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教學論文

淺談九年級英語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淺談九年級英語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淺談九年級英語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所謂語篇(discourse)能力,是指從表述完整、確切意義和思想內容的語段篇章的結構形式入手,分析句子之間、段落篇章之間的銜接和相關意義及邏輯思維的連貫,使學生從中理解和掌握基礎語言現象所表現的實際功能,並從語言交際的動態環境中掌握基礎語言現象。《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明確指出“語言知識不單單是語音、詞彙、語法的規則,還包括概念意義、語言篇章結構、文化差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且多次科學實驗研究都一致表明:外語理解力的高低更多地依賴於學習者的語篇理解力,而不是理解單個句子的能力。
然而在教學中,卻存在着這樣的缺陷:要麼把閱讀材料僅作爲傳授語言知識(詞彙、語法)的形式,把課堂教學變爲教師的“一言堂”,使原本豐富生動的教材內容變爲枯燥乏味的語法規則;要麼只重視對閱讀材料事實細節的認定。這兩種做法都是以語法爲中心,以句子爲單位的教學法,過分注重句法結構,忽略了文體知識和語篇分析以及藉助語篇的銜接手段所提供的主要線索進行整體理解,更談不上對篇章文化內涵的挖掘。結果使學生對所讀材料內容“見樹不見林”,對每個句子都懂了,但整個語篇卻不知所云。學生經過了大量的閱讀實踐之後,實際閱讀能力提高不大。
九年級學生已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具備了分析簡單句子的能力,但用上下文和背景知識進行推理、判斷的能力很弱,整體理解力不高,書面表達受中文干擾太大,文章缺少主題句。因此,我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或強化訓練中,應注意改進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改變學生在閱讀中只注重語言知識或逐詞逐句閱讀的習慣,引導學生快速找出文章的要點。從客觀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進而推測作者在每個段落中的微觀表述。用輸入指導輸出,用閱讀作爲促進寫作的輔助手段,從篇章整體着眼,然後以篇章訓練來帶動語言基礎的訓練,提高語篇能力。
一、重視文體知識培養是獲取語篇能力的突破口
心理語言學研究表明“如果能夠得知文章的體裁,學習效果就會大大提高”(朱曼殊,1990)。因此,培養學生的文體知識,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識別英語文章的不同文體,就可以作爲提高閱讀效果,獲取語篇能力的突破口。英語常見的文體有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等。所謂記敘文(Narration),簡而言之就是Telling a story。所以這種文體一般具有“Time”,“Place”,“Character”及故事的“Beginning”,“Developing”和“Ending”這六要素;回答問題“How”和“what”是說明文(Exposition)的主要特徵,它着眼於事物的內在因素及其緣由。因此說明文有兩個最基本的寫作方式:第一是對所要說明的東西下定義(Give a definition),第二是對事物發展過程作解釋(Explain the process of);企圖影響讀者的思想和行爲,以接受作者的觀點,這是議論文(Argumentation)最顯著的特點。說明文的目的在於解釋,而議論文的目的在於勸說。“如果向朋友說明網球如何打法,那便是說明文;如果勸朋友學打網球,那就是議論文了”(李賦寧,1986)。
但上述英語“記敘” 、“說明” 、“議論”這些基本文體也不是絕然分開的,通常記敘中有議論,議論中有說明,甚至一篇文章有幾種文體。在九年級牛津英語(9A&9B)的閱讀材料中,涉及的主要文體有記敘文和說明文。
記敘文(Narration)有:“What should I do?”,“Kitty’s  favourite  film star”,“Murder in Valley Town”等。
    說明文(Exposition)有:“Moving to Mars”,“The robot at home”,“Colours and your moods”“Star signs”等。   
如果在教學實踐中,按文章的體裁講解必要的文體知識,培養學生識別不同文體的能力,就可以爲下一步進行語篇理解鋪開一條路,那麼教學效果就可以大大提高。同時,具備了這種識別文體的能力,就可以迅速判斷文體,抓住中心思想。
二、剖析文章整體結構是獲取語篇能力的必要手段
1.放眼語篇,抓住主題
主題(thesis)給語篇以存在的目的,給段落以發展的方向。目的可以是告知、定義、解釋、說明、敘事、勸導、比較、對比等;而方向只有一個:一切指向中心思想。中心思想在哪裏? 我們如何抓住它呢? 這就需要弄清楚段落的主題句。因此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幫助和指導學生找主題句,並將出現的位置進行分類。
1.1主題句在文章的開頭
如在“Kitty’s favourite film star (Hollywood’s  all-time best——Audrey Hepburn”一文中,第一自然段中含有該篇文章的主題句---When Hepburn died in 1993,the world mourned the loss of a great beauty, a great actress and a great humanitarian。這句話統率着後面的段落,所以文章按照時間的順序圍繞主題句從a great beauty, a great actress, a great humanitarian三個方面對Audrey Hepburn進行描寫。
1.2主題句在文章末尾
如在“Moving to Mars”一文中,前幾個自然段先從Transport, Survival, Gravity, Living space, Schools幾方面闡述火星上的生活的優缺點。到最後一段,以一句:However, in some ways, life on Mars may not be better than life on Earth today作爲整個語篇的中心。
1.3無主題句的文章
有些語篇沒有主題句,它的主旨大意暗含在字裏行間,如“What is your star sign”一文中,它的主題是讓同學瞭解各個星座下的性格特徵以及優缺點,讓學生對照自己的真實情況使自己的個性得以健康發展。文章列舉了大量事實來說明這一主題思想,各事實彼此互不包含。在這種語篇的教學中,只有引導學生放眼語篇並運用語篇能力進行分析和歸納,才能準確把握語篇的主旨。
2.緊拓發展,辨析事實
主題思想是語篇的靈魂,但沒有事實作基礎的主題思想或論點是空洞無力的。這些事實在語篇結構上和意義上按一定的邏輯關係連結在一起,並發展下去的進程,稱爲語篇的發展。一個完整的語篇都有一種起主導作用的發展方法。例如:按時間的先後順序發展情節,組織語篇。這種形式常出現在敘事體的語篇中,且尤以人物傳記爲突出。如以“Hollywood’s all-time best ---Audrey Hepburn”爲例:文中先後以“Hepburn was born in Belgium on 4th May 1929;in 1951;shortly after”爲順序展開事實和細節來發展語篇。在這些課文的教學中只要幫助學生梳理出幾個時間組成的線索,整個篇章結構就一清二楚。
3.綜合分析,合理推斷
語篇能力的另一層內涵在於:學生必須能夠從文字表面,深人到字裏行間,並根據上下文對語篇未明顯提出的問題等內容,作出合情合理的推斷。推斷就是從已知事物出發,論述未知事物的存在發生、發展和變化的可能性,它是達到透徹理解語篇的重要手段。要作出合乎事實,準確無誤的判斷,首先必須分析語篇已提供的事實與細節,注意用詞造句的特點。在閱讀和思考時必須透過表面文字訊號去抓住深層結構和語義,進而測知作者的立場觀點與寫作意圖。
如在“The TV programmes on Saturday---Sports World”一文中,課後有這樣一道判斷題:“Sports World covers ice skating.”文章並沒有提供明確的現成答案,這就需要我們幫助學生去推斷。原文中有這樣一句話:“The programme covers different sports”。從此可以判斷ice skating應該涉及到。
4、藉助語篇、揣測生詞
在讀懂語篇的過程中,學生常常碰到的困難之一就是生詞,並且對國中學生來說,這可能是最大的困難。如果每個生詞都去查字典,勢必會影響閱讀的速度。那麼怎樣指導學生既準確又快速地弄懂每個生詞的含義以掃除透徹理解語篇的障礙也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除了藉助構詞法,我們還可以利用上下文語境來揣測詞義,從詞的重述來推測詞義,還有如從上下文的對比中猜測,從生詞的解釋中猜測,從上下文的比較中猜測詞義等。但它們都有異曲同工之效:不但能猜出詞義、吃透語篇,而且有利於語篇理解力的培養與提高。我們強調語篇能力培養,並不排斥對句子結構、短語和生詞等個別語言現象的分析理解。相反,這能彌補語篇教學的不足,使語篇教學更富實效,並最終促進語篇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三、挖掘篇章文化內涵是獲取語篇能力的必要補充
美國著名人類學家古迪納夫(Goodenough)在《文化人類學與語言學》中指出
“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文化的一方面,語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體的關係。”因此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基礎。語言被喻爲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鏡子。完全成功的外語閱讀學習應該是語言知識與文化知識的掌握同時產生的學習。學生在學習第一語言的過程中己形成了一種自我認同,也就是以自我爲中心的情感系統,包括內在情感(如個性)和外在的情感(如文化)。這種自我認同與第一語言往往形成自我疆界。在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中,自我疆界往往構成理解和運用第二語言的障礙。因此,學習第二語言應同時學習第二文化以超越和擴展這種自我疆界,使學生處於第二語言國家人們的“位置”與思路上,達到“移情”的境界,獲得第二個自我認同。
在國中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西方的價值觀、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等體現在字裏行間,往往會和中國的文化觀念衝突。我們一方面要注意引導,另一方面要讓學生熟悉它們,防止文化差異成爲閱讀理解的障礙,影響獲取篇章信息。如果學生能爲文中的人物、情節、觀點等“設身處地”地想,就能提高準確理解、推理、判斷的水平。從而提高整個閱讀理解的正確率,獲得比較全面的語篇能力。
如在“Christmas Day”一文的學習中,要鼓勵學生去搜尋相關的背景知識,瞭解聖誕節的由來,它在各國是怎麼慶祝的,甚至可以向學生介紹《聖經》中相關的內容,達到透徹理解“The spirit of Christmas is really generous and kind.”的目的。
四、提高寫作能力是語篇能力培養的必然歸宿
寫作不是語法練習,一個個語法正確而相互獨立的句子堆在一起不是文章。文章的基本組成單位是段落,段落的質量直接關係到文章的質量。一個典型的段落通常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主題句、發展句和結束句。主題句的作用在於闡述該段的中心思想,限定該段的內容範圍;發展句主要通過給出原因、事實、事例、
數據等來說明段落的主題;結束句告訴讀者該段到此結束,並再次向讀者揭示本段所討論的主題,以加深印象。因此每個段落最主要的是主題句。幫助學生掌握如何確定和使用主題句也就成爲提高他們寫作能力,增強語篇意識,達到提高英語實際運用能力的首要任務。
《美國英語修辭》一書中提到:“英語段落的一個基本特徵是:英語段落通常都是以直線發展的,一個段落經常以主題句,即表達段落中心思想的句子作爲開頭,而隨後的句子則是從各方面發展這一中心思想。”主題一旦確定,其發展方向不可逆轉。因此在寫作的輔導中,教師一開始就必須強調確定主題句在文章段首的重要性。
如在九年級教材的練習冊中有一篇題爲“Nothing is difficult if you put your heart into it”的作文。一名學生以童話的形式講述了兩隻名叫Tom和Ted的小狗在大雨中迷失在森林裏,歷經艱辛最後走出大森林的故事。原文的開頭如下:What a heavy rain!It was the worst day ever. Tom, a lovely dog, felt upset. He was in a big forest with his elder brother, Ted. Unluckily, they couldn’t find their way home. 這樣的開頭自然而不俗,符合漢語寫作的習慣。然而如果在文前加上如“A story of two dogs taught me an important lesson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putting heart into what we do”或“There is a proverb saying: Nothing is difficult if you put your heart into it. It is really true, I will tell you a story.”這樣的主題句就更能使文章所要表達的觀點或信息一目瞭然,更符合英語寫作的習慣。
總之,在九年級的英語閱讀教學中儘可能從語篇的層面指導學生,使他們獲取基本的文體知識,具備分析篇章的初步能力,瞭解必要的文化信息,是改變目前學生整體理解能力低,寫作能力滯後這種狀況的一條值得探索的路子。
 
參考文獻:
(1)周宗傑《語篇分析》上海師範大學出版社,**
(2)《牛津國中英語》9A 9B 譯林出版社,2005
(3)《英語新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4)胡春洞,戴忠文  《英語閱讀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
(5)黃國文《語篇分析論》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