景圖給你怎樣的感覺?

這蕭條肅殺的秋景勾起一多少遊子的思鄉情懷啊!今天,我們來學習唐代詩人張籍的《秋思》,走進張籍的內心世界,去體會一個遊子那顆思家念親的心。

3、補充課題,引導讀題,讀出濃濃的、悠長的味道。

二、讀通古詩,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自由地把古詩讀3遍,前兩遍爭取把古詩讀通順、讀流利,把字音讀準。第三遍爭取讀出詩的節奏感,韻律感。

2、展示讀

指名讀古詩,評價是否讀出了節奏和韻律。

3、師生合作復沓讀。

4、古詩的語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我們現在說的白話有所不同,請同學們藉助註釋、插圖理解古詩意思,把這首古詩翻譯成白話?(指名說說意思)

5、你從詩中讀懂了什麼?

三、品讀古詩,感悟詩情

1、品味秋韻,感秋愁

是什麼讓張籍產生了思鄉的情懷?(見秋風)

秋風是見得着的嗎?

那麼詩人見到了什麼?(漫天飛舞的落葉、瑟瑟搖擺的枯木、風吹落葉遍地翻滾……)

洛陽城裏,落葉在秋風中漫天飛舞,打着旋兒,零落遍地;路邊的敗草在風中瑟瑟搖擺;天上大雁南歸而去。張籍呀張籍,站在涼意漸濃的秋風中,你的心中涌起的是怎樣的思緒呀?(指名說說)

這是怎樣的一種愁緒呀!讓我們走進另一位詩人馬致遠的秋思,去品味那一份別樣的愁緒。

出示馬致遠的《秋思》,師讀生想畫面。

聽着聽着,你的眼前出現了什麼畫面?你的內心有種怎樣的感受?爲什麼?馬致遠的心情又是怎樣的?

蕭條的秋景,瘦弱的老馬,浪跡天涯孤獨的遊子,此情此景怎一個“愁”字了得?請你用朗讀把這一份別樣的憂愁表達出來吧!(自由讀,指名讀,)

離愁漸遠漸無窮,逢秋向晚腸寸斷,寸寸都是遊子愁。你看(生齊讀馬致遠的《秋思》)

2、讀寫結合,悟深意

你若是客居他鄉的遊子,此時此刻,面對此情此景,你想做什麼?

張籍面對此情此景又做了什麼呢?我來問問詩人。

看着學生,問:秋風乍起,你——生答:欲作家書意萬重。(2—3人)

你想要家書中說些什麼呢?快拿起你的筆,把你想說的話在家書中盡情傾述吧!

指名說說家書的內容。

情境導讀:

這也想說那也想問,想說的話太多太多,這就是——欲作家書意萬重。

心中的牽掛太多太多,千言萬語,千頭萬緒竟不知從何說起,這真是——欲作家書意萬重。

一封家書承載了遊子幾多思念幾多牽掛,這實在是——欲作家書意萬重。

3、說不盡,又開封

我是送信的使者,信給了我你就放心吧,我一定會盡快把信交到你的家人手中。什麼?你要我把信給回你?這是爲什麼?(生用自己的話回答再用詩句回答)

古代的通訊不像現在這麼便捷,客居他鄉的遊子與家人聯繫的方式就是寫信,而這承載着悠悠思鄉情的家書不知要經過幾多輾轉,幾多時日才能到達家人的手中。那麼,家書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份量有多重呢?

出示詩句: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書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生讀,你讀懂了什麼?現在你還覺得家書只是幾張薄薄的紙嗎?那是什麼?

情境導讀:

這悠悠的思鄉愁,切切的遊子情全靠這家書一封來傳遞,難怪詩人會——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那悠悠的思鄉愁,切切的遊子情,怎是一封家書所能道盡的呀!難怪詩人會——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這說不盡的是什麼?輕輕一開開出的又是什麼?

這首詩,抓住寫信寄信這麼一件小事卻表達出一個遊子濃濃的思鄉念親之情,在表達方法上可謂高明。王安石曾這樣評價張籍的詩。

出示詩句: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四、想像畫面,拓展昇華

1、《秋思》寥寥數字,卻字字飽含一個遊子對家鄉對親人濃濃的思念,讓我們再一次用心品讀這首詩,邊讀邊想像畫面,去體味那份遊子情懷。

師生合作讀,然後說畫面。

2、讀着古詩你心中產生的什麼疑問?

張籍爲何思家不歸家呢?讓我們來看看他的資料,也許你會從中找到答案的。讀 、說再次引讀全詩:或許是公務繁忙,或許是生活困頓,張籍思鄉卻不能歸,一年將盡,秋風乍起,他情不自禁地吟道——生讀全詩

又一年過去了,秋風又起,他不由再次吟誦起——生讀全詩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詩人離開家鄉已是十年,家鄉已多年未親近,可是對家鄉的思念卻越來越濃郁,而這思鄉情中或許帶着絲絲無奈。因此每當秋風吹過,他都要深情地吟誦起——生讀全詩

思鄉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是人類共同的情懷。自古以來有多少遊子抒發過對家鄉的深深思念。

出示古詩: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

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 (薛道衡)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 (張九齡)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 (杜甫)

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 (馬戴)

明月有情應識我,年年相見在他鄉。 (袁枚)

家在夢中何日至,春生江上使人愁。 (盧綸)

江南幾度梅花發,人在天涯鬢已斑。 (劉著)

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王維)

生讀積累

五、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並背誦它古詩。

2、繼續積累其他表達思鄉情懷的詩句,體會詩中蘊含的情感。

3、發揮想象,把《秋思》改寫成一個小故事 。

《秋思》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學習生詞,能有感情地呤誦詩句。

2、通過多種途徑,感知詩句的大意,並能講述詩句的大意。

3、通過想像畫面,感悟詩人的思鄉之情。

教學重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並能有感情地呤誦詩句。

2、通過想像畫面,感悟詩人對家鄉、親人深切思念的感情。

教學難點:

3、通過想像畫面,感悟詩人對家鄉、親人深切思念的感情。

課前準備:

課文的教學插圖,古詩的配樂,蒐集拓展的思鄉古詩。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回顧導入。

1、我們以前學過哪些思鄉的詩句?

2、揭題,板書題目

3、釋題。

二、初讀古詩,理解大意。

1、初讀古詩,讀準字音→反饋。(特別是“重”。)

2、自由讀古詩,把詩句讀通順→點名讀、齊讀以作反饋。

3、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出節奏→點名讀以作反饋。

4、教師範讀,學生讀,強化知識。

5、引導學生回顧以往讀懂古詩的方法,進行詩意的理解。(小組合作學習,小組長彙報學習結果。)

三、展開想像,品讀詩情。

四、整體感受,領悟詩情。

配樂讀詩,邊讀邊感受詩情。

五、拓展。

學生交流各自蒐集的古詩,師作補充。

《秋思》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1、會寫“洛、榆、畔、帳”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洛陽、榆關、那畔、千帳”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泊船瓜洲》《秋思》。

3、學習通過看註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的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4、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揣摩作者是通過什麼來表達自己感情的。

教學重難點:

1、品位詩句、背誦積累語言。

2、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揣摩作者是通過什麼來表達自己感情的。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泊船瓜洲》

一、導入

1、齊讀單元導語。

2、釋題。泊:停船

3、知詩人:王安石,北宋詩人,祖籍江西臨川縣,因父親在江蘇南京擔任官職,後死於南京,因此他視南京爲自己的第二故鄉,據說這首詩是詩人從南京趕往北京做官上任的途中寫的。

4、讀題。

二、學習古詩

1、齊讀古詩

2、生根據註釋理解整首詩的大意。

3、前兩句: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理解詩句:京口到瓜洲只有一江之隔,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幾座山。

●體會詩情:

人在途中,心繫家鄉

我從故鄉南京出發去北京,途中將船停靠瓜洲,看見江蘇的鎮江到瓜洲只有一水只隔,鎮江離我的家鄉南京只隔着幾座山而已。

(1)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出門主要靠的是?走習慣了,“一水之間”“重山之隔”已經算是很近了,雖然我現在離家只有“一水之間”“重山之隔”,但是我是在趕路啊,在慢慢地遠離家鄉啊。(板書:人在途中,心繫家鄉)這種還沒走遠就想回家的心情是(後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春天過去了,又有再來的時候,你瞧,他把江南大地吹綠了,那麼團圓的明月呀,你什麼時候才能照我回家鄉。)

(2)朗讀體味情感

這種還沒走遠就想回家的心情,你有嗎?送進去讀!

心在家鄉,人卻離家越來越遠,這是一種南轅北轍的矛盾。你邊讀邊體會!

就把這種想重返家鄉的感情寄託給象徵着團圓的明月吧!你讀吧!

三、背誦並默寫。

第二課時《秋思》

一、複習導入

1、背誦《駁船瓜洲》。

2、北宋王安石在《駁船瓜洲》中傾訴了自己還未遠離他鄉,就盼望着回家之時,於是他把自己的這中感情寄託在象徵着團圓的明月身上。今天我們要學的也是一首關於思鄉的詩,詩人又是看到什麼想起自己的故鄉呢?

3、讀課題,釋題,知詩人。

二、學習古詩

1、齊讀古詩,學習生字“洛”。

2、看註釋,知詩句的內容。

3、男、女生分別齊讀全詩。

三、體會詩情

1、學生試着翻譯詩前兩句。

2、體會“見”:請你閉上眼睛想想作者眼裏的秋風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3、“意萬重”:此時他最想最想對親人說什麼。

4、齊讀: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5、捎信的人臨出發前,你幹嘛又把信拆開來呀!

四、朗讀體味詩情

1、秋風乍起之時,你想起了自己的故鄉。指名讀!

2、秋風乍起,年關已近,對親人的思念之情說不完,寫不盡。男同學讀!

3、思鄉的季節裏,擔心捎回故鄉的思念有遺漏,趕緊把信拆開來看看。齊讀!

五、背誦並默寫

第三課時《長相思》

一、導入

1、如果說王安石的鄉愁是融欲滿目的春色之中,張籍的鄉愁是蕭殺的秋風引起,那麼身在邊關的戰士呢,他們的鄉愁是由什麼勾起的,讓我們讀納蘭性德的《長相思》。

2、齊讀詩題,釋題。知詩人:納蘭性德“清代第一詞人”。

二、明大意

1、自讀古詩,學習“榆、畔、帳”。

2、看注,明大意。

3、再讀古詩。

三、悟詩情

1、旅途的艱辛: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翻山越嶺、跋山涉水的行軍旅程你體會到了什麼?他們可能會遇到什麼困難?身向榆關那畔行,要面臨什麼?夜深千帳燈,說明了什麼,你體會到什麼?

2、朗讀體會。

3、長相思:夜的靜謐更加顯出了風雪的聲音聒耳,睡夢被無情的打斷,漫漫長夜,思鄉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無。讀題!北方的風雪勾起了邊關戰士的鄉愁,他們會想起什麼?家鄉的溫暖、安靜、祥和。舍小家爲大家,社會動盪,戰爭什麼時候才能停止呢?讀題!長相思,相思長!齊讀全詩!

4、朗讀體會。

四、朗讀體會詩情

《秋思》教案 篇五

教學目的:

1、讓學生對元曲有一個初步的瞭解。2.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秋的意境及詩畫相通原理。3.讓學生感受美感知美。

重點:1.元曲四大家。2.小令的主題意境。3.詩畫相通原理。

難點:1.課文意境把握。2.遊子心情的感受。

教學方法:教師課堂講授比較教學

一﹑導入:同學們好!在正式上課之前我們先來作一個小小的練習--造句。請從黑板上的詞語中任選三個造句,要求造出你認爲最美的句子。現在開始練習,時間2分鐘。流水老樹人家枯藤小橋昏鴉例句:一隻昏鴉趴在纏有枯藤的老樹上。

二﹑請同學們打開書,翻到《天靜沙。秋思》,展開你們聯想的翅膀欣賞課文,注意體會文中所描寫的景物,要進入意境之中。請同學在欣賞課文的時候把剛纔造的句子同課文的1.2句進行比較,感受他們之間的差別。下面請同學們閱讀課文。提問:同學們你們覺得這篇文章是在寫些什麼?寫得怎麼樣?請同學回答。同學們回答的非常好,爲了進一步的瞭解讀者,感知課文的美,下面我們進入本課的學習。分析。

三﹑破題:[越調]是曲調,是給給全文定一個調,就像現代音樂中的E調F調等。我國古代以宮商角變徵徽羽變宮爲七聲記錄音樂,相當於1234567其中以任何一聲爲主均構成一種調式,以宮爲主的調式稱爲宮以其他各聲爲主的則爲調統稱宮調“天靜沙。秋思”中“天靜沙”是曲牌名。同宋詞中的詞牌名一樣,相當於現代音樂中的樂譜。“秋思”是題目,相當於現代音樂中的歌曲名。這樣題目就有樂調。樂譜。歌曲名就是一首完整的曲子,就可以歌唱了。

在中國古代文人心理,大部分人認爲秋天具有蕭涼。肅殺之感,往往與悲。與愁相聯繫。屈原弟子宋玉說悲哉,秋之爲氣也第一個道出秋的蘊含,宋玉被稱爲“悲秋之祖”。課文以秋思爲題剛好揭示出文章的主旨:悲秋。通過一幅副秋郊夕陽圖,準確而悽婉的刻畫出遊子漂泊﹑孤寂的心境。一個思道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題目緊扣主題,是對課文的高度概括。這一點是同學們在今後的作文中應學習的。三﹑作者概況:本首小令是馬致遠小令中最著名的一支,作者馬致遠是何許人也?請聽分解:馬致遠字千里號東籬元大都人,與關漢卿(竇娥冤)白樸(牆頭馬上)鄭光祖(倩女離魂)合稱“元曲四大家”。簡稱“關白馬鄭”馬致遠所作雜劇今知15種,僅存6種,以《破幽夢孤雁漢宮秋》最爲出名。馬致遠有尤擅長散曲,堪稱散曲第一,有文場曲狀元之稱。今存小令115支。

四﹑課文解析:

大家都知道唐詩。宋詞。元曲,本篇課文就是元曲中的一種稱爲小令。雜劇元曲小令(只有一支曲子)散曲套數

(一)分析課文:第一句:枯藤老樹昏鴉。點名季節(時間)--深秋。枯藤老樹把人一下子推進秋天的悲涼之中,緊扣主題--悲秋。枯老進一步突出深秋的肅殺,“昏鴉”是指黃昏歸巢的烏鴉。但我我個人認爲“昏”字用的最好,可堪稱點睛之筆。烏鴉是有生命之物具有動感,昏字一出使其頓失活力,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動不動﹑毫無生氣的昏鴉而已,與秋的意境想吻合。同時還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第二句小橋流水人家。給同學們的第一感覺是什麼?(請人回答)對,就是--美。潺潺的流水上橫臥一座古老而美麗的小橋,還有一戶人家,這些畫面具有陶淵明筆下的田園風光。這難道還不美嗎?可是爲什麼作者第一句要寫悲境而第二句要寫美境?其實作者寫美的目的在於以樂寫悲,美--悲。那麼作者是怎樣表現以樂寫悲的請往下看。第三句古道西風瘦馬。突出了遊子的唯一交通工具--馬,而且是一匹瘦馬。當一個遊子出門在外,他和他的朋友兼交通工具的行走的古道上,在四周枯藤老樹的環境下,看到第二句中的小橋流水人家他內心在想些什麼?請同學們揣測一下他的內心活動!(然後叫人回答)。我想他會想他的故鄉﹑他的家﹑家中的父母﹑妻兒。還有在思考他的前程,他對未來的渴望。在問同學們一個問題,爲什麼文中用瘦馬而不用老馬?請人回答。答案:老馬並不一定瘦,但瘦馬卻一定能夠顯現出馬的病態﹑老態,從側面表現文中游的悲慘!第四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斷腸人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遊子。夕陽西下點名具體的時間,傍晚﹑黑夜即將來臨。哪個可憐的遊子擡頭望了望半空中的夕陽,身影拖的很長很長,眼看就要天黑,自己還不知在那裏過夜,惟有無賴的嘆息!看見小橋﹑流水﹑人家我想他的心裏可能會升起嫉妒與希望,說不定還會到那戶人家借宿一晚。

(二)總結:整首小令語言純樸﹑清新﹑自然而有包含深情。運用了中國詩畫相通原理進行作詩。前三句用九個並列實詞,把九種不同的景物組織在一個畫面裏,渲染出一派淒涼蕭瑟的晚秋氣氛,從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三)獨特的魅力:同學們這首小令寫的非常好,爲什麼好?好在那裏?請看它的藝術特色:

1、在於它對秋景的描繪。前三句全由名詞鋪成,十八字九個詞。列出了九種景物,集中展現了秋的特色,描畫了一幅簡潔明快的秋景圖。這種寫法只有唐代詩人溫庭筠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才能與之媲美。2.移情於物情景交融。作者不是孤立呆板的寫景,而是把人的感受心情融入景色之中。作者所羅列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中枯老昏古西瘦所的修飾的都是文中斷腸人眼中所見心中所感,是斷腸人的情緒移入景物之中的產物,使景語也是情語寫景也就暗喻了情在其中,做到情景交融。3.時空關係處理的巧妙。就空間來說:那充滿人物感受的景不是斷腸人故鄉的景,而是天涯的景。就時間來說:那是夕陽西下,遊人思歸的時候,而不是早起出發的時候。正是這種時空關係的處理使整首曲子籠罩在一幅悲涼寂寞的氣氛之中,再加上與景物描寫相結合,便產生出特殊的藝術感染力,達到非一般作品所能達到的藝術效果。4.與白樸的《秋》相比較:很明顯,《秋》側重於秋景本身的描繪,缺乏思的成分,而馬致遠這首《秋思》,則緊緊扣住了思'作文章,通過斷腸人漂泊天涯的所見所感,畫出了一幅蒼茫蕭瑟悲涼的秋思圖,這就比單一的秋景圖更具有藝術感染力。或許正是因爲這種種原因(當然還會有其他原因),它才被推爲秋思之祖,被譽爲元代散曲中的絕唱。藝術特色:1.語言音節和諧,具有自然柔和之美。2.用詞淳樸,練字獨到。如:枯老昏瘦斷腸人等3.詩中有畫,畫面色彩鮮明且動靜結合。如:流水--枯藤老樹4.真情含蓄,自然流露,憾人肺腑。五﹑課後作業:1.改寫課文--春。夏。秋。冬均可2.畫一幅課文意境圖(秋景圖)3.背誦課文

[越調]天靜沙秋思--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昏鴉:黃昏時回巢的烏鴉古道:古老荒涼的路斷腸人:極度悲傷的人天涯:天邊,指極遠的地方。《秋》--白樸孤存落日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注:請同學們注注意兩首小令的區別差異

《秋思》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自主閱讀,藉助註釋等理解詩句的意思。

2、揣摩關鍵詞句,在反覆誦讀、想象中完形詩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蘊含的意境,體會詩人的秋思情懷。

3、能誦讀詩歌,自主積累描寫秋的詩句。

【設計理念】

秋風起,黃葉黃,鄉思深,愁滿懷。“秋思”已經轉化爲文化的符號,已經成爲古今文人吟詠不斷的命題。本詩詩句淺顯但詩境悠遠,詩蘊深刻。本課教學設計着力體現“兩重” : 重誦讀品悟,重內化積澱。即通過反覆吟誦,想象補白。情景寫話、對比閱讀等策略豐盈詩歌意象,立足“詩言”,理解詩意,體悟詩境,從而觸摸詩句背後的內蘊。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背景資料。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出示“秋”的演變的過程:

甲骨文、小篆、隸書,推薦學生讀《漢字字源學》。

2、在你眼裏,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那麼,在詩人張籍眼裏,秋天又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秋思》。

3、指導讀題:

秋天的思念是悠長的,把思讀得長一些。

4、理解題意。

二、初讀知意

1、自由讀詩:

按照平時讀課文的要求把詩讀正確、通順,注意停頓。

2、檢查正音:

特別注意讀準“意萬重(chóng)”。

3、齊讀:

讀出古詩的節奏。

4、再讀一讀:

試着聯繫註釋等方法,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大意。

過渡:洛陽曾經是繁華之地,可到了張籍的時候卻已是繁華不再。那到底是什麼勾起了客居異鄉的張籍的思鄉之情呢?

三、入境悟情

1、鄉愁生於秋風裏:

⑴ 指讀:

洛陽城裏見秋風

⑵ 探究“見”字:

① 秋風看不見,或許那是一個早晨,也或許那是一個傍晚,詩人站在瑟瑟的秋風裏,他看見的是什麼呢?

生敘述(大都敘述的是看到的景),師提醒,除了看見景外,還會看到什麼?

② 孩子們,詩人佇立在瑟瑟秋風裏見到了許許多多,可此時是他“見不着”的是什麼?

③ 相機閱讀詩人所寫的部分關於家鄉、親人的詩句:

夜月紅柑樹,求鳳白藕花——《送從弟戴玄往蘇州》

骨肉待我歡,鄰人望我榮——《南歸》

④ 讀着這些詩句,你體會到了什麼?

兄弟之義、鄰里之情、骨肉之親。

⑤ 可是在這洛陽城裏,詩人見不到紅柑樹、白藕花,他看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風,引讀:“洛陽城裏見秋風。”他見不到親人的歡聲笑語、鄉親的把酒言歡,他看到只有那____,引讀:“洛陽城裏見秋風。”

⑥ 體會“見”的意蘊。

⑦ 補充閱讀張籍的資料。

⑧ 這是怎麼樣的一種心情啊,這是怎麼樣的一種見啊?

(悲傷的見;無奈的見;淒涼的見……)

2、鄉思寄寓家書中:

⑴ 秋風瑟瑟,鄉思絞碎了詩人的心,詩人難以回鄉,愁腸百結,他想寫一封家書,這是怎樣的一份家書呀?請你再細細讀後面的幾句詩,用筆在邊上寫寫你的體會。

⑵ 重點交流之一:

“意萬重”。落筆之前,張籍會想到什麼? 假如你就是張籍,你會對親人、朋友寫些什麼呢?

⑶ 引導學生重點交流:“又開封”。

3、鄉心仍在寂寞處:

⑴ 營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儘管帶走了家書,但留在詩人張籍心裏的還是孤獨與寂寞。

⑵ 回讀《秋思》。

四、對比閱讀

1、呈現劉禹錫的《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2、自讀思考:

從中體會到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從哪兒可以看出秋帶給詩人的是快樂?

3、比較閱讀。

五、積累延伸

1、將《秋思》改寫成一個小故事。

2、收集與“秋”相關的古詩,辦一次“秋”的詩會。

《秋思》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藉助註釋、插圖理解古詩意思,反覆朗讀,聯繫生活實際感悟、品味詩中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情感,揣摩詩人的表達方式。

3、感受古詩語言的韻律美、意境美,自主積累思鄉的詩詞。

教學過程:

一、見秋生情,讀題定調。

1、讀“秋”想畫面

板書“秋”字生讀;讀着“秋”字,你眼前出現了什麼畫面,想到了什麼?

2、古人眼中的秋天

在我們眼中,秋天帶給我們的豐收的喜悅,但是在有一些古代文人的眼中,卻似乎很少有這份喜悅,現在讓我們透過古詩去看看古代文人眼中的秋天吧!

出示詩句,生讀。

問:這些詩人眼中的秋天是怎樣一幅景象?(生答)

蕭瑟的秋風,枯敗的草木,飄飛的落葉……構成了一幅多麼荒涼肅殺的景象。這蕭條肅殺的秋景勾起一多少遊子的思鄉情懷啊!今天,我們來學習唐代詩人張籍的《秋思》,走進張籍的內心世界,去體會一個遊子那顆思家念親的心。

3、補充課題,引導讀題,讀出濃濃的、悠長的味道。

二、讀通古詩,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自由地把古詩讀3遍,前兩遍爭取把古詩讀通順、讀流利,把字音讀準。第三遍爭取讀出詩的節奏感,韻律感。

2、展示讀

指名讀古詩,評價是否讀出了節奏和韻律。

3、師生合作讀。

4、古詩的語言具有有度的概括性,和我們現在說的白話有所不同,請同學們藉助註釋、插圖理解古詩意思,把這首古詩翻譯成白話?(指名說說意思)

5、你從詩中讀懂了什麼?

三、品讀古詩,感悟詩情

1、品味秋韻,感秋愁

是什麼讓張籍產生了思鄉的情懷?(見秋風)

秋風是見得着的嗎?

那麼詩人見到了什麼?(漫天飛舞的落葉、瑟瑟搖擺的枯木、風吹落葉遍地翻滾……)

洛陽城裏,落葉在秋風中漫天飛舞,打着旋兒,零落遍地;路邊的敗草在風中瑟瑟搖擺;天上大雁南歸而去。張籍呀張籍,站在涼意漸濃的秋風中,你的心中涌起的是怎樣的思緒呀?(指名說說)

這是怎樣的一種愁緒呀!讓我們走進另一位詩人馬致遠的秋思,去品味那一份別樣的愁緒。

出示馬致遠的《秋思》,師讀生想畫面。

聽着聽着,你的眼前出現了什麼畫面?你的內心有種怎樣的感受?爲什麼?馬致遠的心情又是怎樣的?

蕭條的秋景,瘦弱的老馬,浪跡天涯孤獨的遊子,此情此景怎一個“愁”字了得?請你用朗讀把這一份別樣的憂愁表達出來吧!(自由讀,指名讀,)

離愁漸遠漸無窮,逢秋向晚腸寸斷,寸寸都是遊子愁。你看(生齊讀)

2、讀寫結合,悟深意

你若是客居他鄉的遊子,此時此刻,面對此情此景,你想做什麼?

張籍面對此情此景又做了www本站uawen.本站cn什麼呢?我來問問詩人。

看着學生,問:秋風乍起,你——生答:欲作家書意萬重。(2—3人)

你想要家書中說些什麼呢?快拿起你的筆,把你想說的話在家書中盡情傾述吧!

指名說說家書的內容。

情境導讀:

這也想說那也想問,想說的話太多太多,這就是——欲作家書意萬重。

心中的牽掛太多太多,千言萬語,千頭萬緒竟不知從何說起,這真是——

一封家書承載了遊子幾多思念幾多牽掛,這實在是——

3、說不盡,又開封

我是送信的使者,信給了我你就放心吧,我一定會盡快把信交到你的家人手中。什麼?你要我把信給回你?這是爲什麼?(生用自己的話回答再用詩句回答)

古代的通訊不像現在這麼便捷,客居他鄉的遊子與家人聯繫的唯一方式就是寫信,而這承載着悠悠思鄉情的家書不知要經過幾多輾轉,幾多時日才能到達家人的手中。那麼,家書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份量有多重呢?

出示詩句: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書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生讀,你讀懂了什麼?現在你還覺得家書只是幾張薄薄的紙嗎?那是什麼?

情境導讀:

這悠悠的思鄉愁,切切的遊子情全靠這家書一封來傳遞,難怪詩人會——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那悠悠和思鄉愁,切切的遊子情,怎是一封家書所能道盡的呀!難怪詩人會——

這說不盡的是什麼?輕輕一開開出的又是什麼?

這首詩,抓住寫信寄信這麼一件小事卻表達出一個遊子濃濃的思鄉念親之情,在表達方法上可謂高明。王安石曾這樣評價張籍的詩。

出示詩句

四、想像畫面,拓展昇華

1、《秋思》寥寥數字,卻字字飽含一個遊子對家鄉對親人濃濃的思念,讓我們再一次用心品讀這首詩,邊讀邊想像畫面,去體味那份遊子情懷。

師生合作讀,然後說畫面。

2、讀着古詩你心中產生的什麼疑問?

張籍爲何思家不歸家呢?讓我們來看看他的資料,也許你會從中找到答案的。讀 、說

再次引讀全詩:或許是公務繁忙,或許是生活困頓,張籍思鄉卻不能歸,一年將盡,秋風乍起,他情不自禁地吟道——

又一年過去了,秋風又起,他不由再次吟誦起——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詩人離開家鄉已是十年,家鄉已多年未親近,可是對家鄉的思念卻越來越濃郁,而這思鄉情中或許帶着絲絲無奈。因此每當秋風吹過,他都要深情地吟誦起——

思鄉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是人類共同的情懷。自古以來有多少遊子抒發過對家鄉的深深思念。

出示古詩,生讀積累

五、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