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一歷史教案【精品多篇】

高一歷史教案【精品多篇】

高一歷史公開課教案 篇一

教 學 目 的

一、基礎知識:

帝國主義對中國革命的干涉 袁世凱出山的背景和目的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成立及其內外政策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佈及其性質 清帝退位和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果實;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失敗原因和教訓

二、思想認識

1、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2、由於帝國主義的扶植和資產階級自身的軟弱,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竊取,教育學生認識帝國主義的本質。

3、通過辛亥革命失敗原因和歷史教訓的分析,引導學生認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是行不通的。

三、能力要求

1、通過帝國主義對辛亥革命的態度和袁世凱的兩面派手段的分析,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2、通過講述資產階級在辛亥革命中革命性和軟弱性的表現,培養學生運用階級分析的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3、引導分析和討論辛亥革命的功績和教訓,培養和增強學生依據教材和學過的知識,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重 點 難 點

重點:中華民國的成立;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和教訓。

難點:分析和認識資產階級的革命性和軟弱性。

認識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功績和教訓。

一、帝國主義對辛亥革命的干涉與破壞

1、軍事威脅、經濟扼殺

帝國主義是一貫仇視和破壞中國革命的。武昌起義爆發後,帝國主義便積極準備武裝干涉中國革命(表現:教材P87三點內容:調集軍隊、軍艦;出售武器;截留海關稅收)

2、在“嚴守中立”僞裝下扶持新代理人

由武裝干涉到“嚴守中立”的原因:公開的武裝干涉難以達到阻止革命的目的

實質:扶植新的代理人來阻止破壞革命

結果:袁世凱被任命爲內閣總理,掌握了清朝的全部統治大權

3、幫助袁世凱策劃“南北和談”思考:“南北議和”是怎樣出臺的?

北方:袁世凱一方面對革命黨進行,另一方面又迫使清政府接受議和

南方:軍政府中的立憲派和舊官僚竭力主張同袁世凱妥協,革命黨人也同意停戰議和

過程:1911.12.南方代表伍廷芳和北方代表唐紹儀在上海英租界正式舉行和平談判

二、中華民國的成立

思考:南京臨時政府是怎樣成立的?爲什麼說它是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派爲主體的革命政府?

簡介孫中山回國和他以絕對多數票當選爲臨時大總統的情況。

1、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

成立概況:(時間、領導人、國旗、國都、曆法、紀元)

性質:以資產階級革命派爲主體的革命政府。

內外政策:看書中表格,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生活四個方面的法令措施。外交方面見P86,發表《告各友邦書》:承認清政府與帝國主義簽定的不平等條約繼續有效。

思考:南京臨時政府對內政策有何歷史意義?

孫中山爲什麼要承認清政府與帝國主義簽定的不平等條約繼續有效?你怎樣看待這個 外交文告?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佈

南京政府成立後還頒佈了重要文件《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它是1912年春,由參議院制訂、孫中山頒佈的。

思考:《臨時約法》出臺的目的是什麼?爲什麼說它是第一部資產階級的民主憲法?

目的:限制袁世凱獨裁,維護共和制度

內容:三大方面(主權在民、三權分立和責任內閣)約法體現了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參議員有彈劾總統的權力;國家政體採用內閣制布不是總統制。

這是因爲袁世凱正加緊篡奪革命勝利果實,革命黨人企圖以約法約束袁世凱。

性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

意義: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三、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

1、原因:

促成袁世凱篡奪革命勝利果實的四個因素:

①帝國主義的支持:

②立憲派和舊官僚的乘機進攻

③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的軟弱妥協

④袁世凱個人的權術和陰謀:

2、經過

①逼迫清帝退位。

他採取兩面手法。一方面宣稱清帝退位給予優厚的條件,另一方面唆使部下發表通電,要求共和政體。在袁世凱的威逼利誘下,清宣統帝宣佈退位。時間是1912.2.12.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當時民國給予優厚的條件,對此,史學界評價不一,有的認爲這是速定共和的手段,但更多的'人認爲保留了一個宮中小朝廷,是對封建勢力的妥協。

②通電贊成共和,迫使孫中山向參議院提出辭職。

清帝退位的第二天,袁世凱就通電聲明贊成共和,孫中山立即向參議院呈遞辭呈。在辭呈中,爲了限制袁世凱的權利,又提出三個條件:臨時政府定都南京、新總統在南京就職、新總統必須遵守《臨時約法》。他希圖使袁世凱離開其老巢北京,置於南方革命黨的監督和法律的約束之下。

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爲中華民國第二屆臨時大總統。

③1912.3.10.在北京就任爲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的前兩個條件很快被袁世凱施詭計打消了。於是1912.3.10.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這標誌着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篡奪了。

臨時政府北遷。4月1日孫中山正式辭職。

四、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和教訓

1、性質: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討論:你認爲辛亥革命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請說明理由?

2、功績

①給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以致命一擊。

②給帝國主義侵略勢力以沉重打擊。

③爲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④對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產生了廣泛影響。

3、失敗原因

辛亥革命的功績是偉大的,但它的功績和失敗並存。辛革命的失敗不僅體現在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更主要地表現在它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務,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並沒有改變。所以從根本上說,辛亥革命是失敗的。

失敗原因:客觀上是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

主觀上是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分析其具體表現)

4、教訓:

辛亥革命的失敗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是行不通的。

高一歷史教學設計 篇二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

沿着西方政治文化上溯其源頭,就是古希臘,古羅馬。古希臘人以其睿智創造了兩個名詞“公民”“民主”,影響了直至今天整個西方的歷史。而古羅馬的法律不僅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其中所蘊含的“公平,正義”的原則雖有時代和階級的侷限,但至今仍然是人類爲實現它而追求的法律目標。同時通過本課的學習也爲下一個單元《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作了鋪墊。

2、課標要求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對這一節內容作了這的要求:瞭解羅馬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在維繫羅馬帝國統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

3、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羅馬法的起源和發展,知道羅馬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對維繫羅馬帝國統治的作用

2)理解羅馬法的演變與羅馬帝國擴張之間的關係,分析其在發展過程中的連續性和統一性,培養學生全面,整體的思考問題

3)理解羅馬法對後世法律體系的影響,促使學生通過對比,聯繫更清晰的從歷史縱面發展的角度看待問題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查找羅馬法的內容及《人權宣言》,《權利法案》和拿破崙時期的《法國民法典》等相關內容,使學生學會收集資料,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並加強學生彼此之間的交流,從而加深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2)通過小組討論羅馬法的內容所體現西方文化精神的基礎和分析中西法律發展的差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寬學生思維,加深其對現實的關注

3)以案說法,培養學生活學活用的能力

4)通過資料研讀,問題探究分析羅馬法的內容和實質,以及對於維繫羅馬帝國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其對現實的關注。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明白古代羅馬的法律制度留給人類的不是這些法律的本身,而是一種追求民主追求法律意識的人文精神和確立民主與法制的一些基本原則。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羅馬法的內容和影響

難點:習慣法向成文法發展的原因;公民法向萬民法發展的原因

二,說學情

學生在以前的學習和平時的見聞中,對羅馬帝國都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較少涉及羅馬法這一方面及對法律認識較爲缺乏,因而需要從學生所熟悉的知識中引發其對羅馬法的興趣。另外,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積累了不少近代資產階級法律的相關知識,因而可以從已知推向未知,使學生更爲清晰的瞭解古代羅馬法對後世的影響。

三,說學法

以案說法比較方法問題探究法

四,說教法

由於學生對於古羅馬時期的歷史瞭解不多,所以對本課程的內容可能感覺比較陌生,尤其是對法律概念的認識不夠深入,所以老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引入和介紹一些古羅馬歷的重要人物與法律的故事,使教學深入淺出。採用談話法,講授法和討論法等教學方法。

五,說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

讓學生有條件的話翻閱國中的歷史書,好好的溫習舊知,並事先讓學生預習課文並翻閱相關資料,可以有一些印象,這樣處理的目的是爲了解決時間短內容多的問題。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2、新課導入

德國的法學家耶林在其著作《羅馬法精神》一書中如此說道:“羅馬帝國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_),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羅馬帝國的滅亡而消失,宗教隨着人民思想覺悟的提高,科學的發展而縮小了影響,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爲持久的征服。”可見耶林對羅馬法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羅馬建立過一個龐大的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帝國的維繫主要是依靠兩大支柱,一是所向披靡的羅馬軍團,二是博大縝密的羅馬法律。那麼什麼是羅馬法它對維繫羅馬帝國的統治起到了什麼作用羅馬法又散發着什麼樣的魅力以至影響至今呢

帶着這些疑問,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直截了當導入新課,使學生迅速進入新內容。

3、問題探究

(1)案例導入"習慣法到成文法的發展:

羅馬共和國早期,盧修斯是一個仁慈,善良的貴族,也是羅馬一支軍隊的首領。生前立遺囑,希望把他一半的財產捐給那些跟隨他作戰受傷或戰死士兵的家人。但盧修斯死後,他的家人卻不履行其遺囑,受傷或戰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請同學們想一想

①法官會怎樣判決爲什麼

②如果你是平民面臨上述的結果,你是否願意當你的權利受到不公正的損害,你會怎麼做呢

③如果還是這個案例,根據《十二銅表法》,法官會怎麼判

④通過這個案例分析一下《十二銅表法》頒佈的意義是什麼

規律總結:

(2)課件展示羅馬擴張示意圖,講解:公民法發展到萬民法

簡述羅馬共和國向外擴張的過程。

問題:版圖的擴大帶來了哪些新問題

學生思考回答後歸納:隨着征服地區的擴大,出現了許多新問題,新矛盾,原有的公民法已經無法適應這些新變化(質疑)。公民法適用範圍限於羅馬公民,用來調整他們之間的關係,羅馬公民受到法律保護,並享受法律賦予的權利。在擴張中納入到疆域中的許多外邦人不能受到法律的保護,在這種背景下,公民法發展成萬民法。

萬民法的出現,一方面由於公民法的狹隘性,另一方面伴隨對外戰爭的勝利,奴隸制在羅馬得到快速發展。爲了更加有效地保護奴隸主的私人利益,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不受侵犯。

問題探究:萬民法的制定產生哪些作用

學生思考回答後總結:萬民法取代公民法,協調了羅馬人和外邦人之間的關係及外邦人相互之間的關係,對於在龐大帝國內微細,協調各地區的民族關係,社會矛盾也祈禱重要作用。萬民法使法律具有了更大的適用範圍,也成爲鞏固羅馬統治的重要工具。

(3)合作學習:完備:《民法大全》——體系最終形成

問題探究:爲什麼說《民法大全》標誌着羅馬體系的完備

(4)課件展示:羅馬法的影響

課件展示:《拿破崙法典》,美國《獨立宣言》,《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等相關材料。

結合教材,閱讀材料,分析羅馬法對當時和對後世產生了什麼影響

問題探究:羅馬法爲什麼影響如此深遠

4、課堂小結

形成階段:習慣法到成文法(表現形式)

發展階段:公民法到萬民法(適用範圍)

完備階段:彙纂《民法大全》(體系完備)

總之,以《十二銅表法》爲開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爲總結的羅馬法經歷從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不斷完善的過程,成爲古代世界最爲完備的法律體系。並對近代歐美國家的立法和司法產生了深遠影響。這是古代羅馬對人類文明發展的貢獻,也是世界政治文明珍貴的遺產。

5、知能訓練,運用遷移

選擇題體現一定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

6、佈置作業

舉出你身邊經常發生的法制意識淡薄,或者法制不健全出現的違法犯法的事;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我國現在法制改革的歷史意義。

新版高一歷史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過程。掌握諸子百家的思想特徵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張;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學生可以根據教科書與教師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觀察所得,進行推理分析,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並學會用觀察法、比較法等方法學習有關問題。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爲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

教師應該注重啓發式教學,設計具有針對性、啓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並對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的表現予以及時而恰當的評價。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活躍而繁榮的文化盛況的學習,使學生對祖國文化有深入的認識,從而更加熱愛祖國曆史與文化,有志於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發對祖國曆史與文化的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難點: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內容較多而且新知識、新內容多,不易掌握。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並瞭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學案展示。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一、孔子和早期儒學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與“禮”的學說;主張建立一個禮樂文明的社會。

注重政治與人事,對鬼神敬而遠之。

(2)教育思想:開創了中國古代私人講學之風;把自己的思想主張貫穿到教育活動中;注重人的全面發展。

(3)孔子的歷史地位:儒家學派創始人,教育家,文化傳播者。

2、孟子

(1)思想內容:孟子繼承了孔子學說,並對其“德治”思想進行發揮,提倡“仁政”學說,並提出“民貴君輕”思想。

(2)影響:對儒家思想發展有重要貢獻。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強調“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還對“禮”進行深入的討論。

(2)地位:廣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華,豐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內容,成爲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講完本子目後,歸納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發揮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學的基本特徵。

二、其他主要學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指導學生填表,之後啓發他們結合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狀況,分析老莊之學產生的社會基礎。

對於同一學派內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區別分析。從總體與局部兩個方面來把握各家學派的思想特點。

記住:法家代表除了上述三人外,還有吳起、申不害等。法家內部形成重“法、”重“術”、重“勢”三個不同學派,韓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三、建議分組討論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義。

啓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結合當時及以後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史實來理解。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主觀認識、獨立思考與判斷,分析春秋戰國時期各學派思想對社會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教師組織學生反思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並進行當堂檢測。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並對所學內容進行簡單的反饋糾正。

五、發導學案、佈置預習。

我們已經學習了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過程,那麼,儒家思想又是怎樣成爲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的呢?下節課我們一起學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課後小結

本課的設計採用了課前下發預習學案,學生預習本節內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課堂上師生主要解決重點、難點、疑點、考點、探究點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易忘、易混點等,最後進行當堂檢測,課後進行延伸拓展,以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