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自學能力

數學自學能力的培養,是當前國小數學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在國小階段,學生的可塑性較強,是培養各種學習品質和能力,發展智力的良好時期。我們應該按照教育學家葉聖陶先生提出的“教是爲了不用教”爲目標,改革教學方法,使學生由“學會”轉化爲“會學”。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自學能力

一、引導學生學會自學   

首先,教師應該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   

在數學自學的過程中,如果只佈置給學生自學的內容,沒有相應的指導,是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目標的。一般的學生在自學時,往往只是走馬觀花,隨便翻翻書完成任務就罷了。我認爲在初始階段教師應該利用上課時間和學生一起自學,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引導學生學會自學。   

在自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來讀書。告訴學生什麼時候應該動手畫、圈知識要點,應該標記哪些知識;要求學生多問“爲什麼?”並反覆強化以形成一種意識;同時教師應出示具有啓發性的自學提示。長期堅持下去,學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學能力,也就可以將課堂上的自學轉移到課前的自學,從而爲探究新知做好已有知識經驗準備,提供更充分的探究體驗時間。例如自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時,可以佈置學生思考:(1)怎樣用割補法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2)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割補後拼成的長方形有什麼關係?爲什麼?(3)你還能有其他割補的方法嗎?等等,這些問題對於啓發學生的思路很有益處。   

其次,試着看懂例題   

嘗試告訴自己例題講什麼,或通過閱讀知道了什麼,弄不明白的地方註上記號或是做好記錄,以備與同學交流或課堂發問。試做 “做一做”。哪裏有困難要做好記錄,這樣做起碼讓學生“依樣畫葫蘆”,儘可能先對知識“知其然”,經由課堂,再達到“知其所以然”。  

第三,尋找生活數學   

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是數學教學的目標之一。因此,預習時必須讓學生試着找找生活中的原型,拉近數學與生活的距離。如“循環小數”在預習時,可以佈置學生找找生活中“循環”的現象,以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概念。   

二、運用各種途徑,激發自學興趣   

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直接關係到自學的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來源於現實,也紮根於現實,並且廣泛應用於現實。由現實生活抽象概括出數學知識,再把數學知識廣泛應用於現實生活,必將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展示數學豐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簡潔美、對稱美、辯證美等,這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極好手段。教師適時的表揚、鼓勵,對學生學習給予肯定的評價,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總之,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一定條件下培養起來的。只有學生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培養和提高自學能力。   

三、指導課堂合作,提高自學效率   

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指導學生課堂合作,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⑴創設合作的機會   

課堂教學中有不少地方如果能適時引導,不僅有利於教學效果的提高,還可以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因此,教師要尋找機會、創造機會激勵學生合作。比如,教學“步測、目測”時,教師可以設置實踐活動測量操場,學生在步測中既要保持步伐大小基本一致,又要數步數,如果測量效果不理想,教師可以佈置兩人一組,一人走一人數,給學生合作的機會;教授統計圖表時,有的統計圖表在正面,可有關的分析、問題卻在反面,學生閱讀不方便,教師可以佈置同桌合作,一正一反,便於閱讀。這些做法都可以激勵學生合作的興趣。   

⑵形成合作的習慣   

有了合作的需要,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建立合作小組。根據班級情況,通常是前後桌形成一個“四人小組”,部分人數不合適的,可建立若干個“六人小組”,這樣分組便於學生進行合作、討論。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再有意識地強化“小組”的集體榮譽感,組內就會出現“互幫互助,扶攜共進”的良好氛圍,達到合作的另一層意義——共同提高。   

⑶提高合作的效果   

教師必須明確,自己始終是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對小組合作必須適時進行引導,讓合作“出成效,有意義”。如:給學生設計“合作學習記錄表”,要求學生進行小組活動,必須做記錄,每個學生輪流當小組長、輪流做記錄員、輪流發言。合作學習開始階段,教師經常性地回收“合作學習記錄表”,對操作錯誤的及時給予糾正,對錶現優秀的更要給予肯定,激勵學生把合作學習的形式逐步完善。   

四、放手讓學生自學探究   

《新課標》指出:“要正確認識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要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教師要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也要相信自己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自學的能力。因此,教師應大膽放手,給學生一個自主探究的自學時間和空間,這樣既能夠讓學生充分體驗學習過程,也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提高學習效率。例如自學《三角形的面積》,學生已經不再像初始階段那樣只是隨便看看書,而是會帶着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學生會在書上用鉛筆寫出自己思考的問題:“怎樣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在計算過程中應該注意什麼問題?”學生的思考激發了其探究的慾望,在自學時就掌握了三角形面積公式。自學檢測表明學生的自學是有效的。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來驗證這個公式,從而透徹地理解公式的形成過程。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提高了實踐能力,形成了應用意識,爲後續學習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