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多篇)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多篇)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 篇一

杭州市第四次國小語文教學觀摩活動暨語文新課程研討會於4月21、22日在餘杭臨平舉行。兩天的觀摩活動共有九位老師爲本地區的八百多位教師上了觀摩課。每位老師都是有備而來,上課得心應手,有條不紊。可4月22日上午,來自下城區大成實驗學校的俞竹華老師在上《月球之謎》一課時,引起了全場聽課教師的一片反響。

俞老師準備很充分,有1969年美國宇航員登月的課件,有資料袋,按照產生疑問——查找資料解決問題——產生新的問題的步驟進行上課。學生積極性很高,提出的問題也很有水平。由於教師有備而來,因此解決的遊刃有餘。本來這節課是上得滴水不漏,忽然,有學生抓住其中的一句話,提了個問題。

“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從月球採回的一塊岩石,估計它的年齡已有46億年,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億年前的石塊。我認爲,41、42……46、47都在40億年前,地球上能找到40億年前的石頭,並不能說明月球比地球的年齡大。”

俞老師被學生的提問一時矇住了,沉思了一會兒說:“我們說40億年前,自然包括41億、46億年前,看來是教材出了問題。”並稱贊這個學生讀得仔細,能發現問題。可接下來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俞老師這樣說:“這個40億年“前”的前應改爲“後”。”說到這裏,俞老師把“後”代進去讀了一遍:“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億年後的石塊。”當時臺下一片譁然,俞老師也覺得有問題,就把這個“前”到底是否要換成“後”的問題滑了過去不再提及,又回到第一次解答上來:“看來教材編寫有問題,我們可以向編教材的老師寫封信,談談大家的看法。”

從這裏,我不由想到了我們教師自己對所教文本的解讀。沈大安老師在《課堂教學的預設和生成》一文中講到課堂學習是學生生命活動的組成部分,語文教學具有豐富性和展開的多種可能性,時代和形勢的發展也要求教學具有生成性。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應該是生成性的教學。既然是生成性的教學,那麼課堂上有許多內容是老師無法預設的(就如“40億年前”這個問題)。因爲無法預設,所以我們就得拋棄以往那種事先設計口袋讓學生鑽進來式的教學設計,多閱讀我們所要教的文本,吃透教材,把準文本的教學價值。但是,現在我們做的還遠遠不夠。張化萬老師在這次觀摩活動的小結中提到這次觀摩活動中存在的不足,其中一點就是,未能充分認識教材的教育意義,也就是沒有深入地閱讀文本。他說教師應認真鑽研教材,反覆閱讀文本,不是帶着功利性地讀,不要把文本當作教本,在讀中設計如何教,而把自己當作一個普通的讀者,在閱讀中自覺感受打動你的東西,因爲教師自己“披文以入情,課堂上才能情動而辭發”。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 篇二

每次上過類似今天這種情況的網絡課,總是引發很多的思考和爭議,許多人關心的總是他與語文課的關係,把脫離語文教學目標和聽說讀寫能力作爲強有力的駁斥論據,以前我也曾懵懂的認爲我是不是脫離了目標,在走俏啊?在確定了這堂課的教學目標之後,我堅定了自己的信念,要體現課程與技術的整合,體現新課程的理念,體現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變革,體現多元智能學習,最終實現融合性學習,以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信息素養的形成爲最有力的說明!

反思課堂教學設計,我認爲教學策略的設計最爲重要,同樣,我們教師在日常教學設計中應加強對教學策略的研究和探討,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課堂效率,提高教學質量。

一、問題策略的設計

這個主題活動,我始終貫穿着這樣幾個問題的設計,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一種思維的框架,那麼將來無論做什麼事情如果都能受到這種思維的啓發,相信這就是一種良好的思維習慣,繼而有利於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你知道什麼?關於月球的知識你瞭解多少,是對以前知識的一個積累和概括。

2、你想知道什麼?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習慣。

3、你怎樣知道的?對於學習的方法和途徑的認識。

4、你學到了什麼?總結學生經驗。

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要注意層次性,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關鍵要設計好基本問題,基本問題的設計要體現高級思維的訓練,比如教師在設計“科學進步=探索+…+…”就是要培養學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經驗和具體事例從不同角度和層次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

二、活動策略的設計

有效的小組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集體的團隊精神和協作精神。通過兩次小組活動的開展,一次問題接龍,展現一個小組集體智慧的結晶,比賽哪個小組提出的問題多而且精彩有價值,使得每個學生的頭腦細胞活躍,富有創新意識,“月球上有傳染病毒嗎?”“月球和地球哪個的年壽高?”“月球的塵土具有殺菌的作用嗎?”另一個活動是小組討論填寫等式,然後到別的小組吸取經驗,回來補充自己的觀點,這個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表達、傾聽、再思維的能力,可以說選擇一種好的組織形式,對於提高課堂效率也是相當的重要。

三、評價策略的設計

這堂課中我認爲比較失敗的就是沒有很好的體現評價的過程,無論是對於學生精彩的展示還是小組活動,教師的引導,教師的語言顯得有些乾癟,吝嗇,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也是上好課重要標準,另外教師的情緒直接影響了教學的過程和效果。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 篇三

上完這節課,通過郭主任的指導,我明確了問題所在。

首先,導語部分體會月亮之美太“薄”了,應把這些詩句、詞語和第一段第一句合併。訓練想象、朗讀。我按照此法又進行了一次,學生的“遐想”確實豐富起來,對這一句的朗讀也有了應有的語氣。

其次,第二段月球實際景色的處理不當。這段其實是與第一段的“遐想”形成對比,而我光領學生理解“奇異”了,並沒聯繫到第一段那“美好的遐想”,滲透對比的寫法。在這段上花費了太多時間,使重點沒能有足夠的時間去研討。

再次,對3至6自然段,處理不當。這幾段是本課的重點、難點所在,而我處理表面化,只停留在“謎”是什麼上,沒能從“如何提出問題”,上引入深層次的學習與思考。事後我又重新上這一課時,讓學生把這幾段聯繫起來,發現提問題都是在事實的基礎上,而問題的提出文中運用了“難道”這樣的問句方式,加強疑問語氣,我又讓學生換種問法,比較其效果異同。

然後,對“省略號”的處理太膚淺了,這裏應是“補白”的地方。我讓學生蒐集的資料,只停留在蒐集上,並未讓學生篩選整理成自己的話。事後我讓學生把其中一資料依照課文寫成一段話,正好補充“省略號”。

最後,全文朗讀不夠。

總之,這課“語文味”不突出,重點不突出,教師不敢放手,學生活動不充分。今後再上語文課,要多注意研讀教參、課標,確定每節目標並切實落實目標。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 篇四

《月球之謎》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紹月球知識的文章。三年級的孩子本來處於好奇的年齡階段,而且對於科普知識非常感興趣,加上韓老師又是一位有智慧的老師,這一課講的很成功。第一課時先講的生字詞,爲了讓學生更加牢固的掌握生字詞,韓老師在識字環節設計了“生字詞大闖關”的遊戲。遊戲共有四關,每關有每關的任務,而且任務的難度也是遞增的,對於學生有很大的挑戰性。課堂上學生積極性很高,都搶着讀生字詞,不常回答問題的學生也舉手回答了問題。通過課後的家庭作業來看,學生的書寫都很認真,普遍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學生都得到了老師的表揚和獎勵。

這節課正驗證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的內涵。第二節課講課文,韓老師的備課詳細,有了自己大膽的想法,能讓課堂成爲學生學習的樂園,有了駕馭課堂的能力。授課思路清晰,課堂上善於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能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培養了學生自學的能力和質疑的能力,體現了“以生爲本”的課改理念,但是還沒有真正落實到位。今後還要在指導學生朗讀方面提升自己。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 篇五

突然意識到這是自己的最後一節課了,有點感傷,有點不捨。這最後的課該怎麼給孩子們上呢?

《月球之謎》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紹月球知識的文章,第一課時先講的生字詞。我想換一種新的方式講生字詞,調動他們的興趣。於是就設計了一個“生字詞大闖關”的遊戲,遊戲共有四關。第一關有兩個任務:任務一是“我會讀”,呈現帶拼音的生字詞,要求讀準字音;任務二是同桌檢查更正課本上的注音。第二關也有兩個任務:掌握多音字“撒”,去掉拼音讀生字詞。從第二關通向第三關的時候有一個障礙要克服:“我會記”,要找出難記的字並交流識記的方法。第三關:“我會寫”寫好這些字,要注意什麼?第四關:生字詞作業,這是最有挑戰力的一關。字詞全對,書寫認真的闖關成功,有獎勵。課堂上學生積極性很高,都搶着讀生字詞。不常回答問題的幾個小孩舉手回答了幾次問題,我很高興。對於這一節課,我時間把握的不是很好,拖堂了。第二天批作業的時候,我發現同學們的作業都很認真,很多平時寫字不是很好的,這次都有進步,好開心。選出闖關成功的同學給予表揚,特等獎的同學給予獎勵,在班級中傳閱他們的作業本。

第二節課講課文,存在一些問題。對於講課內容的把握不夠充分,進行課堂內容時要求要應更明確一些。對於課堂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方面有一些進步,可是我還是不能很好的跟着學生走。這就要求我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對課堂內容更熟悉,內容設計更全面,更好的將課文延伸出來。這節課的板書書寫不是很及時,要注意了。實習要結束了,我知道離一個真正的老師還有很遠,所以以後要繼續好好裝備,努力加油吧!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 篇六

怎樣引導學生讀書?重要的方法就是以問促讀。聽了林青的課深深感到學貴有疑。無疑,學生的學習就好www.像是少了動力,學習活動就難以進行下去;有疑,便能使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爲主動。要使學生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進程中來,引導他們如何發現問題這是關鍵。

一、引導學生抓課題質疑初讀課文。

如:《月球之謎》一揭題,林青老師先引導看課件,引導學生:看到月亮,我們會想到什麼問題?(這月球有哪些“謎”?)學生通過初讀課文便會帶着課題的這些疑問去研讀課文。

二、引導學生抓課題再質疑細讀課文。

朗讀課文,林青老師又可引導學生:哪一部分你最提出什麼問題?(月球的哪些“謎”已經解開,哪些還沒有解開?)有了這個疑問,學生便會饒有興趣地投入到學習中。這樣的學習纔是學生自己真正的、有目的、有興趣的主動學習。在讀文的過程中,老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或工具書來輔助自己解決問題。

此外,引導學生學文過程再質疑,即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根據課文內容隨時去發再問題。如當學生學懂了月球上的景色奇異後,讓學生來說此時在頭腦中會產生什麼疑問。學生便會自然地想到:月球上的景色爲什麼會這麼奇異?這樣就更有利於知識的課外延伸——去閱讀更多的科普說明文,以致於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