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三角形面積教案【新版多篇】

三角形面積教案【新版多篇】

五年級數學《三角形的面積》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什麼叫做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特徵和特性,能按角的不同給三角形分類.

2.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培養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三角形的意義及其分類. 教學難點:掌握三角形的分類.

教具:

三根木條、三根釘子、四邊形和五邊形木框各一個,三角形圖片、小棒、皮筋若干。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讓學生說說生活中見到的三角形.

2.出示下圖,指出哪些是三角形:

3.導入新課.

教師導入:

看來生活中的三角形無處不在.關於三角形你還想了解它什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三角形.(板書課題:三角形)

二、師生互動,引導探索.

1.教學三角形的意義.

(1)每個小組利用教師事先爲其準備的三根小棒,把小棒看成一條線段,利用這三條線段擺一個三角形。比一比,看哪一個小組做得最快!

(提供的小棒有一組擺不成的。) 教師:它們是三角形嗎?

(2)思考討論:

①三角形是幾條線段圍成的?

②什麼樣的圖形叫三角形?

在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概括: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教師板書)

(通過操作,進一步感知,建立空間觀念。)

(3)練一練:圖片中哪些是三角形?爲什麼?

2.教學三角形的特徵:

(1)自學:

①三角形各部分名稱叫什麼?

②三角形有幾條邊、幾個角、幾個頂點?

(2)繼續演示課件“三角形”出示三角形各部分名稱.

教師提問:

什麼叫三角形的邊?三角形有幾條邊?

同桌討論:這些三角形都有哪此共同的特徵?

引導學生用一句話概括三角形的特徵.

(3)讓學生用準備好的木條、釘子每人做一個三角形,教師巡視指導。

3.三角形的特性

(1)出示自行車、屋檐、吊車等圖片,爲什麼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

(2)用三角形木框實驗.

教師拿出手中的教具示範給孩子們看:拉動一下三角形與四邊形,讓學生看明白:三角形怎麼拉也拉不動,四邊形一拉就變形。這說明:三角形具有穩定性。三角形的穩定性在生活中廣泛運用,引導學生把有關的數學應用到現實生活中。

4.三角形的分類

(1)讓學生任意畫一個三角形(或剪一個三角形)

(2)對三角形進行分類:

出示圖形,組織學生觀察並分組討論:這些角有什麼特點,可以分成幾類?

教師引導學生明確:三個角都是銳角的三角形叫做銳角三角形;

有一個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個角是鈍角的三角形叫做鈍角三角形.

(3)三角形按邊進行分類.

全班同學共同測量課本137頁上部的三角形.

教師提問:通過測量你發現這些三角形邊、角各有什麼特點?

引導學生得出:每個三角形的三條邊長度都相等,每個三角形的三個角都相等.

教師指出並板書:三條邊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邊三角形,又叫做正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的三個角都相等.

引導學生比較等邊三角形與等腰三角形,使學生明確:等邊三角形是特殊等腰三角形.

三、遊戲: 把磁力板上的三角形拿下全部放在一個盒子裏,分別只露出三角形的一個角或兩個角讓學生猜各是什麼三角形?

四、鞏固練習

1.判斷.

①由三條線段組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②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

③三角形具有穩定性.()

④直角三角形只有一個直角.()

2.實踐題.

小紅家的椅子用了很多年了,有點搖搖晃晃了.請同學們幫她想想辦法,該如何修理?

五、教師小結

通過學習,你掌握或學會了什麼?

六、佈置作業

五年級數學《三角形的面積》教案 篇二

教學內容:

教材第9—10頁例4、例5及“練一練”、“試一試”、“練習二”第6-9題。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觀察、填表、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探索並掌握三角形的面積公式,能正確地計算三角形的面積,並應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進一步體會轉化方法的價值,培養自己應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發展自己的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經歷探究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理解並掌握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

理解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材第115頁的三角形。

教學過程:

一、明確目標

提問:同學們,通過自主學習,你知道今天的學習內容嗎?(揭示課題)你認爲本節課應學會什麼?

二、交流提升

1.出示例4的方格圖及其中的平行四邊形。

(1)全班交流:每個塗色的三角形的面積各是多少平方釐米?

(2)小組交流:你是怎麼得出每個三角形的面積的?說說你的想法。

(3)全班交流:有人用數方格的方法得出三角形面積,也有同學先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再除以2得出三角形的面積。

三角形的面積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會有什麼聯繫呢?

2.交流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探究情況。

(1)出示例5:展臺出示各組的表格填寫情況,各組派代表上臺展示拼的過程。

小組討論:你剪下的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面積是多少?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面積是多少?

(2)全班交流:你有什麼發現?(即例5下面的問題)

(3)梳理、明確

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無論是直角、銳角,還是鈍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底等於三角形的底,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高等於三角形的高。因爲每個三角形的面積等於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積公式:S = a h÷2

3.交流“試一試”

(1)全班交流:你是怎麼想的?計算三角形的面積爲什麼要除以2?

(2)學生訂正。

三、鞏固提升

1.完成“練一練”的1、2兩題。

學生先獨立完成,再討論交流: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讓學生弄清誰是誰的2倍,誰是誰的一半。)

2.練習二第6題。

學生獨立完成,組織校對。

3.練習二第7題。

(1)多媒體出示第7題的方格圖及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

(2)獨立思考:你認爲圖中哪幾個三角形的面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爲什麼?

(3)小組交流:分別是怎麼想的。

(4)全班交流、總結

可以通過計算,判斷三角形的面積是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也可以把三角形的底和高與平行四邊形逐一比較,很快作出判斷。

4.練習二第8、9題。

(1)學生獨立完成,再交流想法。

(2)學生訂正。

四、總結延伸

本節課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疑問?

板書設計:

三角形的面積計算

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2倍一半

三角形的面積=底×高÷ 2

《三角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篇三

《三角形的面積》是一節傳統的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習了長方形面積、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三角形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根據新課程新理念的要求教學應該由原來教師單純的教轉變爲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從操作中掌握方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猜測入手,激發學習興趣

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猜測:你認爲三角形的面積大小與什麼有關?它可能轉化爲什麼圖形來推導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時學生就會躍躍欲試,從而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學生一旦做出某種猜測,他就會把自己的思維與所學的知識連在一起,就會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於是就會主動參與,關心知識的進展,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小組結合動手操作

猜測後,我讓學生動手操作,分別將三組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並比較每個三角形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各部分間的關係,同時在操作中向學生滲透旋轉、平移的方法,讓學生體驗和感知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個個都很積極、很投入地動手操作,極大調動了學生思維活動。學生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體。

三、應用公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新課程非常重視學生在活動中的體驗,強調學生身臨其境的體驗。讓學生運用所學三角形面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如:求綠地面積,求紅領巾面積,求安全警示牌面積,最後又回到求公園綠地面積,每個環節都是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學習不但互動有趣,而且富有生活氣息。在時間許可的情況下,應該多補充一些生活中的實例,使學生嚐到應用知識的快樂,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

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本節課的基本數學思想應該是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也就是把計算三角形的面積轉化爲學生已學過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來思考,從而推導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從教學形式上看,我基本已經作到了,但是,要知道教學目的不僅是教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因此,本課的總結中我應該點出:這樣的思考方法在數學上叫做轉化。當我們遇到一個新問題時,就可以動腦筋把它轉化成我們以前學過的舊知識。這樣就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可惜我疏忽了。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應注意對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而不單單是知識的傳授。

今後我要認真學習新的課程理念,認真鑽研教材,研究學生,設計適合學生自身特點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爲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

《三角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篇四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親身實踐”是《數學課程標準》大力倡導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本節課在設計時改變了教師“講”知識,學生“用”知識的教學模式,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在實處,使學生學的積極、主動。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的計算方法。這也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

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我注意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經驗背景,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組織教學,先複習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過程,然後讓學生去探究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由舊引新,銜接自如。

充分體現“動手做數學”的理念是這節課的又一亮點。縱觀本節課,處處都充滿了“做”。建構主義認爲:國小生數學學習應該是一個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國小生的數學知識不應該完全被動的吸收課本知識,而應該讓他們在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中“做數學”。

本節課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實踐探索兩個環節,時時處處體現了學生在“做數學”,而教師也真正起到了一個好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的作用。使學生在一個輕鬆、和諧、民主的氛圍中探索出了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增加了學好數學的信心,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還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多樣化的意識。

縱觀這個教學過程,初步體現了提出問題———大膽猜測———反覆驗證———總結規律———靈活應用這一科學探究的方法,讓學生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對科學探究的方法有了初步的瞭解,體驗到知識的產生都經歷了曲折艱苦的過程,由於學生的活動是獨立自主的,因此面對同樣的問題學生會出現不同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不僅能滿足學生展示自我的心理需求,同時能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在合作中互相啓發,互相激勵,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