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大自然的語言國小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大自然的語言國小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一

知識目標

1.積累“萌發、次第、翩然、孕育”四個雙音節詞,掌握它們的詞義;積累“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周而復始、草長鶯飛”五個短語,並學會運用。

2.瞭解物候知識,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

能力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並練習概括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

3.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並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德育目標

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祕的志趣,培養他們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點。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教學難點

1.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並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

2.概括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篩選提示性詞語,進行全面概括。

教學方法

1.朗讀法。生動的說明易於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基於這一點,教師宜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

2.討論法、點撥法。

3.競賽激勵法。國中生有好勝心理,在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時,宜用此法,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

4.涵泳品味法。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尤須如此。

5.延伸拓展法。擴展運用從課文中學到的物候知識,採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便於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爲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篩選主要信息,整體把握文意;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局部說明順序,學習作者說明的技巧。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第三單元我們學習了五篇說明文,它們都屬於事物說明文。這個單元我們開始學習說明文的另一種類型,即事理說明文。今天我們學習《大自然的語言》。

設計(二)

語言,“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列寧語)。我們人類通過語言輸出信息,獲取信息,服務於學習、工作、生活,人類社會才得以生存和發展。同時,人類在生產、生活中不能沒有一個信息來源“大自然的語言”。大自然也有“語言”嗎?它告訴我們人類什麼?有什麼意義?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介紹“大自然的語言”的說明文《大自然的語言》。

設計(三)

多媒體顯示春、夏、秋、冬四幅美麗的圖畫。

春柳的飄逸,夏荷的嫋娜,秋楓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詩如畫,各具風韻,這就是物候現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物候學知識的文章——《大自然的語言》。作者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竺可楨先生。(板書文題、作者)

二、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多媒體顯示一年四季從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風景。聲屏顯示課文朗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師提示需要積累的詞語。

多媒體顯示:

3.學生讀課文兩遍,然後根據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

多媒體顯示閱讀要求如下:

(1)什麼叫物候?什麼叫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麼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麼意義?

學生分頭篩選信息,然後用課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話概括。請最先完成的同學舉手示意,教師爲學生計時。歷時最短的十位同學決出之後,教師按照先後次序要求學生展示閱讀成果,最後選出歷時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學,授予他“閱讀小標兵”的稱號。

學生明確: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之爲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物候學。

(2)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3)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

(4)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學生閱讀有困難的大概是第(4)題。教師可提示學生注意一些標誌性詞語,如“首先是爲了……”“此外還有……”“對於……”“還可以……”“也可以……”“爲了……”。這些標誌性詞語對信息的篩選、概括很有參考價值。

三、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1.選兩位同學劃分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並板示,其餘同學評價。

明確: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說明順序。

如有不同見解,其餘同學可自由質疑或說出自己的理解。

明確:文章首先介紹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然後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着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後說明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作總結髮言:通常採用的說明順序有三種,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邏輯順序也就是事理順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現象到本質、由簡單到複雜。文章四部分內容有着密切的內在聯繫;第一部分引出說明對象,第二部分對此作具體闡釋,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進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說明的基礎。全文采用邏輯順序,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讀課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說明順序

1.學生齊讀6~10段

2.提問: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或互換)?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不能調整。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另外,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後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排列順序。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一個設問句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井然,條理清晰,易於接受。

五、佈置作業

1.收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

2.閱讀下文,回答文後的問題。(教師以文字資料的形式提供給學生閱讀)

什麼是智力

什麼是智力?有人說,智力涵義包括聰穎、預見、速度,能同時應付很多事件。有人把智力定義爲學習、作判斷的能力和想像力。在現代文獻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維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還有人把智力表達得更簡潔,說智力是作猜測,是發現一些新的內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測”。對許多人來說,就是你不知怎麼辦時,無計可施時,慣常的做法不奏效時,所需要的創新能力。

那麼人的智力是否高於其他動物呢?這取決於腦的發達程度。腦只有外面那一層——大腦皮層——明顯地與形成“新的聯想”有關。而人的大腦皮層甚至比甜橙皮還薄,大約只有2毫米,僅相當於一枚一角硬幣的厚度。人的大腦皮層佈滿了縐褶,但是如果把它剝離下來並將它展開,它的面積大約相當於4張打印紙。黑猩猩的大腦皮層只有1張打印紙那麼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麼大;老鼠的只有郵票那麼大。因此,人的智力比動物的智力高很多。

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采用了什麼樣的說明順序?

3.第二段運用的說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中兩次用到“大約”一詞,這體現了選文語言的什麼特點?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樹立人類與自然必須和諧相處才能良性發展的觀點,激發學生熱愛自然進而認識和了解自然的熱情。

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義。

3瞭解全文的說明結構,準確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種類的“文字”。

4.掌握本文所採用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學步驟:

1.提出疑問。課文中(包括題目中)“文字”的含義有幾種?

2.跳讀課文。根據文字的不同含義大體勾畫出全文的內容結構。

3.重點解讀關於“大自然的文字”的部分。按照課文對“大自然的文字”的分類介紹再劃分出它的層次。在此過程中,不僅要明白作者介紹了哪些自然現象,作者怎樣引領我們來破譯它們,而且要掌握如下知識點:

(1)霍雨、鐵砧、漂礫、毒意等

幾個加點字的注音,在文中劃出有這些字詞的句子。

(2)本文采用的說明方法(落實一些重要語句的領會)。

(3)討論交流。

(4)質疑問難。就文中仍有疑難的地方,師生互間互答。

(5)佈置作業。

(解說:本過程體現了置疑激趣法、整體掌握法及研究學習法這幾種適應新大綱和新的教育理念的學習方法。學生學習的動機肯定是興趣,有興趣帶着問題去探究,不僅能發揮主動性,而且能逐漸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和科學研究的精神。教學中,基本理念要貫穿始終,使教學在和諧共振中愉快地進行。)

自讀點撥1.課文中“文字”的含義。

課文中的“文字”有兩個意思:

第1、2段中指書本上的字;第3段一轉,從“也有另外一套文字’往後,“文字”就指大自然中各種能給予人對自然進行認識、瞭解和推想以預示和啓發的自然現象。這樣,課文從讀者的生活經驗人手,顯得親切,使人產生聯想;接着引出一個科學問題,達到深入淺出的目的。

2全文的內容結構把握。

課文的結構非常清楚,第1、2段說明書本上的文字及其作用,引出大自然的文字這一重心內容,末尾3段則告訴我們學會大自然的文字的方法和意義,其餘段落集中介紹了大自然的文字。

3.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類別?各有哪些作用?

根據方位來分,有天上的星、雲、鳥和地上的石、樹等;根據各自主要的特徵表現來分,可分爲形(星、雲)、聲(鳥)、色(石)。星引導海上航行;雲指導天空飛行;燕子告訴天氣;白嘴鴉、鶴和大雁報告季節;石灰石說明滄海桑田的變化;漂礫表現自然的神奇力量。總之,正因爲有了這些大自然的文字,人們才能認清自然,趨利避害,獲得許多有益的啓示和樂趣。

4.重點語句品味。

(1)“文字真是好東西。認識了字,就可以讀完最厚的書,可以瞭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充分肯定了文字的作用,加橫線的詞起到了突出強調的作用。本句還暗示了下文的大自然的文字也將會有巨大的作用。

(2)“無上的每一顆星就是一個字母。你腳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個字母。”這個比喻新穎恰當,引發讀者無限的想像,也爲後文介紹大自然的文字暗示了行文的結構順序。

(3)‘你知道,在水面上船隻是不會留痕跡的,那裏也沒有什麼寫着“由此往北”的箭頭的指路牌。”用比喻的說法形象地說明水上行船與在陸地上走路是不一樣的,它沒有具體明確的指示,自然地引出大自然的一種文字——星座門北極星)對行船的。指導意義。

(4)“白嘴鴉飛來說,春天已經來到大門口了。而飛走的鶴不用日曆就可以告訴人們,熱天已經過去了。”“‘飛來說”“告訴人們”用了生動的擬人手法,不僅清楚地說明白嘴鴉的飛來與鶴的飛去是季節變化的預兆,也顯示了自然與人的和諧相處,很有情趣。“不用日曆”,擬人中有比喻,新穎別緻。

(5)“一轉眼功夫,連蜘蛛網也無影無蹤了,它們好像融化在天空裏一樣。只有那聲音還從遠方傳來,好像在說:‘再見!再見!明年春天見!”’這些語句很有意境,雁陣在人們的眼前越來越小直到消失,但它們使我們看到了更爲廣闊的天空,它們留下了令我們回味的聲音,它們使我們告別了一個寒冷的季節,但它們更使我們盼望一個全新的溫暖的春天。我們的視線、我們的心都被那雁陣牽引着。想像和擬人手法運用得很成功。

5.說明方法歸納。

重要的方法是打比方、分類別和舉例子。另外,擬人的寫作手法對增強說明效果起了很大的作用。

拓展閱讀:《大自然的語言》課文

大自然的語言

作者:戴巴棣

別以爲人才說話,

大自然也有語言。

這語言到處都有,

睜開眼就能看見。

你看那天上的白雲,

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白雲飄得高高,

明天準是個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螞蟻,

也是大自然的語言:

螞蟻忙着搬家,

出門要帶雨傘。

蝌蚪在水中游泳,

不就像黑色的“逗點”?

大自然在水面寫着:

春天來到人間。

大雁編隊南飛,

不就像“省略號”一串?

大自然在藍天上寫着:

秋天就在眼前。

大樹若被砍倒,

你會把年輪發現——

一年只長一圈,

這是大自然的語言。

你如果釣到大魚,

魚鱗上也有圈圈——

一圈就是一歲,

這又是大自然的語言。

大自然把“三葉蟲”化石,

嵌在喜馬拉雅山巔,

這是在告訴人們:

那兒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塊“漂礫”,

擱在溫暖的廬山,

那又在提醒人們,

這兒有過寒冷的冰川。

大自然的語言並不難懂,

只要你肯刻苦地鑽研;

假如你害怕開動腦筋,

那就常常會視而不見。

比如斗轉星移,

那何止千年萬年!

可直到哥白尼出現,

才把“太陽中心說”創建。

阿基米德洗澡的時候,

學會了鑑別皇冠。

可別人也都洗澡,

爲什麼不會把浮力計算?

在暴風雨中放風箏,

富蘭克林捉到雷電。

放風箏的人千千萬,

爲什麼沒有這項發現?

大自然的語言啊,

真是妙不可言。

不愛學習的人看不懂,

粗心大意的人永遠看不見。

《大自然的語言》的教學設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利用文本學習和感受科普文章的特點,瞭解簡單的物候知識,並能對大自然中的物候現象作出簡要解釋。

2.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並概括文章要點,提高語言概括力。

3.揣摩語言,體會說明文的語言不僅準確嚴謹,還可以具有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

過程與方法:

1.激趣導入法,由解題引出物候與物候學。

2.課文解讀與生活情境相結合。

3.話題活動由“面”到“塊”再到“點”,逐層深入引導。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文的教學來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激起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志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概括內容要點,理清說明順序,學生能夠用課文中的話或自己的話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體會“說明事物要有條理,有主次,有詳略”的特點。

2.體會語言特點:學習本文生動優美的語言,特別是第一段描寫四季景象的語言,體會“說明事物的語言不僅要注意準確、科學,還要力求做到生動、形象”的特點。

教學難點:

1.理清全文,第三部分段落之間,第十一段落之間的說明順序,感受說明文語言的邏輯力量。

2.品味鑑賞第一段的語言,感受說明文語言的優美。

三、教學策略

採用朗讀課文、主要問題設計與追問、講解與練習等方式,按從“面”到“塊”、從“塊”到“點”的邏輯順序逐層深入教學,引導學生把握文章內容,理清行文思路,感受語言特色。

四、教學過程

(一)解題

組織學生初次朗讀課文,並思考:

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它的另一種說法叫什麼?

明確: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爲物候。

解題:大自然的物候現象,實際上起着預報農時的作用,從這一點上說,物候現象彷彿就是傳遞信息的“大自然的語言”。題目把物候現象比成大自然的語言,形象說明了認識它、研究它的重要。以“大自然的語言”爲題,顯得新穎別緻,引人入勝。

【設計意圖】瞭解題目“大自然的語言”與“物候”的關係,自然引出文章主體──物候及物候學。鍛鍊學生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

(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及說明順序

引導學生二次走進文本,從“面”到“塊”,理清全文及某一部分的說明順序,體會作者是如何將說明事物的特點講得有條有理,有主有次的。

1.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作者又是如何進行說明的?

明確: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爲物候;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就是物候學。

2.第一部分(第一至三段)引出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第四至五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六至十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十一至十二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追問一: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麼重要意義?

【明確】能夠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追問二: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明確】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

追問三:研究物候學有什麼意義?

【明確】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設計意圖】把握文本內容,引導學生搜索、篩選相關信息並提取、概括文章要點,訓練學生概括信息的能力。

追問四:這四部分內容之間有沒有內在的聯繫?

明確:第一部分描述現象,由表及裏引出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作出解釋,話題轉到農業上,與文章結尾形成了照應。

第三部分推究原因,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是文章的主體部分。

第四部分闡明意義,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語言”,與第一部分照應。

全文條理分明,主要按從現象到本質的說明順序介紹物候學,通俗易懂,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追問五: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能否顛倒說明的順序?

明確:不能。因爲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條有理。緯度、經度、高下差異,都是空間因素,古今差異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到時間又是一種條理。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一個設問句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清楚。

追問六:研究物候學的五個意義又能否顛倒說明的順序?

明確:不能。“首先”“對於”“還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爲了便利”五層意思,有重有輕,有主有次。

小結:無論是全篇,某部分之間,還是某一段落內部之間,本文在說明順序的安排上都十分講究,說明極富條理性,我們感受到的是全文極具章法的美、結構的美。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理清全文思路,瞭解全文及某一部分的說明順序,訓練學生篩選、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邏輯思維。

(三)瞭解物候知識,靈活運用

引導學生第三次走進文本,瞭解簡單的物候知識,並能對大自然中的物候現象作出簡要解釋。

練習1:解釋產生下列現象的原因。

兩個月前,在廣州,看見了玉蘭開花;兩個月後,在北京,又看見玉蘭開花。玉蘭花呀,我說,你走得真慢哪!費了兩個月工夫,你纔到了京華。──郭沫若《玉蘭和紅杏》

練習2:梅雨多發生在春夏之時,在我國各地先後不一。這在唐、宋詩人的吟詠中,早已有記載。根據本課知識說一說爲什麼產生這種現象?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黃梅。──唐·杜甫《梅雨》

三時已斷黃梅雨,萬里初來舶棹風。──宋·蘇軾《舶棹風》

練習3:聯繫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你對下面詩歌的理解。

(1)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高下差異)

(2)紅顆珍珠誠可愛,白鬚太守亦何癡。

十年結子知誰在?自向庭中種荔枝。──唐·白居易《種荔枝》(古今差異)

提示:當時白居易在四川忠州,時任忠州太守。

現在四川有荔枝嗎?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引竺可楨的觀點:唐代氣候溫暖,四川可產荔枝,後來氣候變冷,四川荔枝滅絕。──《中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研究》

(3)小時候的冬天,我經常和小夥伴一起在湖南老家放牛(我們那兒屬於江南丘陵地區)。天氣很冷,太陽出來後,我們把牛趕向了山腰。那些牛兒呢,似乎有靈性,不約而同地撒歡兒往山腰去了……你能幫我解釋一下嗎?(逆溫層現象)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初步瞭解物候知識並簡單運用,激起學生探索研究的興趣,使學生髮現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四)品味並鑑賞說明文的語言

引導學生第四次走進文本,由“面”“塊”聚焦於某一“點”,深入品讀第一段,品鑑語言。

有感情地朗讀第一段並品味鑑賞,談談這一段的語言特點和它的表達作用、表達效果。

【明確】開頭一段用文學的語言,敘述大自然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與花果生長、蟲鳥出沒,給讀者展現了一幅四季風景畫,顯現春夏秋冬四季更迭。

“漸漸”是葉子枯黃的過程;“大地”“從沉睡中甦醒”是擬人的手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具體描述大地“甦醒”時的樣子,給人帶來一片撲面而來的春色。燕子是“翩然歸來”,輕捷、灑脫、活潑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現在眼前。用一句“不久”“於是”由春自然轉入夏。而秋的標誌是“果實成熟”,是“葉子變黃”。作者在描寫葉子變黃的狀態時,用“簌簌”描寫風吹落葉的聲音,寫出樹葉紛紛飄落的動態,有聲有色,使人感到秋天的肅殺。此外,“北雁南飛”“田間草際的昆蟲”“銷聲匿跡”“衰草連天”等詞語,寫出冬天即將到來時的蕭索、清冷。這一切都是爲了“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又是擬人的手法。這裏面的“載”,是充滿的意思,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寫出了風雪交加、旅途的艱難,可謂一詞寫盡整個冬景。

最後,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復始”八個字概括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況,點明四季變化循環往復的自然現象是帶有規律性的,既以多姿多彩的畫面激起閱讀的興趣,也以生花妙筆設置懸念,爲下文說明大自然的語言作了有力的鋪墊。

小結:作者在寫四季時,既抓住了各季節不同的特徵,又力求寫法上有變化,詞語豐富,句式多樣,並恰當地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使文章顯得形象生動。

【設計意圖】鍛鍊學生鑑賞語言的能力,組織語言及表達的能力。體會還可以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的特點。

提示:若課堂時間允許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觀察、感受到的物候現象,爲寫作訓練提供思路。

(五)佈置作業

以“大自然的語言”爲題,以“春夏秋冬”爲內容,或以某一個季節的特點爲內容,寫一篇小短文,能適當描述“物候現象”,文體不限,不少於300字。

【設計意圖】充分發揮學生的認知力與想象力,訓練學生邏輯思維、組織材料和語言的能力。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1.理解本文從具體生動的物候現象說起,條理分明地說明事物的特點。(難點)

2.學會從課文中提取信息,訓練概括能力。(重點)

2.學習準確、生動、典雅的說明語言。(重點)

【課時安排】2課時

【預習導學】

1.知識儲備。

(1)作者簡介:竺可楨,中國卓越的科學家和教育家,中國近代氣象學、地理學的奠基人,被譽爲“品格和學問的偉人”。

(2)文體知識:科學小品文也稱知識小品文或文藝性說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筆調,即藉助某些文學寫作手法,將科學內容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科學小品文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語言豐富多彩,形式生動活潑。

2.初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1)給加點字注音

孕育( yùn ) 簌簌( sù ) 載途( zài ) 銷聲匿跡( nì )

連翹( qiáo ) 農諺( yàn ) 差異( chā ) 翩然( piān )

(2)按照意思寫出詞語

①指一個挨一個地。( 次第 ) ②動作輕快的樣子。( 翩然 )

③懷胎生育,用來比喻醞釀着新事物。( 孕育 ) ④紛紛落下的樣子。( 簌簌 )

⑤滿路、遍地。載,充滿。( 載途 ) ⑥每一年都像這樣。是,此,這。( 年年如是 )

⑦銷:通“消”,消失;匿:隱藏;跡:蹤跡。不公開講話,不出頭露面。形容隱藏起來或不公開出現,沒有了音訊。( 銷聲匿跡 ) ⑧草木盛衰。榮,草木茂盛。( 草木枯榮 )

⑨一個週期結束又重新開始。指循環往復進行。( 周而復始 )

3.整體感知。

閱讀課文,填寫下表,體會本文思路清晰,層次分明的結構特點。

層次

段意

從文中提取的信息

第一部分

(第1~3段)

引出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

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爲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就是物候學。

第二部分

(第4~5段)

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第三部分

(第6~10段)

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①緯度 ②經度 ③高下的差異 ④古今的差異。

第四部分

(第11~12段)

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預習檢測】展示課前預習效果:檢測預習導學的內容(小測本聽寫)。小組評分( )

【課堂探究】

1. 重點閱讀6-10段,理解物候現象的'各個因素,回答以下問題:爲什麼作者把緯度差異這個因素放在第一個來講? 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 這四個因素運用了什麼說明順序?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

不能調整。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從主要到次要(邏輯順序)。

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後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排列順序。

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第六自然段一個設問句“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哪些因素呢?”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井然,條理清晰,易於接受。

2.本文語言準確、生動、典雅。請同學們精讀1、2自然段,以四人小組爲單位展開討論,具體說說這兩段文字寫得好,好在哪裏?

第一自然段中描寫四季的詞語不僅準確、生動、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當。如“大地”——“甦醒”,“草木”——“萌發”,“花”——“次第開放”(寫春天);“植物”——“孕育果實”(寫夏天);“昆蟲”——“銷聲匿跡”(寫秋天);“衰草連天”,“風雪載途”(寫冬天)。雖然還沒有接觸到“物候”的概念,卻讓讀者知道了物候的種種現象。爲進一步說明物候作了鋪墊。

第二自然段寫出了杏花“傳語”、桃花“暗示”和布穀鳥“唱歌”與農事的關係,用擬人的筆調寫來,十分生動,情趣盎然。寫人們常見的自然現象,語言準確,描寫生動,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物候”這一說明中心上來,寫得甚有情趣。

【隨堂檢測】本文以“大自然的語言”爲標題,有什麼好處?

“大自然的語言”是物候現象形象化的說法,以此爲題,顯得新穎別緻.引人人勝,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或答:採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物候現象比喻爲“大自然的語言”,顯得新穎別緻,引人人勝,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課堂小結】

本文把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運用準確生動的語言,運用邏輯順序、空間順序、時間順序等說明順序把一門複雜的學科介紹得清清楚楚。

【拓展延伸】請課外收集一些農諺,進一步瞭解物候知識。

例: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 螞蟻壘窩要落雨。

魚跳水,有雨來。 燕子低飛要落雨。

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 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

【佈置作業】獨立完成本課校本作業,查缺補漏,鞏固本課學習要點。

《大自然的語言》的公開課教案 篇五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9個生字和11個詞語。認識“罕、蝌、蚪、逗、間、如、粗、意”8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激發學生觀察自然現象的興趣。

教學重點

1.認識9個生字和11個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激發學生觀察自然現象的興趣。

教學難點:

1.朗讀課文時注意句子的節奏和語氣。

2.正確理解“不愛學習的人總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總也看不見”等句子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教師板書:大自然的語言,齊讀課題。

2.師講:別以爲人才會說話,大自然也有語言,讓我們一起來感受大自然的語言,

二、初讀課文內容。

1.藉助拼音讀課文,讀通課文,在讀時有讀不準確的語言,要停下來藉助拼音讀正確。

2.再讀課文,標畫出生字和會認的字。藉助拼音把生字和會認的字多讀幾遍。

3.分小節讀課文,其他同學聽聽有沒有讀不準的音。

4.電腦出示生字;讓學生讀一讀。

5.電腦出示詞語:請學生讀一讀。

語言化石告訴發現說話人們

鑲嵌山巔汪洋那是這是蝌蚪逗號粗心大意

6.學生選擇1個或2個或幾個詞語練習說話。

7.同桌同學互讀課,相互正音。

三、精讀課文內容,朗讀指導。

1.指名讀課文,大家聽聽從大自然的語言中聽出了什麼?(學生說明小節的內容,就學習哪段內容。)

(1)學生A回答:古老的“三葉蟲”化石,鑲嵌在喜馬拉雅山巔,這是告訴我們那兒曾經是汪洋一片。

①教師板書

三葉蟲化石,汪洋大海

②爲什麼找到三葉蟲化石的墳,可以推測那裏是汪洋一片呢?

③出示“三葉蟲化石”的標本或書上的圖,請查找到三葉蟲資料的同學給大家講一講:三葉蟲是節肢動物,在2億多年以前已經滅絕了,它大多數生活在海洋裏,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喜馬拉雅山很久很久以前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六

之七

撫寧巷國小 龔鈞煜

預設目標:

1、感受大自然無窮的奧祕和樂趣,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興趣。

2、讀懂課文中介紹的五種大自然的語言,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補充,仿寫詩歌。收集有關天氣變化的諺語,豐富自然科學知識。

3、初步掌握閱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背誦課文。

4、學會本課2個生字,理解4個新詞語的意思。能把反問句改寫成陳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寫句子。

教學重點:

初步掌握閱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背誦課文。讀懂課文中介紹的五種大自然的語言,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補充,仿寫詩歌。收集有關天氣變化的諺語,豐富自然科學知識。根據課文特點進行字詞句篇的積累。

教學難點 :

感受大自然無窮的奧祕和樂趣,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興趣。培養觀察思考、探究追問的品質。能初步掌握閱讀科普文章的方法,獨立閱讀。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初步掌握閱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懂課文中介紹的五種大自然的語言,感受然無窮的奧祕和樂趣。

2、學會本課2個生字,理解4個新詞語的意思。能有感情朗讀課文。

一、引入新課

出示課題(14、大自然的語言),大自然究竟有哪些語言呢?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一篇科普文章。回憶閱讀方法,歸納閱讀思路:作者向我們介紹了哪些科學知識(大自然的語言)?是怎樣介紹的?瞭解這些科學知識跟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二、學生自學

學生按照預習常規及其本課學習要求進行獨立學習或小組學習,學習要求可如下:

1、讀通課文,正確朗讀生字,注意多音字的讀音。

2、提出不懂的問題。

3、思考(討論):作者向我們介紹了哪些科學知識(大自然的語言)?是怎樣介紹的?

三、交流自學情況

1、質疑解疑

理解“準是、編隊、年輪、視而不見”等詞語的意思,以及詩句的意思。

2、讀懂五種大自然的語言所傳達的科學知識。學習2——6段。

填寫下表:

觀察到的現象 大自然要告訴我們

白雲飄得高(低) 明天晴(雨)

螞蟻搬家 天快要下雨了

蝌蚪在水中游泳 春天來臨

大雁編隊南飛 秋天來臨

大樹的年輪

樹齡

作者是怎樣介紹的?這篇詩歌中有哪些句子你覺得特別好的,好在哪裏?(結合談體會,有感情讀好這篇課文)

3、學習課文1、7段

怎樣才能發現和讀懂大自然的語言呢?讀讀第1、7段。

“這語言到處都有,仔細觀察就能發現。”

“大自然的語言並不難懂,只要你肯觀察思考。假如你害怕動腦筋,那就常常會視而不見。”

四、補充拓展

1、你仔細觀察過大自然嗎?還有哪些語言,你看懂了呢?

2、續寫上表,以小組爲單位比賽。

3、交流各組表格。

五、鞏固字詞、熟讀課文

六、課外作業

1、收集有關天氣變化的諺語,下節課全班交流

提供以下氣象諺語網址:

2、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交流天氣變化的諺語,豐富自然科學知識。仿寫詩歌一節或幾節。

2、熟練背誦課文,鞏固字詞。

3、能把反問句改寫成陳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寫句子。

一、鞏固字詞、檢查背誦

1、聽寫部分詞語、句子。

2、檢查課文背誦情況。

二、交流收集的氣象諺語

以小組爲單位,交流諺語,學習部分諺語的意思。

例如:朝有棉絮雲,下午雷雨鳴。(夏天,晴空中有時出現如棉絮的雲,大小不等,高低不一,叫絮狀高積雲。它是在三、五千米的高空,潮溼空氣層極不穩定的條件下形成的。到下午,因地面受熱,低層大氣也處於不穩定狀態,伴隨這種雲將出現打雷下雨的積雨雲。故這種“棉絮雲”在夏天的早晨出現,可以知道午後將有雷雨。)

三、根據學生收集的諺語,仿寫一節或幾節詩歌。(其中第2、3段,第4、5段段式相同,可仿寫參照。)

四、完成練習

1、改寫

①出示課文中的兩個反問句,說說句子的意思。

②仿照例句,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

③完成作業 本中相關作業 。

2、仿寫“只要……就能……”的句子。

3、完成作業 本中的練習

五、課外作業

1、編寫諺語小報。

2、根據自己的喜好,上網瞭解“大自然的語言”。

板書設計 :

(見學習表格)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七

感知教材

《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國著名的氣象和地理學家竺可楨,文章從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談起,形象說明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在此基礎上自然引出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並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着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後則說明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全文語言不僅有準確性,更具有生動典雅的特色。文章不僅告訴我們物候知識,更倡導我們要有嚴謹的科學態度。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習閱讀科普文章,瞭解簡單的物候知識。

2初步瞭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的方法。

能力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並概括文章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

3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並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教學方法

1.朗讀法。生動的說明易於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

2.討論法、點撥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在學習過程中適當的點撥。

4.品析法。對語言的理解運用須如此。

5.延伸拓展法。採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便於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爲能力。

教學思路

本單元說明文的教學是在前一單元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對說明文的體裁、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學本文時應引導學生了解本文說明的對象及其特徵,理清說明的順序、條理,理解說明事物時所運用的語言的特點。

一、導入新課,質疑激趣

由古詩導入課文,設置懸念,激發興趣。

二、朗讀課文,整體把握

採用多種閱讀方法,師生共同參與,達到熟悉課文,瞭解內容的目的。

三、理清脈絡,梳理順序

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在教師的點撥和啓發下快速梳理文章脈絡,並獲得新的閱讀方法,使學生的閱讀能力進一步得到提高。

四、精析語言,合作探究

賞析文章離不開品析語言,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性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以朗讀激發興趣,以點撥代替串講,以合作交流代替灌輸,引導學生,調動學生,準確而深入的把握本文的語言特色。

五、延伸拓展,轉化知識

轉化已學知識,調動已有經驗,合作交流,既鞏固本課所學,又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六、走出課堂,走進自然

學以致用,纔是學習的終極目標。通過對本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自然界的物候,並培養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七、課後演練,學以致用

以學習說明文爲契機,學習創作簡單的科普說明文。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課型: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唐朝的杜牧有一首絕句

《過華清宮》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這首詩歌以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故事爲背景。唐明皇對楊貴妃寵愛有加,楊貴妃要什麼,唐明皇就給她什麼,這不,身在京城長安的楊貴妃要吃荔枝,唐明皇就派人從南方千里迢迢送來新鮮的荔枝。當然,這一路上累死了幾個人,多少匹馬,我們無從考究。只是有人有疑問:當時爲什麼不能在長安種幾棵荔枝樹呢?是啊,長安爲什麼不能種荔枝樹呢?今天,我們讀完一篇文章就能基本明白了!那就是竺可楨的《大自然的語言》。(板書)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朗讀的目的是加深對課文的印象,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

師生串讀,齊讀、默讀。邊讀邊思考:能否把所讀的內容概括一下,不好概括的提出來師生共同探究。(學會圈點勾畫,是閱讀的習慣,圈點哪些語句可以提高閱讀效率?)

教師試讀第一段,找個學生讀第二段,齊讀第三、四、五段,默讀後文。

三、梳理結構,梳理順序

①學生較容易把握的部分:

決定氣候的因素

能說說這麼多的內容,是怎樣快速捕捉到這四點重要信息的嗎?

找總括句:根據經驗,這些總括句一般在語段的開始或結尾,有時在中間。

找提問式語句:提問式語句有的以設問句的形式出現,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紹的內容,也是要重視的信息。

銜接各段的連接詞語:閱讀時可以把這些語句劃出來,就能比較清晰掌握文章的內容了。

②這四個因素的先後順序能不能調換?爲什麼?(可不可以先寫古今差異?)

(說明文的順序可以分爲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按照先主後次的邏輯順序,文章不僅眉目清楚,使讀者一目瞭然,而且重點突出。)

四個因素是按照對物候的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這樣條理就很清楚。

③課文除了介紹影響物候的四個因素,還介紹了哪些內容?

(運用剛纔介紹的方法畫出重點句或關鍵詞,概括回答。)

A物候和物候學的含義

重點句:“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稱之爲物候。”

“這些”指的是什麼?指的是“年年如是,周而復始”的四季變化;指的是“花香鳥語,草長鶯飛”的大自然語言。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爲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B物候觀測對農業有着重要性

重點句:“物候對於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裏。下面是一個例子……”

“這裏”是指上文內容,“下面”是引起下文。

C 研究物候學有重要意義

重點句:“物候學的研究首先是爲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還有多方面的意義。”

“此外”指除農業之外的範疇,即其他方面的意義。

教師總結:剛纔同學通過圈點總括句的方法,熟悉了課文內容。作者條理清楚,通俗易懂介紹了物候學的相關知識,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精析語言,合作探究

作者對物候的介紹引起我們的興趣,文章的謀篇佈局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難能

可貴的是,作爲氣象學和地理學家的竺可楨先生的文章語言也非常獨特。

要說特別,先說一般:一般情況下,說明文的語言應該具備什麼特點?對,準確!(如果不知,可找幾個例句引導)

(一)語言的準確性(以6~10節爲例)

1。理解

說明文語言準確的兩種表現:一是表精確性的語言。 二是表模糊性的語言。

語言的模糊性我們其實並不陌生,第三單元我們學習《中國石拱橋》裏面講到“《水經注》裏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於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這裏“大約”“可能”都是一種模糊性語言,因爲無以考證了,只是推測的情況。不能說得太絕對。

2。探究

精確與模糊是準確的兩種寫法,那麼這樣的語言文本中有嗎?

①、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精確)

②、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模糊)

同學們找得很好,我們來深入體會一下,爲什麼表精確性與表模糊性都體現着準確。第①句準確沒有問題,經過科學實驗與統計,不是11而是10天很精確。第②句中“春天” “沿海”是籠統的,不能做精確的實驗,用模糊的語言,留有餘地。像我們平時用的一些概數詞、程度副詞都屬於模糊詞(約、左右、前後、一般、大多數、若干)。精確與模糊都體現準確。

那麼,本文除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這一普遍特點外,還有什麼特點?對,生動!(如果學生感受不到,教師可通過朗讀、換詞等方法啓發學生)

(二)語言的生動性(以第一節爲例)

1。找出自己喜歡的一句,讀一讀,評一評。

2。說說你喜歡這句話的理由(說說語言生動性體現在什麼地方)

例析:

“甦醒”將大地擬人化,展現一幅春回大地,生機勃發的景色。擬人化的語言,使大自然有了靈性,有了語言。

“融化”河水解凍,寫出了冰雪的動態,滴答滴答的清脆入耳,暗示着春暖花開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涌動春的希望。

“萌發”描寫小草、樹芽生長的情態,草木破土而出,顯示出草木的生機和活力。小草就像是季節變換的顯示器。

“次第”寫出百花競相開放、爭着報春的熱鬧情景。

“翩然”寫出了小燕子輕盈飛舞、活潑伶俐的情態。

“孕育”擬人。將植物寫活了,形象地寫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壯之態。

“簌簌”寫飄飛的落葉,有聲有色,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簌簌”摹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肅殺。——爲什麼不是一片片?

“銷聲匿跡”描寫了昆蟲(準備)爲過冬作好了一切準備工作,寫得有情有感,十分

形象。“衰草連天”描寫出秋天蕭條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詞將秋天寫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熱、善解人意的天使。

“風雪載途”寫寒冬,一詞傳神,表現出冬天風狂雪災,寒氣逼人。大地沉睡了。

(三)朗讀並小結

第一節的每一個詞語都極具表現力,作者用生動的語言爲我們描繪了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四季圖。引領着我們進入美妙的物候世界。

當然,我們說作爲一篇科普文是給人知識的,所以他的語言必須是準確的。即便是生動性的說明,也要做到這一點。生動而準確的語言體現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四)竺可楨就是這樣一位嚴謹的科學家

作爲我國物候學的創始人,他的物候學研究長達半個世紀之久,在他生命的最後一息,他依然用顫抖的筆記下了當天的氣溫,風力。並端正寫上“局報”兩字。

五、延伸拓展,轉化知識

要說了解和觀察物候,農民們是最好的研究者。因爲他們不僅僅從書本上找經驗,更從生活中總結經驗,那就是諺語。

你知道哪些諺語呢?能不能說說這些諺語所傳遞的物候現象。

例析:

① 雞早入舍晴,晚入舍雨

② ②雞曬翅又曬腿,出現大雨水

③ ③狗翻肚,天落雨

④狗下水洗澡,三天有雨到

⑤蜘蛛收網天下雨

六、走出課堂,走進自然

我們學習《大自然的語言》,不僅學習物候知識,學會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摹、介紹事物,更要學習竺可楨那種嚴謹的工作作風。如果從明天,不,從下課開始,你能像竺可楨這樣留心身邊的每一片葉子,每一朵花,寫寫觀察日記,作作物候觀測,老師相信,來年荔枝滿園的時候,你也許就能告訴我,自然條件下的長安,是種不活荔枝樹的。我想,這便是《大自然的語言》這篇文章帶給我們豐厚的禮物。

七、課後演練,學以致用

如果有機會觀察一下向日葵,就會發現向日葵的花盤總是隨着太陽位置的變化而移動,正因爲這樣,人們纔給它起了這個名字。等向日葵成熟了停止生長了,花盤就不再隨太陽轉了。大家可以利用課餘時間,上網或查閱相關書籍,瞭解瞭解,寫篇以“爲什麼向日葵圍着太陽轉”的文章。

八、板書

大自然的語言

對象: 物候(學)

含 義 觀 察 成 因 意 義

(物候現象) (緯度、經度、高下、古今)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八

16.《大自然的語言》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

1.整體感知課文,瞭解簡單的物候知識,能篩選相關信息並概括文章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

2.理清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

3.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並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4.尋找大自然的其他語言,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點撥法、競賽激勵法、涵泳品味法、延伸拓展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瞭解物候知識的掌握和物候學的研究在農業上的重要意義,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重點難點】

1.學習生動有條地說明事物,篩選概括信息,學習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

2.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並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前面我們學過《春》和《濟南的冬天》這兩篇課文,還記得裏面是怎樣分別描寫小草的嗎?春天,小草“嫩嫩的,綠綠的”;冬天草色“暗黃”。從“綠綠的”知道春天到了;從“暗黃色”知道冬天已經降臨。大自然彷彿會告訴我們氣候的信息似的。這是怎樣回事呢?今天學習的《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將給人們解釋其中的道理。

2.竺可楨(1890—1974)是我國現代卓越的科學家、教育家、氣象學家、地理學家,被譽爲“品格和學問的偉人”。他一生在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自然科學史方面的造詣都很高。我國近代氣象學和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我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物候學》等。

二。整體把握

1.這篇課文介紹了什麼知識?

課文介紹了物候知識,說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原題《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課文爲什麼把它改爲《大自然的語言》?

“大自然的語言”用來比喻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把大自然中種種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形象地說明了認識它、研究它的重要性。又很新穎,比直接說“物候學”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

3.結構層次

第一部分(1-3):說明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說明物候觀測對於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分項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4.以上四個部分的說明採用了什麼樣的順序?

作者在介紹物候現象時採用了邏輯順序:先提出本文說明的對象是什麼,接着說明它的重要性,然後說明它取決於什麼因素,最後說明研究它的意義。這種說明順序符合人對事物的認識規律,同時使得文章很有條理性。

三。重點研討

1.第①節,作者在寫四季時抓住了各季節哪些特點?其中“萌”“次第”“漸漸”“簌簌”“載”等詞用得準確,生動、試說一說。(幻燈片投影)

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發”,繁花“次第開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實”;秋天,“果實成熟”,“葉子漸漸變黃”,“簌簌落下”;冬天,昆蟲“銷聲匿跡”,到處“衰草連天”,“風雪載途”。其中,“萌”字準確地反映了草木開始生長的狀態,“次第”貼切地表現了花開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氣息;“漸漸”,確切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簌簌”,摹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肅殺;“載”,即充滿,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

文章第一段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四季圖”。讓讀者知道了物候的種種現象,爲進一步說明物候作了鋪墊。

★★描寫四季的詩句

2.第②節,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麥插禾。”(能將“趕快種穀子”後面的句號改爲問號嗎?爲什麼?)

不能。因爲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穀鳥是動物,兩種不同類型的物候現象不宜合在一個句子裏說。再則,前一句說的是春季的物候,後一句說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後兩句句型也不相同。

3.分別用一句話解釋什麼是物候,物候學?

物候——“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人民稱它爲物候。”

物候學——“利用物候知識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爲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4.閱讀④⑤節,物候觀測對於農業的重要性表現在哪裏?用了什麼說明方法?

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5.朗讀⑥-⑩段,物候現象的決定性因素?作者是按什麼順序介紹物候現象的決定因素的?

緯度差異,經度差異,高下差異,古今差異。

主要到次要的邏輯順序。(關鍵詞: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

6.本文中決定物候現象的因素可否調換?

不能調整。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最後古今差異。另外,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後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到時間又是一種排列順序。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一個設問句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井然,條理清晰,易於接受。

7.作者主要用什麼說明方法來分別說明這些因素的影響?

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下定義、作比較、分類別(找出並分析)

8.本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爲什麼在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卻舉了兩個例子?

舉例的多少,要看需要,可以舉一個,也可以舉兩個甚至好幾個。本文在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舉了兩個例子,這是因爲近海地區的氣溫,一般人籠統地以爲比內地暖和,事實上,近海地區春天反而內陸寒冷。這是讀者比較陌生的現象,只舉一個例子,讀者還會以爲有偶然性,舉兩個,讀者就確信無疑了。

9.第⑩節中,“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可否刪去?爲什麼?

起限制作用,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科學性。

10.閱讀(11-12)節,研究物候學有什麼意義?

①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②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種子的日期;③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④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⑤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四、延伸拓展

1.“大自然的語言”指什麼?課文爲什麼以此爲題?

第②節結束時說:“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第三段開頭又說:“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爲物候”。可見“大自然的語言”是指“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物候現象。作者將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比做大自然的語言,顯得形象生動。

課文以“大自然的語言”爲題,作者是經過一番認真構思的。首先在課文第二段中有“傳語”、“暗示”、“唱歌”等詞語,將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動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現象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語言”概括了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給人以形象生動的印象。說明抽象深奧的物候學知識,從生動豐富的自然現象說起,精彩動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風景圖,使人容易對其產生興趣,也符合人們由表及裏認識事物的過程。

2.《大林寺桃花》詩意: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峯頂。詩人在初夏時節遊覽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但詩人卻意外地發現在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詩人曾爲春天的逝去而傷感,重遇春景後,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來春天是轉到這裏來了。

課文中說“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夏秋兩季越往高處越遲”,“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正說明了這一點。詩人在大林寺裏重遇春天美景後,在喜出望外中,不禁猛然“醒悟”到:原來春天是轉到這裏來了!其實,詩人並不會真的以爲如此,這只是文學筆法罷了。

五、課堂小結

1.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作者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淺顯易懂,饒有趣味。全文采用邏輯順序說明,思路清晰明瞭:描述物候現象——作出科學解釋——追究因果關係——闡述研究意義。這種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們學習。本文語言嚴謹而生動,兼具說明的科學性和生動性,是一篇極有價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時告訴我們:科學就在身邊,科學距離我們並不遙遠。讓我們零距離接觸科學,從而熱愛科學。

2.農諺是農民長期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所得經驗的概括。一般爲通俗的韻語形式,便於記憶,對於傳播生產經驗和解釋農業氣象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中國各地農諺非常豐富。例如:

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早蚯聞蟬叫,晚蚯迎雨到。

麻雀囤食要落雪。螞蟻壘窩要落雨。

魚跳水,有雨來。燕子低飛要落雨。

癩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穩。龜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 泥鰍靜,天氣晴。

豬銜草,寒潮到。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

★★二十四節氣名稱的意義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將開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將來臨。

夏至、冬至:古稱“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經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這兩天晝夜相等,正好處在夏至和冬至中間。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增多。

驚蟄:開始打雷,氣溫上升,經過冬眠的動物開始活動。

清明:天氣晴朗,萬物滋生。

穀雨:雨量增多,穀物茁壯生長。

小滿:麥類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但尚未成熟。

芒種:麥類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搶種時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熱的意思,表示這是一年最熱的季節。

處署:“處”是止的意思,表示夏天結束,氣溫開始下降。

白露:氣溫降低,出現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涼。

霜降:開始下霜。

小雪、大雪:開始下雪,至大雪時形成積雪。

3.詩歌中的物候:

《小池》宋揚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頭。

《惠崇春江晚景》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萎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梅 花[北周]庾信

當年臘月半,已覺梅花闌。不信今春晚,俱來雪裏看。

樹動懸冰落,枝高出手寒。早知覓不見,真悔著衣單。

提示:當農曆十二月中旬的時候,已經感覺到梅花應該凋殘了。不相信今年入春已很久了,梅花還沒有開放,於是都來雪裏尋梅。樹枝搖動,掛在樹上的冰凌也墜落下來,伸出手攀看高處的梅枝感到非常寒冷。如果早知天寒尋梅而不得,該多穿一點衣裳,現在徒然受寒,真令人懊悔。

詩人原居南方,梅花開得較早,留仕北朝後,居住北方,仍然在臘月下雪天去尋梅,哪知花還沒有開,卻飽受了冰雪嚴寒之苦。看來,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緯度,南北差異比較明顯。

柳[唐]李商隱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遊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提示:曾經追逐東風,猶如舞女在宴席上翩翩起舞,那時正是繁花似錦的春日,人們在樂遊原中游玩。怎麼會到深秋的季節,已是夕陽斜照,秋蟬哀鳴的景象了。

詩歌從盛春到暮秋,寫柳的季節變化,反映隨時節推移的氣候變化和這種變化對植物的影響,這便是物候知識。

岑參《白雪歌》寫塞外風光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提示:這是由於緯度的差異。“胡天”是指北方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越往北,冬天來得越早,氣溫也越低。南半球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