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反思 篇一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是一個名叫苗苗的小學生與季羨林先生的“訪談錄”,全文運用對話形式,沒有複雜的句式、過多的修辭和深奧的詞句,完全口語化。這兩個人雖然在年齡、閱歷、學識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過程中卻平等和諧。所以,在他們的對話中可以感受到苗苗的天真、可愛和季羨林先生的和藹、親切及對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關愛。

“訪談錄”是學生從未接觸過的文體,我是這樣讓學生認識這種新文體的:一開始,我先讓兩個學生分別扮演苗苗和季羨林先生來朗讀課文(他們讀的時候教師讀旁白,學生採用直接對話的形式),其他學生都捧起書認真聽對話內容。讓學生置身於優秀的文化氛圍、濃郁的語言環境中,從而受到了感染和薰陶。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我注意引導學生體會這一老一小說話的語氣,把握住人物對話的基調,讀得自然。

課上,我沒有對文章進行瑣碎的分析,而是對教材進行了合理裁剪,大膽地進行取捨,而不是面面俱到,拋出幾個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交流。如:季羨林先生和苗苗算不算書蟲?說說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哪些問題?說出你感興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讀課文後全班交流等。在議讀中,學生不斷地進步與昇華,總的來說課堂效果還算好。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反思 篇二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是一個國小生對季老的“訪談錄”,也是孩子們第一次接觸的一種文體。這兩個人雖然在年齡、閱歷、學識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過程中卻平等和諧。所以,在他們的對話中可以感受到季老的和藹親切、對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關愛。

而本文的內容比較簡單,我是這樣讓學生認識這種新文體的:一開始,我先讓兩個學生分別扮演苗苗和季老來朗讀課文(他們讀的時候採用直接對話的形式),其他學生聽着。等他倆讀完後。在學生認識這種文體之後,我再拋出問題“苗苗和季老先生對讀書有哪些見解?”等,一步一步來解決。

一節課的內容竟然沒有上完,說明:

1、環節不緊湊,在一個問題上擴展的太遠。

2、隨意性太大,往往在新生髮出來的問題上扯得太遠,想讓所有問題都能得到解決,是不現實的不高效的。

3、條理性不強,思維混亂,沒有重點。

4、對教材的理解片面,沒有一針見血的點中要害。

5、教學技巧有待提高,應向龐春燕、劉雅君、張邦富、張梅恆、張勇、趙曉偉等老師多多請教。

6、對五年級教材缺乏整體把握、還沒有融會貫通。應加強研究與學習。

懇請到家批評指正,多提缺點和建議。

課文《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優秀教學設計 篇三

學習目標

①認識本課生字。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③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應該多讀書、讀好書,做一個全面的學生。

課前準備

①收集有關季羨林先生的資料。

②佈置學生列出清單:自己喜歡的課外書書名。

教學過程

1、揭示課題,質疑問難

①齊讀課題:小苗與大樹的對話

②質疑問難: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一些什麼?小苗是誰?大樹又是誰?

③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關季羨林先生的資料與大家分享。

④指名讀導語,明確學習要求。

2、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①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對讀書有哪些見解,做好批註。

②同桌互相檢查讀課文,互相評議。

③指名站起來逐節朗讀課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詞,大家幫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聯繫上下文理解。

④彙報:苗苗和季先生對讀書有哪些見解,你是從哪些詞句瞭解到的。

3、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①小組合作學習:邊讀課文,邊完成表格。

苗苗的見解

我的

季先生的見解

感受

②各小組派代表彙報,其他組員可以補充。

③重點圍繞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學家魯迅曾經講過,要把文章寫好,最可靠的還是要多讀書。

b21世紀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三貫通,這纔是21世紀的青年。

d古文也很重要。我覺得,一個小孩起碼要背兩百首詩,五十篇古文,這是最起碼的要求。

4、積累運用,培養能力

①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劃下來,多讀幾遍。

②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實際,談談多讀書、讀好書的體會。

5、拓展活動

①向大家介紹自己最喜歡的書。

②向大家推薦一些書目:《古文觀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

利用課餘時間讀讀。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反思 篇四

1、語文學科的一主要特點是“實踐性”:

言語實踐是一種情境性的活動。語境是言語活動賴以發生和進行的前提條件。人與人之間的交際不是在真空間進行的,都是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和背景之中,爲了完成特定的交際任務而進行的。在此意義上,我發現網絡中的交流中缺乏現實的語境。我們都知道語文學習的一大特點就是在“說中學會說,寫中學寫”。網絡下的課堂很難滿足這一點。某種意義上,甚至是弱化了學生“說”的能力。所以,數字化環境下的課堂並不能代替傳統的課堂。從策略上講,它是傳統課堂的一種有效補充。

2、課堂的定位:

這是學生、教師、學習內容、媒體四個課堂元素之間的動態過程。是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人機互動,在合作交流中解決、發現問題的過程。是無法預設的課堂。在這一動態生成的過程中,教師得不斷地修正自我。每一節課都是一節新課,每一個過程都是一種遺憾。

3、教師是教學過程設計的研究者、引導者、合作者:

而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只是學生中的一員,是學生的學習夥伴。但同時,中學生身上依附性、自主性並存,他們身心尚未成熟,面對信息海洋會無所適從,就需要教師適時引導、激勵。這樣問題就產生了,如何在“引導者”、“合作者”之間找到轉換自如的切入點?比如,在自由交流討論的那一段,我想完全拋開教師的權威意識,平等地關注着每一位學生,讓學生在體驗中完成文本意義的建構。但是學生的網上討論中有一部分脫離了文本,只是浮於文章內容之上地發表一些空洞的觀點,發了帖子,學生不在意,我該怎麼辦?只好用“廣播”強迫他注意。這其實是很霸道的,所以如何能夠更有效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潤物無聲,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思考論題也是一個問題。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反思 篇五

我找不到這篇文章的具體出處,但看了《我的童年》一文後,總覺得這又是一篇改寫文章。不管感覺的正確與否,爲了衆多的國小生的健康成長,文中的一些不足之處,我還是要指出的。

1、課文中苗苗提出了在數學課上看《水滸傳》,而且還看得非常入神。這一問題正是全文展開的核心,“正課與閒書”、“三貫通”等的“鴻篇大論”就是依此展開的。季老的回答(若真是原文而不是改編的話)卻顧左右而言他,長篇大論地談他在課外看閒書(放學後和在家裏),隻字不提在課堂上看閒書對不對。這種純“外交辭令”式的語言從別人的口中說出來,也許還不引人注意,但季老畢竟是我國學術界的泰山北斗,樹高風大,課文的改編者們(姑且看作改編)借季老的嘴說出這樣的“外交辭令”,有着明顯的輿論導向——上課的時間可以看閒書。若是老師或家長反對,學生們會把你反駁的啞口無言:你們比季羨林還高明嗎?人家季羨林都提倡看閒書,不論課內還是課外(起碼沒反對課內看)!

我不知道課本和教參的編寫者們是否是一套人馬。但教參的編者起碼是發現了課文的這一誤導作用,他們在教參中明確提出了可以讓學生討論一下在課堂上讀閒書對不對這一問題,只是礙於情分面子,不好意思直接點出來而已。但是,他們這一充老好人,可就慘了幾千萬國小生了,尤其是師資力量薄弱的偏遠山區的苦孩子。

2、三貫通的要求是否過高了?放眼全國,“國寶”的精英們,尚且沒幾人達到,何況國小生?不知道季老達到了沒有,尤其是文理貫通。國小生們天真活潑,對他們的要求應當實實在在,切實可行。不切實際的理想只能是美麗的幻想,這個幻想一旦破滅,留在孩子們心中的只有被騙的感覺。

3、至少背二百首詩,五十篇古文,有什麼科學依據嗎?爲什麼不是一百首、一百篇,三百首、八十篇,或者其它。這是季老的意見,還是改編者自己的意思?

4、“爺爺,您懂那麼多種外語”……,“多種外語”這種病句都可以出現在教科書中呀!

這樣的教科書不誤人子弟纔怪呢!

翻閱《辭海》《辭源》《現代漢語詞典》等書,他們對“外語”一詞的解釋幾乎相同,都是泛指外國的語言。既然是泛指,哪來的多種?正確的應該是“您懂那麼多國家的語言”。

國小生的心靈猶如一張單純的白紙,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如此錯誤百出的教科書氾濫於祖國大地,我們的教師該怎樣教,我們的孩子們該怎樣學,我們祖國的明天又該怎樣?

但願這只是杞人憂天!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反思 篇六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是一篇略讀課文,是一名國小生對季老的訪談錄,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一種文體。不過,全文內容較淺顯,沒有過多深奧的詞句。課上,我沒有對文章進行瑣碎的分析,而是放手讓學生交流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幾個問題,然後對教材進行了合理裁剪,大膽地進行取捨,抓住看閒書以及還要看哪些書這兩個問題讓學生討論研讀交流,學生說得很好,學得也很深刻。我想這與課前的準備是分不開的,因爲課前我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同步》上的閱讀理解題,這樣學生在家思考時間就比較充裕,思考得也會比較深,課堂上交流也自然而然地流暢、深入。

從這裏,我受到啓發,我們的孩子都很懶,你讓他自己提問,並思考不懂的地方,學生往往會把這個作業吃掉。所以我想我們是否可以先牽一點,先設計幾個問題帶回家作爲預習的要求,要學生回答並寫下來,而不僅僅停留在疏通字詞等基礎上。這樣的話,就能提高學生預習的深度,使課堂上有更多的時間讓學生交流、表達、揣摩這樣表達的好處,以及更多地落實語文實踐來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這樣不是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嗎?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反思 篇七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是一篇略讀課文,是一篇“訪談錄”,也是孩子們第一次接觸的一種文體。文中的兩個人物雖然在年齡、閱歷、學識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過程中卻平等和諧。所以,在他們的對話中可以感受到季老的。和藹親切、對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關愛。

本課作爲訪談錄,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的文體,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我注意引導學生體會這一老一小兩個書蟲說話的語氣,把握住人物對話的基調,要讀得自然,不做作纔好。這篇課文,我採用大討論的方式,放手讓學生圍繞主題,結合課文來討論:“閒書閒嗎?”這個問題,課堂氣氛活躍,效果也不錯,學生都能結合小苗與季先生的對話,說出自己對於問題的看法。不夠的地方是對古文積累這一塊,對談話內容未作出恰當的引導,從學生的表情中,依然可以看出對這個超難任務有點無奈。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反思 篇八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是一篇略讀課文,內容上較淺顯,沒有過多深奧的詞句,要求學生“粗知文章大意”只抓重點、難點,方法上讓老師放手教學,鼓勵學生自己運用已掌握的知識和方法把課文讀懂。

課上,我沒有對文章進行瑣碎的分析,而是對教材進行了合理裁剪,大膽地進行取捨,而不是面面俱到,拋出幾個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交流。如“這篇課文和其他課文比較,有什麼不同?”

“說出你感興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讀課文後全班交流”;“季羨林和苗苗算不算書蟲?兩個書蟲有什麼不同?在文中找出你的理由”等等,這些內容簡約,重點突出,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課作爲訪談錄,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的文體,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我注意引導學生體會這一老一小兩個書蟲說話的語氣,把握住人物對話的基調,要讀得自然,不做作纔好。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反思 篇九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是一篇略讀課文,內容上較淺顯,沒有過多深奧的詞句,要求學生“粗知文章大意”只抓重點、難點,鼓勵學生自己運用已掌握的知識和方法把課文讀懂。課上,我沒有對文章進行瑣碎的分析,而是拋出幾個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交流。

如“這篇課文和其他課文比較,有什麼不同?”“說出你感興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讀課文後全班交流”;“季羨林和苗苗算不算書蟲?兩個書蟲有什麼不同?在文中找出你的理由”等等,這些內容簡約,重點突出,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課作爲訪談錄,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的文體,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我注意引導學生體會這一老一小兩個書蟲說話的語氣,把握住人物對話的基調,要讀得自然,不做作纔好。

這篇課文,我採用大討論的方式,放手讓學生圍繞主題,結合課文來討論:“閒書閒嗎?”這個問題,課堂氣氛活躍,效果也不錯,學生都能結合小苗與季先生的對話,說出自己對於問題的看法。不夠的地方是對古文積累這一塊,對談話內容未作出恰當的引導,從學生的表情中,依然可以看出對這個超難任務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