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英語閱讀教學過程化的思考

勤耕閱讀沃土 靜待素養花開

國小英語閱讀教學過程化的思考

--國小英語閱讀教學過程化的思考

閱讀在英語學習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尤其是對正在成長中的中小學生,學會閱讀英語不僅是他們形成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其身心全面發展的重要基礎,爲此,廣大中國小都應努力創造條件,儘早推動並指導學生開展英語閱讀。(王薔,2017)爲順應時代的發展和教學的改革,課內,教師們如火如荼地開展着閱讀教學研究,探索最適切的閱讀教學模式;課外,教師們給學生補充大量的分級讀物、繪本故事,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開拓學生閱讀視野。然而,由於缺乏科學性和連續性的閱讀教學過程性跟蹤,學生的閱讀素養是否真的有所提升,筆者從課堂實踐到課外拓展開展了一系列閱讀教學實踐。

一、浸潤課堂,潛心習得閱讀策略--“播下種子”

閱讀策略指的是讀者爲了發展對所讀內容的理解而有意識地採取的行爲(Pritchard,1990)教師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完成理解任務,並在學生髮現問題時給予幫助。對於國小生的學習狀態而言,只能在教師的幫助指導下,在課堂上通過課本或繪本等閱讀材料的學習,逐漸習得閱讀的方法和閱讀策略。因此,教師如何有意識地、巧妙地滲透閱讀策略就顯得格外重要。

1. 巧析文本特質,個性化定製閱讀任務

譯林版國小《英語》教材中出現了多種文本類型:對話、故事、散文詩、日記等。在設計教學時,教師要綜合考慮文本的主題意義、主要內容、文體結構、語言修辭和作者意圖,準確制定好教學目標,對應目標設計不同的閱讀任務,讓學生清楚的知道我要學什麼、怎麼學、學到了什麼。

筆者在執教譯林版國小《英語》六年級(上)Unit1Story time一課時,首先出示伊索寓言書的封面圖,讓學生了解故事的出處,培養文本意識;接着解析插圖,走進故事文本,激發閱讀興趣;在學習獅子和老鼠的對話時模仿配音,感悟人物情感,提升閱讀體驗;針對文本中的留白對話,小組討論,各抒己見,培養想象能力;通過自學方式猜測故事情節,培養學習能力,通過表演,將獅子和老鼠的對話生動呈現,提升語言能力;最後一同探討故事寓意,提升思維品質。在整節課的過程中,筆者通過了觀察圖片、小組討論、評價判斷、預測、通過上下文結合語境自學新詞、找出段落大意、提煉總結等多種閱讀任務,讓學生逐步達成自我建構,促進了學生閱讀技能的發展。

同時,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梳理文本的間架結構, 逐步將文章的思路梳理清楚, 歸納文章的要點, 最終挖掘文本的內涵 (劉莎,2017)。在本課的第二課時教學時,筆者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讓學生嘗試藉助圖片或關鍵詞來複述課文,並畫出故事型文本的結構圖,包括開頭、發展和結果等,讓學生更清楚地掌握講述故事的方法。複述時還倡導學生創造性地語言學習,這個過程亦是學生展現自我的過程,從表述中獲得閱讀的自信。

2. 提煉閱讀策略,靈活化檢測細節理解

教師在拿到文本後,應站在學生的視角去閱讀,列舉出學生可能會出現的閱讀障礙,針對這些問題提煉閱讀策略。閱讀策略還可以幫助教師來檢測學生對文本細節信息的理解情況。

筆者在執教譯林版牛津國小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2<Good

habits> Story time一課時,緊扣“好習慣”這個主題展開閱讀教學。在課前導入環節,通過呈現課文插圖,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猜猜Liu Tao上學時爲什麼撞到了電線杆上,預測故事情節,讓學生形成了主動思考的習慣。隨後通過略讀從文本中迅速找到答案,檢測自己的預測情況。

在一節繪本公開課展示活動中,教師教學這個故事時,第一遍就要求學生整體略讀,閱讀任務是回答核心問題:What happened between the tree and the boy?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將圖片進行匹配,在這個解答過程中,要求學生能夠在腦海中形成思維網絡,迅速的集合略讀時記住的信息片段,按照事件發展的先後順序準確排列出來。教師很巧妙地在一個活動中提煉了多個閱讀策略:1)限時快讀(skimming)全文,瞭解要點,抓住大意。2)積極參與活動激活(activating)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3)確定文體(identifying types of the text),有針對性地分析和理解文本。

3. 活用閱讀策略,針對性強化讀後拓展

學生能夠在新的文本中自如運用閱讀策略是我們閱讀教學的最終落腳點。通常在閱讀教學後,需要配以同類型的閱讀材料或繪本來幫助學生強化鞏固。筆者選用了《國小英語拓展閱讀》這套書,遴選出了和主教材同話題的內容,將閱讀策略滲透在閱讀理解練習裏,有針對性地強化讀後的訓練,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加深對同話題文本的理解,同時在詞彙量和語法知識層面有所提高,不同題型的設置也提高學生的閱讀技巧。

二、基於教材,試切拓展閱讀素材--“用心澆灌”

閱讀素材是開展有效英語閱讀教學的重要中介,是達成教學目標的重要基礎。然而,國小英語閱讀教學受到了一定的侷限和阻礙。現有英語課本所提供的閱讀量有限,爲了突出語言結構,導致內容空洞、脫離真實情境,語言輸入品質存在問題,無法提供完成的閱讀體驗,很難進行有意義的閱讀活動和閱讀教學。

以譯林版國小《英語》五年級(下)Unit1

Story Time一課爲例,將經典的童話故事《灰姑娘》濃縮成了簡短的10句話,通篇沒有交代主人公的生活背景,沒有說清仙女是如何幫助灰姑娘去參加舞會的,沒有描述舞會上王子對灰姑娘的青睞,連結尾了也是用It fits.草草結束。這樣的一種文本呈現方式無疑讓學生失去了閱讀的興趣。文學作品是不應該爲了配合教學做出如此大的妥協的。因此當教材無法滿足我們的閱讀需求時,教師就應當及時拓展一些匹配學生當前認知發展需求和語言發展水平的高質量讀物和試切的閱讀素材。在運用素材的過程中,不能只停留在讀上,應以聽促讀,以讀促寫,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1.基於主教材內容,選擇匹配度高的閱讀素材

繪本相比教材而言,內容豐富,富有情境,語言生動鮮活,更能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同時能爲學生提供思維和想象的空間,有助於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思維能力,爲他們提供積極的閱讀體驗和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興趣。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能“拿來主義”。市面上流行的各種繪本讀物內容混雜,形式多樣,不進行刪選隨意讓學生去閱讀會造成很多不良的後果,比如繪本的難易程度與學生年齡不符,造成閱讀障礙;比如繪本的題材過於科幻,造成閱讀懈怠等。

教師應基於主教材的話題或內容,合理試切的選擇同類型的繪本或其他適合閱讀的素材。

例如,譯林版國小《英語》五年級(上) Sound time教授的是字母組合“”的發音,爲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該字母組合的發音規律,筆者補充了攀登英語《神奇的字母組合》中<>一課,該繪本講述了

2.挖掘新素材信息,設計讀寫結合的閱讀練習

閱讀是語言輸入,寫作是輸出,閱讀能力的培養與寫作能力的培養是相輔相成的。在拓展閱讀素材的過程中,教師要立足於發展學生的理解能力、思辨能力、提煉能力和寫作能力,從讀逐步過渡到寫,鼓勵學生將所學的語言應用於實踐,體驗用語言做事情的成功,則會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筆者在教授譯林版國小《英語》三年級(下)<My animal

friend>一課後,補充了的閱讀材料,內容是六個孩子在介紹自己不同的寵物,並配以六張生動的彩圖,主要句型和主教材類似:This is my cat/ name ’s/

She’s big/small/white/black...在帶領學生聽讀六段話之後,設計了三個練習。A.讀一讀句子,填big或small.例:The cat is_____.考察學生對形容詞的理解程度。B.讀一讀完成句子。What colour is Polly?_________.要求學生仿照例句完整地回答什麼顏色,既考察了學生對顏色單詞的理解還鍛鍊了他們完整回答問題的能力。C.讀讀寫寫。根據提供的句子描述,寫出相應的寵物單詞。She’s big and black. She is a ______.考查學生對語句的理解能力。學生通過詞、句的理解和初步表達操練後,畫一畫自己的寵物圖,用所學語言寫一段簡單的介紹。在整個過程中雖然閱讀內容不多,但是筆者通過設計漸進性的練習,提升了學生語言技能,而技能的培養爲閱讀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兩者相輔相成。

三、採擷習慣,漸進促成閱讀素養--“靜待花開”

閱讀不僅是解碼和理解,更應該是“悅讀”的過程。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閱讀體驗,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閱讀興趣、積極的而閱讀態度和自我評估。

1.培養閱讀思維,問題設計有層次

國小英語閱讀教學常常止於淺層次理解,學生的學習停留在語言形式上,深入不到思想內容。教師對文本的解讀形式單一,多停留在提取信息、語言知識的講解上,忽略了對文本本身完整性的分析,從中提煉出其深層的教育意義。筆者在執教

2.倡導獨立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豐富的閱讀素材給學生提供了全面的“營養”。文圖的相融和互補,會產生亦真亦幻、真幻交融的文學效果。筆者利用晨會課、午自習的時間(10-15分鐘),不受其他事情的干擾,師生一同進行自主默讀,自己去體驗文字的力量,自由地在文字裏徜徉。堅持一年多以來,學生的閱讀流暢度、語言的儲備量有了明顯的提升,班級的閱讀氛圍也愈來愈好。

3.驅動內部動機,讓閱讀成爲“悅讀”

泰戈爾說過:“一切教育都是我們對兒童天性的理解開始的”。兒童天生就喜歡探索新鮮事物,在閱讀初期的引導中,教師要撿起童心,用童眼去選擇恰當的閱讀素材,通過多種手段去點燃一朵朵思維迸發的火花。

筆者藉助學校廣播站,開展“Reading for fun”、“好書推薦”等活動,讓每個孩子都可以來分享一個英文小故事、播報一條時事新聞、一次天氣預報等,內容寬泛,涉及面廣。鼓勵學生大膽表達,從“閱”過渡到“讀”。讓他們自由地進入文學的精彩世界,汲取英語文化的精華,讓他們切身感受到了閱讀的力量。

學生良好的閱讀素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國小英語閱讀教學也只是起到了scaffolding(腳手架)的作用。課堂教學就像給學生閱讀的這片沃土上播撒了閱讀的種子,閱讀策略的學習和鞏固就像給沃土澆灌了營養與雨露,閱讀習慣和閱讀品格是需要依靠學生自主管理去形成的,就像種子,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和堅持才能破土而出。閱讀追根究底是一種自主行爲,教師在做好了這一系列過程化的工作之後,只需要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