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中歷史備課教案【精品多篇】

國中歷史備課教案【精品多篇】

國中歷史備課教案 篇一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列舉普羅泰格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張,理解他們思想形成的原因,並對他們的思想作簡要的評價。

2、過程與方法:

①在分析和解讀材料事例中加深對西方人文精神的內涵的理解;

②編演歷史劇,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③將教材中的重要人物、重要概念、需要探究的主要問題,分配給學生在課前蒐集,培養學生團結、協作、交流精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利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批判地繼承古典文化;

②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理解: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

③教育學生追求真、善、美。

教學重難點

重點:智者學派、蘇格拉底的思想主張及其評價。

難點:如何理解思想家的哲學觀點。

教學工具

幻燈片,圖片。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是每一箇中國人都不能忘懷的一段驕傲而又溫暖的記憶。當今世界唯一能把不同膚色、不同種族的國家和民族聯繫在一起、並能激起人們高漲熱情的就是四年一次的奧運會。當奧運聖火點燃,“更高、更快、更強”的口號響徹雲霄的時候,誰能不對古希臘人油然而生敬意?這是古希臘人爲世界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啊。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奧運的故鄉希臘,去感受一下古希臘文化的人文精神。

【新課教學】

一、人們對宇宙萬物起源的探索情況:神、水、人。

先安排學生快速閱讀教材21頁的單元引言和22頁的本課引言,思考並概括“人們對宇宙萬物起源的探索情況及人文主義起源發展的線索”,然後教師概述:

人們對宇宙萬物起源的探索:

1、前6世紀之前,世界由神創造。

2、前6世紀,泰勒斯:“萬物都是由水形成的”。

3、前5世紀,智者學派:“人是萬物的尺度”。

西方的“人文主義”的演變和發展:

起源: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的智者學派;

發展:14至17世紀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成熟:17、18世紀啓蒙運動。

二、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智者學派

什麼是智者學派?(概念)爲什麼在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會出現智者學派?(原因和背景)智者學派的主張有哪些?影響如何?(主張和影響)

1、“智者學派”的概念

有償傳授辯論、演說、修辭的技巧和參政知識的職業教師,自稱“智者”。反對派認爲他們巧言善辯、假冒智慧,稱其爲“詭辯學派”。

那麼當時的希臘爲什麼會出現智者學派呢?

2、智者學派的出現背景

國中歷史備課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新文化運動興起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過程中的基礎知識,如《新青年》的創辦、新文化運動的“三提倡,三反對”等;

(2)理解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和發展;民主與科學的主要含義;

(3)通過對新文化運動興起背景的分析,引導學生理解政治、經濟與思想文化的辯證關係。

(4)探究在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歷程中,新文化運動對於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以歷史人物和重要歷史地名、刊物爲話題,聯繫講解,史料分析,幫助學生理解新文化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開展討論、辯論等教學活動,提高學生表達、探究的能力,培養“論叢史出”的歷史學科素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掌握新文化運動是先進的中國人爲振興中華、改造黑暗的舊中國而進行的新的探索。

(2)中國要富強,必須要提倡民主與科學。在學習中感受新文化運動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鬥爭中表現出的無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使命感。

(3)引導學生學會用辯證的觀點和多元價值觀看待東西方文化。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新文化運動興起的原因和主要內容

難點:新文化運動的評價

四、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談話法,講述法。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表格1840年——1912年中國思想界向西方學習的歷程,複習上節課內容,由此提問:以上各派的救國方案結局如何?我們從中能得到哪些啓示?——先進的中國人繼續思想文化方面的探索由此掀起了新文化運動。

新課講授:

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

問題1:結合以下圖片材料思考新文化運動在經濟、政治、思想方面興起的背景分別是什麼?

師:多媒體展示三組老照片由學生歸納背景

生:經濟方面:民族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實行民主政治。(根本原因)

政治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另一方面,竊國大盜袁世凱則加緊復辟帝制活動,廢除臨時約法,實行獨裁統治。

思想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後,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得到進一步傳播,袁世凱爲復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一股尊孔復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概況

師:問提2:多媒體顯示從以下幾個方面歸納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概況(興起標誌、代表人物、指導思想、主要陣地、活動基地)

生:(1)興起的標誌: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從第二捲開始,《青年雜誌》改名爲《新青年》。

(2)主要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

(3)指導思想:民主與科學

(4)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新青年》

(5)新文化運動的活動基地:北京大學

此處介紹北大發展歷史和蔡元培的辦學方針“思想自由、兼容幷包”

3、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

師:問題3:新文化運動開展後提出了哪些內容?

生:1、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愚昧和迷信。

師:提問:什麼是民主?什麼是科學?爲什麼只有民主和科學才能救中國?

生:德先生: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

賽先生:科學,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

(教師講解:制度落後,即封建專制制度,給中國帶來嚴重的危害,如阻礙社會進步、箝制思想、造成中國的落伍等等。科學技術不發達,迷信思想盛行。歷代封建統治者大搞封建迷信,給廣大人民帶上封建的精神枷鎖,進行的精神奴役。)

國中歷史備課教案 篇三

課標要求:

知道戰國七雄的史實。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

記住戰國時期的起止時間,記住“戰國七雄”,理解戰國戰爭的特點及其影響,瞭解“合縱”和“連橫”的含義及重要表現。

二、能力與方法

通過對七國關係及戰國時期戰爭、外交特點的分析,培養和提高分析能力。學習和初步掌握製作歷史圖表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戰國戰爭史的學習,進行馬克思主義戰爭觀的初步教育。通過孫臏、張儀等人的事蹟,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重點難點

重點:“戰國”和“戰國七雄”的含義;戰國時期的戰役和軍事家。

難點:“合縱”和“連橫”的含義。

授課類型:新課。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戰國形勢圖掛圖;製做本課課件;整理有關戰國史實的成語;

學生準備:蒐集有關戰國時期的成語;用竹木等材料仿製一些古代兵器。

教學方法:講述法、討論法、問題探究法多法結合。

教具(媒體):計算機及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同學們,在上一節課裏我們學習了很多春秋時期的成語,像“退避三舍”、“一鳴驚人”、“臥薪嚐膽”等。今天我們將瞭解到更多的成語,如“圍魏救趙”、“紙上談兵”、“負荊請罪”等,讓我們一起來發掘這些成語裏面隱藏的精彩故事。

學習新課

(教師引導過渡)複習以前所學知識,幫助學生弄清“戰國”概念,課件如下展示:

一、“戰國七雄”(課件顯示標題)

1、學生閱讀教材並思考:戰國七雄局面是怎樣形成的?——自西周分封諸侯,中國的歷史地圖上出現過許許多多的諸候國。但是經過春秋時期三百來年的爭霸戰爭,大國兼併小國,強國吞併弱國,到戰國開始的時候,諸侯國已經爲數不多。主要的有齊、楚、秦、燕、韓、趙、魏七個大國。(課件展示“戰國形勢圖”)。

教師提問:(1)。戰國時期周王的地位怎麼樣?——春秋時猶宗周王,而七國則絕不言王亦(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週末風俗”條)——無足輕重。

(2)。爲什麼諸侯國會越來越少——統一的趨勢日漸明顯

2、同學們仔細對比春秋形勢圖和戰國形勢圖,發現有什麼明顯的不同嗎?

學生提問:爲什麼晉國沒有稱雄?

(教師講述)七國中,齊楚秦燕,大家已經熟悉,春秋時期的晉國在戰國地圖上已經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韓、趙、魏三個諸侯國。原來晉國已經被它的三家大夫韓氏、趙氏、魏氏瓜分,一分爲三,形成了韓、趙、魏三個諸侯國。歷把這件事叫做“三家分晉”。

歷把這七個強國並稱爲戰國七雄,七雄並立是戰國期的基本形勢。

3、學生認真觀察課件投影,瞭解七國及其地理方位:齊國在東,楚國在南,秦國在西,燕國在北,韓、趙、魏三國在中間。(老師看圖講解,輔之順口溜“齊楚秦燕韓趙魏,東南西北到中間”,指導學生掌握記憶方法)。

(教師引導過渡)戰國,顧名思義,有戰爭的國,這裏的“戰”主要是指戰爭頻繁,爭鬥激烈,學習戰國的歷史,必須瞭解戰國的戰爭。

二、戰國時期的戰爭(課件顯示標題)

請大家閱讀教材40頁的小字部分的兩個戰役,瞭解戰國戰爭的盛況,然後總結出戰國戰爭有哪些特點(先請學生用精簡的語言概述戰爭過程,然後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戰爭的特點)

戰國時期戰爭的特點:(以學生歸納出來的爲序,教師重點對謀略和兵器進行講解。)

(課件展示)

a.兵器(青銅兵器改進、鐵兵器出現)——武器的改進

(學生展示自制古代武器,並簡介戟,戈,矛,刀,劍的特點和用法)

b.兵種(步兵,騎兵)——軍隊構成的變化

c.人數多、規模大、修建工事、爭奪激烈

d.戰役的發生(圍魏救趙,長平之戰)

e.重要軍事家的涌現(孫臏、白起)

學生講述孫臏,田忌的故事

f.謀略(“圍魏救趙”、“反間計”;“合縱”“連橫”)

課堂辯論(旨在培養學生辯證的歷史思維能力及表達能力)

有人說,戰國時代把人們帶進了戰亂,對社會起了破壞的作用,延緩了歷史的發展。有人說,戰國時代“在戰鬥中成長”,推動了歷史的發展。你的觀點如何呢?

(觀點相同的同學組成一組,兩小組之間展開辯論。要求:觀點明確、論據充分)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小結:有延緩作用,更有推動作用。推動作用遠遠大於延緩作用。各國爲了爭霸的需要,競相改革,發展經濟,增強軍事實力,競相重用人才,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與文化的進步;大國爭霸、兼併的過程,也是國家趨於統一的過程。

(教師引導過渡):戰國的戰爭除了在戰場上刀光劍影,殺聲震天外,戰爭的背後,各國間進行着沒有硝煙的戰爭,這就是激烈程度和影響力不亞於戰爭的“合縱與連橫”。

三、合縱與連橫(課件顯示標題)

1、正當各國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秦國卻逐漸佔據了主動,爲什麼呢?因爲秦國出了個張儀(投影張儀圖片)

張儀遊說各國,破壞了六國的聯盟,使得六國聯合抗秦的謀略破產,具體是怎麼回事,同學們還是通過閱讀教材去了解吧。

2、指導學生重點理解什麼叫“合縱”,什麼叫“連橫”(課件出示“合縱連橫”示意圖,教師據圖講述):合縱就是東方六國聯合抗秦,(“合衆弱以攻一強”)。這種聯合從地理位置上來說是從南到北的縱向聯合,所以叫做“合縱”。合縱政策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蘇秦。蘇秦奔走於東方多國之間,身佩六國相印,在他的遊說推動下,東方各國一度合縱攻秦,迫使秦國吐出一些佔領的地方,使秦國遭到一定的挫折。

連橫就是勸說一國幫助秦國進攻其它各國(“事一強以攻衆弱”)。這種結合是西邊的秦國與東邊各國之間橫的連合,所以叫做連橫。連橫政策的代表人物是魏國人張儀。秦國用張儀爲相,讓他推行連橫政策。當時東方的齊楚兩大國結成聯盟,秦國要跟齊國爭雄,必須先破壞齊楚聯盟。張儀連橫政策最成功的一着便是把齊楚聯盟給破壞了。

3、六國合縱抗秦爲何未成功?

(秦國用賄賂、威脅的手段破壞合縱,各個擊破;五國間利益不一致,立場不堅定)

(教師講述)合縱連橫的鬥爭,持續了很長時間。各國一會兒加入合縱,跟楚國搞聯合,跟齊國搞聯盟,一會兒又跟秦國抱到一起,朝秦暮楚,反覆無常。“朝秦暮楚”的成語就是這麼來的。——不過,雖然鬥爭很複雜,情況多變化,形勢發展的總趨勢是清楚的,那就是,在不斷的軍事鬥爭和複雜的合縱連橫鬥爭中,楚國和齊國先後衰落下去,秦國卻-越強。

課堂小結

(課件出示知識要點,教師概述)

戰國宏大而壯觀的戰爭,變化多端的謀略,足智多謀的軍事家令人難忘,但是我們都知道,無論在何時,戰爭帶給人民的,永遠都是無盡的痛苦和災難,在連綿不絕的戰爭歲月中,受煎熬的始終是老百姓,因此,無論何時何地,和平,一直都是我們共同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