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

目錄

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
第一篇: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第二篇: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第三篇:《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第四篇: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第五篇:乘法分配律的教學設計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乘法分配律

教學三維目標:

1.知識和技能:引領學生在經歷問題情境的過程中發現、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過程和方法:引導學生在發現乘法分配律的過程中,培養觀察、比較、猜測、分析、概括、 推理等能力,增強用符號表達數學規律的意識,體會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嚴謹與簡潔。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學規律的確定性和普遍適用性,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習興趣,增強自信心。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自主發現規律,會用語言或其他方式與同伴交流。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問題導入

1、同學沒喜歡喝飲料嗎?那你喜歡喝什麼飲料十一放假媽媽買了一些飲料,同學們看大屏幕。

媽媽買了3箱可樂,2箱雪碧,每箱都是8瓶,一共有多少瓶飲料? (用兩種方法列綜合算式解答)

生說師板演:3×8+2×8(3+2)×8

2、這兩個算式應該相等嗎?生板演 驗證相等

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十一同學們過得很快樂老師也過得很充實,老師家的衛生間重新裝修了,幫我算算一共用了多少塊磚?看大屏幕圖

生說算理並列式

2、這兩個算式應該相等嗎?生板演 驗證相等

3、看黑板這兩個算式你發現了什麼規律?

小組內說一說

4、老師發現同學們的熱情很高,我知道你們發現了一些問題,你們能不能再寫幾個像這樣的例子通過計算來驗證你發現的規律,寫完的在小組內交流一下。

5、幻燈展示

6、能舉反例嗎?

幻燈展示

7、通過觀察驗證,同學們發現了一些規律,現在老師有一些算式,根據你剛纔的發現,你覺得這些算式中哪兩個可以用等號連起來,貌似相等實質不等的式子怎樣就相等了。 (4+5)×63×(10+8)(10+6)×45×(6+3)

4×6+5×63×10+3×810×4+65×6+63×

8看來你們已經發現了規律,下面根據你們發現的規律我們來做一個找朋友的遊戲 (25+36)×46×(20+30)(a+50) × 6(58+60) ×△(a+b) ×c (電腦演示分配過程)

9、同學們發現的規律我們可以用(a+b) ×c = a ×c+ b ×c這個字母公式來表示。

板書課題;乘法分配律

什麼叫乘法分配律呢?看着字母公式小組內試着說一說。 小組彙報

電腦出示定義齊讀

三、鞏固練習

1、填空

(3+5)×6=-×+×

6×(84+62)=×+×

9×(+8)=9×11+9×8

(40+4+12)×25=×+×+× 66×28+66×32+66×40=×(++)

16×9=16×(10-)

2、反着看字母公式,你能給這兩個算式找朋友嗎? 45×8+55×87×16+7×184

3、定義的推廣

根據上面的規律你能給下面的算式找朋友嗎?

(3+4+5)×8(8-3)×6

4、運用乘法分配律計算下面各題。

(80+4)×2534×72+34×28

四、全課總結

今天我們探索發現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第二篇: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

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下《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掌握了乘法交換律、結合律,並能初步應用這些定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本節內容,意在通過計算體驗,發現乘法分配律的計算規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義,會運用乘法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掌握了乘法交換律、結合律,並能夠初步應用這些定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的基礎上接着學習“乘法分配律”不會覺得太難,但是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還是一個薄弱的環節。

三、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與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3.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四、教學重難點:乘法分配律的意義和應用。

五、教學策略: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猜想、驗證,從而得出結論,學生小組或同桌學習探究,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

六、教學流程

(一)複習導入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乘法的運算定律,誰能說一說這些運

算定律呢?

2、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種新的運算定律---乘法分配律。

3、板書課題

(二)新知探究

1、教學例3

(1)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進行環保教育,讓學生說一說數學信息和要解決的問題。

(2)板書學生提出的問題,讓學生獨立在練習本上列式(來源好範 文網)。

(3)指名彙報列式情況,並說一說算理。

(4)猜想:兩種解法的結果會怎樣?學生動筆計算。

(5)彙報後用等號連接兩個算式,引導學生觀察兩個算式的不同、相同和聯繫?

2、探究規律

(1)教師隨意寫出類似的兩組算式,讓學生算一算,看看兩個式子相等是巧合還是規律。

(2)引導學生再次觀察幾組算式的左邊、右邊,看看發現了什麼?再左右聯繫看,看看有什麼重要的發現?試着用語言概況一下。(有了想法後與小組討論)

(3)彙報交流,引導學生概況,師相機板書。

(4)引導學生用不同方式表示乘法分配律。師相機板書。

(5)讀書,讀一讀,畫一畫、填一填、記一記。

(6)交流記住乘法分配律的方法。

和積=兩積和

(7)靈活記憶,同桌合作說一組算式。

(8)比較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的異同。

(三)鞏固練習

1、獨立完成書36頁的“做一做”,集體訂正。

2、獨立完成書38頁的第5題,集體訂正。

4、用乘法分配律簡算書第6題。指名板演。訂正。

(四)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五)作業

乘法分配律這個規律是否也同樣適用於減法和除法呢?請同學們課後驗證一下,下節課聽聽你們的彙報。

(六)板書設計

乘法分配律

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先把它們分別與這個數相乘,再相加。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 =a×b+a×c

第三篇:《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

《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47至48頁。

教材分析:教學乘法分配律及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運算是本單元重點,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以及應用這些運算律進行簡便運算。進一步學習乘法分配律,逼近有利於學生從整體上了解整數範圍內的基本運算律。通過用兩種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引導學生比較列出的兩道算式,發現它們的內在聯繫,再讓學生照例子列舉同類算式,分析共同特點, 從中發現乘法分配律。教材有意識讓學生經歷乘法分配律的發現過程,並在合作與交流中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學目標:1、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現並理解乘法分配律。 2、使學生在發現規律的過程中,發展比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強用符號表達數學規律的意識,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3、使學生能聯繫現實問題主動參與探索、發現和概括規律的學習活動,感受數學規律的確定性和普遍適用性,獲得發現數學規律的愉悅感和成功感,增強學習的興趣和自信。

教學重點: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現並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學難點:抽象歸納並能用符號表達乘法分配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資源

1、出示情境情境一:四年級評選優秀少先隊員,四(1)班有6位同學當選,四(2)班有4位同學當選,獎品是每人一本《經典童話》,單價12元。一共花去了多少元錢?情境二:一個長方形,它的長是12釐米,寬8釐米,它的周長是多少釐米?情境三:一輛小轎車和一輛大客車分別同時從甲、乙兩地相對而行,3小時相遇,小轎車每小時行60千米,大客車每小時行50千米,甲、乙相距多少千米?2、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嘗試解決這些問題。3、反饋:交流解決問題的辦法。 情境一:1、誰願意把自己的方法說給大家聽聽?2、還有不一樣的方法嗎?出示:(6+4)×12=12(元)6×12+4×12=12(元)3、這兩種算法每一步各表示什麼?情境二、三反饋方法同上。二、探求新知,發現規律

1、觀察以上三道題中的幾個算式,你們發現了什麼? 根據學生的探究,得出下列三組等式,並用語言描述:(6+4)×12=6×12+4×12(12+8)×2=12×2+8×2(60+50)×3=60×3+50×32、探究乘法分配律(1)觀察上述三個等式,你有什麼發現?(2)請你再舉幾個這樣的例子,寫在練習本上。然後反饋。 (3)小結:兩個數的和同一個數相乘,等於先把兩個加數分別同這個數相乘,再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這叫做乘法分配律。

(4)這樣的等式寫的完嗎?能不能用字母來表示乘法分配律?(a+b)×c=a×c+b×ca×(b+c)=a×b+a×c(5)介紹一種記憶方法:a代表爸爸,b代表媽媽,c代表我,×代表愛。即:(a+ b)×c=a× c + b× c爸爸和媽媽愛我,也就是爸爸愛我,媽媽也愛我。 或c×(a+ b)=c× a+c× b我愛爸爸和媽媽,也就是我愛爸爸,我也愛媽媽。

三、應用規律1、判一判:9×6+4×6=(6+4)×9()

(2+4)×15=2×15+4×15()

5×(20+6)=5×20+6()

24×7+7×76=(24+76)×7()

2、填一填①(10+7)×6 =

②8×(125+9)=8×

③7×48+7×52=

×(

+

)④53×9+9×47=(

+

)×

2、選一選。請用手勢表示正確答案的編號。與 25×(4+8)相等的算式是()。①25×4+25×8; ②25×4×25×8; ③25×4+83、做一做,看誰算得又對又快。(20+4)×2535×37+65×3738×29+3825×41四、鞏固運用,提高能力送飲料: 24箱蘋果汁和26箱橘子汁。每箱飲料24瓶。 你能提出數學問題嗎?

(26-24)×24

五、課堂小結:今天,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嗎? 得出26×24-24×24=

第四篇: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

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與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3.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乘法分配律的意義和應用。

教學難點:

乘法分配律的反應用。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3月12日是什麼節日嗎?(植樹節)植樹有什麼好處呢?(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現在我們來看這幅圖,同學們在做什麼?你們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同學在植樹嗎?

(設計意圖:從植樹節引入,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二)教學新授

(1)教學例3。

出示例3:一共有多少名同學參加這次植樹活動?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從圖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條件.)師:一共有多少個小組?每個小組有多少個同學?

使學生弄清楚:一共有25個小組,每組有4名同學負責挖坑、種樹,有2名同學負責擡水、澆樹。怎樣計算一共有多少名同學呢? (設計意圖:爲學生提供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小組討論,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

教師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解答。學生彙報自己的解法。引導學生說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個小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個小組一共有多少個人負責挖坑、種樹,2×25表示25個小組一共有多少人負責擡水、澆樹。再把它們加起來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小組合作:

(1)兩組算式有什麼相同點?

(2)兩組算式有什麼不同點?

(3)兩組算式有什麼聯繫?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小組中充分交流,通過合作發現知識規律,並進行歸納彙報,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良好的探究品質,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彙報。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彙報,靈活地進行引導,總結出要點。你還能舉出像這樣的幾組算式嗎?

學生舉例。根據學生舉例板書。

到底我們舉的例子是不是符合這樣的規律呢?請學生驗證。(設計意圖:學生通過探究,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計算規律,再讓學生自己列算式,進一步進行驗證,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和

科學的學習方法。)

請學生用語言表述出發現的規律。

板書: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先把它們與這個數分別相乘,再相加。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麼好方法幫助我們大家記住乘法分配律?

介紹一種記憶方法:a代表爸爸、b代表媽媽、×代表愛、c代表我。即:(a+b)×c=a×c+b×c爸爸和媽媽愛我,也就是爸爸愛我,媽媽也愛我。或c×(a+b)=c×a+c×b,我愛爸爸和媽媽,也就是我愛爸爸,我也愛媽媽。

(設計意圖: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把探究的規律表達出來,體驗發現知識的快樂,使他們獲得學習的成功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

比較區別乘法分配律和結合律的不同點

乘法的分配律和乘法結合律一樣嗎?

(組織學生在小組中討論、比較,相互發表意見。

指名將自己的意見在全班交流,使學生明確:乘法結合律是三個數相乘,而分配律是兩個數的和同一個數相乘。)

(三)課堂練習:

1、判斷正誤

(1)25×(100+4)=25×100+4()

(2)(25+7)×4=25×4×7×4()

(3)32×(7×3)=32×7+32×3()

(4)64×64+36×64=(64+36)×64()

(設計意圖:通過判斷練習,目的是使學生在練習中進一步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學生可以根據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式子,從形式上作

判斷;也可以根據乘法分配律的含義,聯繫乘法運算意義來進行判斷。這幾個都是學生的典型錯例,旨在通過判斷,引起學生重視,避免類似的問題出現。)

2、填一填:

(1)(12+40)×3=_____×3+_____×3

(2)15×(40+8)=15×____+15×____

(3)78×23+22×23=(_____+______)×23

(4)63×28+63×32+63×40=(____+_____+______)×____

(設計意圖:深入理解和運用乘法分配律。通過填空練習,使學生熟練運用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從左到右和從右到左兩種形式,使學生都能順利變化,做完填空後讓學生試着再進一步口算結果,讓學生髮現運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計算簡便,爲下面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算作好鋪墊。)

3、觀察下面的計算過程,說說老師是怎樣計算的。(利用乘法分配律計算)

25×204

=25×(200+4)

=25×200+25×4

=5000+100

=5100

(設計意圖:利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運算,教材上沒有例子,學生又是初學,如果讓學生一開始就用乘法分配律簡便運算,學生較盲目,不知如何下手。因此我設計先用課件展示計算過程,讓學生來說說是怎樣計算的,進一步明確每一步怎樣做,目的是什麼,這樣操作讓學生弄懂了這種題的做法,有一定的導向性。)

試一試,用乘法分配律簡算:

(1)103×12(2)99×35

(四)、作業設計:

用乘法分配律計算:(乘法分配律的逆運算)

(1)36×35+36×65

(2)265×105-265×5

(設計意圖:這是乘法分配律的逆運算,讓學生運用乘法分配律計算可以使運算簡便。)

用乘法分配律計算:(每題30分,書寫10分)

(1)24×(200+5)

(2)104×25

(3)54×36+54×64

(設計意圖:這個設計是檢測學生本節課學習的掌握情況,教師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插漏補缺。學生特別喜歡課堂檢測,因爲很想通過檢測來證明自己。安排書寫10分,目的是訓練學生書寫工整。)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你是怎樣學習乘法分配律的?現在你能很快算出課前提出的888×888+888×112=?學生彙報自己的收穫。教師引導小結,相應完善板書。

第五篇:乘法分配律的教學設計

乘法分配律的教學設計

龍山中心國小:吳錫豐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課程標準》指出:“要充分提供有趣的、與兒童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題材宜多樣化,呈現方式也應豐富多彩。”本節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設計了對同一句話、“爸爸和媽媽都愛我”不同形式的的簡潔描述,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認識乘法分配律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真實,數學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有助於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思維方法觀察周圍事物,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本節課,在整個探究發現乘法分配律的過程中,我沒有把知識規律直接展示給學生,而是讓學生積極地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及與同伴進行交流,親歷觀察、歸納、猜測、驗證、推理等探究發現的全過程,學生不僅發現乘法分配律的知識,而且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數學思維的能力得到了發展。

二、教學背景分析:

學生情況:

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基礎上進行的。乘法分配律和交換律、結合律相比,其結構特點是生疏的,學生理解掌握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我們要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及策略,巧設認知衝突,激發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求知慾,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藉助已有知識去獲取新知,使學生在感知、猜想、驗證、得出結論的豐富學程中,獲得深刻感受,生成新的經驗。豐富的感性材料、深入的體驗與感悟,積極的探究與思考,才能激起創造的火花,使規律的概括總結水到渠成。

教學內容分析:

乘法分配律不是單一的乘法運算,還涉及到加法運算,爲此在理論算術中又稱之爲乘法對加法的分配性質。乘法分配律是學生進行簡算的重要依據,可以使兩位數和三位數乘法的計算方法更清楚,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更簡潔。乘法運算定律的歸納、總結和運用對學生來說是一種能力的提高,它區別於一般計算的學習,這一部分內容的思考性比較強,需要學生有更強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與之相配合,所以學習的困難會比較大。因此,教學的重點、難點是引導學生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初步理解和掌握其結構特徵,並能靈活運用。 教學方式、手段與技術:

變重視結論的記憶爲重視學生獲取結論時的體驗和感悟;變模仿式的學習爲探究式的學習。貫徹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新理念,運用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教師時而參與學生的探究時而對學生的活動進行引導和點撥,既有學生之間、小組之間的交流,也有師生之間的交流,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着、合作者。運用信息技術,爲學生提供現實的、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習內容,可以在視聽領域裏展示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讓學生親身體驗,不但有助於獲取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能夠逐步掌握數學學習的一般規律和方法。

三、本課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目標:

通過新舊知識的溝通,觀察、比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初步理解和掌握它的結構特徵;理解並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算,並能正確計算。

能力目標:

1、滲透從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這種認識事物的方法。

2、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等能力。

3、培養學生的數感和符號感。

情感目標:

讓孩子們自己生成“用符號記錄整理的方法”,體驗學習的快樂。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學難點:應用乘法分配律解決實際問題。

四、教學過程及教學資源設計:

(一)生活引入,感知規律

1、在家裏,你最喜歡誰?我也作了一個調查,咱們班很多同學是爸爸和媽媽很早起來爲你準備早點、接送上學,輔導作業。

2、爸爸和媽媽都對我們那麼好,我們可以自豪的說“爸爸和媽媽都愛我”。

3、爸爸和媽媽都愛我,這句話還可以怎樣說?

4、我聽說張磊和楊軍都是李新建的好朋友,這句話還可以怎樣說?

5、小結:同樣一句話可以有不同的說法。生活中的這種現象在我們數學中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索數學中的規律。

[策略] 把數學知識依附於常見的現實生活問題中,引領學生髮展自身靈性,尋求數學知識與現實問題間的本質聯繫,進而合理處理相關

信息,結合鮮活的數學材料,觸動學生的道德碰撞,給原本單一冷漠的內容注入人文的血液,促進學生感悟、內化。

(二)開放探究,建構規律

1、情境引入

講本學期開學,學校要爲一、二、三年級更換桌椅情況: (課件播放),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

(1)請仔細觀察大屏幕:

學校爲一年級更換3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錢?

學校爲二年級更換5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錢?

學校爲三年級更換6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錢?

(2)請同桌兩個同學選一個問題在練習紙上用兩種方法解答?

(3)說說你的解題方法?你的算式表示什麼意思?另外一種方法呢?解釋一下。

(4)誰願意接着彙報?

2、第一次發現

(1)仔細觀察這三組算式,你能發現什麼嗎?可以與同桌討論討論。 小結:每一組算式的結果相等。

(2)我把這兩個算式用等號來連接,行嗎?爲什麼?

板書:(50+60)×3=50×3+60×3

(75+68)×5=75×5+68×5

(80+65)×6=80×6+65×6

3、第二次發現

(1)再觀察這三組算式,還有什麼發現嗎?

(2)同學們,你們的發現是不是隻是一種巧合,一種猜想呀?能不能舉出一些這樣的例子對你的猜想進行驗證呢?

(3)每人舉出一個例子,寫在紙上,然後請同桌幫助驗證

彙報交流:像這樣的例子還能舉出一些嗎?舉的完嗎?

4、歸納總結:

(1)你們發現的這個規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同桌說說什麼叫做乘法分配律?

(2)請看大屏幕,你們的意思是這樣嗎?小聲讀讀。

(3)有什麼不懂的詞嗎?

5、個性化理解

(1)你能用比較喜歡的形式來表達上面的這些等式嗎?比如用字母,圖形等。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

(甲+乙)×丙=甲×丙+乙×丙

(a+b)×c=a×c+b×c

(2)這些等式都表示什麼意思呢?(同桌討論,然後彙報)

(3)對於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感覺怎麼樣?

[策略]針對衆多的數學事實,不急於引導學生髮現規律,而是讓學生運用樸素的語言概括出這些等式的共同特點,這些特點既是“乘法分配律”知識的雛形,更是學生建構知識的漸進臺階。在此基礎上引出規律,水到渠成。尤其是,讓學生用個性化的方式表示自己對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更是有效的促進了學生對規律意義的個性化感悟。

(三)激活聯繫、應用規律。

1.請你把相等的兩個算式連線。

(8+13)×441×(3+27)

3×(21+6)7×5 +8

41×3 +41×273×21 +3×6

7×(5+8)8×4 +13×4

(1)你爲什麼連得這麼快?是計算了嗎?

(2)這兩個算式之間爲什麼不連了?能用乘法分配律的內容來解釋嗎?

2.根據乘法分配律填空:

(83+17)×3=□×□○□×□10×25+4×25=(□○□)×□

(1)誰願意展示一下你填寫的。有不同意見嗎?

(2)分別說說轉化以後的算式和原來的算式比,哪一個讓我們計算起來感覺比較簡便了?爲什麼?

(3)小結:學習了乘法分配律可以靈活選擇算法,怎樣計算簡便就怎樣算。

[策略]多種練習也是一種信息源,解決問題的過程其實也是一種深化理解、蓄積“能量”的過程,是學生拓寬知識視野、完善認知結構、提升認識境界、增長人生智慧的過程。

3.聯繫舊知、同已有知識建立聯繫。

談話:“乘法分配律”在過去學習中用過嗎?咱們回顧一下。

現在我們每天都在練乘法豎式計算,看大屏幕。乘法豎式中也運用了乘法分配律?你們看出來了嗎?

[策略]引導學生聯想知識用途,勾起了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回憶,憑藉親自計算得到的感悟領會到乘法分配律的廣泛運用。

(四)課堂小結:

今天,學習了乘法分配律,你有什麼想法?

(五)板書設計:

教學流程圖:

乘法分配律50+60)×3 =50×3+60×3 75+68)×5=75×5+68×5 80+65)×6 =80×6+65×6 ?? a+b)×c=a×c+b×c聯繫實際感知規律 開放探究發現規律 類比歸納總結規律 質疑聯想驗證規律 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梳理知識激活聯繫 ((((

j小編推薦其他文章:

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

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

乘法分配律 教學設計

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與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及教學紀實王曉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