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精選多篇)

第一篇: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精選多篇)

著名家庭教育專家、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孫雲曉——“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講座,觀點精華:

1、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的人格

2、好的家庭關係勝過許多教育

3、教育的方法是培養習慣

4、如果孩子沒有朋友,比考試不及格還要嚴重

5、健康的人格:自信、友善、有愛心、有責任感、善於自我管理、有抗挫折能力

6、被過度滿足的孩子並不快樂,好父母要藏起一半愛心,要教育孩子學會剋制。

7、沒有批評的教育是缺失的教育

8、孩子如果沒有抗挫折能力,就會生活在危險中,父母要敢於說“不!”

9、父母最大的教育就是培養孩子養成好習慣,改掉壞習慣。

10、習慣培養的五個步驟:①提高認識②明確規範③持久訓練(21天形成,90天鞏固)④及時評估⑤形成環境

11、孩子不能夜不歸宿

12、好的家庭關係:相互理解、尊重、信任、幫助

13、愛孩子是沒有條件的,堅定地相信自已的孩子,不拋棄、不放棄

14、家庭教育是培養情感的地方

15、每天發現孩子10個優點

16、孩子就是在犯錯誤中長大,犯錯誤是兒童成長的方式

17、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瞭解孩子、尊重孩子

18、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好習慣

19、父母既要會“示強”也要會“示弱”,坦然接受孩子的照顧、幫助,“你後退一步,他前進一步”。

20、孩子最好是自已帶,12歲以前是孩子與父母建立親情的關鍵時期

21、父母之間千萬不要當着孩子的面相互貶損,這會傷害孩子

孩子從父親身上認識什麼是男人、父親,從母親身上認識什麼叫女人、母親、妻子,從父母身上認識什麼叫愛情、親情

22、千萬不要讓孩子吃獨食,讓孩子從國小會分享,學會與人合作

23、參於是兒童的權利,兒童在參與中才會成熟,纔會長大。

第二篇: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 聽關鴻羽教授講座有感 關鴻羽:著名教育專家,現任北京教育學院教育管理教研室主任,兼任北京普通教育研究所副所長,中央教科所兼職研究員,先後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北京電視臺主持“關老師談家教”“關教授教育漫談”等教育專題節目,深受全國各地觀衆歡迎。

○孩子提十條要求,最多隻能滿足七條。

○光有愛心不行,愛心還要加上狠勁,才能持之以恆。

○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力量,能管孩子一輩子。

○一個沒有受過批評、挫折和委屈的孩子很難成人。

○塑造孩子易,改造孩子難。

○聽話是優點,太聽話是缺點。

○不要使用語言的刀子,不要向孩子人格開炮。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重點論述:關鍵期不能錯過

關鴻羽非常推崇葉聖陶“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的觀點。他認爲,“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力量”,能管孩子一輩子。這個習慣什麼時候培養?關鍵期很重要。他說了三個小故事來闡述——

★奧地利的科學家拿小貓做實驗,把所有的小貓眼睛縫上,四五天後再手術分開。他們發現,小貓眼睛瞎了。原來,小貓的視力發展期就是4—5天。

★印度狼孩卡馬拉是狼帶大的,所有的生活習慣都同狼一樣。後來對他進行培訓,2年學會站,6年才學會走路。17歲死的時候的智力與兩三歲的孩子相同。

★有一個日本士兵,二戰時,迷失在大森林裏。他在森林裏轉了28年,最後完全變成了一個野人。人們發現他後,對他進行的教育就不如狼孩那麼難,1年多後還結婚了。關鴻羽強調,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基本上都是在國小和國小以前。而行爲習慣的關鍵期最主要的是國小和幼兒園,國中可以彌補一下,高中基本上起不了什麼作用了。因此,關鴻羽提醒以下年齡段的孩子必須引起父母重視——

兩歲半到3歲,是培養規矩的關鍵期。3歲,是計算能力發展的關鍵期(指數數)。3到5歲,是音樂能力發展的關鍵期。3到8歲,是學習外語的關鍵期。5歲左右,掌握數的概念關鍵期。國小一兩年級,是學習習慣培養的關鍵期。國小三四年級,是紀律分化的時候。八年級和高二是邏輯發展的關鍵期。整個國小階段,是記憶力發展的關鍵期。國中,是意義記憶的關鍵期。

支你一招:如何把習慣培養堅持下去?

關鴻羽曾經考察過20多個國家,經過對比,他認爲,中國孩子的習慣普遍存在着“六小”問題,即:小霸王——任性獨霸,在家裏大人得聽孩子的。小懶蟲——懶得不得了。美國孩子一天平均在家勞動1.2小時、韓國0.7小時、法國0.6小時、英國0.5小時,我們中國只有0.2小時。小饞貓——吃東西跟着電視上的廣告走。小強牛——孩子爲什麼這麼倔?原因就是太嬌慣。小磨蹭——磨磨蹭蹭。小馬虎——馬馬虎虎。

造成中國孩子“六小”問題較普遍的原因,與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大多停留在“口頭上說得多,只有認知而沒有行爲習慣”有關,這樣的教育其弊端就是知行脫節。那麼,如何做到知行一致?如何把習慣培養堅持下去呢?關鴻羽認爲,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因爲言傳身教最具有教育作用。他給家長們支了四招:一、持之以恆。二、訓練要嚴而又嚴。三、重視第一次。四、訓練要檢查,要有紀律的制約。有的家長要求特別多,提完了就不管了。而正確的方法是:要求不必太多,但要求之後就要落實、檢查。

“另類”觀點:好孩子不都是誇出來的

關鴻羽不贊成一味誇獎孩子。他認爲,教育孩子應多賞識、多表揚,但是過多的、過分的無緣無故的表揚,不僅起不到任何的作用,甚至還會造成一些負面影響,如:驕傲自滿——認爲自己什麼都好,沒有任何的問題;不適應社會——孩子最終總是要走向社會,而真正工作時不可能總是表揚你;心理承受能力低——不能批評,一批評就生悶氣,甚至離家出走、自殺。

關鴻羽的觀點是,建立孩子的是非觀很重要,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正確對待和反思自己的問題。孩子成長如果離開了批評、挫折,將很難成人。然而,批評要有,但要少用,慎用,用時還要講究藝術。

究竟該怎樣批評孩子纔有效呢?——家長首先要明確批評孩子的目的,明白批評孩子不是爲了自己撒氣,不然的話,自己的氣是撒了,但是孩子卻沒有教育好。其次態度上要嚴肅、真誠,不能粗暴。其三要一分爲二,不能全盤否定。其四,選擇好批評的場合、地點,掌握好批評的時間。尤其吃飯和睡覺的時候千萬不要批評孩子。吃飯時批評孩子容易生病,睡覺時批評孩子休息不好,神經也容易衰弱。另外,批評的時機也很重要,人在心情平靜的時候,更容易接受意見。如果同樣的錯誤批評了孩子兩三次都不改,可能批評十次也不會有用了。此時,最好的辦法是,換一種方式。最後要注意的是:不要逼孩子當時表態,要允許孩子有一個認識的過程。有的孩子你跟他談了五次話,他都沒有變化,可是,過了兩三個月,他突然明白了。所以,要給孩子反思的時間。

第一是激趣式(敬請期待本站推出更好文章:)。激發興趣與嚴格訓練相結合,我們需要嚴格訓練,但是能帶點兒興趣的最好。有些孩子睡覺把鞋一拖,第二天找了半天才找到。家長問我怎麼辦,我說孩子多大了?他說一年級。我說你跟他做遊戲,你在你們家的牀邊畫幾個鞋印,睡覺前比賽看看誰把鞋最快的放到鞋印裏,就是在遊戲中訓練。

再講一個分解式。我們強調的是明確要求與具體指導相結合。我們現在家長對孩子要求很多,但是指導不夠。比如家長跟孩子說,你要說文明話,怎麼說文明話?什麼場合下說?不講。老師在學校拉屎呢,結果孩子跟老師說老師好,就是不知道什麼場合上說。有的孩子說“謝謝”的聲調都不對,這都需要具體指導。

第三是制約式。所謂制約式我們強調的是紀律制約與自我要求相結合。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家裏的制約就是家規。我們古代很多家規都非常好,現在我們東方傳統美德是不是應該發揮起來?所以我建議今天來的家長,你在家裏定一個家規,一個家訓,並不難!如果我們每個家庭都有家規、家訓,對孩子的行爲習慣都有制約作用。

第四是疏導式。我們強調的是反覆強化與積極疏導相結合。訓練需要反覆強化,但是要注意能疏導的儘量疏導。比如小孩愛唱歌,我通過唱歌來培養習慣。孩子愛下棋可以通過下棋來培養習慣,這是很自然的,孩子容易接受。有的小孩特別馬虎,後來家長跟我說關老師怎麼辦呢?馬馬虎虎,丟三忘四,說了多少遍都不成!我問他,你的孩子最喜歡什麼?他說最喜歡下棋。我說行,你找個人和他下棋,通過下棋來培養。他說我就會下,我說你就和孩子下棋,設一個埋伏,最後讓孩子看看你設的埋伏是怎麼回事。

第五是漸進式,就是嚴格要求與循序漸進相結合。要嚴格要求,但是不要標準太高,太高了反而不成!所以我們教育強調一句話,叫伸手摸不到,跳一跳能摘到。伸手能夠到,這個標準太低。現在有的家長給孩子的標準特別高,孩子考90分都捱罵,孩子一努力考了95分,家長也不表揚,說你怎麼考95分?爲什麼不考100分。孩子一努力真考100了,家長卻說別看你考100分,不知道怎麼考的呢!我在電視臺講這個問題,電視臺的記者就跟我說她的愛人就是這樣,孩子上高一考了98分,其實很不容易了,等着爸爸表揚他,他說98分?那兩分呢?所以我提的標準就是六個字“低要求,小不走”。

第六,體驗式,我們強調實踐斷鏈與強化體驗相結合。

還有就是負強化法,就是批評和懲罰。一講到批評,前一段有人提出口號“好孩子是誇出來的”,我覺得這個不正確,好孩子不是誇出來的,是教育出來的,教育需要表揚、需要批評,甚至也需要懲罰,什麼東西走極端就不好了。《人民日報》記者採訪我的時候,

我講了一句話,他們發表了一篇文章,文章的第一個觀點就是好孩子不是誇出來的!如果你老誇,從來不批評,孩子容易形成三個問題,第一,容易驕傲自滿。現在驕傲自滿的孩子居多,能做自我批評的孩子很少。有些人畢業之後不受歡迎,爲什麼?不是知識少,太狂了,看不起領導看不起同志,過了一段時間就混不下去了。第二個問題就是不適應社會,將來孩子總要走上社會,誰來表揚他?你們在座的家長每天都聽到表揚嗎?老指着表揚才幹活是什麼人?第三是心理承受能力低。現在的孩子聽不得批評意見,一批評就暴跳如雷,一批評就出走自殺。不信到大學看看,大學裏跳樓自殺的孩子沒有經常挨批評的孩子,他們考不及格都不自殺,這樣起碼還可以再教育。所以我的觀點是“表揚爲主,批評爲輔”,一個孩子沒有一點兒批評,沒有一點兒挫折,甚至沒受過委屈都很難成才。我們家長特別害怕孩子受委屈,其實這是孩子必須要經過的。話說回來,大家不要理解錯了,說關老師主張我們批評孩子,天天批評孩子,那就錯了,我的意思是表揚爲主,多表揚多鼓勵,批評爲輔,少用,慎用,當然不能不用。

第三篇:教育就是要培養習慣

教育就是要培養習慣——訪“養成教育”專家關鴻羽

編者按:養成教育是關係學生一生的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工程。但是由於人們對養成教育的理解不一致,在學校中養成教育的開展,還存在着這樣那樣的問題。爲此我們走訪了研究“養成教育”的專家關鴻羽教授。

養成教育雖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卻是德育中最“實”的部分。

中國教師報:您研究養成教育已經20多年了,您覺得養成教育在當前學校教育中的位置是什麼?關鴻羽:當前德育實效性不強,存在着知行脫節的現象,獨生子女普遍存在着“九小”問題,即“小霸王”、“小懶蟲”、“小饞貓”、“小犟牛”、“小依賴”、“小散漫”、“小野蠻”、“小磨蹭”、“小馬虎”。我認爲解決這個問題最重要的就是加強“養成教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既要重視課堂教育,更要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葉聖陶先生說:“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培根說:“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養成教育有利於孩子成才、成人;養成教育有利於家庭和睦幸福;養成教育有利於社會的進步。養成教育可以使孩子修養更高,行爲更規範,成爲一個有教養的文明人,它爲孩子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過去我們的教育說得多,做得少,忽視了行爲習慣的培養。可以說,在相當程度上我們只進行了認知教育,其弊病就是知行脫節,光說不練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起碼不是完善的教育。如果我們的教育最終不能對孩子的行爲發生影響,那我們的教育還有什麼意義呢?養成教育雖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卻是德育中最“實”的部分,是看得見、摸得着的,它是德育的“質”的指標。我們必須堅持不懈地抓孩子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這是一個慢功夫,但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硬功夫、真功夫。英國作家薩克萊曾說:“播種思想,收割行動;播種行動,收割習慣;播種習慣,收割人格;播種人格,收割命運。”養成教育是基礎道德教育的主體,是崇高道德的生長點。

中國教師報:那麼您能否談談您對養成教育的理解?

關鴻羽:“養成”的本意是,通過培養而使之形成或成長。“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教育。它往往從行爲訓練入手,綜合多種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知、情、意、行”,最終形成良好的習慣。養成教育既包括正確行爲的指導也包括良好習慣的訓練,既包括動作習慣培養也包括語言習慣、思維習慣等的培養。

中國教師報:既然養成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習慣的教育,那麼什麼是習慣?

關鴻羽:孩子的行爲有四個層次。最低層次是被動性行爲。它需要靠外部的強制力量。這是因爲此時孩子的道德認識還不充分,道德情感還不穩固,還沒有形成道德意志。例如,老師在場就守紀律,老師不在場就不守紀律。第二個層次是自發性行爲。學生通過接受教育,對習慣培養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的認識,並能自發地根據情境要求去做,但由於其自控能力差,興趣、情緒變化大,因此行爲具有隨意性和情境性,行爲習慣常常顧此失彼,不能完全到位,反覆性大,往往是不穩定的。這時學生不但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還需要家長和老師從外部給予一定的提醒和督促。第三個層次是自覺性

行爲。它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靠內部的自我監督。這是因爲學生已有一定的道德認識,並有一定的道德意志,能夠自我要求,自我監督,不需要外部監督,但尚需自己的意志努力。例如,老師不在時也能守紀律,但還需要自己控制自己,提醒自己。知道上課時隨便說話、玩東西是不對的,但有時還需要經過自己的思想鬥爭。看到別人在課堂上說話,也想說,可又一想,好學生應該自覺守紀律,雖然老師不在,也要嚴格要求自己,於是控制了自己的行動。這種行爲雖然屬自覺行爲,但還不是自動行爲。最高層次是自動行爲。既不需外部監督,也不需自己的意志努力,這時學生遵守紀律已不是被迫的,既不是迫於教師的監督,又不是靠自己的思想鬥爭或意志努力,而是自然的、自動的行動,這就是習慣。在一定意義上說沒有訓練就沒有習慣。

中國教師報:培養孩子任何一種良好行爲習慣,都需要做長期的、細緻的工作,沒有科學的方法,單憑熱心和幹勁是不行的。您認爲在學校中,教師進行養成教育最重要的方法是什麼?

關鴻羽:我認爲對於教師來說,最重要的是訓練法。訓練的重要性大家都明白,只有反覆訓練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貫的、穩定的動力定型,這是人的生理機制所決定的。在一定意義上說沒有訓練就沒有習慣。但是教師對學生進行行爲習慣的訓練時要做到十個結合,即激發興趣與嚴格訓練相結合,明確要求與具體指導相結合,檢查評比與自我評價相結合,紀律制約與自我要求相結合,反覆強化與積極疏導相結合,嚴格要求與循序漸進相結合,實踐鍛鍊與強化體驗相結合,意志努力與切斷聯繫相結合,自我控制與履行協議相結合,平時表揚與積分獎勵相結合。

中國教師報:訓練很重要,有的學校也在進行這種訓練,但是效果並不好,這是爲什麼?關鴻羽:我認爲訓練必須科學,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訓練必須持之以恆,最少連續訓練六週。

良好習慣的形成並不是一日之功;矯正一個不良習慣更不是短時間能辦到的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好習慣只有在長期反覆的訓練中才能養成。我們經過多年實驗得出結論:最容易訓練的習慣也需要連續六週才能形成。培養良好行爲習慣的工作必須一杆子插到底,切不可“前緊後鬆”、“一曝十寒”,要有耐性,要不怕反覆。行爲訓練要抓反覆,反覆抓。

第二,訓練必須嚴而又嚴,不要有例外。

研究中我發現一個規律:孩子養成良好習慣以後是非常愉快的,可養成的過程卻是一個“痛苦”的過程。訓練就需要咬着牙,戰勝許多困難,經過許多枯燥單調練習,才能成功。特別是對已形成不良習慣的,要矯正就更要堅強的意志,強化訓練。事實證明不少孩子的好習慣,往往是在與壞習慣的鬥爭中形成的。因此,訓練就要有個“狠勁”,嚴而又嚴。這裏一個重要的原則是不要有例外,開始第一件不該遷就他的你遷就他,以後就難以要求了。

確定標準之後,就要嚴格遵守,不能放鬆。沒有“狠”勁,表面上是愛孩子,可最終是害了他們。我們必須把嚴與愛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通過嚴達到愛。寓愛於嚴,嚴愛結合,嚴中有愛,愛中有嚴,嚴愛結合,剛柔相濟。

第三,要把握關鍵點,抓好第一次。

習慣訓練要重視第一次,第一次往往印象深刻,先入爲主,具有導向作用。如果孩子第一次偷東西,老師發現了,很好教育,可能以後就不偷了。如果孩子第一次偷東西老師沒發現或沒重視,孩子偷了十次老師才發現或才重視,就不好教育了。

中國教師報:在學校開展養成教育,除了您剛纔介紹的訓練法還有什麼其他方法嗎?

關鴻羽:身教法也很重要。人的習慣很多是模仿來的,尤其是壞習慣。沒有一個家長教孩子說:“你說話必須帶口頭語,說兩句帶一個?他媽的?,再說兩句再帶一個?他媽的?。”但是,生眼人一看,這個孩子跟他爸爸一樣,連口頭語都一樣。怎麼來的,模仿來的。教師的品格對學生構成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這力量決非教科書、格言和道德說教所能代替的,它不是貼在牆上的豪言壯語,也不是寫在紙上的名言警句,更不是掛在嘴上的信條,而是教師用生命對孩子的教育。它體現在教師的品格之中,由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一點一滴注入學生的心靈。因此教師必須隨時隨地加強自己的修養,以身立教。其中特別要做到:以德育德,以行導行,以學促學,以趣激趣,以情動情,以意志訓練意志,以性格培養性格。其實還有很多方法,比如制約法、境教法、言教法、實踐鍛鍊法、指導自我教育法、疏導法、正強化法、負強化法、評價法、活動法,等等。老師在進行訓練和身教的同時,輔以其他的方法,效果會更好。

養成教育也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近及遠、循序漸進的過程,違背了由低到高這個序,就會妨礙學生成長。

中國教師報:您認爲在學校進行養成教育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關鴻羽:第一,養成教育內容要規範化。有些學校隨心所欲,想起一出是一出,沒有任何計劃,沒有任何規範,往往是孩子出了什麼問題就進行什麼教育。“兵來將擋,水來土屯”,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種“堵漏洞式”的教育,“救火式”的教育,就是一種盲目性。現在,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已制訂出《國小生日常行爲規範》和《中學生日常行爲規範》,我們必須很好地執行。教育就是要把人類積累的社會文化和規範意識傳給下一代,用人類的基礎文明去武裝後代。這些規範就是力圖建立起學生生活的規範體系,以使養成教育規範化。

第二,養成教育內容要細目化。我們要把教育的內容做小、做細、做實,不貪大求全,不弄虛作假。我認爲對孩子提要求要近一點、小一點、實一點。所謂近,就是要求要離生活近一點,離孩子近一點,離社會近一點,不要好高騖遠;所謂小,就是要求要小一點,以小見大,從小事做起,不要“高口號”式;所謂實,就是要實在、具體,不要太抽象,不搞花架子,不作虛功。總之,我們在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爲習慣時,給孩子提要求要儘量看得見、摸得着,具體、形象、直觀。提出的要求要明確而不含糊,具體而不抽象。只有做到近、小、實,才適合孩子的年齡特點,便於孩子理解、掌握和執行。當然,細目化並非是瑣碎化,我們在細目化的過程中要注意教育的系統性,力爭使之既具體又系統,以便於教育的整體昇華。

第三,養成教育的內容要序列化。一些學校忽視了教育的“序”。社會上搞文明禮貌月,我們就抓禮貌習慣的培養,社會上搞公民道德綱要宣傳週,我們又趕緊抓行爲美的培養。突擊性、運動式打亂了教育的序,似乎只要搞搞突擊,人的行爲習慣就能完滿形成,其實這是違背科學規律的,如同“一

陣風”、“一陣雨”,只是溼了地皮,並未使良好的行爲習慣在孩子身上生根。養成教育要序列化,是因爲任何一個學生的成長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養成教育也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近及遠、循序漸進的過程,違背了由低到高這個序,就會妨礙學生成長。

中國教師報:那麼學校如何制定序列化方案呢?

關鴻羽:可以參考三個理論。第一是“中心擴散說”理論。行爲習慣內容相當繁雜,不可能對所有內容都細緻訓練,要抓住中心,中心抓準了,形成了好習慣,就可以把許多其它的好習慣帶動起來。因此,制訂序列時要分析哪些習慣在什麼階段是最主要的、最關鍵的。第二是“階段說”理論。不同的年級要有各自的訓練重點,要研究各種習慣形成的關鍵期,抓住關鍵期進行教育,注意階段性。第三是“循環說”理論。行爲習慣的形成需要長時間的循環往復,是螺旋式上升的。低年級訓練過的,到中、高年級還要經常進行重複訓練,否則難以鞏固。這三種理論都不完善,但都有可取之處,可以取其所長,補其不足,使我們的序列既有中心,又有階段性,還要有必要的循環。進行低層次教育要爲進行高層次教育打基礎,進行高層次教育也要注意鞏固和強化低層次教育的要求。這樣使教育內容既分層次又互相聯繫,循序漸進,逐步昇華。制定序列時應該把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時間都考慮在序列之內,使習慣在有目的、有計劃的序列中得以真正養成。例如,同樣是培養“上課專心聽講”這一習慣:國小一二年級的要求是“上課專心聽講,不玩東西,不做小動作,不隨便說話”;國小三四年級的要求是“上課專心聽講,不想其他事,積極舉手發言,發言時聲音要洪亮”;國小五六年級的要求是“先預習後聽講,聽講時要善於思考”;國中的要求是“聽推導過程,聽思路,邊聽邊記。”

養成教育還有幾個問題要深化研究。

中國教師報:養成教育在我們國家提倡和開展這麼多年了,效果並不明顯,您認爲在哪些方面還應該進行深化呢?

關鴻羽:我認爲有以下幾個問題必須深化研究。

第一,養成教育不能泛化、絕對化。我們強調養成教育,並不是說抓好養成教育就萬事大吉了。無論在孩子成長的任何年齡階段,培養良好習慣是教育和兒童發展中的重要內容,但不是全部內容。在現實生活中有人們習慣性的行爲也有非習慣行爲。人們日常生活中除了會遇到一般的、自己熟悉的情境外,還經常會遇到很多特殊的、不熟悉的情境,採取什麼行爲,要靠道德意識支配,這種道德意識是不能靠簡單訓練產生的,要靠長期的培養和教育。所以,只重視行爲習慣的訓練,忽視思想教育也是不行的。在對孩子的教育中,習慣的培養不能泛、絕對化。養成教育只是德育的一個方面,教育的結果不能只限於有一個良好的習慣,更重要的是要使受教育者思想深處發生變化,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儘管習慣與人格的關係非常密切,習慣往往是構成人格的組成成分,但是習慣與人格、思想道德之間並不是簡單的線性關係。也就是說,一個人具有良好行爲習慣,他並不一定就具有良好的人格,並不一定是思想道德高尚的人。比如,一個貪官,一個奸商,並不妨礙他有一些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他之所以變成壞人是另一套系統在起作用,是他的價值觀、政治觀和人生觀在起作用了,所以教育必須全面地提高孩子的素質。

第二,養成教育必須賦予新時期的內容和要求。養成教育具有一定的繼承性,但是,隨着時遷世異、物換星移,它的內容和形式都在不斷髮生變化。因此,養成教育,必須賦予新時期的內容和要求,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家長和教師必須以新的視角來看待養成教育,要讓養成教育具有時代特

點,與21世紀經濟全球化、知識信息化、高科技競爭時代相一致。我們已經進入市場經濟階段,我們要研究當代社會有哪些新的要求,在養成教育中要根據時代要求,增加新的內容,如實事求是的習慣;積極的人生習慣(遇到事情總是往積極的、好的方面想的習慣);自我保護、自我防範的習慣;自學的習慣;終身學習的習慣;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習慣;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知識的習慣;上網的習慣;自我認識、自我監控的習慣;環境保護的習慣;垃圾分類的習慣;團隊合作的習慣;自我評價、自我反思的習慣;遵守規則的習慣;遵守一米線的習慣;尊重他人隱私的習慣;尊重他人私人空間的習慣;乘滾梯靠右站的習慣,等等。既使是傳統的習慣也要增加新的內涵,如節儉習慣培養,已不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了,而應在合理消費的前提下,節約自然資源,節約能源,節約時間,等等。再如“孝”,我國人民自古就有尊敬老人的美德,這種“孝”在封建的道德規範中,要求其子女對家長不分是非曲直,必須絕對服從,即“順者爲孝”。這種封建的“孝道”我們必須加以反對,但是敬重老人、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應當加以繼承和發揚。因此,在要求孩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時,已不是長輩說什麼就順從什麼,而應該既尊重長輩,又可提出自己不同的觀點,只是在提出不同意見時是以尊敬的態度提出的。所以現在不提孝順而強調孝敬。

第三,不要忽略了智慧性習慣的培養。談到習慣,很多人只想到了動作性習慣,強調動作性習慣,忽視智慧性習慣。其實培養習慣不只是動作性習慣,還包括智慧性習慣。智慧性習慣應是智能活動的方式或模式。對動作性習慣可以提“自動化”;對智慧性習慣可以叫“經常化”,因爲它比動作性習慣更復雜,更具有綜合性,甚至需要思想觀念做支持。智力活動有三個特點:一是間接性、抽象性。它的活動對象不是具有一定的物質形式的客體,而是客體在頭腦中的反映,是間接的、抽象的;二是內潛性、言語性。它是在頭腦內部藉助於內部語言默默地進行的,是內潛的而不是外在的,往往看不到動作;三是概括性、簡約性。它的活動對象不是具體事務而是對具體事務的概括,活動時能高度省略,往往覺察不到它的活動過程。所以培養智慧性習慣更難。現代社會對智慧性習慣要求更爲迫切,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對智慧性習慣的培養。如:發現問題的習慣,思考的習慣,敢於質疑的習慣,反思的習慣,凡事三思而後行的習慣,等等。

第四,嚴格訓練時不要扼殺了孩子的創造性。訓練習慣時必須進行嚴格訓練,要求一律,但是這裏的嚴格是對行爲說的,對思維不能強求一律。現代社會要求我們培育的孩子是創造型人才,因此我們不能把孩子管得過死,不能以犧牲創新精神來進行養成教育。1900年至今,美國有230多人獲諾貝爾獎,而我們的獲獎人數是零。德國一個大學就培養了20多個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而我們這麼苦學,全國13億人口中一個也沒培養出來,這很值得我們深思。我們的教育必須培養孩子的創新習慣,如創新求異、不墨守成規的習慣,多角度考慮問題的習慣,挑戰權威的習慣,發散思維的習慣,逆向思維的習慣,探究的習慣,幻想的習慣,冒險的習慣,等等。因此在培養習慣的時候不要要求孩子什麼都聽大人的。我的觀點是:

聽話是優點,太聽話是缺點;

行爲上要嚴,思維上要寬。屬於道德問題的不聽話,堅決反對。屬於天真活潑的淘氣,寬鬆一點。屬於思維上的不聽話,有獨到見解的,支持鼓勵;

對孩子標新立異一要允許,二要鼓勵,三要引導;允許孩子“胡思亂想”,就是不允許“胡作非爲”;對孩子的管理要管而不死,活而不亂;

教育孩子不要迷信權威,我們必須讓孩子樹立這樣一種意識:任何現成的東西都是不完美的,都是可以再創造的。一切現成的知識除非經過自己確認,都是可以懷疑的。要敢想、敢說、敢幹,敢於思維、敢於想象、敢於創造。

第五,習慣訓練不要扼殺了孩子的個性。習慣培養往往要求孩子整齊劃一,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的,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孩子的個性。要根據不同孩子的不同特點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在習慣培養中要發揮孩子的主動性、積極性,避免他們被動地、機械地接受。在制定具體的行爲規範時,不應過於複雜、細微,規定過於呆板,給孩子過分的限制,讓孩子械機地反應或者無所適從,壓抑了孩子個性的發展。所以教育中要特別注意孩子的個體差異。

關鴻羽

北京普通教育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家庭教育學會理事,中國記憶科學研究會副祕書長,北京教育管理研究會祕書長。發表個人專著19部,如《提高智力的方法》、《如何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中學生心理諮詢》、《家庭教育學》等。另外主編著作25部,近幾年在報刊發表了幾百篇文章,10餘篇論文獲優秀獎。

第四篇: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

學習反思——

《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讀後感

大社學校張志軍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人們已經忘記了他們在學校裏所學的一切,剩下的就是教育”。最初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感覺非常費解,後來走上了教育崗位之後才漸漸明白這裏說的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最近,特地拜讀了孫雲曉老師的《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一書,我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了,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經指出:“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可見習慣的養成有多麼重要。

我覺得這是一本給人思想影響深刻,指導我們如何做好教育工作的一部好書。閒暇時讀讀孫老師的著作,既能增加趣味,又能增長知識,更重要的是讓我學會了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同事,對待學生,對待自己正在牙牙學語的兒子。我不斷地告誡自己,一定要耐心地等待兒子長大。朱永新老師說:“雲曉是一個真正走進兒童世界的學者;而我們通過閱讀他的作品,在走進孫雲曉世界的同時,也走進了兒童世界。”

這本書強調的主要是好習慣的養成決非一日之功。據專家研究,一個習慣的養成至少需要21天的時間。國小階段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不論什麼工作必須靠教師做長期的、耐心細緻的工作。真正的教育不是單憑說教,而是靠訓練。沒有強化訓練就養不成習慣。比如說要培養學生不亂扔紙的習慣,班主任老師教育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施加壓力,告訴他必須怎麼做,否則會有什麼樣的後果,直到養成習慣爲止。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認真,怕就怕堅持,如果你真的凡事認真,堅持去做,別的老師能做到的我們也一定能做到,這就是習慣的養成,堅持纔有習慣,習慣在與堅持。另外我們學生的寫字習慣,早讀習慣等等,都要經過老師的強化,學校的督察等強化手段,達到一定的效果。“許多養不成習慣的教育,都是一壺燒不開的水;教育習慣比一般的教育失誤更影響孩子成長”。這都是孫雲曉老師的至理名言。“什麼是教育?當你把你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愛因斯坦的這句話說的非常機智。真正的教育是忘不掉的,孫雲曉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觀點“忘不掉的纔是真正的素質。什麼是忘不掉的?習慣就是忘不掉的,它成爲一種自動化的行爲、穩定的行爲,它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穩固的聯結。”從這句話裏我們可以再次看出,培養一個好習慣是多麼的重要。

本書講做人的習慣,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書中說“?做人?絕不僅僅是一個道德範疇內的概念,更不僅僅是一個空泛的詞語。它與我們的生活實踐聯繫得非常緊密。長期以來,?做人?似乎總是停留在純粹的道德範疇,實際上它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成功概念。”文中提到:“擁有一顆愛心是做人的基礎,做人離不開四塊基石,即真誠待人(愛心),誠實守信(誠信),認真負責(責任心),自信自強(自信)。”這裏的第一塊基石就是愛心。我們知道:愛,那是真正的智慧,沒有對人純潔的愛,沒有對美好人性的嚮往,沒有對生命的關懷,沒有最起碼的人間溫情,也就沒有了生活,世界也就沒有陽光。讀孫老師的這一名著,使我明白了作爲教育者,也必須是愛的使者,讓悲憫與同情成爲我們的生命情感,通過我們的努力工作,使下一代擁有以生命尊嚴爲基礎的價值觀,擁有美好心靈,使整個社會真正地實現和諧。

讓我們在教育這片廣闊的天地裏與孩子共同成長!讓我們和孩子們一起養成好習慣!

學習反思—

《習慣決定孩子命運》讀後感

大社學校 張志軍

當看完《習慣決定孩子命運》這本書時,我感到說明了一個真理:你如果養成好的習慣,你會一輩子享受不盡它的利息;要有了壞習慣,你會一輩子都償還不了它的債務,這就是習慣。下面我說說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整體印象

習慣不同,就是素質不同,用父母的好習慣影響孩子!和養成愛讀書的習慣終生受益!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質刻不容緩。教師就更加不用說了,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孩子的習慣,父母的最大優勢也是培養孩子的習慣。若你不去培養孩子的習慣,實際上你也影響了孩子的習慣,因爲你有什麼習慣就很容易傳給孩子什麼習慣。從小慢慢培養孩子對於媒介的抵抗和誘惑,你只能引導孩子掌握一些科學的知識,慢慢的他就有了一種抵抗力。只有增強他的抵抗力和他的這種成功感,幸福感,纔是最重要的。

二、讀書習慣至關重要

孩子在國小階段養成愛讀書的習慣,那可叫終身受益,一個人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他纔會一生都不感到寂寞,他還會是一個不斷提升自己,不斷成長的人!反之,他就是一個很容易寂寞,很容易煩躁的人,是一個眼界不寬的人。有個孩子在讀書筆記中有一句話:我們傢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書。各位家長們,如果你正打算給孩子去買一些書來讀,那麼你一定要給孩子選擇好書,國小一二年級的學生可以以圖爲主,標有拼音的的,國小三四年級的學生,可以讀一些深刻的童話,有情趣的科學故事,偉人故事,兒童報刊等。國小五六年級的學生可以讀一些漫畫、寓言、兒童小說,兒童報告文學,科幻小說,探險故事,少兒的百科全書等等。選擇好了書,那麼怎麼讀書呢?書中講到有六法:第一就是循序漸進;“有序而不可亂也,要有計劃,不要急於求成。第二就是熟讀精思。第三要反覆品味。第四要切己體察,身體力行。第五是着緊用力,潛心攻讀。第六點是持之以恆。另外,孩子在國小時候特別適合什麼讀書方法呢?就是讓孩子朗讀,這對孩子是一個極好的訓練。

三、父母是習慣的教師

假如你的孩子不喜歡學習,甚至厭學,那跟家長的關係也脫不了干係,在書上看到這樣一個案例,曾經有位媽媽,她要求自己的孩子寫作業,寫完了才能出往玩。於是,這孩子拼命地把作業寫完了,對他媽媽說:“媽媽,我寫完了作業,我出往玩哈!”媽媽說:“等下,你再把這十道課外題目做完了再往玩。”孩子心想:反正我寫沒寫完都不能出往玩,我不如索性就邊玩邊寫作業。這樣的不良習慣就在這孩子身上慢慢見長了。實在作爲父母,我們第一:就是要說話算話,第二:天天給孩子一份屬於自己的自由空間。

面對孩子寫作業的事情應該這樣說:“孩子,第一,認真完成作業;第二,完成了認真檢查;第三,做好了前兩樣事情,剩餘時間就是你的自由時間了。”就像我們大人,假如整天都是被別人安排着過日子,那不是活受罪嗎?誰能受得了?更何況還是個小孩子呢?是啊。所以我們應該給予孩子那份屬於他們的自由快樂的空間。

不要把孩子的特點當缺點!要了解孩子的特點,不要冤枉孩子,每個孩子的成長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需要我們幫助他們解除心理上的壓抑,恢復他們正常的思維能力。給他們建議,分享他們的快樂!”

四、教育的真諦是發現兒童和解放兒童。

讓孩子身心快樂自由的成長!在這裏還要說明一點:其實孩子一定要給一些自由支

配的時間,和孩子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我提醒自己工作中,不要光抱怨調皮孩子多麼麻煩!多讓人傷心!作爲國小教師應該幫助和引導孩子們養成許多良好的習慣!習慣決定孩子的一生,這句話真是說得很對!因此,防治兒童的不良行爲習慣,越早越好!從兒童時期,就需要引起家長和老師的注意和高度重視。

這本書對我的工作幫助也很大的,學生現在正處於兒童期,我要教他認識自己,懂得接納自己,學會控制自己!讓孩子身心快樂自由的成長!在這裏還要說明一點:和孩子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我提醒自己工作中,不要光抱怨調皮孩子多麼麻煩!多讓人傷心!作爲國小教師應該幫助和引導孩子們養成許多良好的習慣!

第五篇: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

《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讀後感明德國小康莉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說過:“播下行爲的種子,便栽得習慣;播下習慣的種子,便收穫人格;播下人格的種子,便收穫命運。”的確,良好的習慣是孩子健康成長的保證,是孩子走向成功的關鍵。 最近讀了孫雲曉老師的《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這本書主要介紹了養成教育的理論、內容、途徑及方法。要知道良好習慣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書中並不是一味的說教,既有必要的理論,又列舉了很多令人信服的事例,讀起來感慨不己。我很贊成孫芸曉老師給我們的諸多建議,如:“培養習慣應從細微處着手”、“一分鐘讚美法”、“培養孩子自信心的原則”、“計劃周密有條理的習慣”、等等,這些措施科學合理,特別對現在的國小生影響更大。例如:教學中我們時常抱怨學生怎麼像個木頭似的,其實是我們不懂得怎樣來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他們才顯得懶懶散散的。“一分鐘讚美法”爲我們指明瞭努力的方向,教師的一個讚許的目光、一句暖人的話語,都會使得學生的內心掀起波瀾,別看他嘴上不作聲,可是下一次問問題他就第一個舉手呢!生活中我們也會發現,學生的不良習慣隨處可見,目無尊長、亂扔紙袋、對人沒禮貌,不懂得感恩等等。這些壞習慣的養成已經對教育工作者敲響了警鐘,除去家庭教育的原因,作爲學校老師們的責任很重大。如果放任自流,那將會毀掉孩子的一生,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不僅要做到“教書”還要不忘“育人”,兩各方面都得齊頭並進,否則教

出來學生就是個瘸腿的人。由此“培養習慣應從細微處着手”的教育是很必要的。

孫芸曉老師在“培養良好習慣的原則與方法”中講到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心,學會孝敬父母。學會關愛別人,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教育的關鍵,社會教育是保障。我們一定要在這關鍵環節不讓孩子掉隊。近幾學期學校也注重對學生實施感恩教育,愛的教育、小手拉大手、獻出你的愛心等教育模式,再結合各學科的知識教肓,有機地滲透愛心教育,讓我們的學生學會愛,感受愛,再也不要去抱怨老抱怨的學生多麼不聽話,多讓人傷心。因爲不是學生不懂事而是因爲學生根本就沒感受到。

孫老師也曾在書中說過這樣一句經典的話:“如果養成好的習慣你會一輩子享受不盡它的利息,要是有了壞習慣,你會一輩子都償還不了它的債務,這就是習慣,我不斷反思”。我們要把培養放在每天的教育日程中來,當好孩子成長的引路人。糾正孩子一個壞習慣,給孩子一生幸福。