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新高一上歷史教案(新版多篇)

新高一上歷史教案(新版多篇)

新版高一歷史教案 篇一

【一】

一、經典力學

1、經典力學產生的背景:

(1)文藝復興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也對科學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

(2)資產階級迫切需要自然科學作爲其理論武器。

2、伽利略的成就:

(1)伽利略通過實驗證實,外力並不是維持運動狀態的原因,只是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

(2)他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等物理學定律,開創了以實驗事實爲根據並具有嚴密邏輯體系的近代科學,爲後來經典力學的創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3、牛頓的成就:

(1)確認了物體宏觀運動的規律。

(2)出版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3)提出了物體運動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等。形成了一個以實驗爲基礎、以數學爲表達形式的牛頓力學體系,即經典力學體系。

二、相對論的創立

1、相對論提出的歷史背景:

20世紀,隨着物理學研究的進展,經典力學無法解釋研究中遇到的一些新問題,面臨着挑戰。

2、相對論的主要內容:

(1)德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經過多年的研究,提出了相對論。

(2)內容:包括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認爲,物體運動時,質量會隨着物體運動速度增大而增大,同時空間和時間也會隨着物體運動速度的變化而變化。廣義相對論認爲,空間和時間的性質僅取決於物質的運動情況,也取決於物質本身的分佈狀態。

(3)意義:相對論的提出是物理學領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經典力學的絕對時空觀,深刻地揭示了時間和空間的本質屬性。它也發展了牛頓力學,將其概括在相對論力學之中,推動物理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

三、量子論的誕生與發展

1、1900年,爲了解決熱輻射理論上的疑點,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山了量子假說。這一假說宣告了量子論的誕生。

2、愛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論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應。

3、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提出了有關原子的量子理論。20世紀30年代,量子力學建立起來。

4、意義:

(1)量子論使人類對微觀世界的基本認識取得革命性的進步,成爲20世紀最深刻、最有成效的科學理論之一。它與相對論一起,構成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

(2)相對論和量子論彌補了經典力學在認識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方面的不足。它們的提出,不僅推動了物理學自身的進步而且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改變了人們認識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高一歷史教案 篇二

[主題內容分析]

本主題是從人類的物質生活入手,論述人類的生存方式,突出社會存在的基礎地位,展現人類文明的發展成果。第一板塊"社會結構"主要闡述影響、制約人類生存的社會因素;第二板塊"社會生活"描述人類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質條件;第三板塊"社會風俗"展示生存方式中的慶典形式和人際交往形式。

第一單元社會結構

[單元內容分析]

社會結構是指由社會分化產生的、各主要的社會地位羣體之間,相互聯繫的基本狀態(馬克思語)。本單元由《婚姻與家族》、《等級與階級》和《種族與人口》三課組成,人口、婚姻、家庭、家族、階級、階層共同構成"社會結構"的基本內容。其中不同的歷史時期形成不同的等級和階級,它是構成和決定社會結構的基本特徵。

[單元教學目標]

1、知道人口、婚姻、家庭、家族、階級、階層是構成社會結構的基本內容;瞭解婚姻制度的演變和家族家庭的變化;瞭解階級與等級的產生以及演變;瞭解人種的形成和人口增長情況;初步瞭解推動社會結構變化的內在主要因素,初步瞭解社會結構變化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影響,認識人類社會結構的變化與人類文明發展的關係;初步瞭解中國特有的社會結構及其變化。

2、通過對社會結構的考察,初步感知從文化的大環境看人類生活結構的思維方式;通過對社會結構各要素的變化及其原因的探索,使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化人類學、風俗學的基本原理和研究狀況,初步體驗運用階級分析發法、統計數據分析法等方法研究歷史的過程。

3、通過對社會結構考察,使學生認識社會存在的基礎地位。通過對古代中國社會結構的瞭解,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中華民族傳統的社會生活,感受中華民族文明的璀璨。

[單元教學建議]

1、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了解社會結構的變化,探索變化的原因,認識社會結構的變化與人類文明發展的關係

(2)瞭解中國傳統社會結構及其變化,探知變化的原因,進一步引導學生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

(3)引導學生認識等級與階級是構成和決定社會結構的基本特徵。等級與階級的演變,具體地揭示了社會結構的縱向發展。不同等級、階級之間的鬥爭,是人類文明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之一,構成文明發展史的重要內容。

2、內容解析

社會結構是在一定物質生產水平上,人類把自己組織起來藉以在其中生活、生產的文明框架。

婚姻制度、姓氏來源與家族、家庭演變直接引起了社會結構的改變,對人類歷史進入氏族社會以及氏族社會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種族與人口"在於闡明人類生活最根本的要素,沒有一定數量的人口,便沒有社會。人口數量的多少,歸根到底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自然條件的巨大差異,使不同地域的人羣形成了不同的可遺傳的體質特徵,由此形成不同人種。人種的不同是人類適應自然環境的結果,與智力、能力沒有必然聯繫,無論屬於哪個種族,都賦有多方面的聰明才智和潛力,都可以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文明。"等級和階級",這是兩個有區別,又有聯繫的概念。階級的概念偏重於經濟地位。等級則是偏重於政治與法律地位。不同的歷史時期形成不同的等級和階級,它是構成和決定社會結構的基本特徵。讓學生了解婚姻與家族、種族與人口、等級與階級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認識它們是構成社會結構的主要內容,進一步探知他們的演變及其原因,使學生能更好地把握社會結構的變化既是文明發展的原因,又是文明發展的結果。

中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獨特的姓氏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着中華文明的延續和發展。家族制度是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基礎,在數千年家族的歷史變遷中,家族以血緣關係爲紐帶,並通過與地緣關係、利益關係的結合,演化出種種再生形態,形成一個從家庭到宗族不斷分化、整合的過程系統,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中國在人口問題上做出重大貢獻,實行計劃生育,有效地控制人口,爲世界各國解決人口做了有益地探索。瞭解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變化,可以引導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對現實中國的認識。

3、活動建議

(1)學習目標

瞭解家庭形式的變化及其歷史因素、瞭解人口遷移及其歷史因素;通過微型調查瞭解自己家庭的變遷,探究從中蘊藏着豐富的歷史知識,並初步掌握簡單的社會調查方法;通過對自己家庭的考察,增進對自己家庭的認識,懂得家族與社會的關係,尋根認祖,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2)學習過程

第一階段調查收集資料。本階段,教師工作重點在於對調查、訪問活動的原則加以指導。

①介紹社會調查的主要途徑、撰寫社會調查報告的主要方式,教師可以提供若干範文,給學生作參考

②明確調查的主要目的、對象。目的:收集反映家庭在近一百年變化的資料,探知變化的歷史因素;對象:自己的家庭成員;

③明確調查主題,撰寫調查提綱。反映家庭的變化狀況的內容有很多,教師可以啓發學生從家庭成員職業變化、家庭成員人數的變化、家庭成員居住地變化等方面展開調查。④組織學生開展調查

第二階段圍繞資料展開探究。本階段,教師的工作重點是要指導學生有效處理材料,發現材料相似之處,並引導學生從歷史發展、文明發展的大背景中尋找相關因素。

①展示所收集的資料。可以要求學生把所收集的資料,通過製作演示文稿、編寫家譜、撰寫調查報告等方式向全班展示

②按時間段:1839年—1915年;1927年—1949年;1950年—1977年;1978年—2002年,把學生分成4個小組,讓每個小組的學生找出本時間段各自家庭的相似之處。

③分析每個時間段出現相似之處的原因,引導學生從社會變遷、文明發展的角度理解家庭的變化。

④揭示上海家庭的變遷與社會變遷的關係。

高一歷史教學設計 篇三

《開創外交新局面》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簡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概括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瞭解中美關係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實,探討其對國際關係產生的重要影響。培養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分析教材提供的圖表掌握20世紀70年代我國在外交方面打開新局面的原因及三大重大外交成就之間的相互關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關係正常化、中日關係的改善,說明中國國際地位提高並積極參與到國際事務中來。

一、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原因

(1)新中國成立後,中華民國喪失了代表中國人民的任何法律與事實的根據。

(2)20世紀70年代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

(3)國際: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成爲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

2、過程

1971年10月,第2__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並立即把臺灣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

3、意義

(1)它是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破產,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

(2)進一步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也更有利於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2 中美關係正常化的進程

1、中美關係緩和的原因

(1)從美國方面看,是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以及美蘇爭霸中美國處於劣勢,不得不調整對華政策。

(2)從中國方面看,爲了解決臺灣問題,解決中美之間的長期爭端,爲了遏制蘇聯,必須改善同美國的關係。基於共同的利益,中美雙方急需改善兩國關係。

2、過程

(1)1971年7月美國總統特使、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祕密訪華,爲尼克松總統訪華做準備。

(2)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簽署《中美聯合公報》

(3)1978年中美簽署《中美建交公報》

(4)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5)1979年初,鄧小平副總理訪問美國,這是中國領導人對美國的第一次訪問。它揭開了中美關係的全面發展階段。

思考:結合20世紀70年代的國際形勢分析中美關係走上正常化的原因,試析始終左右着兩國關係的兩個基本的因素是什麼?

提示:國際形勢:二戰後形成的兩極格局到了20世紀70年代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些變化直接影響到中美關係的發展。具體表現在:(1)資本主義陣營內的變化,由於西歐和日本的崛起,美國的霸主地位受到強有力的挑戰,美國不得不調整其與歐洲和日本的關係。(2)這一時期,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危機,美國經濟實力的下滑使其在與蘇聯的對抗中處於守勢。(3)美國深陷侵_戰爭的泥潭。(4)社會主義陣營由於蘇聯推行霸權主義政策而不復存在,中國受到來自蘇聯的危險日益增大。正是這種世界局勢的變化才使得中美兩國的關係從長期的對抗開始走向正常化。

基本因素:一是政治制度,另一個是共同的國家利益,不同的政治制度使兩國疏遠,共同的國家利益使兩國接近。

3中日關係的改善

1、原因

(1)中美關係的改善直接促進了中日建交。

(2)日本對華友好政黨和團體的推動,爲兩國關係正常化打下了基礎。

2、過程

(1)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問中國,並簽訂了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聲明。

(2)1973年初,中日兩國互派大使,中日兩國建立了外交關係。

(3)1978年,中日雙方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成爲發展兩國友好關係,維護亞洲與世界和平的重要保障。

3、影響

中美關係的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促進了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中國外交打開了新局面。

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三十多年來,始終主張各成員國之間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在處理國際事務中致力於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的堅定力量。

新高一上歷史教案 篇四

一、教學目標

1、掌握《南京條約》及其附件。

2、使學生認識到鴉片戰爭是中國遭受外國資本主義奴役的起點,它使中國由封建社會開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二、重難點

1、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是重點。

2、條約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對一些專有名詞的理解和把握是難點。

三、教學過程

導入:利用“洋火”等日常詞彙,引起學生的注意。分析中國社會如何打開國門引入西方科技。

鴉片戰爭的原因:

直接原因:林則徐虎門硝煙引起英國不滿

根本原因:英國企圖打開中國市場,傾銷產品,掠奪原料,把中國淪爲其殖民地

鴉片戰爭過程:

1、1840、6-1841、1(定海、大沽、廣東戰事;所謂《穿鼻草約》;英軍強佔香港島)

2、1841、1-1841、5(廣東戰事;《廣州和約》;三元里抗英)

3、1841、8-1842、8(廈門、浙東、長江戰事)

戰爭失敗原因:

1、清朝社會制度的腐朽和經濟、科技的落後。清王朝處於封建制度的衰敗時期,政治昏暗,各種矛盾加劇,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禁錮,使得社會生產力低下,科學技術落後,財政拮据,軍備廢弛,武器低劣,封建統治自身已陷入嚴重危機,連其本階級的有識士都感到面臨“末世”,在這種情況下,御外必然受到很大限制。

2、統治集團昏庸-。“時代呼喚巨人,上臺的卻是侏儒。”鴉片戰爭當中,清政府各級決策者錯誤頻出,上層指揮簡單低效,各級官員欺上瞞下,導致不知己不知彼,對戰局應變低效。兩年的戰爭過程中,同樣的決策錯誤在各地重複上演。這既是由於清政府的-所致,也是清政府-的具體表現。正是在清朝統治集團的這種狀況下,英國方面的優勢才得以顯示和發揮出來。

南京條約的內容:

1、宣佈結束戰爭。兩國關係由戰爭狀態進入和平狀態。

2、清朝政府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五處爲通商口岸(史稱“五口通商”),准許英國派駐領事,准許英商及其家屬自由居住。

3、賠款。清政府向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其中600萬銀元賠償被焚鴉片,1200萬銀元賠償英-費,300萬銀元償還商人債務。其款分4年交納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則酌定每年百元應加利息5銀元。中國向英國共賠償二千一百萬西班牙銀元(一個賠款以“銀元”爲單位的不平等條約)。

4、割地。割香港島給英國英軍撤出南京、定海等處江面和島嶼。

5、廢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貿易制度,准許英商與華商自由貿易。

南京條約影響:

社會性質的變化。條約簽訂前,中國是一個經濟上自主的國家,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佔着統治地位;條約簽訂後,中國領土、領海、司法等主權遭破壞。外國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中國開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轉變爲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衆的矛盾;而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爲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社會革命任務(革命對象)的變化。條約簽訂後,中國人民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從此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四、板書設計

第二節鴉片戰爭的影響

一、中英《南京條約》

1、中英《南京條約》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

二、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

三、鴉片戰爭的影響

1、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

2、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3、中國革命任務的變化

新版高一歷史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過程。掌握諸子百家的思想特徵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張;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學生可以根據教科書與教師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觀察所得,進行推理分析,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並學會用觀察法、比較法等方法學習有關問題。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爲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

教師應該注重啓發式教學,設計具有針對性、啓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並對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的表現予以及時而恰當的評價。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活躍而繁榮的文化盛況的學習,使學生對祖國文化有深入的認識,從而更加熱愛祖國曆史與文化,有志於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發對祖國曆史與文化的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難點: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內容較多而且新知識、新內容多,不易掌握。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並瞭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學案展示。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一、孔子和早期儒學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與“禮”的學說;主張建立一個禮樂文明的社會。

注重政治與人事,對鬼神敬而遠之。

(2)教育思想:開創了中國古代私人講學之風;把自己的思想主張貫穿到教育活動中;注重人的全面發展。

(3)孔子的歷史地位:儒家學派創始人,教育家,文化傳播者。

2、孟子

(1)思想內容:孟子繼承了孔子學說,並對其“德治”思想進行發揮,提倡“仁政”學說,並提出“民貴君輕”思想。

(2)影響:對儒家思想發展有重要貢獻。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強調“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還對“禮”進行深入的討論。

(2)地位:廣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華,豐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內容,成爲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講完本子目後,歸納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發揮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學的基本特徵。

二、其他主要學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指導學生填表,之後啓發他們結合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狀況,分析老莊之學產生的社會基礎。

對於同一學派內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區別分析。從總體與局部兩個方面來把握各家學派的思想特點。

記住:法家代表除了上述三人外,還有吳起、申不害等。法家內部形成重“法、”重“術”、重“勢”三個不同學派,韓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三、建議分組討論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義。

啓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結合當時及以後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史實來理解。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主觀認識、獨立思考與判斷,分析春秋戰國時期各學派思想對社會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教師組織學生反思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並進行當堂檢測。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並對所學內容進行簡單的反饋糾正。

五、發導學案、佈置預習。

我們已經學習了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過程,那麼,儒家思想又是怎樣成爲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的呢?下節課我們一起學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課後小結

本課的設計採用了課前下發預習學案,學生預習本節內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課堂上師生主要解決重點、難點、疑點、考點、探究點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易忘、易混點等,最後進行當堂檢測,課後進行延伸拓展,以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