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如何提高國小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心得體會

目錄

《如何提高國小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心得體會
第一篇:《如何提高國小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心得體會第二篇:如何提高國小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第三篇:提高國小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第四篇:提高國小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淺析第五篇:提高國小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做法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如何提高國小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心得體會

《如何提高國小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心得體會

林堡學區王辛莊國小 張素芳

2月3日我參加了“如何提高國小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研活動,在教研中各位老師各抒己見談自己的想法和實踐經驗。我從中學到了很多,也認識到要想打造高效益的課堂,要從以下幾方面來落實。

一、做好課前充分準備。

有效的教學,始於期望達到的目標。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我們首先要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深刻理解教材的重點、難點,應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和有利於學生做探究爲原則,選擇實驗操作的材料,設計恰當的課堂形式。教學內容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我們利用導學案的優勢指引學生自己去找適合課堂中所需要的實驗材料。(請幫助宣傳好範文 網)對於學生不常見的比如像《細菌和病毒》這樣的課,我們可以利用課件來輔助學生學習。不同的學習內容我們要設計恰當的課堂形式,讓學生貼近科學,不感覺生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改進科學探究措施,保證有效課堂。

增強課堂教學中的探究性是實現科學探究教學、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攻堅戰。如何通過有效的教與學的手段促進學生科學探究力發展的措施尤爲重要:一是依據探究程序,明確課堂探究的重點。探究教學的一般過程是“形成問題——建立假設——制定研究方案——檢驗假設——作出結論——交流評價。”雖然不必環環緊扣,或在一節課中讓學生經歷所有的步驟,但內在的程序不能顛倒;二是保證學生有充裕的探究時間。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學生需要有時間提出問題、有時間作出各種猜想、預測、假設、需要有時間進行設計方案、計劃、實驗、需要有時間進行表達與交流、需要有時間相互評價……與此同時,教師應合理分配時間,規劃好小組學習、個別學習和師生互動學習的時間之比,策劃好每一單位時間學生做什麼、學生有什麼問題、教師從哪裏入手予以幫助和支持。三是把握好探究的開放度,實現由扶到放。實際上,學生不可能一開始就能獨立從事探究學習,年齡越小越是如此,學生的探究與教師的大量指導是分不開的,它的開展需要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

另一方面,我們應引導學生抓住主要的問題進行探究、步步爲營層層深入、把一堂課的重點定位於探究的某一環節上,教師倡導“以學生爲本”的理念,因勢利導,及時疏導學生思維盲點,促使學生的思維泛起層層漣漪,教學一步一步推向高潮,最終達成理想的目標。

三、課堂中要培養合作探究的協調性。

新課程理念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教師在剛開始,就要重視學生科學學習常規的養成,讓學生討論制定探究、合作、交流等各種活動的規則,讓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有章可循;做到細緻入微,(心得體會 )放手而不是放任,自主而不是自流。

1、不過分強調合作,提倡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必須建立在個體思考的基礎上,否則往往會產生個別思維活躍的學生包辦或掩蓋了其他同學,“陪客”現象自然產生。課堂中能夠自主探索解決的問題不一定要合作探究。如:小遊戲活動時,讓學生獨立思考,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潛能。

2、小組合作探索中,既要分工又要合作。

首先要有分工,國小科學強調分工,這有利於探究活動的有效性。分工中要有必要的合作,在探索中“觀察結果”應該是每一個學生共同的任務,也是第一任務,是建立在個體任務之上的。

3、對於小組內得出的結論要得到小組內一致的認同,有異議的要反覆論證,這樣就凸顯了科學課的文化現象特點。同樣,全班學生得出的結論也須全體同學的認同,對於結論概括不能老是停留在口頭上,更多的要考慮讓每一個學生動口說、動手填一填、寫一寫,這樣有利於學生理解科學知識。

這次教研活動告訴我對於新課改,我們需要足夠的熱情,但我們同樣需要足夠的理智和冷靜,把學生的一切放在首位。課堂教學的有效和高效的真實標準在於能否建立起一個促使所有學生參與學習、獲得發展的系統。需要我們教師仔細琢磨,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加以探索和實踐。

第二篇:如何提高國小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如何提高國小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自從擔任國小科學教師以來,可以說迎來了我教師生涯以來前所未有的“挑戰”。現在的科學課內容涉及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多個領域,面對這麼一門涉及面廣,給學生帶去無盡新奇、思考與挑戰的學科,我作爲一名科學課教師對如何上好每一堂課,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通過教學實踐總結以下幾點心得體會。

1、備課一定要充分。

新課程之後科學課的內容很難教,它涉及的面廣,跟中學科學的教學內容已經接軌,對於我這種非專業畢業的老師來說是有難度的。這就要求我提前精細化備課:提前備課會讓我們發現很多問題,甚至我們自己怎麼思考都找不到答案。這個提前的空間就留給我們去查資料,向別人請教,讀懂教材。多方面廣泛學習,提高自己學科素養。

2、材料要提前準備。

科學課的材料是課堂的靈魂,而且很多課堂的材料是多樣化的。有時候借一堂課的材料從找到,到分組加工,可能不止一節課的時間。還有些材料的準備需要一個過程,不提前幾天時間準備就會導致上課失敗。比如現在六年級下冊教材《化石告訴我們什麼》一課中涉及到製作化石模型,從開始製作模型到把模型晾乾差不多需要一兩天時間,因此材料準備一定要提前,否則很多時候就會手忙腳亂地走進課堂。

3、體驗要形式多樣,張揚個性。

科學教學十分重視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這是科學學科教育的一個特徵與優勢。科學的學習“動腦、動眼、動手”是關鍵。“動腦”——在於知識的獲取;“動眼”——則是體現在學生的觀察能力方面,特別強調對科學作品獨特的感受;“動手”——則是敢於實踐,掌握有關的形式表現手段,讓學生由不會到初步掌握,由生疏到熟練,均得益於實踐的動手能力。在教學的各個環節,都要讓學生多看、多想、多做,特別是作業體驗環節主要體現的就是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科學學習 “動腦、動眼、動手”的成果。學生學習是有差異性的,因此,作業體驗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到靈活多樣,充分貼近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實際,做到形式多樣,以需而作,如一題有不同的成果,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做法等,讓學生充分施展個性才能,創造出具有真正自我意識的個性作品

4、旁徵博引,有點幽默感。

科學課涉及的範圍廣,學生對於豐富的課外知識很感興趣。在課堂上就一些內容

展開延伸,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是紀律調控的一種手段。另外,科學課不是在上午第3節就是下午,這個時間段學生的思維一般都處於有比較疲憊的狀態,所以他們往往對太嚴謹的課堂有些反感,儘可能地挖掘一下自己的幽默細胞,讓學生在課堂上可以笑幾次,他們對課堂的專注度會高很多。當然,語言是一門藝術,教師可以通過閱讀等方法不斷積累與提高!

國小科學課涉及面廣,揭示的自然現象複雜,教師只有具備淵博的科學知識,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慾。在教學中要注意從學生熟悉的事例出發,可以用玩遊戲的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國小生有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玩是他們的天性,只有教師引導得當,他們不僅能玩的開心,玩得放心,玩得盡興,而且能玩得有所感,從中悟出科學道理。

第三篇:提高國小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談談在科學課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策略

趙莊國小田鋒

從事教學十餘年來,自己一直兢兢業業的貫徹教育大綱要求,結合當前農村國小的實際情況,並堅持素質教學,重視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堅持向40分鐘要質量這一目標。大量的成功教學案例已經證明,課堂教學質量的核心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那麼,如何提高國小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作爲一名國小科學教師,結合國小科學學科及國小生的特點,談談本人在科學課堂中提高教學有效性的思考和做法。

一、變學生的被動爲主動,激發興趣

要讓學生學得好,學得生動有趣,作爲教師,就必須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讓學生對課堂感興趣,學生一旦對科學感興趣,就會樂於接受它,變“苦學”爲“樂學。”科學教學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在課堂上保持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只有生動,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潑,才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使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一切方法,只要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利於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應該採用。但又必須根據課堂上學生的知識反饋和思維活動情況靈活選擇教法。例如,《鳳仙花》一課:學生都非常愛看動畫片,我抓住這一點,在課程的開始,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大家都很愛看動畫片,下面我請同學們觀看一段。”學生興奮起來,這時我話鋒一轉,說:“今天請同學們看動畫片,可不是放鬆、娛樂的,而是讓大家思考一些很重要的問題,請你仔細看,看完後還要說說你有什麼想法。”這時,學生的一雙雙眼睛都很專注地觀看環保動畫片。

看完後,學生紛紛舉着小手要闡述自己的想法。“大人想蓋好多好多的房子,把樹都砍光了,地球就會消失,我們得保護樹木。”“蓋一所房子用不了很多木頭,可是人類不能太貪,不能把樹都砍掉。”“把樹砍光,就沒有氧氣了,我們人類和動物就會憋死。”“樹砍光了,地球就會變成沙漠,人就沒法居住了。”…… 接下來筆者進一步引導:“同學們的想法都很深刻,都認爲植物很重要,不能隨便破壞。植物對於人類到底重要在哪裏?我想大家一定有很多要研究的內容,請你想一想,你準備研究植物的什麼問題,來證明植物的重要?”學生通過小組

討論,選定了自己要研究的內容。

教師要爲學生創設這樣一種愉悅的學習情境,使每一個學生都在愉悅的情境中“發現”、“創造”,最大程度地激發每一個學生的興趣、最大程度地喚起學習的“內驅力”,從而主動學、樂於學。

二、要注重學生實驗操作能力

實驗教學,應讓所有學生主動參與進來,通過制定實驗計劃、準備實驗器材、動手操作、觀察實驗現象、總結歸納實驗結論等,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掌握實驗的方法和技能,獲得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探究動手前可以先請學生設計一份實驗方案,把原來直接向學生提供材料而讓學生想一想需要什麼材料,怎樣做比較合理,在動手中要注意哪些問題,在探究中一邊動手一邊做記錄,再想想探究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現象,多問幾個爲什麼,留一點時間請學生進行探究後反思,談談探究後的體會和感受,相互之間做一些評價。例如在教學《導體和絕緣體》時,我給學生都準備了一個電路檢測器、一份科學檢測記錄表和以下待檢測的物體:鐵釘、塑料片、棉線、牙籤、銅絲、紙片、頭髮絲、陶瓷、橡皮、鉛筆、硬幣、土塊等大量材料,教給學生實驗的方法,讓學生在輕鬆的實驗中瞭解了導體與絕緣體的概念。並思考一下導體都有哪些共同特點,想一想怎樣利用導體與絕緣體的性質爲我們服務,領會了安全用電的基本常識,說一說今天學校的收穫。

三、大力拓展課外探究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要把上下課的鈴聲當作教學的起點和終點”、“要重視引導學生在課後開展後續活動”。但是,我們在教學中經常引導學生進行後續探究時,總習慣把拓展活動當作標籤,在每節課的最後說上一句“這節課就上到這兒,這個問題我們課外繼續研究”,而如何研究卻無後話。因此教師作爲學生學習活動的引領者,在引導學生進行課外研究時,要加強實效性。首先應該對學生所要探究的問題進行篩選,從中確定學生比較容易完成的、確有價值的、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然後要及時督促檢查,鼓勵評價,適當時可以交談、書信、家長簽字的形式取得家長對學生科學課外探究活動的支持。對於那些中長期的探究活動,教師要儘量設計些簡單易行圖表式的記錄單,並及時組織學生進行過程性反饋,讓學生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給同學看,讓別人來欣賞,

使自己在活動過程中得到同學間的認同和肯定,獲得成功感,進一步激勵了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的熱情,真正把我們的科學探究活動引向生活,走向社會,提高國小科學教學的有效性,讓我們的孩子去感受科學學習的魅力,真正與科學學習零距離。

提高國小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要求,也是壓在我們國小科學教師肩上的重擔和責任。我們應在實踐總結中不斷地完善,在設計各種新穎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重視情境化教學,關注學生的實驗操作過程,讓科學課堂教學真正地做到有效科學。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科學教師應以“一切爲了孩子的發展,教學爲學生服務的”的宗旨,設計每一教學環節,甚至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微笑……讓學生的自主性得到最大的發展!使“一切爲孩子,爲了孩子的一切”不再成爲一句空話!

第四篇:提高國小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淺析

提高國小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淺析大渡口區實驗國小 王雪梅

在進一步深化現實的教學改革實踐中,人們往往對國小課堂教學改革的理解和操作存在着各種各樣的偏差,但集中反映了一個非常重要而實際普遍存在的有效性問題,即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痛苦,教學效率卻不高。如果這一問題得不到很好解決,我們即使有再好的課程計劃、課程標準和教科書也只能是紙上談兵,很難改變目前教師和學生負擔過重而教學質量低下的現狀。因此,在推進課堂素質教育的今天,增強教學有效性的意識,注重有效教學方法與技術的運用,對於每一位教師顯得十分重要。

(一)有效教學的含義

《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出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任務,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那麼,如何變辛苦的教學爲有效的教學,變痛苦的學習爲輕鬆的學習呢?有效教學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理念。有效教學是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儘量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和發展。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穫,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提高,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爲,它包含三個方面;一是引起學生學習的意向,即教師首先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是在學生“想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的。例如我在教學地震時,就由同學們熟悉的5。12大地震引入,激發同學們的學習動機。二是指明學生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所學的內容,即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學到什麼程度以及學什麼,學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學什麼或學到什麼程度,纔會有目的地主動參與。我與學生激情互動時,適時地說明了本次課的目的是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學生明確了目標,馬上開始探究實驗。三是採用學生易於學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學方法有自己的獨特性,讓學生聽清楚、弄明白。因此,需要藉助一些技巧,如再現模擬、實驗、類比對照、直觀展示、現場

互動等。

(二)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特徵

什麼樣的教學纔是有效的?現在大家公認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什麼特徵呢?

1.課堂是貼近學生生活世界的課堂。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學生的生活世界指的是學生全部的生活,得以展開的背景和種種可能性。“生活世界”是教育之所以能夠促進學生個性多種品質生成的奧妙蘊藏的處所。

2.課堂是給予學生先進文化浸染的課堂。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全面促進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樂園,所以要善於營造一種追求真理、崇尚科學的精神氛圍,讓學生在這樣一種精神氛圍之中接收文化的洗禮和薰染。

3.課堂是培養學生靈性的課堂。有效的課堂教學重視教學過程的探究性,重視教學中的師生的交往和對話。有效的課堂不是機械的生產一些整齊劃一的腦袋,它培養的學生是鮮活的、富有創造力的人才。因此,我在教學中注重藉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情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並對實驗結果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

(三)如何提高課堂有效性

科學教學要真正走進課堂,引導學生自覺、主動、深入地參與到教學中來,把過程還給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師生共享知識,共享經驗,共享智慧和共享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使課堂成爲學生積極思維的舞臺,讓每個知識點成爲學生幸福生活的快樂音符。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轉變一些傳統的觀念。

1.由注重“教” 轉向注重“學”。傳統教學中教師的“教”是教師“牽着”學生走,學生圍着教師轉。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雖然已提出很久,但在科學教學中很難實現,教學過程中往往是以“教”定“學”,讓學生適應和配合教師的教,長此以往,學生習慣於被動接收學習,學習的主動性漸漸喪失。新課標倡導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並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強調學法與教法在教學過程中最佳有效的結合,它要求教師以學生實際情況出發,設計課堂教學情境和方法,從而保證教法與學法改革的同步進行。新課標要求教師在講授一個新的

知識點時,通過豐富的情境實例,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觀察、討論、提出猜想、實驗探究、歸納分析得出結論,從而體現對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模式的培養。

2.由注重“傳授” 轉向注重“引導”。當今是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學生容易從課外資源中獲得信息和知識。因此,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的角色不應是信息的傳遞者、講授者或呈現者,而應成爲挖掘資源的嚮導,尋求真知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例如在探究地震的中心和強弱時,先讓同學們做模擬實驗來探究地震中心和強弱,然後在出示一些在5。12地震中受到不同程度損壞的地方的圖片,讓同學們來討論這次地震的中心和強弱。

3.由注重“模式” 轉向注重“個性”。新課程要求教師樹立特色意識,努力形成教學個性,也就是說教師在鑽研教材的基礎上,創造性的開展教學活動。首先在教材處理上,教師要使課本上的知識“活”起來,也就是要針對教材和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徵,作一番科學的藝術處理,從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學思路;其次是在優化教法上,教師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需要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克服組織形式上的模式化,並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進行突破和創新。這樣就可以實現“模式化”向“個性化”的轉變,從而真正體現新課程的目的,使每一個學生對學習科學有興趣,使每個學生向着“個性化”方向發展,而作爲教師應該認識到新課程對教師的知識結構、工作能力要求更高了。

4.注重“結果” 轉向注重“過程”。所謂重視結果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重視知識的結論,卻有意無意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思維過程,甚至要學生死記硬背一些所謂典型習題,嚴重影響創造思維的培養,扼殺了部分學生的創新能力。所謂重過程是指教師在教學中把重點放在對知識、思維方法的探究過程中,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上,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掌握規律。

5.注重“成績評價” 轉向注重“多元評價”。課程實驗需要建立新的評價觀念和評價方式,對於教師教學實踐的評價應由單一的考試成績的評價轉變爲“多元評價”機制。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教師教學行爲必須轉變,這樣才能主動適應並

投入到新課程改革中,才能真正落實新課程的總目標,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第五篇:提高國小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做法

提高國小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做法

業務學習內容(2014年9月)主持人丁祥銳

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最大的發展是教學有效性追求的目的之一。國小科學的三維教學目標給科學教學的有效性指出了方向,它要求我們的課堂既關注學生科學探究的參與度,又要通過科學探究最終達到科學概念的瞭解與掌握,科學方法的瞭解與應用,科學態度、科學能力的形成,科學習慣的培養,並學會學習。

如何在我們的教學中,深刻解讀教材,準確定位教學目標,把握教學重難點,引領有序的探究活動,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如何既注重認識層面的挖掘教材中蘊含的靜態的內容,又要抓住操作層面的利用課堂教學中生成的的內容,從而使我們課堂教學的有效和高效成爲學生獲得最大發展的主渠道?下面談談在科學課堂教學中追求有效性的幾點做法。

一、制定切實可行的三維目標,牢牢把握課堂教學的方向

教學目標是人們對教學結果的一種預約,既是教學的出發點,又是教學的歸宿。因此,爲每一節課制訂切合實際的教學目標,使每一節課都有明確清晰的教學方向,這是提升教學有效性的前提。如在教學三下冊《磁鐵》這一單元時,從第一課時“我們知道的磁鐵”的教學中發現,有一個班級的學生在以前的興趣課裏已經接觸過了磁鐵,對磁鐵的相關知識有了比較多的瞭解。因此,在接下來的的“磁鐵的兩極”“磁極的相互作用”等教學中,我及時修正了各課的教學目標,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培養學生有計劃地做實驗,分類整理實驗證據找出規律等邏輯思維能力和體驗體驗認真實驗、收集證據,根據證據尋求結論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上。從整個單元的教學的效果看,正是由於目標的制定體現了科學探究的主體性和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和熱情,較好地完成了本單元三維目標的達成。同時,由於學生的認知基礎、智力水平和情感態度不完全一樣,因此確定教學目標還應該因人而異,不僅要兼顧全班學生,也要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使各種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能得到充分地提高,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通過有結構的教學材料,引領探究活動緊扣教學的重、難點

材料是科學課探究活動的依託,有結構材料的組合,既要揭示與教學內容有關的一系列現象,體現教材的科學性,又要符合學生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還應從趣味性、基礎性、實踐性原則出發,同時要儘量排除無關的干擾因素,引導學生集中注意力。使他們能發現問題形成合理的假設,明確研究活動的目的,確定研究活動的程序與方法。例教學《比較水的多少》,有一位教師爲了讓學生能用更多的方法去比較水的多少,給學生的探究活動準備了大量的實驗材料,包括天平、秒錶和漏斗。但由於教師忽視了對材料結構性的研究,上課時,學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用天平和用秒錶、漏斗來比較少的多少了,不但費時費力,還完全偏離了目標要求;而在另一次的研究課中,教師提供給學生的材料,除了盛水的容器外,只准備了幾個果凍殼、一個圓柱形杯子和一支簽字筆。這組材料的出現,不但馬上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問題的核心即同一標準上,引發學生去積極思考,而且爲第二部分內容“量筒的認識”起到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和遷移的作用,較好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通過呈現有結構的材料,可以讓學生更清楚地瞭解本次探究實驗的目的是什麼,要用到哪些材料,如何使用這些材料,實驗過程中要重視對哪些現象的觀察,以及在實驗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參與探究實驗的興趣,更能提高探究實驗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三、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幫助學生完成對科學概念的自我建構

科學課的學習過程,一般是先觀察現象提出問題、再進行實驗取證,經過分析、歸納等抽象思維形成概念和規律,然後再回到實踐中去進行檢驗和運用的“實踐——認識——再實

踐——再認識”的過程。其中分析、歸納過程是學生邏輯思維的過程,也是提升科學探究有效性的關鍵,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與培養。通過教師引導和有深度的交流討論等方法,使每個學有所得的感性認識更加豐富和完整,並將此提升爲理性認識,形成對科學知識的自我建構。如六上科學《增強抗彎曲能力》一課的教學,在對“形狀與抗彎曲能力”的實驗研究中,教師通過“同學們推測形狀改變可以增強材料抵抗彎曲的能力,下一步你們準備怎樣研究?可以折哪些形狀?估計哪些形狀有較好的抗彎曲能力呢?怎樣進行測試?”等一系列問題的交流與討論,可以讓學生在接下來的實驗操作中更好地把握住觀察的重點,更好地控制相關變量,使實驗方案更具有科學性、準確性和可操作性。實驗操作結束後,又通過“觀察測試的數據,與沒有折的紙進行比較,你發現了什麼?說明了什麼?”的研討與交流,引導學生進行多方面、深層次的思考,從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過程中,把學生的形象思維轉化成抽象思維,從現象到本質,從感性到理性,讓學生切切實實經歷知識的構建過程,提高了科學探究能力和教學的有效性。

四、重視生成和預設和諧統一,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課堂是動態生成的,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忠實地實施預設方案,排斥了學生有個性的思考,限制了學生對預設目標的超越。學生的創造智慧受到阻礙和壓抑,教學也變得沉悶和程式化。在新課程教學中,生成是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是師生、生生在互動中,從心與心的交流中,從思與思的碰撞中,從情與情的觸摸中滋生出來的。學生不是空着腦袋走進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學習中,他們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教師不能把學生看成一張白紙,無視學生的原有經驗。處理好預設和生成的關係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科學探究有效性的關鍵。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有一些無法預料的事件呈現出不同的價值,使課堂呈現出勃勃生機,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動態生成的課堂需要精心預設。生成則是預設的延續和動態昇華。爲了提高課堂的有效教學,教師不僅要在課前精心預設,還要機智地處理課堂中師生動態生成的資源。如教學三上《螞蟻》,我設計了先讓學生觀察螞蟻,再討論在觀察中發現了什麼問題,你是怎麼樣解決的,然後選擇一種最科學的方法再繼續觀察;接着讓學生比較螞蟻、蝸牛、蝗蟲的身體特點。整個觀察活動學生都很投入,情緒高,討論熱烈,一切都在按照教師預設的教學方案進行。突然,一個學生站起來提出一個問題:“老師,螞蟻是怎樣走路的?它有6條腿,走路時先擡哪隻腳,後出哪隻腳呢?”問題一提出,我一時也愣住了,這是備課時沒有考慮到的一個問題。但學生們已經開始相互就這個問題開始了討論,爭論聲也越來越大。於是,我放棄了原來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對此開展了探究活動,學生們想出許多有效的辦法,並聚精會神地開展了研究。看到學生個個臉上露出成功的喜悅,也許科學的種子已經在學生的心田裏發芽、開花了。從中我們不難發現,教學需要教師隨時洞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容忍並尊重學生的質疑,樂於傾聽學生的“不和諧的脈搏跳動”,平等地與學生進行交流,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學生主動學習、樂於學習、學會學習和掌握學習,纔能有效提高科學探究的效果。

總而言之,有效的科學課堂應該是拓寬了學生思維的空間,喚醒了學生沉睡的潛能,開啓了學生幽閉的新智,使學生獲得最大的發展。

推薦其他精彩內容:

提高國小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國小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怎樣提高國小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提高國小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策略

淺談國小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