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數據的波動》教學設計與反思(多篇)

《數據的波動》教學設計與反思(多篇)

《數據的波動》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一

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活動與探究:

投影:A、B兩地一天中的氣溫變化。問:

(1) 這一天A、B兩地的平均氣溫分別是多少?

(2) A地這一天氣溫的極差、方差分別是多少?B地呢?

(3) A、B兩地的氣候各有什麼特點?

(解題時先引導複習近平均數、極差、方差計算方法,對照圖表請學生先說出兩地在每時的溫度,再計算。通過對這一問題的解決,更深刻理解極差、方差意義和作用,更好掌握計算方法。)

二、議一議

投影:學校要從甲、乙兩名跳遠運動員中挑選一人蔘加校際比賽,在最近的10次選拔賽中,他們的成績(單位:cm)如下:

甲:585 596 610 598 612 597 604 600 613 601

乙:613 618 580 574 618 593 585 590 598 624

(1) 他們的平均成績分別是多少?

(2) 甲、乙這10次比賽成績的方差分別是多少?

(3) 這兩名運動員的運動成績各有什麼特點?

(4) 歷屆比賽表明,成績達到5.96m就很有可能奪冠,你認爲爲了奪冠應選誰參加這次比賽?如果歷屆比賽成績表明,成績達到6.10m,就能打破紀錄,那麼你認爲爲了打破記錄應選誰參加這次比賽?

(本題第(1)、(2)問對學生來講,難度不大,但第(3)問要對學生分析加以正確點評。比如學生說甲運動員成績比較穩定因爲其方差、極差都比較小,也可以說甲的成績比較好,還可以說乙較有潛力,因爲乙的最好成績比甲的最好成績好等。對第(4)問,可以說在10次比賽中,甲運動員有6次成績超過5.96m,而乙僅有5次,因此一般應選甲運動員參加校際比賽。但若要打破6.10m的跳遠記錄,則一般選乙運動員。)

三、想一想

方差越小是否就意味着這組數據越穩定?

(通過思考、討論和交流,讓學生了解其實並不盡然,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進行說明)

四、做一做

課本“做一做”

(1) 兩人一組,在安靜的環境中,一人估計1min的時間,另一人記下實際時間,將結果記錄下來。

(2) 在吵鬧的環境中,再做一次這樣的實驗。

(3) 將全班的結果彙總起來,並分別計算在安靜狀態和吵鬧環境下估計結果的平均值和方差。

(4) 兩種情況下的結果是否一致?說說你的理由

(組織學生實際操作,用錄音機播放一段吵鬧的聲音,通過學生動手實踐,目的讓學生再次經歷數據的收集和處理的過

八年級數學《數據的波動》教學反思 篇二

1)首先應使學生知道爲什麼要學習方差和方差公式,目的不明確學生很難對本節課內容產生興趣和求知慾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多舉幾個生活中的小例子,不如選擇儀仗隊隊員、選擇運動員、選擇質量穩定的電器等。學生從中可以體會到生活中爲了更好的做出選擇判斷經常要去了解一組數據的波動程度,僅僅知道平均數是不夠的。

2)波動性可以通過什麼方式表現出來?第一環節中點明瞭爲什麼去了解數據的波動性,第二環節則主要使學生知道描述數據,波動性的方法。可以畫折線圖方法來反映這種波動大小,可是當波動大小區別不大時,僅用畫折線圖方法去描述恐怕不會準確,這自然希望可以出現一種數量來描述數據波動大小,這就引出方差產生的必要性。

3)直接對方差公式作分析和解釋,波動大小指的是與平均數之間差異,那麼用每個數據與平均值的差完全平方後便可以反映出每個數據的波動大小,整體的波動大小可以通過對每個數據的波動大小求平均值得到。所以方差公式是能夠反映一組數據的波動大小的一個統計量,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程度和課堂時間決定是否介紹平均差等可以反映數據波動大小的其他統計量。

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三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比的意義》教案

南陽市第十七國小劉鼕鼕

教學內容:

教材48.49頁的內容及相關題

學習目標:

1、能說出比的意義,教學設計及反思。

2、能說出比的各部分名稱。

3、會讀、寫比。

4、能說出求比值的方法,並能準確地求出比值。

5、能說出分數、除法和比三者之間的聯繫和區別。

6、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激發愛國的情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具:

多媒體課件

學習過程:

一、板書課題:

過渡語: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比的意義》。

二、揭示目標:

過渡語:這節課的學習目標是什麼呢?請看:(出示學習目標,生齊讀),有信心實現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嗎?

三、自學指導:

過渡語:下面,請大家打開書翻到第48到49頁,我們請自學指導來引領我們達到目標,請看自學指導(投影出示:師讀)。

自學指導:

認真看課本48、49頁內容,畫出關鍵句子,並思考以下問題:

1、主題圖呈現的是什麼內容?你有何感想?

2、什麼叫做兩個數的比?

3、在15:10= 3/2 中,15叫( ),“:”叫,10叫(),3/2叫( )。

4、怎樣求比值?

5、比、除法、分數之間有什麼關係?

(3分鐘後比誰能做對檢測題)

師:自學競賽開始,比誰看書認真,自學效果好!

四、先學:

1、看一看:

學生看書自學,教師巡視,確保每一名學生都在緊張地自學,教學反思《教學設計及反思》。

2、做一做:

過渡語:(3分鐘後)師問:“看完的請舉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師就來檢測一下同學們的自學效果。先對自學指導進行交流檢測,再完成下面檢測題。

①填一填

小敏和小亮在文具店買同樣的練習本。小敏買了6本,共花了1.8元。小亮買了8本,共花了2.4元。小敏和小亮買的練習本數之比( ):( ),比值是( );小敏花的錢數和買的本數之比是( ):( ),比值是( ).

②六。三班在踐行“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比賽中,第二週A隊各小組的量化積分如下表:

組別

A1

A2

B1

B2

人數

5

6

6

4

得分

22

27

30

18

(1)A2組和B1組的所得分數之比是():()

(2)A1組的所得分數和人數之比是():(),比值是();B1組的所得分數和人數之比是():(),比值是()。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篇四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三角函數的誘導公式(一)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原則下,要充分揭示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因此本節課我以建構主義的“創設問題情境——提出數學問題——嘗試解決問題——驗證解決方法”爲主,主要採用觀察、啓發、類比、引導、探索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手段上,則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抽象問題形象化,使教學目標體現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數的誘導公式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A版)數學必修四,第一章第三節的內容,其主要內容是三角函數誘導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節是第一課時,教學內容爲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過學生在已經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數的定義和誘導公式(一)的基礎上,利用對稱思想發現任意角 與終邊的對稱關係,發現他們與單位圓的交點座標之間關係,進而發現他們的三角函數值的關係,即發現、掌握、應用三角函數的誘導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時教材滲透了轉化與化歸等數學思想方法,爲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出了要求。爲此本節內容在三角函數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體同學,本班學生水平處於中等偏下,但本班學生具有善於動手的良好學習習慣,所以採用發現的教學方法應該能輕鬆的完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四。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理解誘導公式的發現過程,掌握正弦、餘弦、正切的誘導公式;

(2).能力訓練目標:能正確運用誘導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餘弦、正切值,以及進行簡單的三角函數求值與化簡;

(3).創新素質目標:通過對公式的推導和運用,提高三角恆等變形的能力和滲透化歸、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個性品質目標:通過誘導公式的學習和應用,感受事物之間的普通聯繫規律,運用化歸等數學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質屬性,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理解並掌握誘導公式。

2.教學難點

正確運用誘導公式,求三角函數值,化簡三角函數式。

六。教法學法以及預期效果分析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魚”, 作爲一名老師,我們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數學思想方法, 如何實現這一目的,要求我們每一位教者苦心鑽研、認真探究。下面我從教法、學法、預期效果等三個方面做如下分析。

1.教法

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而不僅僅是數學活動的結果,數學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爲了獲得數學知識,更主要作用是爲了訓練人的思維技能,提高人的思維品質。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本人以學生爲主題,以發現爲主線,盡力滲透類比、化歸、數形結合等數學思想方法,採用提出問題、啓發引導、共同探究、綜合應用等教學模式,還給學生“時間”、“空間”, 由易到難,由特殊到一般,盡力營造輕鬆的學習環境,讓學生體味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2.學法

“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很多課堂教學常常以高起點、大容量、快推進的做法,以便教給學生更多的知識點,卻忽略了學生接受知識需要時間消化,進而泯滅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如何能讓學生最大程度的消化知識,提高學習熱情是教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本人引導學生的學法爲思考問題 共同探討 解決問題 簡單應用 重現探索過程 練習鞏固。讓學生參與探索的全部過程,讓學生在獲取新知識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後,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動學習轉化爲主動的自主學習。

3.預期效果

本節課預期讓學生能正確理解誘導公式的發現、證明過程,掌握誘導公式,並能熟練應用誘導公式瞭解一些簡單的化簡問題。

七。教學流程設計

(一)創設情景

1.複習銳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數值;

2.複習任意角的三角函數定義;

3.問題:由 ,你能否知道sin2100的值嗎?引如新課。

設計意圖

自信的鼓勵是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簡單易做的題加強了每個學生學習的熱情,具體數據問題的出現,讓學生既有好像會做的。心理但又有迷惑的茫然,去發掘潛力期待尋找機會證明我能行,從而思考解決的辦法。

(二)新知探究

1. 讓學生髮現300角的終邊與2100角的終邊之間有什麼關係;

2.讓學生髮現300角的終邊和2100角的終邊與單位圓的交點爲 、的座標有什麼關係;

2100與sin300之間有什麼關係。

設計意圖

由特殊問題的引入,使學生容易瞭解,實現教學過程的平淡過度,爲同學們探究發現任意角 與 的三角函數值的關係做好鋪墊。

(三)問題一般化

探究一

1.探究發現任意角 的終邊與 的終邊關於原點對稱;

2.探究發現任意角 的終邊和 角的終邊與單位圓的交點座標關於原點對稱;

3.探究發現任意角 與 的三角函數值的關係。

設計意圖

首先應用單位圓,並以對稱爲載體,用聯繫的觀點,把單位圓的性質與三角函數聯繫起來,數形結合,問題的設計提問從特殊到一般,從線對稱到點對稱到三角函數值之間的關係,逐步上升,一氣呵成誘導公式二。同時也爲學生將要自主發現、探索公式三和四起到示範作用,下面練習設計爲了熟悉公式一,讓學生感知到成功的喜悅,進而敢於挑戰,敢於前進

(四)練習

利用誘導公式(二),口答下列三角函數值。

(1). ;(2). ;(3). .

喜悅之後讓我們重新啓航,接受新的挑戰,引入新的問題。

(五)問題變形

由sin300= 出發,用三角的定義引導學生求出 sin(-300),Sin1500值,讓學生聯想若已知sin = ,能否求出sin( ),sin( )的值。

學生自主探究

1.探究任意角 與 的三角函數又有什麼關係;

2.探究任意角 與 的三角函數之間又有什麼關係。

設計意圖

遺忘的規律是先快後慢,過程的再現是深刻記憶的重要途徑,在經歷思考問題-觀察發現-到一般化結論的探索過程,從特殊到一般,數形結合,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以深入腦中,此時以類同問題的提出,大膽的放手讓學生分組討論,重現了探索的整個過程,加深了知識的深刻記憶,對學生無形中鼓舞了氣勢,增強了自信,加大了挑戰。而新知識點的自主探討,對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也充滿了極大的挑戰。彼此相信,彼此信任,產生了師生的默契,師生共同進步。

展示學生自主探究的結果

誘導公式(三)、(四)

給出本節課的課題

三角函數誘導公式

設計意圖

標題的後出,讓學生在經歷整個探索過程後,還回味在探索,發現的成功喜悅中,猛然回頭,哦,原來知識點已經輕鬆掌握,同時也是對本節課內容的小結。

(六)概括昇華

的三角函數值,等於 的同名函數值,前面加上一個把 看成銳角時原函數值的符合。(即:函數名不變,符號看象限。)

設計意圖

簡便記憶公式。

(七)練習強化

求下列三角函數的值:(1)( ); (2). cos(-20400).

設計意圖

本練習的設置重點體現一題多解,讓學生不僅學會靈活運用應用三角函數的誘導公式,還能養成靈活處理問題的良好習慣。這裏還要給學生指出課本中的“負角”化爲“正角”是針對具體負角而言的。

學生練習

化簡: .

設計意圖

重點加強對三角函數的誘導公式的綜合應用。

(八)小結

1.小結使用誘導公式化簡任意角的三角函數爲銳角的步驟。

2.體會數形結合、對稱、化歸的思想。

3.“學會”學習的習慣。

(九)作業

1.課本P-27,第1,2,3小題;

2.附加課外題 略。

設計意圖

加強學生對三角函數的誘導公式的記憶及靈活應用,附加題的設置有利於有能力的同學“更上一樓”。

(十)板書設計:(略)

八。課後反思

對本節內容在進行教學設計之前,本人反覆閱讀了課程標準和教材,針對教材的內容,編排了一系列問題,讓學生親歷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積極投入到思維活動中來,通過與學生的互動交流,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在逐漸展開中,引導學生用已學的知識、方法予以解決,並獲得知識體系的更新與拓展,收到了一定的預期效果,尤其是練習的處理,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的嘗試活動,感受“觀察——歸納——概括——應用”等環節,在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中展開思維,逐步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也提高了學生主體的合作意識,達到了設計中所預想的目標,

然而還有一些缺憾:對本節內容,難度不高,本人認爲,教師的干預(講解)還是太多。

在以後的教學中,對於一些較簡單的內容,應放手讓學生多一些探究與合作。隨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內容等教學因素,都在不斷更新,作爲數學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從學生的全面發展來設計課堂教學,關注學生個性和潛能的發展,使教學過程更加切合《課程標準》的要求。用全新的理論來武裝自己,讓自己的課堂更有效。

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五

1.梯形的定義及其有關概念

一組對邊平行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的四邊形叫做梯形。平行的兩邊叫做梯形的底,其中長邊叫下底;不平行的兩邊叫腰;兩底間的距離叫梯形的高。一腰垂直於底的梯形叫直角梯形,兩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

2.梯形的性質及其判定

梯形是非凡的四邊形,它具有四邊形所具有的一切性質,此外它的上下兩底平行。

一組對邊平行且另一組對邊不平行的四邊形是梯形,但要判定另一組對邊不平行比較困難,一般用一組對邊平行且不相等的四邊形是梯形來判定。

3.等腰梯形的性質和判定

性質: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兩個角相等,兩腰相等,兩底平行,兩對角錢相等,是軸對稱圖形,只有一條對稱軸,底的中垂線就是它的對稱軸。

判定:兩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兩個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對角錢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梯形重難點分析

本節的重點是等腰梯形的性質和判定。梯形仍是具有非凡條件的四邊形,它與平行四邊形同屬於非凡的四邊形,它只有一組對邊平行,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但平行四邊形兩組對邊分別平行。而等腰梯形又是非凡的梯形,它的許多性質和判定方法與矩形、菱形、正方形這些非凡的平行四邊形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可比性。

本節的難點也是等腰梯形的性質和判定。由於等腰梯形又是非凡的梯形,它的許多性質和判定方法與矩形、菱形、正方形這些非凡的平行四邊形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可比性,雖然學生在國小時已經接觸過等腰梯形,在熟悉和理解上有一定的基礎,但還是輕易同非凡的平行四邊形混淆,再加上梯形問題往往要轉化成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來處理,經常需要添加輔助線,學生難免會有無從下手的感覺,往往會有對題目一講就明白但自己不會分析解答的情況發生,教師在教學中要加以注重。

梯形的教學建議

1.關於梯形的引入

生活中有許多梯形的例子,國小又接觸過梯形內容,學生對梯形並不生疏,梯形的引入可從下面幾個角度考慮:

①從生活實例引入,如防洪堤壩、飛機機翼,別緻窗戶、音箱外形等等;

②從國小學習過的舊知識複習引入;

③從發現的角度引入,比如給出一組圖形,告訴學生這就是梯形,然後尋找這些圖形的共同點,根據共同點對梯形進行定義以及性質、判定的研究;

④可用問題式引入,開始時設計一系列與梯形概念相關的問題由學生進行思考、研究,然後給出梯形的定義和性質。

2.關於梯形的概念

梯形的相關概念國小就已經接觸過,但並不深入,在研究梯形的概念時可設計如下問題加深對梯形相關概念的理解:

①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是不是梯形?

②一組對邊平行一組對邊相等的圖形是不是梯形?

③一組對邊相等的圖形是不是梯形?

④一組對邊相等一組對邊不相等的圖形是不是梯形?

⑤對角線相等的圖形是不是梯形?

⑥有兩個角是直角的梯形是不是直角梯形?

⑦兩個角相等的梯形是不是等腰梯形?

⑧對角線相等的梯形是不是等腰梯形?

一、教學目標

1. 把握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有關概念。

2. 把握等腰梯形的兩個性質: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兩個角相等;兩條對角線相等。

3. 能夠運用梯形的有關概念和性質進行有關問題的論證和計算,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計算能力。

4. 通過添加輔助線,把梯形的問題轉化成平行四邊形或三角形問題,使學生體會圖形變換的方法和轉化的思想

二、教法設計

小組討論,引導發現、練習鞏固

三、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等腰梯形性質。

2.教學難點:解決梯形問題的基本方法(將梯形轉化爲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及正確運用輔助線).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預備

多媒體,小黑板,常用畫圖工具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教師複習引入,學生閱讀課本;學生在教師引導下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質,歸納小結梯形轉化的常見的輔助線

七、教學步驟

複習提問

1.什麼樣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有什麼性質?

2.國小學過的梯形是什麼樣的四邊形。

(讓學生動手畫一個梯形,並找3名同學到黑板上來畫,並指出上、下底和腰,然後由學生總結出梯形的概念).

引入新課(板書課題)

梯形同樣是一個非凡的四邊形,與平行四邊形一樣,它也有它的非凡性,今天我們就重點來研究這個問題。

1.梯形及梯形的有關概念

(l)梯形:一組對邊平行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的四邊形叫做梯形。

(2)底:平行的一組對邊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較短的底叫上底,較長的底叫下底).

(3)腰:不平行的一組對邊叫做梯形的腰。

(4)高:兩底間的距離叫做梯形高。

(5)直角梯形:一腰垂直於底的梯形。

(6)等腰梯形:兩腰相等的梯形。

(以上這一過程藉助多媒體或投影儀演示)

提醒學在注重:

①梯形與平行四邊形同屬於非凡的四邊形,因爲它們具有不同的非凡條件,所以必然有不同的性質。

②平行四邊形的對邊平行且相等,而梯形中,平行的一組對邊不能相等(讓學生想一想,爲什麼不能相等).

③上、下底的概念是由底的長短來定義的,而並不是指位置來說的。

2.等腰梯形的性質

例1 如圖,在梯形 中, , ,求證: .

分析:我們學過“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相等”,假如能將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兩個角轉化爲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問題就輕易解決了。

證實:(略)

由此得出等舊梯形的性質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高上的兩個角相等。

例2 如圖,求證:等腰梯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

已知:在梯形 中, , ,求證: .

分析:要證 ,只要用等腰梯形的性質定理得出 ,然後再利用 ,即可得出 .

證實過程:(略).

由此得到多腰梯形的第一條性質:等腰梯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除此之外,等腰梯形還是軸對稱圖形,對稱軸是過兩底中點的直線。

3.解決梯形問題常用的方法

在證實梯形性質定理時,我們採取的方法是過點 作 交 於 ,從而把梯形問題轉化成三角形來解,實質上是相當於把採取平行移動到 的位置,這種方法叫做平行移動(也可移對角線),這是解決梯形問題常用的方法之―(讓學生想一想,還可以用什麼樣的方法作輔助線來解決梯形問題,多找幾名學生回答,然後教師總結,可藉助多媒體演示見圖).

(1)“作高”:使兩腰在兩個直角三角形中。

(2)“移對角線”:使兩條對角線在同一個三角形中。

(3)“延腰”:構造具有公共角的兩個等腰三角形。

(4)“等積變形”,連結梯形上底一端點和另一腰中點,並延長與下底延長線交於一點,構成三角形。

綜上所述:解決梯形問題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通過添加適當的輔助線,把梯形問題轉化爲已經熟悉的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問題來解決。

《數據的波動》教學反思 篇六

《數據的波動》教學反思

所謂數學生活情境教學法就是教師以教材及生活中的數學素材爲基本內容,通過計算機的輔助作用,爲學生創建或模擬一個探索數學知識的“情境”,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爲“數學家從已知到未知的探索過程”。讓學生主動地去探索數學知識,從而激發學生探索數學奧祕的情趣,培養探索能力和探索方法,主動、全面地獲得數學知識的方法。要求學習內容生活化,教學過程情境化。針對本節課的特點,我採用了“創設問題情境——啓發引導學生對比觀察討論—發現問題—總結歸納——知識應用”爲主線的教學模式,觀察、分析、討論、啓發引導相結合的方式展開教學。充分藉助於教材中三個廠家的統計圖,組織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討論、交流獲得知識信息,在反饋與交流中感受到知識的`不夠用,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積極的、主動探究的狀態。

本節課在充分利用了教材給定的內容之外,我還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實際,引入了本次期中檢測成績來引導學生理解一組數據方差的意義和方差的算法。班上在前十名中正好有總分相同的兩學生的成績,我便讓學生思考,這兩個學生的總分相同,那麼他的學習狀況是不是就一定是一樣的呢?電腦排名總有個先後順序,那電腦又是根據什麼來排名的呢?我們又有什麼辦法來區別這兩名同學成績的異同呢?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緊接着便引導學生分別計算出這兩名同學成績的方差來,發現他們的成績相對平均分的波動狀況不同,其中一位同學成績相對均衡一些。這樣既讓學生加深了對方差含意的理解,同時也掌握了一組數據方差的算法。在這裏我還有意識的強調了學生要對各門功課都要有相同的重視程度,力求全面發展,儘量不要偏科,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也深知全面發展的重要性了。

本節課在各環節的把握和時間的撐控方面比較成功,但在學生動手操作探索計算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計算兩同學成績方差的時候應該更加充分的放手讓學生去算,還可以讓計算能力較強的同學演板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