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生美術欣賞能力的培養(精選多篇)

第一篇:小學生美術欣賞能力的培養

國小生美術欣賞能力的培養(精選多篇)

欣賞是美術教學中最常見的活動,這是由美術教育的直觀性所決定的。眼看心思成爲學習美術主要的途徑。但在欣賞活動中,僅讓學生了解作品的藝術特點是遠遠不夠的。藝術作品的產生有特定的時代文化背景,又與藝術家本人的才能、性格等有直接關係。這些都應該讓學生了解和感受到,使學生對藝術家及其作品有較全面和立體的認識,才能使學生在美術欣賞課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得到全面地發展。在此基礎上,如果能調動學生的自發思考、自主探究,創新才能成爲可能。因爲創新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具有探究精神。這也是美術欣賞要達到的目的。

所以,就目前國小美術欣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自己從事國小美術教學的點滴經驗,談談自己的些許想法。

一、 啓發誘導,激發興趣

正如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過:“我認爲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美術欣賞課對於國小生來說是一個難點,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陳舊,使學生上欣賞課味同嚼蠟,興趣索然。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是欣賞課要解決的第一個難點。這時教師的“啓發誘導”至關重要。

在嶺南版第六冊《古老的交通工具》這一節課中,我以提問的方式導入,引導學生從今到古。

(1)、“假如你穿越時空來到了漢代,你們那個時代的交通工具都是什麼樣的?”,

(2)、“ 假如你來自年代久遠的原始社會,那麼平時出行你都會乘坐怎樣的交通工具?”,

(3)、“假如你就是大唐的天子,你能給我們介紹一下你的臣民他們又是怎樣的生活情況嗎?”….

這種種的假設,使學生很自然的就融入到了古代人的角色中,自己忽然變成了一個古代人,他既新奇,又激動,所以,他很樂意以主人的身份帶我們大家一起進入到古代社會,從而接觸、認識、學習“古代的交通工具”。當然,學生課前資料的收集和充分準備是前提。

二、 自學新知、發現疑難

以往欣賞課的一大弊端就是學生在沒有充分觀察、感受一幅作品時,教師的講解就已經開始了,學生始終處於被動接受的狀態。而課前預習能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參悟作品,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開始,預習要根據教學目的精心設計一些啓發性的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去閱讀每一幅作品。設計預習題主要是針對低年級的學生,中高年級的課前預習一般不用提出問題,可以讓學生在閱讀時,自己尋找問題。

在嶺南版第六冊的教材《巧變虛形與實形》中,我就讓學生上課前作了個預習,並把不理解的問題帶到課堂上來大家一起討論解決。

問題(1)、什麼是實形?在哪裏見到過實形作品?什麼是虛形?舉例說明。(並出示相關圖片或作品)

(2)、對稱形有什麼樣的特點?請舉出幾個對稱形的藝術作品。

(3)、對稱形有什麼樣的藝術特點?幾個簡簡單單的問題,就把這節課的知識點給解決了。

三、討論交流、適時點撥

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對要欣賞的作品有了一定的感受,這時,教師所要做的就是要讓他們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國小生感受的審美成份和質量雖然是有限的、低層次的,但確實是他們的親眼所見、親身所感。 教師在教學時要給學生更大的心理空間。不要以自己的角度來審視學生的表現;更不能不顧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和語言能力,用過於理性化、專業化、成人化的語言對作品進行分析、點評;不要教給學生所謂的“標準答案”,因爲任何一件美術作品在不同的人看來可能有不同的評價和感受,即使是同一個人,對同一件美術作品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中都可能有不同的評價和感受。

教師在教學時要給學生更多的參與機會讓學生多看、多說,讓學生多探討、多交流。學生通過交流,把自己對作品獨到的見解和鮮活的思維充分展現出來,同時也知道了自己的感受與別人的感受存在的異同,教師再適當地對作品的含義和與此對應的形式作一些規範的理性分析,從而讓學生個體感受與羣體感受達成“共振”,這樣纔有利於學生創造能力的發揮和培養。

教師在教學時要給學生更多的欣賞視角,首先要告訴學生,一幅作品不能孤立的去分析,比如可以把同一時期、同一畫派的作品作比較欣賞等。其次是對有獨到見解的學生要給予高度的讚揚、熱情的鼓勵,培養他們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審美評價標準。

在國小美術課堂上,“愛講話”是一個普遍現象。“愛講話”有時會是在討論剛剛結束後,有時是在看到喜歡的圖片或作品,有時是在畫畫的過程中。其實,作爲教師,看到學生這麼“愛講話”應該高興。因爲這恰恰說明學生對這節課感興趣,有講不完的想法,他很希望跟自己的同學去分享自己的想法。所以,在這個時候,老師不應一味的去 “鎮壓”,覺得這樣“吵”影響了課堂紀律,而與此同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受到了打擊。

四、課後練習、鞏固內化

現有國小美術教材中,美術欣賞很少有明確的課後作業或者練習,知識得不到鞏固,加之欣賞活動多而分散,學到的知識很快就忘記了,所以,在教學中,可以給每節欣賞課設計不同類型的課後練習。如嶺南版第五冊《各式各樣的民居》中,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去和家人或鄰居談論交流他們家鄉的民居,以及在民居的背後發生的一些故事。或者一個單元的欣賞課學完後,來一場知識競答,針對這一單元的內容設計一些問答題,讓學生搶答,同學們在互相搶答中,對所學知識進一步鞏固內化。欣賞與評述課是國小美術教學的四大課型之一,是訓練學生對視覺媒體的感受和審美評價能力的主要途徑,其教育功能自不待言。但是,長期以來,在國小美術欣賞教學中,教師多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即教師按照教材照本宣科,以課本爲主導將美術作品介紹給學生,以期望達到提高學生的藝術鑑賞能力和審美品位。其實美術欣賞不只是向學生傳授美術知識技能,更重要是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審美趣味、創新能力和個性品質以及情感態度。

在嶺南版第五冊《各式各樣的民居》中,通過讓學生對傳統民居的體驗,逐漸內化爲了一種鄉土情感,在講解欣賞的過程中,通過在一定人文背景的襯托下,古老的民居成了一件件的藝術品。這些具有深厚歷史沉澱的民居不僅蘊含了複雜的民族情感因素,更傳達出智慧含量豐富的的民族文化神韻……

卡西爾曾說過:“

爲了欣賞藝術作品,他必須以自己的方式創造它,我們若不在某種程度上重複或重構一件藝術品得已產生的創造性過程,我們就不會理解或感受它。”可見,真正的藝術欣賞是不可能沒有創造的。無疑藝術作品的的原創藝術家很富有創造性,但真正的藝術欣賞者,一個進行二度創作的“藝術家”,哪怕他還是個孩子,他也同樣可以通過參與藝術欣賞活動激發和表現出豐富的創造性,藝術欣賞活動同時也爲欣賞者創造性地發揮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隨着信息時代的到來,電腦網絡技術的發展,教師再也不用爲查不到資料而發愁了。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爲國小美術課堂教學開闢了一個嶄新的天地。製作多媒體課件成爲美術教師上欣賞課的首選手段。教師製作的課件事無鉅細,幾乎盡善盡美。所以,對於以後的國小美術欣賞課,只要肯鑽研、肯探究、肯實踐,我相信會越來越受到國小生的歡迎和喜愛,並且從中學到豐富的美術鑑賞知識

第二篇:國小生美術欣賞能力的培養

欣賞是美術教學中最常見的活動,這是由美術教育的直觀性所決定的。眼看心思成爲學習美術主要的途徑。但在欣賞活動中,僅讓學生了解作品的藝術特點是遠遠不夠的。藝術作品的產生有特定的時代文化背景,又與藝術家本人的才能、性格等有直接關係。這些都應該讓學生了解和感受到,使學生對藝術家及其作品有較全面和立體的認識,才能使學生在美術欣賞課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得到全面地發展。在此基礎上,如果能調動學生的自發思考、自主探究,創新才能成爲可能。因爲創新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具有探究精神。這也是美術欣賞要達到的目的。

所以,就目前國小美術欣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自己從事國小美術教學的點滴經驗,談談自己的些許想法。

一、 啓發誘導,激發興趣

正如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過:“我認爲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美術欣賞課對於國小生來說是一個難點,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陳舊,使學生上欣賞課味同嚼蠟,興趣索然。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是欣賞課要解決的第一個難點。這時教師的“啓發誘導”至關重要。

在嶺南版第六冊《古老的交通工具》這一節課中,我以提問的方式導入,引導學生從今到古。

(1)、“假如你穿越時空來到了漢代,你們那個時代的交通工具都是什麼樣的?”,

(2)、“ 假如你來自年代久遠的原始社會,那麼平時出行你都會乘坐怎樣的交通工具?”,

(3)、“假如你就是大唐的天子,你能給我們介紹一下你的臣民他們又是怎樣的生活情況嗎?”….

這種種的假設,使學生很自然的就融入到了古代人的角色中,自己忽然變成了一個古代人,他既新奇,又激動,所以,他很樂意以主人的身份帶我們大家一起進入到古代社會,從而接觸、認識、學習“古代的交通工具”。當然,學生課前資料的收集和充分準備是前提。

二、 自學新知、發現疑難

以往欣賞課的一大弊端就是學生在沒有充分觀察、感受一幅作品時,教師的講解就已經開始了,學生始終處於被動接受的狀態。而課前預習能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參悟作品,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開始,預習要根據教學目的精心設計一些啓發性的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去閱讀每一幅作品。設計預習題主要是針對低年級的學生,中高年級的課前預習一般不用提出問題,可以讓學生在閱讀時,自己尋找問題。

在嶺南版第六冊的教材《巧變虛形與實形》中,我就讓學生上課前作了個預習,並把不理解的問題帶到課堂上來大家一起討論解決。

問題(1)、什麼是實形?在哪裏見到過實形作品?什麼是虛形?舉例說明。(並出示相關圖片或作品)

(2)、對稱形有什麼樣的特點?請舉出幾個對稱形的藝術作品。

(3)、對稱形有什麼樣的藝術特點?幾個簡簡單單的問題,就把這節課的知識點給解決了。

三、討論交流、適時點撥

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對要欣賞的作品有了一定的感受,這時,教師所要做的就是要讓他們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國小生感受的審美成份和質量雖然是有限的、低層次的,但確實是他們的親眼所見、親身所感。 教師在教學時要給學生更大的心理空間。不要以自己的角度來審視學生的表現;更不能不顧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和語言能力,用過於理性化、專業化、成人化的語言對作品進行分析、點評;不要教給學生所謂的“標準答案”,因爲任何一件美術作品在不同的人看來可能有不同的評價和感受,即使是同一個人,對同一件美術作品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中都可能有不同的評價和感受。

教師在教學時要給學生更多的參與機會讓學生多看、多說,讓學生多探討、多交流。學生通過交流,把自己對作品獨到的見解和鮮活的思維充分展現出來,同時也知道了自己的感受與別人的感受存在的異同,教師再適當地對作品的含義和與此對應的形式作一些規範的理性分析,從而讓學生個體感受與羣體感受達成“共振”,這樣纔有利於學生創造能力的發揮和培養。

教師在教學時要給學生更多的欣賞視角,首先要告訴學生,一幅作品不能孤立的去分析,比如可以把同一時期、同一畫派的作品作比較欣賞等。其次是對有獨到見解的學生要給予高度的讚揚、熱情的鼓勵,培養他們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審美評價標準。

在國小美術課堂上,“愛講話”是一個普遍現象。“愛講話”有時會是在討論剛剛結束後,有時是在看到喜歡的圖片或作品,有時是在畫畫的過程中。其實,作爲教師,看到學生這麼“愛講話”應該高興。因爲這恰恰說明學生對這節課感興趣,有講不完的想法,他很希望跟自己的同學去分享自己的想法。所以,在這個時候,老師不應一味的去 “鎮壓”,覺得這樣“吵”影響了課堂紀律,而與此同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受到了打擊。

四、課後練習、鞏固內化

現有國小美術教材中,美術欣賞很少有明確的課後作業或者練習,知識得不到鞏固,加之欣賞活動多而分散,學到的知識很快就忘記了,所以,在教學中,可以給每節欣賞課設計不同類型的課後練習。如嶺南版第五冊《各式各樣的民居》中,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去和家人或鄰居談論交流他們家鄉的民居,以及在民居的背後發生的一些故事。或者一個單元的欣賞課學完後,來一場知識競答,針對這一單元的內容設計一些問答題,讓學生搶答,同學們在互相搶答中,對所學知識進一步鞏固內化。欣賞與評述課是國小美術教學的四大課型之一,是訓練學生對視覺媒體的感受和審美評價能力的主要途徑,其教育功能自不待言。但是,長期以來,在國小美術欣賞教學中,教師多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即教師按照教材照本宣科,以課本爲主導將美術作品介紹給學生,以期望達到提高學生的藝術鑑賞能力和審美品位。其實美術欣賞不只是向學生傳授美術知識技能,更重要是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審美趣味、創新能力和個性品質以及情感態度。

在嶺南版第五冊《各式各樣的民居》中,通過讓學生對傳統民居的體驗,逐漸內化爲了一種鄉土情感,在講解欣賞的過程中,通過在一定人文背景的襯托下,古老的民居成了一件件的藝術品。這些具有深厚歷史沉澱的民居不僅蘊含了複雜的民族情感因素,更傳達出智慧含量豐富的的民族文化神韻……

卡西爾曾說過:“

第三篇: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欣賞美術作品

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欣賞美術作品

漳墩民族中學祝城旺

內容提要:

本文針對當前農村國中美術欣賞教學中存在途徑單一,爲了能讓學生全面對美術作品進行正確地解讀與欣賞,實現學生在欣賞過程中主體地位。參考個人美術教學經驗,闡述了通過教學互動,全面深入理解作品一些途徑和方法,對學生獨立的審美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健詞:教學互動、多角度、欣賞、途徑

從分配工作到現在,這七年來,我聽了不少課,認真地作了一些筆記,促使自己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的反思,受益匪淺。在衆多課型當中,欣賞課教學大家普遍覺得較爲難上,一節課講解到底學生聽得累,教師講課也累,有的教師則認爲美術本身是一種視覺語言,讓學生多看就是了,何勞多言。記得有一次聽課,教師講某一雕塑作品,該作品高多少米,寬多少,深多少,其材料爲大理石,反應了什麼可歌可泣英雄氣概??,真是不善言者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善言者繪聲繪色,離題千里,學生如墜雲海,真不知欣賞爲何物,只知唐伯虎善畫美人,齊白石畫蝦,徐悲鴻畫馬??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對欣賞課重視的不足或停留在低水準欣賞教學水平上。

縱觀現行我市湘版美術教材,許多教師都會注意到其一個顯著特點:每個學習單元的內容設置大多是從經典美術作品欣賞開始引入的,其意圖是通過作品欣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產生美的共鳴,進而促使學生更加主動地、積極地參與相關知識、技藝的學習。這與其中穿插在教材中的中外美術作品的欣賞,雕塑建築工藝美術欣賞相得益彰。

美術教學活動除了讓學生掌握和了解相關美術技巧和知識,更重要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審美品位,審美能力、拓寬眼界、陶冶情操。因此,美術欣賞活動是否正常開展,是否切實可行提高學生欣賞水平,是衡量美術教育成功與否的一方面,我們應引以足夠重視,並加以深入的探索,走出一條欣賞課行之有效的道路來。

首先、在湘版教材《美術課程標準》中,根據美術學習活動方式劃分四個方面即“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個領域。在“欣賞·評述”中提出了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欣賞美術作品教學的觀念,根據湘版教材《美術課程標準解讀》的闡釋:“是學生按自己的意願或按照教師的要求,對一副美術作品從美術語言的角度,從歷史背景的角度,從文化的角度,從美術家生平或創作心理的角度進行欣賞”。

從學生的知識結構上來看,國中學生掌握多角度欣賞方法是切實可行的。

1、國中學生綜合知識儲備(基礎人文和科學知識)與知識結構動態發展爲多角度美術欣賞提供了可能。

2、通過5—6年美術課學習,學生已具備較爲感性美術欣賞能力,如對美術作品材料的認識和簡單形式分析。因而對國中學生來說,不斷拓展思路使他們從作品中得到越來越豐富的信息,以便將來能按照自己的意願,獨立地對美術作品進行分析,應該說是水到渠成。

3、從發展角度看,經過學習掌握多角度欣賞方法,對從中學階段的欣賞過渡到鑑賞奠定了基礎,因爲“鑑賞能力是比欣賞能力更上位的東西,它意味着欣賞活動已從表面上觀看美術作品,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層面。”

以下以欣賞教學中的例子具體闡述各方法。

1、從作品美術語言的角度——側重觀察和分析作品的色彩、線條、結構、明暗、肌理等。是怎樣圍繞着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說作品的主題進行組織的,如果我們讓學生按教科書那幾張圖片進行欣賞和解讀,給他們所帶來的信息量是不充分,更談不上全面、深入瞭解作品。目前大部分城鎮、農村學校是沒有到博物館或展覽館去親身體會和欣賞美術作品。因此,欣賞的前提就是作品本身,我們應儘可能提高欣賞資料的質量,採用欣賞教學的幻燈投影片或印刷質量較好的畫冊,在欣賞時可作一些局部放大,使學生能較真切地感受作品色彩,筆觸肌理等。從一百多年前西歐出現印象畫派開始,美術作品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藝術創作更注重藝術本身語言的探索和創新,如梵高的《向日葵》其強勁的筆觸所產生的力度、厚度,充滿着一種燃燒着激情的畫面給人以一種極強的視覺衝擊力,這是一幅依靠作品本身語言來打動人的名作,它不再是一種客觀事物的再現,更是作者精神世界直接通過藝術語言的表露。

2、從美術史的角度進行藝術作品欣賞,野獸派畫家馬蒂斯的作品學生會覺得跟他們在幼兒園的畫作差不多,然而問題遠沒有學生想象的那麼簡單,這一畫派的形成與藝術成就在美術史的意義更能說明這一問題,馬蒂斯的其強烈的原色對比,(如紅與綠、藍與橙、)同時找到和諧的駕馭技巧,平面化的畫面組織產生一種既單純又熱烈,給人一種愉悅觀看感覺。這是根植於後印象派的基礎一種創新和對繪畫語言的進一步大膽探索。使許多繪畫因素在視藝創作中成爲一種可能。針對一些諸如蒙特刊安、康丁斯基的抽象繪畫作品欣賞,畫面更無從解讀了,因此必須向學生介紹抽象美術形成的過程。以及解讀抽象繪畫方法,因爲這些作品已經切斷了藝術與客觀的聯繫,純從主觀出發,以純粹的線、色、塊作爲造型語言,使繪畫擺脫自然束縛,直接表現

自己的藝術境界和追求。這無疑開創是美術創作新視覺審美的領域。

3、從生平以及藝術成就角度去欣賞作品,力求使學生通過對作者的瞭解以獲得欣賞時所需的信息,有助解讀作品如吳道子《送子天王圖》表現是道釋題材繪畫作品,學生很難理解。吳道子在歷史上被尊稱“畫聖”原因在哪裏呢?學生倒會更感興趣。①吳道子極具創新精神,他早年師從草聖張旭學習書法後轉學繪畫,他把書法用筆應用繪畫中去,線條流暢,抑揚頓挫,生韻生動,形成獨具特色的“吳帶當風”風格,突破自東晉顧愷之以來的細線描法。②繪畫取材廣泛,人物、宗教、山水、花鳥走獸樣樣精通,無所不能,史載吳道子畫嘉陵山水便是一個例證。③吳道子是天才型畫家,且一生勤奮,據史書載僅在長安洛陽所作寺觀壁畫三百餘處,數量驚人,影響巨大,我們從敦煌唐中葉壁畫中,可以尋找到那種“吳帶當風”繪畫風格的畫面,可想而知,其影響力波及範圍之廣。④吳道子生處太平盛世的歷史環境比偉大畫家顧愷之優越,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的推崇,使他的知名度大大超越歷史其它有成就畫家。因此被世人稱爲“畫聖”。基於以上的瞭解,再反過來欣賞《送子天王圖》其中每一根線條輕重、粗細快慢變化都會給學生帶來審美的愉悅。

4、 何謂“欣賞”,即以愉悅心情進行觀看的意思,有了多途徑,多角度的欣賞方法,學生對作品理解了,才能使學生產生欣賞興趣,同時促進學生欣賞能力的提高。

其次、從“欣賞·評述”領域的教學,應注重學生的積極參與,努力激發學生的主體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師講述爲主的弊端,積極探索教學方式的多樣化。根據國中三年不同年齡特徵和知識結構特點,在欣賞教學中讓學生學會多角度欣賞,應分三步走即:①滲透教學,②逐步確立多角度欣賞方法、途徑,③靈活地應用多角度欣賞的方法,

進行欣賞、評述,並使學生初步具備鑑賞能力。

1、滲透教學,從現行七年級年段教科書來看已穿插相當部分的欣賞內容,這部分欣賞內容可讀性強,便以引導學生進行作品欣賞,並可銜接國小受教學內容,如欣賞《清明上河圖》時,不但能從畫面所表達各種人物形象,故事情節進行直觀解讀,同時要求對作品所表現古代社會的歷史背景進行了解。所謂滲透教學,就是教師平時教學活動,有意識地讓學生在觀看作品的感受的基礎上從某些角度去思考、探求畫面背後的真實。可以先讓學生進行欣賞與表述,暢所欲言,然後讓學生總結,教師可參與修正,並加引導最終得出一個結論,我們是從作品美術語言的角度來解讀,作品的強烈明暗對比、大膽有力來的筆觸,揭示出(請關注)人物內心的痛苦、絕望、抗爭的情緒。使形式與內容得到完美的統一。

2、逐步確立多角度欣賞方法與途徑,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觀察學生,瞭解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充分地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欣賞活動。不過也要看到,審美經驗是要靠長時間的實踐和積累。只有在經常性的欣賞活動中,接觸各種美術作品,依據一定的程序和方法進行欣賞,並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認識,才能談得上審美經驗的形成和獲得。有的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時,採取了自稱是“瞎蒙”,是他們憑着自己的直覺在進行欣賞。雖然,他們有時也能得到一些較爲正確的結果,但是錯的時候可能還是居多。這時,應該啓發他們想一想自己是怎樣錯的。時間一長,他們也就摸出了一些欣賞的門道。如果他們再從教師那裏學到一些欣賞的方法之後,就可以把自己的一些粗淺的經驗提升爲具有一定理性色彩的審美經驗。

3、靈活地應用多角度欣賞的方法,並能獨立對相關作品進行欣賞和評述,初步具備鑑賞能力,提倡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

探究性學生和合作學習方式在欣賞教學應用,我們要讓學生學會從多角度欣賞某一美術作品,更應在其基礎上,瞭解美術發展過程或某一畫派形成,需要學生把所學知識串聯起來,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如從“《四王”與“四僧”談一談保守與創新問題》,《從元代文人的處境看元代山水畫的興盛》的一些課題組織學生去研究、去探索,寫成小論文。在課堂裏設甲、乙雙方對美術史某一觀點進行辯論。學生爲這一新穎的學習方式所吸引,大大地激發了學生求知慾,以更加積極主動探究新的知識領域。

其實,美術欣賞教學許多教師都在做新的嘗試,如多媒體教學在課堂教學應用,如組織學生對現實美術現象及作品進行分析和評述,富有創意。只要我們重視欣賞課的教學,努力探索教學新途徑,不僅讓學生學會多角度欣賞方法。自己在教學中將有更寬的視野。

附參考資料:

1、湘版《美術課程標準》

2、湘版《美術課程標準解讀》

3、《美術學科教育學》

4、《湘版國中美術教學參考書》

5、王伯敏《中國美術史》

6、洪再新《中國美術史講課稿》

第四篇:怎樣培養兒童美術欣賞能力

怎樣培養兒童美術欣賞能力

考慮到低幼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對兒童的藝術素質要全面培養的要求,每次的欣賞活動都要與相應的操作活動相結合,使整個活動有靜有動,有視覺體驗也有操作經驗。這樣,欣賞帶動了創作,創作又反過來可以加深欣賞的體驗,兩者互相促進,相得益彰。一般來說,一次完整的美術欣賞活動可以考慮以下幾個環節:1、整體感覺,自由地談論美術欣賞教育是一種給兒童以豐富而複雜的心理感受的精神活動。在這種特殊的精神活動中,兒童要獲得各種各樣的心理感受,把認知對象變爲情感體驗的對象。對藝術品的初步印象,是兒童進入美術欣賞的第一步,這一步應把兒童鮮活的個人體驗放在優先位置,由此出發再來討論其他問題。如在米羅《哈里昆狂歡節》的欣賞活動中,教師剛出示這幅作品,兒童就情不自禁地發出一片“哇!......”的驚呼,他們有的瞪大雙眼,有的興奮地晃動着身體,有的大聲叫着“真漂亮!”顯然,他們是被畫面鮮豔豐富的色彩、各種奇特的、不規則的圖案所吸引住了,這便是他們對這幅作品的第一印象。這是未被教師修正過的最原始最真實的直覺體驗,它伴隨一種創造性知覺活動和思維活動,是兒童產生審美愉悅的重要源泉。面對兒童的這種表現,教師如果選擇制止、阻攔甚至訓斥兒童的隨意和不守規矩的態度,就會挫傷兒童的積極性,妨礙兒童良好的情緒體驗和審美心境的形成。兒童在欣賞藝術品的瞬間,他們把所看到的、感覺到的和體驗到的東西往往都彙集在了一起,表現出特定表情、姿態、動作和聲音,他們的思維奇蹟般地活動起來,這是一件好事。此時教師應支持、鼓勵和激發兒童的表現欲,給他們一定的時間來表達自己的感受,還可以和兒童一起作出真實的反應,拉近與兒童的距離。2、要素識別及其形式關係分析兒童欣賞美術作品,不僅要獲得對作品的內容、主題、題材等的認識,更重要的還要逐漸養成能夠透過畫面所描繪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內容,進一步感知和體驗潛伏在具象中的抽象形式和意味的習慣和能力。這一步可以以老師“你看到了什麼”的提問爲線索,引導兒童發現作品的點、線、形、色等要素。要放手讓兒童認真觀察,自由討論,一開始兒童可能會主要仿照於從作品描繪的具體事物,或這些點、線、形、色所構成的東西“像什麼”的角度來觀察和感知。如在《哈里昆狂歡節》這幅畫中,幼兒說出他們看到的具體事物就有“耳朵、眼睛、魚、小提琴、太陽、梯子、小貓、小羊、豆子、小音符”等很多種。兒童能從這幅抽象畫中看出這麼多東西來,說明他們的想象是豐富的,思維是活動的,這是兒童欣賞能力發展的良好開端,但這還主要是一種日常知覺而非審美知覺。在討論中孩子們還提到他們看到了“線條”,紅、共同、藍等各種“色塊”,各種形狀等,這是一些屬於形式語言的東西,是徒刑藝術的魅力的本體所在,是美術欣賞活動中教師要着意引導兒童把握的。在識別了線、形、色等要素之後,有時甚至在識別這些要素的過程中,這些要素與要素之間所形成的關係,它們所表現的情感和蘊含的意味,自然便會成爲兒童感受和談論的主要內容。如在欣賞《哈里昆狂歡節》時,幼兒不僅談到小提琴正發出美妙的聲音,梯子上有個耳朵,還談到梯子上的耳朵在聽好聽的音樂。當談到畫面中用的最多的顏色是紅色時,幼兒的感受是感覺很暖和,很高興,自己也想像小動物們一樣跳舞。

第五篇:淺談國小生美術創新能力的培養

淺談國小生美術創新能力的培養

隨着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國際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了,人們對精神方面的需求越來越高,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21世紀呼喚創新型人才,知識經濟呼喚創新型人才。在這世紀之初,站在科教興國的歷史高度,審視我們過去的教育,有識之士疾呼,陳舊過時的人才培養模式,必須進行徹底的改革。現行的教材改變過去的技法訓練爲中心的教學體系,確立以審美教育爲核心,繪畫、工藝、欣賞並重的教學新體系,着力培養國小生的審美情趣,並且突出了創造性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啓發、鼓勵學生的創造性。讓我們的學生能承擔起來未來建設的重任,迎接未來科學技術的挑戰,就要堅持拓展想象,培養創新。

記得恩格斯說過:“就個別人來說,他的行動的一切動力都一定要通過他的頭腦,一定要轉變他的願望的動機,才能使他們行動起來。”可見,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帶着愉快的情緒參與到學習創作中,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條件。而且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那單一的、枯燥的美術教學已遠遠不能適應當前的學生。我們作爲教師應根據國小生的年齡、心理特點,根據國小生自己的需要來設計美術課堂的教學,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在良好的情緒中通過豐富新穎的教學內容、方法等不斷獲取新知識,創造新作品。作爲教師,對發展國小生形象思維、創新思維有些許淺見。

美術課堂是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通過各種工具、材料進行製作、練習而獲取知識的。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對美術產生較濃厚的興趣;使學生樂學、善學;激活美術課堂是教學的根本任務,也是教師上好一堂美術課的關鍵所在。

首先教師本身要有質上的提高和發展,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是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關鍵 教師在觀念的革新中要做到,轉變不利於教學的傳統舊模式,打破以教師爲中心單純的傳授美術技法的教學模式,樹立以學生爲本的課程觀。很多美術教師因爲專業的特點在以往多年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從學科本位看待美術課程,過於強調學科中心,過於關注美術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傳授,都會在不自覺中形成一種符合教師個體特徵的教學模式,這些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使教學順利進行,但是卻束縛了教師的思維方式,使自己陷入條框之中,容易影響教學的改革和創新。長時間的固定模式會給學生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讓他們感到美術的專業性很強,非常難且很枯燥,使他們失去對美術學習的興趣,沒有達到新課標所要求的多種教育形式的要求。類似這樣的問題還表現在對教材的使用和理解上,不思創新,不求進取。受傳統教學習慣的影響,美術教師總是在上課時,過分強調課堂結構,一般採用固定的技能傳授結構模式,平淡導入— 教師演示— 學生臨摹—教師評價作品幾個部分。這種結構由於對課程的各個部分限定的過死,從形式和內容上過分突出對繪畫技能部分的傳授,而忽視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養作用。教師在實際操作中也被限制了手腳,一味追求課上40分鐘在各部分的硬性分配,以達到整節課在結構上的平衡,從而影響了教學質量。學生作品看似畫得很好,但抑制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對其一生的發展都很不利。所以要想使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教師轉變自身的教育觀念是關鍵所在。那麼教師應該怎麼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一、創設情境

創設情境能激發學生表現慾望與創作激情,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慾。在美術教學中,繪畫或手工製作的方法很難用語言表達清楚,必須採用演示法。教師配合講授或談話以示範性地作畫,製作表演或將教具範畫,實物模型演示或幻燈、錄象片斷等展示給學生看,使學生得到知識和技法的理解。並設定條件,明確目標,使學生有目的地創造啓發學生聯想或思維遷移。

在輔導學生練習時,教師提倡標新立異,鼓勵勇於創新,要求不同於別人。通過外部壓力引起創造思維,使其發散思維活躍,可以陸續想出多樣方案,逐步形成創造性興趣,創造的要求就會被動轉化爲主動,對有獨創精神的作業要表揚。

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

創造的主要是內在動機的激發下產生的,由於內在動機是個體評價工作與自己的興趣匹配程度時形成的,所以在創造過程中內在動機與興趣直接相聯繫。探究性有利於形成對某一類事物的好奇——產生興趣。

愛因斯坦認爲,“現代的教學方法竟然還沒有扼殺神聖的探究好奇心,這不啻是個奇蹟。”因爲這株稚嫩的幼苗,除了需要激發它外,主要就是需要自由生長,沒有這種自由,它就不可避免地要遭到毀滅。認爲洞察和探究的樂趣可以用壓制的手段和責任感來促成,那就大錯而特錯了。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爲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實踐。是一種以個體的心智世界中源源不斷地去誘導一些提供最佳創意的人格特徵的教育。我們要樹立新的教育觀,積極探索和採取靈活多樣的現代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教師激勵性的語言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並能讓這種慾望保持長久。我們知道,任何一中有效的教學都必須有學生的參與才能取得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設生動和諧的氛圍,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發揮創新的潛能,做到敢想、敢說、敢做,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學激勵的功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四、利用科學的評價方法可以保護學生的創作激情:

沒有評價就無法客觀、公證的判斷課標是否達成,就不能有目的地改進教學和提高教學質量。我們要本着素質教育的精神和“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思想,把評價核心放在建議性的指導學生,鼓勵學生的創新思想和動手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上。學生的自我評價也非常重要,它是使學生學會學習並形成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例如:我建議可以採取階段性的評議,比如:一個月左右讓學生選擇自認爲比較好的作品進行對比評價。作業紙可以設計出學生、家長、教師三方的評價表。學生給自己的作品評出幾個☆,定期分析自己有無進步。同時也能讓家長,老師看到自己的進步。

五、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學習氛圍密切相關:

和諧的學習氣氛可以減少學生的壓力。如:在上《泡泡飛呀飛》一課時,我讓學生親自動手用洗衣液、潔潔靈等材料做吹泡泡的原液,學生們很快融入了課堂情境中,把一堂以往只是畫畫的課變得有動手、有動腦、有遊戲、有繪畫。學生更樂於接受新知,寓教於樂,這種教育形式學生非常喜歡。把愉快教育融入慣穿課堂,學生學有興趣,在一種輕鬆樂學的氣氛下學習知識會掌握的格外牢固。愉快並不是美育教育的目的,目的是培養其創作能力,繪畫表現力,審美能力等等方面,最終是爲了培養人。

六、以形象思維、創新思維訓練帶動國小生繪畫知識和技能。

國小生美術教育的重點應在創造意識的啓迪,而不是技能的傳授。 我在美術教學中,注重激發如同繪畫的強烈願望,給國小生一個自由的、友善的學習環境,鼓勵國小生去看別人看不到的東西,去想別人想不到的事情,將來去開創的事業。這不僅僅是繪畫之路,而是給國小生樹立一個走向未來競爭社會得以立足的精神支柱。因此,我把訓練國小生直覺感受、形象的觀察、形象的記憶、形象的聯想、想象、創造作爲重點。有良好的觀察力是創作優秀作品的基礎,也是我們教學目的之一,好的作品是現實生活的昇華,有一位著名畫家曾說:“生活中的美無處不在,只是我們缺乏觀察力。”可見,觀察力的培養是多麼重要。當然,隨着國小生年齡的增長、表達內容的豐富,繪畫技能也要相當能夠提高,我認爲技能訓練的關鍵是要抓住控制技能提高的心理機制(形象思維),國小生的潛能纔可

以得到更好的發揮。技能是思維的表達,應當先學會思維,再學會表達(技能)。換句話說,在我的美術教學中以開發國小生智力、提高審美能力爲前提,帶動國小生繪畫知識和技能技巧的提高。先教國小生會想,再教國小生會畫,這就是我美術教學的一個基本思路。國小生思維活躍,頭腦中的形象豐富,情緒激動,創作欲強烈,就會畫出意想不到的好作品。

其次是學生本身,學生作爲學習的主體,更加要有創新的意識,要在教師的指導下,使學習具有具有獨立性和自主性。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自由地去發散思維、創造性地想象,根據自己的審美情趣,運用自己已掌握的工具材料,發揮全部技能去表達自己的美感和塑造自己喜愛的形象,以此來啓動學生內在的活力,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提高他們的創造思維能力。

現在教師的美術教學多在活動中、遊戲中去進行,讓學生用眼睛去看,用腦子去想、去記,通過行動去體驗、去玩、去摸,去聽??現實的刺激促使學生的想象運動起來,經過他們的頭腦加工,創造性地外化於畫面上。學生經過啓發,按捺不住急切作畫的心情,當聽到老師說現在開始時,他們就全神貫注地畫起來,沒有淘氣的,也沒有說話的,全班鴉雀無聲,只聽見筆在紙上唰唰聲,都在積極的動腦子在畫自己腦子裏的圖畫,都在嘗試着創新的手法。

最後是師生互動的重要性

在國小美術教育中實施創新教育應有創新型的美術教師。這主要是因爲: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同時肩負着向學生傳授美術知識和培養美術能力的雙重責任,其教學理念、採用的教學方法、營造的課堂氣氛、評價學生的標準等,對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程度的影響。其次,教師本人的創新性品質對學生創新性品質的培養具有榜樣和示範作用。國小階段的學生模仿能力較強,如果教師很有創新意識,不斷的在教學活動中表現出創新傾向,就會在無形中激發和促進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目前已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爲對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願望、學習能力的培養者。在課堂教學中,應強調師生互動、平等參與。

陶行知先生說:“讓我們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鏡,要看事實,看未來;解放頭腦,撕掉精神的裹頭巾,要想得通,想得遠;解放嘴巴,享受言論自由,談天,談地,談出真理來;解放雙手,甩去無形的手套,大膽操作,向前開闢;解放空間,把學生從文化的鳥籠裏解放出來,飛向大自然,大社會去尋覓,去捕捉。”

讓我們勇於發掘孩子們的創新潛能,弘揚人的主體精神,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的發展,努力培養創新型人才而儘自己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