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與反思(精選27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27篇《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與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與反思》相關的範文。

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與反思(精選27篇)

篇一:《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四年級的教學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掌握了乘法交換律、結合律,並能初步應用這些定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也是本節課內容的難點,教材是按照分析題意、列式解答、講述思路、觀察比較、總結規律等層次進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單一的乘法運算,還涉及到加法的運算,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因此本節課不僅使學生學會什麼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讓學生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進而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同時,學好乘法分配律是學生以後進行簡便計算的前提和依據,對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的設計上,我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把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機密地聯繫起來,讓學生在體驗中學到知識。

學情分析

學生分析

我班學生中,近一半學生思維活躍,知識面比較廣,多數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很濃,參與數學探索的意識也很強,並能夠聯繫實際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但有的個別學生基礎較差、有的學生學習習慣不好、佔班級人數三分之一多,所以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注意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儘量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在前面教學中發現學生對於用字母表示規律的掌握是比較牢固的,而對於一些有規律的數字也只是進行簡單的豎式計算,沒有發現有些數字相乘之後積的特點,沒有發現簡算的意義。因此,要讓學生在計算中體會出簡算的必要和方便,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和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教學目標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

1、在探索的過程中,發現乘法分配律,並能用字母表示。

2、會用乘法分配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動,進一步體驗探索規律的過程。

2、經歷共同探索的過程,培養解決實際問題和數學交流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這些學習活動中,使學生感受到他們的身邊處處有數學。

2、增加學生之間的瞭解、同時體會到小夥伴合作的重要。

3、在學習活動中不斷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和求知慾,着重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乘法分配律――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舉例驗證、探索出乘法分配律。

教學難點: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應用。

篇二:《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本節課主要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培養學生靈活合理地進行計算的意識和能力。課的一開始,我就複習乘法分配律,抓住其特點:合起來乘轉化成分別乘再加起來或者分別乘轉化成合起來乘。

接着通過例題和試一試的教學,中間結合類型分別練習相應的題目,再通過比較讓學生明白這兩組題:有的時候是合起來乘簡便,有的時候是分別乘簡便,要根據具體的題目來選擇。

對於後面的練習,我注意引導學生比較和辨析,使學生較深刻地理解適合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的題目的結構形式,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從而使學生更好地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

篇三:《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數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36頁例題3乘法分配律。

教材分析

本內容是乘法運算定律的最後一個內容,它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學生對該知識點的感性認識遠遠不夠,且定律的敘述又比較繁瑣。教材是按照提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學參加了植樹”問題、列式解答、觀察比較、總結規律等層次進行的。從例題3的知識點看主要是乘法分配律及用字母表示的2種情況,但從做一做中體現出了把乘法分配律從右往左運用的情況。通過課堂的學習,讓學生經歷發現歸納乘法分配律的過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運用乘法分配律能進行一些簡算。

學情分析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掌握了乘法交換律、結合律,並能初步應用這些定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的基礎上接着學習的,但本節內容對於學生來說是概況、歸納能力的一個薄弱環節,而乘法分配律又是學生以後進行簡便計算的前提和依據,對提高計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故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要求更高。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發現歸納乘法分配律的過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初步感受運用乘法分配律能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3、培養學生自主參與意識和主動探究精神,同學間通過合作交流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

教學難點

發現與歸納乘法分配律。

教學準備

課件習題卡

教學過程

一、結合實事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1、課件出示乾旱圖片,使生感受到節約用水,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2、課件出示問題(一):一號井5噸/小時、二號井10噸/小時,兩口井一共出水多少噸?請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出綜合算式(師相機板書),說出算理並計算,發現兩種方法表示的意義和結果相同,得出可以用“=”連接兩個算式。接着請同學感受用那種方法計算更快?

3、課件出示問題(二):共有25個小組,每組4人挖坑、種樹;2人擡水、澆樹,一共有幾名同學參加植樹?請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出綜合算式(師相機板書),說出算理,猜測結果,計算驗證得出結果相同,同樣可以用“=”連接兩個算式。請同學感受用那種方法計算更快?

二、合作交流,探索發現新知

1、引出課題。通過觀察得出2個等式都是由3個數組合而成的,這樣的等式有什麼樣的規律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究的新知――乘法分配律。

板書:乘法分配律

2、發現和歸納乘法分配律

(1)請同學們觀察這2個等式,等號左邊、右邊是怎麼算的?請生算一算,把你的發現和同桌說一說好嗎?

(2)請同學自己任意用三個數試着組成這樣的算式,驗證是否都具有這樣的規律呢?

(3)生舉例並展示,共同驗證並讀一讀式子。

(3)具有這樣特徵的式子能舉得完嗎?討論是否存在不符合這樣規律的式子?

(4)同桌互相試着說一說規律,請生彙報,總結得出乘法分配律,請生打開書P36讀一讀。

3、用字母a、b、c表示這三個數,乘法分配律可以怎麼表示呢?同學們敢接受挑戰嗎?4人小組討論,請生彙報,說一說算式的意義並讀一讀。

三、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通過觀察探索發現了乘法分配律,並用字母簡潔的表示出來。下面同學們敢接受考驗嗎?

四、分層練習,逐級達標

1、填一填:習題卡第一題

鞏固乘法分配律並使學生初步感受運用乘法分配律能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學了乘法分配律有什麼用呢?習題卡中的例題你會選擇哪種方法呢?請生選擇方法,說一說理由。

2、看一看:習題卡第二題

3、應用:請生完成書P38第7題。使學生感受學習乘法分配律的用處是使計算簡便。

五、回顧課程,進行總結

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通過觀察、分析學習了新的知識,你有什麼收穫呢?

篇四:《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

知識與技能:

引導學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過程與方法:

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情感與態度:

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與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教學重點:乘法分配律的意義和應用。

教學難點:

乘法分配律的反應用。

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前幾節我們學習的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及應用它們可以使一些計算簡便。

什麼是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

今天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乘法的另一個運算定律。

二、新課探究

出示主題圖:還記得我們提出的第三個問題嗎?

參加植樹的一共有多少人?

1、你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列式計算

2、彙報:

第一種算法:先算每個小組裏有多少人?

(4+2)×25

=6×25

=150(人)

第二種算法:先分別算出負責挖坑、種樹的人數和負責擡水、澆樹的人數。

4×25+2×25

=100+50

=150(人)

3、觀察這兩個算是有什麼特點?

4、討論,你得到什麼結論?

5、彙報:兩個數的和於一個數相乘,可以先把它們與這個數分別相乘再相加。

6、小結:這個規律就是乘法分配律。

7、用字母怎樣表示這個規律?

三、鞏固練習

1、P27做一做

2、拓展:乘法分配律是否也適用於減法?

驗證:18x5-5x8(18-8)x5

265×105-265×5265×(105-5)

結論:適用

篇五:《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能自主發現乘法分配律,並能用字母表示。

2、通過觀察、分析、比較,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體驗探究學習的快樂。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教學難點:乘法分配律的應用。

教學準備:課件、口算題、例題、練習題等。

教學策略:本節課的學習我主要採取自主探究學習,把問題教學法,合作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結合運用於教學過程中。使學生自主、勇敢地體驗嘗試和實踐活動來進行綜合學習。

教學流程:

一、設疑導入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乘法結合律和乘法交換率。誰來說一說,掌握乘法結合律和乘法交換率有什麼作用?

生:可以使計算簡便。

師:同意嗎?(同意。)接下來我們做幾道口算題,看誰做得又對又快。其他同學快速判斷。(生口算。)

【設計意圖:這樣開門見山的導入,不但可以鞏固舊知,爲新課作鋪墊,而且當學生快速口算到新課題時,會出現一種戛然而止的效果,出現問題情境,從而自然導入新課。】

二、探究發現

1。猜想。

師:同學們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題你們能不能很快算出來。(出示:(10+4)×25。)

師:這道題算得怎麼不如剛纔的快啊?

生:它和前面的題目不一樣。

師:好,我們來看一下它與前面的題目有什麼不同?

生:前面的題都是乘號,這道題既有乘號還有加號。

生:前面的算式都是3個數相乘,這個算式是兩個數的和同一個數相乘。

師:這道題含有不同運算符號了,有能口算出來的嗎?說說你的想法。

生:(10+4)×25=10×25+4×25。

師:爲什麼這樣算哪?

生:我是根據乘法分配律算的。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你知道什麼是乘法分配律嗎?

生:我是從書上知道的,我知道它的字母公式(a+b)×c=a×c+b×c。

師:你自學能力很強,但對乘法分配律的內涵還不瞭解,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嗎?(板書課題:乘法分配律。)

2。驗證。

師:同學們看兩個數的和同一個數相乘,如果可以這樣計算的話,那可簡便多了。到底能不能這樣計算,我們來驗證一下。請同學們在練習本上分別算出這兩個算式的結果,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動計算。)

師:說說你有什麼發現。(兩個算式的結果相同。)說明這兩個算式關係是什麼?(相等。)

小結:通過驗證,這道題確實可以這樣算,那是不是所有的兩個數的和同一個數相乘的算式都可以這樣計算呢?通過這一個例子能下結論嗎?(不能。)那怎麼辦?(再舉幾個例子。)好,下面請每個同學再舉幾個這樣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所有的兩個數的和同一個數相乘都可以這樣計算?

師:由於時間關係,老師就寫到這裏,通過舉例我們可以發現,兩個數的和同一個數相乘都可以這樣計算。有沒有舉出例子不能這樣計算的?(沒有。)一個例子不能說明問題,我們全班同學舉了這麼多例子,還有沒寫的用省略號表示。我們都得到了同樣的結論。下面請同學們觀察黑板上的幾組等式,看看你們得到的結論是什麼?

3。結論。

生:兩個數的和同一個數相乘,可以用這兩個加數分別同這個數相乘,再把它們的積相加,結果不變。

師:同學們真聰明,你們知道嗎?這就是乘法的第三個運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出示課件,學生齊讀分配律的意義。)

師:如果老師用a、b、c表示兩個加數和乘數,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嗎?

(a+b)×c=a×c+b×c

師:回到第一題,看來利用乘法分配律,確實可以使一些計算簡便。接下來,我們利用乘法分配律計算幾道題。

【設計意圖:在探究乘法分配律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了一次嚴密的科學發現過程:猜想——驗證——結論。爲學生的可持續學習奠定了基礎。】

三、練習應用

(生練習應用定律。)

師:通過這兩道題的計算,我們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爲了使計算簡便,我們既可以從左邊算式得到右邊算式,又可以從右邊算式得到左邊算式。但遇到實際計算時,要因題而異。

四、總結

師: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乘法分配律,看到乘法分配律,你們能聯想到什麼呢?(兩個數的差,同一個數相除都可以應用這樣的方法。)

反思:

本課的學習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並能正確地進行表述。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並滲透從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認識事物的方法。本節課的教學較好地貫徹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主動探究,實現親身經歷和體驗

現代教學論認爲:學生的學習過程應是學習文本批判、質疑和重新發現的過程,是在具體的情境中整個身心投入到學習活動,去經歷和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實現和發展過程。本節的教學中,我從口算導入新課,引出(10+4)×25這樣一個特殊的算式。接下來,讓學生猜想它的簡算方法,然後讓學生通過計算來驗證方法的可行性,再讓學生舉例驗證方法的普遍性,最後由學生通過觀察、討論、發現、歸納總結出乘法分配律。整個過程中,我不是把規律直接呈現在學生面前,而是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去感悟發現,使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發揮。在這個探究過程中,學生經歷了一次嚴密的科學發現過程:猜想——驗證——結論——聯想。爲學生的可持續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多向互動,注重合作與交流

在數學學習中,學生的思維方式、智力、活動水平都是不一樣的。因此,爲了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都得到發展,教師在本課教學中立足通過師生多向互動,特別是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相啓發與補充,來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實現對“乘法分配律”這一運算定律的主動建構。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建構過程,正是學生個人的方法化爲共同的學習成果,共同體驗成功的喜悅,生命活力得到發展的過程。正所謂“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迎春來”。

篇六:《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有步驟的觀察、猜測、比較、概括,引導學生自己建構乘法分配律的全過程。

2.幫助學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掌握其數的特點和結構形式,並學會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從而培養學生的分析觀察能力,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3.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導過程。

教學難點: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導過程。

教學準備:課件,卡片(課前發給學生)

教學過程:

一、擬定自學提綱

自主預習

1.創設情境:(多媒體出示24頁情境圖)

教師引導:同學們,請認真觀察情境圖,你能得到哪些數學信息?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濟青高速公路全長大約多少千米?

相遇時大巴車比中巴車多行多少千米?)

(教師把這兩個問題板書在黑板上。)

教師引導:這節課,我們將通過研究一輛大巴車和一輛中巴車在濟青高速上相遇的問題繼續探索乘法運算的規律。

2.出示學習目標:這節課的學習目標是:(多媒體出示)

(1)運用觀察、猜想、驗證、歸納的數學方法,通過自主解決上述問題,探索發現乘法分配律,會用自己的話表述,會用字母表示。

(2)樂於把自己學習的收穫、困惑、體會與大家分享,樂於與同學合作。

教師引導:有信心達到這兩個目標嗎?(有!)

老師的指導會對你們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請看自學指導:

3.出示自學指導(認真看課本第24頁到25頁第二個紅點前的內容,重點看圖上同學的對話。思考:

(1)如何求濟青公路的全長,有幾種解法,如何列式計算。

(2)比較兩種解法的計算過程和結果,你有什麼猜想?再舉幾個例子來驗證一下,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3)什麼叫乘法分配律,如何用字母表示?

5分鐘後彙報自學成果,看誰能獨立用多種方法解答黑板上的三個問題,並能發現乘法運算的規律。)

4.學生按自學指導自學,教師巡視,關注學困生。

二、彙報交流評價質疑

調查學情:看完的同學請舉手!看會的請放下。

1.小組交流:

學習中你有哪些收穫、困惑和體會,請在小組內交流一下。

2.班內彙報:

師指小組選代表按順序彙報自學指導中的思考題,其餘同學隨機質疑、補充。

課堂生成預設:

(1)濟青高速公路全長大約多少千米?

教師追問:第一種算法是先算什麼,再算什麼?第二種算法呢?

預設一:先算兩輛車1小時共行多少千米,再算兩輛車2小時共行多少千米,就是濟青高速公路的全長;

預設二:先算大巴車2小時共行多少千米、中巴車2小時共行多少千米,再算兩輛車2時共行多少千米。就是濟青高速公路的全長。)

(2)相遇時大巴車比中巴車多行多少千米?

(110-90)×2110×2-90×2

=20×2=220-180

=40(千米)=40(千米)

教師追問:你能說說兩種算式的意思麼?

預設一:第一種算法是先求大巴車1小時比中巴車多行的路程,再求大巴車2小時比中巴車多行的路程;

預設二:第二種算法是先分別求出大巴車和中巴車2小時行的路程,再求大巴車比中巴車多行的路程。

(3)觀察、比較兩種算法的過程和結果,你有什麼發現?

預設一:第一種算法是先加(或減)再乘;

預設二:第二種算法是先分別相乘再加(或減),但計算結果相同。

(4)據此,你有什麼猜想?

預設:兩個數的和(或差)乘第三個數,等於這兩個數分別乘第三個數,再把所得的積相加(或相減)。

(5)怎樣驗證你的猜想呢?

(師用線段圖幫助學生理清思路)

學生觀察、彙報。重點引導學生從計算結果,算式的結構和計算方法上比較。

通過觀察,有何發現?引導學生回答:

舉例驗證:(125+12)×8=125×8+12×8

(40-4)×25=40×25-4×25

(8+16)×125=8×125+16×125

(80-8)×125=80×125-8×125

…………

(6)通過驗證,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結論:兩個數的和(或差)乘第三個數,等於這兩個數分別乘第三個數,再把所得的積相加(或相減)。

教師總結:這是一個偉大的發現!這個規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板書課題)你會用字母表示這個規律嗎?

(用字母表示:(a±b)c=ac±bc)

三、抽象概括總結提升

1.通過以上研究,你得到了什麼結論?

課堂預設:

預設一:兩個數的和乘一個數,可以把它們分別乘這個數,再把所得的積相加,結果不變。

預設二:兩個數的差乘一個數,可以把它們分別乘這個數,再把所得的積相減,結果不變。

預設三:兩個數的和(或差)乘第三個數,等於這兩個數分別乘第三個數,再把所得的積相加(或相減)。

預設四:這個規律叫乘法分配律,可以用字母表示爲:

(a±b)c=ac±bc

2.如果是多個數的和(或差)乘一個數,這個規律還存在嗎?你怎樣驗證你的猜想?

課堂預設:

舉例驗證:(2+3+5)×4=2×4+3×4+5×4

(1000+100+10)×3=1000×3+100×3+10×3

…………

教師總結:多個數的和(或差)乘一個數,可以把它們分別乘這個數,再把所得的積相加(或相減),結果不變。

設計意圖:將乘法分配律適當拓展

3.在記憶這個規律時,應該注意什麼?

課堂預設:

預設一:括號裏的每一個數都要乘括號外的數。

預設二:括號裏的數必須是相加或相減,如果是相乘就不是乘法分配律。

預設三:這個規律還可以倒過來看。

教師追問:怎樣倒過來看?

預設:幾個數都乘同一個數,再相加或相減,可以先把它們相加或相減,所得的和或差再乘這個數,結果不變。

四、鞏固應用拓展提高

教師引導:怎麼樣?學會了嗎?想不想挑戰一下自己?

1.考一考(課件出示第26頁第2題)

(1)指4名學困生板演,其餘同做在練習本上。

(2)展示不同答案:誰的答案和板演者不同?請到黑板前展示出來。

課堂預設:(以第一題爲例)

(80+70)×5(80+70)×5

=80×70+70×5=80×5+70×5

2.議一議

(1)你認爲誰的答案對,爲什麼?誰的答案不對,爲什麼?

(2)第一種答案是把括號裏的兩個加數相乘了,不符合乘法分配律,所以錯了;第二種答案符合乘法分配律,所以是正確的。

(3)用同樣的方法評議其餘3題。

(4)同桌互改

(5)統計錯題情況,讓小組代表說說錯誤原因。

(6)學生各自訂正錯題。

3.全課小結:你在本節課中有什麼收穫?

課堂預設:

預設一:我知道了什麼是乘法分配律。

預設二:我又體驗了探索數學規律的一般方法——通過觀察發現問題——提出猜想——舉例驗證——得出結論。

預設三:我感受到我們山東省的交通真是便利,作爲山東人我感到自豪!

五、當堂訓練

1.出示課本第26頁第3題

2.《新課堂》第17到第19頁信息窗2第1課時內容。

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複習,你有什麼收穫?對自己的表現還滿意嗎?談一談你的感受。

篇七: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

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模板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冀教版國小數學第八冊第24、25頁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整數的四則混合運算,兩三步運算的實際問題,以及加法減法的交換律與結合律。學生日後將要學習的是小數的四則混合運算及其簡便運算,分數的四則混合運算及其簡便運算,乃至方程。本課內容在學生的整個學習脈絡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

學情分析:

1.學生已經掌握了類比、遷移的學習方法,有了一定抽象建模的活動經驗,並形成了相應符號化的思想。

2.學生對乘法的意義有所理解,已經學習了長方形的周長、面積,四則混合運算以及加法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在計算、觀察、交流、歸納等數學活動中,經歷探索乘法分配律的過程。

2.過程與方法目標:理解並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能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運算。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探索乘法分配律的'過程中,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能清楚地表達發現的運算規律。

教學重點:

發現、概括乘法分配律並能初步運用規律進行簡便運算。

教學難點:

1.從正反應用比較乘法分配律的外形結構,清晰深刻地構建乘法分配律的模型。

2.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師:(出示算式102×25)同學們,你們能一眼看出答案嗎?姬老師一下就知道它的答案是2550,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奧祕?咱們趕快來探索探索吧。

設計意圖:簡單的導入,既調動了課堂的氣氛,又爲乘法分配律的簡便運算打下了基礎,由此自然地過渡到主體環節的學習。

二、創設情境,感知模型

1.師:(播放視頻)同學們,國慶前,學校剛剛舉行的運動會,大家還記得嗎?開幕式的團體操最後一個隊形,需要在方隊周圍拉紅色飄帶。誰能來說一說圖中的已知信息。

生:長12米,寬9米。

師:你們能幫老師算一算需要多少米嗎?只列算式不計算。

根據圖中的信息,學生會有不同的算法。

生1:(12+9)×2

師:能給大家說說你的思路嗎?

生1:先算一條長與一條寬的和,再乘2,就是周長。

師:跟他思路一樣的孩子請舉手。我們一起再說說他的思路好嗎?

生齊聲說。

師:誰還有不同的想法?

生2:12×2+9×2

師:你能像剛纔的孩子那樣來說一說你的思路嗎?

生2:先算兩條長,再算兩條寬,最後相加。

師:跟他思路一樣的孩子請舉手。我們一起再說說他的思路好嗎?

2.師板書兩個式子:你們猜猜這兩個式子之間是什麼關係嗎?

生:相等。

師:猜測是科學發現的前奏,你們的眼睛已經看出了精彩的一幕,現在趕快在你們的練習本上驗證一下。

學生通過計算彙報:兩個式子的答案是相同的。

師:左右答案相同,它們中間可以用“=”連接起來。

設計意圖:課程標準裏面指出建立模型首先要從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去抽象出數學問題,所以在這節課的設計當中,我是讓學生回到自己現實的體育藝術節這樣的一個情境當中去,然後抽象出我們的數學問題,從學生的舊知“周長”出發,以舊引新,讓新知不新。由此,自然地過渡到第二個學習環節。

三、探究算理,初次建模

(一)解決問題,發現規律

1.師:同學們,請用你們明亮的雙眼觀察等號左右兩邊的式子,你能發現它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嗎?

生1:左右的運算順序是不同的。

師:左邊先算什麼後算什麼?右邊呢?

生1:左邊先算加法,再算乘法,右邊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生2:左右參與運算的數是一樣的

生3:左右都有加號和乘號。

生4::左右的結果是相等的。

2.師:爲什麼相等,你能從乘法的意義上來說一說嗎?

生:左邊12加9的和乘2是21個2,老師右邊12個2加9個2,也是21個2,所以它們肯定相等。

3.師:同學們,那你們知道左邊的式子是怎麼變到右邊的嗎?右邊的式子又是怎麼變到左邊的呢?咱們先不急着發言,先把你的發現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好嗎?

學生組內交流。

師與生共同總結:從左到右是括號內的加數都與括號外的“2”相乘,最後相加了,也就是(板書:兩個加數分別與一個數相乘);而從右邊變到左邊,是右邊這個相同的因數“2”,到了左邊乘了剩下兩個因數的和,也就是(板書:一個相同的因數乘其餘兩個數的和)。這就是乘法分配律。板書課題。

師:乘法我們都知道什麼意思,分配呢?分就是分別,配就是配對。也就是分別配對。在剛纔的式子裏,誰跟誰分開了?

生:12和9。

師:誰又和誰配對了?

生:12和2配對,9和2配對。

師:原來這就叫分配呀。

(二)舉例探索,掌握規律外形特徵,靈活總結規律。

1.師:同學們,具有這樣特徵的式子,你們還能再寫一寫嗎?請自選3個數,嘗試寫一寫。

找兩個同學板書自己寫的算式,並讀一讀。師講解左右如何變化。

2.師:同學們,如果老師給你一天的時間來寫這樣的例子,你們能寫完嗎?一年呢?

生:不能。

師:這樣的式子有很多,怎麼也寫不完,所以他們中間必然存在一定的規律。

設計意圖:在這一探究的過程中,探究問題的難度層層遞進,學生人人蔘與,充分發揮各種感官的作用,成功在頭腦中初步建立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由此,自然地進入下一個學習環節。

四、抽象概括,完善模型

1.師:同學們,你們能用你們最喜歡的圖形、符號、文字表示出這一規律嗎?

師選擇比較典型的答案寫到副板書上。可再選擇其中一個式子,引導學生從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上來解釋。

2.師:同學們,現在你們知道這個規律到底是什麼了嗎?能不能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

3.師引導規範學生的說法,即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先把兩個數(分別)與這個數相乘,再將兩個積(相加),結果不變,這就是乘法分配律。

4.師:同學們,你們能像咱們之前學習乘法交換律、結合律那樣用字母abc表示出這一規律嗎?

學生回答,師板書。

5.創設語境,加深記憶。

師:同學們,咱們把a和b看成是爸爸和媽媽,c看成我。爸爸和媽媽都愛我,等於爸爸愛我、媽媽愛我,也就是爸爸媽媽分別愛我。那麼反過來,爸爸愛我,媽媽愛我,也就等於爸爸和媽媽都愛我。所以,a乘b的積加a乘c的積肯定等於a加b的和乘c。

設計意圖:在這一探究過程中,滲透了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認識事物的方法,能夠培養學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由此,自然地進入下一個學習環節。

五、回顧舊知,驗證模型

師:同學們,這個規律,我們是第一次和它見面嗎?

出示ppt:1.兩位數乘兩位數2.周長3.組合圖形求面積。

設計意圖:在用舊知驗證新知的過程中,加深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繫。

六、運用模型,體會價值

(一)再現分配律,腦靈眼快

(1)(48+52)×13=——×2+——×2

(2)27×(16+30)=——×——+——×——

(3)48×13+52×13=(——+——)×13

(4)a×38+a×36=a×(——+——)

設計意圖:讓學生初步的運用模型去完成,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人人蔘與,靈活運用定律。

(二)鞏固性練習,找朋友

(48+52)×1348×13+52×13

40×5+2×55×(40+2)

74×(19+1)74×19+74

40×50+50×9040×(50+90)

27×(16+30)27×16+30

17×(5+5)17×5+17×5

設計意圖:爲簡算打下基礎。

(三)提高辨析,火眼金睛

4×(30+25)=4×30+25

20×5+20×8=20×(5×8)

(5+24)×8=5×24+8×24

74×(20+1)=74×20+74

設計意圖:提高學生的思維辨析能力,能辨析各種常見錯誤。

(四)探究性練習,挑戰自我

(1)102×25=

(2)課下思考:乘法對減法的分配律是否也成立呢?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用乘法分配律解算導入時的式子,既照應了開頭,又使學生明白,我們爲什麼要學習乘法分配律。

七、全課小結

篇八: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通過觀察、分析、比較,引導學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理解並且掌握乘法分配律;

2.能運用乘法分配律使計算簡便

3.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學難點: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新學期開學,我校四年級班24人去植樹每組要買5人挖坑、栽樹,2人擡水、澆樹,一共多少人蔘加植樹活動?

二、探索新知

1.學生獨立解決情境中的問題,試一試你有幾種解法。

(教師巡視,指名板書兩種解法)

24×5+24×2――24×(5+2)

2.彙報交流,讓學生說說每一步的意義,得出等式:

24×5+24×2=24×(5+2)

24×(5+2)=24×5+24×2

3.合作探究特點,歸納乘法分配律

(1)等號左右兩邊的式子有哪些相同點,有哪些不同點?

(2)從等式的.左邊到等式的右邊是怎樣變化的?

(3)你還能舉出像這樣的幾組等式嗎?

(4)用字母表達式來表示這一規律。

(5)試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這一規律。

學生合作探究後,小組內彙報交流和全班交流,引導學生歸納出乘法分配律。

4.記憶公式

(1)讀課本乘法分配律概念,抓住關鍵字詞理解

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先把它們與這個數分別相乘,再相加。

(2)用簡短的關鍵詞表達乘法分配律

和與一個數相乘=積相加

和的積=積的和(什麼不同了?)

三、鞏固練習

1.填空

28×(100+2)=28×________

(40+4)×25=40__+______

125×3+125×5=125×(_____)

43×46+46×57=(_____)×46

242×101-242=242×(_____)

2、判斷

(1)完成課本36頁做一做

(2)練習六38頁第5題

四、變式練習

1、36×(100-2)=36×________(中間爲減號)

2、256×38+256×62=256×(_____)(公式反用)

3、29×99+29=29×(_____)(省略1)

4、36×28+36×70+2×36=36×(______)(三組或多組)

五、全課小結

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六、作業佈置

練習六6、7、8題

板書設計

篇九: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

一共有多少學生參加了這次植樹活動?

(2+4)×25=2×25+4×25

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先把它們分別與這個數相乘,再相加。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篇十: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數學教科書第36頁內容,和練習四的第5、6、7、9題。

教學目標:1.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通過觀察、類比、歸納、驗證、運用等方法深化和豐富對乘法分配律的認識。

2.滲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認識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獨立自主、主動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數學的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充分感知並歸納乘法分配律。

教學難點: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充分感知並歸納乘法分配律。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想:本課試圖在一種開放的教學環境下,讓學生通過“聯繫實際,感知建模;類比歸納,驗證模型;質疑聯想,拓展認識;聯繫實際,深化認識;歸納概括,完善認識”的探索過程來逐步豐富對“乘法分配律”的認識。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勇於質疑、大膽表現、主動探索的學習精神和創新意識,體現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原則。充分體現了“爲解決實際問題而學習數學”的新理念。

活動過程:

一、比賽激趣,提出猜想

(1)、同學們,學習新課前,我們先來一個小小的數學熱身賽。請大家準備好紙和筆。(請看大屏幕,左邊的兩組同學做第一小題,右邊的兩組做第二小題,看誰做的又對又快,開始)

9×37+9×63

9×(37+63)

(2)、評出勝負。(做完的同學請舉手,彙報計算過程。可以看出右邊的同學做得比較快,(問同學)你們有什麼意見嗎?這兩道題有什麼聯繫嗎?)

這兩道題運算順序不同,但結果相同,可以用一個等式表示:

9×37+9×63=9×(37+63)

(3)命名猜想。

這位同學說的非常好,我們就先將他的這個發現命名爲××猜想。(板書:猜想)

二、引導探究,發現規律。

1、(我們下面就一起來驗證一下這位同學的猜想在其它的題裏也是否成立?請看大屏幕。)看到這幅圖畫,你想提什麼問題?(一共貼了多少塊瓷磚?)

2、(1)誰能估計一下一共貼了多少塊瓷磚?

(2)請大家用自己的方法來驗證他的估計是否正確。

(3)(誰來彙報自己的算法)出示兩種不同的算式6×9+4×9和(6+4)×9,爲什麼這樣列算式,觀察這兩個算式,你有什麼發現?

3、舉例驗證,進一步感受

認真觀察屏幕上的這個等式,你還能舉出含有這樣規律的例子嗎?(板書:舉例)

把自己舉出的例子在練習本上寫一寫,誰來說一說自己舉的例子,我們一起來驗證一下等號左右兩邊是否相等。(可舉三個例子)

輕聲讀這些等式,你發現了什麼?

4、歸納總結,概括規律。

(1)現在誰能說一說這些等式有什麼共同特點?(板書:總結)(運算順序不同但結果相同)

(2)剛纔我們用舉例的方法驗證了××猜想,在舉例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現與結果不一樣的例子?能不能舉一個這樣的反例。

(3)看來這個規律是普遍存在的,××同學,恭喜你!你的猜想是正確的。這個規律在數學上叫做乘法分配律。(板書)

(3)剛纔我們舉了很多含有這樣規律的例子,這樣的例子能舉完嗎?那麼我們能不能用一個式子把乘法分配律表示出來呢?四人小組商量一下,這個算式看起來怎樣――(稍等)簡潔、明瞭。這就是數學的美。

等號左邊表示什麼意思?等號右邊表示什麼意思?大家說的意思實際上就是乘法分配律的文字表述,請看大屏幕,這是老師通過大家的表述總結出來的,誰能給大家讀一下。

在讀這句話的時候,哪裏應特別注意?

請看黑板上的等式,這個等式從左到右成立,反過來從右到左呢?也是成立的。

三、探索發展,應用規律

(1)、我們發現了乘法分配律,那麼它對我們的計算有什麼幫助呢?(板書:應用)(學生舉例說)

(2)對,應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計算簡便,請同桌合作研究下面這些題目怎樣計算比較好?請看大屏幕:誰來讀一下題。

(80+4)×2534×72+34×28

(完後讓學生彙報計算方法,重點說這兩題都應用了什麼運算定律。)

(3)、剛纔這兩道題比較簡單,大家做出來了,現在我出兩道比較難的,大家有沒有信心做出來,請四人小組合作研究下面這兩道題目,怎樣簡算?

38×29+3843×102

(4)、小結:通過研究,你認爲怎樣的題目才能應用乘法分配律使計算簡便?如果遇到像剛纔這兩道題,我們可以把它稍做變化,再應用乘法分配律,使計算簡便。

四、鞏固練習,解決問題(我們剛纔發現認識了乘法分配律,老師要考考大家學得怎麼樣,請看大屏幕,我們來做練習。)

1、請大家根據運算定律在下面的_裏填上適當的數。5、6、7題和前面幾道題哪裏不一樣?可以應用乘法分配律嗎?爲什麼?四人小組討論一下。

2、大家請到數學醫院,幫老師判斷對錯。

3、完成連一連。(給一分鐘思考時間,然後搶答)

4、完成填一填。(這道題我找表現最好的小組來開火車)

5、應用題(請大家幫老師解決一個實際問題,在練本上獨立完成)

五、全課小結

請你選擇一個最能代表今天研究成果的算式,說說我們今天研究了什麼?

請大家想一想,我們是怎樣發現乘法分配律的呢?

今天,我們通過猜想、舉例、總結、應用發現了乘法分配律,今後,同學們還可以運用這種數學思維去研究其他的數學知識。

篇十一: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經歷探索的過程,發現乘法分配律,並能用字母表示。

2、能夠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一些簡便的計算。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觀察、歸納、概括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與價值觀:

滲透“由特殊到一般,再識由一般到特殊”的認識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獨立自主、主動探索、自己得出結論的學習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並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學難點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運用

教學準備

多媒體電腦、課件

教學過程

一、用簡便方法計算下面各題。

452+199+24838×125×8×3

二、比賽激趣,提出猜想

(1)熱身賽。(請看大屏幕,男同學做第一小題,女同學做第二小題,看誰做的又對又快。)

10×37+10×63

10×(37+63)

(2)評出勝負。(做完的同學請舉手,彙報計算過程,並提問這兩道題有什麼聯繫嗎?)

這兩道題運算順序不同,但結果相同,可以用一個等式表示:

10×37+10×63=10×(37+63)

(3)命名猜想。

這位同學說的非常好,我們就先將他的這個發現命名爲××猜想。(板書:猜想)

(設計意圖:通過一道題目裏的兩種不同的計算方法,讓學生通過觀察、類比、發現、概括、歸納,初步瞭解其中的規律。)

三、引導探究,發現規律。

1、(我們下面就一起來驗證一下這位同學的猜想在其它的題裏也是否成立?請看大屏幕。)看到這幅圖畫,你想提什麼問題?(一共貼了多少塊瓷磚?)

2、(1)誰能估計一下一共貼了多少塊瓷磚?

(2)請大家用自己的方法來驗證他的估計是否正確。

(3)(誰來彙報自己的算法)出示兩種不同的算式6×9+4×9和(6+4)×9,爲什麼這樣列算式,觀察這兩個算式,你有什麼發現?(板書)

(設計意圖: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計算,爲探討規律做準備。

3、舉例驗證,進一步感受

認真觀察屏幕上的這個等式,你還能舉出含有這樣規律的例子嗎?(板書:舉例)

4、討論交流:交流學生的舉例是否符合要求,並交流算式的共同特點,你發現了什麼?

5、歸納總結,概括規律。

(1)現在誰能說一說這些等式有什麼共同特點?(板書:總結)()(運算順序不同但結果相同)

(設計意圖:找到兩個式子之間的特點,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關鍵。)

(2)剛纔我們用舉例的方法驗證了××猜想,在舉例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現與結果不一樣的例子?能不能舉一個這樣的反例。

(3)看來這個規律是普遍存在的,××同學,恭喜你!你的猜想是正確的。這個規律在數學上叫做乘法分配律。(板書)

(4)剛纔我們舉了很多含有這樣規律的例子,這樣的例子能舉完嗎?那麼我們能不能用一個式子把乘法分配律表示出來呢?

(a+b)×c=a×c+b×c

(5)等號左邊(a+b)×c表示什麼意思?等號右邊a×c+b×c表示什麼意思?這個等式從左到右成立,反過來從右到左呢?也是成立的。

四、探索發展,應用規律

(1)我們發現了乘法分配律,那麼它對我們的計算有什麼幫助呢?(板書:應用)(學生舉例說)

(2)應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計算簡便,請同桌合作研究下面這些題目怎樣計算比較好?請看大屏幕:誰來讀一下題。

(80+4)×2534×72+34×28

(完後讓學生彙報計算方法,重點說這兩題都應用了什麼運算定律。)

(3)剛纔這兩道題比較簡單,大家做出來了,現在我出兩道比較難的,大家有沒有信心做出來,請四人小組合作研究下面這兩道題目,怎樣簡算?

38×29+3843×102

(4)小結:如果遇到像剛纔這兩道題,我們可以把它稍做變化,再應用乘法分配律,使計算簡便。

(設計意圖:特別注意引導學生找到式子中的運算方法與數字的不同。)

五、鞏固練習,解決問題(我們剛纔認識了乘法分配律,老師要考考大家學得怎麼樣,請看大屏幕,我們來做練習。)

1、請大家根據運算定律在下面的_裏填上適當的數。

(10+7)×6=______×6+______×6

8×(125+9)=8×______+8×______

7×48+7×52=______×(______+_______)

2、將得數相等的算式用線連起來。

3、飲料送貨車給大成飲食店送去24箱蘋果汁和26箱橘子汁。每箱都是24瓶,一共有多少瓶?每箱飲料36元,付1500元夠嗎?

六、全課小結

請你選擇一個最能代表今天研究成果的算式,說說我們今天研究了什麼?請大家想一想,我們是怎樣發現乘法分配律的呢?

今天,我們通過猜想、舉例、總結、應用發現了乘法分配律,今後,同學們還可以運用這種數學思維去研究其他的數學知識。

篇十二: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

一、教材依據

義務教育課程課程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乘法》探索與發現(三)乘法分配律(教材48、49頁)

二、設計思想

“乘法分配律”的內容,被作爲學生探究活動的題材,編排在《乘法》單元的“探索與發現”一節中,意在通過學生經歷數學規律的探索過程,體驗探索數學規律的基本步驟。根據教科書的編寫意圖,我在設計這節課時,力圖在教學目標、教學方式及學生的'學習方式等幾個方面有所創新、有所突破。

在在教學目標的確定上,主要是通過經歷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動,發現乘法分配律,希望通過數學活動,爲學生提供充分探究的空間,使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體現探究性學習的特徵和要求。同時通過探究活動,引導學生用數學的思維方式、沿着“發現――猜想――驗證――總結――應用”的軌跡去發現、去探索,經歷探索數學規律的過程,達到啓迪數學思想方法的目的。教學的重難點定位爲引導學生在探索活動中發現、感悟、體驗數學規律,進而學會應用規律。

三、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歸納、概括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2、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並會用字母表示;

3、能夠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

4、使學生欣賞到數學運算簡潔美,體驗“乘法分配律”的價值所在,從而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習數學的主動性。

四、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運用數學思維方式探索乘法的分配律,歸納乘法分配律。

五、教學難點:

乘法分配律的應用,進行一些簡便計算。

六、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課件

七、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發現問題

昨天,老師和兩位小朋友去參觀了正在裝修中的學生食堂三樓多功能教室,善於觀察的小朋友給我們帶來了一道數學問題,你們能不能幫忙解決下?

課件出示:圖片一共貼了多少塊瓷磚?

(1)誰能估一估,貼了多少塊瓷磚?

(2)誰來用自己的方法來驗證估計是否正確?

還有不一樣的方法嗎?誰來說說看?(生口答,師板書)

板書:6×9+4×9(6+4)×9

=54+36=10×9

=90(塊)=90(塊)

(3)請同學們觀察,看看有什麼發現?(學生討論,彙報)

(二)引導探究,發現規律

1、猜想、驗證

(1)能不能利用你的發現舉些例子來呢?

生:舉例

(2)提出猜想:還有更多的算式嗎?是不是所有的算式都具有這一規律呢?

(學生小組合作嘗試,進行探索)

2、概括、歸納

(1)說說你們剛纔驗證的情況。

生1:我按照這個規律寫出的兩個算式是:7×5+3×5和(7+3)×5的得數都等於50。

生2:我按照這個規律寫出的兩個算式是:42×64+42×36和42×(64+36)的得數都等於250。

生3……

生4……

(2)看來這個規律是普遍存在的。其實我們發現的這個規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剛纔我們舉了很多這個規律的例子,這樣的例子能列舉完嗎?

問:我們能不能用一個式(字母)把乘法分配律表示出來呢?

生:(a+b)×c=a×c+b×c

(3)等號表示什麼意思?(這個等式反過來也成立)

(三)加強應用、深化理解

我們發現了乘法分配律,它又有怎樣的應用呢?

(課件分步出示練習)

1、填一填(課本49面練一練第一題)

2、請同桌同學合用研究下面這些題目,怎樣計算比較好?

(80+4)×2534×72+34×28

(1)學生討論研究;

(2)彙報計算方法,重點說爲什麼這樣算;

(3)小結:通過研究,應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計算簡便。

(四)鞏固練習、解決問題

(課件分步出示)

1、填一填

(10+7)×6=__×6+__×6

8×(125+9)=8×__+8×__7×48+7×52=__×(__+__)

2、同桌合作研究下面這些題目,怎樣計算比較好?

(80+4)×2534×72+34×28

2、下面這些題,能用簡便方法計算嗎?怎樣計算?

(20+4)×2532×(200+3)38×29+38×1

39×10138×29+3825×41

(五)課堂小結

1、說說今天我們研究了什麼?

2、大家想一想,我們是怎樣發現乘法分配律的呢?

3、乘法分配律有什麼應用?

篇十三: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

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內容如下: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掌握了乘法交換律、結合律,並能初步應用這些定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也是本節課內容的難點,教材是按照分析題意、列式解答、講述思路、觀察比較、總結規律等層次進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單一的乘法運算,還涉及到加法的運算,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因此本節課不僅使學生學會什麼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讓學生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進而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 思維能力。同時,學好乘法分配律是學生以後進行簡便計算的前提和依據,對提高學生的計 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的設計上,我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把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機密地聯繫起來,讓學生在體驗中學到知識。

學情分析

學生具有很好的自主探究、團隊合作、與人交流的習慣,在學習了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知識後,掌握了一些算式的規律,有了一些探究規律的方法和經驗,只要教師注意指導、指點,就一定會獲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在探索的過程中,發現乘法分配律,並能用字母表示。

2、會用乘法分配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動,進一步體驗探索規律的過程。

2、經歷共同探索的過程,培養解決實際問題和數學交流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學習活動中不斷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和求知慾,着重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乘法分配律,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舉例驗證、探索出乘法分配律。

教學難點: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應用。

教學過程

一、談話交流,引入課題。

師:同學們,通過前兩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發現了一些數學規律,並能應用這些規律解決問題。這一節課我們繼續探索,看看我們又會發現什麼規律。今天又會有什麼發現呢?讓我們一起走上探索之路吧!

板書課題:乘法分配律。

設計意圖:由前面學習的知識引入新課,繼續學習、探索。

二、引導探究,發現規律。

1、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出示課本情境圖。

師:你們看,工人叔叔正在工作呢,觀察這幅圖,你能發現哪些數學信息?

生:這是工人師傅爲學校的廚房牆面貼的瓷磚,可以輸出或算出有多少塊瓷磚。

師:你真細心。大家能根據獲得的信息提一個數學問題嗎? 學生提問題,教師出示問題:一共貼了多少塊瓷磚?

2、學生先估算:一共貼了多少塊瓷磚?

師:誰能估計工人叔叔大約貼了多少塊瓷磚? 學生試着估計。

3、學生彙報驗算方法和結果。

師:同學們的估計是否正確呢?請你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一下瓷磚究竟有多少塊。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教師巡視。

師:誰來向大家介紹一下自己的算法?

生1:(3+5)×10 生2:3×10+5×10

=8×10 =30+50

=80(塊) =80(塊)

生3:(4+6)×8 生4:4×8+6×8

=10×8 =32+48

=80(塊) =80(塊)

4、師:同學們的計算方法都非常的好。請你仔細觀察這四種算法,你發現了什麼?

生:我發現計算方法不同,但結果卻是一樣的。

師:所以這兩個式子我們可以用一個什麼樣的數學符號連接起來?

生:等於號。

教師板書:(3+5)×10=3×10+5×10;(4+6)×8=4×8+6×8

5、觀察、討論算式的特點。

師:這兩個算式的左右兩邊有什麼特點呢?兩邊的計算結果師怎樣的?

生1:等號左邊的算式是兩個加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的積,等號右邊的算式是這兩個加數分別與一個數相乘,再把所得的積相加。

生2:等號左邊算式中的兩個加數,就是等號右邊算式中兩個不同因數;等號左邊算式中的一個因數,就是等號右邊算式中兩個相同的因數。

師:是這樣嗎?你們能再舉一些類似的例子嗎?

6、舉例驗證。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上面算式的特點,能再列舉一些類似的例子嗎?

學生舉例,教師板書。

如:(40+4)×25 和40×25+4×25; 63×64+63×36 和63×(64+36)

師:這幾個同學舉得例子符合要求嗎?請在小組內驗證。

討論交流:(1)交流學生的舉例是否符合要求: (2)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點; (3)還有什麼發現?(簡便計算)

小組代表彙報。

7、教師小結。

師:兩個數的和同一個數相乘,可以把這兩個數分別同這個數相乘,再把兩個積相加,結果不變,這叫做乘法分配律。

8、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自己對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並字母表示。

師:我們已經學習了用字母來表示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如果用a、b、c 分別表示三個數,你能寫出你的發現嗎?

學生先獨立完成,然後小組交流。

教師板書:(a+b)×c=a×c+b×c 並帶讀。

9、尋找簡算原因:乘法結合律和交換律可以使計算簡便,那麼乘法分配律能否使計算簡便呢?比較上面四個算式,看哪個算式計算簡便,爲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一道題目裏兩種不同的計算,讓學生通過觀察、類比、發現、概括、歸納,從而發現規律。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索,在探索中收穫,有效地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10、請結合4×9+6×9這個算式說明乘法分配律是成立的。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總結。

三、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試一試”。

1、觀察(80+4)×25的特點並計算。

(1)出示題目。

(2)指導學生觀察算式的特點,看算式是否符合要求,能否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運算。

(3) 鼓勵學生獨自計算。

2、觀察34×72+34×28的特點並計算。

(1)呈現題目。

(2)指導觀察算式特點,看是否符合要求。

(3)簡便計算過程,並得出結果。

四、鞏固練習。

1、完成“練一練”第1題。

第(1)題:學生同桌之間討論,教師指名學生彙報。

第(2)題:教師請兩位學生上講臺計算,集體訂正。

2、完成“練一練”第2題。

學生在小組內數以說,教師指名學生彙報,全班點評。

3、完成“練一練”第3題。

(1)限時一分鐘完成計算,看誰算得又快有準。

(2)集體訂正,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可以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

4、完成“練一練”第4題。

師:你能快速的算出算式26×21的結果嗎?

引導學生知道,可以將21看成20+1,再利用乘法分配律進行計算,最後讓學生自主計算58×11和47×102。

五、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學習了什麼?乘法分配律有什麼特點?

師:今天同學們通過自己的探索,發現了乘法分配律,你們真的很棒。乘法分配律是一 條很重要的運算定律。應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計算簡便,也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一些數學問題,在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中應用非常廣泛。希望同學們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牢牢記住 它。

板書設計

(3+5)×10 生2:3×10+5×10

=8×10 =30+50

=80(塊) =80

(3+5)×10=3×10+5×10

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a+b)×c=a×c+b×c

教學反思

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及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基礎上設計的。對於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通過多種方法的計算去完整的感知,對所列豎式進行觀察、比較和歸納,大膽提出自己的猜想並舉例進行驗證。以學生身邊熟悉的情景爲教學切入點,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需要,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通過多種方法和算式的比較,使學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爲學生提供具有挑戰性的研究機會,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猜想能力,又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索、發現知識的能力。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去發現、猜想、質疑、驗證,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對於這個規律,不是僅僅滿足學生的理解、掌握,同時注重運用,幫助學生明白這個規律給我們帶來計算上的方便,感受計算方法的靈活多樣,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進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

篇十四: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經歷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動,發現並理解乘法分配律。

2、通過觀察、分析、比較,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3、滲透“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教學重點:指導探索乘法分配律。

教學難點:發現並歸納乘法分配律。

教 具: 課 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研究了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那乘法還有其他的運算律嗎?希望今天通過我們的努力,能有新的發現。

出示問題一、一個長方形的長是72米,寬是28米,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

師:你能用幾種方法解答?

生1:(72+28)×2

生2:72×2+28×2(板書兩個算式)

師:同學們給出了兩種辦法,那這個長方形的周長到底是多少呢?選擇其中的一個算式計算一下。

生計算。

師:請選擇第一個算式的同學,說出你的計算結果。

生:長方形的周長是200米。

師:誰選擇的第二個算式,結果又是多少呢?

生:我算的結果也是200米。

師:通過大家的計算,這兩個數算式的結果相同,我能不能在這兩個算式之間寫上“=”?

生:可以

板書:(72+28)×2=72×2+28×2

出示問題二:學校要換夏季校服了,上衣每件32元,褲子每件18元,四年級一班共64人,一共需要多少元?

師:這道題你有能用幾種方法解答?結果是多少?

(生計算,彙報)

生1:我列的算式是32×64+18×64,結果是6400元。

師:有沒有用不同的方法的?

生2:我列的算式是:(32+18)×64,結果也是6400元。

師:兩種不同的方法,得出的結果卻是相同,那這兩個算式看來也是相等的。

板書:(32+18)×64=32×64+18×32

師:請同學們觀察我們剛纔得到的兩個等式,你有怎樣的感覺?

生:可能有規律。

師:真的有規律嗎?

【評析:教師創設了求長方形的周長和學校買校服的情境,提出“你能用幾種方法解答?學生很快地按要求用兩種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並且能夠輕而易舉地得出兩式相等。在以上兩個問題的解決中,讓學生在經歷了兩種不同思考方法的計算後,便於學生髮現新的知識規律。同時,產生這樣一種數學體驗,即乘法分配律的知識存在於實際問題的解決中。】

二、探索交流,歸納規律。

師:剛纔同學們感覺到這兩個等式中含有規律,下面把你的想法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吧。

師:對於可能存在的規律,僅憑這兩個等式就能說明它是成立的嗎?

生:不能。

師:那該怎麼辦?

生:找更多的這樣的等式。

師:既然找到了方法,那就請同學們,再找出一些這樣的式子,驗證它們的結果是否相等。

(生舉例驗證)

彙報:

生1:(3+2)×5=3×2+2×5

師:你計算過了嗎?

生1:算了,兩邊的結果都是30.

師:很好,其他同學還有嗎?

生2:(30+50)×5=30×5+50×5

生3:(24+76)×2=24×2+76×2

……

師:同學們都找到了這樣的式子嗎?

生:是。

師:看來同學們頭腦中的那個規律可能真的存在。我們舉了這麼多的例子,兩邊的結果都是相等的,可是,萬一除了咱們舉得這些例子外有一個不能成立?那我們舉得這麼多例子也就失敗了。我們能不能換個角度去看,我們不去計算,就能夠判斷兩個式子的結果是否相同?

(生思考)

生:老師,我能。

師:你說說看。

生:比如(72+28)×2=72×2+28×2,左邊括號裏算出是100,就表示100個2,右邊是72個2加上28個2,也是100個2,所以兩邊的結果一定是相等的。

師:同學們,你聽明白了嗎?

生:明白了。

師:那你能用這個思路說說你舉得例子嗎?

生1:我寫的是(53+22)×4=53×4+22×4,左邊是75個4,右邊是53個4加上22個4,也是75個4

……

師:現在我們再來思考,有沒有可能像這樣的式子兩邊不相等?

生:不可能,兩邊的結果一定相等。

【評析:學生在已經初步得出規律的基礎上,教師並沒有急於讓學生說出規律,而是繼續爲學生提供具有挑戰性的研究機會:“請你再舉出一些符合自己心中規律的等式”,繼續讓學生觀察、思考、猜想,然後交流、分析、探討,感悟到等式的特點,驗證其內在的規律,從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猜想能力,又培養了學生驗證猜想的能力。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去發現、猜想、質疑、感悟、調整、驗證、完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篇十五: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

教學資料

課題名稱?乘法分配律?學科?數學?總課時?1

單元章節名稱?第三單元運算定律和簡便運算?頁碼?36?執教者?彭素娟

版本名稱?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數學>>?年級?四?冊次?下冊

教學分析

教材分析?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是繼續由主題圖引出的問題:“一共有多少名同學參加了這次植樹活動”,透過讓同學們分組討論,自我探究及合作交流等方式,解決問題。再透過類比,讓學生理解並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初步體會使用乘法分配律,使計算相對簡便一些。

教學目標?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並學會用字母表示。

2?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的潛力。

3?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得出結論的學習意識。

教學重點?透過比較,對乘法分配律的歸納概括。

教學難點?對乘法分配律好處的理解。

教學準備

教具學具補充材料?導入投影片?主題圖

教學流程(第1課時)

一?知識回顧

1?口答:說說什麼是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請用字母表示出來。

2?口算:40×23×25125×16

要求學生回答出結果,並口述在口算過程中,使用了什麼運算定律?這樣計算有什麼好處?

二?類比感知

1?投影出示:

4×(5+8)8×(4+5)(7+6)×3

4×5+4×88×4+8×57×3+6×3

2?分組討論:(1)上方各組算式的結果有什麼特點?

(2)根據這個特點,每組中的兩個算式能夠怎樣連接起來,用以表示它們的關係?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板書。

3?你能舉出類似的例子嗎?(學生自由回答)

【設計意圖:透過讓學生討論舉例,讓學生初步體會出乘法分配律在形式上與前面學過的乘法的運算定律的不一樣,對將要學習的乘法分配律先有個初步的認識】

三?質疑釋疑,研究歸納

1?出示主題圖,根據圖中信息,讓學生討論,你想解決什麼問題?

2?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可根據狀況給予解答。

3?提出例3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

4?學生獨立列式解答。

5?羣衆交流不一樣算法的解題思路。

方法一:(4+2)×25方法二:4×25+2×25

=6×25=100+50

=150(人)=150(人)

6?分析比較:觀察兩種算法有什麼不一樣?

7?建立表象:以上兩種算法的結果怎樣?(4+2)×25=4×25+2×25

8?你還能舉出類似的例子嗎?(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回答作適當板書)

9?探究規律:

結合以上幾個等式,讓學生分組討論:

(1)這些等式的左邊是怎樣的?右邊呢?

(2)結果又怎樣?

(3)從以上你發現了什麼規律?

如果學生在語言表述上有困難,教師可給予適當的提示。

(4)你能再舉出乘法分配律的例子嗎?

(5)能用字母表示嗎?

(6)搶答:a(b+c)=?

(7)歸納乘法分配律並板書課題:乘法分配律

四?知識鞏固

1?在裏填上適當的數。

(23+25)×4=×4+×4

18×(31+16)=18×+18×

(25+26)×a=×+×

53×a+47×a=+×a

48×a+×b=×(a+b)

25×36+25×64=25×+

2?連線

(25+24)×5(25+75)×16

25×16+16×75a×b+a×c

a×(b+c)a×c+b×c

(a+b)×c25×5+24×5

五?課堂總結

這天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它與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有什麼不一樣?

六?知識拓展

你會算嗎?

111×999999×222+333×334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探究,透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他們的成就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七?作業:教材38頁6?7。

板書設計

乘法分配律

乘法交換律:a×b=b×a乘法分配律:(a+b)×c=a×c+b×c

乘法結合律:(a×b)×c=a×(b×c)(4+2)×25=4×25+2×25

=6×25=100+50

=150(人)=150(人)

學生舉例;……

……

……

篇十六: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

乘法分配律的教學設計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課程標準》指出:“要充分帶給搞笑的、與兒童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題材宜多樣化,呈現方式也應豐富多彩。”本節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設計了對同一句話、“爸爸和媽媽都愛我”不一樣形式的的簡潔描述,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認識乘法分配律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真實,數學知識就在自我的身邊,有助於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思維方法觀察周圍事物,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本節課,在整個探究發現乘法分配律的過程中,我沒有把知識規律直接展示給學生,而是讓學生用心地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及與同伴進行交流,親歷觀察、歸納、猜測、驗證、推理等探究發現的全過程,學生不僅僅發現乘法分配律的知識,而且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數學思維的潛力得到了發展。

二、教學背景分析:

學生狀況: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基礎上進行的。乘法分配律和交換律、結合律相比,其結構特點是生疏的,學生理解掌握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我們要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及策略,巧設認知衝突,激發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求知慾,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藉助已有知識去獲取新知,使學生在感知、猜想、驗證、得出結論的豐富學程中,獲得深刻感受,生成新的經驗。豐富的感性材料、深入的體驗與感悟,用心的探究與思考,才能激起創造的火花,使規律的概括總結水到渠成。

教學資料分析:乘法分配律不是單一的乘法運算,還涉及到加法運算,爲此在理論算術中又稱之爲乘法對加法的分配性質。乘法分配律是學生進行簡算的重要依據,能夠使兩位數和三位數乘法的計算方法更清楚,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更簡潔。乘法運算定律的歸納、總結和運用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潛力的提高,它區別於一般計算的學習,這一部分資料的思考性比較強,需要學生有更強的觀察潛力和思維潛力與之相配合,所以學習的困難會比較大。因此,教學的重點、難點是引導學生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初步理解和掌握其結構特徵,並能靈活運用。

教學方式、手段與技術:變重視結論的記憶爲重視學生獲取結論時的體驗和感悟;變模仿式的學習爲探究式的學習。貫徹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新理念,運用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教師時而參與學生的探究時而對學生的活動進行引導和點撥,既有學生之間、小組之間的交流,也有師生之間的交流,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着、合作者。運用信息技術,爲學生帶給現實的、搞笑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習資料,能夠在視聽領域裏展示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讓學生親身體驗,不但有助於獲取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能夠逐步掌握數學學習的一般規律和方法。

三、本課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目標:透過新舊知識的溝通,觀察、比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初步理解和掌握它的結構特徵;理解並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算,並能正確計算。

潛力目標:滲透從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這種認識事物的方法。

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等潛力。

培養學生的數感和符號感。

情感目標:讓孩子們自我生成“用符號記錄整理的方法”,體驗學習的快樂。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透過觀察、比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學難點:應用乘法分配律解決實際問題。

四、教學過程及教學資源設計:

(一)生活引入,感知規律

1。在家裏,你最喜歡誰?我也作了一個調查,咱們班很多同學是爸爸和媽媽很早起來爲你準備早點、接送上學,輔導作業。

2。爸爸和媽媽都對我們那麼好,我們能夠自豪的說“爸爸和媽媽都愛我”。

3。爸爸和媽媽都愛我,這句話還能夠怎樣說?

4。我聽說張磊和楊軍都是李新建的好朋友,這句話還能夠怎樣說?

5。小結:同樣一句話能夠有不一樣的說法。生活中的這種現象在我們數學中是怎樣的呢,這天我們就一齊來探索數學中的規律。

[策略]把數學知識依附於常見的現實生活問題中,引領學生髮展自身靈性,尋求數學知識與現實問題間的本質聯繫,進而合理處理相關信息,結合鮮活的數學材料,觸動學生的道德碰撞,給原本單一冷漠的資料注入人文的血液,促進學生感悟、內化。

(二)開放探究,建構規律

1。情境引入

講本學期開學,學校要爲一、二、三年級更換桌椅狀況:

(課件播放),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

(1)請仔細觀察大屏幕:

學校爲一年級更換3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錢?

學校爲二年級更換5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錢?

學校爲三年級更換6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錢?

(2)請同桌兩個同學選一個問題在練習紙上用兩種方法解答?

(3)說說你的解題方法?你的算式表示什麼意思?另外一種方法呢?解釋一下。

(4)誰願意之後彙報?

2。第一次發現

(1)仔細觀察這三組算式,你能發現什麼嗎?能夠與同桌討論討論。

小結:每一組算式的結果相等。

(2)我把這兩個算式用等號來連接,行嗎?爲什麼?

板書:(50+60)×3=50×3+60×3

(75+68)×5=75×5+68×5

(80+65)×6=80×6+65×6

3。第二次發現

(1)再觀察這三組算式,還有什麼發現嗎?

(2)同學們,你們的發現是不是隻是一種巧合,一種猜想呀?能不能舉出一些這樣的例子對你的猜想進行驗證呢?

(3)每人舉出一個例子,寫在紙上,然後請同桌幫忙驗證

彙報交流:像這樣的例子還能舉出一些嗎?舉的完嗎?

4。歸納總結:

(1)你們發現的這個規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同桌說說什麼叫做乘法分配律?

(2)請看大屏幕,你們的意思是這樣嗎?小聲讀讀。

(3)有什麼不懂的詞嗎?

5。個性化理解

(1)你能用比較喜歡的形式來表達上方的這些等式嗎?比如用字母,圖形等。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

(甲+乙)×丙=甲×丙+乙×丙

(a+b)×c=a×c+b×c

(2)這些等式都表示什麼意思呢?(同桌討論,然後彙報)

(3)對於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感覺怎樣樣?

[策略]針對衆多的數學事實,不急於引導學生髮現規律,而是讓學生運用樸素的語言概括出這些等式的共同特點,這些特點既是“乘法分配律”知識的雛形,更是學生建構知識的漸進臺階。在此基礎上引出規律,水到渠成。尤其是,讓學生用個性化的方式表示自我對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更是有效的促進了學生對規律好處的個性化感悟。

(三)激活聯繫、應用規律。

1。請你把相等的兩個算式連線。

(8+13)×441×(3+27)

3×(21+6)7×5+8

41×3+41×273×21+3×6

7×(5+8)8×4+13×4

(1)你爲什麼連得這麼快?是計算了嗎?

(2)這兩個算式之間爲什麼不連了?能用乘法分配律的資料來解釋嗎?

2。根據乘法分配律填空:

(83+17)×3=□×□○□×□

10×25+4×25=(□○□)×□

(1)誰願意展示一下你填寫的。有不一樣意見嗎?

(2)分別說說轉化以後的算式和原先的算式比,哪一個讓我們計算起來感覺比較簡便了?爲什麼?

(3)小結:學習了乘法分配律能夠靈活選取算法,怎樣計算簡便就怎樣算。

[策略]多種練習也是一種信息源,解決問題的過程其實也是一種深化理解、蓄積“能量”的過程,是學生拓寬知識視野、完善認知結構、提升認識境界、增長人生智慧的過程。

3。聯繫舊知、同已有知識建立聯繫。

談話:“乘法分配律”在過去學習中用過嗎?咱們回顧一下。

此刻我們每一天都在練乘法豎式計算,看大屏幕。乘法豎式中也運用了乘法分配律?你們看出來了嗎?

[策略]引導學生聯想知識用途,勾起了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回憶,憑藉親自計算得到的感悟領會到乘法分配律的廣泛運用。

(四)課堂小結:

這天,學習了乘法分配律,你有什麼想法?

(五)板書設計:

乘法分配律

(50+60)×3=50×3+60×3

(75+68)×5=75×5+68×5

(80+65)×6=80×6+65×6

……

(a+b)×c=a×c+b×c

篇十七:《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54~55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經歷探索乘法分配律的過程,理解並掌握乘法分配律。

2.使學生在發現規律的過程中,發展觀察、比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強用符號表達數學規律的意識,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3.使學生能聯繫實際,主動參與探索、發現和概括規律的學習活動,獲得發現數學規律的愉悅感和成功感,增強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教學過程

一、創設比賽場景,在活動中激趣

談話:聽說我們四(1)班的同學口算速度快,正確率高,想不想顯一顯身手?那我們來一個速算比賽怎麼樣?

A組B組

(1)135×6+65×6(1)(135+65)×6

(2)9×37+9×13(2)9×(37+13)

在A組同學不服氣,說B組容易時,教師激趣:是嗎?B組容易?那我們再來一次好嗎?

A組B組

(1)(10+4)×25(1)10×25+4×25(2)(4+8)×125(2)4×125+8×125

談話:爲什麼這次A組又輸了?觀察觀察,可不要冤枉了老師。你們有什麼發現?(學生討論交流)

小結: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一切數學知識來源於發現問題,而一個偉大的數學家有所成就在於他發現問題。看看今天我們的同學們發現一個怎樣的數學知識。有信心嗎?給自己鼓鼓掌!

談話:同學們,我們學校有5個同學就要去參加“海安縣首屆批發王杯少兒才藝大賽”了,聲樂興趣小組的於老師準備爲他們每人買一套一樣的漂亮服裝,我們一起去看看好嗎?

【評析:玩是學生的天性。心理學研究表明:促進人素質、個性發展的最主要途徑是實踐活動,而“玩”正是兒童所特有的實踐活動形式。如何讓學生玩出效果來?教師提供了一個“競賽”的機會,讓學生在“競賽”中發現競賽的不公平,近而尋找不公平的原因,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探究原因的過程中,學生潛移默化地感知了同組算式之間的關係。】

二、創設活動情境,在合作中探究

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課件出示例題情境圖)

談話:從圖中你瞭解到了哪些信息?於老師可以怎樣搭配服裝?

(1)學生的選擇方法1:買5件夾克衫和5條褲子

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解決這樣的問題嗎?學生獨立列式計算。(教師巡視,安排不同方法解答的學生板演,並瞭解全班學生採用的什麼方法)

反饋:你是怎樣解決這一問題的?爲什麼這樣列式?

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的解題方法,再分別說說兩個算式的意義。(課件顯示)

談話:兩個算式解決的都是同一個問題,它們的計算結果也相等,那你會把這兩個算式寫成一個等式嗎?

學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寫,教師巡視。

[教師板書:(65+45)×5=65×5+45×5],讓學生讀一讀。

(2)學生的選擇方法2:買5件短袖衫和5條褲子

提問:買5件短袖衫和5條褲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兩種方法解答嗎?

根據學生回答,列出算式:32×5+45×5和(32+45)×5

再問:這兩個算式有什麼關係?可以用什麼符號把它們連接起來?

[教師板書:(32+45)×5=32×5+45×5]

啓發:比較這兩個等式,它們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2.深入體驗,豐富感知。

現在請每個同學拿出信封中的練習紙,想一想在這幾組算式中,哪些可以用等號連起來(在□裏畫=號),哪些不能?當然你可以先計算每組中兩個算式的得數,也可以仔細觀察。

在得數相同的兩個算式中間的□裏畫“=”

(1)(28+16)×7□28×7+16×7

(2)15×39+45×39□(15+45)×39

(3)74×(20+1)□74×20+74

(4)40×50+50×90□40×(50+90)

(5)(125×50)×8□125×8+50×8

分組彙報、交流。引導學生說一說:最後兩組爲什麼不能用等號連起來?有辦法使他們變得相等嗎?(課件顯示修改過程)

談話:你能寫出幾組類似這樣的式子嗎?大家動手寫一寫。(提醒學生認真算一算你寫出的等式兩邊是不是相等)

學生舉例並組織交流。(比較這些等式是否具有相同的特點)

3.反思學習,揭示規律

提問:像這樣的等式,寫得完嗎?像這樣等號左邊和右邊的式子都會相等,這是不是巧合?還是有什麼規律存在?

談話: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這些等式中存在的規律表示出來嗎?請同學們先在小組裏說一說。

如果用a、b、c代表上面等式中的數,這個規律怎樣表示?[板書:(a+b)×c=a×c+b×c板書好適當圖例解釋意思]

小結:同學們發現的這個知識規律,叫做乘法分配律。(板書:乘法分配律)

(課件顯示: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用兩個加數分別與這個數相乘,再把兩個積相加,結果不變,這叫做乘法分配律。)

對於乘法分配律,用字母來表示,感覺怎樣――簡潔、明瞭,這就是數學的美!

【評析:深層次的探究,教師不急於點明規律,維持學生的好奇心,通過學生討論,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發現總結規律,進一步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再寫出一些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等式,既爲概括乘法分配律提供更豐富的素材,又加深了對乘法分配律的認識,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三、鞏固內化知識,在實踐中運用

談話:讓我們帶着自己發現的數學知識進入今天的“數學樂園”吧!

1.大顯身手

出示“想想做做”第1題,讓學生在書上填一填。

師:第2題你是怎麼想的?

小結:乘法分配律可以正着用,也可以反着用。[補充板書:a×c+b×c=(a+b)×c]

2.生活應用

(“想想做做”第3題)

小結:說說兩種方法的聯繫。

3.巧妙運用

(“想想做做”第4題)(同桌一人做一組,做在練習本上)

談話:每組兩道算式有什麼聯繫?哪一題計算比較簡便?

現在你知道上課開始時爲什麼B組同學算得快嗎?

小結: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計算簡便。

4.明辨是非

我校二年級有3個班,每個班有34人。三年級有2個班,每個班有36人。二三年級一共有多少人?

王小明這樣計算:

(3+2)×(34+36)

=5×70

=350(人)

①觀察一下,你贊同王小明的算法嗎?爲什麼?

②要用乘法分配律,要有什麼條件?

5.巧猜字謎

猜一猜,等號後邊是三個什麼字?

人×(1+2+3)=

6.大膽猜想

如果把乘法分配律中的加號改成減號,等式是否依然成立?根據乘法分配律,你能提出新的猜想嗎?

學生小組交流猜想。

談話:我們再回到課開始的那條題目上,如果於老師想知道“買5件夾克衫比5件短袖衫貴多少元?”你能幫她嗎?試試看!

教師組織、引導學生總結得出:

(a-b)×c=a×c-b×c

小結:大家真了不起!讓我們爲自己的偉大發現熱烈鼓掌吧!

【評析:例題的第三次變式,爲學生的猜想提供了素材,也讓本課學生的探究得到延伸,拓展了“乘法分配律”的意義。練習的設計層次清楚,重點突出,形式活潑,有效地促進學生知識的內化。】

四、回憶梳理知識,在反思中總結

今天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五、佈置作業:“想想做做”第5題。

篇十八: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數學第三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掌握了乘法交換律、結合律,並能初步應用這些定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也是本節課內容的難點,教材是按照分析題意、列式解答、講述思路、觀察比較、總結規律等層次進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單一的乘法運算,還涉及到加法的運算,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因此本節課不僅使學生學會什麼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讓學生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進而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

同時,學好乘法分配律是學生以後進行簡便計算的重要基礎,對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但要做到讓學生進行“探究、推理、自己總結規律”很難,因爲上的是直播棵,爲了突破難點,在備課時,我做足了功課,首先我從例題入手,把乘法分配律放在具體的情境中,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髮現解決問題策略很多,此題可以用兩種方法解答:(1)(4+2)×25;(2)4×25+2×25,通過比較,學生知道了爲什麼:(4+2)×25=4×25+2×25,經歷了知識探究的過程,講完例題後,又讓學生通過發語音、課堂連麥的形式讓舉了許多這樣的例子,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每個例子不僅可放在具體情境中,也可藉助乘法的意義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從而得出什麼是“乘法的分配律及它的應用”,課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篇十九: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學生對於乘法分配律和結合律極容易混淆,而且符號容易抄錯。針對這些情況,在教學中應該注意什麼呢?

1、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結構特點,也要同時注重其內涵。

教學時我們往往注重等式兩邊的外形特點,即a×(b+c)=a×b+a×c缺乏從乘法意義角度的理解。這時教師可提出爲什麼兩個算式是相等的?這裏不僅從解題的角度理解,如(2+7)×3=+2×3+7×3是相等的,還有從乘法的意義的角度理解,即左邊表示出3個9,右邊也表示出3個9,所以(2+7)×3=2×3+7×3

2、注意區分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的特點,多進行對比練習。

乘法結合律的特徵是幾個數連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徵是兩個數的和乘以一個數或兩個積的和。在練習題中(40+4)×25與(40×4)×25這種題學生特別容易出錯。爲了更好地掌握,可多進行一些對比練習,如進行題組對比25×(8+4)和25×8×4;25×125×25×4和25×125+25×8;每組算式有什麼特徵和區別?符合什麼運算定律?應用什麼運算定律可以使計算簡便?爲什麼要這樣算?

3、讓學生進行一題多解的練習,加深對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如:125×88;101×89你能有幾種方法?125×88①豎式計算②125×8×11③125×(80+8)④(100+25)×88等等。101×89①豎式計算②(100+1)×89③101×(100-1)④101×(80+9)⑤101×(90-1)等。對於不同解法,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什麼時候用乘法結合律簡便?什麼時候用乘法分配律簡便?力爭達到“用簡便計算法進行計算”成爲學生一種自主行爲,並能根據題目的特色靈活選擇適當的算法的目的。

4、多練

針對題目多次練習。練習時注意練習量和時間的安排。剛開始可以天天練習,過段時間以後可以一兩天練習一次,再到一週練習一次,典型題型課選擇(40+4)x25;(40x4)x25;63x25+63x75;65x103-65x3;56x99+66;125x8;48x102;48x99等。+

對於比較特殊的題目可以間斷性練習,對優生提出掌握的要求,如:36x98+72;68x25+68+68x74;32x125x25等。

篇二十: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及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基礎上教學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學習這幾個定律中的難點。故而,對於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我沒有把重點放在數學語言的表達上,而是把重點放在讓學生通過多種方法的計算去完整地感知,對所列算式進行觀察、比較和歸納,大膽提出自己的猜想並舉例進行驗證……

1、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學生身邊熟悉的情境爲教學的切入點,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需要,爲學生創設了與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感興趣的學習情境――爲參加“陽光夥伴”的32 名運動員購買統一服裝。通過兩種算式的比較,喚醒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學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2、展示知識的發生過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探究。先讓學生根據提供的問題,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從而發現(35+25 )×32=35 ×32+25 ×32 這個等式,讓學生觀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根據“老師還有其他選擇嗎”?這一問題,再次引出(35+25 )×32=35 ×32+25 ×32 ,最後,要求學生照樣子寫出幾組這樣的等式,引導學生再觀察,讓學生說明自己發現的規律。這樣學生經歷了“觀察、初步發現、舉例驗證、再觀察、發現規律、概括歸納”這樣一個知識形成過程。不僅讓學生獲得了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發現知識的能力。

3、教完之後,感覺在練習的設計上,還太拘禮與課本,雖然引導學生髮現了定律,但沒有相配套的練習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加以鞏固、應用。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不能及時反饋,對如何用活、用好教材還需進行進一步的思考。

篇二十一: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師:出示教學掛圖並提問:從圖上你知道什麼?

生:張阿姨買5件夾克衫和5條褲子,一共要付多少錢?

師:能自己列式解答嗎?(教師巡視,學生解答)

讓用兩種不同方法解答的學生分別板演。

師:說說65×5+45×5這種解答方法是怎樣想到的?

生:先算買夾克衫和買褲子各用多少元?

師:(65+45)×5這種方法呢?

生:先算買一套衣服用多少元?

師:比較這兩種方法,有什麼不同和相同呢?

生:想的方法不同導致列的算式不同,但結果相同

師:結果相等的兩個算式可以用什麼連接?

生:等號揭示:(65+45)×5=65×5+45×5

師:仔細觀察等號兩邊的算式,它們有什麼聯繫嗎?(從數,運算符號思考)

生:結果相等,都有三個數,5左邊出現了1次,右邊出現了兩次,左邊先加再乘,右邊先乘再加……

師:等號左邊先算什麼?右邊呢?

生:等號左邊是65加45的和乘5,右邊是65乘5的積加45乘5的積。

師:你能模仿着寫出幾組這樣的算式嗎?學生試寫

學生列舉驗證,教師將學生列舉的等式寫在黑板上,並讓學生說出等式兩邊的得數。

師:還有很多同學想說,像這樣的例子舉得完嗎?

師:由此你想到些什麼?

生:這裏有規律。

師:我們可以用什麼來表示這種普遍存在的規律呢?

生:(字母、符號、文字)

師:試着寫一寫吧

生:(a+b)×c=a×c+b×c

(△+○)×□=△×□+○×□

師:小結:像這樣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也可以用這兩個數分別與這個數相乘,再把他們的積相加,這就是乘法分配律。(指着算式說)

順着讀,(任何事物都要從正反兩面去看)反過來讀乘法分配律

反思:

乘法分配律一課是蘇教國標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的內容,是在學生經過較長時間的四則運算學習,對四則運算已有較多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接觸過加法、乘法的驗算和口算等方面的知識,對此有較多的感性認識,這是學習乘法分配律的基礎。教材安排這個運算律是從學生解決熟悉的實際問題引入的,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初步感受運算的規律。然後讓學生根據對運算律的初步感知,舉出更多的例子,進一步觀察比較,發現規律。教材有意識地讓學生運用已有經驗,經歷運算律的發現過程,讓學生在合作與交流中對運算律地認識由感性逐步發展到理性,合理地構建知識。

課程標準提出“讓學生經歷有效地探索過程”。教學中以學生爲主體,激勵學生動眼、動手、動口、動腦積極探究問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觀察——舉例——得出結論”這一數學學習全過程。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就等於拿到了打開知識寶庫地金鑰匙。由於乘法分配律是本課教學難點。教學中安排了三個層次,首先學生在觀察等式,初步感知等式特徵的基礎上模仿寫等式,在模仿中逐步明晰特徵。第二層次在觀察比較中概括特徵,通過“由此你想到了些什麼”引發學生聯想到是否具有普遍性。從而得到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三個數都具有這樣的特徵,再通過學生大量的舉例,驗證猜想,得出規律。本課從學生的學習情況來看,通過本課的學習不但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了數學方法,併產生運用這一數學方法進行探索的願望和熱情。這些數學方法是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能力。

篇二十二: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學習了一些有關運算律的知識,對加法交換律、結合律、乘法交換律、結合律有一定的瞭解和認識,這些都爲本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本課的教學環節和前面學習運算律的教學基本相似,所以學生也有一定的學習方法和經驗,所以乘法分配律的歸納和揭示還是比較順利的。我重點是結合練習幫助學生進一步的認識乘法分配律的意義以及它與其他運算律的區別。特別是對幾個數字的觀察和比較以及等式兩邊的式子分別表示的意義等,通過這樣的引導,加深學生對乘法分配律含義的理解,爲後面的簡便運算的學習奠定基礎。

相對於其他運算律的簡便運算,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運算,學生在實際的運用方面還是有一定困難的。教學中我是分層進行教學的。首先安排的是最基本,學生直接根據乘法分配律就可以直接進行簡便運算。在這個環節,我主要是通過練習加深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運用,特別是逆向的運用。接着,在練習環節進行一定的拓展和變化,通過觀察、比較等方式,引導學生髮現算式間的聯繫,從而能夠靈活的運用運算律。在這個環節,我發現部分學生仍然是在逆向的運用上出現了一些問題。這可能也與學生的思維定勢有關係。

篇二十三: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我主要以幾何直觀爲切入點,引導學生通過畫一畫,算一算等學習活動,小組合作,共同經歷乘法分配的探究過程,藉助圖形探知、理解乘法分配律。

1、問題情境的創設需更貼近學生的生活。

試講過後與大家的感覺一樣,學生對設計草莓大棚的這個話題不是特別感興趣,接受工作室友們提出的寶貴意見後,想把情境創設改爲設計學校的操場。由於學校裏孩子們數量每年都在增加,孩子們喜歡的小操場越來越擠,想要擴建這個長方形的小操場,怎麼辦呢?這個話題與孩子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應該比上一次設計的話題更容易引起他們的關注。

2、教學的設計要尊重已有的知識經驗。

本節課設計一始,所需的計算方法與原來學過的計算長方形面積有關。長方形的面積長乘寬,即使個別學生忘記也很容易喚醒。我鼓勵學生大膽去猜想, 在計算之前先要在頭腦中勾勒出長方形的模樣,激發學生在畫圖中梳理題中的數學信息。接下來的三次探究過程,先是教師設定長方形增加的長,再次是學生自己設定長度,再到後來自己設定三個量,給學生充分的想象和發揮空間,發揮學生主體的主動作用,即使學生在研究中遇到困難,有小組合作交流討論環節也使學生之間有了互相學習和提高的過程。

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一起來研究抽象的算式,尋找它們各自的特點,從而概括它們的規律。在得出結論的過程中,有的同學用到了文字說明,也有同學是符號表示,還有的是字母表示,無論出現得出的哪種結論,老師都予以肯定和表揚,目的是讓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現實出發,去嘗試解決問題,又能使不同思維水平的學生得到相應的滿足,獲得相應的成功體驗。

在學生展示彙報的過程中,雖然字母表示的方法更清晰,大家更喜歡,但課後覺得能用文字表述其實是更難的一件事,對這樣的孩子應該在課堂上再多給學生一些鼓勵與肯定,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更濃,他們學到的東西可能也會更多。

3、在具體操作中完成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演練。

孩子們自己填寫的數字各不相同,在不同的計算方法和有不同的計算結果中,使學生感受到大量在實例計算後,大膽地完成了由猜想到驗證的過程。猜想是科學發現的前奏。學生的學習活動中不能沒有猜想,否則,主體性探究活動便缺少了內在的動力,自主學習的過程也成了失去目標的無意義操作。接下來的舉例就成了驗證猜想的必需,無論猜想的結論是“是”還是“非”,學生的思維一直是活躍着的,對學生都是有意義的。這個過程是教會學生學習與掌握探索方法的過程,是培養學生學習品格的過程。

在研究的過程中,如何利用小組合作資源,把研究中遇到困難的,興趣保持不下去的同學的積極性再調動一下就更好了。

課堂學習的過程,一切以師生間,生生間建立的平等交流這個平臺才得以順得完成,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創共生的過程,師生成爲共同建構學習的參與者。在上述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讓學生充分經歷學習過程,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想象——猜想——舉例——驗證,在欣賞學生的“閃光”處給學生“點撥”。師生在課堂交流中才得以共同成長。

篇二十四: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結合律和乘法交換律、結合律的基礎上教學的。它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知道什麼是乘法分配律,難點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並會用乘法分配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所以本堂課我通過口算、讀算式、寫類似算式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去感知乘法分配律,最後由學生總結出乘法分配律概念。本堂課我感到比較滿意的地方,就是把課堂的主體權交給了學生,學生們都很主動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可是不足之處頗多。

一、本課堂我的教學程序是:先讓學生獨學“學一學”部分的6個問題,第1、2個問題根據情景圖上所給的信息估算並列出算式:(4+2)×25和4×25+2×25;第3個問題讓學生觀察這兩個算式的特點;第4個問題根據你的發現完成填空。25×(40+4)=25×()+25×()、65×17+35×17=(+)×()(意圖是讓學生體驗乘法分配律);第5個問題試着舉出類似的例子;第6個問題試一試:你可以用a、b、c分別表示三個數,寫出你的發現嗎?(a+b)×c=()×()+()×()。獨學完六個問題後,學生通過羣學和小組在全班的展示,進一步達成學習目標。接下來,通過練習檢測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應用。最後通過兩道練習題對所學內容進行了延伸。((1)28×18-8×28、(2)25×99)

二、不足之處:

1、在要求同學們去總結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時老師沒有很好的引導,導致同學對乘法分配律特點的認識比較模糊。

2、在學生總結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時,我只是一筆帶過的把乘法分配律通過課件再展示給學生們看了一遍,沒有反覆強調乘法分配律的特點,導致學生沒有較好的掌握乘法分配律。

3、課堂用語不夠簡潔。

三、結合學生的掌握情況我覺得教學此內容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區分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的特點,多進行對比練習。

乘法結合律的特徵是幾個數連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徵是兩數的和乘一個數或兩個積的和。在練習中(40+4)×25與(40×4)×25這種題學生特別容易出現錯誤。爲了學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進行一些對比練習。如:進行題組對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練習中可以提問:每組算式有什麼特徵和區別?符合什麼運算定律的特徵?應用運算定律可以使計算簡便嗎?爲什麼要這樣算?

2、學生進行一題多解的練習,經歷解題策略多樣性的過程,優化算法,加深學生對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如:計算125×88;101×89你能用幾種方法?125×88①豎式計算;②125×8×11;③125×(80+8);④125×(100-12);⑤(100+25)×88;⑥(100+20+5)×88等等。101×89①豎式計算;②(100+1)×89;③101×(80+9);101×(100-11);101×(90-1)等。對不同的解題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什麼時候用乘法結合律簡便,什麼時候用乘法分配律簡便?明確利用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進行間算的條件是不一樣的。乘法結合律適用於連乘的算式,而乘法分配律一般針對有兩種運算的算式。力爭達到“用簡便算法進行計算”成爲學生的一種自主行爲,並能根據題目的特點,靈活選擇適當的算法的目的。

3、多練。

針對典型題目多次進行練習。典型題型可選擇(40+4)×25;(40×4)×25;63×25+63×75;65×103-65×3;56×99+56;125×88;48×102;48×99等。對於比較特殊的題目可間斷性練習,對優生提出掌握的要求。如36×98+72;68×25+68+68×74,32×125×25等。

篇二十五: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1、乘法分配律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結構特點,更要注重其內涵。

乘法分配率的結構特點,即兩數的和乘一個數(先加後乘)=兩個積的和(先乘後加),使學生從表象上進行初步感知。從而理解(4+2)×25=4×25+2×25是相等的,即左邊表示6個25,右邊也表示6個25,所以(4+2)×25=4×25+2×25。

2、注意區分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的特點,多進行對比練習。

乘法結合律的特徵是幾個數連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徵是兩數的和乘一個數或兩個積的和。在練習中(40+4)×25與(40×4)×25這種題學生特別容易出現錯誤。爲了學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進行一些對比練習。如:進行題組對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練習中可以提問:每組算式有什麼特徵和區別?符合什麼運算定律的特徵?應用運算定律可以使計算簡便嗎?爲什麼要這樣算?

3、讓學生進行一題多解的練習,加深學生對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如:計算125×88;101×89你能用幾種方法?125×88①豎式計算;②125×8×11;③125×(80+8);④125×(100-12);⑤(100+25)×88;⑥(100+20+5)×88等等。101×89①豎式計算;②(100+1)×89;③101×(80+9);101×(100-11);101×(90-1)等。對不同的解題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什麼時候用乘法結合律簡便?什麼時候用乘法分配律簡便?明確利用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進行計算的條件是不一樣的。乘法結合律適用於連乘的算式,而乘法分配律一般針對有兩種運算的算式。

篇二十六:《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乘法的分配律學生在本冊書中是接觸過的。譬如第42頁的應用題第7題,其中就滲透了乘法的分配律。在數學一課一練上也有過這種類似的形式。以前在講的時候是從乘法的意義上來幫助學生理解。

一、抓住重點。讓學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

在教學時,我是按照如上的步驟進行教學的。可是在我引導學生把算式寫成等式的時候讓學生觀察左右兩邊算式之間的聯繫與區別之後,學生就根本不知道從何下手。在他們的印象中,聯繫就是根據乘法的意義來進行聯繫。根本沒有從數字上面去進行分析。可以說,侷限在原先的思維中,而沒有跳出來看。而讓學生寫出幾組算式後,觀察分析幾組等式左右兩邊的區別之後,學生也還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這一規律。場面一時之間很冷,後來我只好直接讓學生用字母來表示,變化爲這樣的形式之後,有很多的學生都能夠寫出來。

我不明白這是爲什麼,時間我給了,小組也交流了,在小組交流時我已經發現我們班上的學生根本無法發現其中的規律,所以也根本無法用語言來進行表達。難道是坡度給得不夠嗎?還是平時的教學中出現了問題。這些都要一一地去分析。

二、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尊重他們的主觀感受。

在引導學生把兩道算式拼成一道等式之後,我讓學生交流,結果學生給出了兩種(65+45)×5=65×5+45×5.和65×5+45×5=(65+45)×5。我把這兩種方式都板書上黑板上。教材上要求的是第一種,即把(65+45)×5寫在等式的左邊,是爲了方便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意義的理解。我認爲,從乘法的意義這個角度上來說,意義的理解我們班級可以做到。既然是從意義出發,那麼兩種方式其實都是可以的。所以在用字母來表達時,我們班的同學也有了兩種的表達方式:即(A+B)×C=A×C+B×C和A×C+B=(A+B)×C。

三、練習中注意乘法分配律的變式。

乘法分配律的意義是用,是爲了計算的簡便。所以,在練習中我注意讓學生說清楚怎麼使用的。尤其是想想做做第2題中的74×(20+1) 和74×20+74.一定要學生說清楚括號中的1是從哪兒來的。但是簡便的思想滲透得還很不夠。學生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的時候,一大半的學生都沒有采用簡算的方法。哪怕他們在經過了第四題的練習時也是一樣。

今天教學了運算律――乘法分配律,對於例題的解決,學生能列出不同的算式,45*5+65*5和(45+65)*5,通過各自的計算得出計算結果相同,然後把這兩條算式寫成等式45*5+65*5=(45+65)*5,學生還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自己對等式的理解:45個5加65個5也就是(45+65)個5,然後又讓學生再仿寫了幾個算式後讓學生觀察等式總結自己的發現,學生會用字母表示出這一規律,但用語言表述有困難了。

篇二十七:《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1、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以學生身邊熟悉的情境爲教學的切入點,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需要,爲學生創設了與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感興趣的學習情境,通過兩種算式的比較,喚醒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學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讓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索知識的最佳狀態,促使學生對原有知識進行更新、深化、突破、超越。

2、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

一堂數學課可以有不同種教法,怎樣教才能在數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在探索乘法運算律的過程中,提出的問題有易到難,層層遞進,不僅爲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經歷乘法運算律的產生和形成過程,而且讓學生髮現其中的數學規律與奧祕,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深層次的熱愛。

在日常生活中,數學真是無處不在,處處留心皆學問。如果學生們能處處留心數學問題,並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這些實際問題;能夠在認真觀察的基礎上,根據數字的特點,靈活地選擇運算定律,找到適合自己的最佳的簡算方法,那麼自己的教學就成功了。儘管在課堂上也許還不能夠全部掌握簡算的知識,只要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計算的過程中,能夠學會善於觀察,自覺運用,就能達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學習成績與學習能力也會有很大程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