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一歷史教案新版多篇

高一歷史教案新版多篇

高一歷史教學設計 篇一

《開創外交新局面》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簡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概括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瞭解中美關係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實,探討其對國際關係產生的重要影響。培養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分析教材提供的圖表掌握20世紀70年代我國在外交方面打開新局面的原因及三大重大外交成就之間的相互關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關係正常化、中日關係的改善,說明中國國際地位提高並積極參與到國際事務中來。

一、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原因

(1)新中國成立後,中華民國喪失了代表中國人民的任何法律與事實的根據。

(2)20世紀70年代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

(3)國際: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成爲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

2、過程

1971年10月,第2__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並立即把臺灣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

3、意義

(1)它是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破產,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

(2)進一步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也更有利於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2 中美關係正常化的進程

1、中美關係緩和的原因

(1)從美國方面看,是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以及美蘇爭霸中美國處於劣勢,不得不調整對華政策。

(2)從中國方面看,爲了解決臺灣問題,解決中美之間的長期爭端,爲了遏制蘇聯,必須改善同美國的關係。基於共同的利益,中美雙方急需改善兩國關係。

2、過程

(1)1971年7月美國總統特使、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祕密訪華,爲尼克松總統訪華做準備。

(2)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簽署《中美聯合公報》

(3)1978年中美簽署《中美建交公報》

(4)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5)1979年初,鄧小平副總理訪問美國,這是中國領導人對美國的第一次訪問。它揭開了中美關係的全面發展階段。

思考:結合20世紀70年代的國際形勢分析中美關係走上正常化的原因,試析始終左右着兩國關係的兩個基本的因素是什麼?

提示:國際形勢:二戰後形成的兩極格局到了20世紀70年代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些變化直接影響到中美關係的發展。具體表現在:(1)資本主義陣營內的變化,由於西歐和日本的崛起,美國的霸主地位受到強有力的挑戰,美國不得不調整其與歐洲和日本的關係。(2)這一時期,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危機,美國經濟實力的下滑使其在與蘇聯的對抗中處於守勢。(3)美國深陷侵_戰爭的泥潭。(4)社會主義陣營由於蘇聯推行霸權主義政策而不復存在,中國受到來自蘇聯的危險日益增大。正是這種世界局勢的變化才使得中美兩國的關係從長期的對抗開始走向正常化。

基本因素:一是政治制度,另一個是共同的國家利益,不同的政治制度使兩國疏遠,共同的國家利益使兩國接近。

3中日關係的改善

1、原因

(1)中美關係的改善直接促進了中日建交。

(2)日本對華友好政黨和團體的推動,爲兩國關係正常化打下了基礎。

2、過程

(1)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問中國,並簽訂了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聲明。

(2)1973年初,中日兩國互派大使,中日兩國建立了外交關係。

(3)1978年,中日雙方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成爲發展兩國友好關係,維護亞洲與世界和平的重要保障。

3、影響

中美關係的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促進了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中國外交打開了新局面。

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三十多年來,始終主張各成員國之間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在處理國際事務中致力於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的堅定力量。

高一歷史教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內容標準]

列舉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認識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特徵。

[知識與能力]

通過學習教材中提供的歷史文獻,瞭解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並在此基礎上能對其種類、部門、管理等方面進行列舉。

深入瞭解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特徵,並能對“工官”制度作進一步認識;同時,能對所涉及的手工業專有名詞進行探究。

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使學生養成閱讀歷史文獻的習慣,並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藉助歷史文獻進行獨立學習和探究的能力。

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特徵,瞭解其生產的意義和侷限性,進行合理的辯證思維和創新性探索,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歷史思維能力。

結合課本中所提供的歷史圖片和內容以及手工業發展的數據,鼓勵學生進行推理和論證,提高學生的歷史比較能力和分析能力。

結合地圖,理解中國古代不同時期手工業中心的地理分佈,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感和觀察能力。

[過程與方法]

學生可以根據教科書中所提供的歷史文獻和圖片及自己的觀察所得,進行大膽的想像、合理的推理和主動的探究。並嘗試運用觀察法、閱讀法(包括歷史文獻、地圖等)、訪問法和調查法等方法進行歷史問題的探究和思考。

教師應該注重啓發式教學,引導學生按合理、有效的原則對歷史事件進行歸類;同時,設計有針對性和啓發性的問題,指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並對討論過程和結果以及學生的學習表現進行恰當的評價。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知道中國古代有高度發達的手工業技術和完備的手工業部門,中國的手工業生產歷史悠久、成就輝煌,從而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對我們偉大祖國與中華民族的熱愛之情。

在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在有條件的地區,指導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和訪談,增加對古代手工業成就的切身感受。

通過書中文獻、歷史圖片和地圖對中國古代的手工業文明進行更深入的瞭解,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熱愛科學的精神。

(二)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內容共分爲五個目。

第一目,從總體上詳細地介紹了中國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背景下手工業生產的基本情況,並說明中國傳統社會是建立在以小農爲經營主體的高度分散的自然經濟基礎之上的事實。農戶以耕作爲主,兼營副業,在中國傳統農耕社會是比較普遍的。手工業的生產規模和經營形式,因此受到限制。

第二目,介紹了西漢手工業的“工官”制度和後來“匠戶”的產生。並說明“工官”制度的延續,使得技術水準較高的手工業侷限於爲帝王貴族服務的範圍裏,技術發明和革新不能服務於社會,新技術難以廣泛推行。在“匠戶”制度下,工匠沒有人身自由,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能力受到限制。

第三目,介紹了中國古代紡織業的發展歷程和成就以及在世界上所產生的影響。說明當時絲綢製品主要爲上層社會所消費,勞動人民在紡織品方面的消費受到經濟條件的限制。

第四目,介紹了中國古代冶鑄業的發展。中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開始使用銅器。商代的青銅器文明高度發達。春秋時期出現鐵器,中國生鐵和塊鍊鐵大體同時出現。中國古代的冶鐵鼓風技術較早就進入了成熟期。

第五目,介紹了中國古代陶瓷業的發展。說明中國原始時代的彩陶就已經表現出相當高的工藝水平。從商代中期到東漢晚期,是從陶到瓷的過渡階段。中國古代的制瓷業高度發達,地域分佈較廣,在世界上影響深遠。

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

難點:理解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特徵。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當時的社會經濟形態上去理解手工業的發展,可以適當地藉助歷史文獻法和講解法,加深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理解。分析“工官”制度的利弊及其原因,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鼓勵學生進行探究。

高一歷史教案 篇三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中國遠古時期,農業就佔據了主導經濟的地位。瞭解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產工具的演進。瞭解中國古代賦稅和徭役,進而明白古代中國的農民承受的沉重負擔。瞭解古代中國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併問題。瞭解古代中國水利事業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重大作用。

(2)過程與方法:學生可以根據教材內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歷史史料和歷史圖片,並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大膽想象、數理分析和創新性思維。並使學生學會用比較法、閱讀法、觀察法和歷史聯想法等方法進行歷史問題的分析和解決。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知道古代中國有高度發達的農業文明;我們的祖先在生產實踐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聞名的水利工程,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

重點: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特點。

難點:影響農業經濟的因素分析。

【教學方法】導學練

【教學過程】

一、早期農業的出現

1、“神農”的傳說

神農氏“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成爲農業的始祖。

黃河流域—種植粟、麥

長江流域—種植水稻

2、農耕格局

思考1:我國古代爲什麼會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農耕格局?這給你帶來哪些啓示?

氣候不同;啓示:地理條件與經濟的發展聯繫密切,人與自然應和諧發展。

思考2: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條件、技術、水利、土地制度、政策、勞動者(素質)等。

[過渡]閱讀課本,找一找:促進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產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興修。

二、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

1、表現:

(1)耕作方法:從刀耕火種到“以牛田”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廣、施肥和灌溉技術的發展,標誌着鐵犁牛耕這種中國古代農業的傳統耕作方式形成。

說明:

①古代農業耕作方式的發展主要表現:生產工具的改進和以施肥、灌溉爲代表的生產技術的提高。

②“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變化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

(2)工具材質:石器→青銅→鐵器

工藝:打製→磨製→煉鑄造

(3)動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2、評價:積極: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發展,推動社會進步。

侷限:長期以來,沒有革命性的進步

三、水利事業

1、大禹治水

2、水利工程和技術:都江堰(戰國)鄭國渠(戰國)、漕渠、白渠、龍首渠。翻車、筒車、高轉筒車、風力水車。

[過渡]閱讀課本,找一找:古代不利於農業發展的因素有哪些?(賦稅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併。)

四、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1、小農經濟出現的原因

2、小農經濟的特點

(1)以鐵犁牛耕爲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發達,形成了比較成熟的農業技術。

(2)以一家一戶爲生產單位,男耕女織;小農經濟成爲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3)自給自足、很少有商品交換的自然經濟是封建經濟的基本形態。

(4)小農是封建國家賦稅和徭役的主要承擔者。

(5)封建國家爲穩定小農,大都採取了抑制土地兼併的措施。

(6)天生脆弱。抵抗風險的能力差。

高一歷史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過程。掌握諸子百家的思想特徵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張;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學生可以根據教科書與教師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觀察所得,進行推理分析,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並學會用觀察法、比較法等方法學習有關問題。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爲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

教師應該注重啓發式教學,設計具有針對性、啓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並對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的表現予以及時而恰當的評價。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活躍而繁榮的文化盛況的學習,使學生對祖國文化有深入的認識,從而更加熱愛祖國曆史與文化,有志於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發對祖國曆史與文化的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難點: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內容較多而且新知識、新內容多,不易掌握。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並瞭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學案展示。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高一歷史公開課教案 篇五

教 學 目 的

一、基礎知識:

帝國主義對中國革命的干涉 袁世凱出山的背景和目的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成立及其內外政策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佈及其性質 清帝退位和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果實;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失敗原因和教訓

二、思想認識

1、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2、由於帝國主義的扶植和資產階級自身的軟弱,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竊取,教育學生認識帝國主義的本質。

3、通過辛亥革命失敗原因和歷史教訓的分析,引導學生認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是行不通的。

三、能力要求

1、通過帝國主義對辛亥革命的態度和袁世凱的兩面派手段的分析,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2、通過講述資產階級在辛亥革命中革命性和軟弱性的表現,培養學生運用階級分析的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3、引導分析和討論辛亥革命的功績和教訓,培養和增強學生依據教材和學過的知識,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重 點 難 點

重點:中華民國的成立;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和教訓。

難點:分析和認識資產階級的革命性和軟弱性。

認識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功績和教訓。

一、帝國主義對辛亥革命的干涉與破壞

1、軍事威脅、經濟扼殺

帝國主義是一貫仇視和破壞中國革命的。武昌起義爆發後,帝國主義便積極準備武裝干涉中國革命(表現:教材P87三點內容:調集軍隊、軍艦;出售武器;截留海關稅收)

2、在“嚴守中立”僞裝下扶持新代理人

由武裝干涉到“嚴守中立”的原因:公開的武裝干涉難以達到阻止革命的目的

實質:扶植新的代理人來阻止破壞革命

結果:袁世凱被任命爲內閣總理,掌握了清朝的全部統治大權

3、幫助袁世凱策劃“南北和談”思考:“南北議和”是怎樣出臺的?

北方:袁世凱一方面對革命黨進行,另一方面又迫使清政府接受議和

南方:軍政府中的立憲派和舊官僚竭力主張同袁世凱妥協,革命黨人也同意停戰議和

過程:1911.12.南方代表伍廷芳和北方代表唐紹儀在上海英租界正式舉行和平談判

二、中華民國的成立

思考:南京臨時政府是怎樣成立的?爲什麼說它是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派爲主體的革命政府?

簡介孫中山回國和他以絕對多數票當選爲臨時大總統的情況。

1、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

成立概況:(時間、領導人、國旗、國都、曆法、紀元)

性質:以資產階級革命派爲主體的革命政府。

內外政策:看書中表格,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生活四個方面的法令措施。外交方面見P86,發表《告各友邦書》:承認清政府與帝國主義簽定的不平等條約繼續有效。

思考:南京臨時政府對內政策有何歷史意義?

孫中山爲什麼要承認清政府與帝國主義簽定的不平等條約繼續有效?你怎樣看待這個外交文告?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佈

南京政府成立後還頒佈了重要文件《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它是1912年春,由參議院制訂、孫中山頒佈的。

思考:《臨時約法》出臺的目的是什麼?爲什麼說它是第一部資產階級的民主憲法?

目的:限制袁世凱獨裁,維護共和制度

內容:三大方面(主權在民、三權分立和責任內閣)約法體現了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參議員有彈劾總統的權力;國家政體採用內閣制布不是總統制。

這是因爲袁世凱正加緊篡奪革命勝利果實,革命黨人企圖以約法約束袁世凱。

性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

意義: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三、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

1、原因:

促成袁世凱篡奪革命勝利果實的四個因素:

①帝國主義的支持:

②立憲派和舊官僚的乘機進攻

③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的軟弱妥協

④袁世凱個人的權術和陰謀:

2、經過

①逼迫清帝退位。

他採取兩面手法。一方面宣稱清帝退位給予優厚的條件,另一方面唆使部下發表通電,要求共和政體。在袁世凱的威逼利誘下,清宣統帝宣佈退位。時間是1912.2.12.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當時民國給予優厚的條件,對此,史學界評價不一,有的認爲這是速定共和的手段,但更多的'人認爲保留了一個宮中小朝廷,是對封建勢力的妥協。

②通電贊成共和,迫使孫中山向參議院提出辭職。

清帝退位的第二天,袁世凱就通電聲明贊成共和,孫中山立即向參議院呈遞辭呈。在辭呈中,爲了限制袁世凱的權利,又提出三個條件:臨時政府定都南京、新總統在南京就職、新總統必須遵守《臨時約法》。他希圖使袁世凱離開其老巢北京,置於南方革命黨的監督和法律的約束之下。

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爲中華民國第二屆臨時大總統。

③1912.3.10.在北京就任爲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的前兩個條件很快被袁世凱施詭計打消了。於是1912.3.10.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這標誌着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篡奪了。

臨時政府北遷。4月1日孫中山正式辭職。

四、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和教訓

1、性質: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討論:你認爲辛亥革命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請說明理由?

2、功績

①給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以致命一擊。

②給帝國主義侵略勢力以沉重打擊。

③爲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④對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產生了廣泛影響。

3、失敗原因

辛亥革命的功績是偉大的,但它的功績和失敗並存。辛革命的失敗不僅體現在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更主要地表現在它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務,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並沒有改變。所以從根本上說,辛亥革命是失敗的。

失敗原因:客觀上是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

主觀上是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分析其具體表現)

4、教訓:

辛亥革命的失敗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是行不通的。

新版高一歷史教案 篇六

《艱難經營的民間手工業》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知道民間手工業的發展概況及主要成就;瞭解民間手工業發展緩慢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閱讀教材自行歸納民間手工業的發展概況,提高歷史信息提取歸納能力。通過小組討論,探究民間手工業發展緩慢的原因,提高歷史問題探究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認識民間手工業發展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民間手工業發展概況及主要成就。

難點:民間手工業發展緩慢的原因

三、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多媒體課件展示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素紗直裾單衣”,並向同學們介紹其內涵的精湛紡織技術:素紗單衣衣長160釐米,袖通常195裏面,重僅48克。經測算原料的纖度爲10.2旦尼爾,即900米的纖維重1克,這種高超的繅絲技術讓人驚歎不已,目前現有的複製技術還打不到它的重量。

教師導入:如此高超的手工繅絲、紡織技術真的是讓我們感受到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紡織技術是民間手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就讓老師來帶領大家,一起領略古代民間手工業的輝煌與嘆息。

環節二:新課教學

(一)發展概況

1、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並思考如下兩個問題:

(1)民間手工業分爲幾種?

(2)其發展經歷了怎樣曲折的過程?

2、學生閱讀教材自行歸納,分享答案,師生共同總結。

(1)民間手工業分爲民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兩種。家庭手工業以紡織爲代表,是農戶的副業;民營手工業主要生產供民間消費的產品。

(2)發展過程(ppt展示)

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和秦漢→遭受摧殘:魏晉南北朝時期→恢復:唐朝→產量增多:元朝→出現僱傭關係:明朝中後期

【設計意圖】民間手工業的發展歷程最後由師生共同總結出,能夠鍛鍊歸納總結能力。在總結過程中,教師要簡要說明不同時期手工業發展曲折的原因,爲分析手工業發展艱難的原因做鋪墊。

(二)發展艱難的原因

1、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出示如下材料:

清朝雍正帝諭:朕觀四民之業,士之外農爲最貴……今若於器用服玩爭尚華巧,將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則田畝中少一耕嫁之人。

並提出思考問題:依據材料並結合多學知識,分析明清時期民間手工業發展艱難的原因?要求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稍後派代表分享答案,過程中教師注意討論秩序及方向的引導。

2、學生討論問題,之後分享答案,師生共同總結原因:

(1)農業占主導地位;

(2)官營手工業的衝擊;

(3)明清封建制度的束縛;

(4)閉關鎖國、重農抑商政策等。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材料做鋪墊進行小組討論,能提升古文閱讀及理解能力。通過小組討論對難點問題進行探究,不僅能夠培訓歷史問題探究能力,還能鍛鍊小組合作意識。

(三)主要成就

1、教師通媒體課件展示清代王應奎《柳南續筆》片段:

今棉之爲用,可以禦寒,可以生暖,蓋老少貴賤無不賴之,其衣被天下後世,爲功殆過於桑蠶也。

提出思考問題:棉布與絲綢相比有哪些優點?

學生思考後回答:棉布價格低廉,加工方便,保暖性好,穿着舒適。

【設計意圖】初步感知棉布的手工業成就棉紡織業的優勢。

2、教師課件展示黃道婆想象圖片及馬克思將中國棉織技術與18世紀美洲棉織技術進行對比的材料,使同學們深入理解古代棉織業的先進性與影響。

並要求課下預習的同學介紹黃道婆的三錠紡織技術,使大家加深對黃道婆爲紡織業做出突出貢獻的理解。

【設計意圖】運用材料進行對比,瞭解棉紡織業的先進性,提升民族自豪感。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課內容。

作業:課下自主製作歷史表格,總結官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與民營手工業。

六、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