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曹劌論戰典故【多篇】

曹劌論戰典故【多篇】

曹劌論戰原文 篇一

十年(2)春,齊師(3)伐(4)我(5)。公(6)將戰,曹劌(guì)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7)謀(8)之,又何間(9)(jiàn)焉?”劌曰:“肉食者鄙(10),未能遠謀。”乃(11)入見。問:“何以戰(12)?”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專也(13),必以分人(14)。”對曰:“小惠未遍(15),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16)(bó),弗敢加(17)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18)(fú),神弗福(19)也。”公曰:“小大之獄(20),雖不能察(21),必以情(22)。”對曰:“忠之屬也(23),可以一戰(24)。戰則請從(25)。”

公與之乘(26),戰於長勺(27)。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28)。公將馳(29)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30),登軾(31)(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32)逐(33)齊師。

既克(34),公問其故。對曰:“夫(fú)戰,勇氣也(35)。一鼓作氣(36),再(37)而衰,三(38)而竭。彼竭我盈(39),故克之。夫(fú)大國,難測(40)也,懼有伏(41)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42),故逐之。”

《曹劌論戰》原文九年級語文 篇二

曹劌論戰原文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劌論戰翻譯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魯莊公接見自己。他的同鄉說:“打仗的事當權者自會謀劃,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者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於是入朝去見魯莊公。曹劌問:“您憑藉什麼作戰?”魯莊公說:“衣食這一類安身立命的東西,不敢獨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給別人。”曹劌回答說:“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魯莊公說:“祭祀神靈的牛、羊、玉帛之類的用品,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按照承諾的去做。”曹劌說:“這只是小信用,未能讓神靈信服,神是不會保佑你的。”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瞭解得清楚,但一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曹劌回答說:“這才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藉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

魯莊公和他共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後。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潰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了戰車,查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車,扶着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於是追擊齊軍。

戰勝齊軍後,魯莊公問他這樣做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是靠敢作敢爲毫不畏懼的氣概。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設下埋伏。我看他們車輪碾過的痕跡散亂,望見他們的旗子倒下了,所以決定追擊他們。”

曹劌論戰文章講解

曹劌論戰意思是曹劌論述作戰的道理,表明文章的重點不在記敘戰鬥情況,而在記敘曹劌“論”戰略、戰術。“戰”指齊魯之間的“長勺之戰”。題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左傳》(又稱爲《春秋左傳》)相傳是春秋末期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唐朝的劉知幾《史通·六家》:“左傳家者,其先出於左丘明。”此後,有許多學者也持懷疑態度。很多人都認爲寫《左傳》的左氏並非左丘明。現在一般認爲《左傳》非一時一人所作,成書時間大約在戰國中期(前4世紀中葉),是由戰國時的一些學者編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寫。但也有可能不是左丘明而是其他戰國時人編寫。

公元前684年齊魯長勺之戰,是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曹劌論戰》教案 篇三

教學設想

文章記事詳略安排得當,重點突出,具有鮮明的特色。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主要意思,培養學生整體感知的能力。並要求學生注意積累重點字詞,以提高文言文的閱讀和理解能力。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可直接從對《左傳》的介紹開始談起,引出齊魯長勺之戰,以引入新課教學。

二簡介作家作品及相關背景

1、《左傳》:我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說《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記載着春秋時代各國的內政、外交、軍事等方面的活動。原書名爲《左氏春秋》,漢以後稱爲《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這部書既是一部比較完整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相當精彩的散文著作。

2、相關背景:

齊襄公在國內做了一些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公元前685年劉國發生內亂,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搶着先趕回齊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了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起兵迎擊。當時齊強魯弱,魯軍大敗,齊桓公脅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從此兩國結下深仇大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再次興兵攻魯,戰於長勺。

三、教師範讀課文

要求學生注意其中字詞的讀音。讀後引導學生解決字詞讀音。

需要注意的字詞列舉如下:

劌(gùi) 間(jiàn) 褊(biàn) 帛(bó)

孚(fú) 轍(zhé) 靡(mǐ)

四、學生自由散讀課文,然後齊讀課文

學生齊讀後,-教師注意及時指出學生朗讀的優點和不足,特別注意指出學生在句讀方面存在的問題。

五、學習課文第一段

1、指名學生朗讀全段。

2、學生結合註釋自己理解文句的意思,並標註出自己不能理解的詞句。

3、採用學生自由提問的形式,學生向老師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和句子。

教師注意提醒學生注意重點的字詞,如:

(1)曹劌請見:曹劌請求面見。

(2)肉食者鄙:當官的目光短淺。

(3)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犧牲玉帛,不敢虛報誇大,一定如實反映。

(4)小信未孚:小的信用不能使鬼神信服。

(5)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雖然不能詳細審察,但一定按照實際情況處理。

(6)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這是忠心盡力爲人民辦事。可以憑藉這點一戰。作戰時請讓我跟您同往。

4、依次思考如下:

(1)“十年春”指的是哪一年?此句中解釋爲“討伐”可以嗎?

(2)此時的曹劌是一個什麼身份的人?他爲什麼要去拜見魯莊公?

(3)曹劌認爲“可以一戰”的條件是什麼?

學生討論後明確:要求學生學習篩選信息,只要找準相關句子,這兩個題目很容易解答。

5、提問:從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劌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明確:熱愛自己的祖國,深謀遠慮。

六、學習課文第二段

1、指名學生朗讀第二段。

2、學生結合註釋自行翻譯這一段。

3、指名學生翻譯這一段。

學生翻譯後,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注意其中的翻譯錯誤,並提醒學生注意本段的重點字

詞,以加深印象。

需要注意的字詞列舉如下:

長勺:在今山東萊蕪東北。

馳之:之,音節助詞,沒有實際意義;驅車追趕。

轍:車輪行過的痕跡。

軾:車前的橫木。

4、學生思考討論:

(1)在戰鬥中,魯軍反攻的時機選在什麼時候?

(2)曹劌是如何幫助魯莊公選定這個反攻時機的?

學生討論後明確:選在“彼竭我盈”之時。戰鬥剛開始,不待齊軍疲倦,莊公就急於出戰(“公將鼓之”;“鼓”,名詞作動詞,擊鼓);當魯軍剛獲勝,莊公又急於去追擊(“公將馳之”)。曹劌阻止了莊公的過急行動。他懂得攻擊和追擊都必須把握有利的時機,要根據雙方的士氣和實力的變化作出正確判斷。曹劌的兩個“可矣”,使得戰爭出現“齊師敗績”和“遂逐齊師”的大好形勢。

5、學生記憶並背誦第二段。

七、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指名學生背誦課文第一、二段,並導入新課

二、學習課文第三段

1、指名學生朗讀第三段。

2、學生結合註釋,自行疏通字詞意義。

3、以口頭考查學生的形式,強調重點詞句。

注意以下重點詞句:

既克:既,已經;打了勝仗後。

夫戰:夫,句首發語詞,沒有實際意義。

一鼓作氣:鼓,名詞作動詞,擊鼓。第一次擊鼓時,士兵們鼓足了勇氣。

懼有伏焉:焉,指示代詞,意爲“那裏”。

4、思考:

(1)這一段寫的主要內容是什麼?請簡要概括。

(2)曹劌認爲取勝的原因有哪些?

學生討論後歸納:這一段寫了曹劌論述了取勝的原因。

5、學生記憶並背誦第三段。

三、學生再次默讀全文。思考

1、從本文來看,你認爲曹劌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學生討論後,先指名幾名學生髮言,然後歸納:通過這篇文章,我們可能看到曹劌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軍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軍事識見和高超的作戰指揮才能。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他非常重視戰前要有可靠的政治準備。他認爲,“民從”,得到庶民百姓的擁護、支持,這纔是戰爭取勝的重要保證,“民從”,具備了這個條件,“可以一戰”,否則,不可以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這些人識見鄙陋,就包括考慮不到這點。二、他指揮作戰謀慮周密,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他深知軍隊士氣在戰爭中的作用(“夫戰,勇氣也”),他慎重初戰,善於選擇有利的時機發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強敵,又步步謹慎,終於戰勝齊軍(“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曾寫道:“春秋時候,魯與齊戰”,“當時的情況是弱國抵抗強國”,“魯莊公起初不待齊軍疲憊就要出戰,後來被曹劌阻止了,採取了‘敵疲我打’的方針,打勝了齊軍,造成了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的戰例。”’

2、歸納中心思想。

學生討論後明確:本文論述了必須取信於民並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3、題目爲“曹劌論戰”,這是一篇記敘文還是議論文?

明確:這是一篇記敘文,但全文以“論”爲中心。第1段記敘論戰前政治準備的內容;第2段記敘戰鬥經過;第3段通過“敘”來“論”戰爭勝利的原因。

4、歸納寫作特點。

學生討論後明確:文章圍繞“論戰”來進行選材與組織材料,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此文雖然寫戰爭,但戰爭的過程寫得十分簡略,中心始終扣住曹劌這一人物,運用對話來寫論作戰前的政治準備(第1段)及戰勝齊國的原因(第3段),重點突出,中心明確,詳略得當。

四、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課後練習。

曹劌論戰譯文 篇四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他的同鄉說:“當權的人自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於是入朝去見魯莊公。曹劌問:“您憑藉什麼作戰?”魯莊公說:“衣食(這一類)養生的東西,我從來不敢獨自專有,一定把它們分給身邊的大臣。”曹劌回答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順從您的。”魯莊公說:“祭祀用的豬牛羊和玉器、絲織品等祭品,我從來不敢虛報誇大數目,一定對上天說實話。”曹劌說:“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靈的信任,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據實情(合理裁決)。”曹劌回答說:“這才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藉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後。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大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了戰車,察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車,扶着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於是追擊齊軍。

打了勝仗後,魯莊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靠的是士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在那裏設有伏兵。後來我看到他們的車輪的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

曹劌論戰典故 篇五

公元前684年春天,齊桓公自恃實力強大,不顧管仲的勸阻,決定討伐魯國,以報復魯國當初支持齊國公子糾復國的仇怨。魯應公聽說齊軍大舉進犯,決定發動全國的力量,與齊軍決一死戰。

就在魯莊公準備出兵應戰的時候,一直隱居的曹劌認爲當政者庸碌無能,缺乏謀略:爲了避免自己的國家遭受齊軍的蹂躪,他就進見魯應公,請求參與戰事。曹劌向魯莊公問:魯國憑藉什麼同齊國作戰。魯莊公說:“對於衣物、食品這類維持生活的東西,我總要分賜給臣下,不敢一個人獨享。”曹劌說:“這不過是小恩小惠,沒有惠及全國,人民是不會盡力作戰的。“魯莊公又說:“我的對神明是非常虔誠的,祭天地的祭品從來不敢虛報。”曹劌又說;“對神明守小信,不一定能感動神明,神明也不會因此降福的。”魯應公想了一下,又說:“我對待民間的大小獄訟案件,雖然做不到明察秋毫,但是必定親自按律處理。”曹劌這時才說;“爲百姓辦事,這纔算盡薊了君主的職責,憑這一點可以與齊國決一勝負了。”他還請求陪同魯莊公一起奔赴戰場,魯應公答應了他的請求,讓他與自己同乘一輛車趕奔長勺。

兩軍在長勺擺開了決戰的陣勢。魯莊公準備下令擂鼓進軍,以先發制人。曹劌連忙阻攔,建議魯莊公堅守陣地,伺機破敵。魯應公接受了他的建議,暫時按兵不動。

而此時齊聚軍求勝心切,憑藉兵力上的優勢,首先向魯軍發起猛攻。他們接連三次擂鼓出擊,但是都在魯軍嚴密防守之下被挫敗,不但沒有達到先發制人的目的,反而使自已鬥志沮喪。

曹劌見時機成熟,就建議魯莊公果斷反擊。於是魯莊公傳令魯軍全線迸攻。魯軍憑藉着高昂的鬥志,一鼓作氣,勢如閃電般衝向敵人,一下子沖垮了齊軍的車陣,大敗齊軍。魯莊公見齊軍敗退;就想下令追擊,可是又被曹劌所阻攔。曹劌眺下車,在地上仔細察看,發現齊軍車轍紊亂;然後又登車遠望,看到齊軍的旗幟東倒西歪,他由此判斷出齊軍的潰敗不僞裝的,這才讓魯莊公趁勢追擊。這樣,魯軍進一步重創齊軍,把他們趕出了魯國國境,長勺之戰以魯軍的勝利而告終。

戰後,魯莊公詢問魯軍取勝的原委。曹劌答道:“打仗所憑恃的就是勇氣。第一次擊鼓衝鋒時,士氣最旺;第二次擊鼓,士氣就有所衰退了;到了第三次擊鼓,士氣就完全消退了,齊軍衝鋒三次,士氣已經耗盡,雨我軍士氣正旺,這時反擊,自然可以一舉打敗齊軍。”接着。曹劌又解釋了沒有立即發起追擊的原因:齊國畢竟是個大國,實力不可小視,因此要防範他們假敗,以免魯軍遭遇埋伏。後來看犁齊軍的車轍紊亂,旌旗歪剁這纔敢建議國君實施追擊。曹劌的一番話使魯莊公心悅誠服。

後來,從這個故事中產生了一個成語叫“一鼓仵氣”,就是指做事應當趁着最初的氣勢儘快做完。由此可見,事物發展的初始階段是極爲重要的,正像老子眼中的嬰兒一樣。“骨弱筋柔而握固”,戰場上,“再而衰,三雨竭”的一方,過早耗費了精力,導致戰鬥力消失殆盡,正可謂“物老則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