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查報告

市畜牧“三春”情況的調查與建議(精選多篇)

第一篇:市畜牧“三春”情況的調查與建議

市畜牧“三春”情況的調查與建議(精選多篇)

爲了全面瞭解我市當前畜牧“三春”情況,加強對春季畜牧生產的指導,春節以來,市畜牧部門在全市範圍內組織開展了畜牧“三春”情況調查,情況如下。

一、基本情況與特點

1、春孵開局良好,苗禽產銷兩旺。受去年下半年家禽價格持續上漲的影響,農戶養禽積極性高漲,種蛋供應不足,炕房開孵早,孵化數量大,苗禽價格高。截至3月15日,全市已產種雞4010多萬枚、種鴨蛋350萬枚、種鵝蛋182萬枚,分別比去年增長14.8%、61.1%和12.3%;全市860家炕房,有770多家入孵開炕,並出苗雞510萬隻,苗鴨96.3萬隻、苗鵝116.5萬隻,同比分別上漲了12.7%、27.5%和30.8%。苗禽價格雖比春節前有所下降,但均高出常年,與去年同期相比有了成倍增長。

2、春配勢頭強勁,仔畜供應緊銷。由於受到去年夏季生豬“高熱病”的影響,全市能繁母豬存欄有所下降,現存欄13.7萬頭,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1%。但是受去年冬季生豬價格持續走高的拉動,農戶養豬的積極性明顯提高,母豬配種率迅速上升,現已配種9.9萬窩,佔能繁母豬的72.3%。比去年同期上升了23個百分點;同時,仔豬、肥豬價格居高不下,養豬效益大大提高。據推算,目前,養一頭肥豬平均可獲利230-240元。此外,由於牛羊市場行情比較穩定,我市牛、羊存欄和配種率與去年基本持平。

3、春防準備充分,疫情形勢趨緩。近年來,由於市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對重大動物疫情防疫工作部署早、要求高、措施實、行動快,因此,全市動物疫情比較穩定。今年的春防工作從元月11日就開始啓動,市、縣防指先後召開會議、下發通知、落實經費、發放疫苗、組織免疫、開展督查。目前,牲畜口蹄疫已防豬40.9萬頭、牛29萬頭、羊5.17萬隻,禽流感已防735.3萬隻;並儲備口蹄疫疫苗58萬毫升、禽流感疫苗154.5萬毫升、豬瘟疫苗98萬頭份、新城疫疫苗1564.5萬頭份、注射器具3.5萬套。

二、發展動向與趨勢:

1、畜牧業組織化程度越來越高,產業分工越來越細。隨着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一方面傳統的分散養殖逐漸萎縮,而規模化生產現在成爲畜牧業的主角;另一方面,畜牧產業的聚集度不斷提高,產業鏈條不斷延長,而產業內部的分工日趨明確,管理日趨精確。如石沛聯盟養豬合作社、二郎口肉雞合作社、天長鵝業經濟合作社、正大的租賃養雞、志成牧業的合同養雞等都實行了“五統一分”的組織模式,即統一種苗、統一飼料、統一技術、統一防疫、統一收購,分戶飼養,社員只承擔畜禽育肥這個單一環節,其他環節都交給合作社或龍頭企業負責,這樣既整合了資源,減少了投入,又規避了農民的技術和市場風險。

2、畜牧業投資主體多元化,龍頭企業帶動逐步增強。我市擁有優越的市場區位和豐富的生產資源,這一點,不僅成爲市內有識之士的共識,而且也被外地投資商所看好。因此,我市已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多層次投資發展畜牧業的良好態勢。泰國正大集團、上海食品集團、上海奶業協會、廣東溫氏集團等外商紛至沓來。達諾乳液、天一牧業、志成食品、澤民禽業、天長鵝業、楊氏蜂業業等一批市內畜牧企業趁勢崛起,輻射帶動面越來越廣,優質畜禽覆蓋率越來越大,產品加工和市場競爭力越來越強。

3、科技推廣力度加大,新品種、新材料,新技術得到較好地應用。新年伊始,在原有的良種良法推廣運用的基礎上,各級畜牧部門認真組織試驗示範、科技培訓、科技趕集和“畜牧科技進萬家”活動,積極引進推廣斯格豬、羅斯雞、sm3超級瘦肉型櫻桃谷鴨、三朵花肉鵝、波爾山羊等新品種及其配套技術;天一牧業已用上了遠程數字自動監控系統,艾建國的雞舍已裝上了自動控溫系統,志成牧業、澤民禽業都在進一步擴大經營規模,建立養殖基地,開展健康養殖和無公害認證,開拓外埠市場,澤民禽業的鴨苗已銷到江蘇、山東,志成牧業的森林雞、水庫鴨已成功進入上海、南京超市。一些新農村建設示範點也積極推行畜禽“出村入區”,加快畜禽養殖小區建設,構建人與畜禽和諧相處的良好環境。

三、存在問題與建議

1、投入不足。今年畜禽市場行情普遍較好,不少養殖戶想擴大養殖規模,但苦於貸款無門,坐失發展良機。建議金融機構要加大對“三農”,尤其是龍頭企業和養殖小區建設的信貸投放,降低小額門檻。各級政府要認真貫徹中央[xx]1號和市委[xx]4號文件精神,儘快出臺扶持發展健康畜牧業的政策措施,積極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努力把畜牧業發展成爲促進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

2、信心不足。受前兩年禽流感和生豬“高熱病”的影響,不少養殖戶存在短期養殖行爲和投機心理,缺乏長期投資的信心。建議各級農牧部門進一步加大宣傳、培訓和教育的力度,切實改變工作方式和服務方式,擴大抓點示範,按照“五個一”,既一個產業、一片基地、一個龍頭企業、一批專業合作組織、一個工作班子的要求,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帶着農民幹,幹給農民看,在示範中發揮作用,體現價值。

3、改革緩慢。由於獸醫管理體制改革的進展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長效機制始終沒有建立起來,動物疫病仍然是當前阻礙畜牧業健康快速發展的主要矛盾。因此,建議各級政府要加大對動物防疫工作的投入。當前,要以村級防疫員改革爲突破口,加快畜牧獸醫管理體制改革步伐,健全機構,理順關係,解決基層動物防疫工作有人幹事、有錢幹事的問題。

第二篇:生態農業發展情況的調查與建議

一條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我市生態農業發展情況的調查與建議生態農業是利用傳統農業精華和現代科學技術,以系統工程的方法,實現優質、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農業。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羣衆對生活質量和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綠色消費正從時尚逐步成爲主流,發展生態農業,不僅能夠解決長期以來粗放的農業生產方式帶來的資源短缺、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等問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而且有利於人民羣衆生活質量的提高,是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全省目前有6個國家級、35個省級生態農業示範縣,我市的歷城區被列爲省級生態農業示範縣。最近,我們對全市生態農業發展進行了專題調研,通過與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座談,實地考察一些生態示範基地,總的感到,我市生態農業有了一定基礎並呈現出良好發展勢頭,但一些制約生態農業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問題還有待解決,需進一步完善措施,加快發展。一、我市生態農業發展的基本情況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領導同志非常關注生態農業發展,多次強調要把生態農業建設作爲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要抓手,並對秸稈禁燒問題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爲農民的秸稈找出路,從源頭上解決問題。這次調查瞭解到,各縣(市)區和市直有關部門按照生態濟南的建設要求,不斷強化生態農業建設,在落實上下功夫,在發展上求突破,全市上下呈現出認識上逐步統一,治理上逐步科學,投入上逐步加大,速度上逐步加快的好局面。1、農產品質量穩步提升。以農業標準化生產、農業投入品監管、生產環境和農產品質量跟蹤監測三個關鍵環節爲重點,深入實施了 “ 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 ” 。對農業面源污染進行了綜合治理,通過嚴禁高毒、高殘留農藥使用,推廣平衡施肥技術,畜禽糞便實行無害化處理等一系列措施,化肥使用量年均降低10%,農藥施用量降低20%,農膜回收率達到90%以上,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達到60%以上。目前,全市建成標準化生產基地30多個,面積150萬畝,有66個農產品被認定爲無公害農產品,16個農產品被認定爲綠色產品。2、農業生態環境得到改善。通過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平原綠化和綠色通道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全市林業用地面積達到322.8萬畝,有林地面積增至200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3%。黃河標準化堤防防護林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目前已綠化2515公頃,綠化率達到71%,成爲省城北部的綠色風貌帶。圍繞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力發展旱作農業和節水農業,加強了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發展到112萬畝。實施了歷城區仲宮、市中區十六裏河等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項目,完成治理面積93.7平方公里。制訂實施了《濟南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劃定了禁採區,累計關停採礦企業113家,山石資源和地質環境保護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3、畜牧業和農村沼氣建設發展較快。以發展節糧型畜牧業爲重點,畜牧業作爲農民收入重要來源的主導產業地位得到鞏固和提高,2014年實現畜牧總產值71.95億元,佔農業總產值的35.2%。畜牧業的發展也帶動了農村沼氣新能源建設,全市共建沼氣池3.2萬個,中型沼氣工程57處,生態家園富民工程示範村11個,秸稈氣化示範村14個,重點區域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65%以上,農村生態環境、農民生活質量同步改善、同步提高。4、涌現出一批發展生態農業的成功典型。伴隨着生態農業的發展,涌現出了一批引領生態農業發展方向的典型,形成了幾種不同特色的發展模式。一是龍頭帶動型。一些規模大、實力強的農字號龍頭企業開始涉足生態農業,走外向型發展路子。全市龍頭企業基地採購值達31.9億元,出口創匯3784萬美元,帶動66.7萬戶農民增收。如櫻龍公司嚴格按照日本農產品標準組織生產,目前基地面積發展到5000多畝,2014年出口蔬菜1.2萬噸,創匯330多萬美元。二是股份合作型。平陰縣尤寨山股份公司按照“股份制聯合,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多元化經營”的方式開發荒山5000多畝,建設了集林果、畜牧、旅遊爲一體的生態觀光農業園區。三是集體推動型。長清區邢代莊在本村土地全部被徵用的情況下,租用外村土地發展“草-畜-沼-果”循環經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二、存在的主要問題我市生態農業建設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也不容忽視,突出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1、破壞生態的現象依然嚴重。部分基層幹部羣衆還存在“先發展起來,再改善生態和保護環境”的錯誤思想,對生態建設不夠重視,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時有發生。部分農民的生態意識、責任意識不強,化肥、農藥使用嚴重超標,亂砍濫伐林木、亂佔濫用林地等破壞森林資源的現象屢禁不止;南部山區一些農家樂項目建設無序,管理不嚴,污水未經處理隨意排放;一些礦山企業進行掠奪式開採,裸露的山體再難長出青草綠樹,遠遠望去就像一塊塊“鬼剃頭”,使昔日秀麗蓊鬱的山嶺面目全非。2、環境污染制約生態農業發展。生態農業發展需要有一個自然的無污染的良好外部環境。從目前情況看,我市地表灌溉水源質量堪憂,80%以上的河道被污染,且大部分爲劣五類,有些地區農業生產不得不用污水灌溉,導致有害物質對農產品的污染,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了農民不吃“自家糧”的怪現象;工業“三廢”對生態農業的發展影響較重,特別是部分大、中型企業周圍和鄉鎮企業聚集區附近的農田,根本無法達到無公害生產的環境要求。3、體制不順影響生態農業發展。生態農業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多個部門。由於部門之間工作上缺乏協調,職能上存在交叉,有利的多頭執法,無利的推諉扯皮,影響了生態農業的健康發展。如在農產品市場監管上,農業、工商、技術監督、藥監局等“多龍治水”卻成效不大;農產品和畜產品檢驗檢測中心分別設立,不利於減少行政成本;羣衆搞“四荒”開發需要多個部門審批辦證,有的甚至只收費不服務,羣衆缺少穩定感和權屬感,意見很大;農高區由於體制不順,也一直難以更好地發揮龍頭作用。4、生態建設投入不足。生態農業建設投資大、見效慢,尤其在起步階段。我市雖然在生態農業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但與先進地區比還有較大差距,遠遠不能滿足發展需要。再加上投入比較分散,

還不能發揮資金的整體效益和引導效應,多元化、社會化的投入機制尚未形成,影響了生態農業的發展。5、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發展生態農業,農民需要優質種苗、肥料、技術和信貸等多方面的服務,但目前看還缺少爲農民服務的軟件環境。如荒山開發、退耕還林等項目往往要在實施幾年後才能得到回報,但農民貸款難度還很大。有效的信息服務將有益於農民及時調整生產結構,以滿足市場要求,並獲得較高的經濟收益,但目前給農民提供科技信息的渠道還不夠暢通。三、對策與建議生態農業能夠實現農業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雙重功能,在生態市建設中處於基礎性地位,代表着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根據生態市建設要求和生態農業的發展現狀,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制訂規劃,使生態農業進入規範化發展軌道。規劃是龍頭。由於我市還沒有生態農業發展的總體規劃,各部門在制訂實施專項規劃時還缺少科學性、存在隨意性,難以做到整合資源、統籌安排。爲此,建議儘快研究制訂全市生態農業發展規劃,引領全市生態農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同時,成立生態農業建設領導機構,明確牽頭部門,加強對生態農業建設的指導和監督,搞好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形成發展生態農業的強大合力。2、拓寬融資渠道,保證生態農業投入的持續增長。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將生態農業建設專項資金列入財政預算。“一縣十三鄉”扶貧開發、農業科技、龍頭企業等政府扶持項目,都要向生態農業方面傾斜。縣(市)區財政要拿出一定數量的專項配套經費,專門用於生態農業建設,並根據財政狀況逐年增加。遵循市場規律,發揮政府投入的導向作用,採取財政貼息、投資補助等手段,引導社會資金投向生態農業,逐步形成政府投資爲導向,農民與企業投入爲主體,信貸投入爲補充的市場化、社會化、多元化的生態農業投入新機制。3、抓好示範,帶動全市生態農業的大發展。生態農業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在點上求突破,在質上求提高,以點連線帶面逐步推進。當前,特別要注意支持歷城搞好省級生態農業示範區試點,爲其他縣區開展生態農業建設提供經驗;發揮農高區的科技龍頭作用,使農高區成爲展示生態農業建設成果的窗口;搞好白雲湖、遙牆機場周邊、高速公路兩側等生態農業示範區建設,使其成爲生態農業建設的樣板;在“兩區一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森林公園)周邊地域規劃建設多種形式的觀光農業園,使人造景點與自然景觀互爲補充,完善景區功能,減輕旅遊業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和破壞。4、做強畜牧業,推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要求。畜牧業涵蓋一二三產業,是農業循環經濟體系中的關鍵環節。要把畜牧業作爲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的重點,通過實施畜禽良種補貼、“一大一小”(養殖大戶、畜牧小區)獎勵扶持等政策,大力引導發展以食草家畜爲主的節糧型畜牧業。加快“草畜乳一體化”工程,發展優質牧草和飼用作物,推動“糧-經”二元種植結構逐步向“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轉變。突出抓好國際機場周圍、高速公路兩側等重點區域秸稈和牧草養畜示範帶(區)建設,大力推廣秸稈青貯氨化養牛養羊、“畜-沼-果(菜)” 等生態循環模式,促進農業資源的綜合利用,提高農業綜合效益,讓農民在生態鏈條中多次增收受益。5、發展生態農業建設與扶貧開發相結合,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脆弱區與最貧困區往往是同一區域,這具有一定的規律性。我市情況也是如此,南部山區尚有52萬畝荒山需要綠化,北部沿黃還有60萬畝沙化土地需要治理,這些地區既是生態保護的重點,也是扶貧開發的重點。要按照 “ 南護水源、北治風沙 ” 的總體思路,在南部山區實施好荒山綠化工程,加大退耕還林還果力度,北部沿黃沙化地區要加快發展速生豐產林、林糧間作和牧草種植,擴大林草面積,建設省城的綠色屏障。對處於重點保護區和生態脆弱區內人口少、條件差的偏僻小村莊,借鑑外地經驗,轉換扶貧思路,遵循 “ 移得出、穩得住、逐步富 ” 的原則,開展生態移民試點,實現異地脫貧。6、堅持科教興農,提高農業科技含量。科學技術是農業發展的動力之源。不斷提高科技投入用於農業科研推廣的比重,圍繞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優先領域和關鍵技術,支持各類科研和開發機構從事生態和環境領域的科研工作。完善科技推廣、信息服務體系和技術交流網絡,重視人才培養,發揮農廣校培養農村科技人才的陣地作用,搞好生態技術培訓,爲生態農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同時,要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廣泛宣傳生態農業建設的重要意義,在全社會形成“保護生態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的共識,營造發展生態農業的濃厚氛圍。

第三篇:基層醫療改革調查情況與建議

基層醫療改革調查情況與建議

爲貫徹落實《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開展基層醫藥衛生體制綜合改革情況抽樣調查的通知》精神,11月下旬,省醫改辦會同調查總隊聯合在全省17個醫改試點市縣開展全省基層醫改情況抽樣調查。通過調查,着重瞭解基層醫藥衛生體制綜合改革的成果和現狀,進一步掌握基層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後存在的問題與建議,及時總結基層醫改的基本經驗,爲政府完善改革提供參考依據。

一、調查樣本情況

根據醫改調查方案規定,我縣以基層衛生院服務人口爲標識排隊,隨機等距抽取6個衛生院、24名基層醫務工作者和52名羣衆進行直接調查,當場檢查收回問卷,保證調查資料的完整性、獨立性和公正性,確保調查數據的真實可靠。

二、基層醫改情況

年初,縣人民政府根據省政府和省醫改辦具體部署,及時成立由分管縣長、縣發改委、財政局、人社局、衛生局等單位分管領導組成的基層醫療機構改革領導小組,設立縣基層醫療機構改革辦公室,負責指導全縣28個鄉鎮衛生院(含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218個農村(社區)衛生室的基層醫療機構改革工作。全縣加強組織領導、政策宣傳、制度建立、人員分流、藥品採購配送、藥品零差率銷售、基層醫療收費統一結算和協調管理等綜合配套性改革工作,保障全縣基層醫藥衛生體制綜合改革的穩步實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據調查統計,到今年9月底,全縣28個鄉鎮衛生院和218個村衛生室全部實施了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和基層醫藥衛生綜合體制改革。改革後,全縣28個鄉鎮衛生院共覈定646名編制;其中:現有鄉鎮衛生院職工621人,空編率爲3.9%。經調查發現,在一些偏遠山區衛生院空編數較多,在職人員出現了滿負荷工作,任務重、壓力大。

在基層衛生院改革後,全縣現配有管理人員31人,有醫療專業技術人員464人,執業醫師174人,還配有專職或兼職公共衛生服務人員116名,有效地提高了基層公共衛生處置能力與水平。我縣在改革初始,縣醫改辦就對全

- 1 -

縣鄉鎮衛生院財務進行了統一結算和管理,有效地改變了基層衛生院財務管理鬆散的格局。同時,加大基層衛生院及村衛生室建設投入,使各基層衛生院(室)整體衛生環境、醫療條件、管理與服務態度都得到了改善和提升。如今,全縣統一對村衛生室醫療用房進行了改建,配備了1--2張治療牀和4--6把治療觀察椅,大大方便了基層羣衆就近治病。

三、基層醫改成效

從全縣衛生院診療方面看:到今年9月底止,累計診療人數達260376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56.3%;其中住院人數4286人次,比上年同期下降62.8%。1—9月份累計醫療服務收入爲1110萬元,同比減少11.0%;藥品銷售收入1472萬元,同比下降25.2%,呈現“一增三減”態勢。全縣基層衛生院10月份採購使用藥物品種數達430種,其中基本藥物品種288種;藥品配送企業達20家,基本藥物配送量佔87.5%;10月份藥品購進總額109.5萬元,比今年1月份增長16.(本站向您推薦)3%。改革後,廣大醫務工作者面向基層、服務羣衆,立足做好公共衛生和公民健康保健意識宣傳工作明顯加強,小傷小病能就近得到及時醫治,基層衛生院醫療安全風險大大降低。

從基層衛生院經費支出看:1—9月份,全縣基層衛生院人員經費累計支出1139萬元,同比增長8.3%。基層衛生院行政性費用支出457萬元,同比減少35.0%。在全縣基層衛生院機構改革中138人得到了分流,其中提前退休19人,佔分流總數的13.8%;非在編分流111人,佔分流總數的80.4%。基層衛生院通過改革和醫療資源整合後,基層醫務人員結構得到了充實與調整。在調查中,多數衛生院醫務人員和廣大羣衆對基層醫療機構改革表示贊同,98%的公衆對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提供的醫療服務較滿意;92%的公衆認爲衛生院(室)醫務人員的服務態度比以前好;還有92%的公衆認爲衛生院(室)的藥價比去年便宜了。希望政府堅持下去,繼續加大改革力度,完善改革措施,切實緩解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難題,讓廣大羣衆普受改革後的實惠。

- 2 -

第四篇:生態農業發展情況的調查與建議

一條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我市生態農業發展情況的調查與建議生態農業是利用傳統農業精華和現代科學技術,以系統工程的方法,實現優質、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農業。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羣衆對生活質量和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綠色消費正從時尚逐步成爲主流,發展生態農業,不僅能夠解決長期以來粗放的農業生產方式帶來的資源短缺、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等問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而且有利於人民羣衆生活質量的提高,是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全省目前有6個國家級、35個省級生態農業示範縣,我市的歷城區被列爲省級生態農業示範縣。最近,我們對全市生態農業發展進行了專題調研,通過與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座談,實地考察一些生態示範基地,總的感到,我市生態農業有了一定基礎並呈現出良好發展勢頭,但一些制約生態農業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問題還有待解決,需進一步完善措施,加快發展。一、我市生態農業發展的基本情況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領導同志非常關注生態農業發展,多次強調要把生態農業建設作爲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要抓手,並對秸稈禁燒問題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爲農民的秸稈找出路,從源頭上解決問題。這次調查瞭解到,各縣(市)區和市直有關部門按照生態濟南的建設要求,不斷強化生態農業建設,在落實上下功夫,在發展上求突破,全市上下呈現出認識上逐步統一,治理上逐步科學,投入上逐步加大,速度上逐步加快的好局面。1、農產品質量穩步提升。以農業標準化生產、農業投入品監管、生產環境和農產品質量跟蹤監測三個關鍵環節爲重點,深入實施了 “ 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 ” 。對農業面源污染進行了綜合治理,通過嚴禁高毒、高殘留農藥使用,推廣平衡施肥技術,畜禽糞便實行無害化處理等一系列措施,化肥使用量年均降低10%,農藥施用量降低20%,農膜回收率達到90%以上,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達到60%以上。目前,全市建成標準化生產基地30多個,面積150萬畝,有66個農產品被認定爲無公害農產品,16個農產品被認定爲綠色產品。2、農業生態環境得到改善。通過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平原綠化和綠色通道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全市林業用地面積達到322.8萬畝,有林地面積增至200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3%。黃河標準化堤防防護林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目前已綠化2515公頃,綠化率達到71%,成爲省城北部的綠色風貌帶。圍繞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力發展旱作農業和節水農業,加強了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發展到112萬畝。實施了歷城區仲宮、市中區十六裏河等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項目,完成治理面積93.7平方公里。制訂實施了《濟南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劃定了禁採區,累計關停採礦企業113家,山石資源和地質環境保護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3、畜牧業和農村沼氣建設發展較快。以發展節糧型畜牧業爲重點,畜牧業作爲農民收入重要來源的主導產業地位得到鞏固和提高,2014年實現畜牧總產值71.95億元,佔農業總產值的35.2%。畜牧業的發展也帶動了農村沼氣新能源建設,全市共建沼氣池3.2萬個,中型沼氣工程57處,生態家園富民工程示範村11個,秸稈氣化示範村14個,重點區域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65%以上,農村生態環境、農民生活質量同步改善、同步提高。4、涌現出一批發展生態農業的成功典型。伴隨着生態農業的發展,涌現出了一批引領生態農業發展方向的典型,形成了幾種不同特色的發展模式。一是龍頭帶動型。一些規模大、實力強的農字號龍頭企業開始涉足生態農業,走外向型發展路子。全市龍頭企業基地採購值達31.9億元,出口創匯3784萬美元,帶動66.7萬戶農民增收。如櫻龍公司嚴格按照日本農產品標準組織生產,目前基地面積發展到5000多畝,2014年出口蔬菜1.2萬噸,創匯330多萬美元。二是股份合作型。平陰縣尤寨山股份公司按照“股份制聯合,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多元化經營”的方式開發荒山5000多畝,建設了集林果、畜牧、旅遊爲一體的生態觀光農業園區。三是集體推動型。長清區邢代莊在本村土地全部被徵用的情況下,租用外村土地發展“草-畜-沼-果”循環經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二、存在的主要問題我市生態農業建設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也不容忽視,突出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1、破壞生態的現象依然嚴重。部分基層幹部羣衆還存在“先發展起來,再改善生態和保護環境”的錯誤思想,對生態建設不夠重視,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時有發生。部分農民的生態意識、責任意識不強,化肥、農藥使用嚴重超標,亂砍濫伐林木、亂佔濫用林地等破壞森林資源的現象屢禁不止;南部山區一些農家樂項目建設無序,管理不嚴,污水未經處理隨意排放;一些礦山企業進行掠奪式開採,裸露的山體再難長出青草綠樹,遠遠望去就像一塊塊“鬼剃頭”,使昔日秀麗蓊鬱的山嶺面目全非。2、環境污染制約生態農業發展。生態農業發展需要有一個自然的無污染的良好外部環境。從目前情況看,我市地表灌溉水源質量堪憂,80%以上的河道被污染,且大部分爲劣五類,有些地區農業生產不得不用污水灌溉,導致有害物質對農產品的污染,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了農民不吃“自家糧”的怪現象;工業“三廢”對生態農業的發展影響較重,特別是部分大、中型企業周圍和鄉鎮企業聚集區附近的農田,根本無法達到無公害生產的環境要求。3、體制不順影響生態農業發展。生態農業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多個部門。由於部門之間工作上缺乏協調,職能上存在交叉,有利的多頭執法,無利的推諉扯皮,影響了生態農業的健康發展。如在農產品市場監管上,農業、工商、技術監督、藥監局等“多龍治水”卻成效不大;農產品和畜產品檢驗檢測中心分別設立,不利於減少行政成本;羣衆搞“四荒”開發

需要多個部門審批辦證,有的甚至只收費不服務,羣衆缺少穩定感和權屬感,意見很大;農高區由於體制不順,也一直難以更好地發揮龍頭作用。4、生態建設投入不足。生態農業建設投資大、見效慢,尤其在起步階段。我市雖然在生態農業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但與先進地區比還有較大差距,遠遠不能滿足發展需要。再加上投入比較分散,還不能發揮資金的整體效益和引導效應,多元化、社會化的投入機制尚未形成,影響了生態農業的發展。5、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發展生態農業,農民需要優質種苗、肥料、技術和信貸等多方面的服務,但目前看還缺少爲農民服務的軟件環境。如荒山開發、退耕還林等項目往往要在實施幾年後才能得到回報,但農民貸款難度還很大。有效的信息服務將有益於農民及時調整生產結構,以滿足市場要求,並獲得較高的經濟收益,但目前給農民提供科技信息的渠道還不夠暢通。三、對策與建議生態農業能夠實現農業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雙重功能,在生態市建設中處於基礎性地位,代表着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根據生態市建設要求和生態農業的發展現狀,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制訂規劃,使生態農業進入規範化發展軌道。規劃是龍頭。由於我市還沒有生態農業發展的總體規劃,各部門在制訂實施專項規劃時還缺少科學性、存在隨意性,難以做到整合資源、統籌安排。爲此,建議儘快研究制訂全市生態農業發展規劃,引領全市生態農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同時,成立生態農業建設領導機構,明確牽頭部門,加強對生態農業建設的指導和監督,搞好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形成發展生態農業的強大合力。2、拓寬融資渠道,保證生態農業投入的持續增長。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將生態農業建設專項資金列入財政預算。“一縣十三鄉”扶貧開發、農業科技、龍頭企業等政府扶持項目,都要向生態農業方面傾斜。縣(市)區財政要拿出一定數量的專項配套經費,專門用於生態農業建設,並根據財政狀況逐年增加。遵循市場規律,發揮政府投入的導向作用,採取財政貼息、投資補助等手段,引導社會資金投向生態農業,逐步形成政府投資爲導向,農民與企業投入爲主體,信貸投入爲補充的市場化、社會化、多元化的生態農業投入新機制。3、抓好示範,帶動全市生態農業的大發展。生態農業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在點上求突破,在質上求提高,以點連線帶面逐步推進。當前,特別要注意支持歷城搞好省級生態農業示範區試點,爲其他縣區開展生態農業建設提供經驗;發揮農高區的科技龍頭作用,使農高區成爲展示生態農業建設成果的窗口;搞好白雲湖、遙牆機場周邊、高速公路兩側等生態農業示範區建設,使其成爲生態農業建設的樣板;在“兩區一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森林公園)周邊地域規劃建設多種形式的觀光農業園,使人造景點與自然景觀互爲補充,完善景區功能,減輕旅遊業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和破壞。4、做強畜牧業,推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要求。畜牧業涵蓋一二三產業,是農業循環經濟體系中的關鍵環節。要把畜牧業作爲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的重點,通過實施畜禽良種補貼、“一大一小”(養殖大戶、畜牧小區)獎勵扶持等政策,大力引導發展以食草家畜爲主的節糧型畜牧業。加快“草畜乳一體化”工程,發展優質牧草和飼用作物,推動“糧-經”二元種植結構逐步向“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轉變。突出抓好國際機場周圍、高速公路兩側等重點區域秸稈和牧草養畜示範帶(區)建設,大力推廣秸稈青貯氨化養牛養羊、“畜-沼-果(菜)” 等生態循環模式,促進農業資源的綜合利用,提高農業綜合效益,讓農民在生態鏈條中多次增收受益。5、發展生態農業建設與扶貧開發相結合,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脆弱區與最貧困區往往是同一區域,這具有一定的規律性。我市情況也是如此,南部山區尚有52萬畝荒山需要綠化,北部沿黃還有60萬畝沙化土地需要治理,這些地區既是生態保護的重點,也是扶貧開發的重點。要按照 “ 南護水源、北治風沙 ” 的總體思路,在南部山區實施好荒山綠化工程,加大退耕還林還果力度,北部沿黃沙化地區要加快發展速生豐產林、林糧間作和牧草種植,擴大林草面積,建設省城的綠色屏障。對處於重點保護區和生態脆弱區內人口少、條件差的偏僻小村莊,借鑑外地經驗,轉換扶貧思路,遵循 “ 移得出、穩得住、逐步富 ” 的原則,開展生態移民試點,實現異地脫貧。6、堅持科教興農,提高農業科技含量。科學技術是農業發展的動力之源。不斷提高科技投入用於農業科研推廣的比重,圍繞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優先領域和關鍵技術,支持各類科研和開發機構從事生態和環境領域的科研工作。完善科技推廣、信息服務體系和技術交流網絡,重視人才培養,發揮農廣校培養農村科技人才的陣地作用,搞好生態技術培訓,爲生態農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同時,要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廣泛宣傳生態農業建設的重要意義,在全社會形成“保護生態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的共識,營造發展生態農業的濃厚氛圍。

生態農業發展情況的調查與建議(第2頁)一文由蒐集整理,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第五篇:縣鄉村旅遊酒店的情況調查與建議

近年來,隨着鄉村旅遊、農家娛樂的興起,一批鄉村賓館、酒店、度假村、俱樂部得到了較快發展,成爲**縣獨特的鄉村旅遊休閒場所。

一、鄉村旅遊酒店的現狀

**縣農科村是全國“農家樂”的發源地,而鄉村旅遊酒店是市場經濟下“農家樂”發展的必然產物。農科村花卉種植歷史悠久,是川派盆景的發源地和銷售基地。上世紀80年代初,種花致富的村民紛紛修起富有川西特色的民居,90年代初開始旅遊接待並形成了“農家樂”。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特別是假日經濟的興起,“農家樂”不斷髮展壯大,接待量不斷攀升,有力促進了**縣旅遊產業的發展。近年來,在市場的引導下,出現了一批新的賓館、酒店、度假村、俱樂部、中心,它們既有“農家樂”的生態環境,又有商務酒店的服務設施和服務質量,在規模、檔次、功能、特色等方面較“農家樂”都有了明顯變化。

目前,**縣鄉村旅遊酒店中規模較大的有夢桐泉、鹿野苑、聽江浦、和境山莊等10餘家,主要分佈在沙西線生態旅遊休閒產業帶、國道317線兩旁和農科村周圍,交通便利,環境優美。這些鄉村旅遊酒店佔地少則幾十畝,多則一、二百畝,建築風格各異。有的自行開發了獨具特色的旅遊商品,有的開設了石刻博物館,有的提供了鄉村生活體驗活動。直接從業人數從幾十到上百不等,總數約一千餘人。由於鄉村旅遊酒店還處於發展初期,在管理、配套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內部管理還不到位,服務不夠規範;二是相關配套不完善,交通、通訊、綠化等不夠到位;三是總體分佈較爲散亂,缺乏整體聯動發展意識。

二、發展鄉村旅遊酒店的建議[本文來源於文祕寫作-www,,找範文請到本站]

發展鄉村旅遊酒店,應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規範管理”的原則,以帶動相關行業發展,擴大農村勞動力就業,促進生態環境保護,提高鄉村人口素質,助推城鄉一體化進程。

(一)堅持科學發展觀,制定長遠發展計劃。實施全縣鄉村旅遊酒店整體規劃和發展戰略,邀請有關專家研究制定出打造旅遊鄉村酒店品牌的長遠計劃,高起點、高規格、高標準、特色化地依託蜀文化和水文化進行發展。對新申報開發建設的鄉村旅遊酒店項目,要嚴格把關,科學指導,力爭將鄉村旅遊酒店打造成爲**縣旅遊業的一大亮點,輻射四川乃至全國。

(二)強化行業規範,實施星級評定。加大對鄉村旅遊酒店的管理力度,規範行業行爲,條件成熟時指導其成立鄉村旅遊酒店協會。同時,根據國家相關政策,制定適合於**縣鄉村旅遊酒店的星級劃分及評定標準,積極引導和鼓勵鄉村旅遊酒店參與評星工作,推動軟硬環境的改善、服務功能的完善、服務質量的提升及特色活動的增加,推動鄉村旅遊酒店的良性、規範化經營。

(三)加強內部管理,提高服務質量。一是進一步改善旅遊鄉村酒店自身硬件設施及環境建設,完善各項服務功能;二是進一步加強內部管理,引進先進的理念和經驗,抓好一般從業人員及廚師的培訓和管理工作,提高服務質量;三是在相關部門的指導下,通過各種形式的培訓和深造,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質的鄉村旅遊酒店決策者、高級管理人才及內部中層管理人員,進一步提升旅遊鄉村酒店服務質量和水平。

(四)深挖文化潛力,走特色文化道路。**縣作爲古蜀文明的發祥地,歷史文化積澱豐厚,民風民俗保留完整,水資源優勢明顯。鄉村旅遊酒店的打造和發展,必須要充分挖掘文化潛力和內涵。在景點建設上,堅持和民俗風情與區域綠化相結合, 營造自然生態環境,形成四季美景;在建築體系上,注重建築風格,完善配套設施;在旅遊內容上,突出餐飲特色,增加活動項目,打造核心景點,開發旅遊產品,增加對遊客具有吸引力的項目。真正做到行有基礎、食有特色、住有條件、遊有內容、購有商品、娛有活動、觸有文化。

(五)加大宣傳扶持力度,擴大品牌效應。一是加強與旅行社的銜接,創新手段,加強合作,建立長期合作計劃和可持續發展的營運機制。二是抓好宣傳營銷,把鄉村旅遊酒店向旅行社深入推介,開發出更加符合旅遊鄉村酒店的親近自然、貼近文化、感受和諧的高品位度假活動。三是投入資金,通過報紙、電視等優勢媒體進行大面積宣傳。四是藉助“望叢賽歌”、“龍舟賽”等濃郁蜀文化特色活動,進一步擴大旅遊鄉村酒店影響。

(六)完善配套體系,助推城鄉一體化。高度重視,落實政策,加大資金投入,加快鄉村交通、通訊、光纖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進一步實施鄉村環境的綠化、美化、彩化、香化、潔化工作。通過鄉村旅遊酒店的發展,形成帶動效益,促進鄉村進一步調整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鄉村環境,提高生態環境質量;通過鄉村旅遊酒店的長效發展,拉動其他三產行業的發展,直接或間接地增加就業崗位,吸納更多富餘勞動力就業,促進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