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淺談語文教學中欣賞能力的培養

中學語文教學是對學生的基本能力教學,大體作了四方面的要求:即聽話能力、說話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對於培養這四種能力的重要性,教育界同仁已形成共識,正致力於這四種能力的教學與培養,並呈現出一條不斷髮展的軌跡。但我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在與學生的接觸中,發現有許多學生欣賞不了真正的文學作品,他們只熱衷於武俠小說和言情小說,無視於世界名著;只迷戀於離奇的故事情節,看不懂內涵豐富,情趣盎然,意境深遠的詩文和有一定思想深度的小說,更不能真切地悟出文中所載之道。這是當代中學生的缺憾,也是當代中學語文教學的缺憾。感於此,我認爲,在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能力訓練的同時,尚須加強對欣賞能力的訓練,以保證中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文學修養。

淺談語文教學中欣賞能力的培養

本文所謂的欣賞能力培養,即是這樣的一種教學法則:教師在文學作品的教學過程中,在閱讀教學的指導中,結合文學欣賞知識,引導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根據文學作品的不同體裁,講授一些文學欣賞知識和文學理論,透過教材的文學理論,透過教材的文句,有所側重地體味文章的意蘊,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深切感悟語言符號的豐富內涵,頓悟文道。《現代漢語詞典》中,對欣賞是這樣理解的:“欣賞”是享受美好事物,領略其中的趣味。欣賞帶有更多的個人主觀色彩和趣味,偏於形象的直覺,感情上也是愛憎分明的。”

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無不蘊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給學生展示了一個美的世界,因此,語文教師必須努力發掘教材中的美感因素,引導學生去咬文嚼字,揣摩品味課文中表情達意深刻的詞句,悟出美妙之處,從而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語言上受到美的感染,在情感上受到美的薰陶,在思想上受到美的教育。

欣賞除了讀物的重要條件外,也與學生自身的一些條件有密切的關係。如與知識量有關,知識越豐富,欣賞能力就越強;與閱讀量有關,讀的作品越多,就有更多、充分的比較餘地;與興趣愛好有關,對文學作品的興趣越濃,則欣賞的慾望愈強烈;與讀者的人生觀,道德情操有關,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健康高尚的情操,欣賞文學作品愈正確。根據以上關係,語文教師培養學生欣賞能力應從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要提高教師自身欣賞水平,提高進行欣賞教學的自覺性。因爲學生的欣賞水平的形式與提高有賴於教師的引導培養,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興趣有賴於教師的影響與薰陶。《論語·顏淵》中說:“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再者說,如若教師對欣賞一無所知或者一知半解,談培養學生的欣賞 能力,那無疑是癡人說夢,其結果必將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甚至有“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之險。

第二,把欣賞能力的培養與其他能力的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培養其他語文能力的同時,培養欣賞能力。首先,在釋詞、辨句中評價作品語文的優劣,欣賞某些語句的精妙。朱自清說:“閱讀有時候不止於要了解大意,還要領會那話中的話,字裏行間的話——也就是言外之意,不能讀得太快,得仔細的吟味;這就需要咬文嚼字的功夫。”如《一隻貝》中有這樣一句話,“這是一隻可憐的貝,也是一隻可敬的貝”通過引導分析,學生知道“可憐”的是這隻普通的貝受盡了鑽入殼內的沙子的折磨,殼上失去了光澤,沒有圖案,瓦礫似的,以致於被孩子們遺棄,甚至用腳踢飛;“可敬”的是這隻貝用血和肉磨製成了一顆稀罕的大珍珠。這自然而然地使學生對這隻平凡的貝產生了敬佩,也輕鬆地體會到——“偉大從平凡中來,在歷經磨難後取得成功”的道理,再如《我的伯父魯訊先生》中,“你想,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一句,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結合前後文和時代背景,知道這裏的“黑”並非是夜黑,而是當時社會的黑暗,國民黨反動派肆意屠殺進步人士,這樣,“碰壁“便輕易成了遭受迫害之意。加上魯迅在這兒使用了反問,他對國民黨反動派深惡痛疾使躍然眼前,而他頑強的革命鬥志,語言的風趣幽默更激發了學生幼小的心靈。

其次,在朗讀中玩味作品語文的優美。朗讀,就是出聲讀。朗讀,可以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提高學生語感能力;朗讀要求感情的投入,可增強學生對文章的感受能力。這就要求師生必須以課文爲內容,發音正確,清楚,克服方言,按普通話音的聲、韻、調來讀,語氣、語調要恰當。——表示疑問、憤怒、驚異、命令、號召等句子,朗讀時應前低後高,表示肯定、沉重、感嘆、請求的句子,朗讀時要前高後低;音量強弱,大小(輕重)要適當,把握好重音和輕聲;停頓準確,語速適當,把握好節奏。當然,朗讀時更不可隨意改字、改詞、添字、減字、顛倒等。教師可通過示範讀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理解能力、欣賞能力,也可採用領讀、仿讀、接替讀、輪讀、齊讀、分角色讀等方法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如《小麻雀》中有這樣一句話,“媽媽從樹上撲下來。她把普季克推到一邊,渾身的毛豎起來,張大了嘴巴,雙眼直瞪着大花貓。”教學時應用平緩的語調來讀,且“撲下來、推、豎起、張大、瞪”應重讀,以表現出媽媽爲保護孩子的勇敢無畏、奮不顧身。

另外,在理清作者思路中欣賞結構安排的縝密。如《詹天佑》一課,先總述“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工程師”,再分別從“認真勘測線路”“克服困難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等方面來寫,不但文章結構更緊密,而且詹天佑的“傑出”與“愛國”也有了依附。

第三,從對事物的批判中培養欣賞能力。朱自清說:“欣賞是感情的操練,可增加感情的深度,也可以增加高度。” 欣賞既然是“感情的操練”,就需要感情的投入,自然對讀者產生影響。影響有積極與消極之分,因此不僅要欣賞美的一面,而且要批判醜的一面。欣賞之中帶有批判的任務,這是不容忽視的。如在教學意味深長的寓言故事,如泉水般清澈、如萬花筒般五彩繽紛的童話故事,及世界各國的瑰寶——名著時,我們除欣賞其中精美的語句,別具匠心的構思,主人公偉大的品質外,還要對寓言寓意及其間個別人物的無知、橫蠻、兇殘進行批判,這樣纔會使閱讀效果錦上添花。

第四、要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指導學生閱讀課外書,增加閱讀量,培養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組織學生舉辦與生活和學習有關的評論,使欣賞活動課內外結合。《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中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得少於145萬字。學生只有博覽羣書,才能想得深廣,欣賞起來纔會更合乎實情。教師每教學完一課,應讓學生結合本課內容和自己的經驗充分展開想象後,再進行練筆,以使教學內容得以擴展延伸,欣賞纔會更妥帖。葉聖陶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於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係。只有學生在閱讀中領略到文章的美,享受到其中的樂趣,纔會產生思想共鳴,進而發現生活中的美,並把其傾吐出來。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會,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應循序漸進地,有的放失地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及其他能力,才能培養出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創新性人才。因爲“國語教學不只是簡單的文字或字母用法和段落或句讀的問題,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內容問題。國語不是訓詁之學,而是活思想問題,是川流不息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