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淺談當前農村社區的“半熟人社會”現象

淺談當前農村社區的“半熟人社會”現象

淺談當前農村社區的“半熟人社會”現象

很高興本學期可以上劉青老師的社區發展這門課程,這門課程的內容十分豐富,我也從中學習思考了很多。這次我主要從農村社區這一角度出發談一下“半熟人社會”這個概念,這是一個比較新穎的定義,是賀雪峯先生在他的著作《新鄉土中國》中提出的。“半熟人社會”在中國當前的農村已經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了,但是在很多人的認識裏還一直把農村當作一個純粹的熟人社會來看待,所以我想在這裏表達一下我的一些淺陋看法。

我們對於農村的認識一直以來比較熟悉和認同的應該是“熟人社會”,這個概念在我國最早是由費孝通老先生提出的,在鄉土社會中,“熟人”是村民日常聯繫的主要途徑,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人情”相互認識,並且沒有法律的約束,“熟人”的信任成爲實際意義上的規則。“半熟人社會”則要從人民公社解體後開始談起,我們知道人民公社時期人民共同生產共同勞作,村民之間聯繫密切,屬於“熟人社會”,而人民公社解體之後形成了一個個在法律約束下的行政村,行政村的範圍相對較大且村民相互聯繫較少,村民之間相互只能做到臉熟而不知對方根底,在大部分村民只熟識村幹部而對其他村民不瞭解的這種信息不對稱的壓迫下“熟人社會”逐漸瓦解,“半熟人社會”開始嶄露頭角。

21世紀以來,隨着經濟發展和農民流動的增加,農民的就業、收入、交往等都出現了差異,村民之間的異質性增加,貧富差距開始逐漸擴大,村民之間的人情關係逐漸削弱,村民競爭成爲村莊新的社會熱點。個體之間的差別開始日益擴大,由此滋生攀比心理,村民之間的矛盾也開始逐漸增多,村民的法制意識開始逐漸積澱,“熟人”社會逐漸淡化,“半熟人社會”特徵逐漸明顯。

互聯網的發展也是農村逐漸向“半熟人社會”狀態發展的一個原因。互聯網信息時代的發展使村民也能夠足不出戶瞭解社會資訊、學習農業知識、消遣娛樂等,這樣就減少了以往村民之間的串門拉家常活動,村民聯繫自然削弱,人情關係自然就越來越低。

我第一次在《新鄉土中國》這麼本書中接觸到“半熟人社會”這個觀點的時候也覺得十分新奇,新奇是出自於和以往的專業學習有所不同,而更多的是這個觀點解答了我心裏很久的一個疑問。因爲我自己就來自農村,所以會有一些切身的感受。在沒接觸到這本書之前,我的認知就只侷限於農村是一個熟人社會,然而當我假期返回村裏時我絲毫不覺得我熟悉這個村莊!村裏的村民我並不熟悉,對於他們我只是臉熟其他一概不知,有時候路邊偶遇我甚至不知道該怎麼打招呼,所以爲了避免這種尷尬,我一般都是宅家儘量減少外出。因此當時的我內心是特別困惑的,我不明白爲什麼我的經歷和專業課本中講的不一樣,終於,賀雪峯先生的“半熟人社會”這個概念解答了我的疑問。現在想來,若是一些人長期在外而不在村莊生活,自然和村莊的聯繫比較薄弱,21世紀的中國農村有大量的外出務工人員和外出求學的學子,他們一年回到家鄉的次數屈指可數,這必然是會造成農村的人情關係減弱,熟人社會的鄉土邏輯逐漸解體,“半熟人社會”特徵就會更加明顯了。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經濟有了大幅提高,中國農村的發展也呈現出現代化發展趨勢。中國農村由“熟人社會”向法制化社會發展勢必會經歷“半熟人社會”的這個階段。

總的來說,在中國農村由“熟人社會”向法制化社會的演變過程中,“半熟人社會”屬於一箇中間階段,它既缺乏傳統的“熟人社會”中“人情”與禮俗的優勢,又缺乏法制社會中完善的法律機制,這是一個艱難的農村發展階段。至於當前“半熟人社會”的中國農村會產生哪些問題我無法作出回答,但人情關係逐漸減弱的中國農村會產生哪些社會矛盾、村莊的信息不對稱是否會造成村幹部的貪污腐敗卻是我們當下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