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淺談國中物理實驗教學創新研究的論文精品多篇

淺談國中物理實驗教學創新研究的論文精品多篇

淺談國中物理實驗教學創新研究的論文 篇一

一、蘇北農村地區國中物理實驗教學的現狀

1.教師思想觀念落後

很多教師依然採取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根本不重視實驗教學,認爲只要學生會動筆做實驗課的考題就可以了,不是在實驗課上下功夫,而是在研究考題上下功夫.經筆者走訪發現,很多蘇北的農村物理教師對實驗教學認識不夠,甚至認爲講實驗比帶着學生做實驗更重要,認爲做實驗會浪費課堂時間.另外,很多教師在自己的學生時代就沒有做過實驗,現在也沒有做實驗的經驗,對自己能不能做出書上的實驗效果不自信,導致很多農村教師不願做實驗,更不要說是上實驗課了.因此,很多農村的物理教學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妨礙了創新能力人才的培養.

2.教學模式陳舊

很多教師對物理實驗教學的認識不到位,在教學過程中很難對實驗教學下功夫.一些教師在實驗課教學上用的精力很少,教學方式單一而且枯燥,導致的結果是教師不想教,學生不想學,上實驗課變成了實現完成新課程標準規定的任務,很難引導學生去主動學習,難以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些教師在做實驗課時擔心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不成任務,不給學生想象和理解的空間,甚至剝奪了學生動手和創新的機會,學生的能力當然得不到提高.另外,由於學校的器材不夠,做實驗時只能分組進行,導致很多學生沒有親自動手有機會,最後只能問問別人得出的數據是多少,然後根據數據僞造實驗過程,根本達不到實驗教學的效果.

二、對蘇北農村物理實驗教學的思考

1.加大蘇北地區農村物理實驗教學投入力度

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門要高度重視,給農村中學提供相應的實驗器材,在種類上要補夠,在數量上要補足.另一方面,由於受到經費等各麪條件的限制和制約,在短期內農村中學的教學條件很難和城市相提並論,爲了彌補這一不足,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製作一些簡單的實驗工具.如在學習彈力時可以讓學生去做彈簧計,學習重力時可以讓學生去做不倒翁,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加深學生對彈力和重力的理解,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和創新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

2.對蘇北農村地區的物理教師進行系統培訓

世界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教學模式也應該隨着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不能跟上時代變革的步伐遲早會被時代所淘汰.國中物理教師也要不斷地學習,主動轉變教學模式,對實驗教學要有鑽研和創新精神,要主動對實驗教學進行研究和提高.另一方面,上級管部門對此要加強培養,給農村中學教師創造學習和進修的機會,定期對中學教師進行培訓,讓其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擁有新的教育思想.針對農村國中物理實驗教學的薄弱環節,要加強引導,對教師實驗教學要定期考覈.

3.改革實驗考覈力度

在物理課程考試中,目前重點是關注學生對實驗過程理論上的情況,對學生真正的動手能力不從考察,這種考察方式難以考出學生的基本技能.很多學生在教師對實驗題研究的基礎上,逐漸掌握瞭解題技巧,但真正動起手來卻不知所措,紙上談兵的現象非常嚴重.因此,對國中實驗課考察要改變傳統的考察方式,要重點考察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要把理論考試和實驗操作結合起來,這樣才能考察出學生的整體素質,才能督促教師重視國中物理的實驗教學,才能爲學生進一步深造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結語

總之,蘇北農村物理實驗課的教學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但是隨着教育改革的推進,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優化國中實驗課教學已經迫在眉睫.這要求農村的物理教師要加強對自己的學習,提升自己的思維層次,創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在實踐實驗教學上要下功夫多思考,在教學方式上要多鑽研,對每節實驗課都要保證高質量教學,圓滿完成新課和標準規定的新要求.

淺談國中物理實驗教學創新研究的論文 篇二

【摘要】:物理實驗是物理教育的主要輔助手段,也是學生掌握知識和應用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本文初步探討了學生通過物理實驗掌握知識的能力,手腦並用的實際操作能力,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培養操作能力着眼實驗教學的實踐性探索中掌握知識提高學生素質

物理實驗是研究物理學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加強實驗教學,不僅可提高物理教學效果,還可提高學生的實驗素質,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國中物理實驗包括演示實驗、學生分組實驗和課外小實驗,它們都是很好的素材,只要教師做實施素質教育的有心人,對它們合理地加以應用,就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幾年來,我們認真調查研究了學生學習物理的思想狀況,我們發現在做演示實驗的基礎上,認真做好學生分組實驗是激發學生學習物理興趣的較好手段,是大面積提高國中物理教學質量重要的一環。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課堂中的演示實驗是教師爲學生提供感性認識材料的過程,它無法代替學生自身的學習活動。同時,在學生物理分組實驗中,常出現兩種情況:一是學生多,儀器少,實驗中常出現“男同學搶着做,女同學怕動手;成績好的積極做,成績差的旁邊坐”的傾向;二是由於國中學生實驗能力差,學生對實驗的注意力常常集中在操作上,教師忙於協助學生排除故障,師生完全處於被動狀態,以致無法達到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採用邊學邊實驗的形式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邊看書、邊實驗、邊思考、邊討論,以物學理,能較快地掌握物理知識,易糾正學生實驗中出現的不良傾向,有利於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

一、使學生形成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教師在做演示實驗時,必須把準確無誤的物理現象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每個學生看清楚,使學生確信定律、概念的客觀性。所以,教師必須是一個堅定的唯物論者,要具有嚴謹的科學態度。在學生分組實驗中,要以得出的數據來驗證或推導出定律、公式,絕對不允許塗改實驗數據,使之與物理定律、公式相符;而應協助學生找出錯誤原因,重做實驗,直到得出正確的結論爲止。只有這樣,纔可使學生逐漸形成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二、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

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的高低對他們今後的工作和學習有着重要的影響。生活中,小到照明電路的安裝,各種物體質量的測量,大到交通運輸和生產勞動,都需要這方面的能力。所以,教學大綱把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作爲素質教育重要的一個方面。物理實驗本身就是一個操作過程。學生分組實驗,每個人都有操作機會;在演示實驗中,可讓部分學生配合教師一起完成實驗,條件許可時,可將演示實驗改爲學生實驗;課外小實驗更是學生操作的天地,如在學習量筒、彈簧秤、天平等知識後,可佈置小實驗自制天平、量筒、橡皮測力計等,學生的積極性一定會()很高,效果一定會更好。總之,應儘量多給學生親自動手動腦的機會,這對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是很有幫助的。

三、着眼於做,突出實驗教學的實踐性

學習最根本的途徑是學習者自己的活動,把這一原則應用於教學過程,就應該放手讓學生動手、動腦探索萬物,通過活動及其協調,逐步形成、發展和豐富自己的認知結構。物理實驗教學作爲一種基本活動形式,應當努力通過動手做的實踐活動,突出實驗教學的實踐性。1.要開拓實驗的範圍。演示實驗在物理實驗中佔有“絕對多數”的比例。我們有必要想方設法將嘗試實驗擴展到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可以把演示實驗通過改進、改組和改造等方法適合於學生自己去實驗。2.增加實驗時間。將主要在課上實驗的時間向課外延伸。由於課外活動的時間比較充裕,形式上可靈活多樣,並照顧到學生的興趣、愛好等特點,有針對性地通過實驗操作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四、着重思考,注意實驗教學的啓發性

物理實驗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爲前提的一個綜合學習過程,因而必須通過有效的刺激,去強化實驗教學的啓發性,努力使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實驗現象或實驗結果能夠激勵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物理實驗對被動接受間接經驗爲主的學習者來說,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新穎性和趣味性,加上物理實驗本身就具有較強的啓發性,新穎、意想不到的現象會吸引和誘導學生在進行認真觀察、操作的同時,積極去“深省”和“回味”。但學生實驗中有一大部分是測量性和驗證性的實驗,爲了防止學生在實驗中懶於思考或不求甚解,滿足於簡單機械操作的傾向,需要教師在增強實驗過程的啓發方面下工夫。

五、着眼於疑,強化實驗教學的探索性

教學的過程就是教無疑者有疑、教有疑者無疑的過程。在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設疑,造就強烈的問題情境,進而引導學生通過實驗進行積極的探索活動,促進手腦結合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爲了強化實驗教學的探索性,要鼓勵學生對實驗中可能出現的實驗現象和實驗結果進行預測和猜想,這樣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大有益處的。牛頓正是根據蘋果落地現象進行猜想,進而發現了萬有引力。因此,在實驗教學中,要讓學生在預測和猜想基礎上設計實驗方案,選擇實驗器材,再用實驗去驗證,這樣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纔是有積極作用的。

六、擴大實驗教學的自主性

實驗過程要給學生留有較充分的思維空間,充分發揮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逐步形成獨立引出實驗步驟,獨立選擇實驗器材,獨立進行操作實驗,獨立設計記錄表格,獨立分析實驗結果的能力,使學生能夠獨立地提出問題,尤其是能在別人看來沒有問題或不能問題之處提出有些新意或有價值的問題,體現創新能力。

在實驗教學中,學生運用形象思維在頭腦中形成實驗方案,需要通過實踐的檢驗,才能判斷是否可行,設計過程中的錯誤和缺陷也只有在實踐中才能不斷地修正,腦的活動不斷糾正着手的失誤,手的操作同時也不斷修正腦的錯誤,手腦結合,相得益彰。因而,物理實驗教學中促進手腦的有機結合是物理實驗的客觀要求,又是培養適應經濟時代的創新人才的要求。

淺談國中物理實驗教學創新研究的論文 篇三

在當今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中,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手段是創新。創新是事物發展過程中量的積累,是量變過程。同時創新又是創造,是事物的突變,是一個全新事物和方法,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質變。目前,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夢,就必須要有全民族整體素質、科學水平的提高,而學校教育是培養民族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主渠道,教師要明確創新教育思想、創新教育培養目標和實施方案,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使他們敢於創新、善於創新。下面就國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的創新教育談談我的一點感悟。

一、物理實驗教學中創新精神的培養

首先,教師的教學過程要具有創新意識,爲學生樹立創新的表率。無論教材提供的知識多麼完整,由於各種原因總會留下縫隙,只要我們積極思考,善於“鑽空子”,就會有所發現,有所創新。例如,在動量守恆的驗證實驗中,落點爲什麼會有較大的離散,原因應在碰撞的過程中被碰小球所處的支座與等大的入射小球軌道的末端不能嚴格在一直線上,兩球不是對心正碰。要減小誤差怎麼辦?教學過程要引導學生觀察這一現象,分析其原因,再由學生提出減小誤差的方案,選出最佳的方案表揚。只要事事處處做有心人,善於思考,就會設計出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其次,教學活動要使學生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腦海中經常出現“爲什麼”三個字。“月亮爲什麼不會飛走?”“蘋果熟了爲什麼會從樹上掉到地面上”,牛頓對這些自然現象的觀察,引發思考研究,得出了十六世紀自然科學最偉大的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養成多問“爲什麼”的習慣。例如:物理概念爲什麼要這樣定義?物理規律如何來的?實驗爲什麼要這樣設計?做錯習題時更要問爲什麼會錯?知識聯繫實際的“爲什麼”是創新意識的昇華。例如:爲什麼我們乘車時會看到遠處的太陽向前走而近處的樹木會向後走?雨後的天空爲什麼會出現彩虹?爲什麼彩虹呈圓弧形等等,堅持不懈地尋根問底就會激發創新意識。

然後,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人的思維活動起始於問題,有疑問纔會去思考。有疑問是學習新知識、產生新思想、發現新觀點的起點,教師要營造一個寬鬆的教學環境,也就要創造一個和諧、平等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勇於發現問題,敢於提出問題,渴求解決問題,他們的創新意識就會得到培養和發揮。

二、物理創新教學的趣味性

教師在進行物理教學時,根據物理學科的特點,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因此如何增加物理教學的趣味性,成了物理教師必須關注和研究的一個問題。爲此,在日常教學中我積累了“趣味實驗”、“課後小實驗”等新的教學模式。在“趣味實驗”教學模式中,是指以生動、鮮明、新奇的實驗現象來引發學生興趣的一類實驗。如聲現象中的“木條聽診器聽心跳聲”,“土電話傳聲”,“自制水瓶琴”等;光現象中的“用水透鏡點燃火柴”,“自制簡易潛望鏡”,“自制三色陀螺演示光的合成”等;熱現象中的“燒不壞的手帕”,“人造小雪景”等;電現象中的“怒髮衝冠靜電實驗”,“用高壓感應圈模擬雷擊實驗”,“用一段漆包線和一個永磁體自制小電動機”等;力現象中的“水火箭實驗”,“吹不落的乒乓球”等;在“課後小實驗”教學模式中,是指由學生按老師的佈置在課餘時間獨立完成的一類實驗,實驗器材多爲日常生活用品或學生自制的器材。如“利用回聲測教學大樓與你的距離”,“用自制三棱鏡觀察太陽光的色散”,“自制水果電池”,“自制簡易滑動變阻器”,“用注射器自制潛水艇模型並演示其沉浮過程”,“自制密度計測鹽水密度”等等。爲了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可以組織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評比,讓學生在課堂上展示他們的成果。這類實驗對於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改進物理教學手段,優化教學過程

在物理課堂教學工作中,除了重視課程標準所規定的演示實驗外,還增加了一些演示實驗。我們在強化實驗手段上,做了一些嘗試:用演示實驗創設情景,引入新課,理解、鞏固和深化知識。對於激發求知慾,提高興趣,啓迪思路都有事半功倍之效。用演示實驗解決抽象疑難問題,事實證明,具體形象要比語言文字更易記住,視覺刺激遠勝於聽覺刺激。另外,教師在做演示實驗所表現出良好的實驗素養也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爲了提高物理教學的整體水平,我們必須充分利用演示實驗的特點,充分發揮實驗在教學中的功能。爲了增加學生的動手機會和加深理解物理知識,我們還增加了許多隨堂實驗,即邊學邊實驗。它可以配合課堂教學內容,通過親自做實驗去探索和獲取知識。對於一些可見度不高,不宜演示的重點實驗和與課本知識密切相關的小實驗,如:九年級的歐姆定律,電學中路端電壓、內電阻的關係以及路端電壓與外電阻的關係;或對於有些基本儀器的認識和使用,如:電錶、秒錶、溫度計、滑動變阻器等等。隨堂實驗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於激發興趣、促進知識的掌握具有現實意義,值得提倡和推廣。、除此以外,還結合課本里的“小實驗”,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通過一些簡單器材和自制儀器獨立完成。如:國中學生學完“浮力”知識後學會製作潛水艇模型,學完“光的反射定律”後製作簡易潛望鏡,學完“安全用電”後學會安裝照明電路,排除照明電路的故障;學完“照相機”後配合勞技課開設攝影講座和組織攝影實踐活動。配合學校科技節舉辦大型“扔雞蛋”比賽活動,靠學生自己找器材,自行設計和製作,踊躍參與,大顯身手,這次活動同學們至今還記憶猶新,意猶未盡。我們還組織學生學會修理彈簧秤,自制溢水杯等簡單儀器和小家電的使用和維修,這樣,不受教學大綱限制,形式多樣,多渠道開設實踐活動課,將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科技意識、創造意識、競爭意識和實用意識,對於開發學生智力,豐富學生課餘生活,提高學生科學素質和學習興趣都是很有效的。

四、物理實驗教學評價意識的創新

在物理實驗教學中以後,實驗做完了,結果出來了,我們的實驗是不是就結束了?沒有!教師對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進行評估,爲制訂下一個目標做準備,這是一個學科目標的結束。如果說學生已經掌握了知識的重點、難點,形成了相應的技能技巧,那麼教師應該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總結,學生掌握了什麼,超越了什麼?誰做得最好?由教師和學生總結這個經驗,從而形成再創新能力,這個環節是必不可少的。在以往的教學評價當中,往往是以學生的一次次考試的成績來評價每一個學生,在具有創新意識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這個評價方法自然也應該有所改進,而實驗教學的評價成了其中的重點。我認爲新的評價觀點應該重視學生在實驗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際操作時就應該努力避免死板、缺乏創造力的觀點,這也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努力的方向之一。

總之,在國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創新教育的培養能使學生學會學習,開發智力提高素質,、不僅增加了鍛鍊的機會,還增強了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因此,物理實驗教學創新精神的培養,也會給我們培養新時代的適應現代化社會需要的人才提供一個切實可行的好方法。

淺談國中物理實驗教學創新研究的論文 篇四

摘 要:開展實驗探究活動,是提高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重要教學形式之一。要有效地開展物理實驗探究活動,就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創設適當的實驗探究情景,激發學生的實驗探究興趣。

關鍵詞:實驗探究;情景;創設

建構主義認爲,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景下,藉助於教師或同學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材料,通過意義建構而獲得的。因此,學習是必須在一定的情景下進行的過程。學習環境中的情景,必須有利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所以物理實驗教學情景的創設是物理教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著名心理學家布朗在《情景認知和學習文化》一文中提出了情景認知的觀點,他認爲知識是具有情景的,是在情景中通過活動與合作產生的;學習只有發生在有意義的情景中才是有效的;只有在情景中呈現的知識,才能激發學習者的知識需要,從而產生學習的動機和學習興趣。在實驗教學中創設情景使學生很容易產生解答問題的內在需要,形成探究的興趣,對情景的結果形成積極的探究慾望。

物理新課程也將“科學探究”作爲改革的突破口,並大力倡導開展實驗探究活動,以提高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但對於農村學校,學生基礎知識儲備少、發散思維能力不足,學生普遍感覺實驗探究很難,往往難以找到“探究點”,不知從何探究、探究什麼、如何探究。但學生對物理現象有較強的好奇心,對實驗表現出非常濃厚的興趣,對身邊的生活現象和與物理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以及物理學科前沿內容表現出強烈的探究慾望。因此,要具體落實物理實驗教學目標,有效地開展物理實驗探究教學,首要的環節就是根據學生的實際創設實驗探究情景:

一、創設從生活中來的探究情景

貼近生活、貼近社會是物理新課程理念之一,落實到具體的物理實驗教學中,就要求設置和創設真實的生活情景,使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景中學習物理知識,解決真實生活情景中的物理問題。

例如在八年級上冊《汽化和液化》,探究水的沸騰這一節課中,首先讓學生討論煲湯時湯沸騰後是繼續大火煲好還是改爲小火煲好?沒想到在日常生活中最爲簡單的“好與不好”的判斷,引發了學生的熱烈爭論,產生了強烈的探究問題的慾望。接下來學生分成了“大火煲好”和“小火煲好”的兩組對“水的沸騰”進行了探究,“小火煲好”小組的孩子還探討了如何改變酒精燈火焰的大小,最後通過探究結果發現水沸騰後無論大火還是小火,水的溫度都是保持不變的,綜合分析後得出從節約能源的角度看,湯沸騰後小火煲湯好的結論。

整個探究過程學生個個熱情高漲,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其中進行自主建構。通過捕捉生活素材,把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內容作爲孩子進行主動地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的有效載體,不僅能促使師生們圍繞此情景展開熱烈的討論,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應用,還能幫助孩子獲得對實驗探究的積極體驗與感受。

二、以趣味小實驗創設探究情景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活動的強大動力,以趣味小實驗創設實驗探究情景,必能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例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的教學中,我首先設計了一個“舉起可樂瓶”的小活動,一位力氣小的女生能輕而易舉地舉高一個裝滿水的大可樂瓶;偷偷在可樂瓶外表面塗上洗潔精後,再請一位力氣大的男生,結果他使出全身力氣也沒有把可樂瓶舉起來。正如麥克斯韋所說:“一項演示實驗使用的器材越簡單,學生就越熟悉,就越想徹底地獲得所驗證的結果。”通過這個對比實驗,課堂氣氛迅速活躍起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一下被調動起來,這時再進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的實驗探究活動,學生的思維被打開了。

三、以探究實驗作爲情景來創設更深入探究的情景

通過實驗中產生的各種現象來作爲情景,更深入地來通過設計實驗來研究這種現象,可使實驗探究分爲一層一層的研究,最終解決問題。

例如“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如果按教材一節課完成這個探究活動,我發現學生在自己探究的過程中根本不會選擇合適的透鏡,這樣不僅時間不夠,學生無法完成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不利於全班科學探究的課堂教學。於是整合教材的內容後,我把“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整合在第三章《透鏡及其應用》中,分成三個相互關聯的實驗探究進行教學。(1)結合第一節《透鏡》,探究如何選擇凸透鏡並測量凸透鏡的焦距。通過探究活動,學生掌握了測量凸透鏡焦距的方法,瞭解了凸透鏡的凸起程度與焦距的關係;(2)結合第二節《生活中的透鏡》,根據光具座(0—90cm)來選擇合適的透鏡,並在光具座上觀察凸透鏡成像的性質。通過探究活動學生觀察了凸透鏡成像的性質,順利地得出凸透鏡可成“倒立、縮小”、“倒立、放大”、“正立、放大”三種像,並提出有個位置沒有像。(3)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有了前面兩個探究活動的鋪墊,大多數學生可以順利的投入到成像規律的探究,在實驗、討論,交流中得出了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並自行解決了沒有像的位置是焦點這一問題。

這樣的科學探究活動,學生熱情高漲,思維活躍,主動參與程度大大提高。

四、重視用物理學史創設探究情景

物理教育給學生以知識,物理學史教育則給學生以智慧,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新課改的任務之一是對學生進行物理學史教育。利用物理學史創設情境,可使學生體驗探究過程,體驗學習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和人文精神。

例如,九年級第十二章第五節“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原來的教學設計是教師先簡單介紹牛頓第一定律的產生過程,然後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生實驗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教學中我發現,雖然學生進行了實驗探究,但是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仍然是停留在表面上,教學效果並不理想。於是我改進了課堂教學,先圍繞“牛頓第一定律”的產生方式,提出“爲何牛頓第一定律被冠以牛頓的名字,而不是伽利略或笛卡兒?”這一論題,讓學生閱讀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兒、牛頓的研究過程。閱讀材料向學生闡述了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對力和運動關係的認識,滲透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現在看來雖然是錯誤的,但當時也有它的合理性,說明已有的經驗和背景對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認識力和運動起了重要作用。通過生生交流、師生交流,共同比較伽利略、笛卡兒和牛頓的研 究,學生得出了伽利略和笛卡兒只是描述了物體不受力時的運動,而牛頓卻揭示出了力和運動的本質關係。在充分展現“牛頓第一定律”在物理學的地位和價值中結束後,學生再進行分組實驗探究,原來一節課都“探究”不出個所以然的內容,學生十幾分鍾就完成了,而且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更加深刻。

這節課教師與學生先以閱讀物理學史,再以分析和辯論等間接學習知識的形式來共同探尋知識的來龍去脈,瞭解科學概念、規律的產生、構建方式,但它通過模擬知識的產生過程,創設了進一步瞭解科學探究思維方式的情景,激發了學生實驗探究的熱情。

物理實驗探究情景的創設可以運用多種的形式和手段來呈現,如基礎物理實驗、物理問題、小故事、科學史實、新聞熱點、儀器實物、圖片、線圖、模型、影像資料和互聯網等形式;投影儀、錄像機、電視機、電腦及多媒體技術等手段。然而,在創設物理實驗探究情景的過程中,教師應首先考慮如何有效地實現物理實驗教學的目的,在此基礎上設計採用何種形式和手段來創設適合自己學生實際的實驗探究情景,引起學生的實驗探究興趣,激發學生的實驗探究熱情。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師範教育司組織編寫 《國中物理課堂教學設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2]吳景霞 《優秀國中物理教師一定要知道的10件事》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8年

淺談國中物理實驗教學創新研究的論文 篇五

物理學是一種以試驗爲基礎的自然科學,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對物理的學習很有幫助。

凸透鏡成像凸透鏡成像圖:物體放在焦點之外,在凸透鏡另一側成倒立的實像,實像有縮小、等大、放大三種。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實像越大。物體放在焦點之內,在凸透鏡同一側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物距越大,像距越小,虛像越小。

在光學中,由實際光線匯聚成的像,稱爲實像,能用光屏承接;反之,則稱爲虛像,只能由眼睛感覺。有經驗的物理老師,在講述實像和虛像的區別時,往往會提到這樣一種區分方法:“實像都是倒立的,而虛像都是正立的。”所謂“正立”和“倒立”,當然是相對於原物體而言。

平面鏡、凸面鏡和凹透鏡所成的三種虛像,都是正立的;而凹面鏡和凸透鏡所成的實像,以及小孔成像中所成的實像,無一例外都是倒立的。當然,凹面鏡和凸透鏡也可以成虛像,而它們所成的兩種虛像,同樣是正立的狀態。

那麼人類的眼睛所成的像,是實像還是虛像呢?我們知道,人眼的結構相當於一個凸透鏡,那麼外界物體在視網膜上所成的像,一定是實像。根據上面的經驗規律,視網膜上的物像似乎應該是倒立的。可是我們平常看見的任何物體,明明是正立的啊?這個與“經驗規律”發生衝突的問題,實際上涉及到大腦皮層的調整作用以及生活經驗的影響。

當物體與凸透鏡的距離大於透鏡的焦距時,物體成倒立的像,當物體從較遠處向透鏡靠近時,像逐漸變大,像到透鏡的距離也逐漸變大;當物體與透鏡的距離小於焦距時,物體成放大的像,這個像不是實際折射光線的會聚點,而是它們的反向延長線的交點,用光屏接收不到,是虛像。可與平面鏡所成的虛像對比(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只能用眼睛看到)。

當物體與透鏡的距離大於焦距時,物體成倒立的像,這個像是蠟燭射向凸透鏡的光經過凸透鏡會聚而成的,是實際光線的會聚點,能用光屏承接,是實像。當物體與透鏡的距離小於焦距時,物體成正立的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